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一下期5月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B.显性性状就是指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C.杂合子的双亲一定是杂合子,纯合子的双亲一定是纯合子D.猪的白毛和黑毛、马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正确;B、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B错误;C、杂合子的双亲不一定是杂合子,如Aa的双亲可以是纯合子AA和aa,C错误;D、马的长毛和短毛是相对性状,长毛和卷毛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A。2.孟德尔采用的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2∶1【答案】C【解析】【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C、演绎内容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C正确;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组成,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故选C。3.下列有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C.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所有等位基因分离,所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则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B错误;C、非等位基因如果不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果双杂合子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则可能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而出现9:3:3:1的变式,D正确。故选D。4.一般人对苯硫脲感觉有苦味,由显性基因B控制;也有人对其无味觉,叫味盲,由隐性基因b控制。统计味盲家族,若三对夫妇的子女味盲的概率各是25%、50%和100%,则这三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⑤Bb×bb ⑥BB×BbA.①②③B.④⑤⑥C.④⑤②D.④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BB×bb和BB×Bb的后代均表现为味苦;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后代均表现为味盲;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后代味苦与味盲之比为3:1;遗传因子组成为Bb×bb为测交,后代 味苦与味盲之比为1:1。【详解】①BB×BB→BB,子女均表现为味苦;②bb×bb→bb,子女均表现为味盲,即味盲占100%;③BB×bb→Bb,子女均表现为味苦;④Bb×Bb→BB(味苦):Bb(味苦):bb(味盲)=1:2:1,其中味盲占25%;⑤Bb×bb→Bb(味苦):bb(味盲)=1:1,其中味盲占50%;    ⑥BB×Bb→BB(味苦):Bb(味苦)=1:1,子女均表现为味苦,C正确。故选C。5.玉米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一、根据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一种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二、根据性状分离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三、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3:1,则占3份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详解】A、非甜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非甜为显性,甜味为隐性;若自交后代均为非甜,则非甜为纯合子(AA或aa),进一步看杂交结果;若杂交后代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 现出来的为隐性;若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甜味为显性,非甜为隐性,A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A符合题意;B、正交、反交结果都表现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无法确定显隐关系,B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B不符合题意;C、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其中一种性状发生性状分离,则其为显性,另一性状为隐性,C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C不符合题意;D、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的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D不一定能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6.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已知基因型为aabbdd的棉花纤维基础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dd)与乙(aaBbDd)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A.8~14厘米B.6~16厘米C.6~14厘米D.8~16厘米【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dd)与乙(aaBbDd)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详解】已知棉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其长度最短为6+2=8厘米;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Dd,其长度为6+4×2=14厘米。因此,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8~14厘米。故选A。7.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用纯种的高杆抗病和矮杆不抗病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在F2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占比为()A.1/3B.9/16C.1/16D.3/16【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分析题意,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设为A/a),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设为B/b),用纯种的高 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杂交得到F1(AaBb),F1自交得到F2,在F2的矮杆抗病(aaB-)植株中能稳定遗传(aaBB)的植株占比为1/3,A正确。故选A。8.某种植物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花顶生和花腋生是另一对相对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科研小组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实验②∶红花顶生×白花腋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1∶1∶1:1实验③∶红花腋生×白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1∶1∶1:1实验④∶红花顶生×白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A.实验①可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花顶生对花腋生为显性性状B.实验①②③都能单独地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独立的C.根据实验①推测该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控制花顶生的基因纯合致死导致D.实验④的结果为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2∶2∶1∶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1)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同时说明子代的分离比为6∶2∶3∶1,为9:3:3:1的变形,即控制花颜色和花顶腋生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实验②和实验③可知,单独根据实验②或实验③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2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但是结合实验①的分析结果可知,实验②为测交实验的结果。