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03 “即事感怀”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即事感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小题2】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答案】【小题1】C【小题2】(1)前三句写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络纬”在夜里振翅做声,声如纺线小楼里凉风将雨点吹拂到人身边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道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城里人家,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变化。启示: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小事物中感受大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解析】【分析】【小题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A.“即事”是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B.“暗指纺织女的‘夜愁’”错。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句意为夜晚络纬的鸣声引起人们的愁思。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城里人家”因为平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又有谁去顾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呢?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埂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有的几个场景:纺织娘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来点明了夏秋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同织物一般纵横交错;“酸风”是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头便已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启示。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日历,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或者是立冬。从中得到的启示可以从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从微小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大的变化;或者像作者这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注)①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小题2】“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答案】【小题1】C【小题2】①诗人感觉自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身不由已,表现出宦游的伤感。②诗人觉得自己既非巧者,又非智者,只是无所求的无能者,面对衰颓的国势,借自嘲表达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情。③诗人觉得辜负分别时朋友对自己的期望和嘱托,表达悲慨和愧疚之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乘风北上”错,“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句子中的方向理解错了。故选C。【小题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庄子》“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句话的含义,意思是,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填饱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没有缆索飘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样,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由遨游的人。然后结合尾联理解,“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由此可知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叶扁舟,借扁舟之不系,轻轻带出“心”字,表达自己宦游的伤感和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辜负朋友期望的惭愧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小雪后书事陆龟蒙(注)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注)陆龟蒙,字鲁望,号甫里先生,出身苏州官僚世家。本诗大致写于作者归隐甫里期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明了时令气候,写小雪时节,江南的寒色如约而至,一点都没有偏差。B.回忆虽好却适逢别离,麦陇虽整但独缺雉眠,从中隐隐透露出世事不尽如人意的感伤。C.尾联邻翁察觉到诗人对小麦收成的忧虑,劝解他不要担心天气,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D.全诗即事生情,情寓事中,通过看似平淡的叙述,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声。【小题2】作者本是诗人,却因行药来到村前。试比较本诗颈联和杜甫《旅夜书怀》颈联情感表达的异同。【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1】C【小题2】相同点: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杜诗反话正说,写自己声名因文章而著,可这违背了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初衷;又写自己休官是因为年老体衰,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是受人排挤)。表达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陆诗写自己因为偶然间行医问药才来到村前,作为出身官僚世家的诗人来说,仕进才是诗人的追求,而现在却只能行医问药,含蓄地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不同点:同样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杜诗还蕴含有不平之气,并且语气更为强烈。如“岂”和“应”一反问,一肯定,虽未言明原因,但对诗人而言闻名不应该因为文章而应该因为仕进,休官也不是仅因年老体衰而是因为受人排挤的答案已呼之欲出。而陆诗语气更为平和,用“行药”的行为和自身身份的反差来引人深思,另外,打算在水岸边筑庐而居的想法也透露出诗人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的愿望。【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C.诗人并没有对小麦收成的担忧,而是通过颔联表达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颈联中渴望构筑一个可以寄托精神的家园的想法。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看二者的相同点。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杜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思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而本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行药,并不是诗人本来的志向,读书考进士,修身治国平天下才是。然而,这一切在经历了官场的黑暗之后,灰飞烟灭,转而遁入道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再看不同点。杜诗蕴含有不平之气,并且语气更为强烈。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而陆诗语气更为平和,用“行药”的行为和自身身份的反差来引人深思。这种不痛快是缺少一个心灵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与其说需要一处临水居所可供隐居,不如说是诗人因缺少知己,而生出的一种旷世孤独。是村居给予了诗人宁静,是村民给予了诗人慰藉,是土地安放了诗人无处皈依的灵魂。这个忧伤的结,到了村前才被解开:诗人已然明白,今后的人生路,就在村前,就在脚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日感怀于谦①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②。