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交和测交都能用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B.根据测交结果可推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C.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只能用测交D.根据自交结果不一定能判断出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2、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详解】A、自交和测交都能用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后代出现分离比为3:1和1:1,即可证明,A正确;B、根据测交结果可推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因为后代性状分离比就是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以及比例,B正确;C、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可用自交或测交,若为纯合子,后代只有一种性状,C错误;D、根据自交结果不一定能判断出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如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无法做出判断,D正确。故选C。2.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比例分别为( )A.5:1、5:1B.8:1、8:1C.6:1、9:1D.5:1、8: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豌豆和玉米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玉米间行种植,自然状态下可以发生自由交配。【详解】豌豆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自交后代出现aa的概率为2/3×1/4=1/6,隐性性状为1/6,则显性性状为5/6,显性∶隐性=5∶1;玉米种子中,纯合子AA占1/3,杂合子Aa占2/3,玉,米自由交配,利用配子法,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都是A∶a=1/3+2/3×1/2∶2/3×1/2=2∶1,后代显性性状为AA+Aa=2/3×2/3+2×1/3×2/3=8/9,隐性性状为aa=1/3×1/3=1/9,显性∶隐性=8∶1,ABC错误,D正确。故选D。3.某雌雄同株植物的株高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D和d控制,其中含d基因的花粉致死,而含D基因的花粉碰到恶劣条件(如受粉期遇到连绵细雨)也只有约2/3能正常受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杂合植株在正常条件下自由交配两代,F2中DD∶Dd=3∶1B.杂合植株在正常条件下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C.杂合植株在恶劣条件下自交不会出现基因分离D.杂合植株在恶劣条件下自交两代,F2中DD∶Dd=3∶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Dd只能产生D基因的花粉,故杂合植株在正常条件下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详解】A、正常条件下,Dd只能产生D基因的花粉,杂合植株Dd自由交配一代,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DD、1/2Dd,自由交配两代,F2中DD:Dd=3:1,A正确;B、正常条件下,含d基因的花粉致死,故杂合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B正确;C、杂合植株在恶劣条件下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但会出现基因分离,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分离,C错误;D、含d基因的花粉致死,在恶劣条件下,含D基因的花粉只有约2/3能正常受精,即该植株的花粉只能含基因D,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不受影响,杂合植株在恶劣条件下自交一代,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DD、1/2Dd,自交两代,F2中DD:Dd=3:1,D正确。故选C。4.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容器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个容器内的豆子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豆子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其中红色豆子代表某显性病的致病基因B,白色豆子代表正常基因b,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即表示雌雄配子均为B=20%、b=80%。【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错误;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的组合约为20%×80%×2=32%,B错误;C、若甲容器模拟的是该病(B_)占36%的男性群体,则该群体中正常人(bb)占64%,即b=80%,B=20%,与题意相符,C正确;D、由分析可知,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的是雌性或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D错误。故选C。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B.由F2出现了3:1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不符合题意;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假说内容,B不符合题意;C、演绎推理内容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符合题意;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这属于假说内容,D不符合题意。故选C。,6.玉米的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杂合子宽叶玉米表现为高产;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表面密生茸毛,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DD纯合子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F1,则关于F1的成熟植株中,不正确的是()A.有茸毛与无茸毛之比为2:1B.有6种基因型C.高产抗病类型占1/4D.从致死效应来说,DD纯合致死为隐性致死【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对于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宽叶的基因型为AA、Aa,窄叶的基因型为aa,其中Aa表现为高产;对于有茸毛和无茸毛这对相对性状,有茸毛的基因型为Dd(DD幼苗期死亡),无茸毛的基因型为dd,其中Dd表现为抗病。【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高产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AaDd,其自交后代F1的成熟植株中有茸毛和无茸毛的基因型分别为2/3Dd、1/3dd,因此,后代有茸毛与无茸毛之比为2∶1,A正确;B、基因型为AaDd的玉米自交,后代幼苗的基因型有9种,但由于基因型为__DD的幼苗死亡,因此,后代中成熟植株只有6种基因型,B正确;C、F1的成熟植株中高产抗病类型的基因型为AaDd,所占比例为1/2×2/3=1/3,C错误;D、对于有无茸毛来说,D为显性,但从致死效应来说,D死,d活,而Dd为存活,说明D为隐性,故DD纯合致死为隐性致死,D正确。故选C。7.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B.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分析题意可知: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即n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现型,故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A正确;B、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为(1:1)n=1:1:1:1……(共2n个1),即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均相等,B错误;C、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n,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n,两者相等,C正确;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n,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1/2n),故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正确。故选B。8.