首页

福建省三明市优质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优质高中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这样一来,除表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外,程式还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节选自冉常建《表意主义戏剧:中国戏曲本质论》,有删改) 材料二:西方戏剧舞台表演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型或范畴:体验和表现。体验和表现只是总结西方戏剧舞台表演的理论和概念,它并不适合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演员的体验,而是表演者自己的意念——对角色的理解、认识、美学评价和处理,戏谚所谓“未曾动身先动神”。这里的“形”,也不是表现派的那种“理想范本”,它不是体验后的产物或即兴表演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理解、认识角色基础上的产物,是无数的表演者经过无数的舞台实践,所沉淀、凝聚下来的程式动作。中国戏曲表演中的外部动作不是体验角色的即兴表演,而是一种程式的表演。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绝然不是在舞台上即时体验所产生的即兴动作。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两相对比,不能不说非常具有妙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强调过数十次,演员在遇到“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时,应该同时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深入到剧中人物的复杂的心灵世界里去,抓住角色精神生活的全部底蕴。但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故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这种高度美化的程式动作,用歌舞的形式,富有诗意地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并不追求在舞台上造成真实生活的幻觉,而是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把戏曲的娱乐鲜明地呈示出来。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节选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和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表现派演剧方法的特征,中国戏曲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感表现的假定性;二是情感表现的技术性。B.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神形兼备”的民族化表演特点和表演体系。C.在戏曲舞台上,中国戏曲演员处理假哭和假笑等技术性动作,既要考虑角色的真实情绪,又要兼顾面部和造型的优美可观。D.对于中国戏曲演员来说,因为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所以表演的核心问题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戏曲演员只有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等程式性功夫,才有可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创造出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B.京剧《狮子楼》上楼除奸片段中,演员盖叫天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主要是为子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C.《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和《雷雨》母子“相见不相认”都是程式表演,《玩偶之家》海尔茂的“暴跳如雷”则是即兴表演。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都在探寻中华戏曲的美学精髓,都饱含文化自信,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A.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假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中国或日本的古典剧是属于哪一种艺术的,大概多数人会说,这是表现的戏剧。”B.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要与角色融为一体,“开始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用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做‘体验角色’。”C.曲学大师吴梅认为:“大抵剧之妙处,日真、日趣。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惟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D.川剧演员周慕莲认为在戏曲表演中“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方法异同。【答案】1.C2.C3.D4.相同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演绎论证);不同点:①材料一关于《伐子都》《狮子楼》等中国戏曲表演的举例较为详尽,材料二关于中西戏剧表演的举例较为简略; ②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用理论家名言或者民间谚语来证明中心观点,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来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材料一则没有使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戏曲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特点”错,材料一是“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可见,应是“诗化情感的程式”,而不是“中国戏曲诗化情感的程式”。B.“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错,根据材料二“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这里不能推导出结论“中国戏曲演员表演既不需要体验也不需要表现”。D.“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错,材料二是“对中国戏曲表演来说,演员的表演根本就不存在‘我在这儿做什么’的问题,而是‘我怎么才能做好它’的问题。因为它本来就是既定的,早已设计好的”,可见。原文是说程式动作本来就是既定的,但并没有说是永恒不变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只有……才……”表述片面。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程式动作是必要条件,不是唯一充分条件。正确的说法是:中国戏曲演员如果不刻苦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等程式性功夫,他就难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创造出传情、精美的艺术境界。