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京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钟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见过,没有看过相关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就有,但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钟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钟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好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声音连贯如珠串。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钱钟书说,李商隐的诗形容歌声“珠串咽歌喉”和《乐记》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容触觉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筚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栗栗辚辚如珠贯。缓声展引有长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作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样《乐记》里的声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所以把歌声比做露珠,但又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钱钟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 玉说书那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钟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材料二:形容声音的“脆”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寒磐满空林”,清远的磐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对声音的创造性描写很多。钱钟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乾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人幽鸟声如剪”,“燕语明如剪”,“鸟抛软语丸丸落”。钱钟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泄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美餐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钟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获得了开宗立教的地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感觉在诗文作品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效果。 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极度早熟的创作手法,只有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是乱用。C.通感与佛教里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样,都是受心灵支配产生的效果。D.通感概念大行于世,钱钟书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使我们品尝了美餐样的诗文味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趣味性与文化意蕴。B.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C.材料一李商隐诗“珠串咽歌喉”、《乐记》“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D.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钟书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教,让读者品尝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3.结合材料阐释,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C.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D.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4.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林逋《山园小梅》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结合材料对于通感的阐述,谈谈你对于这个诗句表达效果的理解。【答案】1.B2.D3.C4.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通感,与西方通感相对照,再论述中国诗文的通感效果。②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用例证法、引证法与对比论证加了阐释。③语言深入浅出,富有文采。5.香有浓淡之分,无明暗之别,“暗香”,化嗅觉为视觉,用视觉的明暗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与后面的“月黄昏”的意境结合,暗香与朦胧的月色交织,形成了静谧的意境。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B.“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错误,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的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D.“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说法过于绝对。由“钱钟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可知,钱钟书只是将其做了界定、说明和论证,并非就不能发现通感现象。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A.将“清香”说成“歌声”,嗅觉说成听觉;B.将“声音”说成“柔软的棉肚兜”,听觉说成触觉;C.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带子”;D.将“笛声”说成“青草香味”“光明”,听觉说成嗅觉和视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论证思路是总分总。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通感的概念,然后稍作阐释,属于总写;第二段介绍钱钟书将中国传统诗文的通感与西方通感的比照;三至五段介绍中国古典诗文里的通感效果,这两部分属于分写。论证方法多样。“比如,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属于举例论证;“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属于引用论证;第二段将中西方通感进行对照,属于对比论证。语言有文采,如“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 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等句子深入浅出地介绍通感概念,富有文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和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由“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可知,所谓通感就是人的感官相通,从而将无形的东西写的生动形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用“暗”修饰“香”,而生活中香味是分为浓香和淡香,香味属于嗅觉,没有明和暗的区别。