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年春期高二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而韩非子主张“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思想融合的趋向明显B.社会的转型引发了思想激荡C.礼、法结合推动了社会进步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经稳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大致意思为,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贵的就在这里,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可见孔子主张礼乐制度;材料“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的大致意思为英明的君主使唤他的群臣,不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地指使他们,也并不因为他们做好了法律规定的份内事而加惠他们,可见韩非主张实行法的思想,故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思想的激荡,B项正确;诸子思想并未走向融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礼法的结合,更无法得出社会的进步,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来,借 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A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化并非鬼神论,排除B项;“轻人伦”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3.朱熹认为,“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之已随之”,而倘若“循夫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这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的利义观念,主张“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据此可知,朱熹认为()A.知行合一可以实现礼义的调和B.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C.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在遵循天理、追求仁义的同时,会获得自然之利。这说明朱熹认为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是相互统一的,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未体现“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4.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四《从祀》条中说:“周程张朱五子从祀,定于理宗淳祐元年,颜曾思孟四子配享,定于度宗咸淳二年。自此以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元至明,先王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这段论述看出顾炎武()A.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重视道德气节C.是程朱理学道统坚定维护者D.重视“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宋理宗在淳祐元年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列为孔庙从祀,宋度宗在咸淳二年将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历经元明两朝,使先王的道统得以存续,显示出宋理宗居功至伟,这体现了顾炎武对理学道统的高度认可,说明他是理学道统的坚定维护者,C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经世致用”,均是顾炎武的思想,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D项;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对理学道统的高度认可,没有强调重视道德气节,排除B项。故选C项。5.柏拉图认为,雅典所有政治家都是演说家,但他们并不是“善良的和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没有“使正义在公民的灵魂中扎根,消除灵魂中的不义”,只会讨好人民。由此可知 柏拉图()A.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B.反对理性在政治中的应用C.强调艺术要服务政治D.将道德放在政治活动首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演说家的演说可以影响公民的决策,会导致不公正的事情出现,柏拉图的言论是在批判直接民主的弊端,A项正确;柏拉图强调理性在政治中的应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艺术要服务政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6.据统计,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了多达300余部的禁奢法令,这股禁奢立法的势头延续到了18世纪,对意大利近代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国家政府决策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规模禁奢立法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思想引发统治者恐慌B.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D.引导人们正常的消费习惯【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欧洲处于扩张时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规模禁奢立法有利于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金,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故B项正确;大规模禁奢立法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而非“人文思想引发统治者恐慌”,故A项错误,排除A项;大规模禁奢立法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不是为了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责,排除C项;大规模禁奢立法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不是为了“引导人们正常的消费习惯”,排除D项。故选B项。7.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 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可以看出,孔多塞强调人们在用理性批判宗教愚昧和教皇权威之后继续批判政治压迫与君主专制,即启蒙运动中欧洲思想家用平等、自由、法治、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等思想批判专制制度,A项正确;思想家的目的是批判专制统治,不是纯洁信仰,他们也没有进行教会改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专制王权的批判,而不是对教会腐败的讥讽,排除C项;思想家主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并没有进行暴力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8.《九章算术·均输》第25题:“今有程耕,一人一日发七亩,一人一日耕三亩……今令一人一日自发耕耰种之,问治田几何?”《九章算术·商功》载:“今有穿地积一万尺。问为坚、壤各几何?”据此可知,《九章算术》()A.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B.重视理论的推导证明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九章算术》中有计算田亩和土地面积的题目,这与现实生活相关,因此《九章算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A项正确;材料说明《九章算术》重视实用,并不能体现重视理论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C项;材料体现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而不是与商业活动密切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9.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B.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严复用文言文翻译西方书籍,结果它翻译的书籍在士人阶层得到了流行,而且其译作在晚清风行20年之久,这说明语言上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思想的传播,D项正确;当时西学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思想,难以体现其深入人心,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当时已经破产,并没有显著成效,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毛泽东创立的革命理论体系中,有两个革命的相互关系被形象地比喻为文章的上下两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 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这“两个革命”是()A.辛亥革命、二次革命B.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C.国民革命、土地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阐述坚决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故这“两个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排除ABC项。故选D项。11.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发布了《人权宣言》,国王拒绝批准《宣言》,但是大多数贵族非常乐于接受它。大多数贵族乐于接受《宣言》是因为它A.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B.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C.保留贵族的封建权力D.强调财产权不可侵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权宣言》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治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纲领性文献。