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叙州区二中2023年春期高二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直接导致他文化性格的多样化,而他人生思考的深邃细密,又丰富了他性格的内涵。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令无数的中国文人倾倒,人们不仅歆羡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刚直不阿的高尚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中国文人的内心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原本也心怀惴惴,但其本身又颇有“盆地意识”,作为这种意识的延伸,他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文同在《往年寄子平(即子瞻)》中回忆当时两人的交游情景时说道:“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苏轼)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为我们留下了青年苏轼任诞绝俗的生动形象。但是,正如苏轼当时在《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兄孜》中所说的:“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他的“豪”,跟他的这位同乡一样,主要是“少年盛壮”、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尚未包含深刻的人生内涵。到了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任期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在多次自许的“狂士”中,增加了傲世、忤世、抗世的成分。在《次韵子由初到陈州(其一)》一诗里,他要求苏辙像东晋周谟那样“阿奴须碌碌,门户要全生”,因为他自己已像周谟之兄周顗、周嵩那样刚直不阿不为世俗所容。细品他此时的傲世,也夹杂畏世、惧世的心情。其言“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乌台诗案促进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外部存在着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进而更体认到自身在茫茫世界中的地位。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使他重视和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狂”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他在《满庭芳》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从他对命运之神飘忽无常的慨叹,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钟爱,对保持自我本性的追求,而酣饮沉醉是保持自我本性的良方,正如他自己所说“醉里微言却近真”(《赠善相程杰》)。苏轼“狂”中所追求的任性率真,是一种深思了悟基础上的任性率真。晏几道有“殷勤理旧狂”的奇句,清代况周颐对此的理解为:“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晏几道的任性率真,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描述的“四痴”那样,更近乎一种天性和本能,没有经过反省和权衡。据说苏轼曾欲结识晏几道而遭拒绝,事虽非可尽信,但其吸引和排拒却象征着“两狂”的同异。苏轼的“狂”是外铄式的,主要是真率个性的张扬,是主体自觉的肯定和珍爱。 (摘编自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了无数人,其洒脱旷达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B.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受其自身“盆地意识”的影响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C.“乌台诗案”促使苏轼深刻反思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时期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D.苏轼与晏几道都在天性上追求任性率真,但前者的“狂”还包含着主体自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起笔指出苏轼文化性格的多样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狂”的一面。B.文章列举苏轼在不同人生时期“狂”的表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论证中心观点。C.文章多处直接引用苏轼的诗,并对其加以简单解释和评论,逐步推进论证。D.文章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对比,是为了论证两人的“狂”具体不同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青年苏轼的任诞绝俗是其“豪”的表现,这种“豪”是没有包含深刻人生内涵的书生意气。B.整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联系苏轼所生活的时代对其人生思考进行了纵横交错的探究。C.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苏轼产生了畏世、惧世的心理,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D.苏轼在命运飘忽无常时选择以酣饮沉醉的方式保持自我本性,这是其外铄式的“狂”的表现。【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倾倒了无数人”扩大范围,原文是“令无数的中国文人倾倒”,而不是“无数人”;“其洒脱旷达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表述片面,原文是“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可见,是苏轼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C.“这一时期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错。原文是“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使他重视和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狂’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可见,并不是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而是从抗世变为追求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狂”。D.“苏轼与晏几道都在天性上追求任性率真”错。原文“苏轼‘狂’中所追求的任性率真,是一种深思了悟基础上的任性率真”“晏几道的任性率真……更近乎一种天性和本能,没有经过反省和权衡”,可见,苏轼的“狂”不是天性,而晏几道的“狂”更近乎天性和本能。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对比”错,文章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类比,而不是对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错。原文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在多次自许的‘狂士’中,增加了傲世、忤世、抗世的成分”“细品他此时的傲世,也夹杂畏世、惧世的心情。其言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原文说的是苏轼“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并不是“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森林的枢纽戎可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 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并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实验样地的“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C.由于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保护一个关键种比发现更难,可见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D.