B.“主要是为了凸显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一“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说明采用“骑马蹲裆式”的程式动作突显了中国戏曲的技术化和观赏性,但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戏曲的“传情”作用;D.“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错,都反对套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裁剪中国戏曲。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中国戏曲表演既不是体验,也不是表现,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观点 是:中国戏曲表演既不属于西方的体验派,也不属于西方的表现派,而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A.古里叶夫认为中国戏曲属于表现派;B.符合西方体验派理论,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二的中心观点。C.提出了戏剧的价值和追求——真、趣、美;D.周慕莲强调戏曲表演的神容合一,神贯容动,实际上就是证明内在的领悟(神)和外在表情、服饰(容)要高度统一,而“容”是外在“形”的组成部分,适合作为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材料一“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演员就是用这种程式动作表现了武松急切报仇的神态,既传情又富有美感。由于舞蹈化的身段和技术化的表情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戏曲演员的程式表现就具有了双重戏剧功能:既表现了角色的内心又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可知,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关于《伐子都》《狮子楼》等中国戏曲表演的举例较为详尽;根据原文材料二“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开打,两个人物你来我去,空手对双刀,单刀对单刀,单刀对空手,两人对拳,擒拿转椅子摸索等,其中的技巧组织、对打安排、节奏停顿、舞台画面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技巧性和程式性,“台下一年,台上片刻”,这无疑是演员在台下“千锤百炼”的结果”,“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可知,材料二也使用了举例论证,关于中西戏剧表演的举例较为简略;根据原文材料二“照中国传统戏谚的说法,它是一种‘钻进去,跳出来’的表演,如依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说法,则是一种‘神形兼备’的表演”,“苏俄戏剧家古里叶夫说过一个非常典型的话剧表演戏例:莫查洛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个出名的滚翻动作,而他是从来没有练过武功的。又譬如,人民演员盖德布罗夫在《哈姆莱特》里有一场惊人的比剑,可是等我和他聊起来,我才知道,他总共只上过两堂课,因 此,斗剑的技术他是没有的”可知,材料二使用了引用论证,用理论家名言或者民间谚语来证明中心观点;根据原文材料二“中国戏曲表演的最理想状态是将传统的程式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地苦练,与剧情、角色紧密结合,而西方戏剧表演的最理想状态,却是自我体验后的最理想即兴表演”,“中国戏曲演员的外部动作必须是经过精心加工的程式动作”,“换一个角度讲,西方戏剧体验派的表演是由内到外(内心的体验激发外部的表现);表现派的表演是由外到内(通过体验所产生的外部动作,作为理想范本,在舞台表演中再次激发舞台的体验),即所谓‘无动于衷而声泪俱下’”,“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是内外的结合和渗透,将‘钻进去’所获得的领悟与‘跳出来’所寻找到的合适的外部动作(程式表演)高度融合,以‘形’(有意味的外形)写‘神’(有美学评价的内形),‘神形兼备’”可知,材料二同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来说明中西戏剧表演特征的差异。(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菱荡废名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心河边忽然站了一个人——陶家村人出来挑水。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摆渡者,是指以大乌竹做成的筏载行人过河。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度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菱荡的深,陶家村的二老爹知道,二老爹是七十八岁的老人,说,道光十九年,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网起来的大小鱼真不少,鲤鱼大的有二十斤。这回陶家村可热闹,六城的人来 看,洗手塔上是人,荡当中人挤人,树都挤得稀疏了。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忤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这划子一个人背得起),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恰如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的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他的全副家伙都在腰边。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嗦几遍,但是他的聋子(圩里下湾的王四牛却这样说:一年四吊毛钱,不吃烟做什么?何况聋子挑了水,卖菜卖菱角!)。衔了烟偏了头,听——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来了人看怎么办?”“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哎呀——”“我道是谁——聋子。”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聋子!”1927年10月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对何仙姑修桥、张老汉升天的民间故事,陈聋子却用人间常理去判断它的真实性,可见他敢说敢想,追求与众不同。B.洗衣女人们的月刻喧闹,不仅搅动了菱荡的水,也搅动了菱荡惯常的深谧、寂静,给菱荡注入了活泼的生活气息。C.陈聋子去摘菱角,无入留心他,就像菱荡在菱荡圩不现其水,无声无息,这种遭遇与《种树郭橐驼传》主人公相似。D.小说结尾张大嫂解褂兜风的情带,有朴实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人情味,但也反映出农射的言行粗陋,教化不足。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菱荡所处的地理位置,表明菱荡与陶家村的密切关系。又自然引出了后文的其人其事,使前后文脉连贯无隙。B.本文写“城上人望城下人……城下人亦望城上”,与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着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句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笔调舒缓自如,情节曲折有致,从结构上看有点“散”,语言又常“跳跃”,也没有丰富的人物形象,诗化倾向明显,但是它仍是一篇小说。