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3/44

4/44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复习要点】【课标要求】社会变化与变法产生的原因;铁犁牛耕,商业的发展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主张及影响 【备考分析】全国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备考分析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1年江苏·1湖南·1天津·1全国甲卷·24抑商思想思想文化儒法思想道法思想(1)考查知识点:①铁器的使用及影响、春秋战国商业的发展②孔孟思想、墨家思想(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养,多创新情境;以选择题为主,辅以非选择题,主要考查重要的阶段特征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2020年全国Ⅲ卷·T24全国乙卷·24货币春秋分封制受到挑战 【时空定位】东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西周春秋战国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转型:由始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为什么出现社会转型?有哪些表现? (1)政治:诸侯争霸,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变法运动的兴起,贵族分权体制向官僚体制过渡,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过渡,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2)经济: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手工业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3)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4)民族: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加强,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具体表现 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的原因生产力: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改革:各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又为改革提供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①劳动者:决定作用②生产工具:主要标志③劳动对象:自然物,如土地、矿石、初加工的棉纱等。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公有或私有②生产的管理形式:谁是剥削阶级谁是被剥削阶级③分配方式:劳动成果怎样分配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列国纷争材料1: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柳宗元《封建论》材料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问:从材料1到材料2体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的结果?分封拱卫王室到诸侯并起,王室衰微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建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乐制度破坏。问题结果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诸侯国崛起,战争频繁,上下失序,道德仁义泯灭,周朝传统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同时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从春秋到战国,在结合上述材料,综合反映了什么?也加强了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华夏族进一步发展壮大。 (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真题演练 二、民族的大融合:华夏认同“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华夏民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居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材料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从春秋到战国》据材料分析楚王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华夏认同、同源共祖“华夏认同”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中华文明的内涵逐渐丰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发达,生产力先进的农耕文明文化先进,奴隶制文明发达分封制、宗法制等先进的制度 三、经济上的大发展农业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及社会的变革作了准备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芍陂郑国渠都江堰(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耕作法)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犁铁犁牛耕靠天吃饭无作为利用农具解放自己开始主动参与传统耕作方式如何演变又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人的作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铁器时代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青铜时代 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带来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铁农具和牛耕水利工程税制改革小农经济兴起奴隶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由粗放耕作开始走向了精耕细作 ①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路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影响:政治上: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科技文化: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1)形成①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其中,最典型、效果最为显著、最为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使封建土地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2)特点: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3)土地兼并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形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着亡立锥之地”。②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③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制度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灌溉工具的发明桔槔翻车立井水车高转筒车 原始农业时代传统农业时代工具(生产力)耕作技术(生产力)经营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生产关系)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集体劳动商周时期井田制大量使用铁农具牛耕、修筑水利工程等木、石金石并用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 (2018新课标全国卷III)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真题演练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真题演练 手工业概况:主要有官营、私(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一般不投放市场,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私(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种类:纺织、冶金、陶瓷、制漆、煮盐和酿酒冶铸业:铸铁柔化技术发明、淬火和炼钢技术产生。齐国《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专著。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使用多种样式铜铸币。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出现大商人。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郢)。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已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已有运河,BC506年胥河,世界开凿最早的运河;吴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邗沟。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B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真题演练 四、思想文化的大繁荣——百家争鸣1、概念:“百家”泛指多的意思。《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伦理道德、天地自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相互论战,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2、背景:①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特点:学术自由;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核心:以救世为己任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 3、主要流派、代表及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学派儒家道家理想社会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主张回归小国寡民的时代政治主张用“仁”、道德治理国家,维护礼制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其他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承认制度应随时代有所改良哲学思想:“道”为万物本源;辩证法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观 仁德治(统治者)有教无类礼中庸仁爱忠孝悌信忠恕周礼的尊尊亲亲正名体现体现协调维护儒学体现了道德伦理的特点理想: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荀子道家庄子奠定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墨子奠定了实用主义精神法家韩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阴阳家邹衍兵家孙膑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先义后利;反对兼并战争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遥自由,齐物,乐安天命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人性恶;法治;法、术、势驾驭臣下;中央集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五行“相生相胜”,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各家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6、主张和而不同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真题演练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真题演练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政治:各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文化:私学兴起,法家思想为改革家提供理论武器。民族: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背景:五、社会大变革:战国变法运动与社会转型 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代表:商鞅变法特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更加彻底,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在政治领域也进行改革结果: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魏国:李悝(法家始祖)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背景:秦国的国情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君权集中,旧势力较弱;法家学说君民认同;民风质朴,崇尚武力;晋国分裂,力量大大削弱;“士”阶层兴起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公元前361年诸候国会盟,秦孝公受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入秦 变法措施作用经济军事政治生活法律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农业发展,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便于管理和征税。措施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地主阶级确立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 重农抑商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君书·弱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记·货殖列传》含义:“抑商”≠否认工商业 材料1: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周礼·天官冢宰·大宰》材料2: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尚书·周书·洪范》材料3: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垦》材料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①历史:农耕生产方式决定“重农”思想。(农商并进)②时代成因: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原因补:保障农业经济生产,巩固政治统治,起到安民作用,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积极: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②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③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的物质基础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积极:对秦国: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推动了封建化进程,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消极:变法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旧的政治秩序崩溃、各国适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社会转型项目转型前转型后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地方分权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制度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社会结构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小结一、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二、民族的大融合:华夏认同三、经济上的大发展:铁犁牛耕四、思想文化的大繁荣:百家争鸣五、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与社会转型 本课结束,谢谢!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12:06:01 页数:44
价格:¥3 大小:70.79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