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1956 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答案】B【解析】A.当时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材料反映了,当时还要允许向所有制,个体经济存在,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表现。C.1956年正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时期。D.1956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还没有出现曲折。故选:B。2.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党提出“三个主体”告诉我们要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作用,“三个补充”告诉我们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此,陈云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三个主体”,排除。C项是1984年提出的,排除。D项不符合“三个补充”,排除。故选:B。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答案】B【解析】A.本项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根据会议内容镇压反动派,恢复国民经济我们可以知道,这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筹备工作,故正确;C.时间不符,故排除;D.时间不符,故排除;故选:B。 4.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建立而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何迟被折磨致残。这一史实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答案】D【解析】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故排除A。B.何迟写的《统一病》,观点正确,是正直的言论,故B错误。C.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C。D.何迟的正确想法被残酷地打压,可见当时社会空气的紧张和政治迫害的残酷,以及“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D正确。故选D。  5.1958年,学术界开始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60年代,经济学界批判孙冶方的利润观点,哲学界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史学界批判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这反映出(  )A.学术界掀起“百家争鸣”热潮B.“左”倾错误制约了学术发展C.学术界的阶级斗争较为激烈D.学术领域的批判影响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A.题干信息可见,“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未贯彻实施,故排除A。B.当时学术界的多次批判,都是不公正的,是“左"倾错误影响制约了学术发展,故B正确。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B。  6.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答案】C【解析】C.针对“大跃进”运动中基本建设规模过大,为调整国民经济而实施的“八字方针”中的“充实”是指充实轻工业、压缩基本战线规模,故C项正确。A.该项属于“提高”的内容,故排除A。B.该项属于“调整”的内容,故排除B。D.“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故排除D项。故选C。  7.下图为1957—1960年经济建设中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我国()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D.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与题意不相符,故A项错误。B.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是在1962年,与题意不相符,故B项错误。C.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通过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与柱状图反映的重工业产值增长,但农业、轻工业等产值下滑的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D.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故选C。  8.一五计划之后,我国又制定二五计划(1958—1962)和三五计划(1966—1970)。图是我国1970年前某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示意图(单位:万吨)。对此图判断正确的是A.一五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B.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比重一度失衡C.三五时期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发展D.经济调整导致了轻工业产值下降【答案】B【解析】A.题干所示是二五计划(1958—1962),不是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数据可知,前三年工业发展比较快,后两年工业发展慢慢下降,农业发展有所增强,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应是1958-1960年由于左倾错误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的困难,从1961到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以后,工业指标有所下降,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符合二五计划(1958—1962)的时间,故B项正确。   C.三五计划(1966—1970)是处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的工业和农业都受影响不符合题干信息,故C错误。  D.经济调整是在1960年以后,不符合题干整体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B。   9.如图为1949一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图中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这三次建交高潮(  )A.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C.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瓦解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两极格局瓦解【答案】C【解析】C.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的时间段分别为1949年、 1972年、 1991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正是美苏冷战的时期,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为“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与大量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缓和,随着尼克松访华共同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以美国为马首是瞻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再次掀起外交高潮。故C项正确。A.中国分别于1954年、1955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故排除A项。B.“求同存异”为中国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故排除B项。D.中国并未参加不结盟运动,故排除D项。  10.“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答案】A 【解析】A.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尽管直到1971年10月26届联大美国仍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但此前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可见基辛格访华活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从而促进了中国成功恢复了联合国的代表权,表明此活动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正确。B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发生在尼克松访华后,与题干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D错误。C.基辛格访华活动出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与美国的战略需要相一致,故C错误。故选A。  11.据统计,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7%。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阻遏经济的发展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答案】B【解析】A.该项表述明显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故排除A。B.注意时间“1972年”,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借批判林彪主张批极“左”思潮,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回升,故B项正确。C.题干中数据只涉及1972、1973年,不能得出C项,故排除C。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主要是在197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故选B。  12.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D.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答案】D【解析】D.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建设,注重国防工业建设,联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是国防安全的需要,故D项正确。AB.这两项为三线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C.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解析】(1)本题考查三线建设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背景主要对材料的概括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材料“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可以得出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可以得出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材料“1964年6~8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2)本题考查三线建设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本小问的意义主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答即可。主要从工业布局、对中西部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六十多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尤其进入新时代,“四个全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总之,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既有曲折和失误,更有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示例二: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历经曲折,但不断取得新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实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示例三:论题: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两极世界不处于孤立地位.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参加日内瓦和万隆会议,日益步人世界外交舞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的主题词,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一个主题性观点,如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或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或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发展的所学知识,对上述任一观点加以阐释论证,最后得出总结性结论。其他也可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学生获得观点分、史实分、层次分包括卷面分,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3 10:03:01 页数:9
价格:¥3 大小:329.73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