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住在自己家 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02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年人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既保留了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强化和拓展了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交等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旻表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包含提供环境安全及身体健康监测的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下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取材于任海、陈春柳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B.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C.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D.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B.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C.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D.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A.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B.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C.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B.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C.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答案】1.D2.B3.D4.B5.①传承传统孝文化的内在需求。②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和子女尽孝的心理需求。③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421”家庭结构现状带来的社会问题。④居家社区养老拥有自身优势。⑤信息技术和便捷生活圈的发展助推居家社区养老。⑥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由“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可知,我国传统的养老不仅仅是在家养老。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错误,扩大范围,由“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可知,文中说的是“老年学士”,不是所有老年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是老人的个人行为,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错误,曲解文意,由“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可知,原文只是提到唐宋建设了养老机构,不能推断出“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C.“起决定作用”错误,曲解文意,由“目前,中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可知,原文只是说社区养老占的比例高,而“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都不是“社区”“起决定作用”。D.“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错误,变未然为已然,由“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可知,该养老模式建设在完善之中,并非“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说明学生需要分析发展居家社区养老的原因。由“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可知,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是传承传统孝文化的内在需求。由“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可知,社区居家养老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和子女尽孝的心理需求。由“‘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可知,社区居家养老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421”家庭结构现状带来的社会问题。由“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可知,居家社区养老拥有自身优势。由“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年人能够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可知,信息技术和便捷生活圈的发展助推居家社区养老。