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01 “边塞征戍”主题-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主题考前冲刺练习(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边塞征戍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陇头吟(唐)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①,节旄落尽海西头。(注)①典属国:汉代官职名,掌管外国归服等事物,官阶不高。【小题1】作者在诗中写到长安少年、      、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分别关照了戍楼看星、月夜吹笛、     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小题2】宋代张戒说:“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请结合诗歌后四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心中事的。【答案】【小题1】陇上行人 驻马流泪【小题2】①这首诗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士不遇的悲哀。但作者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现出来的。②对比。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③用典。用苏武牧羊回国只封为典属国的典故,说明功大而赏小。【解析】【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老将与手下将士的对比:手下的将士都有了很高的赏赐,但老将自己却始终沉沦下僚,不得重用。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后四句反映出统治者爵赏不公、压抑人才的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志士不遇的悲哀。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答案】【小题1】C【小题2】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这是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C.“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具体描绘东溪风光,描绘了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有闲意”“无丑枝”用拟人手法,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闲适”的当然不是野鸭,而是人,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横吹曲辞·出塞刘驾朔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中天有高阁注,图画何时歇。坐恐塞上山,低于沙中骨。[注]高阁,在诗中指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楼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塞外北风凛冽,四季多雪,出征的南方将士难以适应这种苦寒的气候。B.诗人认为塞外自古就荒凉偏僻,是犬羊遍布之地,从不属于历代帝王的管辖范围。C.“图画何时歇”一句通过反问语气表达了对武皇征伐的斥责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D.最后两句运用反语,写出因长期征战,无数将士葬身疆场,尸骨累累,令人心寒。【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武皇犹征伐”与“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相同点。【答案】【小题1】D【小题2】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唐玄宗贪心不足、穷兵黩武行为的愤恨;都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同情及对牺牲将士的悲悯。【解析】 【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项,“最后两句运用反语”错误,应是夸张与对比,把塞上山与沙中骨对比,说塞上的山比沙中骨还低,夸大了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反映作者的反战思想。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的意思是:天下的土地已经耕种不完了,武皇仍然要出征讨伐,扩展疆域。其中的“犹”字强调唐玄宗的“贪心”,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只顾自己的贪欲,不顾将士们的死活,贪心不足、穷兵黩武行为的愤恨,同时表达了对将士们同情。“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意思是: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结合前句“边庭流血成海水”即“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这里的“犹”除了强调唐玄宗的“贪心”,还强调战争时间之久,从而表达了对老百姓深受连年征战之苦的同情。综上分析,“武皇犹征伐”与“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两句诗都表达了对唐玄宗贪心不足、穷兵黩武行为的愤恨;都表达了对出征将士的同情及对牺牲将士的悲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4.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征苏子卿 一朝游桂水①,万里别长安②。故乡梦中近,边愁酒上宽。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南中地气暖,少妇③莫愁寒。(注)①桂水,在今湖南省东南。②长安,借指陈朝京城建康(今南京)。③少妇:指妻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诗人将“万里”置于“长安”之前,强调在空间距离上远离故乡之意。B.颔联上句写思乡之梦,下句写借酒浇愁,以“梦中近”写醒时远,以“酒上宽”写酒醒愁。C.诗歌最后,抒情主人公走出了愁绪并以“莫愁”二字直接劝慰“少妇”,语至浅而情至深。D.此诗感情细腻,风格缠绵,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读来真实感人,值得崇敬。【小题2】诗的颈联写到“剑锋”“戎衣”,对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小题1】C【小题2】“剑锋”“戎衣”强调了自己的战士身份,自己关心的是杀敌用的刀剑是否锋利,至于穿的戎衣,即使单薄,也并不在意。这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无所畏惧,志在杀敌报国;同时间接寄情,劝慰妻子可以放心。【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C.“诗歌最后,抒情主人公走出了愁绪”错误。结尾处向妻子介绍南方的气候特点,以免对方牵肠挂肚。这两句是愁中劝人“莫愁”,语至浅而情至深,见出丈夫对妻子的理解与关心,也见出一颗真诚相爱之心的崇高与无私。选项误解“莫愁”之意。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颈联“剑锋但须利,戎衣不畏单”意思是:我身为战士,关心的只是杀敌用的刀剑是否锋利;至于穿的戎衣,即使单薄,自己是并不在意的。“剑锋”“戎衣”强调了自己的战士身份,这两句直写怀抱,笔意则在于间接寄情,表明自己志在杀敌,无所畏惧,妻子可以放心。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小题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答案】【小题1】C【小题2】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②内容上,复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③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C.“战场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鉴赏的是“重章叠句”这一手法。首先要理解“重章叠句”的意思和常见效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然后找出这首诗歌使用重章叠句的内容。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整首诗歌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出塞(其二)杨素①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C.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D.