【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分析实验②和实验③可知,单独根据实验②或实验③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2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以实验②和实验③都不能单独地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相对独立的,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实验①∶红花顶生×红花顶生一→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6∶2∶3∶1,则子代中红花:白花=3:1,亲代全为红花,说明子代有性状分离现象,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腋生=2:1,说明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顶生对腋生为显性性状,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假设控制红花的基因为A,控制白花的基因为a;控制顶生的基因为B,控制腋生的基因为b,实验④中亲本红花顶生为AaBb,白花顶生为aaBb,所产生的后代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2∶2∶1∶1,D正确。故选B。9.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下列有关实验选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碗豆有明显的相对性状,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可用于研究伴性遗传B.果蝇繁殖能力强,子代数目多,易于做数学统计分析C.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生殖,有时进行有性生殖,不适合做遗传学实验的材料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利于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2、由于果蝇繁殖快,子代多;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常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详解】A、豌豆没有性染色体,不能用于研究伴性遗传,A错误;B、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通常要繁殖能力强,子代数量众多,这样有利于进行归纳统计,果蝇繁殖能力强,子代数目多,易于做数学统计分析,B正确;C、由于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生殖,有时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适合做遗传学实验的材料,C正确;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有利于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D正确。故选A。10.下图为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幅细胞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⑤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B.图③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互换 C.图②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间排序为①→⑤→③→④→②【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其中①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⑤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携带等位基因,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的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A错误;B、图③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使非等位基因间发生了重组,B正确;C、图②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D、题中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间排序为①→③→⑤→②→④,D错误。故选B。11.下列关于“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若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处分别贴上A、A与a、a纸片,可模拟分离定律B.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少需要红色橡皮泥和黄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一条C.模拟过程中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都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D.模拟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需要3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答案】A【解析】【分析】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每种颜色分别制作两条大小不同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注意: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分别与另一种颜色的两条染色体大小相同)。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详解】A、在一对已复制的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处分别贴上A、A与a、a纸片,两个A和两个a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可模拟分离定律,A正确;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需要至少两对染色体,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少需要红色橡皮泥和黄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两条,B错误;C、模拟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C错 误;D、不同颜色表示来源不同,表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模拟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D错误。故选A。12.对雄蛙(基因型为AaBb)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A.荧光显微镜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B.荧光显微镜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C.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D.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DNA)数目加倍,即每个四分体上含有4个同名基因,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一个四分体上,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不同的四分体中。【详解】AB、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则能观察到2个四分体中分别有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B错误;C、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所以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遗传信息S1与S2不同,C正确;D、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DNA数目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DNA数目也相同,即C1与C2相同,S1与S2也相同,D错误。故选C。13.甲和乙是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精巢中的两个细胞,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1和5是一对同源染色体B.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互换导致了乙中A、a基因同时存在C.处于BC段的细胞是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D.乙的下一个时期和甲都处在丙中的DE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1、4和5、8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2和3应为两条不同型的性染色体,且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丙表示每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AB为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D表示染色体着丝粒分裂,DE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详解】A、甲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由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如1和2)构成,1和5是复制之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之后的染色体,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所以a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C、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C错误;D、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下一个阶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用DE段表示;图甲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也可用DE段表示,D正确。