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7(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材料二: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而《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 传统文化类综艺的文化互通在形式上吸引年轻人注意,表述上建立现代文本编码,呈现上古今碰撞逐步实现观众对典籍文化的认知。如今,青年群体作为媒介参与和意义建构的主要群体,具有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利用社交媒体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常将某一议题推向社会进程深处。面对青年文化现象,《典籍里的中国》使用现代化表达方式建立具有引导力的文本编码,其现代日常话语呈现依托于舞台场景营造冲突感和趣味性。古今碰撞的节目表现以读书人撒贝宁为代表,撒贝宁个人风格搞怪有趣,受到具有反叛精神青年喜欢,他的现代人物形象将现代化思潮审美品味带到古代,古今碰撞产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表达、穿越符号搭载在现代性文化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向青年群体靠拢,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楚辞》篇中,撒贝宁将现代橘子带给屈原,求问楚辞何以灿烂不朽,一颗橘子贯穿屈原少年玩乐、青年得志、楚秦交好、国家灭亡全过程,橘子代表屈原对土地上人民情感的隐喻,是爱国家爱人民上下一心的象征。这种现代文学意向表达以穿越元素的搭载为包裹,以情动人,实现观众戏剧情绪共振,家国一体的认知得以建立,使节目获得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年轻受众中确立有效传播的印象管理路径,用现代化意向、青年文化文本以及更新的传播想象力激活观照人本的文化向心力。《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选择特定的典籍并从中选择句子进行演绎,节目开始由读书人撒贝宁打开书籍引入,在节目呈现上由访谈间、典读会、戏剧演绎依次向观众展示认知优先级,观众经过节目次序的排列由浅入深逐步了解典籍及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和观众建立共识。另外,典籍人物的选择从司马迁到李时珍,再到屈原、孔子、徐霞客、老子,这些经议程设置的典籍承载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品质。如老子集天下大道传递世人智慧,袁隆平为家国粮食储备奋斗在科研一线,屈原为国投汨罗江明志,这些典籍文本其映射的家国情怀在传播中得以凝聚观众共识。《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专家讲解+识读典籍+演员演绎”三重叠加的媒介仪式重复解释,不断积累受众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尚书》篇传递自古华夏一体的想象性主题,《天工开物》传递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心思想,《史记》篇讲述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主题,《本草纲目》传递家国天下、大医精诚的价值信仰,《论语》讲述修己、安人、安百姓的中华民族智慧,《孙子兵法》传递兵者是国之大事的家国之重,《楚辞》传递了为国为民的大国情怀。三重叠加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接受、认同节目意义。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摘编自马欣《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C.青年群体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因其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话语表达意愿,他们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D.《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将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进行对比,突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大众传播带来影响。B.材料一列举《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电视作品,表明文字媒介随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C.材料二对《尚书》等典籍的主题进行分析,表现出优秀文化综艺节目具有的传播价值。D.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节目在生产和传播中被赋予崇高意义和价值的一项是(   )(3分)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从“雨水”到“立春”,从24倒数至1,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B.电视剧《觉醒年代》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唤醒了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C.“天宫课堂”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青少年心里,激发了很多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逐渐成为我国太空科普的国家品牌。D.自第一季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沉思的文化现象。4.当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迅速,我们应如何看待波兹曼等学者的“担心”?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5.某卫视将打造一档传统文化综艺类节目,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你的建议要点。(4分)【答案】1.C    2.D    3.A    4.①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公共话语的表达;②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③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④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5.①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②提炼主题,搭建意义;③讲究文化传播策略,活化经典,打破壁垒;④凝聚价值观,影响精神世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字是人类文明的精粹,其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这使得信息传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原文“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来看,“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因,“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是果。