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小题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C【小题2】①“忧国不忧身”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②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③“雁飞南入汉”“风霜久行役”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诗中无表现。此时描绘古战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的动荡。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忧国不忧身”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牺牲自我的爱国奉献精神,情感豪迈。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这几句诗歌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以上诗句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雁飞南入汉”以南飞的雁的形象表现对中原乡土的怀念,“风霜久行役”“久”字表现了戍边时间之长,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诗(其三十四)陈子昂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注)此诗作于公元697年(万岁通天元年),诗人从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勾勒出边塞凋零、萧瑟之景,奠定了全诗苍凉雄浑的感情基调。B.“亭上谁家子”运用设问,“明月楼上的戍卒是谁家子?”引发读者的遐思。C.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豪侠之士,他自述胸怀大志,刚一成婚就离家远游。D.本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很得汉魏诗歌的特点。【小题2】诗评家评论此诗“词旨幽邃”,请结合全诗赏析。【答案】【小题1】C 【小题2】“幽邃”即深奥、深刻之意。本诗主旨丰富,而又逐层推进,诗人的兴寓寄托不断加深。①通过对边塞萧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戌楼之上哀怨戍卒的刻画。表现了诗人长年戍守边疆的愁苦忧虑,思乡之情自然而生。②借游侠自述,表达了诗人少怀大志,想要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理想;同时,也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③最后四句,借李广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喻,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C.“成婚”理解错误,“结发”在此处作本义,意为成人。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理解“词旨幽邃”,“幽邃”即深奥、深刻之意。说明此诗表达的情感丰富且逐层深入。“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诗的开头两句,以苍劲古朴的笔触勾勒时、空背景,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深秋时的渤海要塞,凛冽的北风吹刮着浩瀚大海岸边的树木,呈现出一片凋零、萧瑟的景象。背景画面苍凉,但气势飞动,“海树”以“海”迭加于“树”,就使得这个意象雄浑而有风骨。“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引出诗中的主人公,亭堠乃边塞哨所;“楼”指亭上的戍楼。“明月楼”,既具体点明此时为深秋月夜,又使形象充满“哀”怨。通过对边塞萧瑟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戌楼之上哀怨戍卒的刻画。表现了诗人长年戍守边疆的愁苦忧虑,思乡之情自然而生。“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而冠,以示成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崇尚勇武,“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为一侠士,他胸怀大志,刚一成年就去家远游,以求建功立业。并非恋巢的家雀,而是欲搏击四海风云的雄鹰。既为豪侠之士,又值血气方刚之年,故嫉恶如仇,愿铲尽天下不平事,敢作敢为,对贪官恶吏就难免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侠义之举:“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借游侠自述,表达了诗人少怀大志,想要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理想;同时,也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因为杀公吏、报私仇,触犯刑律,只得避逃海上,并到边塞从军。这其中自然亦有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幻想。谁料明珠暗投,他在“此边州”并未能显身手,展抱负,其勇武之力与侠义之胆都不被赏识。他碌碌无为如同凡夫俗子。英雄失路,心绪悲凉。久在异乡为异客,又处于坎坷之境,最易生故乡之思:“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更令人激愤的还不在于个人的荣辱升降,而是胡兵屡犯、主帅无能。 “胡兵”原指汉朝时的匈奴军队,这里代指契丹军队;“汉国”即汉朝,实指唐朝。“愤”针对胡兵入侵,显得有力,“羞”针对主将昏庸无能,见出深刻。“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两句既是批判社会现实,也寄寓“幽燕客”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末借用汉朝李广的典故来抒写“幽燕客”的不平。同时寄寓自己的慨叹,主将武攸宜刚愎自用,又“无将略”,以致唐兵大败,又怯敌不敢进。子昂曾出谋献策,以改变战局,但不被武氏采纳。陈子昂失望悲愤,乃有此“感遇”篇。最后四句,借李广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喻,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可见此诗“词旨幽邃”。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情诗①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子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释)①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②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写鱼儿游于渌水,翔鸟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以乐景衬托哀情。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小题2】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请问诗歌表达出了哪些情感? 【答案】【小题1】C【小题2】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凄怆,从“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直抒胸臆可见。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黍离”和“式微”两个典故委婉道出了社会动荡和徭役制度的悲剧,寄予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③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热切之情,“游鱼”和“翔鸟”二句以自然界中鱼鸟的各得其所来暗示作者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答“作者借征夫行役思归,归来却又愁苦感慨的形象描写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抑郁不得志、进退皆难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结合注释①和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意思是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意思是那渺远的客行之士,苦于徭役而未卜归期。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诗人因景感怀,发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意思是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子”“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子,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同时,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9.