故选D。14.下列关于人类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只存在于人体生殖细胞中B.一般来说,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和色觉正常女性婚配,其女儿一定不患该病D.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和正常女性婚配,其女儿一定患该病【答案】D【解析】【分析】伴性遗传定义: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也只能传给女儿;隔代遗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也只能传给女儿【详解】A、伴性遗传指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含有性染色体,A错误;B、由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需要两条X染色体都有隐性致病基因时才患病,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该染色体含致病基因,男性就会患病,因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少于男性患者,B错误;C、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bY,色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BXB或XBXb,当色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XBXb,可能生出基因型为XbXb的患病女儿,C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一定会给女儿一个XD的染色体,所以其女儿一定患该病,D正确。故选D。15.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精子生成缺陷雄鼠。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B.SRY基因与SDX基因不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SDX蛋白促进SRY基因表达可以解释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D.若发生性逆转的雄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为2:1【答案】D【解析】【分析】1、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正常情况下性染色体组成XY的个体发育为雄性,XX的个体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若该性逆转的可育雌鼠与正常雄鼠交配,亲本双方染色体组成为XY和XY。2、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的基因,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 所以该基因不含等位基因。【详解】A、由于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所以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A正确;B、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不含等位基因,那么SRY基因与SDX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正确;C、因为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正常雄鼠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并且此时X染色体上存在SDX基因,而当SDX基因突变后雄鼠性逆转成雌鼠,性逆转雌鼠的性染色体中包括正常的SRY基因和发生突变的SDX基因,所以SDX蛋白促进SRY基因表达可以解释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C正确;D、若上述发生性逆转的雄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其亲本染色体组分别为性逆转雌鼠(XY)和正常雄鼠(XY),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XY:YY=1:2:1。又因为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所以正常发育个体中XX:XY=1:2。但由于性逆转雌鼠X染色体存在SDX基因突变的情况,所以子代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性逆转雌鼠提供Y,正常雄鼠提供X,此时由于X染色体来自于正常雄鼠,且SDX基因未突变,所以该鼠性别为雄性,占1/2;其二是性逆转雌鼠提供X,正常雄鼠提供Y,此时X染色体来自于性逆转雌鼠,存在SDX突变基因,此时的子代雄鼠中有1/4发生性逆转情况,故结合两种情况分析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例不为2:1,D错误。故选D。16.某男孩的基因型为XAYA,正常情况下,其A基因不可能来自于A.外祖父B.外祖母C.祖父D.祖母【答案】D【解析】【分析】某男孩的基因型为XAYA,则XA来自母亲,Y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YA只可能来自男孩的祖父。【详解】AB、该男孩中XA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而其母亲中的XA基因可能来自男孩的外祖父或外祖母,故AB不合题意;C、该男孩中的YA基因一定来自其父亲,父亲中的YA基因一定来自男孩的祖父,故C不合题意;D、综上所述,该男孩的XA基因和YA基因不可能来自其祖母,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7.某种哺乳动物,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其中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A是有色基因,a为白化基因;A与B相互作用表现为棕色,A与b相互作用表现为黄色。现有白色、黄色和棕色三 种纯合品系,研究人员利用其进行了相关实验:♀棕色与♂黄色杂交,F1均为棕色,F1雌雄相互交配,F2中♀棕色∶♂棕色∶♂黄色=2∶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上述棕色品系与白色品系杂交,可能会产生白色个体C.上述黄色品系与白色品系杂交,若出现两种性状的后代,则父本的基因型为aaXBYD.某两个棕色个体杂交,若出现三种性状的后代,则后代中黄色个体占3/8【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是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由题意知,A、B同时存在表现为棕色,A存在B不存在表现为黄色,aa__表现为白色,由实验可知,♀棕色与♂黄色杂交,F1均为棕色,F1雌雄相互交配,F2中♀棕色:♂棕色:♂黄色=2:1:1,雌性都是棕色,雄性黄色:棕色=1:1,与性别有关的基因是B(b),不位于Y染色体上,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A(a)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A、B同时存在表现为棕色,棕色品系是显性纯合子AAXBXB,所以与白色品系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白色个体aa__,B错误;C、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黄色品系基因型为AAXbXb,白色品系为aaXBY,则杂交后代为AaXBXb,AaXbY,有两种表现型,符合题意,C正确;D、某两个棕色个体杂交,A_XBX-×A_XBY,若出现三种性状的后代,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后代中黄色个体占3/4×1/4=3/16,D错误。故选C。18.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刚孵化时形如蚂蚁,故称为蚁蚕。正常蚁蚕体色为黑色,而赤蚁蚕的体色为巧克力色且在发育早期具有温敏致死效应(高温下致死)。蚁蚕的这种体色性状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黑色对巧克力色为显性。若要让杂交子代孵化的家蚕全部为雄蚕,应选择的杂交组合以及子代的饲养条件分别是()A.黑色雌蚕×巧克力色雄蚕,子代在常温下饲养B.黑色雌蚕×巧克力色雄蚕,子代在高温下饲养C.黑色雄蚕×巧克力色雌蚕,子代在常温下饲养 D.黑色雄蚕×巧克力色雌蚕,子代在高温下饲养【答案】B【解析】【分析】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生物,ZZ为雄性;ZW为雌性。【详解】用A/a表示相关基因,黑色雌蚕的基因型为ZAW,巧克力色雄蚕的基因型为ZaZa,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W,若子代在高温下饲养,则只有基因型为ZAZa的个体存活,即子代中存活的均为雄蚕,B符合题意。故选B。19.下列有关科学家所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B.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C.蔡斯和赫尔希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而RNA可以,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的实验只是证明了有转化因子存在,并没有研究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A错误;B、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B错误;C、蔡斯和赫尔希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20.利用含有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过培养和搅拌以及离心后,发现离心管的沉淀物中含有较高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很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用含有32P标记的肺炎链球菌培养T2噬菌体来标记噬菌体B.