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7

2/47

3/47

4/47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复习要点】 全国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备考分析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1年乙卷·T24湖北卷·T1湖南卷·T2分封制等级制度人文意识(1)考查知识点:①分封制与宗法制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养,多创新情境;以选择题为主,辅以非选择题,主要考查重要的阶段特征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2020年Ⅰ卷·T24Ⅲ卷·T41分封制受到挑战西周政治【备考分析】 【文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夏鼐先生首先提出文明应具有“城市、文字和青铜冶铸技术”三个要素,在随后开展的文明起源大讨论中,“三要素”说的普遍适用性受到广泛质疑,一些人提出了各种其他标志,还有学者主张不能机械地理解和套用某些标准,应该从中国的考古材料出发,将文明起源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考古学家依据:生产力、大型工程以及社会发展等级(比如城)。 青铜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形态先秦 【时空坐标】 ①人类的起源地之一;②聚河而居;③分布广泛。依据两则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分布的特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中国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存分布图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神话传说约公元前2070年距今约1万年元谋人北京人陶器原始农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皇五帝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父系氏族母系氏族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考古学上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主要特征: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后期: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产生 以图看史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距今5000多年。山梁上有一座女神庙,女神庙遗址周围分布着许多积石冢和祭坛。积石冢用石头砌成,或长方形或圆形,中间有较大的石椁,随葬品以玉器为主。数座积石冢构成一个墓群。积石冢以祭坛为中心,规模宏大,当为部落或部族共同祭祀天地神和祖先的地方。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古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平面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以石块铺垫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上用黄色黏土堆筑而成。城墙内外有壕沟。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的分化和权力神圣化,被誉为中华文明诞生的曙光。本图中的圆形遗址为祭坛,左侧为大型积石冢。良渚古城的发现丰富了良渚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实证。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的典型农具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良渚“神徽”像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新石器时代 (2021年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真题演练C 1农耕与畜牧的产生2剩余产品3私有制产生6国家产生4贫富分化5阶级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产生】国家的定义:社会分为不同阶层(阶级),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和赋税制度,有专门化的、分工分层的管理机构或官僚体系,有维护秩序与安全的常备武装力量和司法系统,有体现统治者意志的精神信仰或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呈现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另外国家还是超越血缘关系的地缘政体等。 二、早期的国家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经历的三大阶段邦国时代小国寡民、万邦林立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帝国时代秦汉——明清尚未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而体现为地缘与血缘特征相结合国家形态的初始国家称之为早期国家。 1、“万邦”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开始从部落走向国家。龙山文化时代在广袤的的黄河、长江城址林立,出现了一个众多相对独立的部族并存且相互竞争的阶段,这些小的政治实体或社会组织被称为“万邦”,属于“小国寡民”的社会组织。已经具有早期国家的雏形。中华文明由此进入到一个满天星斗的“邦国时代”。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明显。地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材料:传说中的五帝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利交接方式是什么?并分析原因。②这则材料是否可信?怎样看待上述神话传说的史学价值?神话传说能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但准确与否,还要与考古等成果互相印证。禅让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低下。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真题演练B还体现了对文化的认同 夏、商、周三代在政治继承制度和国家的政治构筑形态方面,都经历了由村落社会过渡到国家社会的时期。通过观察左图可以发现,三代之间的关系,并不似后世王朝的前后继替。夏、商、周应是自黄帝下来一直平行存在的三个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更替,只是代表对统治中心的占据和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但是三代在文化方面,夏、商、周的氏族来源固然不一,宗庙各异,但均发展出城邑式的宗族统治机构,君王的继承制度也有基本上的类似。而且在物质文化方面,基本特点也是一致的。比如,都以农耕为主要生业,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陶器都以灰色印纹陶为特征。这些足以表明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即产生了自身的凝聚力,可谓“寻其本则一脉相承”。2、王国时代:夏、商、西周 (1)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中央机构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立各种机构和职官地方统治对夏部落区直接统治,他地实行间接统治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思考:夏朝政治权利交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家国一体王位世袭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扑朔迷离的夏文化之继承疑案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客观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主观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说法:伯益让位于启;《战国策》说法:启用武力夺取伯益之位 (2021福建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D【答案】D。【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真题演练 商朝政治制度与疆域政治统治中央官僚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疆域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外服外服外服外服内服商代的国家形式是“方国联盟”,各方国是原本存在的部落组织,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据地图,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材料三:“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思考:商朝统治的特点 (2019全国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真题演练 (2018年全国2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真题演练 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礼乐制——权力维持制度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西周时期的疆域和主要诸侯国★“封建”通常指:①分封制;②一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③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具体根据材料语境、时间等信息进行判断 分封制②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实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④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统治。①含义: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通过右图,分封对象与封国分布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怎样的统治策略?封国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封国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同姓与异姓交叉分布,相互牵制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中央与地方关系 材料一: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晋侯苏编钟》材料二: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材料三: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思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周天子授予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诸侯向周天子履行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来源于周王,因此与周王的臣属关系紧密; 分封制的作用——早期中国概念的形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分封,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促进了早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分封制加速了周朝全国经济的发展。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西周地方制度的进步夏商时期基本上没有打破部落组织,地方划分按照“从人主义”原则。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划分按照“从地主义”原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组织。 (2021全国乙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真题演练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真题演练 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配和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即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左传·桓公二年》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以父系血缘关系的疏亲定政治等级;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家国一体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2)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文化认同和天下共主的社会政治秩序。(3)形成“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4)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族谱、祖庙、认祖归宗等)等级尊卑宗法制亲亲尊尊社会心理排外心理人际关系忠孝观念群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派观念忠君爱国齐家敬祖宗法制的作用 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家国同构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A真题演练 达到贵贱有序;上下“和同”礼乐制聘礼朝礼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八礼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乐”是配合礼,体现等级差别的“音乐、舞蹈”。 分封制宗法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礼乐制度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姬;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021年湖北卷)“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C真题演练 (2020全国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真题演练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中“卫鲁燕”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A。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B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C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A真题演练 (2)早期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原始社会三代(夏商周)耕种方式刀耕火种土地所有公有制(氏族公社)井田制(国有为表,实质为贵族所有)经济形式自然经济经营方式集体耕种工具木、石、骨金石并用(青铜)农作物五谷(稻、黍、稷、麦、菽)、南稻北粟 井田制私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私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演变: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崩溃于春秋战国。经营方式:集体劳动内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成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周王土地私有制)。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耕地规整,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政策:工商食官手工业: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文明)商业、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材料一:“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国语注》①是官营手工业制度。②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是官府的奴仆,他们既是从业者,也是管理者。③既是工商业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国家对工商业的一种管理制度。④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世代传承。何尊“中国”二字最早的记载 (3)夏商西周的文化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西周时期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天文:甲骨文中就有对日食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夏商的人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文字:科技:思想: 甲骨文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史料实证】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多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过些龟甲兽骨是当时占卜吉凶祸福用的——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的习俗。史料体现了商代甲骨文怎样的特征?起了什么作用?表意文字、占卜吉凶祸福。现代汉字的起源,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保证。 本课结束,谢谢!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12:03:01 页数:47
价格:¥3 大小:62.98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