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面小题。调笑令 边草戴叔伦(唐代)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戍卒的命运如同边草,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年华也已渐渐老去。B.第四、五句转到雪止天晴、明月朗照的描写,虚实结合,烘托戍卒对景难排的无尽愁怨。C.最后三句写戍卒对月闻笳。声声胡笳在空寂的月夜分外凄切,使人愁思郁结,肝肠寸断。D.全词写景细腻生动,抒情含蓄深沉,语言平实质朴,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感人肺腑。【小题2】全词有两处叠句,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处叠句的表达效果。【答案】【小题1】D【小题2】(1)“边草”重叠,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景,渲染了空阔荒凉的氛围,也烘托了戍卒思乡怀归的凄凉心境。(2)“明月”重叠,一方面与上句末尾“月明”二字转折呼应,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另一方面,营造了明月普照的氛围,使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3)两处叠句回环往复,反复咏唱,增强了词的音乐美。【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全词写景细腻生动”错误,本词写景运用白描手法,并不“细腻生动”。故选D。【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的一个特点是重叠的结构形式。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全词有两对叠句,这种重叠通过重复歌咏可加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用。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边草”重叠,形成一种荒凉的意境,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景,也烘托出戍卒空虚凄凉的心境,这就与单用“边草”二字的作用不同。“明月”重叠,一方面是上句末尾“月明”二字的颠倒,使之与上句转折呼应,这也是转应曲词调的格律要求,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可产生回环往复的韵致,另一方面,“明月”二字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明月普照的柔和氛围,烘托出了戍卒思乡怀人的强烈不安的情绪。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B.颔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C.颈联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 【小题2】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诗歌首联塑造了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颈联和尾联呈现了忧心边事、报国无门、慷慨悲壮的爱国诗人形象。【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语言精炼绮丽”错误。全诗语言平淡质朴,情感浓烈。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第五六句表达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 州 词孟浩然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凉州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B.一、二句中,“紫檀金屑文”是指一种有金色纹路的珍贵檀木,“文”通“纹”,纹路。诗人认为用这种檀木做成的琵琶,声音一定悦耳动听,响遏行云。C.三、四句中,“明君”指王昭君。即使马上把琵琶送给王昭君谱曲弹奏,琵琶声再响亮高亢,也无法传到万里之外的胡地,写出胡地的遥远。D.五、六向写在艰苦的边关能听到乐曲,本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但戍边将士听到的胡地音乐粗俗难听,使他们内心反感悲伤,所以才会说不要再吹奏羌笛和胡笳了。【小题2】有人认为孟浩然的这首诗写尽了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1)诗的前四句写琵琶曲即使能响遏行云,也无法传到远在万里之外的胡地,凸显戍边将士离乡之远,归乡无望,内心思乡之情难以忍受。(2)五、六句写戍边将士身处异乡听到异地羌笛和胡笳的吹奏之声,没有熟悉的乡音,也没有熟悉的曲调,思乡之情瞬间迸发,故越听异地的音乐,思乡之情就越强烈。(3)七、八句写将士们看到的是他乡的明月,望月思乡,心里只想着快点杀光敌人,结束战争,早日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4)诗歌未直言思乡,却句句与思乡有关,听到的是异地之乐,看到的是他乡明月,内心无比悲伤,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胡地音乐过于粗俗难听”理解有误,“异方之乐令人悲”是因为没有熟悉的乡音,越听异地的音乐,思乡之情越强烈,内心越觉得悲凉悲伤。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头两句“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说的是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诗人的意思是说,这么好的檀木做成的琵琶一定也是极品,声音响彻天地,直穿云霄。这两句看似简单的描写诗人想把紫金檀木做成琵琶这一件事,但结合第三四句来看,实则是因为诗人远在万里之外的胡地,思乡,想听到家乡的熟悉琵琶声了。希望紫檀木做的琵琶声能够穿透云霄,传到自己的耳朵里。第三四句“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但琵琶声又哪能穿越。前两句诗人寄望于紫檀制作琵琶声音能够直穿云霄,来到自己所在的胡地,但寄望只是寄望,诗人清楚的知道此地离胡地相隔万里,即使马上拿去给王明君作好乐,但琵琶声又真的能穿过这相隔万里的距离传到这里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急迫的想听到家乡的琵琶声,可现实却又让诗人感到无奈。而第五六句“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这两句写了诗人身处异地听到了异地的羌笛和胡笳的吹奏之声,本来在异地这样艰苦的边关,能听到一段优美的乐曲,可以说是一种难得享受,可问题就在于诗人听到以后羌笛胡笳的吹奏之后却想到了家乡的琵琶之音,思乡之情瞬间迸发出来,故越听异地的声乐,思乡之情就越甚,思乡之情越甚,心理就越觉得悲凉,如此的心境之下诗人怎还能听的下去这异地之音。最后两句“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最后这两句把诗人思乡的感情推向了更高的层面,把诗人急迫想要回家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不再停留在只想听到家乡的琵琶之音,而是想要快点杀光边关的敌人,回到那个让诗人魂牵梦萦的家。12.阅读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完成各题。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小题1】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小题2】请简要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答案】【小题1】C【小题2】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们在拼命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揭露了军队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批判了将军的失职),暗示了必败的原因。【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是错误的。“残贼”意为残忍暴虐的敌寇。B.“‘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是错误的。“瀚海”是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现在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D.“本诗……体裁为作者首创”是错误的。这是乐府旧题,本诗为高适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所作的诗歌。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到战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将士们却在大帐之下歌舞升平,纵情享乐,本句诗将战士们和将领们的行为进行对比。战士们满怀豪情,敌寇残暴,作战环境非常的艰辛,从而写出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但是将士们却仍然歌舞升平,从而暗示出后文“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以失败结局,说明了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将领们纵情声色,无心战事,揭露了军队中将领和战士之间的矛盾,对将领们的行为进行了批判。