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二学月考试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3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以下是腐乳制作的实验流程,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A.加盐是为了促进毛霉的生长B.加料酒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败变质C.若前期发酵温度过低,腐乳的“皮”不易形成D.加盐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答案】C【解析】【分析】腐乳的制作:1、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2、流程:3、注意的问题:(1)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2)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详解】A、加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乳腐败变质,还能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腐乳成形,A错误;B、加料酒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不能达到灭菌的目的,料酒还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B错误;C、腐乳制备的温度是15-18℃,前期发酵温度过低,不适宜毛霉生长,则腐乳“皮”不易形成,C正确;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应逐层加盐,近瓶口处需铺厚一点,防止杂菌污染,因此腐乳装瓶时每层豆腐块均需要加盐但添加的盐量一般由下到上逐层增加,D错误。 故选C。2.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酒精发酵与果醋发酵的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B.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答案】A【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酒精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醋酸菌,两者发酵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A正确;B、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泡菜的制作过程都要保持无氧条件,B错误;C、果醋制作过程会产生醋酸,果酒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均会使发酵液中的pH都逐渐降低,C错误;D、腐乳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以蛋白酶为主各种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故选A。3.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采用比色法B.在坛盖边沿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C.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时,氢氧化铝乳液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D.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高,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 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2、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使泡菜变酸。【详解】A、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采用比色法,A正确;B、泡菜装坛后,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应注满水以制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正确;C、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吸附色素等杂质,使泡菜液变澄清,即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C正确;D、泡菜制作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升高,D错误。故选D。4.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菌落出现黑色来鉴别大肠杆菌B.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能够鉴定尿素分解菌C.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初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D.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初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答案】B【解析】【分析】选择培养基的制作方法(1)在培养基全部营养成分具备的前提下,加入物质:依据某些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如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时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可将该菌分离出来;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时可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2)通过改变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分离自生固氮微生物,非自生固氮微生物因缺乏氮源而无法生存;培养基中若缺乏有机碳源则异养微生物无法生存,而自养微生物可利用空气中的CO2制造有机物生存。(3)利用培养基的特定化学成分分离特定微生物:如当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长,从而分离出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4)通过某些特殊环境分离微生物:如在高盐环境中可分离耐盐菌,其他菌在盐浓度高时易失水而不能生存;在高温环境中可分离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其他微生物在高温环境中因酶失活而无法生存。【详解】A、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能与伊红-美蓝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使菌落呈黑色,A正确;B、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原理是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酚红指示剂变红,从而可以筛选尿素分解菌,B错误;C、不同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因此可根据菌落特征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C正 确;D、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就会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当培养基中的纤维素被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降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故选B。5.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B.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C.人体消化道内不含纤维素酶,所以无法消化纤维素D.葡萄糖苷酶可催化葡萄糖合成纤维素【答案】D【解析】【分析】纤维素酶是一类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详解】AB、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AB正确;C、人体不能产生纤维素酶,故不能消化纤维素,C正确;D、酶具有专一性,葡萄糖苷酶能催化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故选D。6.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够顺利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在固体培养基上稀释涂布大肠杆菌培养液以获得单菌落B.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以制作果酒C.土壤浸出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以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将切下的胡萝卜外植体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以获得愈伤组织【答案】A【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 落。