林逋用“暗”修饰“香”,将嗅觉的形象付诸视觉,读者仿佛看到空中漂浮的淡淡的幽香,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淡淡的幽香与朦胧的月色相结合结合,形成了静谧的意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灵与肉张贤亮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 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意味深长地问。“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是吗?”父亲抬起头来。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D7.B8.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现了主人公物质条件差,生活贫苦;“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写出了许灵均生活的寒酸和内心的窘迫;带茶叶蛋给父亲吃,表明他们生活、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与前文父亲大大小小的箱子、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飞机的标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子二人在物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为许灵均最后的选择做了铺垫。9.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去是对现在的一种补充、说明与解释,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地交织穿插中,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满心委屈、悲怆、意志消沉的人,变成一个对自然、生活充满热爱的自信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艺术描写的真实感,同时凸显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向他展示”错。原文是“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可见这并非父亲故意向他展示的,而是他无意中看到的;自然也就不存在父亲通过这种方式“诱使他出国”。B.“久别重逢后的惊喜”错。文中写了他见到父亲后的种种不适应,“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并没有写久别重逢后的惊喜;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错。在跟父亲交谈之前,许灵均就已经意识到在草原生活的幸福了,如“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故选D。【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错,许灵均拒绝父亲并不是因为父亲曾经遗弃过他,而是因为意识到父亲与他之间的巨大差距,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适合自己,感悟到了什么是幸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明许灵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就是靠这些茶叶蛋充饥,而且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出远门,他可能根本舍不得吃这么多茶叶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现了主人公物质条件差,生活贫苦;“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表面上是写茶叶蛋,其实是许灵均内心情感的折射。“诧异得咧开了嘴”是许灵均见到父亲之后的内心感受,诧异于父亲与自己物质条件差距之大;“畏缩地挤在一起”写出了许灵均生活的寒酸和内心的窘迫;“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妻子秀芝是想要让他把好吃的东西带给父亲,表达一下做儿女的孝心,可是父亲的物质条件如此充裕、富足,远不是他们能够想象的,带茶叶蛋给父亲吃,表明他们生活、思想上的巨大差异;“他看见大大小小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对茶叶蛋的描写与前文父亲大大小小的箱子、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飞机的标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子二人在物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意识到与父亲的巨大差异,才促使许灵均做出了最后的选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写作技巧能力。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写许灵均与父亲见面的经过,而穿插的情节则补充了父子见面的原因。“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这段插叙交代了父亲遗弃他,以及之后他的人生经历。这样读者就理解了为何父子见面以及父亲想要带他出国,要补偿他。插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过去是对现在的一种补充、说明与解释。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穿插,如在舞厅里看到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许灵均想到“上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看到舞厅里的男女跳舞 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到了“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等。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地交织穿插中,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人物形象上看,通过在现实中穿插过去的内容,让读者逐渐看到了主人公的变化。开头交代被父亲遗弃,人生经历了许多坎坷时,许灵均满腹委屈,“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刚开始见到父亲,许灵均感到有些自卑,“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而后当他看到跳舞的人们时想到了自己的家,“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在和父亲交谈后,他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想要了当放牧员时的情景,“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总之,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满心委屈、悲怆、意志消沉的人,变成一个对自然、生活充满热爱的自信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从主旨方面看,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凸显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现实中父亲的生活的确富足,“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椭圆形标笺”,父亲特别希望能够带许灵均出国过这样的生活;而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许灵均认识到“我也有我所留恋的”,虽然许灵均的物质生活不如父亲,但他留恋大自然,“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使得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艺术描写的真实感。