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8(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对这种未来性怀有自信和自觉,正是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摘编自师英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材料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先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还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对比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具体而言,所谓“通”,首先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在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做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这样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摘编自王学斌《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清代龚自珍认为研究历史是掌握大道的重要前提。 B.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C.无论治史还是治国,都需要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D.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可以借鉴中华民族的某些思维意识,也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整合价值,其优势能发挥包容、平衡作用。B.我们学习、把握历史的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性的自信自觉。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研读历史要求“大”。D.不抱偏见、不谋私利地对待一国的文明历史,有益于该国文化精髓的传播。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龚自珍《定盒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B.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C.恩格斯说:“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D.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圈内国家有极其深刻的影响。”4.请在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以提炼出这两段的分论点。(4分)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大道和治史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1.B 2.C 3.D 4.①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怎么做)②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什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B.“因而是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强加因果。原文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选项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材料二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和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法错误,“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没有使用对比论证。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D.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史学无关。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可知这一段主要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的,可以填: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可知主要从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方面来阐述,可以填: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可知材料一论述重心是“治史”“把握大道”的具体做法,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等。是从“怎么做”的层面阐述的。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第三段“其二,贵‘通’”第四段“其三,崇‘德’”可知材料二论述重心是中国史学致用传统的三大特质,即“求‘大’”“贵‘通’”“崇‘德’”。