【详解】A、稀释涂布分离法是单菌落分离方法的一种,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稀释后的大肠杆菌培养液可以获得单个菌落,A正确;B、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应密闭才能产生果酒,B错误;C、牛肉膏蛋白胨是普通培养基没有选择功能,应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筛选尿素分解菌,C错误;D、外植体需要消毒后进行接种并给予适宜的条件才能获得愈伤组织,D错误。故选A。7.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用的无菌操作台要进行灭菌处理B.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可用作碳源C.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经选择培养后可直接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D.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让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防止容器内的培养基冲出瓶口造成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1、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2、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详解】A、接种用的无菌操作台用紫外线消毒处理,A错误;B、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B错误;C、经选择培养后,再经梯度稀释,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C错误;D、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让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防止容器内的培养基冲出瓶口造成污染,D正确。故选D。8.为了研究温度对固定化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在制作苹果汁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固定化果胶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55℃B.在60℃时固定化果胶酶已经完全失活C.固定化果胶酶可以在40℃时长期保存D.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不会直接影响出汁率【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活性以酶促反应速率来体现,果胶酶能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液泡中的果汁出汁,因此,果汁的出汁量就能反应果胶酶的活性。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在高温下酶活性丧失,在低温下酶活性降低,只有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酶的活性达到最高。【详解】A、固定化果胶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是55℃,通过图示可以看出55℃果胶出汁率最高,但是55℃到60℃,以及55℃到50℃还有较大的温度范围,故不能确定固定化果胶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55℃,A错误;B、60℃时实验组出汁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固定化果胶酶未完全失活,B错误;C、保存酶在低温环境下保存,故不可以在40℃时长期保存固定化果胶酶,C错误;D、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影响出汁率,故温度是间接影响出汁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温度对固定化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酶的工作原理和影响酶活性因素。实际上,本题题干中的图解涵盖了该实验的具体要求和详细的实验方案,考生关键是能够从题中获得解题信息。9.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现细胞原生质体体积在最初的t1时间内不断减小,在随后的t2时间内不断增大并恢复到原来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时间内水从细胞液进入外界溶液,t2时间内K+、NO3-开始从外界进入细胞液B.t1时间内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深,t2时间内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浅C.t1时间内细胞液渗透压高于KNO3溶液的渗透压,而t2时间内两者正好相反 D.t1时间内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并复原的现象,表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0~t1时间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t1~t2时间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详解】A、0~t1时间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水从细胞液进入外界溶液,K+、NO3-一开始就从外界进入细胞液,A错误;B、0~t1时间内,细胞失水,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深,t1~t2时间内,细胞吸水,细胞液中紫色程度逐渐变浅,B正确;C、0~t1时间内,细胞失水,细胞液渗透压低于KNO3溶液的渗透压,而t2时间内两者正好相反,C错误;D、t1时间内发生质壁分离,t2时间内出现质壁分离的复原,表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B。10.市面上有一种源自日本的口服减肥产品——酵素,其本质是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混合物。可利用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为原料,以其上附着的天然菌种进行发酵,然后从发酵液中提取得到酵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酵素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酶水解,无法起到减肥的作用B.发酵前可以煮熟蔬果进行消毒,确保发酵过程无杂菌污染C.将酵素添加进洗衣粉中配合沸水冲洗,可以帮助分解衣服上的油渍D.酵素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酵素本质是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混合物,所以酵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酵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酶水解,无法起到减肥的作用,A正确;B、发酵前对新鲜的蔬菜和瓜果进行简单冲洗,以其上附着的天然菌种进行发酵,B错误;C、沸水会使酶失活,不能用沸水冲洗,C错误;D、酵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但氧化分解产物包括水、二氧化碳和含氮物质,D错误。故选A。11.下图是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静置→⑥再次过滤→橘皮油A.石灰水浸泡能破坏细胞、水解果胶,能提高出油率,降低黏稠度B.压榨液中需分别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5%的小苏打和0.25%的硫酸钠C.过程⑤要放在5-10oC的冰箱中静置5-7d,过程④要用布袋过滤除去固体物和残渣D.经过过程⑤处理后吸出的上层澄清橘皮油和经过⑥过滤得滤液合并成最终的橘皮精油【答案】B【解析】【分析】橘皮精油无色透明,主要储存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又会产生原料焦糊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其提取过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详解】A、采用压榨法从橘皮中提取橘皮精油时,由于橘皮中含有果胶和果蜡,直接压榨容易滑脱,出油率较低,为了提高出油率,常用石灰水浸泡,石灰水呈弱碱性,能够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A正确;B、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容易分离,需分别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碳酸氢钠和5%的硫酸钠,并调节pH至7~8,B错误;C、过程④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该过程常用布袋进行过滤;此时橘皮油还含有少量的水和果蜡,故过程⑤需在5~10℃下静置5~7天,C正确;D、过程⑥的目的是除去少量水分和蜡质等杂质,经过过程⑤处理后吸出的上层澄清橘皮油和经过⑥过滤得滤液合并成最终的橘皮精油,D正确。故选B。12.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利用酵母菌发酵葡萄糖产酒.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醉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坐标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6:5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小时厌氧呼吸速率最快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厌氧呼吸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含量逐渐减少,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逐渐增强,且在第5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实验结束时甲发酵罐中产生的酒精量为18mol;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一开始就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并且在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实验结束时乙发酵罐中产生的酒精量为15mol。