而在这样的穿插与对比中,促使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与物质的富足相比,精神的充实饱满是否更为重要?这样就凸显了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宁宗嘉泰四年春,韩侂胄定议伐金,时金为北鄙鞑靼等部所扰,有劝韩侂胄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者,侂胄然之。会邓友龙使金还,言金国困弱,用师之意益决。开禧二年五月丁亥,侂胄下伐金诏。初,华岳谏未宜用兵。侂胄下岳大理,编管建宁。甲午,攻宿州、寿州、唐州、蔡州,皆不克。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召李壁饮酒 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侂胄然之,翌日罢师旦。十月,金仆散揆分兵九道南下。后自引兵至淮,遣人密测淮水,惟八叠滩可涉,即遣奥屯骧扬兵下蔡,声言欲渡。守将何汝励以为诚然,悉众屯花靥以备之。揆乃遣赛不等潜师渡八叠,驻于南岸。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遂屯瓦梁河,江表大震。三年春,时金已有和意,丘崈上疏乞移书金帅,以成和议;且言金人既指韩侂胄为首谋,宜暂免系衔。侂胄大怒,罢崈。四月,方信孺如金军,还言敌所欲者五事:一割两准,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斩首谋。侂胄大怒,夺信孺官。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九月,张岩罢。岩自侂胄委开督府,费耗县官钱三百七十万缗而无寸功。十一月,史弥远请诛侂胄。皇后杨氏素怨侂胄,因使皇子进言:“再启兵端,将不利于社稷。”帝不答。后从旁力赞之,帝犹未许。后请命其兄次山,择群臣可任者,与共图之,帝始诺。夏震统共三百,候侂胄入朝,至太庙前,即呵止之,拥至玉津园侧,杀之。嘉定元年六月,王柟以侂胄、师旦首至金。九月,诏以金国和议谕天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北伐更盟》,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B.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C.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D.召李壁饮/酒酣/语及师旦始谋事/壁微摘其过以觇之/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B.移书,本身包含“致函”和“发布公告”两种意思,文中指发布公告。C.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当时宋每年要向金缴纳绢银。D.县官,一般用于称谓一县之长官,也可代指朝廷、官府,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劝韩侘胄利用金为鞑靼等部所扰的机会,伐金立功巩固地位,韩接受了这一建议。B.金军统帅仆散揆分兵九路南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渡过淮河,大败宋军,震动江表。 C.丘崈与方信孺主张与金和谈,他们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结果都遭到韩侂胄罢免。D.韩侂胄因北伐用兵不利引起多方不满,加之皇后撺掇,在上朝途中被夏震带兵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官军不虞其至,遂皆溃走,自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2)侂胄怒金人欲罪首谋,和议遂辍,复锐意用兵。14.皇后杨氏“使皇子进言”的意图是什么?【答案】10.D11.B12.C13.(1)南宋的军队没有料到金兵会突然到来,于是都纷纷败逃,相互踩踏,士兵伤亡不能计算得尽。(2)韩侂胄对金国打算惩治战争主谋的要求十分生气,和谈就中断了,再次态度坚决地进行战争。14.利用议和之机诛杀韩侂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意识到被苏师旦误导了。遨请李壁宴饮,酒喝得尽兴时,谈到苏师旦当初的谋划。李壁稍微指摘苏师旦的过错来试探韩侂胄的反应,之后借机竭力陈述到:“苏师旦依仗势力滥用权利,让您背负诽谤之名,如果不贬谪流放这个人,就不能向天下人谢罪。”“师旦始谋事”是“语及”的内容,后面应断开;且“壁”是下句主语,应在其前面断开,排除AB。“觇之”为动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开,且“因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主语是省略掉的“壁”,前面应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发布公告”错。结合“丘崈上疏乞移书金帅,以成和议”可知,这里是致函金帅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方信孺主张与金和谈……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错。结合原文“四月,方信孺如金军,还言敌所欲者五事:一割两准,二增岁币,三索归正人,四犒师银,五斩首谋。侂胄大怒,夺信孺官”可知,方信儒只是出使金国,所列条件是金国提出的,并非方信儒列出条件来推动宋金和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虞”,预料;“溃走”,败逃;“蹂践”,踩踏;“胜”,尽。(2)“罪”,惩治;“辍”,停止、中断;“锐意”,态度坚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十一月,史弥远请诛侂胄。皇后杨氏素怨侂胄,因使皇子进言……”可知,皇后让皇子进言是想利用议和之机诛杀韩侂胄。参考译文:宋宁宗嘉泰四年春,韩侂胄商议确定攻打金兵之事。当时金被北面边境上的鞑靼等部落侵扰,有人劝说韩侂胄借机建立盖世功名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侂胄认为这个主意很好。适逄邓友龙出使金朝回来,禀告金国正危困衰弱,韩侂胄出兵的意愿更坚决了。开禧二年五月丁亥,韩侂胄颁布了讨伐金国的诏书。起初,华岳功谏不应该发动战争。韩侂胄就把华岳交给大理寺治罪,贬谪到建宁。甲午日,宋军攻打宿州、寿州、唐州、蔡州,都不能战胜。韩侂胄在战败伤亡之后,才意识到被苏师旦误导了。遨请李壁宴饮,酒喝得尽兴时,谈到苏师旦当初的谋划。李壁稍微指摘苏师旦的过错来试探韩侂胄的反应,之后借机竭力陈述到:“苏师旦依仗势力滥用权利,让您背负诽谤之名,如果不贬谪流放这个人,就不能向天下人谢罪。”韩侂胄认为李壁说得对,第二天就罢免了苏师旦。十月,金帅仆散揆分兵九路向南进发。后来亲自率兵到了淮水,派人秘密测量淮水的深度,只有八叠滩可以越水过河,就派奥屯骧在下蔡陈兵,声称准备渡河。守将何汝励信以为真,把军队全部驻扎到花靥来防备金军。仆散揆这才派赛不等人秘密出兵渡过八叠滩,在淮河南岸驻扎下来。南宋的军队没有料到金兵会突然到来,于是都纷纷败逃,相互踩踏,士兵伤亡不能计算得尽。于是金兵在瓦梁河屯兵,长江以南大为震动。开禧三年春天,当时金兵已有和解的想法,丘崈上奏请求给金军主帅写信来达成和议;并且建言,既然金朝认定韩侂胄是战争的主谋,应该暂时免去他的职衔。 韩侂胄很生气,罢免了丘崈。四月,方信孺出使到金营,回来后说金军要达成五件事才和谈:一是割让两淮之地,二是增加岁币,三是索要归正人,四是补充军饷,五是斩杀战争主谋。韩侂胄十分生气,免去了方信孺的官职。韩侂胄对金国打算惩治战争主谋的要求十分生气,和谈就中断了,再次态度坚决地进行战争。九月,张岩被免官。张岩自从受韩侂胄委托设立军府以来,花费朝廷三百七十万缗钱财却没有一点战功。十一月,史弥远请求诛杀韩侂胄。皇后杨氏一向怨恨韩侂胄,就让皇子向皇帝进言:“如果让韩侂胄再次和金兵开战,将对国家不利。”皇帝不答应。皇后从侧面支持皇子的看法,皇帝依然没有答应。皇后请求任命她的兄长杨次山,挑选一些可信的大臣,一起谋划这件事,皇帝这才允诺。夏震率领三百士兵,等候韩侂胄上朝,当韩侂胄走到太庙前面时,李壁立即大声呵斥让他停止,推搡着他到了玉津园旁边,把他杀死。嘉定元年六月,王柟带着韩侂胄、苏师旦的首级出使金国。九月,皇帝诏令天下,和金国议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轻肥白居易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6.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错。