是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突围 衣向东其实敌人并不知道周校长到了二中队[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急于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主动权,把“清剿”八路军的重点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坐镇济南,指派日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调集五万日伪军,采取“铁壁合围”和“蚕食”的战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土桥一次不久前秘密抵达日军临沂指挥部,召开了中队长以上指挥官会议,布置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剿灭”抗大一分校。这个任务交给了号称“运动战和突袭战专家”的加藤少佐。加藤四处寻找抗大学员的踪迹,得到密探报告,最近有不少陌生人打探去东梭庄怎么走。加藤怀疑东梭庄一带隐藏着抗大学员,于是调集兵力对这一带展开搜查。二中队的哨兵发现日伪军后,奋力阻击。抗大校部警卫连连长听到枪声,带领十几名警卫员前去支援,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卡宾枪,火力凶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此时夜色已浓,加藤并没有向东梭庄继续发起进攻。按照习惯,日军很少在夜间行动,尤其遇到强大火力之后,加藤从枪声中就能判断出东梭庄里的八路军非同寻常,于是下令封锁了东梭庄几个主要的出口,快速收紧包围圈。在加藤看来,东梭庄里的抗大学员已经插翅难逃,天亮后再发起进攻,消灭他们如探囊取物一般。学员们都打起背包,做好了突围准备。到底如何突围,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周校长跟邱平安等人在二中队队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门突然被推开,王天浩愣头愣脑地闯进来,把大家吓了一跳。王天浩焦急地说:“队长,我知道怎么突围,你们跟我走!”程克一看是王天浩,气愤地说:“王天浩,出去!一点规矩都不懂!”周校长摆手示意程克别冲动,让王天浩把话说完。王天浩说:“东梭庄北边是悬崖峭壁,敌人在那里的兵力肯定不多。”周校长疑惑地说:“既然是悬崖峭壁,怎么突围?”王天浩当即蹲下,在泥地上画了一个方位图:“几十米深的悬崖怪石林立,看似无路,但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峭壁上,有一道自然形成的裂缝,直通谷底。这道石缝恰好被悬崖边的一块巨石罩住了,而且周边杂草丛生,站在上面很难发现。从巨石上搭一根绳子滑到下面的峭壁上,就可以顺着峭壁裂缝成功突围。”周校长很奇怪,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王天浩回答说:“行军打仗,安营扎寨,首先要找好退路。我把东梭庄四周转遍了,从中队部后面的小路,可以通往悬崖边。”颜青想起那天早晨王天浩从小路走来的情景,恍然大悟。程克不以为然:“就算北边的日伪军力量薄弱,你也总要突破他们的防线吧?只要听到枪声,四周的日伪军就会合围上来。上百名学员顺着绳子滑下去,来得及吗?”“我有办法引开敌人,不费一枪一弹。” 周校长严肃地看着王天浩,说道:“你下去过吗?确定那道石缝能走人?”王天浩自信地说:“我对天发誓。”周校长不再犹豫,下达了突围的命令。三个区队的学员,跟随王天浩绕来绕去,最后趴在一片草丛里,观察对面的情况。日伪军封锁了东梭庄的大小路口,在四周的山头上安营扎寨,点起篝火,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狼一样的吼叫声。王天浩判断得没错,通往悬崖边的小路旁,只有十几个伪军把守。周校长和二中队的干部围在一起,听王天浩讲解他不费一枪一弹的突围计划。邱平安摇头说:“太不靠谱了,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藏猫猫?”周校长却笑了,说:“邱队长,我们八路军的游击战跟藏猫猫没什么两样。我觉得可以试试。”周校长命令抗大校部警卫连连长做好战斗准备,如果行动暴露,立即消灭那十几个伪军,掩护学员们强行通过路口。大家藏在草丛中,屏住呼吸,盯紧前面。王天浩在草丛里左腾右挪,慢慢接近篝火旁的伪军,他变戏法似的从布口袋里掏出一只公鸡,公鸡的嘴和爪子都用布条缠着。他靠近那两个巡逻的伪军,除掉公鸡爪子和喙上的布条,把公鸡抛向一侧。公鸡惊叫两声,扑棱着穿过一片草地,钻进了旁边的小树林。篝火旁的哨兵发现后,以为是山里的野鸡,兴奋地招呼伪军去小树林里围捕。邱平安和程克带领学员们快速通过路口,从侧面绕过了伪军的篝火,到达悬崖边。王天浩将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拴好,几位身强力壮的学员率先下去探路,然后其他学员抓住绳子,一个个顺溜下去。颜青参加过不少战斗,按说胆子很大,可偏偏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往下滑。大家一时慌了神,不知怎么办。王天浩二话不说,摁住颜青,把绳子系在她腰上,狠劲儿缠了几圈。颜青明白他要干什么,死死地抱住他的腿不放。王天浩干脆把她提溜起来,然后拽紧绳子往下滑……(有删改)【注】周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校长,此次是从校部到二中队检查工作。后文的邱平安是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队长,程克是二中队指导员,颜青是文化教员。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号称“运动战和突袭战专家”的加藤少佐调集兵力对东梭庄一带展开搜查。B.抗大战士的奋力阻击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加上夜幕降临,日军于是封锁了东梭庄的主要出口,准备天亮后再次发起进攻。 C.在危急关头,王天浩提出从东梭庄北边悬崖峭壁处突围并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建议,有人质疑,但周校长采纳了这个建议。D.王天浩用一只公鸡把伪军引开的描写生动,周校长对王天浩的相关想法最开始不看好,并命令做好应对行动暴露的准备。7.关于文中王天浩闯进会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天浩不经请示就擅闯重要会场,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因而遭到程克的训斥。B.王天浩的突围建议,是他在观察、熟悉地形的基础上因为藐视敌人而得出的。C.周校长能让王天浩把话说完,体现了他平易近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性格。D.程克对王天浩建议的质疑,从侧面反映出形势的严峻和“大扫荡”的残酷性。8.