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4月份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A.农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D.奴隶的辛勤劳动2.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3.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4.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 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A.同源性特征B.多元性特征C.连续性特征D.互补性特征5.“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6.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指的是郡县以下实行“乡亭制”,管理乡亭的人员以官派为主,民间选拔为辅。通过民间的力量来治理社会,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这一治理模式()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恢复和发展了血缘宗法制度D.提升了政府的组织能力7.曹魏政权制定的《新律》将《周礼》规定的“八辟”原则修订为“八议”制度;西晋编订的《泰始律》规定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以制罪”的刑法适用原则。这些变化体现()A.立法的人性化B.执法的规范化C.乡约的世俗化D.律令的儒家化8.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A.房税有序传承B.城市经济发展C.税收体系完备D.社会治理混乱9.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10.下表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朝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唐朝城市商业区城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北宋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11.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12.如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980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755.4%1078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1102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13.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材料出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14.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15.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他,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拜金主义盛行16.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17.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18.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作为清王朝使者出访英国,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在他所著的《使西纪程》一书中,他完全放弃了之前传统士大夫对西方人贬低的写法,他笔下的西方人大都或文雅、或矫健。这表明他()A.具有较明确的近代意识B.奉行“中体西用”原则 C.积极学习英国外交礼仪D.崇尚发达“西式”文明19.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A.地方割据兴起B.通货膨胀加剧C.民族危机严重D.传统秩序失衡20.有学者指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下列“选择”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B.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C.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21.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甚至提出了“我们向那(哪)里去找平安”的疑问。陈望道发表该文意在()A.唤醒劳工阶层的反抗意识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统治D.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22.1930年代,台湾地区稻米产量大幅增产,但当时人均稻米消费量却比1910年代减少了23.1%。粮食不足部分,当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这一状况说明,当时台湾地区()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战B.受限于工业化进程缓慢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状况D.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23.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1938—1945年,该报刊载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由此可见()A.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B.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C.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24.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25.1937年日本进攻北平前夕,美国记者福曼赴陕北云阳和川里考察,并见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在回答福曼的提问时,彭德怀说:“和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但我们已准备作战。我们的士兵都明白为何而战,这正可弥补武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有庞大的人力做后盾,有作长期消耗战的必要资源。”彭德怀的这一言论()A.指出了日本侵华的严重危害B.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C.包含了对日作战的必胜策略D.指明了强国御侮的具体策略26.如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27.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28.1937年清明节,中共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撰写的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A.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D.文化认同是抗战胜利的保障29.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0.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的妇女们常遇到紧急任务,比如要缝制几顶军帽给前线被俘后自愿参加解放军的国民党官兵,于是几十个村里的灯又是几夜未熄。民工们把弹药送到前线,已经精疲力竭,还不愿意走,非要看着自己运来的炮弹如何被推进炮膛打到敌人阵地上去。这些事例可直接用来说明()A.解放区的物资严重匮乏B.民众积极支持解放战争C.国民党军作战意志薄弱D.人民群众强烈渴望和平二、材料题(共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英宗在御史的选用上过于重视“进士出身”,御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而且缺额现象严重,统治者为此频频发出御史“未尽得人”的感叹。监察御史张鹏等合章纠劾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的不法行为,“上怒,命收鹏及瑄及十三道御史悉下锦衣卫狱,究主使之者……并执鞫(审问)之。”时人常感叹:“今此职不举,故大臣无忌惮,朝多贪墨,如之何民不穷且盗也?”。——摘编自刘祥学《耳目之坏: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材料二:苏维埃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御用监察机构的独特监察系统,其监察机构虽也拥有一定的科层组织架构,但更加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工农群众的监察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缺陷,指出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的实践意义。(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越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膽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 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泰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材料二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现在世界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又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联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做了详细规定。——摘自朱海龙欧阳《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评价(1919—1949)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1925年5月4且《民国目报·五四纪念的感想》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1925年张大雷《五四运动意义与价值》五四运动是民众对外交事件的直接行动,这种直接行动“在军阀专政时期,是家常便饭”,现在,国民政府秉承“平等待我”的方针与外国交涉,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在各学校中,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 着了。