若上清液放射性偏高,则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所致C.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D.若该实验不经过搅拌,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完全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分离,充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通过用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来标记噬菌体,A错误;B、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故正确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若上清液放射性偏高,则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导致DNA未注入大肠杆菌或培养时间过长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所致,B正确;C、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C正确;D、32P标记的DNA注入到细菌细胞内,则不经过搅拌,对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影响,D正确。故选A。21.如图为肺炎链球菌不同品系间的转化,在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热致死的S型菌DNA氢键被破坏,因而断裂为多个较短的DNA片段B.由R型菌转化得到的S型菌与原S型菌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C.S型菌中的caps进入R型菌,使R型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D.caps基因控制多糖类荚膜的形成体现了基因可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氢键被破坏不会导致DNA链断裂,磷酸二酯键被破坏导致DNA链断裂,A错误;B、由R型菌转化得到的S型菌与原S型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错误;C、转化产生的S型菌中的capS是S型菌中的capS进入R型细菌并与R型细菌的DNA重组导致的,C正确;D、capS基因控制多糖类荚膜的形成体现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故选C。22.M13噬菌体是一种丝状噬菌体,内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且增殖过程与T2噬菌体类似。研究人员用M13噬菌体代替T2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M13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及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C.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热稳定性与C和G碱基含量成正相关D.若该噬菌体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在大肠杆菌中增殖n代,需要C+T的数量为50(2n-1)【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详解】A、M13噬菌体含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M13噬菌体是营寄生生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时只将其DNA注入,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及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B正确;C、M13噬菌体含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单链DNA分子间不存在C-G等碱基对,因此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热稳定性与C和G碱基含量无关,C错误;D、该噬菌体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由于其DNA为单链DNA,因此无法获知其四种碱基各自的数量,也无法计算该噬菌体的DNA分子复制所需要C+T的数量,D错误。故选B。23.下列关于生物科学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孟德尔获得遗传规律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和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使用的技术是差速离心法C.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用橡皮泥建立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均属于物理模型D.研究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均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答案】B 【解析】【分析】1、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过程有: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发现遗传规律和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试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均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B、分离细胞中各种细胞器使用的技术是差速离心法,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利用的是密度梯度离心,B错误;C、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和用橡皮泥建立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都以实物表达对象的特征,属于物理模型,C正确;D、研究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需14C对CO2进行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利用32P和35S分别对DNA和蛋白质进行标记,D正确。故选B。24.1958年,科学家设计了DNA复制同位素示踪实验,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1)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甲;(2)转至含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图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A.出现丁的结果需要60分钟B.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C.转入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3/4D.图丙的结果出现后,将此时的DNA热变性后离心分析可得出半保留复制的结论【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 的2/2n。【详解】A、由题意可知,含15N的样品比14N样品重,只含15N的样品离心后处在离心管的下方,图甲是在15N培养基中培养的结果,为重带;转入含14N的培养基后,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繁殖一代后全部DNA均为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离心后处于离心管中部,为中带,与图丙结果吻合;繁殖两代后,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的DNA占50%,两条链均含14N的DNA占50%,为中带和轻带,与图丁结果吻合;繁殖三代后,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的DNA占25%,两条链均含14N的DNA占1-25%=75%。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出现丁的结果需要繁殖两代,所以时间为40分钟,A错误;B、图乙的结果不会出现,转入14N培养基繁殖一代应为图丙的结果,B错误;C、1个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分子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个,而所有DNA分子中都含有14N,C错误;D、图丙的结果出现后,将此时的DNA热变性后离心,发现有一半的DNA链位于轻带,另一半位于重带,即一半含14N,分析可得出DNA半保留复制的结论,D正确。故选D。25.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复制时DNA的两条长链完全解开,然后复制B.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C.细胞内的DNA复制时需要原料、模板、酶、能量等条件D.新合成的DNA分子中总是有一条长链来源于亲代DNA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①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过程:边解旋边复制;④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⑤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复制时DNA的两条长链边解旋边复制,A错误;B、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B正确;C、细胞内的DNA复制时需要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等条件,C正确;D、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中总是有一条长链来源于亲代DNA分子,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D正确。