某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分裂过程中出现1次染色体异常分离,g细胞的基因型为aaY。若仅考虑这两对基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a细胞的染色体分离异常B.b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C.d、e细胞的基因型相同D.f、g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分析题意,该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由于g细胞的基因型为aaY,则a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即A与a所在染色体分离,而X与Y染色体分离,A错误;BCD、g细胞的基因型为aaY,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两个细胞基因组成分别是AAXBXB、aaYY,对应子细胞b、c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YY,c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进入g细胞内,产生的子细胞f、g的基因型分别为Y、aaY,而d、e细胞基因型相同,均为AXB,BCD正确。故选A。9.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Ⅰ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染色体上出现基因A、a可能是四分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结果B.图甲中有4个核DNA分子C.处于图乙中的bc段的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D.如果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就不会发生cd段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乙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图甲中一条染色体上出现基因A、a,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互换)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B、图甲中有2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则有4个核DNA分子,B正确;C、图乙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故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错误;D、cd段使得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说明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染,色体。如果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着丝点(着丝粒)可以分裂,但姐妹染色单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即也会发生cd段的变化,D错误。故选B。10.在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能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详解】已知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如果三个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基因型,而题目中测交结果只有4种基因型,说明有2对基因是连锁的。根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发现去掉隐性亲本提供的abc配子后,F1AaBbCc产生的4种配子是abc:ABC:abC:ABc=1:1:1:1,不难发现其配子中A与B、a与b始终是在一起的,是连锁基因,它们与C、c之间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下列与人群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女性人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大于男性人群B.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父,也可来自外祖父C.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母,也可来自外祖母D.若男性群体中患者的比例为2%,则女性群体中纯合子患者的比例为0.04%,【答案】D【解析】【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为:(1)世代相传;(2)男患者少于女患者;(3)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详解】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人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等于男性人群,A错误;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来自外祖父,不会来自祖父,B错误;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来自外祖母,不会来自祖母,C错误;若男性群体中患者的比例为2%,则整个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2%,则女性群体中纯合子患者的比例为0.04%,D正确。12.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如蝗虫的雌性个体具有2条X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4条,雄性个体只有1条X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3条。下列关于蝗虫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蝗虫因性别决定方式特殊,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不等B.正常情况下,雌雄个体减数分裂I时均能形成12个四分体C.同一分裂类型的相同时期,雌雄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D.雄性个体中,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与减数分裂II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2、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详解】A、雌蝗虫产生的卵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雄蝗虫产生的精子的性染色体为含X染色体和不含X染色体的2种类型,所以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相等,A错误;B、正常的减数分裂时,雄性个体形成11个四分体,雌性个体形成12个四分体,B错误;C、虽然雄性较雌性蝗虫少1条染色体,但染色体组数相同,C正确;D、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条,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2或24条,D错误。故选C。13.某鳞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成年个体有白色、浅黄和深黄三种颜色。体色的遗传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性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基因组合A和ZB共同存在(A_ZB_)A存在而无ZB(A_Zb_)A不存在(aa__)体色深黄色浅黄色白色A.该昆虫群体,与体色有关的基因型种类雄性比雌性多3种B.不考虑变异,白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的体色均为白色C.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杂合子占3/4D.浅黄色和白色个体杂交,后代只会出现浅黄色个体和白色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ZW为雌性,ZZ为雄性,则跟体色有关的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中雌性有ZBW、ZbW,雄性有ZBZB、ZBZb、ZbZb。【详解】A、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ZW为雌性,ZZ为雄性,则跟体色有关雌性有A_ZBW、A_ZbW、aaZBW、aaZbW,雄性有A_ZBZB、A_ZBZb、A_ZbZb、aaZBZB、aaZBZb、aaZbZb,A正确;B、从题目分析可知,含有aa基因的均为白色个体,白色个体杂交只能得白色子代,B正确;C、若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纯合子占1/2×1/2=1/4,杂合子占1-1/4=3/4,C正确;D、浅黄色AaZbW和白色aaZBZB或者AaZbW和aaZBZb杂交后代都会出现深黄色,D错误。故选D。14.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法确定显隐性B.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体为显性C.