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远”是一种距离,包括时空两个方面。中国艺术中强调“远”,但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距离的属性。艺术之远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如唐诗僧皎然所说:“非谓森森春水、杳杳春山,乃意中之远。”这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第二时空——虚灵时空。在这虚灵时空中,包含着艺术家的多方面距离感受。艺术家不以一般的目光看世界,而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形成一种距离。他们刻意摆脱欲望的束缚,要遁入尘埃不到的高古悠远之所在,从而和俗世形成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空灵淡远,平和冲融,飘飘渺渺又从从容容,相对于具体的存在又是一种距离。同时,艺术境界之远迷蒙不定,若有若无,相对于清晰也是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的极致是要遁入空、虚、无、玄、道之中,在无限之中展现有限的根本距离。中国艺术在远的距离中淡化了、空灵了、迷蒙了、飘渺了。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是迷离恍惚的眼,是若有若无的心,是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是不为世系的高世情怀。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说,不同于西方近代美学中布洛所提出的“距离说”,布洛的距离说主要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和审美本质论,而中国远的距离说,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以生命为中心,通过距离来展开生命,激荡生命,在距离中净化生命,提升性灵,最终归于宇宙的大生命,并在距离中展示生命的无上美感。远之必返,远而不返,空其远也,如断线风筝,无根飘萍,遁入绝对的空虚寂寞之中。远而曰返,即 强调生命的回环往复。返中有远,故有高致;远中有返,故能落实。远之于返,故能不粘不滞。远造成了一个较大的心灵空间,在这空间中自由地展开性灵跃迁活动;远又创造了一个静寂的世界,使人们能在空寂处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无往不复,复返其道,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一贯思想。(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材料二: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世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山水空间意蕴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与表现很有意义。中国诗人以全部的身心应对山水,以审美的情怀体悟味道。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的山水表现不是自然风光美的客观描述,而是在自然山水中灌注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情感和哲思。因此,诗歌中的自然山水就是一种饱含情意的山水空间意象。中国诗歌一开始就是基于言志抒情的功能产生的。山水诗兴起于魏晋时期,这是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山水自觉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说:“山水方滋……此近世之所竟也。”“山水方滋”是指诗人开始从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转向对山水本身的空间性之美的欣赏。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歌。其中很多诗都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由衷的热爱和希望栖身于山水田园的强烈愿望。从《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正是在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中体悟着一种人存在的境界。正是因为此,诗中的山水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意境,人的心灵境界通过自然山水景物的物境来呈现。诗中的山水景物空间通过心灵的照映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看似是在描绘山中景物,而其实是每种景物都有我之情志的进驻。这种对山水空间的感知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使我们感觉诗中山水田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好像有人进驻到里面。而这些正是一种远式的空间性感知方式。“有诗人自己在内”说明了中国山水诗所表现的山水空间是诗人自身存在的体悟性形象呈现。这形象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审美欣赏侧重于自身存在的身心体悟,同时也直接作用于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建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摘编自徐学凡《“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家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间万物,在不经意间和俗世形成了一种“远”的距离。B.中国艺术的“远”并非是将人拉到渺不可及之所,而是即远即近,展示一种生命美感。C.中国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倾注着自身的内在情志,是作者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映射。D.中国山水诗所呈现的山水空间意象和境界,对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建构起直接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家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不同,普通人只会用实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 B.材料一认为,中国艺术中的“远”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所以它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C.山水诗的兴起是当时人的自觉、山水自觉的一个重要表现,打破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D.