小说塑造的王天浩这一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内容围绕日军的“大扫荡”和抗大学员的“突围”展开。有评论认为小说的情节看似简单,实则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6.D 7.B 8.①率性耿直。周校长等领导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王天浩不经请示地硬闯进来。②胆大心细,做事果断。平时留心观察,为部队找到了一条通往悬崖的隐秘退路;颜青恐高,王天浩果断采取措施,帮助队伍突围。③有勇有谋。他向领导提出突围的周密计划;他敢于只身接近伪军,并用一只公鸡就将把守道路的十几个伪军引开了。 9.①小说开头写日军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二中队所在的东梭庄,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周校长和邱平安等人紧张地研究如何突围,王天浩给大家带来了希望。②在突围中,日伪军的重兵把守和悬崖峭壁的阻隔。使气氛紧张起来;王天浩用一只公鸡引开了十几个伪军,气氛舒缓了一些。③颜青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往下滑,大家慌神了。王天浩最终想办法让她安全落地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周校长对王天浩的相关想法最开始不看好”不合文意。原文写邱平安表示反对时,周校长说“我觉得可以试试”,表明周校长是认可这个想法的,而“命令做好应对行动暴露的准备”是行动计划周密的体现。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B.“因为藐视敌人而得出的”分析不当。根据原文“他相信伪军害怕弄出动静,不会开枪的”可知,王天浩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了解敌人的心理,而不是“藐视”敌人。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周校长跟邱平安等人在二中队队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门突然被推开,王天浩愣头愣脑地闯进来,把大家吓了一跳。王天浩焦急地说:‘队长,我知道怎么突围,你们跟我走!’程克一看是王天浩,气愤地说:‘王天浩,出去!一点规矩都不懂!’”可知,周校长等领导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王天浩不经请示就硬闯进来,可见其率性耿直。结合“王天浩当即蹲下,在泥地上画了一个方位图:‘几十米深的悬崖怪石林立,看似无路,但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峭壁上,有一道自然形成的裂缝,直通谷底。这道石缝恰好被悬崖边的一块巨石罩住了,而且周边杂草丛生,站在上面很难发现。从巨石上搭一根绳子滑到下面的峭壁上,就可以顺着峭壁裂缝成功突围’‘行军打仗,安营扎寨,首先要找好退路。我把东梭庄四周转遍了,从中队部后面的小路,可以通往悬崖边’”可知,平时留心观察,为部队找到了一条通往悬崖的隐秘退路;“王天浩二话不说,摁住颜青,把绳子系在她腰上,狠劲儿缠了几圈。颜青明白他要干什么,死死地抱住他的腿不放。王天浩干脆把她提溜起来,然后拽紧绳子往下滑”,颜青恐高,王天浩果断采取措施,帮助队伍快速突围。由此可见,他胆大心细,做事果断。结合“周校长和二中队的干部围在一起,听王天浩讲解他不费一枪一弹的突围计划”“慢慢接近篝火旁的伪军,他变戏法似的从布口袋里掏出一只公鸡,公鸡的嘴和爪子都用布条缠着。他靠近那两个巡逻的伪军,除掉公鸡爪子和喙上的布条,把公鸡抛向一侧。公鸡惊叫两声,扑棱着穿过一片草地,钻进了旁边的小树林。篝火旁的哨兵发现后,以为是山里的野鸡,兴奋地招呼伪军去小树林里围捕”可知,他向领导提出突围的周密计划;他敢于只身接近伪军,并用一只公鸡就将把守道路的十几个伪军引开了。可见他有勇有谋。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特点的能力。小说开头,“加藤从枪声中就能判断出东梭庄里的八路军非同寻常,于是下令封锁了东梭庄几个主要的出口,快速收紧包围圈。在加藤看来,东梭庄里的抗大学员已经插翅难逃,天亮后再发起进攻,消灭他们如探囊取物一般”,写日军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二中队所在的东梭庄,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周校长跟邱平安等人在二中队队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门突然被推开,王天浩愣头愣脑地闯进来,把大家吓了一跳。王天浩焦急地说:‘队长,我知道怎么突围,你们跟我走!’”,周校长和邱平安等人紧张地研究如何突围,王天浩给大家带来了希望。“日伪军封锁了东梭庄的大小路口,在四周的山头上安营扎寨,点起篝火,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狼一样的吼叫声”,在突围中,日伪军的重兵把守和悬崖峭壁的阻隔,使气氛紧张起来; “慢慢接近篝火旁的伪军,他变戏法似的从布口袋里掏出一只公鸡,公鸡的嘴和爪子都用布条缠着。他靠近那两个巡逻的伪军,除掉公鸡爪子和喙上的布条,把公鸡抛向一侧。公鸡惊叫两声,扑棱着穿过一片草地,钻进了旁边的小树林。篝火旁的哨兵发现后,以为是山里的野鸡,兴奋地招呼伪军去小树林里围捕”,王天浩用一只公鸡引开了十几个伪军,气氛舒缓了一些。“王天浩二话不说,摁住颜青,把绳子系在她腰上,狠劲儿缠了几圈。颜青明白他要干什么,死死地抱住他的腿不放。王天浩干脆把她提溜起来,然后拽紧绳子往下滑”,颜青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往下滑,大家慌了神,王天浩最终想办法让她安全落地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拙庵记宋濂京口徐君德敬,为中书勾管,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宾客不交,请托不通,自号曰“拙庵”。袭封衍圣公鲁国孔侯希学,书“拙庵”字以遗之,德敬复征文于余。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矙其貌,已尽其肺肝。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B.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C.