如果能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存在下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目的是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B.在提出“关键种”概念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对“枢纽”的解释,再用其英文的构成,准确地说明其含义,这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C.作者以海星的去除实验为例,通过说明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D.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主要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6.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答案】4.C5.B6.①像海星、老虎、雄鹰一样的关键种,可以起到协调环境、稳定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如橡子山龙眼一样的关键种,具有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③像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的作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保护一个关键种比发现更难”错误。根据原文“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在真实的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可知,保护关键种不一定比发现它更难。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目的是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理解错误,结合文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可知,这种景象应该是形象生动地引出啄木鸟对森林的作用。C.“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错误,结合“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分析,证明的是“海星是‘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这一生态系统的关键种”。D.“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该部分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B。【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并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等分析,材料选取像海星、老虎、雄鹰一样的关键种,这些关键种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平衡生态环境。结合“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等分析,如橡子山龙眼一样的关键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结合“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分析,像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的作用。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木深晓寒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 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多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缓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我竟然好了。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做草鞋,半天的工夫做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斜,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自己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暗淡和荒芜。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获得心灵的皈依。(有删改)7.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写草木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村庄的秘密,表现了草木对村庄的庇护和忠诚,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B.文章第⑩段说“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进行呼应的同时,又揭示了传统乡村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C.文章行文围绕“我”对草木的情感变化展开,从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到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泉,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索。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草木在我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追忆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8.请以第④段为例概括并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9.文章标题叫做“草木深”,请探究其中“深”的意蕴。【答案】7.B8.①善用动词,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如:“吞噬”“堵塞”“抢”“砍”“铲”“拔”等动词的连用,表达出我曾经对草木的厌倦。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拟人化语言),语句形象生动。如:“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形象地描绘出草木随地势疯狂生长的状态。③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如:“我拿着刀去砍它们……省略大把的汗水”句式的变化凸显作者的情感态度,使其表情达意更为鲜明。9.①草木深延于村庄的各个角落。草木生长繁茂,四处蔓延,掩映着村庄,忠诚地守护着“村庄的秘密”,带给村庄一种深沉的安详之感。②草木已深融于我们的生活。草木给予人们恩赐,可以医用、食用;带给人们快乐、温暖、美的感受,给人以心灵的皈依,这是草木给予我们深厚的馈赠。③草木已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作者对祖辈的怀念都与草木有着深切的关联,既借草木寄予对祖辈的思念,又表达了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 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又揭示了传统乡村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可知,“秩序”在本文指的是自然草木对乡村的影响,并非历史发展规律。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用词来看,第四段中动词较多,“吹”“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生动地写出草木生根及生长的过程;从句式来看,这一段多用短句,例如“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短句的运用,会让语言紧凑,长短句结合会形成句式的变化,更好的表情达意;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开疆拓土”“攻占”“把村庄揽在怀里”“歌唱”等都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草木对村庄的影响。