注:①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②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扣“立春日”有感而发,春天到来,白发新添,诗人感慨时光匆匆飞逝,年华易老。B.颔联紧承首联,但情感更为强烈,且超越了个人之叹,为明朝河山边关的安危担忧。C.颈联诗人丹心一片,只想报效祖国,但一想尊亲便双泪直流,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D.全诗和曹操的《短歌行》一样通俗易懂,自叙心事,都能充分地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小题2】本诗看似“激烈”,其实略显低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2】①全诗情感复杂而矛盾,有对国事的担忧,更有自身遭遇的感慨,但较少发图强的志气;②直接抒发的情感多不止于个人,且不昂扬向上,颔联有羁旅边关的惆怅,颈联有报国与思亲的纠结;③细节描写中的情感多无奈,首联慨叹春日之时白发又增,尾联“漫”“簇五辛”有聊应新春节景时的心不在焉之感。【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理解有误。“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情状。故颈联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没有对朝廷的“不满”。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略显低沉之情感。(1)知人论世: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由注释可知,“五辛”与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2)诗歌前两联:大意是说,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有自身遭遇的感慨。(3)颈联:“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报效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而常常忍受思亲痛苦的情状。颈联中诗人念念不忘的使诗人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流露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4)尾联:运用了双关和比喻的手法。诗人表面写在新春到来之际,按照传统习俗凑个“五辛盘”,取迎新之意,聊应新春节景;实际写诗人军务繁忙,有家难回,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种种情感交织,内心矛盾重重,百感交集。其状正如盘中五辛。“五辛”与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表现诗人此刻内心的孤怀激烈,百感交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总结: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译文】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宋)李之仪①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2】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寄托着强烈的悲愤”分析错误。“春光已过三分”,此一句也不能看出词人的悲愤,只能看出其伤春之情。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春光已过三分”“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写出春光的流逝及其景象,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江山重叠倍销魂”,江山重重,词人不能看到京城,联系注释“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分析,词人见群山遮目,不能望见京城,更觉愁苦。“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本句抓住意象“飞花”,“絮”来分析诗人的情感。“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下片点明题意,“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注释中“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可以看出其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清愁满眼共谁论”的发问,可见其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即事①陆游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携琴剑锦官城。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扪虱②雄豪空自许,屠龙③工巧竟何成。雅闻崏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④。(注)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作者由南郑(当时的抗金前线)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途中。②扪虱:晋代王猛隐居华山,桓温入关,王猛身穿破旧短衣前去求见,一面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扪虱,旁若无人。③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周人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竭尽千金家财,三年技成,而无所用。④苏轼流放海南,其子苏过曾做芋羹侍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事”即就眼前之境、之景作诗,从体裁上看,这首属于七言律诗。B.“不出兵”三字点明入蜀原由,但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C.作者善用典故,“扪虱雄豪空自许”与“塞上长城空自许”异曲同工。D.崏山下的山芋让作者联想到苏轼,此处欲借东坡的豪放旷达聊以自慰。【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小题1】B【小题2】①朝廷懦弱、苟且偷安的愤懑;②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痛苦;③勉强豁达、聊以自慰的无奈。④一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热忱。【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B.“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理解错误。“渭水岐山不出兵”指的是偏安的朝廷不思收复失地,苟且偷安。诗人仗剑辞南郑,援琴入锦官,透露着对南郑备战、收复失地政治理想破灭的无奈和悲痛。所以“穷通小”“毁誉轻”都是作者聊以自慰的无奈之语,而不是“看透”。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渭水岐山不出兵”,指朝廷苟且偏安,不思收复失地。故诗人仗剑辞南郑,援琴入锦官,其间透露着对朝廷懦弱、苟且偷安的愤懑。“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作者自许为扪虱而谈的王猛,自比刘宋的檀道济,自认为胸中有“屠龙”之法的良策,可又能怎么样呢?终究无处施展,蹉跎岁月,壮志难酬,悲愤苦闷而已。“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 越是以“醉来”和“老去”写无所谓个人命运的困厄和通达,以及不把他人对自己的毁谤和赞誉放在心上,越是能看出诗人志不可得而年华老去的苦痛。“雅闻崏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诗人的目光落在了岷山下的山芋上,想起了前辈苏东坡,欲以东坡的旷达聊以自慰,其间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综合在一起,陆游心中想的还是那“满目山河”,全诗凸显了陆游的满腔热血和矢志报国的热忱。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钟山即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第一首诗是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所作。【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的笔下,“涧水”“竹”“花草”都是鲜活的,饶有风味。B.钟山既充满生机又幽深静寂,诗人整天坐门口赏景,情趣高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诗人未直接写杏花,而是通过春水、水中的倒影、雪侧面表现。D.诗人采用了对比手法写杏花,并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蓄、生动。【小题2】两首诗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C【小题2】①第一首诗借景抒情,描绘出春日钟山美丽幽静的景象,渲染寂静幽旷的氛围,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钟山美景的喜欢、超脱的情怀、闲适的心境、悠然心境中有一丝淡淡的寂寞之情)。