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遗产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如何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的潜能,推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三方面着力。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理念共识是核心。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和现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传承发扬如此丰厚的遗产资源,需要全社会形成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大格局观,凝聚共识,主动作为。10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到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具体文物的保护传承,全力当好中华文明薪火传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尤为重要的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并未停留在文件与理念上;在此进程中,一大批文化遗产获得抢救性保护,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得到世人关注。以申遗为例:泰山申遗成功,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历史,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类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不仅创造出一片如公园般秀丽的考古遗址,更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让文化遗产资源“亮起来”,科技赋能是重要途径。数字化、影像化等技术手段的加持,对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近年来,大众媒体纷纷以文化资源入题,通过先进技术带领观众“古今穿越”。《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文化节目聚焦传统典籍、考古遗址、中华国宝、节日文化等主题,以昂扬的文化自信、贴近大众的传播语态,在广大观众心中扎下了“文化之根”。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不久前上线的敦煌遗书数据库极具代表性。这一数据库通过现代数字处理技术,重新汇集起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敦煌遗书资源。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华夏大地,又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开放给全世界的敦煌学爱好者。除了数字化建设,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线上交互场景的新颖应用,也为文化遗产插上了新时代的翅膀。游戏技术和文旅产品结合、数字场景模拟与还原、沉浸式云游观展等新工具、新体验,实现了让文物“自己说话”。“云游长城”小程序通过游戏技术打造出一座“数字长城”。7月22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新员工——虚拟数智人“艾雯雯”。文化遗产保护与元宇宙的结合已引发无限畅想,数字文保也开启了更多可能性,这或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让文化遗产资源“传起来”,年轻群体是关键。文化遗产要真正建构蓬勃向上的生态,就要与当下生活和年轻群体产生广泛交集。唯有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因此,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不能是单向地传达信息,而要激发年轻人主动融入、积极分享的意愿。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诉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还会影响到未来。迈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新形势,让散布于锦绣大地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让大众共享文化之美,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取材于吕帆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老的中华文明给中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宏伟壮丽的皇家建筑,还有众多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在首都北京就有这样一家公益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成立近20年的时间里,这家组织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并招募了大量志愿者,在多个地区开展了特色项目和活动,帮助很多社区居民保护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自2003年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关注着散落在社区和民间层面的文化遗产。据资料显示,在2006-2008年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名为“老北京之友”的调研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老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和古建筑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及保护状况考察,并发布了两个年度评价报告,以推动对北京老城的保护。胡同是北京老城区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街道自元朝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设元大都以来,已有75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北京二环内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中还能看到很多老胡同。它们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支脉,也在默默地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胡同有所减少,现存的关于北京胡同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基于十余年对北京老城全面的记录和调查经验,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老北京遛弯儿计划”。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表示,从有限的关于胡同的资料里发现,胡同统计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胡同旁的建筑也从平房民居变成了高耸林立的商务楼宇;现有的民居中有些设施也不再符合传统标准;启动这个计划的初衷是要了解老北京胡同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解决办法。这项计划截至2019年共进行了三期,中心团队与160余位志愿者再次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形成了新的胡同数据库。同时,制作出实用的《老北京胡同遛弯儿手册》和《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帮助公众深度体验并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中心团队希望把“老北京遛弯儿计划”作成一个长期的项目,未来还会根据社会变化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记录。(取材于陆佳俊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为了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潜能而着力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非常丰富的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B.