【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种题目,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要将物象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就能明白作者在物象上寄托的种种情感。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本文通过草木传达的“深”的意蕴。“深”是深入的含义,通过文本“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可知,草木深入到在村庄各个角落,到处生长,四处蔓延,覆盖了村庄的“秘密”带给村庄一种深沉的安详之感;依据原文“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只是没想到几天后,我竟然好了。”“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可知,草木还深入到了人的生活之中,可以医用、食用,给予人们恩赐,给人一种精神力量,带给人们快乐,这是草木给予我们深厚的馈赠;依据原文“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获得心灵的皈依”可知,草木已经深深植根于作者的心灵,给人心灵的皈依,草木中蕴含的还有对祖辈的怀念和深挚的情感。【点睛】赏析文章语言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词语的使用方面。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②句 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先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③语言特点方面。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涵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④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按照以下三步:第一步,指出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技巧、什么特殊句式等);第二步,对这种特色进行阐述;第三步,指出其表达效果。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为抚州判宫,后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吴育举为御史。奏请罢内降推恩,择宰相久其任,选宗室贤者养宫中备储贰。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①,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师道力奏非便,遂复旧制。又以四年贡举,士苦淹久,请易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议称“陵”,师道以为非典制,数以争,沆恶之,引著令“台官满二年当补外”,出知常州。台谏官共言师道不当去,不报。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盐铁判官,道改两浙转运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公主,诸女御多迁擢。师道上疏曰:“窃闻诸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且用度太烦,须索太广,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况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耶?”时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又上疏曰:“今朝廷非无为之时也,而备边防盗,未见其至。虽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宜拣拔将帅,训练卒伍,诏天下预为备御。”仁宗晚年尤恭俭,而四方无事,师道言虽过,每优容之。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升之罢,师道亦出知福州。顷之,以工部郎中入为三司盐铁副使。感风眩,迁户部,直龙图阁、知明州,卒。(节选自《宋史•范师道传》)[注]①亲事亲从兵:亲事官和亲从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 B.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C.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D.而掖庭觊觎迁拜者/甚多女御何名而迁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员/唐制止七人而已/外人不能详知/止谓陛下于宠幸/太过恩泽不节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指科考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最初只用于考中进土,明清殿试的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B.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或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D.工部是古代三省六部中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工程、水利、交通、屯田、土地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师道执掌县政,禁绝民间陋习。他考中进士后曾任广德县知县,当地百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几千头牛,他坚决禁止这种做法。B.范师道据理力争,反遭权贵外放。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刘沆厌恶他,就找理由把他调出京城。C.范师道为官尽责,多次建言献策。他曾提出罢内降推恩、贡举改三年等建议,他还上疏反对大加赏赐女御,认为诰命不出自有司违背朝制。D.范师道颇有见地,受到仁宗优待。他提醒朝廷加强边防,防止小人作乱,要重视选好将帅,训练士兵;仁宗晚年时对他的建言,总能宽容对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2)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户百家之赋,岁时赐予不在焉。【答案】10.C11.D12.B13.(1)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 (2)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甚多”作“觊觎迁拜者”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乎”,句末表疑问语气,后面断开;“宠幸太过”“恩泽不节”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土地由户部掌管,不归工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宰相刘沆安葬温成皇后时没有按照典制称“陵’,范师道多次指出其失礼之处”错误,根据原文,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典制,数次争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广”,扩充;“赡”,供给;因,凭借。(2)“奉”,给养;“直”,相当于;岁时,每年。参考译文:范师道,字贯之,是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担任抚州判官,后任广德县知县。县内有座张王庙,百姓每年在张王庙祭祀神灵,杀掉几千头牛,范师道予以禁绝。通判许州,多次升官至都官员外郎,吴育推荐他担任御史。他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宫内推恩,选择宰相使之能长久任职,挑选宗室中德才兼备者养于宫内以备立太子。起初,皇祐年间,贾昌朝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五辅州,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称为“拱辅京师”,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官和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他们,借以收揽权柄。范师道极力奏明朝廷认为不利,于是恢复过去的规定。又认为四年贡举一次,士人长久苦于不能进升,请改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为“陵”,范师道认为这不合制度,多次争论,刘 沆十分厌恶他,援引条例“御史台官员满二年应到外地任职”,让他出朝任常州知州。