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D.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假设控制果蝇灰体与黄体的基因用B、b表示,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亲本是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子代雌蝇中灰体︰黄体=1︰1,雄蝇中灰体︰黄体=1︰1,无论灰体和黄体谁是显,性性状,均可以出现此结果,故无法判断显隐性,A正确;B、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子代雄蝇中灰体︰黄体=1︰1,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B正确;C、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后代雌性均为黄体,雄性均为灰体,不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则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黄体为显性,则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D、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杂交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灰体为显性,基因无论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均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D。1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内,并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中,使R型细菌转化成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转化过程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B.上述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S型细菌的DNA片段在R型细菌中表达的产物是多糖D.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中DNA的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故上述转化过程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A正确;B、S型细菌DNA整合到R型细菌DNA上,所以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C、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多糖不是蛋白质,C错误;D、DNA是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嘌呤碱基数量不变,D正确。故选C。16.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实验1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B.实验2中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C.理论上,a、d中有大量的放射性,b、c中有少量的放射性D.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分析题图:实验1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a放射性强,沉淀物b放射性弱;实验2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c放射性弱,沉淀物d放射性强。【详解】A、实验1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与搅拌不充分有关,A错误;B、实验2中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无关,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因此理论上,a、d中有大量的放射性,b、c中有少量的放射性,C正确;D、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17.某科研小组在某动物体内发现一种新型病毒,为了确定该病毒的分类,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如下讨论,正确的是(),A.检测病毒增殖时所用酶的种类,若有逆转录酶,则为DNA病毒B.检测病毒核酸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数量,若嘌呤数=嘧啶数,则一定为DNA病毒C.用含放射性尿苷的宿主细胞培养,若子代病毒有放射性,则为RNA病毒D.将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DNA酶一起注入宿主细胞中,若有子代病毒产生,则为DNA病毒【答案】C【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其中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详解】A、逆转录是RNA→DNA过程,若增殖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则为逆转录病毒,是RNA病毒,A错误;B、检测病毒核酸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数量,若嘌呤数=嘧啶数,不一定为DNA病毒,也可能是RNA病毒,B错误;C、尿苷是RNA特有的成分,因此若子代病毒有放射性,则说明该病毒为RNA病毒,C正确;D、酶具有专一性,DNA酶可水解DNA,若将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DNA酶一起注入宿主细胞中,若有子代病毒产生,说明遗传物质不是DNA,则为RNA病毒,D错误。故选C。18.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中,若4种碱基塑料片共有40个,其中12个C、10个G、12个A、6个T,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40个、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40个,氢键的连接物15个(一个连接物代表一个氢键),若制作的模型中必须含有四种碱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制作的DNA片段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一般少于47种B.能制作出最多含1个G—C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C.能制作出最多含12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D.制作时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最多需要28个【答案】A【解析】【分析】一个脱氧核苷酸含有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氢键的总个数为15个,因为A与T之间有2个氢键,C与G之间有3个氢,键,故该DNA片段最多含6个A-T碱基对,1个G-C碱基对,合计最多含有7个碱基对,所以碱基对的排列顺序通常情况下少于47种,A正确;B、若制作的模型中必须含有四种碱基,则制作的DNA片段存在含4个G-C碱基对,1个A-T碱基对情况,即最多含4个G-C碱基对,B错误;C、制作DNA片段最多含6个A-T碱基对,1个G-C碱基对,合计最多含有7个碱基对,即最多含脱氧核苷酸14个,C错误;D、制作的双链DNA片段最多含脱氧核苷酸14个,除了每条链5,端的磷酸基团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以外,其余12个磷酸基团均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故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最多需要24+2=26个,D错误。故选A。19.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在31P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已知噬菌体DNA上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和酶等B.噬菌体DNA含有(2m+n)个氢键C.该噬菌体增殖四次,子代噬菌体中只有14个含有31PD.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8(m-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详解】A.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能量、酶和场所等,A正确;B.噬菌体中含有双链DNA,胞嘧啶有n个,鸟嘌呤有n个,腺嘌呤数目=胸腺嘧啶数目=(2m-2n)/2=m-n(个),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噬菌体DNA含有的氢键数目=(m-n)×2+n×3=2m+n(个),B正确;C.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该噬菌体增殖四次,一共可形成16个噬菌体,其中子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含有31P的噬菌体有16个,只含有31P的噬菌体有14个,C错误;D.