凝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共识,坚定传承的理念并主动作为。C.通过先进技术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从而扎下“文化之根”。D.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和社会,以此激发年轻人积极行动起来。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遗成功有助于让泰山、良渚遗址等文化遗产“活起来”。B.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能让文化遗产在世人眼中“亮起来”。C.国家博物馆用“艾雯雯”,意在让虚拟数智人“亮起来”。D.年轻人主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能让文化遗产“传起来”。3.根据材料二,下列属于“老北京遛弯儿计划”意义的一项是()A.搜集胡同基本信息,考察对胡同的保护状况。B.胡同能够见证北京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C.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D.保护老北京的胡同,传承老北京的历史文化。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华夏文明。B.数字文保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C.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是由民间力量保护的。D.“老北京之友”调研项目发布的评价报告与胡同没有关系。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保护与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答案】1.A2.C3.D4.A5.(1)加强对保护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意义的宣传,以凝聚共识,并主动作为。(2)借助数字化、影像化等技术手段传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3)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线上交互场景,让人们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有新体验。(4)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交集,激发年轻人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5)成立保护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公益组织,联合相关领域专家,招募志愿者,开展保护传承的项目与活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不属于。“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有非常丰富的文物、古籍等文化遗产”,只是说明我国有很丰厚的 文化遗产这一事实,并非为了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潜能而着力之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能力。C.“国家博物馆用‘艾雯雯’,意在让虚拟数智人‘亮起来’”错。材料一第五段“除了数字化建设,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线上交互场景的新颖应用,也为文化遗产插上了新时代的翅膀……国家博物馆迎来了新员工——虚拟数智人‘艾雯雯’。……数字文保也开启了更多可能性,这或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据此看出,国家博物馆用“艾雯雯”,并非让虚拟数智人“亮起来”,而是通过虚拟数智人让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亮起来”。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二提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老北京遛弯儿计划”。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表示,从有限的关于胡同的资料里发现,胡同统计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胡同旁的建筑也从平房民居变成了高耸林立的商务楼宇;现有的民居中有些设施也不再符合传统标准;启动这个计划的初衷是要了解老北京胡同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解决办法。A.材料二第三段“在2006-2008年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名为‘老北京之友’的调研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老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和古建筑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及保护状况考察,并发布了……”,据此看出,“搜集胡同基本信息,考察对胡同的保护状况”是进行名为“老北京之友”调研项目时的行为。B.材料二第四段“胡同是北京老城区中的典型代表。……它们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支脉,也在默默地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据此看出“胡同能够见证北京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意在表明胡同的存在价值。C.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团队与160余位志愿者再次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形成了新的胡同数据库。同时,制作出实用的《老北京胡同遛弯儿手册》和《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帮助公众深度体验并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据此看出,“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是“老北京遛弯儿计划”进行过程中的行为。D.材料二最后一段“同时,制作出实用的《老北京胡同遛弯儿手册》和《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帮助公众深度体验并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据此,看出“保护老北京的胡同,传承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是属于“老北京遛弯儿计划”意义的内容。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数字文保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错。材料一第五段“数字文保也开启了更多可能性,这或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据此看出,原文意在数字文保开启了更多可能性,或将会成为重要发展之路,与选项意思不同。C.从材料二第一段“……还有众多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可知,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保护,还有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D.从材料二第三段“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名为‘老北京之友’的调研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老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和古建筑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及保护状况考察”可知,“老北京之友”调研项目发布的评价报告与胡同有关系。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分析出,在新时代,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的潜能,推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三方面着力。