由“无论是15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可知,居家社区养老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取材于《东坡志林》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有道也,特巧耳特:特别B.秦遂围邯郸,几亡赵几:几乎C.而齐之亡形成矣形:局势D.岂以谨故置齐也哉置:放过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请粟于齐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B.赵虽未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C.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D.齐乃发兵守西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C.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D.今秦易楚,以龆齿也可拔。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B.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C.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D.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1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答案】6.A7.B8.B9.D10.答案要点:(1)援助抗秦同盟不彻底。赵国缺粮时,齐国拒绝援助。(2)对秦国长期不加兵的原因没有清醒认识,亲附秦国。(3)缺乏危机意识。三晋被灭,仍然不与楚国、燕国联合。(4)正视秦国的威胁过晚。五国灭亡后才拒绝通使,采取防御措施。(5)君臣才能平庸。不能抓住有利时机一举覆灭秦国。【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特,只是。句意: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A.于,介词,向,句意:向齐国请求援助。于,介词,比,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B.虽,转折连词,虽然,句意:赵国虽然没有灭亡。虽,转折连词,虽然,句意:其他种树人虽然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C.而,转折连词,却,句意:齐国人不醒悟却和秦国联合。而,表示修饰,句意: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D.乃,副词,才,句意:齐国才发兵防守西边的疆界。乃,副词,竟然,句意: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B.“之”,指代“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即“赵国虽然没有灭亡,但齐国灭亡的局势形成了”。句意:秦国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错误,由“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可知,原文说的是: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不是技巧办法的原因。不是秦国统一天下,而是秦国不灭亡的原因。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可知,赵、齐两国作为同盟国并不彻底,在赵国缺粮时,齐国拒绝援助。由“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可知,秦国知道齐国即将灭亡,因而不对齐国用兵,但是齐国却没有明白其中的原因,亲附秦国。由“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可知,面对秦国强大、齐国危险的现状,齐国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三晋被灭,仍然不与楚国、燕国联合。由“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可知,当齐国明白当下的形势,发兵守卫西边疆界的时候,为时已晚。由“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可知,齐国的连有才能中等的君臣都没有,不能在秦国空虚的时候抓住时机。参考译文:秦始皇 十八年,攻取了韩国;二十二年,攻取了魏国;二十五年,攻取了赵国、攻取了楚国;二十六年,攻取了燕国、攻取了齐国,天下开始统一。苏子说:秦国兼并天下,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当然也并不是侥幸。但是我认为(秦)攻取齐国的办法巧妙,而攻取楚国的办法笨拙,没有被楚国打败,(纯粹)是侥幸。唉!秦国巧取六国,只是以智伯为戒罢了。魏桓子、韩康子联合(反戈),智伯就灭亡。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秦国兼并天下,不也应该吗!齐湣王死,法章即位,君王后辅佐他,秦国仍旧攻打齐国。法章死,(齐)王(田)建即位六年秦国却攻打赵国,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国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援助,但齐国不给。秦国于是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几乎灭亡了赵国。赵国虽然没有灭亡,但齐国灭亡的局势形成了。秦国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凭着田法章有才能秦国却讨伐他,田建没有才能秦国却不攻伐,为什么呢?太史公说:“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秦国想要并吞天下,难道因为恭谨的缘故就放过齐国?我所以说“攻取齐国的办法巧妙”,是(秦国)用安抚齐国的办法,来瓦解韩、赵、魏三国的联盟。