由此可见,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计算时根据无氧呼吸酒精发酵:+少量能量;有氧呼吸:进行解答。【详解】甲发酵罐中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6mol,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6mol,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是18mol,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8mol,甲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6+18=24mol,乙发酵罐产生的酒精是15mol,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5mol,乙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mol,则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A错误;据图分析,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内和第3小时内厌氧呼吸速率最快,B正确;甲发酵罐从第2小时开始有酒精产生,即进行无氧呼吸,此时有氧气存在,也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适当提高氧气可以使酵母菌数量迅速增加而提高酒精的产量,若通入大量的氧气,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D错误。因此,本题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先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完之后,再进行无氧呼吸。第II卷(非选择题54分)13.近年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据图回答: (1)烟台地区创建苹果生态果园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角度分析,果农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4)不考虑其他捕食者,害虫同化的能量也不会全部流向鸡、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二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1),其中进入A的能量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量,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J·cm-2·a-1(填数值)。【答案】(1)①.物质循环再生②.能量多级利用(2)①.生产者(果树、杂草)固定的太阳能②.分解者③.将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还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未利用(5)30【解析】【分析】1、分析图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果树、杂草;鸡、鸭、害虫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从图中可发看出鸡、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捕食。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意义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2、分析图二: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小问1详解】创建苹果生态果园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小问2详解】 生产者(果树、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食用菌属于真菌,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其属于分解者,其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小问3详解】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4详解】能量流经每一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未利用,因此害虫同化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向鸡、鸭。【小问5详解】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为80J•cm-2•a-1,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80-50=30J•cm-2•a-1。【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有关知识,考生能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意义以及相关计算,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以及调节机制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4.下表为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培养某种微生物时制定的培养基组分,请回答下列问题:KH2PO4NaHPO4MgSO4·7H2OKNO3蒸馏水1.4g2.1g0.2g2.0g定容至100mL(1)该培养基缺少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_____,只能用来培养_____________型微生物,若要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该培养基中需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琼脂,去掉KNO3。(2)制备固体培养基,需要计算→称量→_____________→灭菌→_____________。接种前,某同学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3)若要长时间保存大肠杆菌,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碳源②.自养③.尿素④.葡萄糖(位置可互换)(2)①.溶化②.倒平板③.用于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3)①甘油管藏法②.灭菌③.对环境造成污染【解析】【分析】培养基的概念及营养构成(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 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小问1详解】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该培养基的成分缺少碳源,只能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而尿素分解菌是异养微生物,因此,若要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且需要加入碳源(如葡萄糖)和琼脂,同时去掉表中含氮物质KNO3。【小问2详解】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流程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培养基配制完成后需要先进行灭菌,然后检测是否灭菌合格,方法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检测是否有菌落生成,若有则培养基制备不合格,需要重新制备。【小问3详解】对于长时间不用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法进行保存。为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15.研究人员以猕猴桃鲜果为原料,在酒精发酵阶段通过带皮和去皮两种方法酿制果醋,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对比,以探究果醋酿造的新思路,实验流程如图所示:(1)为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在步骤②后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材料。(2)果醋酿制一般是在酒精发酵的基础上再进行醋酸发酵,其中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3)进行酒精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发酵罐液面平静无气泡产生时,酒精发酵停止。再向发酵液中接种醋酸菌并在________条件下继续发酵,此阶段发酵液pH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4)猕猴桃含有的多酚、黄酮具有减肥降脂、降血糖的功效,发酵后其含量直接关系果醋的品质。研究人员测定了带皮发酵和去皮发酵前后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带皮/去皮)发酵可作为果醋发酵的新思路。