两则材料都采用引用论证,如材料二首句引用世人的话指出中国艺术“诗画同源”这一特征。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中国山水诗有诗人自己在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寒江独钓图》(见下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请依据“画面解说词”,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的感知角度列举对此画的赏析要点。【画面解说词】此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中,一叶扁舟上,一位渔翁静坐船头垂钓,除了船周围有两三条微微的波纹外,其余全是空白。【答案】1.A2.D3.A4.首先阐释中国艺术中的“远”的属性;然后将中国艺术中的“远”与西方的“距离说”进行对比,以论述前者的特色;最后对“远”与“返”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5.①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的感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②从视觉上看,画中以大量的空白营造了一种渺远的意境,使作品充满了静寂、萧条、寒冷的气氛。③从心灵上看,在茫茫天地间独钓寒江,让人体会到的是马远和柳宗元一样的无法排遣的孤独内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不经意间”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艺术家不以一般的目光看世界,而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形成一种距离。他们刻意摆脱欲望的束缚……”可知,是“刻意摆脱欲望的束 缚”,而不是“不经意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普通人只会用实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错误,过于绝对。材料第一段说“艺术家不以一般的目光看世界,而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形成一种距离”,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完全没有“诗意”,“只会用实用、功利的眼光看世界”。B.“所以它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艺术之远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并没有说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C.“打破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错误,无中生有。“打破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于文无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可知,“有诗人自己在内”指的是中国山水诗所表现的山水空间是诗人自身存在的体悟性形象呈现。A.非写景,是运用典故抒发伤逝之情,与“中国山水诗”无关,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国山水诗有诗人自己在内’”这一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远’是一种距离,包括时空两个方面。中国艺术中强调‘远’,但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距离的属性”,开头首先阐释中国艺术中的“远”的属性;材料一第二段“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说,不同于西方近代美学中布洛所提出的‘距离说’,布洛的距离说主要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和审美本质论,而中国远的距离说,……通过距离来展开生命,……在距离中净化生命,……并在距离中展示生命的无上美感”,接着将中国艺术中的“远”与西方的“距离说”进行对比,以论述前者的特色;材料一第三段“远之必返,远而不返,空其远也,如断线风筝,无根飘萍,遁入绝对的空虚寂寞之中”,最后对“远”与“返”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材料二“看似是在描绘山中景物,而其实是每种景物都有我之情志的进驻。这种对山水空间的感知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而这些正是一种远式的空间性感知方式”,由此可见,人们对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的感知应包括视觉上的和心灵上的两部分,而且更多的是后者。作答时围绕这两方面分析即可。从视觉上看,解说词中“除了船周围有两三条微微的波纹外,其余全是空白”,画面以大量的空白为人们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空间性,营造了一种空旷、渺远的意境,渲染了静寂、萧条、凄冷的氛围。从视觉上看,画中以大量的空白营造了一种渺远的意境,使作品充满了静寂、萧条、寒冷的气氛。从心灵上看,解说词中“一叶扁舟上,一位渔翁静坐船头垂钓”,在茫茫天地间独钓寒江,在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中体悟着一种人存在的境界,人好像进驻到了里面,让人体会到的是马远和柳宗元一样的无法排遣的孤独内心。(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 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文本二: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文本三: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耍物件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冷子兴的演说中可知,贾府已经衰败,即使在表面上也不能够维持某种繁华的假象。B.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因为她虽为贾府亲戚,但总有“寄人篱下”的阴影。C.黛玉被几名轿夫抬至垂花门后,她由众婆子搀扶着,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D.刘姥姥眼中的贾府被簇簇轿马遮掩,她差点被人误导空等一场,帮她指路的是一老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冷子兴以一种闲谈消遣的方式介绍贾府,对话显得轻松自在而又善于设疑。B.文本二立足于黛玉之所见,采用“定点观察”方式,逐步展开了对贾府清晰有序描写。C.文本三中,刘姥姥与板儿一老一少的形象组合,更能引发读者对下层民众的怜悯之心。D.三则文本都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文本一是虚写,文本二是虚实结合,文本三则是实写。8.《红楼梦》用词极妙,请简要分析文本三中加点词“掸”和“蹭”表现了刘姥姥怎样的心理。9.