D.本文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状物摹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相互晕染,画面感强,渗透出独特的乡土意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7.陈聋子不一定真聋,只是轻易不说话,请结合文中两处画横线有关陈聋子的语言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8.周作人曾经把废名小说的风格用“平淡朴讷”四个字加以概括,“平淡朴讷”不仅指语言特点,也包含思想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5.B6.C7.①第一处:朴实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②第二处:向善好礼,只要二 老爹的孙女儿吵嘴,他就会想起街上小姑娘的友好懂礼,可见他也是一个平和善良、懂礼识礼的人。8.①语言清纯优美,画面感强;质朴生动,多用口语,充满乡土气息,体现了诗化小说平淡朴讷的创作特点。②菱荡风景宁静优美,民风质朴醇厚,人们的生活恬淡自足,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和谐美好,共同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纯美的菱荡风俗画,这正体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人情人性平淡朴讷之美的深情歌颂和眷眷依恋。【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可见他敢说敢想,追求与众不同”错误。陈聋子用人间常理去判断它的真实性,可见他的朴实、率真。C.“这种遭遇与《种树郭橐驼传》主人公相似”错误。二者遭遇完全不同,文中只是见证“陈聋子的平凡渺小,静默无闻”。D.“但也反映出农射的言行粗陋,教化不足”错误。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情节曲折有致”错误。此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所具备的完整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从结构上看有点“散”,语言又常“跳跃”,并且淡化了小说的情节机制,增加了诗和散文的艺术效益,不能说情节曲折有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朴实率真,文中的“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可见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朴实、率真。第二处:向善好礼,只要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他就会想起街上小姑娘的友好懂礼,是因为前文中街上小姑娘能“替他喝住狗”“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既拥有基本的社交礼仪,也能替他着想,帮他叫住狗免得被狗咬。在此对比下,他总是这样说,是因为他内心里也是一个向善好礼的人。【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作品语言上的平淡朴讷,首先体现在用词质朴生动,多用剩了他们的菱荡没有成干土,但也快要见底了“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小划子”“聋子这个脾气厉害,倘是别个,二老爹一天少不了啰唆几遍”等口语化的表述,让文章充满乡土气息。而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是在江南水乡的背景之下,因此他的语言也清纯优美,体现江南的韵致美。作者在内容上的平淡朴讷,主要体现在选材和思想主题上。在选材上,作者选用了菱荡的一些风景,如“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等,以风景的宁静优美体现平淡朴讷之美。而对聋子、二老爹、二老爹的孙女儿、张大嫂等人物的描写,则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人情人性平淡朴讷之美的深情歌颂和眷眷依恋。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棹孤舟②事不目见耳闻③早实以蕃④伏清白以死直兮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足以荣汝身⑦携幼入室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⑨乐琴书以消忧A.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⑨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D.①③/②⑦/④⑤⑥/⑧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句意:有时划着一条小船。②“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句意: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③“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结果实早而且多。④“直”,形容词作名词,直道。句意: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⑤“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高大、长茂盛。句意:不是有能力使它们长得又高大,又茂盛啊。⑥“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荣耀。句意: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⑦“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句意:带着孩子们进了屋。⑧“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⑨“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①③名词作动词,②⑧名词作状语,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⑨意动用法。 故选A。10.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农人告余以春及②今以钟磬置水中③而刘夙婴疾病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⑤当其欣于所遇⑥放浪形骸之外⑦既自以心为形役⑧古之人不余欺也⑨石之铿然有声者⑩乐乎天命复奚疑A.①②⑤/③⑥/⑦/④⑨/⑧⑩B.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C.①⑦⑩/②⑥⑧/③④⑤⑨D.①⑤/②⑥/③⑦/④⑨/⑧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句意:农民把春天带来的消息告诉我。②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句意:现在把钟磬放到水中。③为被动句;句意:而祖母刘氏早早地被疾病缠绕。④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句意: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⑤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句意:当他对所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⑥为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放浪形骸(于)之外;句意: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⑦为被动句;句意:既然自己的内心被形体役使。