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m-n)×24-1=8(m-n)(个),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掌握其半保留复制特点,能运用其中的延伸规律答题。20.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与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的结构如图所示。已知ddNTP按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加到正在复制的子链中后,子链的延伸立即终止。某同学要通过PCR技术获得被32p标记且以碱基“C”为末端的、不同长度的子链DNA片段。在反应管中已经有单链模板、引物、DNA聚合酶和相应的缓冲液等,还需要加入下列哪些原料①dGTP,dATP,dTTP,dCTP②dGTP,dATP,dTTP③α位32p标记的ddCTP④γ位32p标记的ddCTP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PCR条件包括:模板、引物、耐高温DNA聚合酶、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还需要一定的离子浓度等。【详解】PCR扩增DNA时,需要dGTP、dATP、dTTP、dCTP作为原料,而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连接到子链上时,会断掉2个高能磷酸键,为了获得被32p标记且以碱基“C”为末端的,32p标记应位于ddCTP的α位,加入ddCTP后会终止子链的延伸,获得不同长度的子链DNA片段,故需要①③,A正确。21.研究人员将1个含14N-DNA的大肠杆菌转移到以15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将DNA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离心,试管中出现两种条带(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B.根据条带的数目和位置可以确定DNA的复制方式C.由结果可推知该大肠杆菌的细胞周期大约为20分钟D.若让大肠杆菌繁殖四代,则条带1中的DNA单链所占比例减小【答案】B【解析】【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详解】A、解开DNA双螺旋的实质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A正确;B、由于DNA解开了双螺旋,变成单链,因此无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均会出现题目中的条带数目和位置,B错误;C、据图可知,由于14N单链:15N单链=1:7,说明DNA复制了3次,可推知该细菌的细胞周期大约为60/3=20分钟,C正确;D、若让大肠杆菌繁殖四代,产生子代DNA的数目为24=16,则条带1中的单链在所有子代DNA单链中占2/32=1/16,比例减小,D正确。故选B。22.四氯化碳中毒时,会使得肝细胞内质网膜上的多聚核糖体解聚及脱落,导致肝细胞功能损伤。下图表示粗面内质网上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转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mRNA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有利于缩短每条肽链合成所需的时间B.图中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往右,C.图示过程均可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D.四氯化碳中毒会导致蛋白质无法进入内质网加工【答案】D【解析】【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可提高翻译的效率,但不能缩短每条肽链合成的时间,A错误;B、根据肽链的长度变化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方向为由左往右,不是“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B错误;C、图示过程不都可以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因为内质网是真核细胞具有的结构,原核细胞不具有该结构,C错误;D、四氯化碳中毒时,会使得肝细胞内质网膜上的多聚核糖体解聚及脱落,导致蛋白质无法进入内质网加工,D正确。故选D。23.下图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中某过程的示意图。某些氨基酸的部分密码子是:丝氨酸UCU;亮氨酸UUA、CUA;异亮氨酸AUC、AUU;精氨酸AG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为亮氨酸B.该过程中没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C.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D.该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核基质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表达中的翻译过程,①表示氨基酸,②表示核糖体,图中携带,氨基酸的tRNA从左侧移向核糖体,空载tRNA从右侧离开核糖体。【详解】A、已知密码子的方向为5'→3',由图示可知,携带①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AA,与其互补配对的mRNA上的密码子为AUU,因此氨基酸①为异亮氨酸,A错误;B、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图示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有氢键的形成,tRNA离开核糖体时有氢键的断裂,B错误;C、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因而能实现相邻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过程,C正确;D、该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进行的场所是核糖体,细胞核内不存在核糖体,细胞核基质中不会发生图示的翻译过程,D错误。故选C。24.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图是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使蛋白激酶失活,从而抑制基因表达B.①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C.②过程中核糖体d比a更接近起始密码子D.细胞核内的mRNA通过核膜进入细胞质【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④表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a、b、c、d是核糖体。【详解】A、据图分析,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基因表达,也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A错误;B、①为转录过程,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C、②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核糖体是沿着mRNA移动的。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出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起始密码子在右端,所以核糖体d比a更接近起始密码子,C正确;D、细胞核内的mRNA合成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D错误。故选C。【点睛】25.研究人员发现,海龟体内的组蛋白H3甲基化会抑制雄性基因的表达。温度较高的环境中,钙离子能够大量流入性腺细胞中,促使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发生磷酸化修饰,继而抑制一种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Kdm6B的活性,该酶可特异性催化组蛋白H3的去甲基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较高最终会导致海龟雄性个体比例增加B.低温条件下海龟细胞中组蛋白甲基化程度比高温条件下要低C.高温条件下钙离子大量流入性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D.该过程说明环境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影响生物体的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温度高导致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Kdm6B的活性降低,组蛋白H3不能去甲基化,抑制雄性基因的表达。【详解】A、环境温度较高促进了钙离子流入,促进了STAT3磷酸化,抑制了Kdm6B的活性,抑制了组蛋白H3的去甲基化,使得组蛋白H3甲基化程度高,进而抑制雄性基因表达,导致海龟雄性个体比例下降,A错误;B、温度高导致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Kdm6B的活性降低,组蛋白H3不能去甲基化,故低温条件下海龟细胞中组蛋白甲基化程度比高温条件下要低,B正确;C、钙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可能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C正确;D、该过程受温度影响,说明环境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影响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A。