B.“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这跟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有关”错误。从原文“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可知,“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是电视文艺工作者试图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所采用的措施,并不能说是“电视文学和电视读书节目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原因。D.“关键在于其实现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错误。《典籍里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没有说“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引导”是其主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阐明综艺节目在传播过程中都体现出媒介文化认同”错误。材料二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剖析了媒介文化认同对综艺节目的深度影响。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采用了短视频的形式”“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展示在世界面前”符合通过大众传媒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B.《觉醒年代》是电视剧,不是大众传媒。C.“天宫课堂”是科普节目,不属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朗读者》带来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经久不息”不属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电视文艺过度娱乐化会妨碍公共话语的表达;由“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可知,电子媒介日渐在大众传播中占主导地位,文艺工作者应主动适应信息娱乐化的趋势;由“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可知,电视文艺能帮助大众拆除文字阅读的藩篱,更好地获取信息;由“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可知,积极有益的娱乐化,同样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典籍里的中国》将内容锁定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以现代戏剧表演的方式建构仪式现场,活化典籍,打破现代受众与古代文献之间的阅读壁垒”可知,精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讲究文化传播策略,活化经典,打破壁垒;由“通过对节目的总结发现,意义赋予以反复性、强化性重复解释片段来完成意义的搭建。每一期节目选择典籍中具有主题意义的名句进行反复解读”可知,提炼主题,搭建意义;由“《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寓于节目中,进行文化改造、重塑和凝聚,使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节目不仅通过反复策略建立集体认同,更将价值观融入节目主题中以维系社会意义的生产,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可知,凝聚价值观,影响精神世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好游戏玩不长【意大利】卡尔维诺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那种会开始然后又会结束的真正战斗。只需要踩着溪流冲到下面去,手里再握着杆芦竹,照着脑子里浮现出的战争场面做就行了。 芦竹是各种武器:可以是刺刀,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军的动作,同时发出一种从喉部出来的声音;也可以是机关枪,他把它搁在两块礁石间的低坳处,然后把它从一头转到另一头,震得直响。“红十字!”他叫道,“你是红十字的!快过来!没看见我受伤了吗?”到那时为止一直扮演地方机关枪的赛来内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额头上碾压上一张薄荷的树叶,充作膏药。乔瓦尼诺猛地蹦起来,横向拿着芦竹跳开了,胳膊伸得老开。“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砾石撒到赛来内拉的身上来。“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他们从头到脚都湿了,在一段沙滩上滚了一会,乔瓦尼诺决定当坦克了,不行,她是坦克,他来当反坦克雷。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溪流间有一片开阔处,山谷是一片倾斜成凹槽的草地,四下里散落着大丛的荆棘。两个士兵的头盔上扎着青绿的树枝,肚子抵在地上,钉着鞋钉的鞋底垂直地顶在地上,另一个战士戴着耳罩,正在鼓捣一台卡带式收音机,收音机上面还有一个环形大天线。两个孩子,大气不敢出一声,拖着芦竹尖,靠到一名战士身边。他正躺在草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在所有这些东西上,是从一株含羞草上扯下并捆在一起的枝叶,树枝上的裂缝露出了木头的红心,还有一片片被剥掉的树皮。那个士兵,从地上把脸转向孩子,几乎都没挪动头盔,只把头在头盔里转着,一直转到把一面脸颊贴在地上。他的眼睛是灰色的,忧郁,唇间含着一片樱桃叶。孩子们蹲伏在他身边;芦竹被他们戳在前面,和战士的步枪平行。乔瓦尼诺说:“你们在打仗吗?”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张开嘴唇,吹走了那片樱桃叶,什么也没说。他捏住乔瓦尼诺的芦竹的顶端,一手拿过来,把它折弯,想弄断它,但这是一根新出的芦竹,它一层层嫩绿而柔韧的内里中裹的全是叶鞘,所以只是被折弯了,但并没有断裂开:这士兵不得不扭搅着它,并一条纤维一条纤维地把它撕断。乔瓦尼诺看到那把武器就这么被糟蹋了,很不愉快,他对它很有感情,但那个士兵做这些举动时花那么大的劲,搞得他也不敢说什么。在一段斜坡上,一棵桑树投下荫翳,桑树底下,一把折叠椅上,坐着一位将军。那是个臃肿的男人,用望远镜看着什么,用手绢拭去汗水,再把也沾上汗水的眼镜用手绢擦干净,还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 “啊呀……敌人的炮火,”将军说,“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他长满了红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就像是肥大的毛虫。