一是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理念共识是核心。二是让文化遗产资源“亮起来”,科技赋能是重要途径。三是让文化遗产资源“传起来”,年轻群体是关键。文化遗产要真正建构蓬勃向上的生态,就要与当下生活和年轻群体产生广泛交集。根据材料二可分析出,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因此,保护与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依据材料一可提出:(1)加强对保护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意义的宣传,以凝聚共识,并主动作为。(2)借助数字化、影像化等技术手段传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3)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线上交互场景,让人们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有新体验。(4)让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与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交集,激发年轻人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依据材料二可提出:(5)成立保护传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公益组织,联合相关领域专家,招募志愿者,开展保护传承的项目与活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①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②,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且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变。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工者矜能于无用,商者通货于难得,岁加一岁,巧眩之性不可穷,好尚之势多所易。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人有循旧而见嗤于俗。富者竞以自胜;贫者耻其不若,且曰:“彼,人也;我,人也。彼为奉养若此之丽,而我反不及!”由是转相慕效,务尽鲜明;使愚下之人,有逞一时之嗜欲,破终身之赀产,而不自知也。且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③。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贪饕之行成,则上下之力匮。如此,则人无完行,士无廉声,尚陵逼者为时宜,守检押④者为鄙野,节义之民少,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若是之俗,何法令之能避哉?故刑罚所以不措者此也。且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所宜略依古之王制,命市纳贾,以观好恶。有作奇技淫巧以疑众者,纠罚之;下至物器馔具,为之品制以节之;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以此显示众庶,未有辇毂之内治而天下不治矣。(取材于王安石《风俗》)【注】①僭:超越本分。渎:轻慢。②趋末之民:指商人。③漏卮:有漏洞的盛酒器。④押:规矩,法度。押,同“柙”。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不为制制:遏制B.短褐未尽完完:完整C.工者矜能于无用矜:怜悯D.江海不能实漏卮实:使……充满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在乎正风俗而已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商者通货于难得屈原者,名平 C.贫者耻其不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D.而又为纠罚困辱既自以心为形役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B.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所以京城是风俗的重要机构C.故物有未弊而见毁于人因此所用物品没有破旧就被人毁弃D.禁微则易,救末者难防微杜渐是容易的,到酿成大祸时再挽救就很困难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俗端正,能让百姓发生好的转变,还能让国家变得强盛。B.作者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国运兴盛,百姓富足,风俗淳厚。C.京城的衣服一旦出现特异的样式,其他地方很快就会仿制。D.百姓不再舍本逐末而能将精力用于种田时,就不会再挨饿。10.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是怎样论述“奢而不制”的弊端的。【答案】6.C7.D8.B9.B10.①先用假设,推论“奢而不制”的弊端,即,让世人用尽财力,过度追求时尚。②再用财力的有限与浪费的无限作对比,并用积水与放水为喻,从反面论证“奢而不制”的弊端,即,会让百姓贫穷而且没有节制。③然后举所处太平而兴盛的时代依然存在的百姓贫穷、机巧奸诈等弊端为例,通过追问原因,委婉揭示“奢而不制”会导致风俗不淳,进而产生这样的弊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矜”应是夸耀的意思。句意:手工艺者在没有什么用途的物件上夸耀自己的才能。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乎”:相当于“于”,介词/形容词词尾,助词。句意:在于纠正风俗罢了/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B.“者”:……的人,代词/用于名词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引出下文,助词。句意:经商的人用很难得到的物品做买卖以牟取暴利/屈原,名字叫平。C.“若”:及,比得上,动词/像,动词。句意:贫穷的人以比不上他们为耻辱/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D.“为”:被,介词。句意:并且又被督察惩罚困扰并因而感到耻辱/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枢机”理解为“重要机构”有误,这里应理解为其比喻义“关键”。句意:所以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作者认为……百姓富足,风俗淳厚”说法有误。从“固当家给人足……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可知,百姓还不完全富足,风俗还不尽淳厚。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能力。根据原文“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可知,作者在第二段先用假设,推论“奢而不制”的弊端,即,让世人用尽财力,过度追求时尚。其后,段落中“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是用财力的有限与浪费的无限作对比;此后作者紧接着说“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这是用积水与放水为喻,从反面论证“奢而不制”的弊端,即,会让百姓贫穷而且没有节制。其后,作者说“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以展现当时所处的太平而兴盛的时代,但作者又紧接着说“然而窭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以时代依然存在的百姓贫穷、机巧奸诈等弊端为例,产生强烈反差。针对这一反差,作者通过“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追问原因,委婉揭示“奢而不制”会导致风俗不淳,进而产生这样的弊端。 参考译文:上天抚爱养育的,是百姓;百姓牵系仰仗的,是君主。圣君对上是继承上天的意志,对下是代替上天做万民之主,其主要任务在于使百姓安定、富足。使百姓安定、富足的关键,不在于其他,在于使风俗端正。所以风俗的变化,会影响百姓的习气,跟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密切相关,不可以不慎重。君子用节俭制约民风,风俗的弊端是趋向奢侈。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害处会是怎样的呢?像这样,就会有人竭尽财力,超越本分,轻慢他人,模仿他人,追求时尚。