作者从贾雨村、林黛玉、刘姥姥三个视角描写了贾府的环境,请简要分析其视角的差异及三人眼中贾府环境的不同之处。【答案】6.D7.B8.①“掸”字表现了刘姥姥自觉寒酸,怕衣服不干净,又想使自己紧张的心情镇定下来的微妙心理。②“蹭”字表现了刘姥姥在角门前进又不敢进,退又无处退,越往前走心里越发慌的胆怯心理。9.①贾雨村:落魄的依附权贵的官员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突出了贾府的繁盛、荣耀。②林黛玉:贾府亲戚(亲身经历者)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突出了贾府华贵的陈设、等级分明的礼仪。③刘姥姥:乡村农妇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突出了贾府仆人的傲慢和自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即使在表面上也不能够维持某种繁华的假象”错误。由原文“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和引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知,冷子兴认为贾府虽已衰败,但在表面上还能够维持某种繁华的假象,选项曲解文意。B.“是因为她虽为贾府亲戚,但总有‘寄人篱下’的阴影”错误。原文信息是“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见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还有她性格敏感谨慎的原因。C.“几名轿夫”错误。原文信息是“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 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可见应是“小厮”。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定点观察”错误。“定点观察”应为“移步换景”,黛玉并非站在一处观察贾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结合上下文中“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可见“掸”字未必是衣服上真有脏东西,行为细节中表现了刘姥姥的内心世界,自觉身份地位卑微,高攀富贵权势人家,感觉寒酸低人一等,生怕被人嫌弃衣服肮脏不干净,于是不自觉掸了掸,同时也是借以掩饰自己的不自在,紧张的心情在这一行为中可以得到缓解,以便镇定下来。②结合语言环境“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分析,两个“蹭”字均是缓慢向前移动的样子,表现了刘姥姥在角门前犹豫不决想进又不敢进,退又无处退,不知道怎办才好的茫然、慌乱、失措的样子,“蹭”属于行为细节描写,也表现了刘姥姥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可见越往前走心里越发慌的胆怯忐忑不安等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并比较分析异同的能力。①贾雨村眼里的贾府是“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从中可见贾府的繁盛、荣耀,突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样子,贾雨村是落魄的官员,需要依附权贵,所以他的视角里体现了一种仰慕。贾雨村看到贾府的老宅,荣宁两府的老宅几乎占了大半条街,虽然门前冷落可是墙内的植物和房舍依旧生机勃勃,他觉得贾府一点都没有衰败之像,贾府虽然败落可是比起寻常人家依旧强了很多。②再看林黛玉眼里的贾府,黛玉因为母亲去世贾母接她入贾府,这便是第一次描述看看贾府的具体模样。黛玉从轿子里看到了京城的繁华,也看到了京城里的贾府不一样的华丽。看到写着“敕造宁国府”门匾的 兽头大门和两只大石狮子就到了宁国府,不远处同样格局的府邸才是荣国府。荣国府内部的构造就同画里的建筑一般,要经过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穿山游廊等等一步一步才能走到贾母的院子,而且一路走来都会有不同的景致。这属于从贾府亲戚(亲身经历者)的视角,突出了贾府华贵的陈设、等级分明的礼仪。③最后刘姥姥眼里的贾府,《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那时候的荣国府自然是可以用辉煌来形容的。刘姥姥的出场,就显示了她的不凡之处,她作为一个乡野的村妇,却比女婿王狗儿能屈能伸,愿意为了家中的生计,捻着与王家姑娘也就是贾府王夫人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宗亲关系,上门讨要活路。刘姥姥站在荣国府门口小心翼翼的张望的画面,头发已经接近花白的老妇人,牵着一个小孩子,畏畏缩缩的瞅着荣国府的大门,这一副场景,显然是被富贵人家的规格给震撼了。刘姥姥眼瞅住机会,便抓着看门的小厮叫太爷,烦请帮着通传一声,俨然一副农家人进城寻官中人的模样。通过乡村农妇的这一视角,突出了贾府仆人的傲慢和自大。二、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毕懋康,字孟侯,歙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言内阁不当专用词臣,边臣失律者宜重按,部郎田大年等以忤权要废,当雪。疏留中。视盐长芦。畿辅多河渠,湮废不治。懋康言:“保定清河,其源发于满城。抵清苑而南十里,则汤家口为上闸,又十里则清杨为下闸。顺流东下,直抵天津。旁近易、安诸州,新安、雄、完、唐、庆都诸县,并通舟楫仰其利。二闸创自永乐初,日久颓圮,急宜修复,岁漕临、德二仓二十万石饷保定、易州、紫荆诸军、足使士卒宿饱。”诏从之。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懋良,字师皋。先懋康举进士。由万载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历副使,至左布政使,俱在福建。振饥民,减加派,抚降海寇,以善绩称。懋康为巡抚之岁,懋良亦自顺天府尹擢户部右侍郎,督仓场。魏忠贤以懋康为赵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际逵劾其附丽邪党,遂削籍。而懋良亦以不附忠贤,为御史张讷所论,落职闲住。兄弟相继去国,士论更以为荣。兄弟皆卒于家。(节选自《明史·毕懋康传》)【乙】是时郑当时①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 而通通以遭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①郑当时,汉武帝时为大农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B.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C.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D.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明清时期专指殿试中合格之人。B.畿辅:畿即京畿,辅为京城附近地区,合指京城附近的地区。C.宗学:皇族子弟的学校,明代时其学制与郡县学制始终一样。D.侍郎:秦汉时为宫廷近侍,隋唐时为三省所属各部长官副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毕懋康敢于上言。在进言中,对于内阁,他认为不应当专用文学之臣;对于边防大臣,他提出不守纪律的应该从重查办。B.毕懋康重视边防。