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武威六中2023年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2.C3.B4.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无中生有,材料一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在论证上的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 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髄,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声。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作者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 成欢悦感到不满。C.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D.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缥渺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B.文中“它更像一面古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C.本文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如“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叙写端午节的由来,回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抚今追昔,散而不乱。8.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意义?请简要分析。【答案】6.D7.A8.(1)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这一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9.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项,“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B项,“惭愧”和“不满”错,文中没有此意。C项,“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错误,屈原自沉汨罗江不是为了“拯救楚国”。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这句话的意思 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内容及作用能力。作答第一问,可先逐段总结前三段的内容。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第一段,写屈原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时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然后整合概括这三段的内容即可,即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泊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第二问要求分析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写屈原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品质。结构上看,与标题照应,结合下文“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可知,又引出下文作者对端午节的感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内涵能力。根据文中与“阳光”“光”相关的语句,分析“端午的阳光”的多层内涵:由“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生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可知,“阳光”是屈原殉国的见证;由“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可知,“光”是屈原爱国精神以及纯洁、高贵人格的象征;由“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阳光”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 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人/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在()A.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义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答案】10.D11.C12.A 13.(1)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如人。“李嗣源兵”是主语,“反”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京师”作“向”的宾语,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C;“万胜”地名,是“至”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年为一循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名是自己取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然而;“独”,只有;“善”,善于;“俳”,演滑稽戏;“佗”,别的,其他的;“过恶”,过错和恶行。(2)“戏”,开玩笑;“负”,背叛;“何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干什么。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既喜好乐舞谐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的民间百姓中,很多人能唱他作曲的歌,被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乐官)一道在庭院里演杂 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演杂戏受到重用,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义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义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下酒,愤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中值夜守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如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从皇后到诸王身边的侍从全都逃跑了。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乐官,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用乐器焚烧尸体。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李陵台【注】南宋·姜夔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汉地南宋·赵崇嶓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 过雁西风急,荒台朔气沉。同生不同恨,万里一霑襟。【注】李陵台:相传李陵不能归汉,高筑望乡台以寄相思。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诗最后两句“望望”“时时”两个叠词,音韵优美,塑造了李陵登高望远、心怀故土的形象。B.赵诗“密”“深”二字对仗工整,点明了胡汉两地音讯频繁,但苏、李二人仍然滞留胡地不得归。C.赵诗末句的“一”字用语精当,“一”是“一下子”的意思,写出了情感的喷涌而出,不可遏止。D.这两首诗都涉及汉时旧事,在抒情方式上,都采用了借景抒情。但赵诗除了抒情,还有议论。15.两首诗在李陵身上寄托了复杂的情感,请比较其异同。【答案】14.C15.同:①都流露出对李陵不得归汉的同情;②都怀古伤今,把李陵沦落胡地、南望思乡和南宋偏安一隅,不得北渡相比,表达了南宋人民的故国之思。异:赵诗除了表达出对李陵不得归汉的同情,还流露出对李陵受到世人误解的同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一’是‘一下子’的意思”理解错误。“一”不是“一下子”的意思,而是“都”的意思。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姜诗中,“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与赵诗“不察李陵心”“荒台朔气沉”,二者都写出了李陵入胡之后不得归汉却筑望乡台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史实。姜夔和赵崇嶓同为南宋诗人,这两首诗都是怀古伤今,都以“李陵不能归汉,高筑望乡台以寄相思”这一史实与南宋偏居江南一隅,南宋人民渴望北归故乡的现实作了对比,表达南宋人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姜诗通过写李陵因“归不得”而“高筑望乡台”,每次“望望虽不见”,思乡之情“时时”都为涌上心头,以此表达对李陵的同情,并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相思之情。赵诗除了表达对李陵的同情之外,还写出了“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世人只崇尚苏武的不屈胡人、一心向汉的忠贞,却不知道李陵对故乡(汉朝)的思念,说明了世人对李陵的误解,对此,诗人也给与深深的同情,这是姜诗没有的内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意旨却极其博大,所列举事物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境虚渺,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委婉的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答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庄生晓梦迷蝴蝶⑥.望帝春心托杜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弩、指、迩、鹃。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运用,是为了实现诗歌作品“奇”的特征。中唐文学为了,实现对盛唐诗坛的突破,有意标新立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则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通俗派,强调明白晓畅;一则以韩愈、李贺为代表的尚奇派,强调“惟陈言之务去”。():“韩愈诗奇而雄,孟郊诗奇而古,贾岛诗奇而清,卢仝诗奇而怪。”如果中唐诗坛“奇”的审美取向的追寻是共性的话,那么李贺的“奇而冷艳”则是个性的彰显。较之李白诗歌创作的天马行空,,挥洒自然;李贺则是点滴积累、。前者彰显的是“天工”,后者呈现的是“思力”。