26.纯种黄色(HH)小鼠与纯种黑色(hh)小鼠杂交,子一代小鼠却表现出不同的毛色: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表明,H基因上有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该序列有多个位点可发生甲基化修饰(如图所示)。当没有发生甲基化时,H可正常表达,小鼠为黄色。反之,H基因表达就受到抑制,且发生甲基化的位点越多,基因表达被抑制的效果越明显。结合上述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表明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B.甲基化修饰导致H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产生了不同的等位基因C.基因型是Hh的小鼠体毛的颜色随H基因发生甲基化的位点的增多而加深(黑)D.纯种黄色体毛小鼠与纯种黑色小鼠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是Hh【答案】B【解析】【分析】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根据题意可知,当H基因被甲基化时,H基因表达就受到抑制,且发生甲基化的位点越多,基因表达被抑制的效果越明显,隐性基因越容易表达。【详解】A、此实验表明: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实际上是通过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控制着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B、由题可知,甲基化修饰没有导致H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不产生等位基因,B错误;C、由题可知,基因型是Hh的小鼠随H基因发生甲基化的位点的增多,基因表达被抑制的效果越明显,h基因越能表达,其体毛颜色越加深(黑),C正确;D、纯种黄色体毛(HH)小鼠与纯种黑色(hh)小鼠杂交,正常情况下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都是Hh,D正确;故选B。27.在某个猕猴(2n)种群中,猕猴的毛色有野生型黄色(A)、突变型灰色(a1)和突变型黑色(a2)三种表型,基因A对a1和a2为显性,a1对a2为显性,三种基因的形成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中黄色猕猴与突变型黑色猕猴交配,后代有可能出现灰色猕猴B.杂合灰色猕猴精巢中的某个细胞含有2个a2基因,此时该细胞一定含有4个染色体组C.基因a2比a1的长度短,则控制合成的肽链也一定短D.突变型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对比A基因和a1、a2,可以看出,与A基因相比,a1序列中有一对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即突变类型为替换;a2序列的碱基对少于A基因,即发生了缺失。【详解】A、若黄色猕猴的基因型为Aa1,与突变型黑色猕猴(a2a2)交配,后代有可能出现灰色猕猴(a1a2),A正确;B、杂合灰色猕猴(a1a2)精巢中的一个细胞含有2个a2基因,说明经过了复制,此时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有2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有1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B错误;C、基因a2比基因a1短,说明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可能会出现原本是终止密码子的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导致肽链长度变长,C错误;D、A基因可以突变为a1也可以突变为a2,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即上述突变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D错误。,故选A。28.BrdU(5-溴尿嘧啶)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可与A互补配对,另一种可与G互补配对,这样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再将其产生的子细胞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只考虑DNA分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至少经过两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C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16C.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始终占1/2D.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BrdU(5-溴尿嘧啶)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DNA复制时,一种可替代T与A互补配对,另一种可替代C与G互补配对,因此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详解】A、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则得到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为A-BrdU配对,另一个DNA为正常的DNA,为A-T配对,若只考虑DNA分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则将子代DNA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A-BrdU配对的DNA可分别形成A-T配对,G-BrdU配对的两个DNA,而另外一个DNA形成的两个DNA均为A-T配对,第三次进行DNA复制时,可形成A-T配对、G-C配对、A-BrdU配对(或G-BrdU配对)的不同DNA分子,因此甲细胞至少经过三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C,A错误;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分配到8个子细胞内,由于第三次DNA复制时,BrdU可能与A互补,也可能与G互补,因此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8或0,B错误;C、由于经过第一次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中一个碱基配对正常,另一个形成了A与BrdU配对,以后的DNA复制是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因此正常DNA复制出的子代DNA均正常,以A与BrdU配对的DNA也能复制出A-T配对的DNA,因此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例会大于1/2,C错误;D、至少经过三次复制后,即可出现该位点的A-T变成G-C,碱基对为G-C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DNA也会是G-C,因此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D正确。,故选D。29.某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如下图是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图示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导致了A和a基因重组B.若发生的是显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一定为AB、aB、Ab和AbC.若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aB、Ab和abD.图示细胞中的基因A和基因a片段中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一定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图示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基因A和基因a属于等位基因,且位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引起,但该现象不能使A和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若发生显性突变,则未标出的基因为基因A和基因A,因此,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B、Ab或AB、Ab、ab,B错误;C、若发生的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则图中染色体上未标出的基因为A和a,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aB、Ab和ab,C正确;D、基因A和基因a属于等位基因,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基因内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且基因A和基因a片段中的脱氧核苷酸数目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C。30.