况且天地产生物资是有时令的,人的能力有限度,可是日日夜夜的花费没有尽头,用有时令限制的物资和有限的人力,来供应无尽的消费,假如不做遏制,就会出现像涓涓细流般积累的财富如浩荡的江水一样流泻而出的情况,怎么能不让百姓贫苦而且没有节制地浪费呢?国家拥有华夏大地,继承四代帝王的传统,制度已经稳定了,法度已经明确了,征收赋税不会对百姓的生活有所妨碍,劳役已经平均分配了,太平的国运没有比现在兴盛的,本来应该家家富足,人人饱暖,没有一个人不能得到安居。可是贫寒人家的孩子,粗布做的衣服也不能全都完整,从事工商业的人,不实诚的作伪行为没有完全得到抑制。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大概是风俗还不完全淳朴吧?而且圣人的教化,从近处影响到远处,从内部影响到外部。所以京城是风俗的关键所在,是天下各地都关注并跟着模仿的。加以士大夫和庶民财物丰富,人口众多,金钱物品全部集中在此,很难用节俭引领风气,容易因为奢侈而改变风气。开个头,做件事,无论罕见的衣服、帽子、车子与骏马,还是用具、服饰和玩赏的物品等,早晨出现特殊的式样,傍晚就会影响到华夏大地。手工艺者在没有什么用途的物件上夸耀自己的才能,经商的人用很难得到的物品做买卖以牟取暴利,年复一年,人们喜欢技艺高明、迷乱耳目的物品的本性没有穷尽,喜爱的风尚多次改变。因此所用物品没有破旧就被人毁弃,遵守以往习俗的人被追求时尚的人嘲笑。富有的人争着来使自己超过别人;贫穷的人把自己比不上别人当作耻辱,并且说:“他,是人;我,是人。他有像这样华美的供养用品,可是我反而比不上。”从此转变为互相羡慕仿效,一定出其所有来使自己的外表鲜艳华美;让愚昧卑下的人,放任一时的嗜好和欲望,使一生的财产耗损,自己却不觉悟。而且山林不能供得上野火的焚烧,江海的水也不能使渗漏的酒器充满。敦厚、质朴的风气消失了,贪得无厌的品行形成;贪得无厌的品行形成,那么国家从上到下的财力就会匮乏。像这样,就会让人没有完美的操行,让士人没有廉洁的声誉,崇尚欺凌逼迫的现象变为时代风尚,遵守法度的人被当作鄙陋粗俗,有节操与义行的百姓减少,把别人的产业并为己有的家庭增多,富有的人金钱与产业布满各州所辖地域,贫穷的人不能免于因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而死亡的命运。人的本性,内心充实身体安逸就会以生为乐,心情郁闷身体劳苦就会想到死亡。像这样的风俗,怎么能使人避免触犯法令呢?因此刑罚不能不用的原因就是缘于这样的现实。而且毁坏山崖、冲垮石窟的河流,是从细小的河水流出而形成的;高入云霄、遮蔽日光的树木,是从 翠绿色的小树长起来的。防微杜渐是容易的,到酿成大祸时再挽救就很困难了。应该做的是要大体依照古代先王的制度,命令市集容纳商贾贩卖货物的数量,来观察人们的喜好和嫌恶。有展现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来迷惑民众的,督察惩罚他们;往下到器物、餐具,给这样的商品做出等级规定来节制;对手工艺者和商人,加重赋税来让他们感到困窘和耻辱。百姓看到从事商业没有用处,并且又被督察惩罚困扰并因而感到耻辱,不得不从耕种田地谋求发展。田地被开垦,那么百姓就不会饥饿。把这些向百姓明示,就不会有京城安定而天下不能安定的现象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答案】(1)答案示例一:“数”,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因为劝改过或求亲近的行为超过常度,会让君、友不耐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而超过常度再去劝导的话,难免会因其厌烦而让自己受辱。答案示例二:“数”,读shù,意思是数说。因为数说自己的功劳或君、友的过错,会因君、友难以承受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再去数说,就会导致朋友厌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2)答案示例一:“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品格的养成需要学习,胜过自己的朋友值得学习。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对修养君子应有的忠信品格没有帮助。跟胜过自己的朋友结交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答案示例二:“无友不如己者” ,即不要跟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崇尚忠信,如果跟不崇尚忠信的人交友,对自己的品格修养无益。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因其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故不能助己修养君子品格。跟与自己的追求相似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3)①要学习朋友的长处。②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③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④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可知,在子游看来,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或是太过疏远都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应有着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若是双方太过亲密,没有一点秘密的话,时间久了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双方的发展都不利。若是双方过于疏远的话,就会产生冷淡,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才能奏响最和谐的音符。所以,可以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对朋友要忠诚,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要告诉朋友,要数说朋友的过失,过错。但是要讲方法,儒家思想很注重方法,讲究的是好谋而成,而不是蛮干,只凭自己的意愿情绪去做事是错误的。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如果继续数说,可能就要自取其辱了。所以,可以读shù,意思是数说。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所以,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所以,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有助于修养仁德,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要学习朋友的长处。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做人当以忠信为主要的原则。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论语·学而》)②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论语·里仁》)③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论语·公冶长》)④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论语·颜渊》)⑤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论语·颜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雨后独登拟岘台①陆游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谁能招唤三秋月?我欲凭陵万里风。更比岘山无湛辈②,论交惟是一枝筇③。【注】①这首诗是淳熙七年(1180 )夏季陆游在抚州时所写。拟岘台,宋人所建,其山川形势与湖北襄阳县岘山相似。②湛,指邹湛。晋时羊祜曾登岘山,向邹湛等人感慨道,很多登此山远望者都湮没无闻。邹湛认为,羊祜有美好的品德和名声,必与此山俱传;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会湮没无闻。③筇:竹杖。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横空”写出了阁之高,可见诗人已经登上了拟岘台B.“兴未穷”表明诗人在登台望远时触发了无穷的兴致。C.“晒网”是诗人登高所见,隐含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D.“论交惟是一支筇”表达诗人对邹湛所用竹杖的羡慕。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巧用对比,以登到台上后“兴”的无尽来衬托“目力”的有限。B.诗中争泥的“燕子”与白居易笔下争暖树的“早莺”所蕴情感相似。C.颈联对仗工稳,在登台所见秋月与所感秋风之中寄寓了诗人的豪情。D.此诗和杜甫《登高》都是先写所见景,再叙述相关的事,最后抒情。14.请从意蕴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答案】12.D13.B14.