故选A。26.核糖体图谱技术可以使科研人员准确地了解核糖体在信使RNA上的移动情况。该技术所研究的过程是 中心法则中的()A.逆转录B.DNA复制C.转录D.翻译【答案】D【解析】【分析】翻译的实质是将mRNA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详解】核糖体沿着信使RNA移动,读取密码子,合成肽链。即以信使RNA为模板,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遗传信息从RNA流向蛋白质,为遗传信息的翻译。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27.从同一个体的造血干细胞(L)和浆细胞(P)中分别提取它们的全部mRNA(分别记为L-mRNA和P-mRNA),并以此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相应的单链DNA(分别记为L-cDNA和P-cDN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L-cDNA中嘌呤数和嘧啶数一定相等B.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的P-cDNA的数目与L-cDNA的数目相等C.在适宜温度下将P-cDNA与L-mRNA混合后,全部形成双链分子D.能与L-cDNA互补的P-mRNA中含有编码呼吸酶的mRNA.【答案】D【解析】【分析】造血干细胞是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两种细胞都含有该个体所有的基因,但不同的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不同。cDNA是由细胞中的mRNA逆转录产生的,故cDNA中没有启动子,终止子和内含子等。【详解】A、L-cDNA是单链DNA,嘌呤数和嘧啶数不一定相等,A错误;B、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则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的P-cDNA的数目与L-cDNA的数目不相等,B错误;C、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但有些基因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都要表达,比如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基因,所以在适宜温度下将P-cDNA与L-mRNA混合后,可能会有少部分形成双链分子,C错误;D、造血干细胞和浆细胞都需要ATP提供能量,都需要ATP合成酶,所以编码ATP合成酶的基因都表达,都能转录产生出相应的mRNA,D正确。故选D。28.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1、2、3依次表示mRNA、多肽链、核糖体B.相对于mRNA,核糖体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C.一个mRNA可同时作为多种蛋白质合成的模板D.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是互补的【答案】C【解析】【分析】1、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2、分析题图: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1是mRNA,2是肽链,3是核糖体。【详解】A、根据分析1是mRNA,2是肽链,3是核糖体,A正确;B、最右边的核糖体上肽链最长,是最先开始合成的,说明核糖体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B正确;C、图中过程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所以只能合成1种蛋白质,C错误;D、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选C。2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授予对基因沉默研究有贡献的两位科学家。基因沉默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或者表达减少的现象。下列不能造成基因沉默的是(  )A.DNA甲基化可能会干扰RNA聚合酶与DNA结合B.某种药物可以与mRNA竞争核糖体的结合部位C.细胞核中形成与mRNA结合的某种小分子RNAD.基因突变导致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如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NA甲基化可能干扰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导致转录不能进行,造成基因沉默,A符合题意;B、某种药物与mRNA竞争核糖体的结合部位后,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造成基因沉默,B符合题意;C、某种小分子RNA与mRNA结合,导致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使翻译不能正常进行,造成基因沉默,C符合题意; D、由于基因突变导致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不会造成基因沉默,D不符合题意。故选D。30.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B.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C.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叶子形态不同,但是其基因一般相同D.基因、基因表达产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详解】A、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基因通过其表达的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A正确;B、生物体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B错误;C、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叶子形态不同,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不同部位的基因,应该是相同,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的话,他们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基因应该相同,C正确;D、基因、基因表达产物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故选B。31.Rous肉瘤病毒是诱发癌症的一类RNA病毒,如图表示其致病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的途径B.过程①发生宿主细胞内,需要宿主细胞提供逆转录酶C.过程②的目的是形成双链DNA,其中酶A是一种RNA聚合酶D.Rous肉瘤病毒致癌的过程中,是将病毒的R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核DNA上【答案】A【解析】 【分析】Rous肉瘤病毒是诱发癌症的一类RNA病毒,故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逆转录,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分析题图,①逆转录,②DNA复制,③转录,④病毒的R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核DNA上后引起宿主细胞癌变。【详解】A、中心法则原本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该病毒的发现使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的途径,A正确;B、过程①表示逆转录过程,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①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内,由病毒提供逆转录酶,B错误;C、据图分析,过程②表示DNA分子的复制,目的是形成双链DNA,根据酶A催化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可判断酶A是将RNA水解的酶,C错误;D、Rous肉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由图可知,Rous肉瘤病毒是将病毒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核DNA上,D错误。故选A。32.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们的抗菌机制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抗菌药物抗菌机制红霉素抑制核糖体肽链的合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A.红霉素会抑制细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过程B.环丙沙星作用于细菌有丝分裂的间期C.利福平会直接抑制细菌中的翻译过程D.三种抗生素所影响的过程都属于中心法则【答案】D【解析】【分析】红霉素能抑制核糖体肽链的合成,抑制翻译过程;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抑制转录过程。【详解】A、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合成,说明红霉素会抑制细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A错误; B、细菌的分裂方式不是有丝分裂,而是二分裂,B错误;C、利福平抑制细菌R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直接抑制细菌中的转录过程,C错误;D、三种抗生素所影响翻译、DNA复制、转录过程,三者都属于中心法则,D正确。故选D。【点睛】33.红眼果蝇中出现白眼果蝇、黄色圆形豌豆与绿色皱形豌豆杂交得到绿色圆形豌豆,这两种变异的来源分别是()A.