1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南北朝]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杂诗[唐]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小题1】这两首边塞诗在体裁上是不同的,《关山月》属于_________,《杂诗》属于_________。【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答案】【小题1】   乐府诗(古体诗)   五言律诗(律诗近体诗今体诗)   【小题2】①借月抒怀。徐诗借月抒发征夫在边塞思妻,闺妇在高楼思夫;而沈诗借月写夫妇分离的现在和团聚的过去。②衬托。都有征夫思妇两处思情相衬,同时将思情与反战、厌战对举互衬。③直抒胸臆。徐诗结尾直抒归期遥遥,怨恨难抑;沈诗结尾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直抒反战情绪。 【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本题徐陵的诗歌《关山月》,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近体诗是从唐朝开始才出现的,故徐诗属于古体诗;沈佺期是唐朝人,其《杂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律诗要求对仗和平仄合辙押韵,沈诗颈联对仗,符合平仄要求,故沈诗属于近体诗。【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并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比两首诗歌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就要从两首诗的共同点上进行分析。两首诗都写到了,徐诗“关山三五月”,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沈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两首诗都借“月”来抒发情感。两诗歌均运用了衬托手法,徐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写思妇在楼上思念征夫的情感,沈诗“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也是写少妇闺中思念征夫,将思念之情和征夫在边关的战争两相联系,形成映衬,“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频年不解兵”写征战之频繁,之艰苦,具有一种反战情绪在里面。两诗均有直抒胸臆的手法,徐诗“客子忆秦川”,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徐诗用三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征夫思妇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久久不能结束的怨愤;沈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直接抒写对战争频繁的抱怨和希望赶紧进军获取龙城的斗志。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小题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和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小题1】B【小题2】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月”中寄托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小题3】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客观实景”理解有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作者写月亮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是移情于景。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蒲类骆宾王二庭①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②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注)①二庭:指西突厥的南庭、北庭。②燕颔: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的志向,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31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③兰山:皋兰山。李陵投降匈奴之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在二庭放眼远望,看不到万里之遥的故乡,不由得产生了浓浓的思乡愁绪。B.诗中用“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出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C.诗中七、八两句,作者描写灶火成片,营垒相接,可见声势浩大;烽烟直逼戍楼,可见军情紧急。D.末尾两句,诗人用“空令汉国羞”既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示遗憾,也寄寓了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小题1】D【小题2】①客居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愁。诗歌前两句,直接点名“愁”,结合“望断”“万里”可知诗人有羁旅之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用比兴手法表达出眼望归路却不能归德思乡之愁。②渴望建功立业,献身国家。诗歌最后四句用典,用班超封侯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借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献身国家的气概。【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对李陵投降一事表示遗憾,也寄寓了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分析错误。诗的末尾两句,作者对李陵投降令汉朝蒙羞表示痛恨,并没有同情的意思。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注)①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时值安史之乱。【小题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战事还没停,生死茫茫更难预料。含蓄蕴藉,充满无限深情。【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小题1】B【小题2】(1)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2)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错误,“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由颔联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作者身在异乡,想象故乡的月亮此时应该是最明亮的,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引人遐想,从而勾起思乡之念;由颈联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以及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可知,诗人今遭逢离乱,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从而写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从而直接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盼望战争结束的愿望。1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北征裴让之①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出塞王昌龄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 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小题2】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小题3】《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答案】【小题1】B【小题2】“惊”拟人,外敌从大漠而来,向朝廷报警的烽火使关山吃惊、震动(心惊),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了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张氛围。