②第二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助杏花的美丽高洁,表达内心刚强耿介的个性(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恬淡的审美情趣、高洁的品性、不随波逐流的政治立场与人格操守)。【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C.“未直接写杏花”错,“吹作雪”是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直接写杏花。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比较阅读的能力。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描绘诗人的“独坐”情态,第四句以景结情。诗人选取“涧水”“竹林”“花草”“茅檐”等自然景物,以“无声”“一鸟不鸣”“幽静”等表现环境的静谧,传达了一种悠闲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也蕴含了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寂寞之情。整首诗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第二首诗,由题目“北陂杏花”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整首诗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郊行即事程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交代了郊外踏青的事情,“恣行”一词写出了诗人游玩得尽兴。B.诗的第二句由视觉人笔,写远处盎然的春景:春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C.“兴逐”“穿”“困临”“坐”四组词语描摹出诗人由兴奋到厌倦的感情变化。D.诗的尾联诗人提醒自己,清明晴朗的天气虽宜尽情游乐,但不可乐而忘归。【小题2】请赏析诗的颈联。【答案】【小题1】C【小题2】诗的颈联联想(虚写)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劝朋友莫要推辞,更不要辜负诚挚劝酒的心意;又使用比喻的修辞,说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厌倦”错误,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应为身体疲倦但兴致尚高。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这是想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认为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即事二首宋汪藻其一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其二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诗人让芭蕉之心因雨展开,以比喻诗人舒展的心府,体现出欣喜之情。B.第二首诗描写匆忙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遥远的田地涨起清波,刻画了春日繁忙的农田景象。C.这两首诗都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点染,再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魅力。D.这两首诗语言轻快明朗,在空间的转换中有一种跳跃的美。【小题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这两首诗。【答案】【小题1】B【小题2】第一首诗人以动衬静,燕语声声更衬出烈日下万物无声的静谧,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盛夏之景;第二首动中见静,以双鹭翻飞,清波涌涨,大自然的美景扑入诗人眼帘,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刻画了春日繁忙的农田景象”错误,两首诗均表达的是对夏雨的欣喜。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首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夏深了,燕语呢喃,雏燕乍飞;幽静的庭院里,槐树的绿荫渐见浓密。一阵雨过,西窗下的芭蕉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又长大了许多。这些本都是夏天里的寻常景物,但一经诗人描绘,生机勃勃,显示出大自然的魅力。燕子,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给江南的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雏燕,“将雏”教飞,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又是盛夏了。诗人只用呢喃的燕语声,衬出一幅幽静的夏景;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刀以噪显静是同样的手法。第二首是另一种写法。诗人动中见静,用许多跳动的画面组成特写,以反衬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这就像杜甫《江亭》诗所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分表现出一种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前两句表面上,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户,深一层,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是否另寓深意,自无法确知。但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极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仍能泰然处之。此句所表现的,很可能就是这一境界。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郊园即事王勃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小题2】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答案】【小题1】B【小题2】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②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③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无处不在。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飞泉倾泻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运用比喻修辞,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达诗人主观感受的词连接“断山”和“画障”,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视听结合,此联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秀丽的景色、动听的泉声。此联从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读来使人更加兴趣盎然。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C.颈联写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感慨百无聊赖,时光漫长。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小题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1】C【小题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抒发了阅读带来的乐趣。表达了作者虽罢官闲居但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太阳久久没有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百无聊赖,时光漫长”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和自足自得的雅趣。故选C。【小题2】诗歌的尾联“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意思是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陵即事王建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①压大堤。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寺多红药②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夜半独眼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注)①津楼: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②红药:这里指芍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瘴云弥漫,梅雨淅沥,津楼高耸,沿大堤蔓延,写出了江陵风物的特点。