齐国、秦国势不两立,秦国不曾片刻忘掉(攻取)齐国,四十多年不派军队攻打,难道这合乎情理吗?齐国人不醒悟却和秦国联合,所以秦国能够在这期间攻取韩、赵、魏三国。韩、赵、魏三国灭亡,齐国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在这个时候,还有楚国和燕国存在,(如果)齐、楚、燕三国联合,仍然能够抗拒秦国。秦国大量出兵攻伐楚国、攻伐燕国,齐国却不去援救,所以这两个国家灭亡,齐国也不到一年被攻取,如同晋国攻取虞国、虢国一样,可以不说巧妙吗?燕国和楚国灭亡之后,齐国才发兵防守西边的疆界,不和秦国通使往来。唉!也晚了。秦国起初派遣李信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没有取胜,就派王葛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大概是竭尽全国的力量出战了。假如齐国有才能中等的君臣,知道国家灭亡没有多久了,而倾国出动讨伐秦国,凭着长久安定的齐国,进入百姓厌战国内空虚的秦国,灭亡秦国如同反掌。我所以说“攻取楚国的办法笨拙”。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古代攻取别国一定是有技巧办法的。如同(我们)拔取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一样,一定用逐步摇动(的方式),所以牙齿脱落但小孩却没有感觉。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于是就撬开他的嘴,一下子拔取它,小孩一定受伤,撬开他嘴的手(也会)被咬。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不是技巧办法的原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闻黄鹂【1】柳宗元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王畿【2】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翻日迥度昆明【3】飞,凌风邪看细柳【4】翥【5】。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6】不思还。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注释:【1】本诗写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期间。【2】王畿:指京城周郊地区。【3】昆明:池名,在长安西南,最初用于练习水战。【4】细柳:营名,在京兆府咸阳西南。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5】素:鸟飞。【6】伧人:粗野鄙贱之人。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倦闻”一句中“子规”即杜鹃,日夜啼叫,声音哀切,本诗中是悲苦的象征。B.“目极”四句描写沃野千里、麦浪青青,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C.“此时”两句形象地勾勒出一个民风朴实、邻里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D.“翻日”两句对仗工整,再现了春日黄鹂在昆明池、细柳营上空飞翔的姿态。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与“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B.“我今误落千万山”中“误落”一词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C.“身同伧人不思还”指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D.本诗描绘了一幅亲切鲜活的故园乡土风情画,句句平实,情感丰富。13.这首诗多处写到黄鹂。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黄鹂表达情感的。【答案】11B12.A13.(1)将子规和黄鹏的叫声进行对比,突出诗人长时间处于悲苦境地中忽然听到黄鹏叫声的惊喜。(2)黄鹂的一声鸣叫使诗人联想到故乡风物,引发思乡之情。(3)想象黄鹂在故乡昆明池、细柳营上空翻飞的自由姿态,反衬出自己身困贬地不得志的苦闷。(4)用呼告的手法,埋怨眼前的黄鹏为何来此地,嘱咐黄鹂速归,表达了欲归不得的哀怨。【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意象、句子的能力。B.“表达了诗人对永州民生富庶的感慨”错误,这四句写故园的盎然“春意”及黄鹂在一片生机、晏然和明媚之景。然家乡的景色越是美好,越能反衬诗人的思乡之情。以乐衬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句子的能力。B.“表明诗人对此前人生充满悔恨”错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伦人不思还”是说诗人现在误落在千山万水之外,就象楚地的伧人一样已经不思回到中原。表达的是客居异乡的思乡之情,并非人生悔恨。C.“作者受永州风俗感染,已经不再想回到故乡”错误,反用典故,身同“伧人”,不是“不思还”,而是时时在思、刻刻在想而竟不得还。D.“句句平实”错误,诗歌有声有色,有典故,在意境上有喜有悲,大起大落。全诗以黄鹂一脉贯通,寓意高远,气韵流畅,开合自如,不是语言平实。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首句“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写诗人已经听厌了子规鸟早晚的啼声,真没想到忽然有黄鹂鸟在耳边鸣叫。将和黄鹏的叫声进行对比,通过“倦闻”“不意”的对比表达诗人长时间处于悲苦境地中忽然听到黄鹏叫声的惊喜。“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运用联想手法,写诗人听到黄鹂鸟的一声鸣唱在楚江边的睡梦被惊醒,眼前仿佛出现了春意盎然的故乡美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运用想象手法,描写黄鹂鸟总是翻飞在阳光下横度昆明池,又总是迎着风斜看着细柳展翅飞翔。