台谏官们一起上书称范师道不应出京,但没有得到答复。调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召回京城任盐铁判官,途中改任两浙转运使,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理国子监。后宫周氏、董氏生下公主,诸宫侍女多被升授。范师道上疏说:“臣听说各宫侍女,因周氏、董氏生育公主,都封为才人,没有通过中书发布诰命。宫中渴望升授的很多,侍女为何要升授呢?才人是品级比较高的封爵,自古就有定额:唐代仅有七人。宫外人不知详情,会说陛下宠幸的人太多滥施恩泽。况且耗费太多,需求太大,一个才人的给养,每月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赏赐还不在内。再说诰命不通过主管机构发布,难道是国家兴盛时期的事吗?”当时有流星陨落在东南方,发出如雷的声音。范师道又上疏说:“现在朝廷并非处在太平无事之时,而防御边境制服盗贼,也未能做到。虽然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勇敢的少。小人思谋作乱,伺机而兴起,肯定有包藏险恶用心,等待时机起事的。应挑选将帅,训练军队,诏令天下预做准备。”仁宗晚年非常谨慎节俭,四方无事,范师道的话虽然过分,仁宗常加宽容。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多次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陈升之被免职,范师道也出朝任福州知州。不久,以工部郎中入京任三司盐铁副使。患风眩病,改任户部,直龙图阁、明州知州,去世。(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警急①杜甫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注]①广德元年,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师。时高适领西川节度,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寻失松、维等州。此诗乃松州未陷时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警急”即警报紧急之意,暗示了战事紧张、时局危急的形势。B.一、二两句,介绍了高适为“楚将”的身份,并赞扬其雄才大略。C.三、四两句写“玉垒”“松州”形势虽然吃紧,但诗人仍寄予了希望。D.整首诗表现了杜诗一贯的思想,关心时政、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15.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对和亲政策的批判;②对公主回归无期的忧虑;③对“西戎”作乱的痛恨。【解析】 【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介绍了高适为‘楚将’的身份”错。“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诗人是以楚将类比高适,赞扬其才略。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写“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是说朝廷知道和亲政策是一个拙劣的计策,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也不知道公主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此联一是体现对和亲政策的批判,二是表达对公主回归无期的忧虑。尾联写“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写出了青海战事的紧张,刻画了一个关心时政、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对“西戎”作乱的深深地痛恨之情。(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且挥霍无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______________”,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不耻相师④.其可怪也欤⑤.入则无法家拂士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锱铢”“欤”“拂”等。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地上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景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强烈的视觉经验,而且是持久的心理体认;不仅是一时的观光感受,而且是历史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文献的书写记录,而且是鲜活的情感脉动;不仅是历史的过往痕迹,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如果没有这些人物,没有这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地名很可能就是一个①的地方而已。一方面,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和意念投入到特定的景观之中,使景观成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景观也将历代诗人的生命记忆和所思所想不断保存、增殖,不断进行再生产。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的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用心和珍视。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仔细地去品味地名里的厚重内涵,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以及它们所包含的那些前人的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从中国的文学地名中,铭记那些不可磨灭的人与事,铭记那些③的精神风范。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仿照画横线句子的句式,另选对象,在文中括号内再写四个句子。19.有人认为,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删去,其表达会更简洁精练;也有人认为不可删去。请说出不可删去的两条理由。【答案】17.①默默无闻②日新月异③万古流芳18.(示例)王勃创造了滕王阁王维创造了辋川杜甫创造了草堂东坡创造了赤壁19.①这些句子将地名的厚重内涵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名文化。②排比修辞和并列词语的运用,丰富典雅,增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审美意蕴。【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可知,语境强调如果没有这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地名很可能就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而已。据此可填“默默无闻”。默默无闻:指做事无声无息,无人知晓,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没人知道。第二空,根据原文“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可知,语境强调城市建设的速度比较快,据此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第三空,根据前文“铭记那些不可磨灭的人与事,铭记那些……的精神风范”可知,语境所填成语修饰“精神风范”,所填成语内容和“不可磨灭”相近,据此可填“万古流芳”。万古流芳:比喻好名声或好德行永远流传。【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文中原句“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可知,仿写的句子内容上要是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加地名,这个地名要和这个艺术家、文学家有密切的关系,如王勃与滕王阁,王维与辋川,杜甫与草堂,东坡与赤壁等。句式上采用“××创造了××”即可,最后可仿写为:王勃创造了滕王阁,王维创造了辋川,杜甫创造了草堂,东坡创造了赤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由前一句“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仔细地去品味地名里的厚重内涵”可知,后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地名里的厚重内涵”的具体阐述,“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那些前人的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使地名的厚重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名文化。