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泰兴市、如皋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传统哲学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至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 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材料二: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其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瓒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从中国画的理论和实践追溯,还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追溯,都能印证中国画在审美上追求留白含蓄。B.南宋画家马远擅长通过画面的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如《寒江独钓图》,因此被 人们美誉为“马一角”。C.中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是有差异的。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D.对于画面中的空白,中西方画家的认识是有差异的,中国画家认为画面中的空白能让人想象出丰富的虚景。2.下列对材料论证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一段旁征博引、溯源举证,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提供了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作者观点。B.材料一列举八大山人和郑板桥的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C.材料二将绘画中的“留白”类比做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实际上也可用“冰山一角”类比。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东西方绘画的原则、审美和认识差异等角度展开详细分析论证。3.下列绘画理论中,不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B.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D.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4.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分为“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请根据材料二概述两种“取气”的异同。5.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层面探究中国画重视“留白”的原因。【答案】1.C2.B3.C4.同:两种“取气”其实都是留白,都共同代表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向往;异:不同在于留白的处理方式,“密处取气”是在画面满密处少许留白,“虚处取气”是在笔墨极简处大量留白。5.①审美层面: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要求在空白处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②绘画原则:中国画不倾向于客观外表的形似,而倾向于精神写意的神似:③哲学思想:中国绘画中具体写照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淡泊情怀。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西方绘画趋于求真不同,中国画并不求真,更倾向于求‘善’”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可知,中国画也求真,只是对“真”的理解和西方绘画不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有力地证明了留白的含蓄表达就在于留下了对空白还原空间”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可知,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表述的重点在于以实景传情思,重在强调写实主义和情景交融。而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可知,材料中“留白”强调的虚实相生、虚处有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1)相同点:依据材料二第三段“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和“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可知,“取气”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留白”,都是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2)不同点: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可知,“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第一段“‘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可知,在审美特征上,中国画体现出的是含蓄内敛,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2)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的,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可知,在绘画原则上,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3)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哲学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可知,中国画的“留白”显现的是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事的留有余地。