⑧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⑨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句意:敲击而发出声音的石头。⑩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乎天命复疑奚;句意:乐天安命海怀疑什么。①⑤为状语后置句;②⑥为省略句;③⑦为被动句;④⑨为定语后置句;⑧⑩为宾语前置句。故选D。1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情表》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B.《项脊轩志》归有光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表达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寄寓作者平生功业无成的感叹,其中“悲”“喜”是贯串全文的意脉。C.《石钟山记》是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D.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篇尾构思了主人会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们追求个性独立和幸福生活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整体把握能力。D.“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故选D。(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中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语段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某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语段二: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原指生育孩子,引申为“抚养”“女子许婚”、“待字闺中”的“字”与加点字含义不同。B.飧饔,古时指饭食,其中飧指早饭,饔指晚饭;“盘飧市远无兼味”的“飧”则是食物的统称。C.中书,是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也是官署名,唐代中书省、宋代政事堂。文中指后者之意。D.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辈之间的敬礼。14.下列对上面两个语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元注重民生,恤民爱民。他借橐驼之口,将“吏治不善”的表现加以集中,将俗吏来多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B.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走微薄,不利于规劝典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C.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信,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D.富弼才能卓著,褒贬不一。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士大夫互相庆贺。但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心生嫌隙。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16.《种树郭橐驼传》与《富弼传》“河朔水灾”段均有涉及官员理政,请概括二者的不同表现。【答案】12.B13.B14.D15.(1)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6.①前者官员表面忠于职守,劝督农桑,实则繁政扰民;②后者富弼恪尽职守,勤政救民,当发生水灾时,他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有效动员官员,鼓励民众自救,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抚养;女子许婚。句意:养育好你们的孩子/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B.“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句意: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令宋仁宗心生嫌隙”错误,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名词作动词,划破;“本”树干;“性”,本性。(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某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可知,前者官员表面忠于职守,劝督农桑,实则繁政扰民;结合“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可知,后者富弼恪尽职守,勤政救民,当发生水灾时,他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有效动员官员,鼓励民众自救,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参考译文:语段一: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语段二: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官员、寄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 。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情这样吗?”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在这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背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壮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首联写景,透露出惬意之情,《宾至》首联别用单向对话体,道出满腹的不乐意。B.《客至》领联从户外景转入院中之景,“开门”与“扫径”互文见义,是规格很高的礼节。C.《宾至》通篇无景,颔联“岂有”与尾联“还来”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曲折有致。D.《宾至》“再拜”的礼节,“佳客”的称呼,隐含客人身份的尊贵,显示对客态度的亲近。18.中国人讲究待客之道,面对“客至”“宾至”,杜甫的待客之道有哪些不同?从中透露出杜甫怎样的性格?【答案】17.D18.杜甫对“客至”,至真至诚,热情接待;对“宾至”,客套敷衍,敬而远之。性格:潇洒随性,简傲清高。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显示对客态度的亲近”错误。“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作者仍以表面的尊敬暗示对客人内心不卑不亢的疏远。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客至》与《宾至》虽同为待客诗,但诗中的待客方式和礼节却不尽相同。两首诗的题目均言“至”,但主语不同。许慎《说文解字》云:“宾,所敬也。”“客,寄也。”