意蕴:①希望自己能像羊祜一样因建功立业而具有让后人敬仰的美德与名声。②以竹杖为友,表达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手法:①由自己登拟岘台联想到羊祜登岘山的事典,使诗歌意蕴丰厚。②化用羊祜登岘山感慨人生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对先贤的追慕。③将自己独登拟岘台和羊祜与邹湛等人同登岘山作比,含慕古与孤独之情。④运用拟人,将竹杖看作老朋友,生动地表现独自登台的经历,暗寓自己的追求。【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诗人对邹湛所用竹杖的羡慕”说法有误。“论交惟是一支筇”表达诗人只有一支随身携带的竹杖像老朋友一样陪自己登台,并非表达对邹湛所用竹杖的羡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以登到台上后‘兴’的无尽来衬托‘目力”的有限’说法有误。诗人是以登到台上后“目力”的有限衬托了“兴”的无尽。C.“在登台所见秋月与所感秋风之中寄寓了诗人的豪情”说法有误。“三秋月”并非诗人登台所见秋月, “万里风”并非诗人所感秋风,此诗的写作时间是夏季。D.“最后抒情”说法有误。此诗和杜甫《登高》所写景与所叙事中都蕴含有诗人的情感,并非仅在最后抒情。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尾联“更比岘山无湛辈,论交惟是一枝筇”前半句,由上一联“我欲凭陵万里风”中自己自己登拟岘台的现实行为,而联想到古时候羊祜登岘山,并且在尾联详细运用了这一典故来写,这在手法上用了典故,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厚。此外,根据诗歌标题“雨后独登拟岘台”中的“独”字可知,作者是一人登台,无人作陪,而典故中羊祜却能与邹湛等诸多好友一同登山,这也是运用了对比,通过对比表达诗人的慕古与孤独之情。而诗人为何使用该典故,则可从注释中找到答案:“晋时羊祜曾登岘山,向邹湛等人感慨道,很多登此山远望者都湮没无闻。邹湛认为,羊祜有美好的品德和名声,必与此山俱传;像自己这样的人,才会湮没无闻”这说明,作者敬仰羊祜,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羊祜一样因建功立业而具有让后人敬仰的美德与名声。尾联后半句的意思是论起交往的朋友,我唯有这一支竹杖罢了。这里,诗人把本没有任何情感的物体竹杖作为自己的朋友,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同时竹子本身也是清高刚直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以竹杖为友,是为了表达自己追求像竹一样正直不屈的品格。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马在古人的生活中作用很大。古诗文中,有以马设喻的,如《劝学》一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比喻坚持积累可以有所成就这一道理;有写马述别的,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举酒欲饮无管弦”。(2)“水”常常被诗人借用以抒情。李白在《将进酒》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借黄河水奔流到海的气势抒发豪迈之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借长江水拍击堤岸的力量抒发怀古之情。(3)化用,是根据表达需要而将前人作品中的句子经过自己艺术改造后的借用。《红楼梦》中“护官符”上所写“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有对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隔离天日”的化用。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__________”,有对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化用。(4)因为怀有让国家富强的使命,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而某不量敌之众寡,_____________”,向司马光表达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因为怀有对国家的热爱,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向治理国家者表达不要被积久形成的威势所胁制的希望。 【答案】①.驽马十驾②.主人下马客在船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④.惊涛拍岸⑤.覆压三百余里⑥.冷月无声⑦.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驽、覆、劫、哉。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第六回中,作者从“千里之外”拎出了一条写作“头绪”: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请结合《红楼梦》全书,概括跟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相关的情节,并简要写出其表现的主题。【答案】情节: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攀亲戚以求助;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送土产以报恩;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巧姐以施恩。主题:①从刘姥姥的视角展现当时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②刘姥姥纯朴、乐观、善良等性格体现了人性的淳厚与美好;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家由盛转衰的过程,表现了封建家族的没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选文出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原书下一段便是对刘姥姥来历的介绍,指明她与王家的亲戚关系。题中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指《红楼梦》中以刘姥姥为主体的副线。情节方面,书中写刘姥姥前后三进荣国府。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留馀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主题方面,从人物身份角度,刘姥姥是社会底层一村妇,其贫困生活与荣国府的富贵奢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从人物性格角度,刘姥姥身上有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乐观精神,她给贾府贵族带去欢笑,知恩图报,在危难关头救助贾家后嗣,是具有喜剧色彩的正面人物形象,象征着人性美好的一面;从线索角度,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可以见证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展现封建社会后期大家族的没落与溃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长城青山关车子沿着河谷缓缓而行,河水撞击着石头的浅底,曲曲弯弯,也环也绕,如歌如泣,给雄性的山增添了几分清新、几分温柔。蓦然抬头,青山上蜿蜒如龙的长城时隐时现。关隘突兀,门楼牌匾上的字迹不清。紧贴着如梦的城垛,午时的阳光如箭,令一切明晰。在人们的想象中,古时的关隘总是荒凉和冷漠的。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想象,都有可能不尽真实。万里长城,我去过最东端的山海关;那是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烽火台直入波涛翻滚的海中。我也去过最西端的嘉峪关,那里的烽火台兀立峭壁之巅;瓮城城楼外,一川碎石大如斗,苍茫戈壁留下深沉的叹息。而今,我站立的是明长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关城。远处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外通塞北,内近京师,两侧高山对拱,层峦叠嶂,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由此蜿蜒西去,予其以长城战略中心的地位。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至今,墙垣除自然坍塌,少有人为破坏。漫步城堡,屋舍井然,近如街市。四百年前的旧梦,历历在目:把总署、议事厅令人肃然,兵营、校场似闻点兵,观音殿、关帝庙香火缭绕,茶馆、酒肆人声鼎沸,商行、旅栈贾客如流,草堂前的石碾石磨麦草留香,碎石路边的战车轮、古兵器血腥未消。古时驻守将士后裔,弯弓习射,躬耕垄亩,先祖遗风犹存。