《人权宣言》规定了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不仅赢得了法国贫苦人和被压迫者的欢迎,而且,大多数贵族也非常乐意接受,D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就已经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排除A项;大多数贵族乐于接受《宣言》与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B项;《人权宣言》反对封建特权与封建等级制,意味着也主张废除贵族的封建权力,大多数贵族不会乐于接受它,排除C项。故选D项。12.《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大宪章》A.保护了贵族和教会权益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D.体现了王权有限的原则【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若违反规定,可对其进行制裁”,可得出,当时英国国王受到《大宪章》的制约,王权有限,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教会权益的保护,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王权受限,没有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故C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摘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材料二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曾国藩上该奏折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部分的成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原因:三民主义的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阐述: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评价:进步性: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伟大意义;动 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局限性: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任意1点【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可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其主要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同时国内存在农民起义,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在内忧外患下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根本目: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用来抵御列强侵略、镇压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用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新的理想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根据材料“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并领导了辛亥革命。阐述:根据材料“部分的成功”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面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小问3详解】评价:进步性:根据材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根据“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可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西方民主科学的提倡中存在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全盘的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新文化运动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于是推行兵制改革以改变现状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征兵制度方面,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为材官、骑士、楼船、轻车 等,称为“正卒”,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并承担戍守首都的任务。除郡县普遍征兵制外,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同时,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面对秦的强大,魏不敢再把它视为“戎狄”,公元前33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从此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同秦会盟的局面。——摘编自张利《浅谈秦国军事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兵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兵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落后;秦在和其他势力的斗争中劣势明显;魏对秦的严重威胁。特点:以征兵制为主,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军事训练系统、严格;征兵的范围大,兵源来源广。(2)作用:保证了秦军的兵源;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崛起乃至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可知,秦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秦在和其他势力的斗争中劣势明显;根据材料“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可知,魏对秦的严重威胁。特点:根据材料“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可知,以征兵制为主,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根据材料“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可知,军事训练系统、严格;根据材料“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可知,征兵的范围大,兵源来源广。(2)作用:根据材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可知,保证了秦军的兵源;根据材料“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可知,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并制改革为秦崛起乃至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韬在1890年出版修订的《法国志略》中专门添加了法国大革命的内容。他指出路易十六“资性善良,思虑周密”;在新政中任人唯贤;“王值国家大事,多与后谋”;民间“著书立说均得自由”。关于路易十六之死,王韬描述到:“暴徒曳(抓)王至审院,诘(控告)其废国人共立之法,而与敌国阴通……国会审判路易十六之罪,王固知不免,略无畏惧色,从容就死。”在文中,王韬评论法国革命“天地反覆,高卑易位,冠履倒置,纪纲素乱乎哉”,路易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积,足以亡身故”。——摘编自粟孟林《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知识界眼中的西方”,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说明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认识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说明:19世纪末。以“中体西用”为主旨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些成就.这推动了西方文明加速向中国传播。法国大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次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视。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王销将法国革命中的民主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指出路易十六因不得民心而亡。同时。由于王韬出身于洋务派.其思想仍未摆脱封建纲常思想的束缚.在文中存在对路易十六的美化和对民众革命的敌视。总结: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认识呈现积极与不足并存的特点。【解析】【详解】本题以王韬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为载体。以小见大,考在通史思维下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叙述能力。我们可以从王韬思想形成的原因拟写论题。也可以从结果上拟定“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法国革命的认识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法国第命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人发展”等确定论题。如论题: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认识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说明:19世纪末,以“中体西用”为主旨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些成就,这推动了西方文明加速向中国传播。法国大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次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视。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王销将法国革命中的民主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指出路易十六因不得民心而亡。同时,由于王韬出身于洋务派,其思想仍未摆脱封建纲常思想的束缚。在文中存在对路易十六的美化 和对民众革命的敌视。总结: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认识呈现积极与不足并存的特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6 20:24: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33.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