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开学诊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开学诊断考试生物学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核糖体不含膜结构,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B.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等结构,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C.内质网由单层膜构成,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有关D.溶酶体可合成多种水解酶,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4、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合成有关。5、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6、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7、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8、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详解】A、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不含膜结构,A正确;B、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结构,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B正确;C、内质网是一个连续的内腔相通的单层膜的膜性管道系统,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及运输有关,C正确;D、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故选D。2.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多种营养物质并将营养物质运输到组织液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物质或结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相同B.小肠上皮细胞运输到组织液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抑制能量的供应不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运出葡萄糖D.水、多肽运出小肠上皮细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①为主动运输,Na+逆浓度梯度运出小肠上皮细胞和K+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均需要载体和能量,则方式②为主动运输,方式③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水进入细胞的方式④为自由扩散,多肽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⑤为胞吞。【详解】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错误;B、由图示可知,Na+主要以②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小肠上皮细胞,B正确;C、葡萄糖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使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增多(多于细胞外),这样小肠上皮细胞运出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所以抑制能量的供应,会使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浓度下降,就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运出葡萄糖,C正确;D、水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多肽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⑤为胞吞,多肽运出小肠上皮细胞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故选BC。3.下图是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物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NADH,③表示ADP和PiB.参与光合作用的酶位于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C.增加大气浓度,暗反应和光反应速率均会不断提高D.自然光照条件下,若增加光照强度,则⑤的合成速率降低【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①是NADPH,②是NADP+,③是ADP和Pi,④是C3,⑤是C5,据此答题。【详解】A、①表示NADPH,NADH是细胞呼吸作用产生,A错误;B、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光反应相关的酶位于类囊体膜上,暗反应相关的酶位于叶绿体基质,B正确;C、增加大气CO2浓度,则反应速率增加,也会进一步促进光反应速率的提高,但暗反应和光反应速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C错误;D、自然光照条件下,若增加光照强度,则C5的合成速增加,D错误。故选B。4.先天性低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单基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临床上多以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为特征。下列关于该病遗传特点的分析,错误的是()A.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该病B.男患者的女儿携带该病致病基因C.人群中女性患病率通常高于男性D.女患者可以生出正常女儿【答案】C【解析】【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假设该遗传病用字母A/a表示。【详解】A、女患者(XaXa)的父亲和儿子的基因型均是XaY,均患病,A正确;B、男患者的女儿一定含有Xa基因,一定携带该病致病基因,B正确;C、对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错误;D、女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所生的女儿正常,D正确。故选C。5.新冠病毒是一种RNA复制病毒,法匹拉韦可在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中模仿嘌呤类核苷酸,掺入病毒子代基因组中导致子代病毒遗传物质发生突变;苏拉明可抑制新冠病毒的RNA复制酶的活性。二者均可抑制病毒的正常增殖,作为抗病毒靶标药物。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法匹拉韦可能使病毒表达异常蛋白,无法正确装配子代病毒B.法匹拉韦插入病毒基因组后,可能导致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C.苏拉明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基因逆转录合成双链DNA的过程可能终止D.与法匹拉韦相比,苏拉明可能会减轻药物对人体细胞产生的不良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中心法则存在R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翻译两个过程,法匹拉韦可和苏拉明可均可作用于RNA复制过程抑制病毒的正常增殖。【详解】A、法匹拉韦可使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异常,无法正确装配子代病毒,A正确;B、法匹拉韦可在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中模仿嘌呤类核苷酸,导致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B正确;C、新冠病毒为RNA复制病毒,不存在RNA逆转录为DNA的过程,C错误;D、法匹拉韦可模仿嘌呤类核苷酸对正常细胞的增殖也有影响,而苏拉明可作用的对象是病毒RNA复制酶的活性,因此与法匹拉韦相比,苏拉明可能会减轻药物对人体细胞产生的不良作用,D正确。