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D.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京师,京城的统称。关于京城,古代还有都下、国都、都城、帝京、辇毂下等称呼。B.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汉朝孔子后代始有封号,宋仁宗确定改封世袭衍圣公。C.谢,意为“推辞、拒绝”,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的“谢”意思不同。D.遇合,臣子逢到赏识自己、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宾主相得甚欢,相遇彼此投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的“拙”首先是不善言辞,拙于表达,不能和别人顺畅交流,不会说别人爱听的话,甚至会因为不知禁忌而得罪人。B.作者的“拙”还表现在缺乏见识上,不会像别人那样精明机敏,趋福避祸,而是如同生活在梦中一般,不会看人的脸色。C.作者的“巧”在于对圣人之道的不懈追求,揣摩圣人之意,谨慎甄别选择,沿着圣人开辟的道路前进,探究儒学的真谛。D.“巧”与“拙”的关系是辩证的,徐德敬的居处自称“拙庵”,其言行看似古拙实则大巧,体现的是超越常人的大智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图书,置榻其中,宴坐诵古人言。②未入其庭,已觇其形;始矙其貌,已尽其肺肝。14.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论证拙与巧的关系的?(3分)【答案】10.D 11.C 12.B 13.①徐德敬所居住的房屋,不粉刷不装饰,仅能遮风避雨,周围放置图书,将床榻放置其中,静坐(或:安坐)诵读古人之言。②没进到院子,已经看到了形状;刚刚看到外貌,就已经全都揣测出内心。 14.①将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② 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③将自己之拙与德敬之拙进行对比,突显德敬的超越常人之巧。④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已经去世,社会的根本被摧毁体制破败。我掌握它的要领来推动它,德行完美政令兴起,礼制形成音乐完备。这不认为机敏是不行的。“周公既亡”,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本摧末弊”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吾”作“握其要而举之”的主语,前面断开;“德修政举”与“礼成乐备”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中的‘谢’意思不同”错。“阿母谢媒人”的“谢”也是“推辞、拒绝”的意思。句意:刘母谢绝媒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如同生活在梦中一般”错,“梦梦”意为“昏乱,不明”,“知”同“智”,意为“我混乱不明,没有生活智慧”。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不垩不华”,不粉刷不装饰;“御”,遮蔽;“庋”,放置;“宴坐”,静坐,安坐。②“庭”,院子;“觇”,看到;“矙”,看到;“肺肝”,内心。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二段,“余,天下之拙者也……世之人舌……余则不能”,用别人之巧与自己之拙进行对比,引出第三段“然吾亦有不拙者……”。第二段的对比为下文写自己之巧作铺垫。第二段“余,天下之拙者也……”,第三段“然吾亦有不拙”者,引出第四段结论“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将自己之拙与自己之巧进行对比,体现拙与巧的辩证关系。“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而德敬岂有是乎”“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将自己之拙与德敬之拙进行对比,突显德敬的超越常人之巧。 “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苏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笨拙。在苏秦、张仪、孟子、晁错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中体现对比,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参考译文:京口人徐德敬,担任中书省的勾管,住在京城,生活在一间居室,不用白土粉刷也不装饰房屋,只能够抵御风雨罢了,居室四周放满图书,在房屋中放置一床榻,静坐诵读古人之言。不结交宾客,不通晓请别人办事,自号为“拙庵”。袭封鲁国衍圣公孔子封号的孔侯希学,写了“拙庵”二字送给德敬,德敬又向我征求文章。我是全天下的笨拙的人。徐德敬哪里比得上我笨拙呢?世人的舌头修长并且圆滑,快捷地就像转动的珠丸,恣意谈吐,就像黄河冲出昆仑山向东流去。我却不能这样。别人询问我机密,我用不知道来谢绝;别人给我看机密,我瞪着眼睛环顾四周,不能够明白他的旨意;别人夸奖的的东西,我纵然想说,但舌头大得就像舂米的木棒,不能够说出;别人忌讳的事情,我不能克制,开口一说,正好触犯别人的禁忌。他人有能力,能清楚的察觉细微的事物,刚接触开头就能知道结尾,询问一下白色的就能知道黑色的。还没有进入庭院,已经看到了形状;刚刚看到外貌,就已经全都揣测出内心;福刚隐约的到来,就挺身而出承受;祸刚隐隐地出现,就能预先防备躲避藏匿起来。我昏乱糊涂,没有生活智慧,什么都不想。别人笑话我,我认为高兴;别人生我的气,我任性地直接跑掉。这两方面,是我最大的愚笨。徐德敬难道有这些吗?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圣人去世之后,到现在已过千载,道保存在经书里边,就像高山那样崇高,大海那样幽深,遥远模糊没有边际,深远的样子没有路途。众人在它的外边游弋却不能进入它的内部,舔舐它的肌肤却不能体味它的美味。我却能搜寻揣摩切磋剔除,观察它的轨迹踏寻它的踪迹,进入孔子孟子的门庭承蒙他们的教诲。这不认为是机敏是不可以的。周公已经去世,社会的根本被摧毁,体制破败。我掌握它的要领来推动它,德行完美政令兴起,礼制形成音乐完备。这不认为机敏是不行的。但是徐德敬哪里有这些呢?