想象黄鹂自由翻飞的状态,反衬诗人身不由己,难以飞翔,难以归乡,表达了诗人身困贬地不得志的苦闷。“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四句运用呼告的修辞,写诗人告诉黄鹂:你这故乡的禽鸟因为什么缘故也来到这里?让我产生了桑梓的怀念之情。请赶快闭嘴回去,一定要快!当你回去的时候,恐怕西林紫色的桑椹正好要成熟了。让黄鹂鸟不要来此地,告诉它赶快归去,恰恰表现了诗人欲归不得的哀怨。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文人创作有时直抒胸臆,坦露襟怀。屈原在《离骚》中用“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表现自己的豪迈自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归去来兮,_________”表达自己坚决的归田之志;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无祖母,_________”抒发对祖母刘氏感恩之情。有时则借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明月半墙,_________,风移影动”抒发自己在清幽环境下的怡然自得;姜夔在《扬州慢》中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_________”表达物是人非,不胜今昔的伤感。(2)中国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拟行路难(其四)》中不能安于宿命的鲍照,“____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客至》中刚刚安居草堂的杜甫,尽管盘中菜肴简单,且“_________” ,也愿与邻翁对饮;《登快阁》中知音难觅的黄庭坚,也只能无奈慨叹“_________”。可见酒是液体的诗,诗成了情酿的酒。【答案】①.来吾道夫先路②.田园将芜胡不归③.无以至今日④.桂影斑驳⑤.冷月无声⑥.酌酒以自宽⑦.樽酒家贫只旧醅⑧.青眼聊因美酒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芜”“至”“斑驳”“酌”“樽”“醅”“横”。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红楼梦》中,环境、灯谜、物品等往往起着揭示人物特点、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潇湘馆”中翠竹林立,象征林黛玉_________的性格;“稻香村”中泥墙茅舍,恰合李纨_________的特点;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隐喻了贾惜春_________的宿命;蒋玉菡和花袭人经贾宝玉交换的“汗巾”,预示着日后蒋花二人_________的命运。(2)刘姥姥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六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她三进贾府,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也见证了贾府不同阶段的特点,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述。【答案】(1)①.孤标傲世②.淡泊寡欲③.出家为尼④.结为夫妻(2)答案示例:第一次进贾府,受到刁难与鄙视,看到的是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第二次进贾府,受到“礼待”,看到的是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第三次进贾府,接受托付,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竹子春不争荣,冬不枯谢,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与黛玉清高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一致;竹抗风暴,傲霜雪,与松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这与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相投。稻香村的外部格局,这里没有潇湘馆的粉墙黛瓦,没有蘅芜苑的绿窗油壁,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倒像是刘姥姥等人乡野之人的住所。没有任何富丽装饰的稻香村,也恰如她的为人,恰如她的一生一般,有的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表现了李纨的淡泊寡欲。贾惜春所制灯谜。其谜底是“佛前海灯”。“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之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虽不甚明,但却长年不灭。惜春此谜,是写佛前海灯的,却又具有谶言的性质,是预示惜春日后出家为尼之最后归宿的。贾宝玉和蒋玉菡一见如故,蒋玉菡要和袭人换汗巾,贾宝玉就解下自己的松花汗巾与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了。这条松花汗巾就是袭人的。袭人换上了大红茜香罗汗巾,说明了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这段姻缘叫香罗之姻。后来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贾宝玉对袭人有情,袭人也一门心思要嫁给贾宝玉。然而宝玉和袭人 有缘无分。贾宝玉亲手把茜香罗汗巾系在袭人身上,就是亲手把袭人推给了蒋玉菡。当袭人嫁给蒋玉菡时,宝玉后悔莫及,他徒然叹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名著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刘姥姥因生活艰难,求贾府救济,一进荣国府,最初连人都找不到,处处受到刁难与鄙视,后来通过周瑞家的,见到了平儿,最后才见到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来陪衬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那些言谈,显出荣国府的显赫和王熙凤的权势。