环境改变、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环境改变C.基因突变、基因突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可以出现新基因(性状),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详解】红眼果蝇中出现白眼果蝇,只有基因突变会出现新基因和新性状;黄色圆形豌豆与绿色皱形豌豆杂交得到绿色圆形豌豆,是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BC错误,D正确。故选D。34.囊性纤维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基因模板链中缺失了三个相邻碱基,AAA或AAG。从而使CFTR载体蛋白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导致肺部功能异常,引发呼吸道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患者和正常人该基因的差异B.推测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C.患者与正常人的终止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相同D.该病例说明疾病的发生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囊性纤维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囊性纤维病的患者的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可见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CFTR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而改变了其序列。【详解】A、患者和正常人该基因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突变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正确;B、囊性纤维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基因模板链中缺失了三个相邻碱基,AAA或AAG,那么mRNA可能缺少UUU或者UUC密码子,从而使CFTR载体蛋白第508位缺少苯丙氨酸,推测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或UUC,B错误;C、终止密码子一般不决定氨基酸,C错误;D、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没 有体现环境的作用,D错误。故选A。35.乳腺癌已经成为危害女性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HER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其编码的H蛋白的过量表达会导致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正常细胞存在HER2基因B.H蛋白的过量表达是由于该基因的两条链都可以转录出mRNAC.H蛋白的翻译场所在核糖体,此过程需要三种RNA的参与D.癌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出现癌细胞的所有特点。【详解】A、正常细胞存在原癌基因(HER2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A正确;B、转录过程只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过量表达是指转录出的mRNA和翻译的H蛋白增多,B错误;C、H蛋白的翻译场所是核糖体,此过程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和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参与,C正确;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D正确。故选B。36.亚硝酸盐作为一种化学致癌因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腺嘌呤(A)脱氨基之后转变为次黄嘌呤(I),与胞嘧啶(C)配对。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核DNA复制时,一个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上各有一个腺嘌呤的碱基发生脱氨基作用(不考虑其他变异),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中,只有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都含有次黄嘌呤C.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正常受精后,受精卵一定含有异常基因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含有次黄嘌呤的子细胞比例为50%【答案】C【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特点:⑴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⑵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①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因此赤道板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上。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④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详解】A、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该DNA复制后产生2个子代DNA,这两个DNA由于两条母链都发生了脱氨基作用,由于半保留复制,这2个DNA序列都发生了改变,而该DNA所在的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是正常的,所以形成的四个精子中,只有两个精子的DNA序列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B、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该DNA复制后的两个DNA在一条染色体上,被分配到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都含有次黄嘌呤,B不符合题意;C、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正常受精后,该DNA进入受精卵的细胞核,受精卵一定含有异常DNA,但该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C符合题意;D、若该精原细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后,共有4个细胞,其中有2个细胞中含有含有次黄嘌呤,比例为50%,D不符合题意。故选C。37.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导致卵母细胞死亡是女性无法生育的原因之一。图甲为某不孕女性家族系谱图,图乙为家族成员一对基因的模板链部分测序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乙可知,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B.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隐性性状C.Ⅱ-1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Ⅱ-5和正常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答案】C【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详解】A、由图乙可知,Ⅱ-1的测序结果和Ⅰ-1的结果相同、和Ⅰ-2的结果不同,则Ⅱ-1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Ⅰ-1是男性,不表现出卵母细胞死亡的病症,A错误;B、Ⅰ-2的此位点两条链都是G,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Ⅱ-1的该位点一个基因模板链是G,另一个为A(发生了基因突变),Ⅱ-1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发生卵母细胞死亡导致的不育为显性性状,B错误;C、Ⅱ-1不育的根本原因是基因模板链该位点的G变为了A,碱基对发生了替换,C正确;D、假设该基因是由A/a控制,则Ⅰ-1基因型是Aa,Ⅰ-2是aa,则Ⅱ-5是1/2Aa、1/2aa和正常女性(aa)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2×1/2×1/2=1/8,D错误。 故选C。38.水稻细胞中的M基因编码的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M基因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基因型为Mm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MM∶Mm∶mm=3∶4∶1,F1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F1的结果推测,亲本水稻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的概率为1/3B.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M∶m=4∶1C.杂交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MM∶Mm∶mm=15∶14∶3D.该水稻种群的M基因频率会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B、基因型为Mm的水稻自交,子代中mm=1/8=1/2×1/4,雌配子正常,说明花粉中含m基因的概率为1/4,雄配子中M:m=3∶1,亲本水稻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的概率为1/3,A正确,B错误。