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生活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可知,在思想上,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淡泊的心境,属于“道家”思想。(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棺张晓林于之渔这个诗人,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都不喜欢。他说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有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 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艳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于之渔真是太丑了!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叫来两个风尘女子坐在他的身旁。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下下停停),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今年年关过不得!”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携带诗笺赏梅花。”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个时候开已经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那诗友在梅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 咕,一小瓯子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瓯!”他喊道。还剩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于之渔就是一个歌诗者(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的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于之渔也死了。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于之渔爱到野外去煮茶喝,他的茶壶中加三五枚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这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清贫。B.于之渔性格孤傲,不会趋炎附势,虽然县尉许某很欣赏他,得空常来拜访他,但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虚伪的许县尉。C.年关时节,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却在小草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足见其超然高雅的情怀D.于之渔写诗随处取材,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被收藏于诗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写出了一个立体化的诗人,例如写了于之渔的洁身自好,高雅,也写了他的懒、 脏、丑,这样写使人物更真实。B.于之渔住的小草房逢连阴雨,会生出细弱、很小的蘑菇来。这番描写塑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C.这篇小说写人不够精细、叙事简约,情节松散,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不具备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小说的一般结构。D.这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作者在记叙中不直接表示自己的倾向,而是站在人物事件之外,冷静完成对他们的形象塑造。8.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多次使用括号,括号里的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请简述。9.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答案】6.C7.B8.①解释说明,让人对括号前面内容了解更清晰。②起到评述作用,让读者有现场感。9.①以“诗棺”为题,设置悬念。②以“诗棺”作结,更能表现人物特点。于之渔为自己铸就“诗棺”,是他的自我祭奠,充分表现了他固守孤傲的内心,坚守人生的价值。③以“诗棺”作结,照应了前文于之渔“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清贫”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可知,于之渔是不喜欢,不是清贫。B.“但于之渔很厌恶这个虚伪许县尉”分析错误,文章中没有提到“许县尉是虚伪的”,属于无中生有。D.“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可知,原文是说在这些地方觅得新句,而不是这些地方“成为其创作的对象”。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分析错误,于之渔不在乎外在条件,不是孤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1)对前面的话进行解释说明,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补充,让读者对前面内容了解更清晰、明白。如:能得到五六两的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括号内容就解释了文章前边的问题“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前后照应。(2)对前边的话起到评述的作用,让读者明白更多情节内容,使读者好像就在现场一样。如:于之渔就是一个歌诗者(还颇有点名气),括号内容评述了一个立体化的诗人的形象,他是有点名气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和情节作用的能力。