“失去一些弟兄是很痛心的,但是……啊呀……位置……”参谋部的军官们,以那种不舒服的姿势坐在那里,把整个身子的重量撑在自己手上,有时也撑在前臂上,艰难地抵御着想躺在草地上、睡在太阳下的诱惑,同时还在将军周围表现出很活跃的模样: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东西,跟随着地图上的调遣,他们好像在思量着每一处的环境因素,思量着那些掩护得糟糕的队伍。“自然,什么时候能看到葡萄园了,”将军说,“那就是我们的炮火把土地给烧焦了……就在那里,那个露天的地方……啊呀……你们看见敌军的侦察所没有?”“这在地图上标本出来了,将军先生,”一位军官热情地说,“‘农居区’……”但将军没有看地图,而是继续指着那个土丘,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知道,那是老头保乌洛的家,那个养蚕人的房子。孩子们看了一阵养蚕人的家,又看了一阵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叉的铅笔。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坐在地上,头垂着,缓缓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戏很有意思,但现在,他们的脑袋里总想起那个唇间含着叶子的士兵那忧伤的眼神,想起了将军抹掉了葡萄园与农舍的那毛茸茸的手指。乔瓦尼诺尽量去想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游戏,但在每一缕思绪之间,那些忧伤的眼睛和红色的手指总是不时地回到他面前。他有了一个新主意。“一个新游戏!”他跳起来。那里有一堵被香忍冬爬得密不透风的墙。乔瓦尼诺拽着香忍冬的枝头,拉下来长长的一条,把它向后拖着,同时还要注意不弄断它,不把它从墙上拔掉。“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什么?”“这是一根导火索,和威力无穷的三硝基甲苯炸药相接,藏在军团参谋部地下。”“那应该怎么做?”“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赛来内拉立刻塞住了耳朵,乔瓦尼诺做出点上一根火柴的动作,并把火柴送到导火索旁,然后发出嘶嘶嘶……的声音,然后用那目光跟着那正在被火苗消耗掉的导火索走。“我们扑到地上去,快,赛来内拉!”他大嚷着,自己也用双手捂住了耳朵,两个人都俯下脸。“你听见没有?这轰隆声真是可怕极了!军团没了。”乔瓦尼诺又拉过那攀缘植物的一根枝藤。“你知道这根导火索又是去哪里的吗?是去参谋部底下的。”参谋部也被炸掉了。“现在你炸什么?”赛来内拉刚从地上爬起来就问。 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他说,“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游戏中的战争敌我双方、作战方式和起止时间完全由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自己掌握,这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B.偶遇士兵的乔瓦尼诺问“你们在打仗吗?”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见过战争,之前的“战争”完全来自自己的想象,故无法判断士兵的行为是真实还是游戏。C.虽然对战争还处于混沌的认识,但养蚕人家的被毁和士兵忧伤的眼神给了乔瓦尼诺一丝触动,所以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从之前漫无目的地玩,到有目标地"攻击军团参谋部”。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所以再也不玩打仗游戏了,转而开始去海边玩做沙堡的新游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游戏”为线索,串联起“河滩边”“山谷中”“香忍冬墙边”和“海滩上”四个场景中的事件,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不仅结构紧凑严密,而且凸显了主旨。B.小说善于动作描写,比如用“蹭”“张开”“吹”“捏”“折”“扭搅”“撕断”等对士兵的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士兵的无聊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表现了士兵内心的忧郁。C.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比如乔瓦尼诺对士兵毁了他的芦竹的不满、不解,他对养蚕人保乌洛的家被炸毁的震惊,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的。D.对将军及其参谋的描写,小说不仅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客观地表现他们的神情和心理;还运用孩子独特的视角,解构和丑化了他们的形象。8.理解题目“好游戏玩不长”的含义。(6分)9.有人评论卡尔维诺的战争小说是“小说游离战争,这种游离让人感觉似乎和现实走远了,从某种角度正是依靠这种游离才真正接近现实,让人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论的理解。(6分)【答案】6.D    7.A    8.①表层含义是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玩得愉快时,因为碰到真正的战争而不得不中断。②深层含义是指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在儿童眼里也像游戏一样,并且终究会结束。     9.①小说不断地在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和真实的战争之间摆动,更多的笔墨用于渲染孩子们的真正游戏,弱化真实的战争场面,使得文章似乎游离战争,远离现实。②小说更多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真正的战争——人物滑稽、无能、随意,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识认知来看待战争——炸完师部和参谋部一切就结束了,来解构战争,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表现战争的虚无性。③作家正是以文学的笔法畸轻畸重,旁逸斜出,来揭示战争的本质,体现了反战的主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因为目睹了真正战争场面的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认识到了打仗的残酷”理解错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养蚕人家被毁是真正的战争,他们之所以去做沙堡是因为他们认为“军团参谋部”已经被他们摧毁,战争已经结束了。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使小说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说法错误,小说没有在虚构和真实之间游走,是战争在“孩子的游戏间”和“真实之间”游走。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结合“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了他芦竹上的叶鞘,并把它吹得直颤,还发出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又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他们手中的芦竹也就跟着互撞了一下”可知表层含义是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玩战争游戏,玩得愉快时,因为碰到真正的战争而不得不中断。