通过王熙凤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同样可以看到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第二次,为答谢凤姐的资助,带些时鲜果蔬给大家尝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通过贾母领着刘姥姥观赏大观园,从而给读者展示了大观园的详细状况。展现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探春等各人的房间,以此来展示人物性格,比如薛宝钗的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而借刘姥姥醉酒走错房间,展现出了贾宝玉的房间似个小姐闺房。吃饭用的筷子,喝酒用的酒杯,吃的菜肴等,都让刘姥姥看到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被抄后,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为报恩,刘姥姥接受凤姐托孤的请求。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耦园听曲相比拙政园,耦园小很多。以中厅为中心,东西分有两座花园。之所以要去耦园,只因为当年钱穆先生携母亲避难曾经在这里的东花园住过。那是1939年的事情了,战火纷飞之时,耦园已经破败如电影《小城之春》里的废园。出于对钱穆先生的敬重,方才到这里寻访怀旧。来时接近黄昏时辰,又是细雨过后,耦园里风清气柔,异常清静,远不如拙政园游人如织。步入中厅,除服务人员一老一少外,空无一人。厅堂方正轩豁,设有小小的舞台,台前摆满桌椅,还有一面苏州评弹演出的广告。我问身穿一身蓝布长褂的长者:什么时候有演出?告诉我:现在就可以。这时候,舞台出将入相一门的门帘一挑,走出一位粉裙黑衣的女人,款款走下舞台,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份节目单,翻翻正反两面,对我说:前面是小曲,后面是评弹,你们要听哪一个?然后,又道:小曲每首50元,评弹,单人每首80元,双人100元。看了一遍节目单,评弹里有《潇湘夜雨》《晴雯撕扇》《钗头凤》几首,我选了双人演唱的《钗头凤》。两人回到后台,拿着三弦,抱着琵琶,走到前台,端坐在一张小桌两旁,轻拨慢挑琴弦,开始演唱,台风很稳。说实在的,苏州方言,根本听不懂,只知道他们一男一女分别唱出陆游和唐琬各自写的《钗头凤》。之所以选这首,是因为多少知道里面的唱词,隔雾观山,朦朦胧胧,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可以弥漫起一 点儿想象。小时候读这词,也学过这首词的古曲唱法,望文生义,《钗头凤》里的这个“钗”字,和“拆”字同音,便觉得和将陆游唐琬两人生生拆散的“错、错、错”,很是吻合。读中学时,还曾经看过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话剧《钗头凤》,陆游唐琬都是南方人,话剧里说着一口京腔,总有种违和感。用大鼓书或北方时调唱《钗头凤》,也不大合适,尽管它们都是民间传统的说书演唱形式。还是听吴侬软语的评弹《钗头凤》,最是琴瑟相谐,依依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评弹,来苏州听过几次,在剧场里听,和在这里听,味道还真不尽相同。尽管在哪里听,都是一样听不懂,却总觉得,在苏州园林里听评弹,应该是最地道的选择,就像品春茶要汲虎丘下的清泉水,泡在紫砂壶中,方才相得益彰,滋味别出。园林里的曲径环廊,飞檐漏窗,小桥流水,玲珑山石,茂竹繁花,和评弹的低回婉转、轻柔舒缓、云淡风轻,交相融合,是评弹如诗如画的最佳背景,和评弹的袅袅余音丝丝入扣,水乳交融。这和听大鼓书,要在北京的茶馆里听,味道大不一样。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间演唱,更是带有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民俗民风与文化基因抹不掉的胎记。我不懂他们二位演唱的水平究竟如何,只是觉得十分好听。《钗头凤》本身就具有悲剧色彩,他们二位唱得哀婉动人,琵琶和三弦也弹奏得娴熟悦耳,犹如细雨绵绵。我一边听,一边画他们的速写,乐声轻柔如水,滴溅在画本上,晕湿了几分笔墨。曲子只是陆游唐琬各自一首词男女交错的演唱,最后合唱陆游词的前半阕。不长,很快,演唱结束。谢过之后,请他们二位在我的速写画上签名留念。二人都姓王,我以为是两口子,不是,问过知道,男的59岁,女的52岁,早年都在艺校学评弹昆曲,毕业后同在苏州艺术团做演员,早早退休,舍不得从小学的玩意儿,便相约一起到这里为游客演唱。男老王笑着对我说:一起来玩玩!女老王指着服务台前的小姑娘对我说:每天和小姑娘一起,我们也年轻一些!告辞之后,走出中厅,天色渐暗,就要闭园,匆匆走过西花园的织帘老屋,来到城曲草堂前的假山石旁,看见两个身穿漂亮汉服的年轻姑娘正在拍照。心想,这样一身汉服的姑娘,从逶迤的山石后面袅袅而出,还真有点儿时光穿越的感觉。不知道,刚才二王唱的那一曲评弹,她们是否听到?有评弹相伴,有园林依托,有汉服装饰,有声有色,有情有致,才是耦园最佳景色吧?八十二年前,钱穆先生就是在这里的城曲草堂二楼著书,写下了《史记地名考》。可惜,今天的这一曲评弹,钱先生,看不到,听不到了。(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雾观山,朦朦胧胧隔雾观山:凭借印象欣赏B.最是琴瑟相谐琴瑟相谐:搭配和谐C.抹不掉的胎记胎记:与生俱来的印记D.袅袅而出袅袅:不疾不徐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清静的耦园远不如拙政园游人如织,表达作者对耦园被人遗忘的不满。B.用大鼓书唱《钗头凤》与用评弹唱作对比,作者认为后者的演绎更地道。C.“丝丝入扣”“水乳交融”等词写出园林的景致与评弹的声音相得益彰。D.运用“滴溅”“晕湿”两个动词,使评弹传递的哀婉动人之情形象、可感。18.请简要分析第九段划线句子的内涵。19.简述文章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16.D17.A18.①评弹、园林、汉服等相得益彰,构成了作者眼中的耦园最佳景色。