他巡察陕西时,上疏陈述十件边防政事,弹劾罢免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提升官职后因忧愁国事离职。C.毕懋康素有气度。他与毕懋良都有清誉。毕懋良任职福建时,赈济饥民,减少杂税,安抚降服海寇,以仁善政绩而著称。D.毕懋康不阿权贵。他是赵南星引荐的,魏忠贤因此想要罢免他,御史王际逵遂弹劾懋康依附邪党,于是懋康被削去官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部郎田大年等以忤权要废,当雪。(2)兄弟相继去国,士论更以为荣。14.毕懋康与郑当时在上言中都论及兴修水利的益处,请简要概括二者侧重点的不同。【答案】10.B11.C12.B 13.(1)部郎田大年等人因触犯权贵被罢黜,应当予以昭雪。(2)兄弟二人相继离开京城,士大夫的评论更将此作为荣耀。14.①毕懋康侧重于通航、养军:认为兴修水利可使邻近州县通船获利,可使保定等地军士长久饱食。②郑当时侧重于农业、政府:认为兴修水利可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可为政府减少漕运时间,节省人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子认为他说得对,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征发数万兵卒开凿漕渠,历时三年完工。通水后,用来漕运,果然十分便利。此后漕渠渐渐多了起来,渠下老百姓都能以水溉田,利益很大。“数万人”作“卒”(土兵)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三”作“岁”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三岁”即三年,指修渠所花的时间,作时间状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明代时其学制与郡县学制始终一样”错误,由原文“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可知,明代宗学学制和郡县学制并非“始终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B.“因忧愁国事离职”错误,原文为“以忧去”,“忧”是“丁忧”,即“遭遇父母之丧”。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忤”,违反、抵触;“废”,罢黜;“雪”,昭雪。(2)“相继”,一个跟着一个;“去”,离开。“国”,京都。“以为”,把……当作、作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旁近易、安诸州,新安、雄、完、唐、庆都诸县,并通舟楫仰其利。二闸创自永乐初,日久颓圮,急宜修复,岁漕临、德二仓二十万石饷保定、易州、紫荆诸军、足使士卒宿饱”可知,毕懋康认为邻近的一些州县,可通航获得利益;二闸应当紧急修复,每年漕运粮食作为保定等各军的粮饷,足以使士卒长久饱食。可见,毕懋康上言中论及兴修水利的益处时侧重于通航、养军。根据原文“引渭穿渠起长安,……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可知,郑当时认为如果从长安开渠引渭河水,估计可在三个月内运完粮食;而且渠下有民田又可以得到渠水灌溉。这样减少了漕运时间,节省了人力,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多收粮食。可见,郑当时上言中论及兴修水利的益处时侧重于农业、政府。参考译文:【甲】毕懋康,字孟侯,是(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拜授御史。进言内阁不应当专用文学之臣,不守纪律的边防大臣应该从重查办,部郎田大年等人因触犯权贵被罢黜,应当予以昭雪。奏疏被留在宫中。视察长芦盐政。京都附近多河渠,填塞废弃没有治理。毕懋康说:“保定的清河,发源于满城,抵达清苑向南十里,则是汤家口为上闸,又十里则清杨为下闸。顺流东下,直达天津。邻近易、安等州,新安、雄、完、唐、庆都等县,都通航获得其利益。二闸创自永乐初年,时日长久已经坍塌,应当紧急修复,每年漕运临、德二仓二十万石粮食作为保定、易州、紫荆各军的粮饷,足以使士卒长久饱食。”诏令听从他的建议。巡察陕西,上疏陈述十件边防政事,弹劾罢免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求按照郡县学的制度建立宗学。皇帝回复同意。改任巡按山东,提升顺天府丞。因服丧离职。天启四年,起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治理郧阳。懋康素具才识气度,历任朝廷内外官职,与族兄毕懋良都有清雅的名声,世称“二毕”。毕懋良,字师皋。先于懋康考中进士。由万载知县升任南京吏部主事。历任副使,官至左布政使,都在福建。赈济饥民,减少额外赋税,安抚降服海寇,以仁善政绩著称。毕懋康担任巡抚那年,毕懋良也从顺天府尹提升任户部右侍郎,督察仓场。魏忠贤因毕懋康是由赵南星引荐的,想要罢免 他。御史王际逵弹劾他依附邪党,于是削去官籍。而毕懋良也因不依附魏忠贤,被御史张讷弹劾定罪,罢官闲住。兄弟二人相继离开京城,士大夫的评论更将此作为荣耀。兄弟都在家中去世。【乙】这时郑当时担任大农令,进言说:“往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运到长安估计要用六个月,而且水路全程九百多里,经常有难行的地方。如果从长安开渠引渭河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黄河才三百多里,路直,容易行船,估计可在三个月内运完粮食;而且渠下有民田一万多顷,又可以得到渠水灌溉。这样减少了漕运时间,节省了人力,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多收粮食。”天子认为他说得对,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征发数万兵卒开凿漕渠,历时三年完工。通水后,用来漕运,果然十分便利。此后漕渠渐渐多了起来,渠下老百姓都能以水溉田,利益很大。(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洞庭湖许棠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拟人手法,写自己被惊涛吓得头发半日变白,间接表现了巨浪之险。B.领联“疑”“忽”二字,写出诗人意外发现湖中央还有一座山峰时的惊奇之情。C.颈联间接描绘出湖面的广阔无垠和湖水的平缓与宁静,显示出洞庭湖的壮美。D.全诗语言浅近明白,如“常不定”“四顾”等词,颇有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16.同是描写洞庭湖,本诗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许诗以渔父过洞庭湖的宠辱不惊,表达出对悠闲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种出世情怀。②杜诗因登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宏伟壮观的景象而展开联想,表达了对家国多难的悲愁之情,是一种人世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拟人手法”错误,“头发半日变白”是夸张手法。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许诗通过“惊波常不定”“疑无地”“鸟畏坠”等语写出了洞庭湖环境之险,尾联“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中“闲相引”“时歌”却突出了渔夫在险境之下却闲适而观、自在而歌,表现出了渔父过洞庭湖时的宠辱不惊,借此表达出作者对悠闲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出世情怀。