这又让我们自然想到李商隐《李贺小传》一段文字:“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辈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里强调李贺写作素材的获取、储备过程,又说“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即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可以说,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援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奇而冷艳”实现诗风的“标新立异”、“迥乎不同”。由是观之,李贺被誉为“诗鬼”是的。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着力于创新,因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诗风 B.而尚奇派的诸位诗人,其诗风又有差异C.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唐的尚奇诗派D.因此诗人的个性禀赋不同,所以诗风不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特立独行一蹴而就励精图治水到渠成B.另辟蹊径一挥而就惨淡经营不容置疑C.另辟蹊径一蹴而就惨淡经营水到渠成D特立独行一挥而就励精图治不容置疑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B.因为李贺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所以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C.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就是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D.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它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有关。【答案】17.B18.B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句连贯。主要题型有语句排序、补写衔接句等。语句排序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上下文的顺序照应、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补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分析补写。A项,他们诗风没有完全不同,都有“奇”这个共性特征;C项句子后面是“:”,“:”具有统领提示作用,这句话放在此处不妥;D项“因此”显得太突兀,前面根本没有呈现“原因”。故选B。【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成语使用对象是“人”,用在此处显然不对。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道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中唐文学开辟一条新路,符合句意。一蹴而就:形容做事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指诗歌创作,应选“一挥而就”。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惨淡经营:指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也可以指艰苦地筹划与写作。本句指李贺创作苦心构思,应选“惨淡经营”。水到渠成:水流到了,自然就会形成一条水渠。比喻一旦条件具备,事情自然就会成功。不容置疑:不允许加以怀疑,指绝对真实可信。此处指李贺的诗风独特,应选“不容置疑”。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首先要知道“健康的句子”是怎样的。所谓“健康的句子”就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的句子。凡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意不明确的句子,均可叫做病句。因此要辨析并修改病句就要掌握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同时还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分析该句子在结构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内容上表意是否明确,语气是否通畅。A项中“原因”与“由于”重复。B项与后面题干不衔接,后面“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说的内容是“雕琢”。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应该用“就是”。故选D。【点睛】病句修改、语言的连贯、成语(熟语)的使用这三个考点全都统一在一个语境中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实用性和交际性,题型全都变成了客观选择题。因有具体语境参照,又只做判断选择,难度相对来说有所下降。对“病句修改”,要在平时熟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常见病句的六大类型;对“语言的连贯”,平时要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形成正确敏锐的语感,做题时结合语法规范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对“成语(熟语)的使用”,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分析常见成语(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①,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②,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③,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一个正确的认识,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以下诗句中最能有力支持这个观点的一句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答案】20.①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②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③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21.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空缺处是对前文的总结,根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可知,前文讲的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填写“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第②处,由“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可知,此处与后文“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形成转折关 系,因此用关联词“(并)不是”;语境强调失败是因为力量的原因,不是思想的原因,因此填写“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一类的句子。第③处,由“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可知,认识的第二个阶段是实践对认识的检验过程,因此填写“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一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强调实践出真知。A.句意: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强调坚持探索。B.句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C.句意: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强调勤奋、刻苦。D.句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强调不断学习。故选B。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你是剧中的一个演员,剧本或长或短,全由作者决定。如果他要你扮演一个穷汉,你就应以全部力量来演好这个角色”。当代作家余华说,虽然剧情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但台词是我们自己说的,所以,要想和时代、命运保持好关系,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台词说好;而且,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说台词有时候会改变剧情,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会改变剧情,但前提是把台词说好。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给出两段话,第一段中,爱比克泰德所说的前一句话,把人生比作剧本,两个“并非我们选择”,一个“全由作者决定”说明我们或许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而第二句话则说“你就应以全部力量来演好这个角色”,说明无论境遇如何,都要用尽全力,争取最好的表现。第二句中,当代作家余华用“虽然……但是”进行转折,意在告诉我们,面对命运我们并不全然是被动的,我们可以把握好能把握的部分,比如“把台词说好”。甚至可以由“把台词说好”进而“改变剧情”。最后明确“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会改变剧情”,前提是“把台词说好”,意思是做好你该做的,把握好你该把握的,进而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命运。由此可知,这两则材料都关注了命运与自我的关系,彼此的观点有相对性,给学生提供了思辨的空间。有所不同的是,第一则以命运为主导,决定了“我”应认真完成命运赋予我的角色。第二则以“我”为主导,强调应先做好自己,进而改变命运。写作时,最好能够辩证分析。可以先认同材料第一段的观点,认同人有时候无法摆脱命运的某些安排,但人在命运面前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应对命运,其一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命运,都要积极应对,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其二是“把自己的台词说好”,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而改变命运。然后强调两者都需要有“相信自己的力量会改变剧情”的自信,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能改变不公的命运,走向新的人生巅峰。立意:1.相信努力可以改变结果。2.命运不公,就努力去创造公平。3.以奋斗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5-29 06:42:03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