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3/35

4/35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认识其影响。 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220-266):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2)蜀(221-263):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3)吴(222-280):222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 *曹魏: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蜀汉: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丝织业兴旺。*孙吴:开发江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魏蜀吴对比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完成统一。 *三家归晋——司马氏 “八王之乱”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从元康元年291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战乱幸存者大量南迁,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1)背景(2)灭亡①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②分封诸王,地方宗室权力过大中央权力暗弱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期。3、西晋的灭亡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 (1)概念: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一个特殊阶层。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门阀政治:(皇权与高门共治)(王、庾、桓、谢)“王与马共天下”2、士族制度 (2)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A、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B、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选官标准:门第族望(3)发展历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 曹丕用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4)影响①在分裂动荡的政治局势下,有利于保障生产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②奠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③促进了古代中国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等领域的发展。④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⑤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⑥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越发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2)东晋的衰亡①概况:420年,刘裕夺权建宋,进入南朝时期②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势力衰落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2)六朝:南朝加上东吴、东晋的合称,首都都在建康。3、六朝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材料1:“自晋之南渡,东南文物渐盛;至于季唐,益加繁,女史之乩,社淮独金;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土。八【十】年间,咸获安业,自后数十,百年间,西北时有少警们尔刚安杰,斯民例得休息……故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以至宋,东南愈重而西北愈轻。”——摘自南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材料2: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依据材料,概括晋以后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1)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各族人民辛勤劳4、江南的开发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南方民族融合自然条件优越民族体育交流 (2)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③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和改进犁耕 灌钢法青瓷 胡人统治者向儒以治饮食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基础。(3)意义 三、十六国与北朝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1、“十六国” 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东晋隔淮水对峙。2、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安徽省寿县附近)公元383年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北朝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如何治理? 思考: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从平城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地处中原,农业发达鲜卑地区,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①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②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③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罢官降爵。 内容②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①迁到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③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通婚4、北魏(1)孝文帝改革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魏的分裂*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又分别被北齐(550年)、北周(557年)取代。 *局部统一 (3)隋朝的统一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杨坚登基为帝,是为隋文帝,国号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581年~618年) 三国:魏、蜀、吴南朝四朝代:宋、齐、梁、陈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朝五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巧记朝代:“三、四、五、六” 谢谢观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03 22:36:02 页数:35
价格:¥3 大小:4.46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