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句先写登岳阳楼所见宏伟壮观之景,尾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由此联想到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国家动荡不安,借此表达了作者因家国多难而自己却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是一种家国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尚书》曰:“垂拱而天下治。”此句表达了古人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意思一致。(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描写彩船画舫和水洲白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冰雪”是古诗文常见意象,既可实指,也常比喻人的高洁品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鸣琴垂拱②.不言而化③.彩舟云淡④.星河鹭起⑤.孤光自照⑥.肝肺皆冰雪(冰心且待春归日,化作清泉洗尘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琴”“拱”“鹭”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月17日,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顺利返航,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完美___________。从两千年前鲁班发明的“飞机”到今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中国人以___________之精神探索深邃宇宙的梦想,从未停歇。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63年前,第 一代东风人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顶风冒沙,战天斗地,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一代代东风人身上相承着。63年来,他们___________,奔向西北戈壁,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烂绽放。他们是___________的奋斗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收官后羿射日前仆后继不孚众望B.落幕夸父逐日前仆后继深孚众望C.收官夸父逐日前赴后继深孚众望D.落幕后羿射日前赴后继不孚众望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B.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C.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D.发扬和继承航天精神,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经过艰苦奋斗,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第一代东风人63年前凭借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茫茫大漠深处创建发射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C19.C20.①状语位置不同。原句将时间状语“63年前”前置,独立成句,突出了创建发射场的时间,且与后文以“63年来”为话头的句子结构一致。②修辞的运用。原句运用排比、对偶将“种种困难”具体展示出来,给人真切感,为后文讴歌航天精神蓄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收官”,指一项工作或者某件事情终于完成。“落幕”,表示演出、会议、展览等结束。语境指工作结束,应用“收官”; 第二空,“后羿射日”,比喻为民除害或勇猛善战。“夸父逐日”,指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语境说中国人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应用“夸父逐日”;第三空,“前仆后继”,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语境强调的是一代代东风人奔向西北戈壁,应用“前赴后继”;第四空,“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语境指他们是让大家信服的人,应用“深孚众望”。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应为“继承和发扬”;二是成分残缺,“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介词涵盖主语,可将“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置于“经过”前;三是搭配不当,“开创”与“成就”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开创”改为“取得”。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原句将时间状语“63年前”前置,独立成句,突出了创建发射场的时间;从结构上看,原句将时间状语“63年前”前置,与后文独立成句的时间状语“63年来”相照应,结构一致;从修辞上看,原句中,“住帐篷、睡地窝、饮苦水、吃干菜”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顶风冒沙,战天斗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具体展示了“种种困难”,生动具体,给人真切感,为后文讴歌航天精神作铺垫。(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①?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一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②。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B.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C.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D.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①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②可与其他香草精油搭配;③在炎热和干燥的环境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上文是说罗勒是纯天然香料,依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所以与香料有关的语句应置前;“可供观赏”是由“花形奇丽,色彩动人”所得出的结论,依据事理相承的原则,故应紧随其后;“但”表转折,依据逻辑原则和前后勾连原则,应置于“观赏”句之后,后文是谈香气的,前文宜与此有关。