大概人有笨拙的地方就一定有机敏的地方,有机敏的地方就一定有笨拙的地方。对当下笨拙就一定对古代机敏,对欺诈笨拙就一定对才智机敏,对人事笨拙一定对天意机敏;苏秦、张仪在语言方面机敏却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笨拙却在做圣人弟子上机敏,晁错虽然号称智囊却在为自身安危考虑上笨拙。我实在是以我的笨拙为乐,大概我将要保全我的天性没有空闲时间考虑社会杂务了。如今德敬所居的位置和所处的地位如此,长诵古人之言,却以笨拙来自隐才能,这大概是对天意机敏吧?对才智机敏吧?对古代机敏吧?这样,那么德敬的机敏也很厉害啊,超过一般人很多了,怎么可以不记下来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夜听名曲,本是乐事,却似乎引起了怨恨;一旦梦醒,袭来的是离愁。B.三四句作者想象江天情状,新月下江面上,迷迷蒙蒙,混沌一片,夜愁浓郁。C.“欲去又还不去”虚写分别情景,伤离别终须别,但迟迟没成行,难舍难分。D.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16.本词最后两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足见苏轼文笔之高妙,请作分析。(6分)【答案】15.B 16.①想象。作者设想“明日”分别的情景,友人离岸而去,柳絮飘飞,江水东流,通过想象表达离情。②拟人。多情的柳絮,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将“飞絮”人格化,突出人的情意之深和难舍难分之情。③反衬。“水东流”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出依依惜别之意。(“飞絮”与“江水”对比反衬的理解亦可)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飞絮”“江水”描绘凄迷的春景,渲染一种感伤的氛围,烘托惜别之情。(答“以景结情”亦可)⑤象征。“飞絮”的飘忽不定、轻虚空灵象征人世的飘泊之感,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三四句作者想象江天情状”错误。三四句是实写,应是作者梦醒后推窗所见之景。下阕的“明日分别”是想象。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究要走,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船越来越远,词人不能随船而去,但是江上的飞絮代替词人一路相随,通过想象表达离情。 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将“飞絮”人格化,突出人的情意之深和难舍难分之情。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出依依惜别之意。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飞絮”“江水”描绘凄迷的春景,将个人情感次第融入景物之中,渲染出离别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己地被深深吸引,并将情感投入词人创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到送别的氛围。“飞絮”是不可捕捉,飘忽不定的自然物,象征人世的飘泊之感。“飞絮”不但能无限扩散,弥漫全词,甚至从词中弥漫散开,感染读者,让读者在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离愁中,感叹世间还有如此弥足珍贵的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古代诗人想象丰富,把汹涌波涛卷起的浪花比作雪,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又如柳永《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3)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卷起千堆雪 怒涛卷霜雪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弩”“何”“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日,催吐减肥现象已经渗透到中小学群体,一名初二女生为减肥一天催吐5次,导致食道受损。这则消息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身材焦虑”低龄化需要引起重视。近年来,这种极端的给自身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的减肥、瘦身行为频频发生。长期以来,“以瘦为美”的审美偏好,让A4腰、筷子腿等成为许多人_①_的目标;营销手段、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更让“颜值歧视”“身材焦虑”大行其道。许多人为了瘦、为了美不惜牺牲健康,当这样的风气大肆侵蚀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纠错便_②_,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何以为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显然不该是标准单一的狭隘之美,更不该是有害健康的病态之美,不以容貌取人,不因身材自卑,在全社会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需要社会、家庭、个人_③_。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教授认为:(1)对催吐减肥的问题上,(2)“以瘦为美”的主流审美观正深刻影响青少年群体,(3)并建议家庭和学校加强中小学心理卫生健康,(4)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好“美”和“减肥”的关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第二段画线的四个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18.①梦寐以求/心驰神往;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势在必行;③齐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戮力/勤力同心。 