结合“参谋部也被炸掉了……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孩子认为炸完师部和参谋部战争就结束了,就去玩别的游戏了,可知深层含义是指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在儿童眼里也像游戏一样,并且终究会结束。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喷……轰隆”“你是正在行进中的敌军汽车纵队!我炸了你”“啊呀……敌人的炮火”“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你捂住耳朵。我要给导火线点火了,几秒钟以后,军团就会爆炸了”,小说不断地在孩子们的战争游戏和真实的战争之间摆动,更多的笔墨用于渲染孩子们的真正游戏,弱化真实的战争场面,使得文章似乎游离战争,远离现实。 文章通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的儿童视角,看到了“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的忧郁战士,看到了“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跟他的参谋长说着什么”的将军随意炸毁养蚕人农舍,小说更多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真正的战争——人物滑稽、无能、随意。“参谋部也被炸掉了……乔瓦尼诺不知道师后面是什么了”“我觉得不剩下什么了”“所有的都被炸掉了”“于是他们下到海滩边,去做沙堡”,也以孩子有限的知识认知来看待战争——炸完师部和参谋部一切就结束了,来解构战争,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表现战争的虚无性。这篇文章从儿童的角度来写,并没有直接写出战争的残酷,而是着重笔墨渲染儿童的战争游戏。在孩子们的眼中,有优美的环境,也有战争带来的恐怖和破坏,借此表明对战争的厌恶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渴望。言语之中虽然没有直接的指责,但是却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战争所来带的苦难和思考。这种避重就轻的手法,反而能够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北汉主闻太祖①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兖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介马自临阵督战。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合战未几,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②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有删改)【注】①指后周太祖郭威。②指宋太祖赵匡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B.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C.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D.北汉主知帝自临阵/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北汉兵大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晏驾,车驾晚出,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用法还有“驾崩”“山陵崩”等。B.“将万馀骑如晋阳”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意思相同。C.壬辰,可纪年月日,如纪年,则前一年是辛卯,后一年是癸巳。D.“过潞州不攻”和《项脊轩志》中“一日,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与北汉军队的正面交锋中,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主将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B.世宗认为刘崇会趁后周太祖去世,年轻的新主登基未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率军进攻后周。C.面对军容整饬的北汉大军,周世宗毫不畏惧,反而意志愈发坚决,骑马亲临阵前督战。D.在世宗冒死奋战精神的感召下,赵匡胤亦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大溃北汉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②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14.面对北汉军队的入侵,群臣为何阻止周世宗亲征?请简述。(3分)【答案】10.B    11.D    12.A    13.①(张元徽)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②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    14.北汉主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低落,必定不敢亲自来犯;周世宗刚即位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汉主得知后周世宗亲临战阵,便嘉奖重赏张元徽,催促他乘胜进兵。张元徽前往攻阵,坐骑摔倒,被后周士兵所杀,北汉军队大败。 “帝自临阵”为“知”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C;“马倒”为主谓句,句意完整,意为“坐骑摔倒”,单独成句,排除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将万馀骑如晋阳”的“如”,到;句意:率领近万余名骑兵到晋阳;“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到;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C.正确。D.“‘过’意思相同”错误。“过潞州不攻”中的“过”,经过;句意:经过潞州不进行攻打。“一日,大母过余曰”的“过”,探望;句意:一天,祖母探望我说。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北周大军被张元徽所败”错误。根据原文“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可知,被张元徽打败的是率二千步兵迎战的穆令均,而非北周的主力军队,双方作战时,李筠正率领北周大军驻扎在太平驿。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阳”,假装;“北”,战败;“伏”,伏兵。②“危”,危急;“引”,带领;“犯”,冒着。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为“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意思是“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沮丧,必定不敢亲自再来”。