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结合上下文“没有油腻感”和“其奥妙就在于……的纯天然香料” ,此处应指有让人喜欢的香味,下文“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所以此处应填“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第二处,结合后文举例“与香蜂草精油搭配”“与橙花精油搭配”“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知,此处应为“可与其他香草精油搭配”;第三处,上句说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所以它适宜的环境应与此相反,此处应为“在炎热和干燥的环境中”。四、写作(满分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译文;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子》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译文:因此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荀子》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译文:通过学习来结交朋友,真理就更加明了。用善行来辅佐仁义,品德就日益进步。)——朱熹《论语集注》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读了上面有关“交友”的三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合理引用这三则名言;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交友有条件,交友应有道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交朋友必须要有条件,因为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能使自己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所以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该交,哪些人不该交,应该有所选择。关于如何交友,我认为,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群书治要·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 “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说同一类的事物自然会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人也是如此。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对曾子说:“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其次是要结交有德行的朋友。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淳厚善良、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因此一定要与德行高尚之人交朋友。最后要明了交良友的益处和交损友的害处以自勉。《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亦然,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群书治要·墨子》以染丝作比喻:“洁白的丝放进青色的颜料里进行洗染就变成青色,放进黄色的颜料里进行洗染就变成黄色。对于所浸染的人、事、物,不能不谨慎啊!”还有如“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人虽然本性质朴美善,心地聪明智慧,也必须请教贤师教导,选择良友相交。因为如果人得到真正贤明的老师,并向他学习,那么他每天听到的就都是尧舜禹汤的道理;如果人得到好的朋友,并和他交往,那么他所见到的就都是忠诚信实、恭敬礼让的品行。这样,人每天在道德方面不知不觉地不断进步,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所以,我们切不可没有选择的交朋友,以朋友多而自喜,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三则名言,从三个角度谈交友之道。第一则谈的是正确的交友方式。要想交友,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待人要敬,要恭,要合乎礼节。再次,交朋友不能有所依仗,即“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如果依仗自己的权势、富贵与别人交友,别人是不会心甘情愿地与之交往的。第二则谈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与之交往。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这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恰当,这是我的朋友;如果只一味奉承我,那就是贼害我的人。此外,从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方式,就可推知他的为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考察围绕在某个人身边的人,便也知道这个人是何等人了。第三则谈的是怎样与朋友相处。要经常与朋友交流切磋,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才能“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最终“道益明”“德日进”。相反,如果仅仅关起门来埋头苦读,师心自用,则势必造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写作时,可就三则名言的内在逻辑关系立意。如应先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这里的判断标准,毫无疑问一方面是看这个人的内在品质,一方面是看他的为人处世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应该使品德高尚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并对此讨论应该如何做到,如先修己身等。最后可论述成为朋友后又该怎样相处,怎样促进双方共同进步等。立意:1.友直友谅才可为友。2.见贤友思齐,并能内自省。3.以真诚之心待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6 00:24: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304.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