②“有声有色”指评弹艺术吴侬软语的原汁原味和苏州园林的清净雅致、诗情画意;“有情有致”指作者从评弹演员退休后仍以为游客演唱为乐、年轻姑娘穿汉服拍照等耦园所闻所见,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情趣。19.内容上:交代了钱先生在耦园避难时期依然坚持著书,追溯文化渊源;表达了对钱先生的敬佩和先生无缘今日耦园最佳景色的惋惜,也表达了对今日欣赏到的耦园评弹景象的肯定。结构上:与开头写钱先生曾住过耦园的相关内容呼应,结构完整。【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D.“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此处指一身汉服的姑娘摇曳行走的姿态。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赏析文本词语、句子的能力。A.“表达作者对耦园被人遗忘的不满”错误,原文“来时接近黄昏时辰,又是细雨过后,耦园里风清气柔,异常清静,远不如拙政园游人如织”,写出了耦园的清净。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有评弹相伴,有园林依托,有汉服装饰,有声有色,有情有致,才是耦园最佳景色吧”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有声有色”“有情有致”。由“还是听吴侬软语的评弹《钗头凤》,最是琴瑟相谐”“他们二位唱得哀婉动人,琵琶和三弦也弹奏得娴熟悦耳,犹如细雨绵绵”“乐声轻柔如水”可知,此处的评弹原汁原味,是当地的吴侬软语;由“园林里的曲径环廊,飞檐漏窗,小桥流水,玲珑山石,茂竹繁花”可知,耦园景色清净雅致,充满诗情画意。 由“毕业后同在苏州艺术团做演员,早早退休,舍不得从小学的玩意儿,便相约一起到这里为游客演唱。男老王笑着对我说:一起来玩玩!女老王指着服务台前的小姑娘对我说:每天和小姑娘一起,我们也年轻一些”“这样一身汉服的姑娘,从逶迤的山石后面袅袅而出,还真有点儿时光穿越的感觉”可知,在耦园听评弹,感受到了当地人退休后的生活情趣,以及年轻的小姑娘在耦园拍照的情趣。因此,该句意在表现此次耦园之行,既看到了美丽的园林美景,又听到了地道的苏州评弹,还欣赏了传统的汉服,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耦园最佳景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尾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尾段为:八十二年前,钱穆先生就是在这里的城曲草堂二楼著书,写下了《史记地名考》。可惜,今天的这一曲评弹,钱先生,看不到,听不到了。内容上,由“之所以要去耦园,只因为当年钱穆先生携母亲避难曾经在这里的东花园住过。那是1939年的事情了”“八十二年前,钱穆先生就是在这里的城曲草堂二楼著书,写下了《史记地名考》”可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钱先生在耦园避难,尽管条件艰苦,依然笔耕不辍,。从而表达了对钱穆先生的敬佩之情。情感上,“可惜,今天的这一曲评弹,钱先生,看不到,听不到了”表达了“我”的惋惜之情,结合前文可知,此次耦园之行,既看到了美丽的园林美景,又听到了地道的苏州评弹,还欣赏了传统的汉服。而这一切钱穆先生都看不到了,因此表达了作者对先生无缘今日耦园最佳景色的惋惜。同时,通过作者因为先生不能欣赏也表达了对今日欣赏到的耦园评弹景象的肯定。结构上:文本开头写“之所以要去耦园,只因为当年钱穆先生携母亲避难曾经在这里的东花园住过。那是1939年的事情了,战火纷飞之时”,结尾写“八十二年前,钱穆先生就是在这里的城曲草堂二楼著书,写下了《史记地名考》”,内容上互相呼应,结构上更加完整。20.语言基础运用。①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方面,中国积极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4项行动。②分三批启动5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科研工作,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受训,资助专家近2000人次。③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④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已达约67家。(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删掉“等”,不影响句意。B.②句中“人次”可改为“人”。C.③句中画线语句应放段尾。D.④句中画线语句没有语病。(2)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修改②句中画线语句,使之与前后语言片段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1)A(2)培训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及语言连贯的能力。B.人次:量词,表示若干次人数的总和。此处换为“人”则是指有多少人,意思不一样,不能改。C.划线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对应“跨国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等内容,不能放段尾。D.“已达约”不合逻辑,“已达”后要接确数,和“约”矛盾,去掉一个。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为主谓结构,和前后句子结构不一致,应改为动宾结构:让“超过1.5万名国外科技人员”作宾语,前面加谓语“培训”。21.微写作。读书交流会上,你作为主持人将对读书之星进行访谈。请设计一个访谈提纲,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答案】问题一:平时喜欢读哪一种类型的书?(由浅入深,追问问题)问题二:是因为什么而去看书,是自己感兴趣还是家长老师要求的呢?(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现状)问题三:读书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阅读呢?(诱导性提问,引出生动有效的对话)问题四:当你读完一本课外书后,你会做些什么呢?