由此可知,北汉主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低落,必定不敢亲自来犯;原文为“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意思是“陛下新近即位,为帝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应该命令将领去抵抗”。由此可知,周世宗刚即位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 参考译文: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非常高兴,图谋大举进攻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率领万余骑兵到晋阳去。北汉主亲自率领三万士兵,任命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和契丹军一起从团柏南部赶赴潞州。北汉军队驻扎在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他手下的将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李筠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太平驿。张元徽与穆令均作战,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虏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朝廷群臣都说:“刘崇从平阳逃跑以来,势力缩小,士气沮丧,必定不敢亲自再来。陛下新近即位。为帝不久,人心容易动摇,不宜轻易出动,应该命令将领去抵抗。”世宗说:“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壬辰日,世宗路过泽州,住宿在州城东北。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到达,所以经过潞州时没有进攻,领兵向南,当晚,军队驻扎在高平城南。癸巳,后周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相遇,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后退。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张元徽率军在东边,杨兖率军在西边,部众十分严整。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大家心感危险惧怕,但世宗意志情绪却更如坚决,骑着披甲的战马亲临阵前督战。杨兖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主说:“是劲敌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出战。”杨兖沉默不快。北汉主指挥东面军队首先发动进攻,张元徽率领一千骑兵攻击北周右路军队。交战不多时,北周右路军队溃败。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宋太姐皇帝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士兵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溃败。北汉主得知后周世宗亲临战阵,便嘉奖重赏张元徽,催促他乘胜进兵。张元徽前往攻阵,坐骑摔倒,被后周士兵所杀,北汉军队大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元家履信宅①白居易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前庭后院伤心事,唯是春风秋月知。 【注】①元家履信宅:作者好友元生前在洛阳的住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将“鸡犬丧家”和“林园失主”对举,可以想见履信宅主人尚在时的繁荣景象。B.颔联与杜甫的《蜀相》颔联都用到“空”“自”二字,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C.“风荡”“雨淋”直写自然界的变化,与颔联中的“落花”“流水”具有照应关系。D.“唯是春风秋月知”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感,作者的惆怅感慨之情跃然纸上。16.从全诗看,诗人所说的“伤心事”有哪些?(6分)【答案】15.B    16.①斯人已逝,宅第失去旧时之主,诗人思念好友,伤心难掩;②鸡犬分散,花自飘零,水自流淌,诗人感叹物是人非,黯然神伤;③时光流逝,宴船歌阁破败不堪,诗人感慨繁华不再,忧伤难抑。【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都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错误。此诗颔联写的是“花从树上默默地落下,水依然各自无情地流淌到池中”,本身就是哀景,不属于乐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联“鸡犬丧家分散后,林园失主寂寥时”写了因为女主人不在了,鸡犬也散去,林园也变得寂寥。诗人经过友人以前的宅第,此情此景,不禁令人伤感,想起了好友。颔联“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写了花从树上默默地落下,水依然各自无情地流淌到池中。花自飘零水自流,虽“物是”,但人已“非”,怎不令人神伤?诗人感叹物是人非,黯然神伤。颈联“风荡宴船初破漏,雨淋歌阁欲倾欹”写了狂风吹荡使宴船开始破漏,雨淋着歌阁,导致其欲倾斜。时光流逝,繁华不再,不禁伤感。诗人感慨繁华不再,忧伤难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描述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3)在古代诗文中,杜鹃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诗人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常常借它来表达情感,如:“___,____。”【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指、迩、逸豫、晓、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长大我当空降兵”,2008年汶川大地震,12岁的四川什邡男孩高举这样一条横幅送别救援部队的画面,感动了千万人。这个男孩叫程强。2013年,17岁的程强参军入伍,暗下决心:“一定要去英雄连!”他的训练劲头十足,成绩①;跑步冲刺全连第一、实弹考核50环满分、跳示范伞……他不仅光荣地成为“黄继光班”的一员,还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和战友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胜利完成阅兵任务。程强曾一度放松自我要求。连指导员余海龙②地说:“黄继光直到牺牲都保持着冲锋的姿态,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这个光荣传统。”为了鼓励程强③,他安排程强睡在老班长床位的上铺。此后,程强更加努力,理论学习扎扎实实,军事训练从难从严,成为单位少有的全能战斗班长。2020年,程强保送到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学习,他把新目标定在了夯实综合素质、提升理论基础上,不断补齐自身短板。