故选C。6.小鼠的毛色受2号染色体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已知部分基因与对应表型如下表所示,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在不考虑表观遗传修饰与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基因决定性状致死效应A野灰色无胡椒面色无黄色纯合致死a非野鼠色无黑褐色无A.野灰色鼠的基因型共有5种,黄色鼠的基因型共有3种B.基因型为和Aa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胡椒面色个体有两种基因型C.一只黄色鼠与若干只非野鼠色鼠杂交,子代最多出现三种不同毛色的小鼠 D.若野灰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出现黑褐色鼠子代,其他子代可能还有野灰色、非野鼠色【答案】C【解析】【分析】小鼠的毛色受2号染色体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A>Avy>Ay>a>at。【详解】A、野灰色鼠的基因型共有5种,分别为:AA、AAvy、AAy、Aa、Aat,黄色鼠的基因型共有2种,分别为:AyAy(纯合致死)、Aya、Ayat,A错误;B、基因型为Avyat和Aa的个体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vy、Aat、Avya、aat,子代的胡椒面色个体有一种基因型Avya,B错误;C、如果黄色鼠与非野鼠色鼠的基因型为Ayat×aat,子代的基因型为Aya、aat、Ayat、atat,子代的表现型最多(黄色鼠、非野鼠色、黑褐色),C正确;D、若野灰色鼠(A_)与黄色鼠(Ay_)杂交出现黑褐色鼠子代(atat),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t、Ayat,子代不能出现非野鼠色的子代,D错误。故选C。7.下图为红细胞在内环境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红细胞内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B.生成都是在血浆中完成的,主要通过血浆运输C.与反方向跨膜运输时,可能顺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D.红细胞在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详解】A、由图可知,CO2在红细胞内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A正确; B、CO2生成H2CO3还可发生在红细胞内,B错误;C、血浆中的Cl-浓度高于膜内,Cl−进入红细胞为顺浓度的协助扩散,C正确;D、由图可知,红细胞具有缓冲作用,在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正确。故选B。8.如图是神经系统对梭肌纤维运动控制的反射弧示意图,图中的数字表示神经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接受刺激的部位分布在梭内、外肌纤维上B.①②和梭外肌纤维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③④⑤属于传出神经,以电信号传递兴奋D.大脑皮层通过②④⑤控制梭肌纤维收缩【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据图可知,接受刺激的部位分布在梭内肌纤维上,A错误;B、①②和梭外肌纤维、神经中枢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③④⑤属于传出神经,兴奋在突触间隙以化学信号传递,C错误;D、大脑皮层通过②④⑤控制梭肌纤维收缩,D正确。故选D。9.在研究人体血钙降低引起抽搐的机理时,发现突触后膜上对过膜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突触后膜上内流和内流均需要消耗能量B.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通透性的改变 D.血钙降低时,内流减少,对过膜的屏障作用减弱,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干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详解】A、细胞外Na+浓度高于膜内,突触后膜上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B、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通透性的改变,C错误;D、突触后膜上Ca2+对Na+过膜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血钙降低时,Ca2+内流减少,对Na+过膜的屏障作用减弱,则Na+内流增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强,D正确。故选D。10.某研究团队在一项肠道菌群项目的参与者中寻找微生物菌群、抑郁症和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发现抑郁症患者常属于多巴胺较低、肠道总体微生物丰富度较低的一类,且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肠道中存在产生多巴胺代谢物的细菌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抑郁症患者,机体肠道中大肠杆菌的丰富度低B.人体肠道中的多巴胺都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C.生活质量高的人,机体内菌群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多巴胺D.食物多样化可能有助于预防多巴胺减少引起的抑郁症【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抑郁症患者常属于多巴胺较低、肠道总体微生物丰富度较低的一类,提高肠道中多巴胺的含量和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是缓解抑郁症的有效措施。【详解】A、丰富度属于群落的概念,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属于种群,不存在丰富度的说法,A错误;B、肠道中细菌也能产生多巴胺,B错误;C、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肠道中存在产生多巴胺代谢物的细菌有关,即生活质量高于多巴胺含量高有关,C错误;D 、抑郁症患者常属于多巴胺较低、肠道总体微生物丰富度较低的一类,食物多样化可能有助于预防多巴胺减少引起的抑郁症,D正确。故选D。11.库欣综合征患者因下丘脑过量分泌CRH或垂体过量分泌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发血中皮质醇浓度异常升高所致,患者症状表现满月脸(面部呈圆形,潮红)、向心性肥胖(患者体内脂肪沉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等,下图为皮质醇分泌调节过程图,皮质醇可促进脂肪合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物质1和物质2分别为ACTH和CRHB.推测皮质醇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代谢作用效果不同C.血中皮质醇浓度异常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分级调节受阻D.物质3可定向运输并与①和③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属于其中一种);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①是垂体,②是肾上腺,③是下丘脑,据此答题。【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属于其中一种),故物质1为下丘脑分泌的CRH,物质2为垂体分泌的ACTH,A错误;B、皮质醇浓度过高,患者体内脂肪沉积,以心脏和腹部为中心发展,说明皮质醇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代谢作用效果不同,B正确;C、分级调节受阻,皮质醇分泌不足,浓度低,血中皮质醇浓度异常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反馈调节受阻,C错误;D、皮质醇属于激素,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特异的靶器官和靶细胞,D错误。故选B。12.下图是体液免疫过程中部分细胞在功能上的联系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A将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传递给细胞BB.