可见“宾”是表达敬重的称谓,而“客”则更显亲近,可作为心灵的依附和寄托。看来,杜甫在写这两首诗时带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在写《客至》时不仅一语道明客人身份,还以“喜”字直抒开怀之态。《宾至》一诗则无任何题注,看似并非无意疏忽,而是不愿流露过多感情。《客至》首联写草堂周遭春水溶溶、群鸥做伴的生态环境。一个“春”字,在点明时间外多了一层喜悦之情。第二句借“鸥鹭忘机”的典故诉说开怀畅谈、喜上眉梢的欢乐。颔联写到院中溢满花香的小径未曾有人涉足,蓬草编织的房门亦不曾向人打开,“客”是首位光临寒舍之人,以自己的袍袖遮扫灰尘,为贤士带路,可见“开门”与“扫径”互文见义,是规格很高的礼节。颈联写延客就座时的体己话,言自己家偏远且贫穷,不能兼具各味,酒只是陈年未滤之酒。前句以示愧怍,后句拿出珍藏的旧醅与客共饮,其乐融融。尾联一诗表现为诗人的“野人献曝”。作者就客生情,另来一笔,以征询意见的口吻请出邻翁。前句“肯与”既显尊重,又将“邻翁”与“明府”联系起来,邀其同饮,是一群志趣相投之人的心心相印。诗人问而不答,戛然而止,诗结而意未结,但觉余音袅袅,情意不尽。杜甫对“客至”,至真至诚,热情接待。《宾至》首联则用单向对话体道出满腹的不乐意,“老病”“人扶”更显拜见之“难”。一个“难”字,看似身体无力,实乃心理抗拒,正是态度冷淡、礼数不周的显现。颔联沿用了十分见外的客套话。前句“岂有”反问,以“文章”二字道明来宾意图。造访者有目的而来,诗人疾病缠身却要与其谈文章功业。后句“漫劳”,暗示来访者莫要空费气力,暗示自己的不乐意。颈联依旧承袭颔联的门面话。前句以“竟日”暗含时间之长,厌烦之意闪烁可见。“佳客”这一称呼也以表面的尊敬暗示内心不卑不亢的疏远。后句的“粗粝”“腐儒餐”一方面真实反映了诗人流离与饥寒的境况,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薄待,足见无款待之意,未尽待客之谊。尾联诗人显然意兴阑珊,完全回避对方感兴趣的“文章”话题,提出去后院看药栏的建议,颇有打发之意。杜甫对“宾至”,客套敷衍,敬而远之。 两诗中不乏相似景物和情节,杜甫却能同中别异,于细微处凸显区别,寄寓不同情感。二诗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杜甫对宾与客招待的天壤之别。无论从诗题、写景,还是待客之道、语气语调等诸多方面,都可见诗人对“客”的至真至诚与对“宾”的敬而远之。一直以来,杜甫都被视作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广博情怀的诗人。关于他性格的其他方面,如终其一生都保持真纯坦率的天性,如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支撑清高与謇傲,却常常被人忽略。事实上,从《客至》《宾至》两首诗的解读中不难发现杜甫的潇洒随性与清狂傲骨。正是这种清狂,使他的人格得以独立,生命力更加顽强。事实上,杜甫在《客至》《宾至》两诗对比中表现出的清狂与适意是他坚持个性、不愿改变自我的表现。正因如此,才有他对社稷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才成就了杜甫的伟大。(四)名句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①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就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拟行路难》中,诗人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批评。④《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异曲同工之妙。⑤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选必修下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謇朝谇而夕替③.心非木石岂无感④.吞声踯躅不敢言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⑦.怒涛卷霜雪⑧.天堑无涯⑨.连峰去天不盈尺⑩.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羁、謇、谇、踯、躅、诞、殇、盈、翳、桓。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5年,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公演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这部话剧虽然大受欢迎,但在南京磨风艺社的演出中,扮演娜拉的女教师玉光珍。竟然被她所在的学校,以抛头露面、有伤风化,不能(①)为理由开除了。这件震动全国的、“娜拉事件” ,在社会各界引发了一轮关于女性话题的大讨论,以至于1935年这一年,被大家称为“娜拉年”。这娜拉有多火呢?①。据说,当时的主人请客吃饭,为了防止客人们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都要在开饭前叮嘱一句,今天大家好好吃饭。不许谈论娜拉。娜拉为爱付出却命运凄凉的故事,②,所以当这部剧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在1918年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时候,就立刻引起了众多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中国青年的共情。娜拉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处于传统封建礼教重压下的中国妇女,她们受到了娜拉的启蒙,开始对自身的价值和女性的权利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生开始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女作家,中国掀起了一轮初级意识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各种“问题剧”也(②),特别是“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也成为思想界的一个讨论热点。鲁迅先生就曾经撰文,对娜拉出走后的出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娜拉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尽管娜拉(③),但她还是勇敢地追寻着她所追求的这种自由和独立。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娜拉都成为妇女追求解放和平等的一个象征。《玩偶之家》这部话剧,已经问世有一首年的时间了,可是出走的娜拉,却一直走到了今天。③?这个答案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来做出回答。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错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3.文中画横线句子,具体详实地写出了中国妇女受到娜拉启蒙后的变化,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简要分析。【答案】20.①为人师表②应运而生③前途未卜21.①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她②其实也是很多女性遭遇的缩影③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22.当这部剧在1918年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时候,就立刻引起了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众多中国青年的共鸣(或激发……共情)。23.①举例说明,举“知识女性”“女学生”“女作家”为例,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启蒙意义。