“那每一座山、那每一条河流、那每一条大街小巷”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智慧、故事、情感、记忆、想象”运用了并列词语,表现了地名丰富的厚重内涵,同时这些句子语言优美,增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审美意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①。不过,②,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③。所以,你若想要摆脱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要是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就不去看呗。 B.请你选出一套礼服来参加此次晚会。C.她们姐妹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回答。D.华为企业的“狼性”团队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D21.①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②如果保护过了头③能够泰然处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画线句中的“你”与ABC中的“你”都是特指具体的人,D中不是确指某个(些)人,属于泛指。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与“不过”后的内容形成转折关系,内容应相反,根据“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可知,此处是说这种行动的意义,可填“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②“不过”是承上文“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而言,强调过度保护的危害,且应使用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与后文“就”搭配,故填“如果保护过了头”。③前文“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是原因,此处是结论,强调他们不会恐高,可填“能够泰然处之”。四、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树是山之表,无树则山体裸露于狂风烈日下,易风化和被暴雨洗刷。高山有好水,涧水润万物;无山则水难以积储,只能匆匆而过;无水则山少了灵性,笨拙而显呆滞。山体储水而万木生,万木葱茏而云雾绕。神奇的大自然,总能教给我们很多人生道理。上面的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山水相依,合作共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人格中仁义礼智信的“质”与得体的言谈举止这一“文”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自然山水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只有山,显呆滞;只有水,觉空浮。唯山水相依、彬彬合度,才见灵动秀美。人生也相似,单打独斗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唯有合作共赢,方能如山水相依,开拓出一片天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山与水的相逢和彼此成就,就如同山与水有意的合作,相互映衬之下达到了共赢的效果。事实上,不同的事物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劣,单个的事物很难进行自我补足,只有不同的事物互相补充,互相以彼之长补我之短,才能达到更和谐的境地。生物学中有一种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氨盐,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营养,二者相互依赖,最终豆科植物产量提高,根瘤菌也顺利生存繁衍。在这一过程中,二者彼此成就,缺一不可,诠释了合作共赢的意义。合作的双方,如同帆遇到了风,能一起轻快地到达远方。是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作,集众人之力,达成更大的目标。历史上唐太宗从谏如流,魏征直言敢谏,最终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伯乐识千里马,千里马被重用,而伯乐也因识人而流芳千古;鲍叔甘居管仲之下,两人通力合作终辅佐齐桓公成一代霸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同样也要学会合作,与同学、伙伴共同进步,彼此成就。中华文明素来是“尚和”“尚群”的文明,几千年薪火相传,合作的精神、辩证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老子写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语道出“有”与“无”之间相互依存、借助对方从而发挥各自效用的关系。丝绸之路连接中西,在“尚和”“尚群”思想的影响下,中西的物资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双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又使得彼此的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依山而居,龙伏水而栖,山、水又因仙、龙出名而富有灵韵,展现出古人眼中山与仙、水与龙之间彼此成就的合作共赢。.如今,中国仍秉承合作共赢的精神,与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携手合作,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山与树与水相互依托,成就彼此;让我们也以合作共贏的胸襟气度相互合作,相互成就。如此,世界才更加和谐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词有三个—“山、树、水”,三者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成全,学生需要从“山、树、水”呈现出的表象,揭示其中的道理,以此类比拓展,联系生活,完成写作。 寓意类作文的寓意一般具有多义性,学生在审题上会觉得有难度,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这则材料反复表述三者关系,其实核心反映的就是“山、树、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材料最核心的道理就是世间万物相互依存,要特别注意这个“相互性”,那么我们写作就应该用这个道理,类比拓展,联系生活,来证明这个道理。这个命题的理念就是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材料给出了三个“山、树、水”相关的概念,适宜的气候条件,即山和水,可以让一棵树迅速成长,而成长的树经过量的积累,形成森林,又可以让山更加稳固,更能涵养水源,如此三个因素进入良性循环,整个生态越来越好。反之,则进入恶性循环。命题以这种逻辑关系为思维的工具,让考生思考包含有这种逻辑关系的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的认识。显然,这个命题把真实的生活情境、思辨能力两个因素完美地内含于其中。这道题审题时容易出现失误,如有很多同学只抓材料第一句话“山是树之基,无山则树失去依托难以扎根”,然后围绕“基础”的重要性去谈。一些同学还有可能能从整体把握材料,但提炼的道理比较笼统,无法有的放矢地论证。很多同学将材料的道理理解为事情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但这个联系具有多样性,只讲联系,比较抽象。具体写作时可从两方面分析思考,如由山、树、水两两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启示:人与人应守望相助,和谐共生;人与人应该互相成就、互利共赢,而不是互相拆台。由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出重视自己,也不轻慢他人。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网中的一格,既缺一不可,又需同心协力;既不自大,也不轻贱任何一员。聚合每一个网眼,社会可拧成一股绳;撑起每一个网格,宇宙尽数收纳网中。立意:1.智者不会“失其所与”。2.相互成就,共创佳境。3.美美与共,和谐相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22 08:06:03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