(1)在艺术效果上,以“诗棺”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2)人物塑造上,依据文章结尾“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可知,他死了,给自己做了一个“诗棺”,突显人物心性,一生洁身自好,高雅,表现了他固守孤傲的内心,坚守人生的价值,也平添了一些浪漫,刻画了他一生醉心诗歌创作的痴迷形象;(3)情节结构上,以“诗棺”作结,依据原文“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可知,他把自己的诗全部带到了棺椁,和前文“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相照应,使情节更完整。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讳楙,字子培。父沄,岁贡入太学,不肯禄仕,教授乡里。君天资绝出伦辈,年二十,举南京乡试。考官以试题得罪,尽罢是年所举士。后得旨入太学,间一科,乃得会试。又六年,始中进士。授福清知县。县古东侯官,依阻山海,征召不时至。君廉明仁恕,豪右怗服,符下争趋,无敢后者。瓯宁李冢宰罢家居,君独不往谒,李公憾以为轻己。丁外艰。服除,李公复为冢宰。例,起服官试吏部 ,试已,自持案出。君独不肯持,留一案于堂下。李公以问堂吏,知为君,益怒。遂调孝丰。孝丰,鄣郡山地,险恶数反,以故置新县。君以德怀柔之。田有不均,丈量以宽贫户。其豪相戒曰:“明府善政,不可挠也。”矿贼数百人为乱,君檄止调外兵,独部署县人捍御,贼皆散走。时倭夷钞两浙,州县皆相效筑新城,楼橹雉堞相望。孝丰独不肯,曰:“县皆山,贼何以至?奈何困吾民也!”县中清静无事,时时登天目山,攀萝缘磴,跻其绝顶,慨然赋诗,有高世远举之志。升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大司马南昌张公器重之。南京岁造马快船,畿辅及江西、湖广积逋料解八十馀万。朝廷以空名敕降兵部兵部岁遣其属公廉者上其名赍敕以往至是君以选行。始至一郡,却馈遗,于是两省望风肃然,无敢以私奉君。君至,则与其君长议所便,惟恐伤民。凡历三十馀郡,周行数千馀里,触冒毒暑,还至巴陵而病。岁已暮,过家谒母。时已升驾部员外郎,欲移告,不及而卒。时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享年四十有三。君奉其母邵氏,与其配李氏,事之甚谨。财产悉以让其弟。有贫士与君旧识,至孝丰,谒入,迎延上坐。衣服垢秽,人所不堪,酌酒赋诗竟数日,复资送之。故所善马思学、殷子义,以道义相重,比君贵显,待之愈厚。自楚还,舟中萧然,箧中有金二十馀两,财具棺敛而已。(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减)注:冢宰:指吏部尚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以空名/敕降兵部/兵部岁遣其属/公廉者上其名/赍敕以往/至是君以选行/B.朝廷以空名敕降兵部/兵部岁遣其属公廉者/上其名/赍敕以往/至是/君以选行/C.朝廷以空名/敕降兵部/兵部岁遣其属公廉者/上其名/赍敕以往至是/君以选行/D.朝廷以空名敕/降兵部/兵部岁遣其属/公廉者上其名/赍敕以往至是/君以选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多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取者为“举人”。B.外艰,旧时称父亲亡故为外艰,母亲亡故为内艰,在任官员遇到外艰或内艰要离官回家守孝,一般为三年。C.吏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D. 明府,“明府君”的略称。汉代用作对太守的尊称,唐代多用来称县令,以后各朝相沿不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楙对百姓宽厚仁爱,不肯巴结权贵,不趋炎附势,保持尊严,以致触怒权贯,被调往难于治理的地方为官。B.倭寇侵扰两浙,当地官民人心惶惶,大兴土木以作守备,张楙却审时度势,冷静对待,为百姓减负,保一方平安。C.张楙奉旨巡行各地,虽然接受官员们的礼物,以致地方官员对他敬而避之,却能够辛勤施政,鞠躬尽瘁。D.张楙事母尽孝,并且轻财仗义,把家财都给了弟弟;友人来访,不管贵贱,都能以礼相待,有时还以财相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瓯宁李冢宰罢家居,君独不往谒,李公憾以为轻己。(2)故所善马思学、殷子义,以道义相重,比君贵显,待之愈厚。14.张楙以“善政”闻世,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善政”?请作简要概括。【答案】10.B11.A12.C13.(1)瓯宁人吏部李尚书离职,在家闲居,唯有张楙没有前往拜望,李尚书内心不满,认为他藐视自己。(2)早年与马思学、殷子义交好,以道义相互敬重,等到张楙做了官,对他们更加情深义重。14.重新量土地,为穷人谋利,且得到富人的理解;看清形势,不盲目效仿邻县大搞战备,免于扰民;奉旨催讨,与地方长官共商善策,惟恐伤害百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朝廷以空名敕降送兵部,兵部每年都派遣所属公正清廉的人,填上名,带着诏书前去处理。这一年,张楙被选中前往。“以空名”是介宾结构做“敕降兵部”的状语,状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其属公廉者”是“遣”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且“上其名”的主语是“兵部”,不是“公廉者”,所以“者”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乡试……故又称‘春闱’”错误,乡试多在秋天八月举行,称“秋闱”。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接受官员们的礼物,以致地方官员对他敬而避之”错误,文中“却馈遗,……无敢以私奉君”是说他拒绝官员馈赠,官员不敢再送东西给他,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家居”,在家闲居;“谒”,拜望;“憾”,不满;“轻”,藐视。(2)“故”,早年,过去;“善”,交好;“比”,等到;“贵显”,居高位而显扬于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筛选出张楙“善政”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进行概括。由“田有不均,丈量以宽贫户。其豪相戒曰‘明府善政,不可挠也’”可知,田地不均衡,他为了贫户而重新丈量土地,且得到富人理解。由“时倭夷钞两浙,州县皆相效筑新城,楼橹雉堞相望。孝丰独不肯,曰:‘县皆山,贼何以至?奈何困吾民也’”可知,其他州县相互效仿大搞战备,而他能看清本县形势——周围皆山,贼人没有办法攻进来,免于扰民。由“君至,则与其君长议所便,惟恐伤民”可知,他奉旨催讨,和当地官长商量好的策略,以防伤害百姓。参考译文:张君名字叫张楙,字子培。父亲叫张沄,当年被选拔进入太学,不肯做官,在乡里教授学生。张楙天资超出同辈,二十岁时,考中南京的乡试。考官因为试题问题而获罪,朝廷罢免了当年所有中举的人。后来得到旨意进入太学,中间停了一科,才通过了会试。又过了六年,才考中进士。授任福清知县。县里的古东侯官,凭借位置的荒远偏僻,朝廷的命令不能按时到达。张楙为人廉洁、明理、仁爱、宽恕,有名望和称一方之霸的世家大族,都服帖、顺从他,调令下来之后大家争 先奔赴,没有敢落在后面的人。