长城自有长城的崇高和威严。万里长城的每一座堡垒、每一扇城门、每一处烽燧、每一孔垛口,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概莫能外。长城是壮士驰骋的道路、男儿意气的舞台!舍我其谁的霸气、傲雪凌霜的忠诚、视死如归的勇气,与长城有关的一切都大气磅礴。狼烟如柱,旌旗蔽日,戈矛喋血,琵琶哀怨;喜悦如瀚海卷地的狂风,愤怒如冻裂金甲的严寒,柔情如胡笳羌笛的断肠。在长城的任何地方,你都会想引吭高歌,决不会寂寞。北国中原,长城内外,所有的英灵都会与你唱和。疆场的勇毅、营帐的忧伤,穹庐般辽阔,慷慨而悲壮。纵然眼前血流成河,仍镇定自若。阳光耀眼,天空拥抱地面。雄关气宇轩昂,沉浸在酣畅的太息中。关下的村庄,亮晃晃如万朵莲花绽放。崖壁上错错落落的屋宇淹没在无边的艳阳里,一派微醺的祥和。思绪没有边界,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花朵开放的声音,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在或清或浊的时空寻寻觅觅。八面峰是冀东第一高峰。山体八棱八面,丹崖千仞,势险岩危,树木蔽日,阴时雾截山腰,晴日云缠峰头。七十二券楼因七十二券拱得名,砖券和石券结合得浑然一体,在长城沿线独一无二。月亮楼高耸于海拔近千米的山脊,北临万丈深渊,绝崖如削,楼呈方形,厚重而坚实。一座严峻的敌楼,却拥有诗意的名字。夜深人静,一楼月色,满怀星辉。刚毅与剽悍下面,浪漫融化于青砖白石。囚禁战俘的监狱楼,风雪冰霜,刀光剑影,造就了其森严姿态;更深漏残,虫鸣蛇行,疑似楼中有哭泣之声。太平松立于敌楼顶上,几乎没有土壤和水分,有的只是砖和石、风暴和霜雪,却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扳倒井,涝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凉甘甜。中国的“扳倒井”所在多有,而这里的“扳倒井” 则是对抗倭名将的颂扬。城堡水门以山崖为基,像山腰的一弯弦月。四百余年的战火洗涤,风雨浸剥,地震摇撼,山洪奔泻,于其无伤。水门下常年溪水不断,清流辗转流入关内小河,直抵林中古庙。万丈光芒燃烧着群山,所有华丽的颂词,黯然失色。群山隐忍了喧哗和呐喊。没有应制的诗赋,没有妙曼的霓裳,只有犀利的檄文、刚健的剑舞,贯穿万世而不绝,承载无数英雄的豪情,进入后人的胸襟。想起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想起岑参的“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想起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想起张孝祥是怎样地“长淮望断”,想起辛弃疾是怎样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起“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仲淹是怎样地慨叹“将军白发征夫泪”……谁正在暮色中,磨砺倚天长剑?远处柳梢低徊驼铃的悠远,穿越黄尘古道,走过风火边城,在经纬交叉点描绘律动的地平线。断壁残垣上回荡着琵琶的幽怨和夜光杯撞击的铿锵。饮马长城的将士,铠甲冰冷,寒光闪烁。绵延的城墙,生硬地割断了归途,天空飘落的雁翎,是解脱了的魂魄,挽住风的缰绳,在夜的沙场嘶鸣。而在关内遥远的乡村,轻拨灯捻的老母,正默然拈着针线,一串又一串烛泪,汩汩滚落……风声陷落于沙尘,血色的字词板结着斑驳的铜绿和铁红。狼烟不再,暖阳继续着血的炙热。关下潺潺的流水,漂浮着往日的记忆。是无言的呐喊,也是坦露的胸怀。一蓬蓬劲草,在猎猎的风中,摇曳苍凉的手势。一种古典的情怀,汹涌地穿凿,构成关城如虹的气度,洞悉天空和人生的深度。四野一片寂静。我注目凝视的,是一双双睁开在历史中的眼睛。庄重挺拔的烽燧旁,轻盈摇曳的野草中,青葱葳蕤的树林里,那一双双眼睛,水晶般闪烁。看不到年青的浮躁和放纵的激情,看到的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执着。锋利的剑戟,唤起群山刚健的歌吟。我听到坚岩深处灵魂的诉说,高亢中含着不尽的悲怆,壮歌从生命的最深处爆发,颤抖在呼啸的风中。挥手别离雄关,回望的并不只是一段风景。雄关是历史亘起的一道门槛,它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站在这道门槛,你既会有漂泊归来的沧桑,也会有出门远行的豪迈。雄关耸峙,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取材于陈世旭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喜悦如瀚海卷地的狂风瀚海:沙漠B.一派微醺的祥和微醺:稍有醉意C.更深漏残,虫鸣蛇行蛇行:像蛇一样爬行D.没有妙曼的霓裳霓裳:指霓裳羽衣舞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从通往青山关的河谷景象写起,从侧面衬托青山的雄伟。 B.作者眼中的青山关与山海关、嘉峪关类似,总是荒凉和冷漠的。C.作者引用了多位诗人的诗句以表达对守关将士边塞生活的感慨。D.作者“挥手别离雄关”的时候从回望中体会到沧桑与豪迈之感。19.文章画横线的三句话都有对阳光的描绘,但作用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0.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内涵及表达效果。【答案】17.C18.B19.(1)第一处,以“箭”作为喻体,形象地表现了午时阳光直射的特点,暗含青山关的将士曾用弓箭守卫国土的联想,巧妙交代了游览时间;(2)第二处,用“耀眼”表现阳光的特点,并用拟人手法表现阳光照耀大地的景象,引出下文对阳光下雄关、关下村庄及崖壁上屋宇等祥和景象的描写,暗寓长城关防及守关将士对祥和生活的守护之功;(3)第三处,从上文对历史的追怀转入对当下阳光的描写,用拟人手法点出阳光“温暖”“炙热”的特点,用“继续”一词暗含传承英雄精神之意,与上文写阳光的句子相呼应,引出下文对所见流水、劲草的描写,抒发怀古之情。20.内涵:(1)雄伟的青山关具有战略中心地位,高耸,坚固,曾像柱石和脊梁般守卫国土;(2)长城青山关是崇高、威严、忠诚、勇敢、坚毅、执著等英雄精神的象征;(3)曾在历史上起到守护作用的青山关常在,其象征的英雄精神会永远传承。效果:(1)运用拟人手法,鲜活地表现了青山关的形象特征;(2)运用排比手法,从形到神,逐层深入地表达了青山关的价值与意义;(3)是对上文所写青山关景象的凝练与对作者所见所想所思的升华。(4)是对题目的诠释,含蓄形象地表现了“长城青山关”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意蕴。【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C.“蛇行:像蛇一样爬行”错。原文第八段“更深漏残,虫鸣蛇行”,“蛇行”与“虫鸣”是并列结构,在文中的意思应为“蛇曲折爬行”。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原文第二段“ 在人们的想象中,古时的关隘总是荒凉和冷漠的。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想象,都有可能不尽真实”,意在表明下文所写的青山关并不荒凉;第三段“我去过最东端的山海关;那是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烽火台直入波涛翻滚的海中。我也去过最西端的嘉峪关,……苍茫戈壁留下深沉的叹息。而今,我站立的是明长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关城。处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外通塞北,内近京师,两侧高山对拱,层峦叠嶂,万里长城从南腾空而来,……观音殿、关帝庙香火缭绕,茶馆、酒肆人声鼎沸,商行、旅栈贾客如流,……古时驻守将士后裔,弯弓习射,躬耕垄亩,先祖遗风犹存”,据此看出,作者眼中的青山关与山海关、嘉峪关并不完全类似,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第一处,“午时的阳光如箭,令一切明晰”,以“箭”作为喻体,把“午时的阳光”比作“箭”,一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午时阳光炽烈直射的特点,二是有隐喻作用,暗含了青山关的将士曾用弓箭守卫国土的联想,三是巧妙交代了游览时间正是午时。(2)第二处“阳光耀眼,天空拥抱地面”,用“耀眼”表现当时阳光炽烈夺目的特点;“拥抱”一词,用拟人手法表现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景象;以阳光的照耀作为描写景物的背景,引出下文对阳光下雄关、关下村庄及崖壁上屋宇等祥和景象的描写;以阳光的遍洒普照暗寓长城关防及守关将士对当下祥和生活的守护之功。(3)第三处“暖阳继续着血的炙热”,上文写“风声陷落于沙尘,血色的字词板结着斑驳的铜绿和铁红。狼烟不再”,从对历史的追怀转入对当下阳光的描写,“继续”一词赋予阳光人的情态,用拟人手法点出阳光“温暖”“炙热”的特点同时“继续”一词也暗含传承英雄精神之意;再是与上文写阳光的句子“阳光如箭”“阳光耀眼,天空拥抱地面”等相呼应,引出下文对所见流水、劲草的描写,“关下潺潺的流水,漂浮着往日的记忆。是无言的呐喊,也是坦露的胸怀。一蓬蓬劲草,在猎猎的风中,摇曳苍凉的手势”;也引出作者深沉的怀古之情,如“一种古典的情怀,汹涌地穿凿,构成关城如虹的气度,洞悉天空和人生的深度”。