细胞B增殖、分化后具备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能力C.细胞B与细胞C接触,通过物质甲激活细胞C分泌抗体D.细胞C可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再次识别抗原后迅速吞噬抗原【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为抗原呈递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细胞C是B细胞,据此答题。【详解】A、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A正确;B、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而细胞毒性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错误;C、细胞C为B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C错误;D、记忆细胞不能直接吞噬抗原,D错误。故选A。13.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失调症状,如花粉过敏、吃海鲜呕吐腹泻,甚至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能与过敏原相结合的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B.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涉及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注射青霉素出现胸闷等症状的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D.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活化的肥大细胞可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初次接触过敏原是,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过敏反应,A正确;B、过敏反应属于特殊的体液免疫,B错误;C、注射青霉素出现胸闷等症状的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C错误;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D错误。故选A。14.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研究表明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会反过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有差异,高浓度生长素可能会间接促进果实成熟B.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不同,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不同C.乙烯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可说明它们的作用相抗衡D.题述说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激素的互相影响和共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详解】A、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有差异,高浓度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B、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不同,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如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B正确;C、题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和乙烯相互作用,并不是对同一个生理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15.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错误的是()A.浸泡赤霉素溶液,促进泡桐种子萌发B.喷施适宜浓度α-萘乙酸,促进菊花插条生根C.喷施脱落酸溶液,可抑制种子休眠D.喷施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苹果进行疏果【答案】C 【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浸泡赤霉素溶液,能促进泡桐种子萌发,A正确;B、α-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B正确;C、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种子的休眠,C错误;D、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喷施高浓度生长素溶液,能对苹果进行疏果,D正确。故选C。16.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8年期间不同发育阶段的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统计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去掉采集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B.1968—1973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植株的死亡率较高C.不同年份的成年植株数量变化小,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北点地梅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详解】A 、统计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去掉采集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而是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A正确;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1968—1973年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植株的死亡率均较高,均高于1974和1975年份,B正确;C、不同年份的成年植株数量变化小,不能说明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因为种群数量包括了种群内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C错误;D、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北点地梅在各个年份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即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D正确。故选C。17.在同一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曲线所示,则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A种间竞争B.捕食C.寄生D.原始合作【答案】B【解析】【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种间关系包括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详解】如图所示: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的数量后增加后减少,符合捕食曲线,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某同学以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杆菌培养液中含有该杆菌,大草履虫培养液中含有大草履虫。他设置了四组实验,分别为:①20mL杆菌培养液+5mL大草履虫培养液;②10mL杆菌培养液+10mL大草履虫培养液;③20mL杆菌培养液+10mL大草履虫培养液;④10mL杆菌培养液+5mL大草履虫培养液。