C、F1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MM:Mm:mm=3:4:1,F1随机授粉,用配子法计算,基因型MM、Mm、mm都作为母本,则产生的雌配子M=3/8×1+4/8×1/2=5/8,m=1-5/8=3/8。基因型MM、Mm、mm都作为父本,Mm产生的含m基因的花粉存活的概率为1/3,则产生的雄配子M=3/8×1+4/8×3/4=3/4,m=1-3/4=1/4,故杂交F2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MM:Mm:mm=(5/8×3/4):(5/8×1/4+3/8×3/4):(3/8×1/4)=15:14:3,C正确;D、由题干可知,M基因编码的一种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改变后代分离比,使M基因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D正确。故选B。39.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含A基因时普通玉米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科研工作者偶然发现一个单基因突变纯合子aaBBDD,甜度微甜。继续培育甜玉米品种过程中,得到了两个超甜玉米品种甲(aabbDD)和乙(aaBBdd)),其相关基因位置及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为验证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蔗糖能合成为淀粉B.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21种C.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在基因B和D的作用下,控制合成酶2,在酶2的作用下,蔗糖转化为淀粉;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详解】A、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淀粉能合成为蔗糖,A错误;B、基因型为A_____的无甜味,基因型共有2×3×3=18种,其他基因型为有甜味,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3×3×3-18=9种,B错误;CD、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都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3∶1;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米):A_bbDD(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12∶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D错误。故选C。40.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伴性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先天性夜盲,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13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7号个体C.5号个体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D.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只患先天性夜盲的概率是1/32【答案】D【解析】【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的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外耳道多毛)都属于伴性遗传。【详解】A、Ⅱ-3和Ⅱ-4患甲病,生出Ⅲ-9、Ⅲ-11不患甲病,所以甲病显性遗传病,假设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生出的女孩一定患病,Ⅲ-9不患病所以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13号个体基因型为XbY,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Xb来源于8号个体,B错误;C、5号个体没有患甲病,甲病属于显性遗传病,所以5号个体不会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D、3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Y,4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2,为AaXBXB的概率为1/2,故生出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3/4×1/4×1/2=3/32,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1.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有白色、黄色和红色三种,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Y基因表达的酶Y使白色物质转化为黄色色素,R基因表达的酶R使黄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A基因表达的产物抑制Y基因的表达,色素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在正常情况下,开______花的植株对应的基因型种类最多;若开黄花的植株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它的基因型为_______。(2)基因型为AaYYRr的植株自交,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3)有报道称上述植物受精卵中来自父方的R基因会甲基化,抑制R基因的表达发生表观遗传;来自母方的R基因不会甲基化,不发生表观遗传。现有纯合黄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请设计简便实验验证该报道的真实性。实验思路: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4)若通过实验证明该报到属实,那么基因型为AaYyRr的植株自交,子代中开黄色花植株比例为_______。【答案】(1)①.白②.aaYyrr(2)白花∶红花∶黄花=12∶3∶1(3)①.实验思路:选取纯合黄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其中黄花植株作为父本时为正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②.预期结果:正交时子代均为红花植株,反交时子代均为黄花植株(4)3/32【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黄色花的基因型为aaY-rr,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aY-R-,白色花的基因型为A-或aayy-。【小问1详解】在正常情况下,黄色花的基因型有2种,红色花的基因型有4种,而白色花的基因型超过了4种,因此开白花的植株对应的基因型种类最多;开黄花的植株基因型为aaYYrr或aaYyrr,若自交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是杂合子,因此基因型为aaYyrr。【小问2详解】基因型为AaYYRr的植株自交,子代Y基因的组成一定为YY,因此子代中开黄花的植株(aaYYrr)的概率为;开红花的植株(aaYYR-)的概率为;开白花的植株的概率为,子代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红花∶黄花=12∶3∶1。【小问3详解】 要区分父本与母本对子代性状的影响,应采取正反交的方法进行遗传实验。选取纯合黄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时子代均为红花植株,反交时子代均为黄花植株,说明报道真实。【小问4详解】若通过实验证明该报到属实,那么基因型为AaYyRr的植株自交,则作为父本的R基因会发生甲基化,R基因表达受抑制,子代中开黄花植株(aaY-rr)的比例为。42.小鼠是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1)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_____,该细胞中产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其对应图2中的细胞为_______。(2)该动物体内细胞最多含有________条X染色体。图1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X和______。(3)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其先后顺序为________。(4)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的两个方面,请从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有性生殖能保证遗传多样的原因: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①.减数分裂Ⅰ后期②.基因突变③.b(2)①.2②.aX、aY(3)b、d、c、e(4)①减数分裂时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产生多样的配子,②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形成多样性的配子,③受精作用时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受精卵【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正在分离,可以判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c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 含有一个DNA分子,是精子(配子)。【小问1详解】因为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加上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有一对性染色体发生分离。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通过复制产生,所含基因应完全相同,所以可以确定发生了基因突变。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是精子(配子)。