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基因内部碱基序列发生改变,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C.同卵双生兄弟间的微小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和基因重组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详解】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内部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内部碱基序列,A错误;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等位基因分离导致产生了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经过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产生了显隐比例为3: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重组适用于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B错误;C、同卵双生兄弟的遗传信息相同,微小差异来自基因突变或环境的改变,C错误;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基因重组产生了多种类型的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多样化的后代,D正确。故选D。3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B.使用卡诺氏液解离细胞后需用95%的酒精冲洗2次C.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均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D.多倍体细胞形成的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答案】D【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只有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短暂加倍,所以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B、冲洗: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洗去卡诺氏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为解离液解离,B错误;C、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均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是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C错误;D、低温诱导多倍体细胞形成,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分裂,故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故选D。32.养鸡业中,母鸡的经济效益比公鸡好,但鉴别小鸡的雌雄存在一定困难。家鸡染色体上的基因B使鸡爪呈棕色,不含基因B的个体鸡爪呈粉色。遗传学家利用X射线处理母鸡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染色体未按实际大小比例画出),由此实现多养母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B.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C.③过程中,丙与bbZZ的公鸡杂交,子代中有1/2为bbZWBD.将突变体丁与bbZZ的公鸡杂交,可通过观察鸡爪颜色对子代进行性别鉴定【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形,X射线处理雌蚕甲,其B基因突变成b基因,再用X射线处理乙,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所在片段转移到W染色体上获得了丙,再经过杂交鉴定和筛选得到丁。【详解】A、由图可知,X射线处理,甲到乙属于基因突变,乙到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乙和丙中染色体的形态明显不同,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来区分,B正确;C、③过程中,丙(BZWB)与bbZZ的公鸡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bbZZ(1/4)、bZZ(1/4)、bbZWB(1/4)、bZWB(1/4),C错误;D、将突变体丁(bbZWB)与bbZZ的公鸡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bbZZ(粉色雄性)、bbZWB(棕色雌性),根据鸡爪颜色即可进行性别鉴定,D正确。故选C。33.我国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培育成了“小麦二体异附加系”(流程如下图所示)。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二倍体B.丙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与乙形成配子时7E随机分配有关C.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2E的植株戊约占1/4D.该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有染色体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进行联会,才能使得最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可能在遗传中随机分配,根据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分析育种过程是本题的突破点。【详解】A、普通小麦共有六个染色体组,长穗偃麦草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F1中共含有4个染色体组,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导致纺锤体无法合成,从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甲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因此是获得纯种的异源八倍体,A错误;B、丙是由普通小麦和乙杂交而来,普通小麦所产生的配子,含有21W三个染色体组,而乙在产生配子时,42W可以正常联会并减半,但7E会联会紊乱,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分配,B正确;C、丁产生的配子有两种,分别是21W+1E或21W,因此自交后会产生42W、42W+1E、42W+1E、42W+2E,其中含有2E的占1/4,C正确;D、过程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余为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A。34.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C.含有正常cffDNA的胚胎发育而来的个体仍可能患遗传病D.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答案】B,【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详解】A、cfDNA是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所以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判断其来自正常或异常细胞,并进行癌症的筛查,A正确;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可用于基因治疗,但不是直接输回血液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C、cffDNA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也可来自胎盘细胞,所以含有正常cffDNA的胚胎发育而来的个体仍可能患遗传病,C正确;D、cffDNA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脱落破碎后形成的游离DNA,所以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正确。故选B。35.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害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详解】A.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白色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的锐利目光同样是与野兔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就形成了,C正确;D.害虫存在多种变异,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抗药性不是农药长期作用产生的,,D错误。36.为探究两种抗生素对某细菌的抑菌效果,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在无菌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涂布被检测细菌,放置甲、乙和丙三个圆形滤纸片(抗生素可在培养基扩散,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的大小能反映其抑菌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抑菌最有效的是抗生素bB.