②铺陈罗列,按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顺序,选取中国女性有代表性的变化,内容详实,突出其进步。【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因为娜拉的扮演者玉光珍是一名教师,所以学校开除她的理由是不能作为学生的表率,可用“ 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②本处是说随着娜拉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各种“问题剧”也随着出现,可用“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③本处是说娜拉出走后的出路,鲁迅撰文说娜拉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但是最终的命运还难以确定,可用“前途未卜”。“前途未卜”,未来前程的发展未可预知,好坏难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本处是说在当时娜拉有多火,根据后文“当时的主人请客吃饭,为了防止客人们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都要在开饭前叮嘱一句,今天大家好好吃饭。不许谈论娜拉”可知,在当时大家都在谈论娜拉,可填“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她”。②根据后文“就立刻引起了众多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中国青年的共情”可知,说明很多女性的遭遇和娜拉的遭遇是相似的,可填“其实也是很多女性遭遇的缩影”。③根据“这个答案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来做出回答”可知,这是回答的是出走的娜拉一直走到了今天,到底她的命运会怎样,可填“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语病:一,“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在1918年”语序不当,可改为“在1918年通过《新青年》杂志第一次”;二,“众多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语序不当,可改为“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众多”;三,“引起了众多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中国青年的共情”搭配不当,“引起”和“共情”搭配不当,可将“引起”改为“激发”,或将“共情”改为“共鸣”。【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生开始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女作家”这里列举了“知识女性”“女学生”“女作家”的事例,所以运用了举例说明,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启蒙的意义。本处说到娜拉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中国掀起了一轮初级意识上的女权运动,“有不少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生开始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女作家”这里选取了中国女性有代表性的变化,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顺序进行铺陈罗列,内容详实,突出娜拉对中国女性的影响。四、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念(节选)罗洛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在险峻的群峰中高山柏站在崖层上长年不息的风像无数发怒的雄狮向它奔袭而来高山柏站立着不弯腰,不屈膝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在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在它脚下是祖国的崖层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崖层深处众所周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但仍有人认为,个人力量太单薄,普通人梦想成真太难了。请结合上面诗歌的内涵,写一篇文章来辩驳这种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人们不再相信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梦想能成真。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 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正如高山柏,“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信仰只有扎根与祖国的怀抱,才会如高山柏一样茁壮。2021年9月24日,被加拿大非法扣押1028天的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国。孟晚舟发表感言说:“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回首3年,我更加明白,个人命运、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指相连,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我想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这首现代诗分为三节,运用比喻手法,把信念比喻成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它虽历经磨难,但不弯腰、不屈膝,因为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扎根在祖国的崖层。这首诗告诉我们,人要有坚强的信念,经受严峻考验,信念才会更坚定;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信念才会不动摇。写作提示考生应扣住诗歌中信念须“经受严峻考验”“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两个层面写作。而对于写作任务中提出的,批驳部分人不再相信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力量,认为梦想难以实现这一要求。具体写作中,可以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予以批驳,也可以先论述当今时代信仰缺失,尤其是青少年,急需梦想的阳光照亮人生之路;从而间接说明人们的这一观点站不住脚。接着,可以写梦想对青年成长的意义,如“五四”青年,革命者,抗美援朝战士,正是因为人生有信仰有梦想,生命才爆发出巨大的能力。然后再将论点进一步升华,从个人梦想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分析信仰需要“经受严峻考验”,如焦裕禄、南仁东、孟晚舟等,分析经历风雨的信仰才能真正深入骨髓,成为血肉的一部分;再论述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可以写钱学森、袁隆平等,论述信仰只有扎根祖国的沃土才能正在成长;最后论述青年当有怎样的信仰,如何让信仰指引成长。立意:1.信念助力人生之路。2.人生为长征,信念为旗帜。3.心有所信,方能远行。4.把信仰的种子埋进内心深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3:18: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9.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