【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尾段:雄关耸峙,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其中的关键词语有“柱石和脊梁”“伟岸的人格”“永恒的姿势”。“柱石和脊梁”强调雄关具有坚固、挺拔的支撑作用,“伟岸的人格”强调人格的崇高,“永恒的姿势”强调执着与忠诚。由此可以看出,此段的内涵有:第一,作者写青山关“雄关耸峙”,在外形上具有雄伟、高大、坚固的特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 略地位,像柱石和脊梁般不可撼动,牢不可破地防守着中国国土。据此可概括出,雄伟的青山关具有战略中心地位,高耸,坚固,曾像柱石和脊梁般守卫国土。第二,作者赋予了青山关丰富的象征意义,写青山关巍峨屹立,“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象征了中华民族崇高、坚毅、执著的英雄精神。据此可概括出,长城青山关是崇高、威严、忠诚、勇敢、坚毅、执著等英雄精神的象征。第三,作者写青山关“站成永恒的姿势”,强调雄关屹立的挺拔姿态永远不变,意在表明青山关的存在是在向历史和后人展示英雄精神的永恒。据此可概括出,曾在历史上起到守护作用的青山关常在,其象征的英雄精神会永远传承。表达效果:(1)由“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可看出,用词语“站”“脊梁”“伟岸的人格”赋予青山关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雄关的风貌。据此可分析出,运用拟人手法,鲜活地表现了青山关的形象特征。(2)由“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可看出,用“站成……”的相同结构,组成排比句,内容上用由外到内的分析表述,层进式表达了其价值和意义。据此可分析出,运用排比手法,从形到神,逐层深入地表达了青山关的价值与意义。(3)前文第三、七、八段写了青山关景观风貌,四至六段、九至十三段写作者登临青山关的感受以及有关历史的联想,结尾写青山关“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赋予了青山关以深刻的象征意义。据此可分析出,尾端是对上文所写青山关景象的凝练与对作者所见所想所思的升华。(4)结尾用“雄关”呼应题目“长城青山关”,同时又用“站成柱石和脊梁,站成伟岸的人格,站成永恒的姿势”来描写青山关的风貌,体现出其内在的风骨及英雄精神的内涵。据此可分析出,是对题目的诠释,含蓄形象地表现了“长城青山关”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意蕴。21.语言基础运用。①2022年11月17日16时50分,经过约5.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即定任务,航天员陈冬、蔡旭哲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②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首先完成了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舱间连接装置、天和核心舱与梦天实验舱舱间连接装置的安装,搭建起一座三舱间舱外行走的“天桥”,航天员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③此外,还让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A抬升和小机械臂助力手柄安装等任务得以完成,全过程顺利而圆满。④这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组合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①句中加点的“即”字应该改为“继”字。B.②句中“天桥”加双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C.③句中的“而”删除后会让句意有所变化。D.④句中画线的语句出现了搭配不当的语病。(2)不改变句意,改写③句中画线语句,使其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B(2)还完成了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A抬升和小机械臂助力手柄安装等任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①句中加点的“即”应该改为“既”,表示“已经”;C.③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删除后不会让句意有所变化;D.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出现搭配不当的语病,“检验……能力”搭配成立。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③句承接②句,主语“航天员”保持不变,故略去。原文将动作“完成”放在宾语“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A抬升和小机械臂助力手柄安装等任务”后面,是被动语态,读起来显得拗口。汉语习惯多用主动句,突出航天员的工作。结合前后文可知任务已经完成,在“完成”后面加表示时态的“了”。改写后的句子是:还完成了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A抬升和小机械臂助力手柄安装等任务。22.微写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通过艰苦奋斗锤炼本领、淬炼能力、锻造品格、成就梦想与彰显精彩人生的过程。请你结合自己的劳动体验,简要谈谈对劳动的认识。要求:写出真实体验,言之有理。【答案】示例:昨晚下起了暴雨,姥爷姥姥的阳台上堆积起了尺高的降水。清晨雨终于停了,我们将要进行清理阳台的大工程。首先,就要考虑排水的事儿。地排口太小,不可能完全抽干净,必须要有人进行扫水、推水的工作。姥爷姥姥年纪大了,爸爸妈妈也要工作,我承担起了这项大工程。我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第一步推水,我拿起推水板,弯下腰,沿着阳台栏杆推水,虽然我把裤腿挽了起来,但还是打湿了裤腿。推了一遍,水被我蹚出一圈圈波纹。我在心中默默地想着不能放弃,并看准了那个排水口将它设置成自己推水的目标。我两 腿一蹬,俯下身子将力量灌输于两手之间,向着目标出发。一遍过后,我早已大汗淋漓,却顾不上擦汗。细心找到方法,一推,一刮,一抹,一抬,几遍过后,少了一半的雨水,心中充满了兴奋……劳动是苦累的,却锻造了坚持的品格,使我成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劳动体验,简要谈谈对劳动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工人做工是劳动,农民种地是劳动,解放军紧握钢枪保卫祖国是劳动,科学家搞科学实验是劳动……劳动,不仅指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它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写作的素材俯拾即得:在家中,第一次动手做饭、清扫整理自己的房间、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当值日生、参加班级卫生大扫除、参与美化校园环境的集体劳动,到教育基地进行劳动锻炼。平时的读书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课题探究、实验操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其次叙述劳动体验,抒写劳动感受,谈谈对劳动的认识。劳动的过程也许让人觉得累,但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愉悦,只有经历劳动才能体会得到。另外,还可以从劳动者身上感受到快乐,以此励志,由衷抒发“热爱劳动”、“劳动快乐”等情感。在写法上,我们可以叙写不同场景、不同对象的工作,共同体现劳动快乐的主题。也可以写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劳动无行业贵贱之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方式;劳动是人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过程;劳动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等。23.微写作。在公交车上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打造主题文化车厢,可以让车厢成为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平台。如果让你来设计弘扬家乡文化的主题车厢,你会确定怎样的主题并选择怎样的图片呢?请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及理由。要求:简要说明设计,重点陈述理由。【答案】示例:以家乡贵阳为例,公交车内饰以贵阳城市主要管辖区的个性特点作为设计元素,把贵州的名胜古迹画在车厢里。云岩及南明是贵阳市主要核心老城区,主打怀旧、历史、贵阳生活文化特色,也是贵阳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及首建区域。