瓯宁人吏部李尚书离职,在家闲居,只有张楙没有前往拜望,李尚书内心不满,认为他藐视自己。张楙为父亲守丧,丧期满了之后,当时李尚书已被重新启用为吏部尚书。按照旧例,起服官需要到吏部接受考试,考试完毕,需要自己拿着案卷出来。只有张楙不肯,在堂下留下案卷。李尚书问堂官,知道是张楙的,更加生气。于是把张楙调到了孝丰。孝丰属于鄣郡的山地,因为险恶,经常有人造反,所以新设置了这个县,张楙以德行感怀柔化百姓,田地有不均衡的地方就丈量好,给贫困的农户增加一点。县里的豪强们相互告诫说:“县令干的可是好事,好的政策不能阻挠。”有几百个矿贼聚在一块儿,准备作乱,张楙命令不要从外地调兵,而只是部署县里边的人进行抵抗,这些贼都跑了。当时倭寇掠夺两浙,两浙的州县里边都开始铸造一些新城,城楼、瞭望楼、城墙、矮墙等军事设施,相互守望。唯独孝丰不这样做,张楙说:“县里边儿都是山,这些贼他怎么能到这里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事来骚扰老百姓呢?”所以整个县中清净无事,张楙经常登天目山,攀着蔓藤顺着台阶,登到山的顶峰。慷慨的赋诗,有高世远举的志向。后来升任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大司马南昌张公非常器重他,南京每年都要造马快船,京城周边及江西、湖广等地欠下了这些造船的料款80多万,朝廷就派下来空头文件给兵部,然后兵部每年都从僚属里边儿选一些公正廉洁的,把他名字填上去,然后拿着这个文件到地方上去做事。张楙因为这件事儿被选上了。刚到一个地方,就拒绝了馈赠,所以两个省的官员听到风声就严谨恭敬起来,不敢乱来,没有敢私下里给张楙赠送礼物的。张楙到了一个地方,就与这个地方的长官进行商量便宜行事,恐怕损害了老百姓们的利益,经过了30多个地方,行程达到数千里。冒着酷暑回到了巴陵的时候,生病了,当时已经到了年末,回到家里边拜谒母亲,当时已经升任驾部员外郎,准备给他发通知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他就去世了。当时是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享年四十三岁。张楙与妻子李氏一起侍奉母亲邵氏,侍奉的非常谨慎。财产全都给他的弟弟。有一个贫寒之士与张楙是旧交,到了孝丰,拜谒张楙,张楙请他坐到上座。这个人的衣服破烂不堪,张楙与他饮酒赋诗度过了好几天,走的时候又给钱资助他。早年与马思学、殷子义交好,以道义相互敬重,等到张楙做了官,对他们更加情深义重。从楚地回来,船上没有什么东西,框中有金二十几两,钱财只是够购买棺材而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南朝①(宋)杨亿 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繁星晓埭②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注]①写作此诗时,宋朝刚刚和辽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同时宋真宗崇尚浮华、沉湎女色,又正准备东封泰山的大典。②埭,堤坝。这里指玄武湖北堤,又名“鸡鸣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展现了这样一番景象:五更时节,宫殿正门报的鼓声响了。此时,宫女们就要起来梳妆。不一会儿,插有翠华旗的车驾,后面载着许多随从、宫女,便从宫中出发了。B.首联中“夜签声断”使用陈文帝的典故,陈文帝让人将告时更签用力投于石阶,出响亮的声音,以使自己惊醒。这里体现南朝帝王的自强不息。C.颈联上句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二语,形容妃子姿态轻轻柔,宛若神仙。这里也侧面体现南朝帝王沉湎酒色。D.颈联下句中“玉树”出自陈后主的词“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涕沾衣”暗含了作者对南朝衰亡的悲伤情绪。16.“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1)用典(化用),用庾信《哀江南赋》“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表达对南朝王气最终由于帝王的骄奢淫逸而消散无踪的悲叹;(2)以景结情。结句用澄澈的江水表达诗人对自然永恒,人事代谢的历史兴亡之感;(3)借古讽今。借南朝灭亡讽谏当朝统治者汲取南朝教训,不要蹈南朝覆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这里体现南朝帝王的自强不息”分析错误,“夜签”使用的是陈文帝的典故,而“声断”则喻指这种行为已经见远了,表达出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 )用典。尾联作为全诗的收尾,自然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龙盘王气终三百”化用庾信《哀江南赋》中“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引典之故在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较之上面三联,更体现了作者家国之思的情愫,抒发了诗人对南朝王气最终由于帝王的骄奢淫逸而消散无踪的悲叹,批判他们于己欢乐忘却治国安民之策的做法。(2)以景结情。“犹得澄澜对敞扉”一句属于景色描写,意思是:只有澄澈的江水对着敞开的门奔腾不息。“江水”的流逝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永恒不变的,但朝代的兴替是任何人阻止不了的,通过景色描写,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事代谢的历史兴亡之感。(3)借古讽今。化用庾信《哀江南赋》的典故,在于劝诫。当时宋室被外族压迫,而真宗崇尚奢华,不思振兴图强,国运衰微,借古讽今,讽喻当今的统治者切不可忘记淫荒乱国,骄奢亡国的前车之鉴,亦不可重蹈南朝崩裂之覆辙。(三)(本题共1小题,6分)17.名篇名句默写。(1)陶渊明是一位躬耕陇亩的田园诗人,《归园田居》中,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去来兮辞》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国以很小的地盘而“______________”,最后却因为一个人发动叛乱而导致彻底灭亡,根本原因就是“______________”。(3)“雨”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唐宋诗词中有大量的诗词中选用了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怀良辰以孤往②.或植杖而耘耔③.