请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及你对发酵成本的考虑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果胶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2)酒精发酵是用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酿醋用的醋酸菌可以将乙醇变为乙醛,再由乙醛变为乙酸。(3)①.酵母菌②.异养兼性厌氧型③.有氧④.持续下降(4)①.带皮②.①猕猴桃成本较高,若去皮发酵,得到相同产量的果醋需要购买更多的猕猴桃;②猕猴桃在发酵之前,若去皮发酵,还会使用人力或物力对猕猴桃进行去皮处理,多一笔费用;③带皮发酵所得果醋中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去皮果醋。【解析】【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小问1详解】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能够分解果胶和纤维素,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能够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小问2详解】果醋酿制一般是在酒精发酵的基础上再进行醋酸发酵,其中的原理是酒精发酵是用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酿醋用的醋酸菌可以将乙醇变为乙醛,再由乙醛变为乙酸。【小问3详解】酒精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因此接种醋酸菌时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在酒精发酵液中接种醋酸菌继续发酵,产生醋酸使发酵液的pH持续下降。【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果醋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均比鲜果多,且带皮果醋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均比去皮果醋多,说明带皮发酵可作为果醋发酵的新思路,从发酵成本来看,猕猴桃成本较高,若去皮发酵,得到相同产量的果醋需要购买更多的猕猴桃;猕猴桃在发酵之前,若去皮发酵,还会使用人力或物力对猕猴桃进行去皮处理,多一笔费用。因此,选择带皮发酵不仅品质高,成本还低。16.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细胞核的边界是_____(填名称),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是_____。(2)由上图可知,药物分子进入肿瘤细胞后,一部分在溶酶体和_____中被降解,另一部分通过_____进入细胞核,积累后产生效应。(3)另有研究表明,亲核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可以迅速被运输至细胞核内。请结合该信息,提出一种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设计思路:_____。(4)为验证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请完善下列实验。①取某种离体的肿瘤细胞,均分为4份,用同样的含有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组。②向甲组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向乙、丙、丁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用_____配制的50mg/L、100mg/L、150mg/L该新型抗肿瘤药物溶液。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可用_____(填“台盼蓝”、“健那绿”)染液对培养基中的细胞进行染色,根据线粒体着色的情况来判断细胞的死活。④根据统计出来的活细胞和死细胞的数目和比例,可以计算出各组肿瘤细胞的抑制率。⑤预期实验结果:_____。实验结论: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且药物用量越大,抑制效果越好。【答案】(1)①.核膜②.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2)①.细胞质基质②.核孔 (3)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细胞核(4)①.生理盐水②.健那绿③.乙、丙、丁三组的抑制率高于甲组且依次增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还可以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DNA,发挥效应。【小问1详解】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是细胞核的边界,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小问2详解】由上图可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和溶酶体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亲核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可以迅速被运输至细胞核内”,所以可以将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结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进入细胞核,以减少降解,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小问4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效”,所以自变量是是否有该药物,因变量是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①分组编号:取某种离体的肿瘤细胞,均分为4份,用同样的含有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组。②变量处理:向甲组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向乙、丙、丁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50mg/L、100mg/L、150mg/L该新型抗肿瘤药物溶液。③由于健那绿染液可以将活细胞的线粒体染色,所以可用健那绿染液对培养基中的细胞进行染色,根据线粒体着色的情况来判断细胞的死活。⑤根据实验结论“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且药物用量越大,抑制效果越好”,可以推测实验结果是:乙、丙、丁三组的抑制率高于甲组且依次增高。17.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和培养等工作,得到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采用____法。(2)接种前,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可以采用的实验思路是____。(3)如果要进行细菌计数,应采用图示_____(填字母)的接种方法。将1mL水样稀释1000倍,在3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则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4)采用图示A方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时,为了将聚集的菌体分离获得单个菌落,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一定要____。通常情况下,对获得的菌落可以依据菌落特征对其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这是因为____。(5)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原因是_____。【答案】(1)高压蒸汽灭菌(2)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若无菌落出现即为合格(3)①.B②.3.8×108(4)①.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②.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5)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解析】【分析】分析图中细菌的分离方法:A表示平板划线法,B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小问1详解】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小问2详解】接种前,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可以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若无菌落出现即为合格。【小问3详解】分析图中细菌的分离方法:A表示平板划线法,B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活菌进行 计数。由题意可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0.1×1000=3.8×105个,则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105×103=3.8×108。【小问4详解】A表示平板划线法,为了将细菌分散成单个菌落,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一定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故获得的纯菌种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小问5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8-08 05:18:01 页数:17
价格:¥2 大小:270.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