19.(1)改为“在催吐减肥的问题上”。(3)改为“并建议家庭和学校加强中小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20.这种减肥、瘦身行为频频发生。这是一种极端(的)行为。(这种行为)给自身造成伤害。(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形成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人们对“瘦”的形体的追求与向往,可用“梦寐以求/心驰神往”。梦寐以求:形容有着强烈的愿望。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②处,语境形容改变社会风气的紧迫性,可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势在必行:不能躲开或回避;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③处,语境形容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需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可用“齐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戮力/勤力同心”。齐心合力/齐心协力/齐心戮力/勤力同心: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团结心志与力量,共同达成目标。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搭配不当,“对催吐减肥的问题上”中“对……上”介词结构不搭配,应改为“在催吐减肥的问题上”;(3)成分残缺,“加强……”缺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填“教育”。20.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这种减肥、瘦身行为频频发生。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分别独立成句,原句的主语有三个定语:“极端的”“给自身造成伤害”“在社会上形成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把“极端的”变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把“给自身造成伤害”独立成句即可。把“在社会上形成了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改为:在社会上形成非常不好的示范作用。最后,按照逻辑梳理语序,连贯表述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以往,这句话总用来形容中国人的“种菜情结”。当下语境中的种菜,已不是长辈的专属,①。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②,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阳台种菜”是一种精神寄托,种下的是“希望”,盛开的是“诗与远方”之芬芳。因为有了阳台种菜,庸常的生活也多了许多期待。当然,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③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B.请你认真分析这次考试的得失,争取下次更优秀。C.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D.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21.D 22.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②能让人缓解压力③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代词的用法的能力。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 A.“你”是特指,指周萍。B.“你”是特指,指说话的对象,此处应指某一学生。C.“你”是特指,指祖国。D.“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对应上文“已不是”,下文应用“而是”,结合下一段首句“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可知,此处是说“种菜已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所以,此处可填“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第二处,上文说“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下文“放松身心”则是压力得到缓解的结果,所以,此处应填“能让人缓解压力”。第三处,上文说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是应解决好邻里关系问题,所以,此处可填“不影响邻里关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便无坚不摧。打造优秀的团队,建设强盛的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对“活力”和“合力”的思考。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激发活力各展其才,形成合力共创辉煌森林激发每一棵植物的活力,才能涌动充沛盎然的生机;大海汇聚每一滴海水的活力,才能呈现奔腾不息的豪迈。一个团队既激发活力,又形成合力,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天工人巧日日争新,才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生机与活力。一个团队要想发展,也必须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一个没有活力的团体,只是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的涟漪,做不出任何的成绩。 