四组实验的大草履虫K值分别记为K1-K4,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K2最先出现B.K3>K2,K1>K4C.K1=K3、K2=K4D.K3和K4同时出现【答案】D 【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详解】A、②组环境资源总量最少,最初草履虫数量最多,因此K2最先出现,A正确;BC、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总量决定,与最初草履虫数量无关,故四组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为K1=K3,K2=K4,K3>K2,K1>K4,B、C正确;D、③④组环境资源总量不一样,最初草履虫数量也不一样,因此无法判断K3和K4是否同时出现,D错误。故选D。19.由于潮间带和浅海海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潮汐现象的存在,海洋生物在这个区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且出现了大型底栖藻类之间原始合作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大型底栖藻类之间的原始合作有利于减少海流对藻体的冲击B.大型底栖藻类之间的原始合作可降低藻体被动物摄食的压力C.该区域的海洋生物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D.该区域的不同藻类之间存在原始合作,不存在种间竞争【答案】D【解析】【分析】两种动物同穴共栖,互不侵犯,和平共处。双方互利,但双方离开后,都能各自生存,称为原始合作。在生态学中,原始合作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双方通常依赖性很强。【详解】AB、原始合作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双方都可获得微利,因此大型底栖藻类之间的原始合作有利于减少海流对藻体的冲击,可降低藻体被动物摄食的压力,AB正确;C、该区域存在深海区和浅海区以及不同区域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说明该区域的海洋生物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正确;D、该区域的不同藻类之间也会存在竞争空间和资源的现象,存在种间竞争,D错误。故选D。20.有A和B两个种群,A种群主要以a为食,B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又共同以c为食。自然选择对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最终使得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发生变化,两个种群都生存了下来,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A、B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导致生态位分化B.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越大,物种间的竞争程度越强C.种群A和B的生态位就是指它们各自的捕食对象D.生态位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占据的空间位置,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因此群落中的优势植物不一定占据着相同的生态位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所以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所以种群A、B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导致生态位分化,A正确;B、种间关系中,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越激烈,B正确;C、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占据的空间位置,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因此种群A和B的生态位不只包含它们各自的捕食对象,C错误;D、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不同生物之间的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故选C。21.研究人员在横断山区高山的不同海拔选取了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CBF)和暗针叶林(DCF)四种典型的植被样地,在不同月份调查了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与时间分布,得到下图结果。该处山脉夏季降水丰沛,冬季雨水较少。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应采用标记重捕法并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节肢动物B.节肢动物的丰富度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种群个体数目表示C.海拔升高降水量降低,导致CBF和DCF的群落丰富度明显降低D.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及题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群落类型和时间,因变量是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数据显示,总体而言,低海拔地区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更高。【详解】A、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并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节肢动物,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节肢动物的丰富度应用单位体积土壤中物种数目表示,B错误;C、由柱状图可知,5月份随着海拔升高,CBF和DCF的群落丰富度与低海拔地区差距不大,C错误;D、图中可反映出不同群落,不同季节节肢动物丰富度有所差异,说明小型节肢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随植物群落类型、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故选D。22.科研人员调查了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中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性鱼)。由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的判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0.10.76.321.037.919.41244A.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均对DDT产生富集作用B.DDT的扩散具有全球性,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C.浮游动物和鲫鱼处于同一营养级,底栖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D.乌鳢的营养级最高、食性最广,积累的DDT最多【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详解】A、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表格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中的DDT浓度均高于环境中的DDT 浓度,说明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均对DDT产生富集作用,A正确;B、DDT的扩散具有全球性,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但表格信息无法得出,B错误;C、浮游动物和鲫鱼DDT含量接近,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底栖动物也可能以底泥和水生植物为食,也可能处于初级消费者,C错误;D、由于有生物富集现象,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表格中乌鳢的DDT含量最高,说明其营养级最高,积累的DDT最多,但不能得出其食性最广,D错误。故选A。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极乐鸟通过竖立羽毛与跳舞进行求偶,这属于物理信息B.某些动物可以通过分泌性外激素来向不同物种传递化学信息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D.