浸泡滤纸片的抗生素a、b浓度应相同C.丙滤纸片起到对照作用D.此方法可检测抗生素对病毒的抑制效果【答案】D【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有的真菌能引起多种疾病,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详解】A、分析图,浸泡过抗生素b的抑菌圈最大,说明抗生素b的抑菌效果最大,A正确;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浸泡抗生素和抗生素的种类,两种抗生素的浓度应相同,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B正确;C、浸泡过无菌水的丙组应为空白对照组,C正确;D、抗生素可抑制细菌生长,但不能抑制病毒的繁殖,故不能检测对病毒的抑制效果,D错误。故选D。【点睛】熟记掌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37.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短时间内会导致生殖隔离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详解】A、图中A表示进化的原材料,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其中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前提,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B正确;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地理隔离才可能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具有生殖隔离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但是不能产可育后代,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8.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7只,其中雄性金鱼21只,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 )A.1/8B.1/6C.1/11D.1/14【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亲本杂交,F1代共67只,其中雄性个体21只,雌性为67-21=46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详解】雄性个体21只,雌性为67-21=46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Y=1:1,因此F1代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XAY:XaY=3:1:3:1,其中Xa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AXA:XAXa:XAY=3:1:3,因此Xa的基因频率=1÷(3×2+1×2+3)=1/11,ABD错误,C正,确。故选C。39.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C.各种昆虫口器的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不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A错误;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选择不同的天蛾类型,因此,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层次,C正确;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40.共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共同的表演”,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共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B.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研究共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详解】AB、共同进化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B正确;C、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淘汰了二者中的老、弱、病、残等个体,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C正确;D、研究共同进化可预测某物种的存在,如达尔文根据某种兰花具有细长花矩而预测出为其传粉的某种昆虫应具有吸管似的口器,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1.“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中国科学家团队对水稻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先驱,农民胡代书培育出了越年再生糯稻等。某兴趣小组在科研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取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乙(雄性可育)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水稻雄性育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对a完全显性,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PF1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种植并统计F2表现型甲与乙杂交全部可育一半全部可育另一半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1)控制水稻雄性不育基因是_____,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结果后认为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判断理由是_____。(2)F2中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3)若要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使后代雄性不育株的比例最高,则双亲的基因型为_____。【答案】(1)①.A②.F1个体自交单株收获得到的F2中的一半表现的性状分离比为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2)①.7##七②.7/13,(3)aabb和AAB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题意分析,一半F1个体自交得到F2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这部分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B基因会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反转为可育,说明雄性不育株一定不含B基因,进而确定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为A,可育的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小问2详解】结合(1)可知,可育基因型为A_B_、aaB_、aabb,雄性不育的基因型是A_bb,F2出现两种情况,说明F1的基因型有两种且各占1/2,可确定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F1的基因型为1/2AaBb、1/2aaBb,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共9种,其中AAbb、Aabb表现为不育,因此可育株的基因型共有9-2=7种;仅考虑F2中出现雄性不育株的那一半,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2/13AaBB、4/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其中2/13AABb和4/13AaBb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其他均能稳定遗传,故该部分可育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4/13=7/13。【小问3详解】利用F2中的两种可育株杂交,要使得得到雄性不育株A_bb的比例最高,可确定其中一个亲本全部产生b的配子,则亲本之一的基因型型一定是aabb,另一亲本能产生A的配子,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所选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42.研究小组调查了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并绘制了两个家系中的遗传图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③如果Ⅱ-5与a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_____。