(紧扣主题,适当扩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实用类微写作。题干已经明确场所“读书交流会”,那么访谈的主题应该是关于读书的,可以是对读书的认识,读书的方法,所读书目的类型等。那么“作为主持人将对读书之星进行访谈”,设计访谈提纲,需要围绕主题,言简意赅提问,问题设计既要让被访谈的人有话可说,又要有梯度。写出设计理由,需要根据设计的问题来 写,一般访谈是开门见山,紧抓核心问题,由浅入深。还可以有诱导性的提问等。具体设计的时候,要紧扣读书主题,切中要害,让对方觉得对话访谈有价值。还可以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或者营造氛围,如“书籍是一杯酒,让你畅开关闭已久的胸怀”“书籍是一首歌,喷涌出你内心深处的激情”等。可以进行适当的诱导性提问,采访对象有较好的敏感性时候,需要把握好访谈的时机、语气、声调等。如可以多用“你怎么看”“你怎么做”等。22.微写作。2022年9月《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请谈谈你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答案】我认为受访青年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他们有着热爱家乡的情怀,家乡需要他们用所学知识来建设,他们希望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二是乡村对年轻人是有吸引力的,主要体现在:家乡生活节奏慢、竞争压力小、生活成本低、环境绿色健康、方便照顾家人、通勤距离短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所给材料是《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要求考生谈谈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考生在谈看法的时候,既可以从客观方面着眼,如家乡建设需要青年用所学知识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乡村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城乡差别并不大,青年在家乡一样大有发展的余地等;也可以从主观方面着眼,如青年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等。言之有理即可,同时注意字数要求。23.微写作。请以“为梦想而战”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答案】示例:为梦想而战数年攻书寒苦,今宵征冲天路;回眸从前付出,泼墨卷袖书。这是我们的期待,在黑暗中仍然璀璨;这是我们的梦想,聚焦着惆怅与激情。为梦想而战,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尊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除了努力,你别无选择。为梦想而战,终有功成时,到那天,看挥舞战旗,听胜利号角,叹梦想黄花分外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以“为梦想而战”为题,“梦想”说明要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 界的热烈追求;而“战”字说明在行文中需要体现出努力拼搏实现梦想的奋斗历程,如“数年攻书寒苦,今宵征冲天路”“从前付出,泼墨卷袖书”。对此,可以是精神上的鼓舞与振奋,也可以是实质行动的抒情化表述,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除了努力,你别无选择”“为梦想而战,终有功成时”。也应表达对“为梦想而战”的感慨,如“到那天,看挥舞战旗,听胜利号角,叹梦想黄花分外香”。写作思路:可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或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来展现出梦想的美丽或伟大。在此基础上可重点围绕“如何去战”展开表述。比如,可以写战斗的勇气,也可以写共同战斗的团结性。最后,则可适当总结或展望“战”后实现梦想的激动喜悦等。24.作文。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对《论语》的理解。例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你对“学而时习之”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也说‘学而时习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说人们根据实践和经验不断丰富对《论语》的理解,说明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同时也说明不同的人对经典会有不同的理解。第二层举费孝通的对“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新解例证第一句话。题目要求以“也说‘学而时习之’”为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学而时习之”的本意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行文时当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来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比如:谈对“学”和“习”的理解,“学”是一种觉醒,世人从昏聩无知的状态脱离,是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令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吸收外界的知识技能,从而改变自己的状态。“习”则是强调如何对待“学”的结果,“习”是习得、温习、练习与习惯。