缩短光照时间可刺激母鸡分泌雌激素,提高产蛋率【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极乐鸟通过竖立羽毛与跳舞进行求偶,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某些动物可以通过分泌性外激素来向相同物种其他个体传递化学信息进行交配繁衍后代,B错误;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光照可以提供物理信息,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刺激鸡卵巢的发育和雌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产蛋率,D错误。故选C。24.科学家在研究银泉生态系统时,调查了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统计各类生物的能量同化值(单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可能小于B.生物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C.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5%~17%D.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详解】A、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87127,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50158kJ⋅m−2⋅a−1,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87127-50158=36969kJ⋅m−2⋅a−1,其中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是14110kJ⋅m−2⋅a−1,则剩余22859kJ⋅m−2⋅a−1,这其中可能还有未利用,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值可能小于22859kJ⋅m−2⋅a−1,A正确;B、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值为50158÷87127×100%=57.6%,第四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的比值为54÷88×100%=61.4%,B错误;C、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4110÷87127×100%=16.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10×100%=11.3%,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88÷1591×100%=5.53%,C正确;D、第四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的比值为54÷88×100%=61.4%,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B。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建立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就地保护C.从黄花蒿中提取药物青蒿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禁渔休渔、退耕还林、还湖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B 【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建立动植物园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异地保护,B错误;C、从黄花蒿中提取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具有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D、禁渔休渔、退耕还林、还湖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26.某人近两个月出现多食消瘦、失眠、怕热易出汗、心悸等症状,医院就诊检查部分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序号项目名称结果单位参考区间1促甲状腺激素(TSH)<0.0050.24~4.22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6.752.8~7.1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50.6312~22(1)促甲状腺激素由__________分泌,该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是__________,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由表中结果推测,FT3和FT4是__________的两种存在形式,初步判断该病人患__________。(3)该病人出现多食消瘦、怕热易出汗的原因是___________。(4)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体内产生了一种TSI的物质,其化学结构与TSH相似,据此推测患者体内FT3 和FT4总是处于较高水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1)①.垂体②.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③.下丘脑(2)①.甲状腺激素②.甲亢(3)甲状腺激素含量高,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4)TSI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甲状腺激素对TSI没有反馈调节的抑制作用【解析】【分析】1、下丘脑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刺激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小问1详解】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下丘脑为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小问2详解】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FT3和FT4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存在形式,该患者的FT3和FT4高于正常范围,即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是甲亢患者。【小问3详解】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该患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因而表现出多食消瘦、怕热易出汗。【小问4详解】TSI与TSH结构相似,也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对TSI没有反馈作用,因此患者体内FT3和FT4总是处于较高水平。27.植物能通过每隔几年产生大量种子的丰年策略影响贮食动物行为及种群动态,提高贮食动物传播种子的效率。研究人员调查了某保护区(1200km2)2018~2022年红松结实量与花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关系,得到下图所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保护区内每5km2设定多个样方放置鼠笼捕捉花鼠,第一次捕获到22只,全部标记后放回;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捕获到的16只花鼠中含有标记的共有5只,则该保护区的花鼠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保留整数)只/km2。第一次被捕捉的花鼠对鼠笼具有识记能力,再次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调查所得到的花鼠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实际值。(2)2018年、2021年秋季是红松种子的丰年期,调查期间该保护区内花鼠种群数量最大值约为________只。