【答案】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AaXBXb④.AAXBY或AaXBY⑤.1/36⑥.3/5【解析】【分析】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1)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正常,其女儿Ⅱ-2患甲病,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7和Ⅱ-8均正常,其儿子Ⅲ-2患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系谱图中的乙病患者均为男性,可进一步推知: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①Ⅱ-1为患乙病的男性(XbY),Ⅱ-2为患甲病女性(aa),据此可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进而推知:Ⅱ-5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②若只考虑甲病,结合对①的分析可推知:Ⅱ-5的基因型为1/3AA、2/3Aa;由Ⅱ-9患甲病(aa)可推知:Ⅰ-3和Ⅰ-4的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3AA、2/3Aa;可见,Ⅱ-5与Ⅱ-6结婚,所生男孩患甲病的概率是2/3×2/3×1/4aa=1/9。若只考虑乙病,则Ⅰ-3与Ⅱ-5的基因型为XBY;由Ⅱ-9为患乙病男性(XbY)可推知:Ⅰ-4的基因型为XBXb,进而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可见,Ⅱ-5与Ⅱ-6结婚,所生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2×1/4XbY)÷1/2XY=1/4。综上分析,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9×1/4=1/36。③Ⅱ-5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a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结婚所生育的表现型正常的儿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XBY∶AaXBY=(1/3×1/2AA+2/3×1/4AA)∶(1/3×1/2Aa+2/3×1/2Aa)=2∶3,所以儿子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3/5。【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则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43.下图甲、乙、丙表示生物细胞中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细胞主要可按图_____(甲、乙、丙)进行相关生理过程。图乙表示_____生物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判断依据是_____。(2)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分子,将其置于只含有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子代含32P的DNA与含31P的DNA数目之比为_____。(3)基因H、N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下图所示。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则基因N转录时以_____链为模板。若基因H的箭头所指碱基对G-C突变为T-A,其对应密码子的变化是_____。【答案】(1)①.丙②.原核③.边转录边翻译(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2)1:4(3)①.a ②.由GUC变为UU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DNA复制过程;乙图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该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可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丙图表示真核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先转录,后翻译。【小问1详解】神经细胞已经高等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甲中的DNA复制过程,且神经细胞为真核细胞,其中转录和翻译过程不能同时进行,而是先转录后翻译,对应于图丙过程;图乙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可表示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小问2详解】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分子,将其置于只含有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共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含32P的DNA有2个,含31P的DNA有8个,子代含32P的DNA与含,31P的DNA数目之比为1∶4。【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密码子是mRNA上的碱基,与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故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知基因N转录时以a链为模板;若基因H的箭头所指碱基对G-C突变为T-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对应密码子由GUC变为UUC。44.二倍体生物中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三体(2n+1),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某种野生烟草(2n=48),有两种突变体分别是甲6-三体(6号染色体多一条)和乙7-单体(7号染色体少一条),二者均可育,且配子中除不含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外,其余类型的配子育性均正常;各种类型的杂交子代活力均正常。烟草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红花(B)对白花(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为宽叶红花(AaaBB),乙为窄叶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种突变体均属于_____变异,乙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能形成_____个四分体;若甲种突变体是亲代花粉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试分析具体原因是_____。(2)用一株甲突变体(AaaBB)与一株烟草(AAbb)杂交,得到6-三体烟草(AAaBb),让该三体烟草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3)若通过实验证明控制红花和白花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乙作父本和甲杂交,所得F1和aabb个体杂交,F2中染色体正常植株的比例是_____。【答案】(1)①.染色体(数目)变异②.23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后移向同一极(2)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5:35:3:1(3)3/4【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缺失、重复、易位和到位,染色体片段缺失和重复是一条染色体上某一片段减少或增加,易位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某一片段,倒位是一条染色体上染色体某片段旋转180℃,使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图示为为二倍体体生物的变异,甲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乙染色体数目少一条,两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乙图中7号染色体数目少一条,乙图中同源染色体对数是23对,因此形成的四分体数目是23个;甲的染色体数目多一条,变异如果是花粉粒的原因,说明精子中6号染色体数目多一条,原因是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时,6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6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后移向同一极。【小问2详解】AAaBb的烟草自交,可以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AAa×AAa→1/36aa+35/36A_,宽叶:窄叶=35:1;Bb×Bb→3/4B_+1/4bb,红花:白花=3:1,考虑两对相对性状,6-三体烟草(AAa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宽叶:1窄叶)(3红花;1白花),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105:35:3:1。【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