可以谈“学”与“习”的辩证关系,“学"让外界的知识技能进入了我们的认知体系范围,而“习”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内化中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学的过程为我们打开了更大的世界,习则让我们自身不断地丰盈优化。还可以谈如何落实“学”与“习”,如“学”应具有包容博大之胸怀,广泛了解,细加鉴别优劣后进行吸收,“习”应坚韧肯吃苦,要有“坐等十年冷板凳”之毅力,当符合认知规律,及时复习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习三境界。接下来解释学习的哪三个境界:一、第一 重即为“学”,是指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与事物的初次接触之“学”,要害在广;二、“学”而“习”,“习”是治学为人的第二重境界,陶炼、反复品味体会,即为“习”;三、学以致用此乃第三境界。我们此时充分领悟体会知识,广泛而深刻地践行知识,便可为我所用,不亦说乎?立意: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学而时习,点燃希望之火。3.在学而时习中实现愉悦与超越。25.作文。随着社会发展,“扫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购物扫码结账,出行扫码乘车,看病扫码取号,线上扫码学习……你一定有不少关于“扫码”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请以“扫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扫码一抹绚丽的色彩蓦地闯入我的视线,只听见女人如惊雷般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扫一扫,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就送气球嘞!”雷声响完,却未波及到我,悄悄往后瞥了一眼,才发现原来她拦住的是方才在我身后的一个小女孩。原本被母亲牵着手一直往前走的小女孩缓缓停下脚步,怯怯地抬头看向那堆气球,眼里放出光芒,却只是轻轻扯了扯母亲的衣角。那母亲眉头微皱,拿着手机不停地刷,不知在看些什么,压根没理会小女孩的小动作。那绑了一圈气球的女人见小女孩这副模样,立马将胸前的二维码牌子凑向母女二人,热情地推销道:“扫一扫关注公众号,给女儿送个小气球吧!小孩儿都喜欢这些玩意儿,我家孩子和你家一般大,最喜欢这种五颜六色的气球了!”女孩低下头看了眼自己身上与母亲配套的全黑亲子装,终于忍不住了,用力晃了晃母亲的身子,用亮闪闪的眼睛盯着她道:“妈妈,就扫一扫,扫一扫嘛!”一时间,有两束光打在那年轻女人的身上。直到成为了焦点人物,她才从手机世界里抽离,轻轻抬眼,轻蔑地扫了眼那位妇女,很快收回视线,嘴角扬起嘲讽的弧度:“谁不知道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别以为送个气球就能糊弄人了,这种码扫了之后手机里肯定全是病毒,说不好还要被莫名其妙扣钱……”话都没说全,年轻女人就气势汹汹地攥着小女孩的手走了,只留下那妇女在风中逐渐消散的嘎儒声:“我只是打个小广告,真不是骗人的啊……”一道看不见的分界线,将每个人的心隔离在了不同的世界中。那妇女响亮的声音低了下去,原本挺直 的背也弯了。气球的五彩缤纷忽然与这钢筋水泥筑成的灰色城市格格不入,随着女人眼中的光一起黯淡了下去。我内心的某个角落隐隐被触动了:是啊,人家或许就是打个小广告呢,至于遭这么多白眼吗?我不再犹豫,逆向穿过人流,掏出手机对着那妇女大声说道:“我来扫一扫吧!”她愣了愣,才缓缓将二维码朝向我。我快速地扫描,加了关注,界面立刻跳出一家饰品店。妇人热心地向我介绍说:“这是我新开张的一家小店,有机会多多关注哦。”最后她又友善地提醒我拿个气球。我笑着挑选了其中最漂亮的彩色气球,随后她便小心翼翼地将它送到了我的手中。接过气球,我立马对她说道:“谢谢!”她也灿烂地笑起来,真诚地对我说:“我才要谢谢你的信任呢!”拨开层层人群,我向前方飞奔,直到再次看到那黑色的身影才停下脚步。我气喘吁吁地将气球递给小女孩,笑着说:“这个气球送给你啦!”她一惊,眼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捧着气球不停地蹦啊跳啊,还不忘大声对我道:“谢谢姐姐!”小女孩的母亲也终于从手机世界中抽离出来,愣愣地看向了那彩色的气球,竟也暖暖地笑了起来。她们黑色的身影配上那一抹亮丽的彩色,相互映衬,和谐极了。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光彩夺目起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包括材料和题目两部分。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概述“扫码”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扫码是一种二维码和条形码识别功能,手机扫码成为现今诸多业务的实现方式。第二句列举扫码的使用场景:购物、出行、看病、学习等等。当然还有别的领域活动使用二维码操作,考生可以自行补充。导语要求记叙关于“扫码”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可以结合个人实际生活经验,写一个关于扫码的故事,描述自己如何认识、使用二维码并从中获得便利;也可以结合当下疫情局势,谈二维码在抗疫行动中的广泛使用,如扫码测核酸、扫码登记行程、查验绿码红码等;还可以聚焦特殊人群,如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年人扫码时遇到的困难;甚至可以负向立意,写二维码带来的社会乱象,如不法商家利用二维码窃取个人信息、欺诈钱财等。于记叙文而言,叙述立骨架,描写丰血肉。要增强记叙文的感染力,细节描写不可少,如塑造人物时使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力求“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立意:1.现代生活方式之扫码篇。2.人人扫码,共同抗疫。 3.老年人的二维码困境。4.抵制扫码骗局,重振社会清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4:54:0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5.4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