——1928年5月3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宣传大纲》——1931年《共青团中央局五月工作决议》五国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1943年5月4日《中央日报·国民革命与五国运动》社论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1.【解析】A。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动员大量人力建设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应,前提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闲的人力和多余的粮食,A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良渚古城修建时期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当时未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隶,排除D项。故选A项。2.【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可知西汉时期强化了对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的设定,对一些领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疆土版图意识增强,A正确;华夏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材料未体现华夏民族认同加强,排除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代疆土版图意识增强,与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3.【解析】D。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信息,可见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地方贵族势力较大则会威胁天子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权力出现下移的倾向,故社会的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国君的非正常死亡与诸侯国的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无关,且此时奴隶社会时期,并非未进行封建化,排除A项;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与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无关,排除B项;秦朝的时候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故选D项4.【解析】B。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5.【解析】B。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县官”一词在《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的频率,反映出这一时期郡县制的逐渐完善,国家对于地方的治理水平也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地方官制,与中央官制无关,排除A;“县官”是地方的主官, 不是监察官员,无法反映这一时期的监察体系,排除C;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6.【解析】D。根据材料“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可知,秦汉至隋朝时期,中央政府选派人员管理基层的乡亭机构,这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组织能力,D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控制增强的信息,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郡县制下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统治者不构成血缘关系,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7.【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政权把周礼的原则写入法律之中,西晋法律规定了凡是违反礼教的从严处罚,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来量刑,这些都体现了法律逐渐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即律令儒家化,D项确;材料中按照血缘关系亲疏量刑,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排除A;材料内容主要是量刑判决的原则,没有涉及执法规范性,排除B;材料是法律的变化而不是乡约,排除C8.【解析】B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朝政府增收房产税主要是为了增加税收、抑制土地兼并等,建立在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百姓富裕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材料表明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所以不是有序传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税收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治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9.【解析】C。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0.【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固定的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而草市是城市扩大到城外发展而来的,从而可以看出,市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是连接二者间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宋时期市场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出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排除A;材料强调草市、市镇的发展,有涉及到空间,但没有涉及到时间,排除B;从市镇的发展看不出重心的南移,因此材料中没有具体指哪个区域,排除C11.【解析】B。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可知,材料体现出宋代定窑瓷器装饰图案既有佛教风格,也有道教、儒教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发展中同儒学相交融,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产生重要影响,定窑瓷器图案装饰的变化呈现出三教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只能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无法得出,排除A项;理学产生源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明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外来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2.【解析】D。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980年以来,南方户数占全国户数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南方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也就为江南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仅根据户数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个体农耕规模扩大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AC项;宋代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即1127年以后,排除B项。故选D13.【解析】B。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14.【解析】D。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解析】D。本题考查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化。首先解读题干时需紧紧抓住设问中的要求:“据材料可推知”,需要根据题干材料展开符合逻辑的合理推理。据题干可知封建伦常中的重视孝行在晚明发生变化,出现挖掘焚烧祖坟、变卖陪葬物求利的现象,人们对此种现象认可、并不责备,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崩坏,故选D。材料并未说明是江南地区且材料不涉及经济结构,排除A;从材料中无法推知政治黑暗,排除B;材料中也看不出家庭组织的裂变,排除C。16.【解析】B。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材料中的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17.【解析】A。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 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18.【解析】A。根据材料“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他完全放弃了之前传统士大夫对西方人贬低的写法,他笔下的西方人大都或文雅、或矫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其书中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对西方人不再带有偏见,尊重西方礼节,说明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具有较明确的近代意识,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积极学习”用词过于夸张,不能因为郭嵩焘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就断定他积极学习英国外交礼仪,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郭嵩焘是否“崇尚”西式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19.