致万乘之势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耘耔”“致”“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粤大地暑热尚未退去,看到花样繁多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___①___的广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 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摇摇曳曳,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___②___。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___③___,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在红姨看来,纸扎灯笼早已不是自己的生计那么简单。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团圆,才有家。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心灵手巧②赞不绝口③半路出家19.示例: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每当中秋之夜,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团圆。20.修辞手法:引用。表达效果:①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②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后文说“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结合前文的“对于……的广东人而言”,说明此处说的是广东人与花灯之间的关系,再看后文的“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等句子,说明这些人都很灵巧,能干活。“心灵手巧”指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符合语境,故应用“心灵手巧”。第二处,此处说“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因为是“慕名而来”,所以应该对灯笼很满意,结合后文的“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更加证明邓女士对灯笼很赞赏。“赞不绝口”指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正好符合语境,故应用“赞不绝口”。第三处,语境说“红姨”原来在酒店工作,退休后“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说明她原先并不是从事彩扎工作的,后来才改行做彩扎。“半路出家”比喻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符合语境,故应用“半路出家”。【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暗换主语,应把“不少广东人”改为整个句子的状语“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二是“亮起灯笼”的主语是人,但它所在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灯笼”,故应改成“灯笼亮起”;三是“有团圆,才有家”逻辑关系错误,应改为“有家,才有团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用唐代张九龄《望夜怀远》中的一句话。表达效果:引用部分是说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这就点明了时节,说明时间是中秋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中秋节一年一度盼团圆的情感。引用经典名句,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①_________,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②_________。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③_________,内心就会长戚戚。21.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B.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②并非唯一方面③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说“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提到关键词语“情绪感受”,前文说“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根据常识,语句里涉及到“理性层面”,接下来应该涉及“感性层面”,故可填“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第二处,此空相对比较简单,前文说“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后面一个转折“但”,很显然,根据生活常识我们也可以推理此处可填“并非唯一方面”。第三处,前文说“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后文是反面事例,“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结合后文“内心就会长戚戚”,内心长戚戚的人应该是不懂满足,总是不知足,故此处可填“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天体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质疑和批判中建设古人云:“学贵有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做学问,要敢疑、善疑、多疑、探疑,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社会的发展建设也一样,要在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探索、反思,从而实现质的超越。敢于质疑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质疑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是发现缺陷、谬误,寻找真相的必经之路。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的定理,科学家对这一定理深信不疑。直到18世纪末,德国数学家高斯对此定理提出了质疑。