【小题3】①意象运用:“骝马”“白玉鞍”“沙场”“铁鼓”“金刀”、未干的“血”等意象的使用,串联成战斗生活的画面,塑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②意境刻画:战场上空得寒冷月光,仍在旷野上回荡的城上催战的鼓声,构成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③选材特点: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④侧面描写:“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感表述有误,由“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可知应为杀敌报国的豪情。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句说,北方的沙漠地带腾起了胡骑来袭的沙尘,以单纯而形象的画面交待了战争的责任与敌人大举入寇的情景。从次句起,即转写我方的反应。次句中的“关山”,指我方北面边防线上的关隘、山口;“烽燧”,即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惊”是关山吃惊,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指关山受到震动,便举烽燧向朝廷报警。以上两句,空间上自北而南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其间,喊杀声震天,烽火遍地。才一落笔,即为全诗渲染了一派浓郁、紧张的战争气氛。【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技巧的能力。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这里的“骝马”“白玉鞍”既是作者选取的表现战争场面的意象,又能够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且通过战斗打响前的准备场面来塑造英雄形象,表现战争,选材独特。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这也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战士们胜利者的形象。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这两句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两个片段,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并用冷月与鼓声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诗人善用侧面烘托,“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杨巨源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小题2】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③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以点带面。通过对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表明上是描述军队打仗结束的情形以及军旗等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实际表达了战争年代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9.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和戎:指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媾和修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描述的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B.诗歌忌重字,但“将军不战空临边”与“沙头空照征人骨”二句复用“空”字,看似败笔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 C.“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写出了从军将士的无所事事,他们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D.最后两句写诗人眼看着沦陷区的百姓惨遭金人蹂躏,看见他们伤心落泪,盼望宋军能够北伐收复失地。【小题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借诗中三类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小题1】D【小题2】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戌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垢,泪眼模糊,盼望统一。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遗责,对抗敌爱国将士、遗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炼句、表达技巧、情感的能力。D.“最后两句写诗人眼看着沦陷区的百姓惨遭金人蹂躏”说法有误。最后两句为虚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并非“眼看着”。故D项错误。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整体来看,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第一层大意是: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棚里的战马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朱门”句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第二层大意是: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第三层大意是: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岂有逆胡传子孙”,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最后两句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据此整理作答即可。2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塞上曲送元美①李攀龙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 领袖。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运用拟人”错误,“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运用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 故选B。2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小题1】下列对诗人及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闺怨》前两句的“闺中少妇”的心理是“不知愁”,并用“凝妆上翠楼”这件事来表现此时她欢乐自娱的心态。B.《闺怨》中“闺中少妇”的夫婿去“觅封侯”,与盛唐国力强盛,不少人对立功边塞“觅封侯”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有关。C.《从军行》首句点明了地点一荒寂的原野,第二句点明了时间——秋天,这种时间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希望将自己的“万里愁”融入笛声之中,并由“海风”吹走。【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答案】【小题1】D【小题2】(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道出了少妇的离愁。 (2)“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从军行》三、四句点明了征人正在关山上望月吹羌笛”错误。羌笛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并非是征人吹奏。故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直接抒情。意思是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一个“悔”字,道出了少妇的离愁。“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意思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富有意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24 20:09:01 页数:35
价格:¥3 大小:53.62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