是的,环境和身份可以变,但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以及军人的使命担当永远不能变。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18.①遥遥领先  ②语重心长  ③再接再厉(只要符合语境即可)    19.环境可以变,但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永远不能变;身份可以变,但军人的使命担当永远不能变。    20.2020年,程强被保送到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学习,他把新目标定在了提升综合素质、夯实理论基础上,不断补齐自身短板。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程强训练劲头足,成绩远远超过其他人,可用“遥遥领先”。遥遥领先: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第二空,语境是说程强曾经放松自我要求,指导语诚恳而用心地劝说他,可用“语重心长”。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第三空,语境是指导语鼓励程强不要满足,要再创佳绩,可用“再接再厉”。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整句,就是形式整齐的句子,一般要有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句子形式一致。分析画线句,前面“环境”“身份”,分别对应后面的“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军人的使命担当”。由此可以将这个句子拆成两个分句,先说“环境”和“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再说“身份”和“军人的使命担当”。句式用“……可以变,但……永远不能变”。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不合逻辑,“程强保送到”一句,“程强”是“保送”对象,而不是“保送”发出的施动者,可改为“程强被保送到”;搭配不当“夯实综合素质、提升理论基础”动宾不搭配,应改为“提升综合素质、夯实理论基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化学中称为糖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①。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②,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D.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B    22.    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来源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    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与B项中的“一般”都是“通常,总体上”的意思。A.同“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C.“一样,一种”。D.相当于“似的”,构成比喻修辞格。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是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句,由上文“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可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获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来源”。②处,后文中出现“糖类化合物”这一概念,故前文应有提及,文段说明主体对象为碳水化合物,故所填内容应为两者关系。从语意上看两者当属同一关系,所以要填“碳水化合物也叫糖类化合物”之类的句子。③处,上文强调了“糖类化合物”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举例也集中在医学上的作用与意义,故要填“糖类化合物对医学而言”之类的语句。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小时候,我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或等待家长送伞;长大后,我们常常会静待雨过天晴或撑开备好的雨伞从容走进雨中。有人认为,成年人的做法是成熟睿智的;有人认为,小时候的做法也值得成年人借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小时候”“长大后”,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人生会有突如其来的风雨,无论你在哪个阶段,是少年还是成年。“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是少年的勇敢;“等待家长送伞”是有所依赖。“静待雨过天晴”是懂得避开困难的锋芒,保存实力,静待时机;“撑开备好的雨伞从容走进雨中”是不再依赖他人,而是自己做好准备,从容面对风雨。成年人的做法成熟睿智,小时候的冲劲儿勇气和“有所依赖”也值得借鉴。尤其是对有所依赖的解读要正确,对抗人生风雨我们并不孤独,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父母是爱我们的,我们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对他们有所依赖也不一定都是错误的做法,有时候让他们适时施以援手,问题能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综上,人生会有突如其来的风雨,我们既要有孩提时毫不犹豫冲进雨中的冲劲儿和勇气,也要有成年人做法的睿智成熟,对抗风雨有耐心肯避其锋芒,也能摆脱依赖,自己“带伞”从容应对!写作时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先横向对比,小时候毫不犹豫的冲进雨中,是因为毫无顾虑,面对未知和困难勇敢探索,不畏惧失败,也是因为身后有靠山;长大后等待雨过天晴,往往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备伞,又无法依靠别人,而备好伞的从容,是多次等待之后的成长。再纵向对比,成年人身上肩负更大的责任,因而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肆意妄为,无所顾虑;小时候的等待结果是有家长送伞,而成年人的等待结果是直至雨过天晴,学会了备伞。进而拓展材料,突如其来的风雨,象征未知的困难和挑战,成年人的做法是成熟睿智,谨慎小心的尝试,直至不断的成长总结经验,下次困难来临前能够从容面对;而小时候值得借鉴之处是面对未知和困难,要大胆的前进,也要寻求外界的援助。最后总结,面对困难与未知时,我们往往需要经历大胆试错,请求外援的过程,再谨慎探索,从而达到从容面对的结果,这就是成长。立意: 1.愿你睿智成熟,也勇猛如少年。2.能在大雨里奔跑,也能撑伞从容迈步。3.能学会从容,也别太硬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31 13:12: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1.87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