那么何为活力呢?活力就是指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创造力。唯有激发活力,才能面对挫折敢于积极进取,面对困境敢于打破突围,面对积习敢于开拓创新。山崖间,石缝中,生命的资源何其贫瘠,一粒种子却没有气馁,而是积极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巨松,让山间充满活力。0.33毫米是长三甲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管壁厚度,0.2秒是人眨眼的频率,面对极限挑战,高凤林没有畏惧,而是勇敢面对,突破人体限制,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成为名副其实的“焊高祖”;国际技术封锁,国内一穷二白,王大中凭着悟性、勇气和韧性,坚持科研攻关,最终模块式球床高温冷气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马克拉瑟福德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口泉眼,不断喷涌出生命、活力、爱情。如果不为它挖沟疏导,它就会把周围的土地变成沼泽。所以团队要想发展,必须激发个体的活力。但是,个体有活力却各自为战,横冲直撞,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难成气候。只有把活力汇聚成合力,各施其能、各展其才,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才能创造辉煌的成就。《淮南子》有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一场足球赛的胜利既需要需要11个人各展其能,站好攻位和守位,更需要他们巧妙配合;青蒿素的发现,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才智结晶,而是团队目标一致、凝神聚力的结果;火箭发射成功,不仅需要高凤林这样的大国工匠为火箭焊接“心脏”,更需要无数的人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道尔基家的的狗之所以能够杀死狼,就是因为它们齐心合力,分工明确:快狗纠缠,笨狗撞击,群狗咬定,恶狗一口封喉。它们与狼交战从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由此看来,孤军奋战,终究力量有限;众志成城,才能坚不可摧。团体发展如此,国家发展更是如此。一棵草绿只能是一棵草,一片草绿了可以成为草地,所有的草绿了才能称之为春天;一朵花开不会引人注意,一树花开才会令人驻足,一片花开才能让人惊叹。中国梦的实现,从来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奋斗,而是要依靠全体中国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又汇聚光热成星河,方能成就。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在风云际会之时,当代青年当自觉激发个人的活力,融入集体的合力,加入新时代的合奏,共同创造新征程的辉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先分说“活力”和“合力”各自的价值,然后总说团队、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二者的思考、运用。“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绝》中第一首,意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构思本篇作文,我们应深入理解并深刻把握活力与合力的内涵和作用。在材料中,所谓活力,指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是朝气蓬勃的新生量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有活力的个体,能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快速成长;有活力的集体,能给组织里面的每个个体提供施展能力的机会,能激发每个个体的潜力,从而让集体日渐强大。所谓合力,指的是一个集体有向心力、凝聚力,能够把集体中所有个体的力量汇聚到共同的目标上,让大家既各展其能,又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奋斗。形成合力的集体,能获取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力量。在写作过程中,要在辨析清楚活力、合力各自的内涵和作用的前提下,把它们统一到如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上来。也就是,应该围绕着如何既激发活力,又形成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强大的集体。“活力”“合力”“集体”是我们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来构思:一是,要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只有所有的个体都被充分激活,整个集体才能更富生命力,不然,再团结的集体,也只是一具庞大的僵尸。二是,有了活力还不能各自为战,应该把个体、局部的活力统一到集体的共同目标中去,形成合力,不然只会是一盘散沙。三是,如果集体中的每一个体都富有活力,所有个体又形成合力,那么这个集体就是有活力的集体,就会无坚不摧,欣欣向荣。四是,不能因激发活力而让组织涣散,不能因强调合力而抑制活力。立意:1.各显其能活力旺,同舟共济国运昌。2.活力四射应鼓励,同心同德不可忘。3.有合力的团队需要培养有活力的个体。4.汇聚活力成合力,所向披靡创辉煌。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解析版)
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8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7-31 13:24: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3.06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