【解析】D。材料中清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与传统的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相背离,体现了传统秩序失衡,D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并不能体现地方割据兴起,排除A项;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与通货膨胀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不是应对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排除C项。故选D项。20.【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的时间应该在1924年1月,不符合材料所讲“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间,即1911年10月10日---1919年5月4日,符合题意,选择D项;宋教仁通过议会斗争来追求民主政治一事发生在1912年12月,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材料所讲“……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独秀通过思想革新来反对专制愚昧一事发生在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来救亡图存一事开始于1919年《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符合材料所提及时间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21.【解析】A。根据材料“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可知,时间发生在1920年,杂志是《劳动界》,讲的是劳动阶层的生活和平安,在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唤醒劳工阶层的反抗压迫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在1912年的辛亥革命中结束,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是在1921年7月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2.【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抓紧侵华,而此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稻米高产,但是却显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为侵华服务,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经济大危机并不会导致台湾人民人均消费稻米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23.【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且该报在抗战时期刊载了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只体现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合作抗日,不仅仅是“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排除C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4.【解析】B。根据材料“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是杂字类书籍成熟的时期,明清时期的杂字类书具有更加多样化、专门化和地域性的特征,杂字书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是讨论民众识字的直接材料,专为民众生活识字之需,有利于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杂字书的存在反映出当时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B项正确;杂字书以日常生活的常用字汇编而成,主要满足乡民基本读写需要,谈不上是学术文化重心的下移。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已经出现学术文化重心的下移,隋唐科举制创立之后,广大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走上仕途,学术文化重心进一步下移,排除A项;社会流动性增强是指个人或群体有社会的某一阶层到另一阶层的活动增加,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杂字书有利于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并非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且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下,妇女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排除D项。25.【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彭德怀认为中国士兵明确参战的目的,人力资源雄厚,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的言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参战的士气和兵力,未涉及对胜败的言论,排除C项;材料是对抗战的整体表述,并不是具体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26.【解析】D。材料体现的是1904-1949年瑞蚨祥绸缎店的利润额折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吋知,甲段处于上升趋势是因为当时民间投资企业的热情及淸政府一些改革政策的推动,而不是受到洋务企业的刺激,A项错误;B项“停止”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丙与丁段都是受内外势力的双重打压而呈现下降趋势,C表述与史实不符,D正确。27.【解析】B。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所以B项正 确;A、C项都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28.【解析】C。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西安事变的促进下,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祭文中倡导国共双方携起手来共赴国难,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表明国共关系面临着实质性转变,故选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夬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文化认同并非是抗战胜利的保障,排除D项。29.【解析】C。A七大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召开的,排除;B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与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的时间不符,排除;C根据材料“七届二中全会”可知此时时间是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符合题意;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与题目蕴含的时间不符,排除。故答案为C。30.【解析】B。据材料“缝制几万顶军帽……几夜未熄”“民工们把弹药送到前线……打到敌人阵地上去”可知,在淮海战役中,民众倾尽全力支援前线,说明民众积极支持解放战争,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倾尽全力支援前线,这不能直接用来说明解放区物资严重匮乏,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军作战意志的问题,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这不是材料中的事例能够直接说明的,D项错误。31.答案:(1)缺陷: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无法保证监察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专制皇权和宦官专权导致监察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效性。影响:监察体系的逐步崩坏;吏治腐败,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激化。(2)特点:采取上下联动的监察方式(注重工农群众参与);法制保障。意义:保证监察实效,促进了干部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巩固根据地的斗争;属于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32.答案:(1)特点:尊老敬老的传统;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的发展;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原因: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传统。(2)背景: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索。认识:民国时期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立法保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历史背景,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很好贯彻执行。33.答案:解读: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但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 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开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6 21:09: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94.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