2021年秋季至2022年秋季,花鼠种群密度变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3)通过调查2022年秋季花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可以预测2023年花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花鼠种群的该数量特征,需要统计____________。【答案】(1)①.14②.大于(2)①.19200②.2021年冬季至2022年夏季,红松未结实且2022年秋季结实量减少,花鼠的食物减少(3)①.年龄结构②.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记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小问1详解】根据标记重捕法公式,N=Mn/m,则花鼠种群密度约为22×16÷5÷5=14只/km2。第一次被捕捉的花鼠对鼠笼具有识记能力,再次被捕获的难度增大,则根据标记重捕法公式,N=Mn/m,分母减小,则数值变大,说明调查所得到的花鼠种群密度大于实际值。【小问2详解】2018年、2021年秋季花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6只·km2,保护区面积为1200km2 ,则该保护区内花鼠种群数量最大值约为16×1200=19200只。2021年冬季至2022年夏季,红松未结实且2022年秋季结实量减少,花鼠的食物减少,则花鼠种群密度变小。【小问3详解】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所以通过调查2022年秋季花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2023年花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所以调查花鼠种群的年龄结构需要统计该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8.桑基鱼塘系统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某地建设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工程,发展粮、桑、渔、畜等产业,其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有_______________等。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沼气池中产沼气的微生物和家蚕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2)蚕沙是家蚕的粪便,流入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综合考虑不同鱼类的生态位,鱼塘实行鳙鱼、鲢鱼、草鱼、鲤鱼和鲫鱼等混养模式,混养有利于提高群落的___________的利用率。(3)设地区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土壤的肥力是种植业的基础,该生态工程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和桑园生态系统中土壤的肥力,理由是_________。【答案】(1)①.水稻、油菜、小麦②.分解者、消费者(2)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粪便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②.环境资源(3)①.循环、自生、整体等②.池塘中的河泥被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小问1详解】生产者为自养生物,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有水稻、油菜和小麦等。沼气池中产沼气的微生物能分解残枝败叶和鸡粪,属于分解者。家蚕为动物,食用桑,为消费者。 【小问2详解】流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蚕沙粪便中有机物的化学能。不同生态位的鱼类混养,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小问3详解】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该地区池塘中的河泥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保持了土壤肥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同时用沼气生态系统提供能源,协调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该区域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体现了整体原理。池塘中的河泥被输送到农田和桑园生态系统之后,河泥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以利于作物增产。29.马尾松是我国的常见树种,其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是荒山绿化造林的主要树种。湿地松是我国的引入种,其适应性强、生长快、木材用途广,是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研究人员选择密度和林龄相似的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样地,测定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估算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自养生物的生产量),得到下图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种植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荒山造林,该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不同,这种演替方式具有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特点。(2)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增长最快是在第__________年林龄期间。植树造林前期,__________的生长速度较快,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进一步测量两种树不同器官中N、P、K、Ca、Mg五种养分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得到下图结果。 从物质循环角度考虑,大量种植__________并采伐利用容易造成土壤贫瘠,理由是____。【答案】(1)①.次生②.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演替的速度更快,演替过程中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2)①.20②.湿地松③.图中显示湿地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其最大的生物量(3)①.湿地松②.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湿地松中积累的养分多,且更多得积累在干材中,且干材是要被采伐利用的部分,且其中的养分要从生态系统中移出。【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种植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荒山造林,该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在荒山上有土壤条件,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次生演替)不同,该演替的特点表现为起始条件更好,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演替的速度更快,演替过程中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可以看出,马尾松种群生物量增长最快是在第20年林龄期间,因为此时曲线上对应的点的切线斜率最大。植树造林前期,湿地松的生长速度较快,因为图中显示湿地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其最大的生物量。【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湿地松中积累的养分多,且更多得积累在干材中,而且干材是要被采伐利用的部分,其中的养分要从生态系统中移出,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考虑,大量种植湿地松并采伐利用容易造成土壤贫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3-25 23:55:01 页数:25
价格:¥2 大小:1.7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