所以图1对应图2中的b。【小问2详解】雄鼠的性染色体为XY,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的性染色体数目最多,因此该动物体内细胞最多含有2条性染色体。图1分裂完成后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YY和AaXX,次级精母细胞进一步分裂生成的精子有:aY、aX、AX。【小问3详解】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c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是精子(配子)。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是精子,故其先后顺序为b、d、c、e。【小问4详解】①减数分裂时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产生多样的配子,②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形成多样性的配子,③受精作用时精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受精卵,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的两个方面,说明有性生殖能保证遗传多样。43.某种猫的雄性个体有黄色、黑色两种毛色,而雌性个体有三种毛色:黄色、黑色、黑黄相间。分析这种猫的基因,发现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Xb(黄色)和XB(黑色)。毛色为黑黄相间的猫也被称为“玳瑁猫”。“玳瑁猫”均为杂合子,是两条X染色体之一随机失活所引起的特殊的表型效应。当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任意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另一条X染色体会高度螺旋化为巴氏小体失活,其上基因不表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文意,玳瑁猫毛色具有黑色和黄色不同斑块的原因是_______。玳瑁猫的黑、黄斑块毛色是由两种产生色素的细胞决定,当不同的产色素干细胞分裂时,同一来源的子代色素细胞位置靠近,形成一片聚集区。请结合信息分析下图,表示Y(黄色)和H(黑色)区域的细胞示意图分别是_______(填出图中的正确选项)。 (2)为了让更多后代表现为玳瑁猫,应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个体杂交,后代玳瑁猫的比例为______。育种人员在它们后代中发现了一只雄性的玳瑁猫,经分析该雄性玳瑁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该猫是由于其_______(填“父方”或“母方”)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导致出现这种异常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细胞中总存在XB失活或Xb失活(B或b基因失活不表达)②.丁和丙##丁、丙(2)①.XbXb②.1/2③.父方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B,Y染色体没有分离【解析】【分析】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黄色b)。由于雄性个体中不含B或b等位基因,所以玳瑁猫只出现在雌猫中。巴氏小体是一条凝缩且失活的X染色体。【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黄色b),当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任意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另一条X染色体会高度螺旋化为巴氏小体失活,其上基因不表达,而形成玳瑁猫。由于黄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图示个体含有两条同型的X染色体,为雌猫,Y区域均为黄色,说明产色素干细胞中的X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且雌性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含有B基因的X染色体凝缩为巴氏小体,可知为丁图,同理,H区域为黑色,说明产色素干细胞中的X染色体上含有B基因,且雌性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含有b基因的X染色体凝缩为巴氏小体,可知为丙图。故选丁和丙。【小问2详解】为了让更多后代表现为玳瑁猫XBXb,应选择基因型为XbXb的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XBY个体杂交,后代中雌性XBXb均为玳瑁猫,雄性Xb均为黄色猫,即玳瑁猫的比例占1/2。雄性玳瑁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BXbY,雌性亲本只能提供Xb配子,说明是雄性亲本形成了异常的生殖细胞XBY,该现象是由于雄性亲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Y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 44.水稻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研究者通过多种育种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1)水稻种植区域广泛,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产量差异明显。研究发现作物品种的表型(P)是其基因型(G)、环境效应(E)及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G×E)共同作用的结果,即P=G+E+G×E。G×E的大小反映了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的高低,G×E较小的品种一般适应种植的区域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表观遗传是G×E效应的一种体现,是指基因的_________保持不变,但影响基因_______,导致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2)水稻稻穗的大小会影响水稻产量。研究人员获得了稻穗为大穗的单基因纯合突变体1和突变体2,其稻穗显著大于野生型。将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1的稻穗大小与野生型相同,说明大穗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为了研究两突变基因的关系,将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若子代表现为大穗,说明突变体1和突变体2的突变基因的关系是______(选填“A、等位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基因为A基因,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A基因进行测序,结果如图:注:非模板链下面的字母代表相应的氨基酸,*处无对应氨基酸。据图可知,由于碱基对的_______使突变体1的A基因突变,其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碱基为______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肽链变短,最终导致蛋白质的_______改变,功能异常。(4)A基因表达一种甲基转移酶,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F基因的表达,F基因是稻穗发育的主要抑制基因。研究者进一步做了如图所示检测,据图解释突变体大穗出现的成因:_______。【答案】(1)①.较大②.碱基序列(或遗传信息)③.表达(2)①.隐性②.A(3)①.替换②.UAG③.空间结构(4)突变体由于A基因突变,导致A蛋白功能异常,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改变(或降低),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对稻穗发育的抑制作用降低,出现大穗现象。 【解析】【分析】1、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2、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小问1详解】G×E较小的品种说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较小,即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小,因而一般适应种植的区域也就较大。表观遗传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但不改变遗传信息(碱基序列),影响的是基因表达。【小问2详解】突变体水稻和野生型水稻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野生型,说明大穗突变性状为隐性。两个单基因隐性突变体水稻杂交后代还是隐性,说明两个突变基因位点是相同的,由同一基因突变而来,互为等位基因。若是不同位点基因突变,两个突变体基因互补,后代均表现为野生型。【小问3详解】由测序结果可知,突变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C—G替换为T—A,*处无对应氨基酸,对应的非模板链上的碱基是TAG,所以终止密码子是UAG。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得肽链变短,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小问4详解】题干中表明A基因表达一种甲基转移酶,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F基因的表达,F基因是稻穗发育的主要抑制基因,所以突变体水稻由于A基因突变,A蛋白功能异常,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降低,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对稻穗发育的抑制作用降低,出现大穗现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6-19 07:55:02 页数:35
价格:¥2 大小:2.42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