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匈牙利数学家波尔约先后提出了关于非欧几何的理论,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不一定等于一百八十度”的结论。优秀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往往是从相互质疑、反复论证中产生的。正是有了不断的质疑,人类文明才能进步和发展。善于批判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哪一次不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昔日大禹治水,批判鲧治水的方法,汲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成功治理了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唐臣魏征敢言直谏,一生的谏诤累计“数十余万言”,正是由于他的不断批判,唐太宗励精图治,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邓小平敢于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勇挑改革重担,这才有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局面,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批判旧世界很难,建设新世界更难,但是我们不能畏惧,要迎难而上,因为我们需要进步和发展。当然,我们的质疑和批判,必须建立在思考之上,绝不能成为无端的猜忌与怀疑。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质疑,费尔巴哈对唯心论进行批判,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思辨与实 证研究。由此他们才在质疑与批判后,推动了各自领域的发展: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以实证为本,在“破”中“立”,才是质疑和批判的真正价值所在。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善于批判,更要在质疑和批判中获得新知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句来审题,该材料的第一个关键句“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可见,我们的作文要围绕“批判”展开,但是“批判”的目的是什么呢?材料的第二个关键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可见,批判是为了建设,由此得出该篇作文的立意和出发点。【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首先提出“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的观点,然后列举哥白尼和费尔巴哈的事例进行论证。第二段对事例进行进一步分析,指出哥白尼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后的建设。第三段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指出既要善于打破旧世界,又要善于建设新世界。三段材料强调的是从批判走向建设,在批判的过程中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因此,在写作时,可围绕批判与建设、除旧与创新、“破”与“立”等角度立意。另外,题目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因此考生在写作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要联系实际生活,最好从身边事例选材,在表达时要体现思考的深度。【参考立意】1.为了建设而批判;2.善于批判,敢于建设;3.除旧与创新相伴而生;4.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5.以“破”成就“立”。【可用素材】名言名句型:1.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2.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3.有人说青春就是批判的年华,这种说法并不夸张。这种批判的特点是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强的原则性。——苏霍姆林斯基 4.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故事型:1.魏征为了建设而批判,逼出了照耀历史的贞观之治。不畏圣怒,倒拔龙须,屡次大闹朝堂,毫不退缩。他的出发点使他有勇气,因为那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能在死后让唐太宗号啕大哭,而又已开辟盛世,这样的人生已足够。2.梁思成为了建设而批判,才能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古都北京。解放初期人们激进的愚昧思想,认为凡是和封建社会挂勾的都不是好东西,都应该彻底消灭。在这种狂热的思想下,意义丰富的古都北京已是形势危及。我国著名的建设家梁思成心急了,“拆下北京城一块城墙,就像是在我身上剜去一块肉”。为了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梁思成不畏权势,奋起发声,尖锐地批判那些偏激分子。3.大卫·斯特思为了建设而批判,打造出举世闻名的体育联盟。从1989年到2004年,大卫·斯特思作为NBA总裁掌管了NBA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他将岌岌可危的无头苍蝇变成了世界篮球的圣殿,其诸多为了建设的批判功不可没。精彩片段型:1.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不以建设为目的的批判者不是好的批判者。”建设者做出事业,为人民服务;而批判者则发现问题,使人警醒。当然,只知建设而不吸取建议是不行的;同样,一味的批评也不可取。如果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呢?这样的批判者才是最好。2.一项活动,四种行为。我们需要如马云般的领跑者,也同样需要虽不讨好却也至关重要的批判者。而我更希望,我们人人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一个理性的批判者。3.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2:50: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5.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