B.颔联写蜀女热情迎接归来船夫,巴童在驿站旁兜售山鸡,写出江陵一带繁忙热闹的景象。C.颈联运用通感和夸张的手法,使嫣红如火的芍药与绿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衬,写出了初夏时节自然景物的美丽。D.本诗前三联旨在赞美当地民俗风物,尾联卒章显志,将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使情景浑然一体。【小题2】尾联中“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小题1】D【小题2】①烘托。首联用黯淡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愁苦。②以乐景衬哀情。中间两联写江陵的繁华热闹、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和因思乡而生的愁苦。③直抒胸臆。尾联直言自己孤栖于南方,夜不能寐,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思乡之情表现出来。【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D.“前三联旨在赞美当地民俗风物”表述错误。全诗虽有对此地民俗风物的描写,但目的并非赞美,而是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愁绪与身在异乡的孤苦之感,选项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有偏差。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答本题,首先应读懂诗句,然后根据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尾联蕴藉的情感是“愁”,而题干的重点是“如何”体现这个“愁”,这就需要从内容、意象、表达技巧等角度去分析,而分析内容时应该从全诗入手。首联“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用“瘴云梅雨”“津楼压大堤”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沉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苦楚。而中间两联用“蜀女”“迎水客”“巴童”“卖山鸡”以及“寺多红药”“青苔染马蹄”来表现此地的物阜民丰的景象,诗人以乐景村托自己内心孤苦、伤感的哀情。尾联“夜半独眠愁在远”中的“独眠”是“愁”的直接原因,因为孤枕难眠,所以忧愁,而愁思的地方在远处,即故乡,说明诗人正客居异乡,内心有一股浓郁的思乡情愫。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冬夜即事宋 曾巩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①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霿凇寒③。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注)①狵(máng):毛多色杂的狗。②氍毹(qú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③谚曰:“霿凇重霿凇,穷汉置饭瓮。”以为丰年之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B.市场粮食丰足、仓廪充实、里闾安定;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诗人感到欣慰满足。C.诗人由室内而想到室外,霿凇兆年丰,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诗歌内涵丰富,境界由小到大。D.诗歌通过“一”与“千”、“暖”与“寒”、“清”与“淡”的对比,寄情于物,借景抒怀,突出国泰民安的景象。【小题2】透过全诗,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题2】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诗中寄托诗人安逸闲适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心系百姓、责任感强的地方官形象。【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诗人感到欣慰满足”理解有误。诗句“邑狵①无警里闾安”的意思是“民间百姓生活安定,治安很好,根本不需要警卫”,此句写里闾安定,透露出诗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不是表明“自己在寒冷的天气里有温暖干净的住所,诗人感到欣慰满足”。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1)首联:“印奁封”“阁铃闲”“秋毫免素餐”,写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2)颔联:写仓廩充实、里闾安定,透露出诗人作为治理一方的父母官的欣慰之情。(3)颈联:室内“一榻”之小与室外“千门”之大对比,室内“氍毹”之暖与门外“露凇“”之“寒”对比,突出诗人的安逸。同时运用视觉、嗅觉和身心的感觉结合,从不同角度给人丰富的感受。诗句“香清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露凇寒”虚实结合,境界由小到大。通过对室内外景象的描写,寄托安逸闲适之情。由个人到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4)尾联:“更回笼烛卷帘看”的意思是“提着笼灯掀开门帘向外观望”。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对民生的关切。总结:全诗写诗人在冬夜里的感受和心境,表现出一位心系百姓、责任感强的地方官形象。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宜陵即事罗邺①霜白山村月落时,一声鸡后又登岐。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身事不堪空感激,鬓毛看著欲凋衰。青萍②委匣休哮吼,未有恩仇拟报谁。(注)①罗邺:晚唐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先后辗转于郭铨、崔安潜等幕府,晚年远赴塞北边防营帐任职。②青萍:古代名剑。《拾遗记》:“帝颛项有曳影之剑,……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监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霜白”“月落”点明诗人出行的背景,渲染出了环境氛围的美妙温馨。B.“一声鸡”以声衬静,写出行之早与山村之静,呼应诗题中的“早发。”C.颈联“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并借马暗写诗人年华逝去的伤感。D.诗人运用“青萍委匣”一典,以古剑自比,委婉地表达出复杂的心情。【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C【小题2】①羁旅的愁苦。当地居民尚闭门安卧,诗人已愁出行太迟。②年华逝去的伤感。诗人两鬓毛发凋落,青春不再,功业无成,空留感慨。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诗人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如青萍委匣,无从报效,只有激愤。【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凋衰’写所骑之马毛发脱落的形象”错。“鬓毛看著欲凋衰”写的是诗人自己鬓发凋落,年华已逝,不是写马毛。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夜宿山村,清早又要出发赶路,“登岐”即上路;颔联写当地人还在掩门熟睡,而自己这个“行客”已经在驱马前行,已愁出行太迟。从中可以看出“羁旅的愁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颈联通过“鬓毛”“凋衰”写诗人两鬓头发减少,青春逝去,然而“身事不堪”,功业无成,“空感激”的“空”更是表达沉重的叹息。此句主要表达“年华逝去的伤感”。尾联用青萍之剑的典故,写名剑入匣,白白发出铮鸣之声而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来自比,通过“拟报谁”和注释中的“有建功立业之志,屡试不第”,可分析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半山春晚即事①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屦:扶杖漫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小题2】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这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小题1】B【小题2】①“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②“遗”,赠送,留下。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动静结合”不正确,是静景。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唯”,只有。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遗”,赠送,留下。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24 20:21:02 页数:25
价格:¥3 大小:56.64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