老城区体现历史文化更深,例如“九门四阁十三关”,是古韵贵阳的重要标识和文化符号,它见证了贵阳城的历史演变,反映了贵阳的区域历史发展优势,贵阳就曾有“九门四阁十三关”之称。把“九门四阁十三关”画在车厢里,不仅让本地乘客可以感受浓浓的家乡“熟悉的味道”,也能让游客感受爽爽贵阳带来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及现代城建的创新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说明类微写作。 题目要求设计弘扬家乡文化的主题车厢,具体分为两个部分:简要说明设计,重点陈述理由。首先,我们可以思考和家乡文化有关的事物有哪些。比如体现家乡特色的风景、建筑、土特产、民风民俗以及家乡人创作的工艺品等。选择“城市写真”的图片,可以让人们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情况、结构布局、发展前景等;选择“人文景观”的图片,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今建筑,来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选择“家乡特产”的图片,可以让人们了解地方小吃、特色果蔬等;选择“自然景色”的图片,可以让人们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其次,我们可以思考设计的理由。设计弘扬家乡文化的主题车厢,它是家乡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家乡人民浓浓的乡愁;它能让我们记住社稷、祖宗和根本,从而得以传承与发扬家乡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等。24.微写作。学校要为高三年级学生举行以“青年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为主题的十八岁线上成人礼活动,全校师生及全体高三年级学生家长参加。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符合情境,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十八岁,褪去了少年的轻狂,是生命历程的新起点。十八岁,是告别青涩与依赖,踏进成人之门的开始,这意味着一种能力,更代表着一种责任。欲成才先成人,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始扶桑初日升。愿在场的所有同学逐步肩负起家庭、学校、国家的责任,一路拼搏、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发愤图强,为人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而奋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兼抒情类微写作题。题目要求为以“青年奋斗正当时,不负韶华不负己”为主题的十八岁线上成人礼活动写开场白,应扣紧青春、奋斗、责任来写,要有情景意识,语言要有感染力。本题有明确的情境,作为主持人,设计开场白时首先要有一定情境导入意识,引领大家进入活动的情境。所以开头可以以排比句的形式讴歌青春的美好,展现春春的活力。接下可以谈作为成人的责任和担当,可以围绕责任、担当、感恩、成长等方面内容简单阐释,最后落脚到青春当奋斗、如何奋斗为最好。其间可以引用诗词、名言警句等。比如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斗志,要有“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惜时等。25.作文。对于新修订的第四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的近千条新词语,有人认为,“齐抓共管”“生态文明”“凝心聚力”“云计算”等新增的词语,是时代发展的反映;有人认为,“弯道超车”“刚需”“逆袭”“脑补”等新增的词语,是社会生活的彰显;有人认为,“见贤思齐”“文以载道”“ 厚德载物”“法不阿贵”等新补的词语,是民族自信的展现……请以“新词语与新时代”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呈现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新一轮修订这一事件,词典的修订体现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所以,材料中例举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民族自信三个方面新收录的词汇,正折射出了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材料要求以“新词语与新时代”为题写作议论文,就是要求对新一轮的词典修订,从时代与语言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社会发展推动语言发展,语言折射出时代变迁。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中看中国的变迁。对此,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思路,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比如,可以从个人生活展开,诸如公众号、云计算等词语体现的科技创新、文化共融都对我们的新时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从碳达峰、碳中和、共享经济等词语中看到绿色发展一路凯歌高唱反,也能从弯道超车等词语中看出中华民族依然昂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据此联系当下,再次明确语言是时代的一面镜字,折射出时代变迁。在总结当下的基础上,还可从新词语这一角度切入,引出对未来更新时代的展望。立意:1.新词新意,悦动时代的音符。2.在新增词中看当今时代风貌。3.时代考卷常新,答题语言常更。26.作文。简单质朴的日 常生活,可以散发怡人的情味;真实诚恳的言行举止,可以散发动人的情味;相互帮助的寻常小事,可以散发感人的情味……请以“人间情味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三个句子,形成了排比,共同说明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关自我成长或为人处世的内容,所引发的我们情感的触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往往会触景生情,或者会被许许多多的人感动。虽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情,但失败时真诚的关怀,成功时尽情的喝彩,孤独时温暖的慰籍,沉沦时善意的提醒,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不经意间,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感到情味深长。所以,这道作文的重点,就在于感受生活中、成长中的那许许多多动人的真情。试题要求以“人间情味长”为标题写作一篇记叙文。对此,根据“人间”可知,记叙的环境背景应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能脱离生活本身。而“情味”则说明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人我之间的情感触动上。因此,考生所选取的叙写对象,必须是能够引发这些情绪的事件。比如,从小处着眼,可以写亲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朋友之间的体贴与宽容、师长对自己的教导与鼓励、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温暖,让自己感受到“人间情味长”;从大处着眼,可以写战争中牺牲的不屈生命、疫情中目睹的动人事迹等让自己感受到“人间情味长”。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三件事,重点是要选好相应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描写,着重表现某种感动自己的“情味”的存在。如选择写作自己曾为陌生人的善意而感动,可以简单交代事件的起因,刻画自己当时的焦虑与窘迫,详写陌生人为自己主动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的过程,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陌生人的形象,重点叙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最后画龙点睛,写出自己感到的深长“情味”。立意:1.远亲近邻互帮忙,人间情味长。2.人间有味是清欢,纵享情味长。3.人间情味,是享受生活每一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4:57:01 页数:26
价格:¥3 大小:63.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