从文中可知诗人并没有通过议论的方式,而是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①这首诗先是极力铺排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穿红佩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去参加达官贵人的宴会,饮罢美酒佳酿,吃完山珍海味,得意洋洋,精神亢奋,旁若无人的景象。诗的最后笔锋突然一转:这年江南大旱,衢州(今浙江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桑之未落②.其叶沃若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④.谣诼谓余以善淫⑤.亦余心之所善兮⑥.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有:沃若、蛾眉、谣诼、淫、犹。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社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胜数将心比心息息相关杳无音信 B.屈指可数将心比心息息相关杳无音信C.不可胜数设身处地利害相关遥遥无期D.屈指可数设身处地利害相关遥遥无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20.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A.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C.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答案】18.B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 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结构混乱,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不合逻辑,前句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应当是转折关系,用“却”字更合适。全部修改正确的是D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C。(二)语文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9分)含服片,即需要含着吃的药片。①,一种是含在舌上的任何位置,一种是把药片含在舌下。普通的含服片是为了“慢”,主要针对的是咽部和口腔局部的炎症病灶,一般应含在舌面上、牙齿和面颊之间或患处附近,(),让药物发挥消炎、镇痛等作用。②舌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舌下含服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吸收入全身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能让药物直接通过血管壁被迅速且完全吸收,不会被肝脏代谢损耗。舌下含服持续时间较口服用药短,所以一般仅用于急救,即病情发作去医院治疗前。这样既可救治患者,减轻病痛,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唾液溶化后,口腔和咽部被慢慢刺激B.口腔和咽部被慢慢刺激后,经唾液溶化C.慢慢刺激口腔和咽部后,经唾液溶化D.经唾液溶化后,慢慢刺激口腔和咽部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含服的方式有两种②舌下含服是为了“快”③又能争取治疗时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能力。此处主语应该是“含服片”,按照常理是先溶化,然后刺激口腔和咽部,排除BC。比较AD,前面主语是“普通的含服片”,前后主语需要保持一致,A项的后面主语变成“口腔和咽部”,偷换主语,排除A。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面讲“一种是含在舌上的任何位置,一种是把药片含在舌下”,指两种服用方式,此处是总说含服方式有两种。第二处,此处讲的是第二种含服方式,根据后面“舌下含服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吸收”“直接通过血管壁被迅速且完全吸收”,抓住“直接”“迅速”“完全”等分析,这种含服方式是为了“快”。第三处,“这样”代指的是“舌下含服”的方式,前面讲这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一般仅用于急救”。此处应该是讲这种含服方式的好处,适用于急救,也就是可以争取救治的时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寻常的: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文化自信之美;央视春晚国风舞蹈剧《只此青绿》惊艳了世人,别样展开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呈现出东方美学的风骨之美;天津人众志成城、团结乐观,诠释着硬刚“奥密克戎”护佑家乡平安的逆行之美;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展现了铿锵玫 瑰的拼搏之美……美需要被发现、被欣赏、被感受、被体验,但是美最终还是要由我们自己去创造。盛世华年,最好的你处在最新的时代。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心怀美好,向美而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心是赏美之心,行为创美之行关于“美”,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莫过于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认为,发现美,要靠我们入眼入心,而更重要的是用我们自己的行动来创造美。以赏美之心,创艺术之美。艺术有其传承性和独特性,如赏菊,本是古之传统,但不同的人,因为人生阅历、生活际遇不同,往往会对菊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有人赏菊的典雅安闲,有人赏菊的淡雅娴静,而在黄巾军首领黄巢看来,满城灿如艳阳之菊恰似金甲铁铠,是豪气干云,是怒火冲天,是万夫不当的勇气之花,斗争之花。可见,以赏美之心,可创艺术之美。以赏美之心,创科技之美。美与科技,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君不见古有地动仪,中有都柱,饰以龙鱼山川之貌,在科技的谨严与装饰之美中获得平衡;君不见苹果手机横空出世,正是因为乔布斯的那句“我们的研发与创新,无不与美学紧密相关”;君不见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首钢的“玉如意”,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与科技力量完美融合,才为我们带来了冬奥会上“最快的冰”与连破的纪录。如果缺少赏美之心,科技只是冷冰冰的枪炮、钢铁与细菌;而如果没有科技加持,美也只是太虚幻境或海市蜃楼,只有将赏美之心与科技之美相结合,才会有1+1>2的艺术升华。以赏美之心,创大同之美。任何事物都美丑同体,于人如此,于国如此。如果只以赏美之心看自己,则未免陷入夜郎自大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如果只以赏美之心看他人,则邯郸学步之况不远矣。所以,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自然有五千年浩荡文明史,但也在对外国文化兼收并蓄,力求存同求异,截长补短。如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但我们只要多以欣赏他人之美的眼光关注对方的优点长处,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相信一定可以减少摩擦和冲突,早日携手共创大同世界。 盛世华年,青春萌动,学子争美。我们是赏美的一代,更要以实际行动,让内化于心之美,变成外化于行之美,将“创美”融入血液,化为行动的不竭动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对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两方面展开。第一方面,材料以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所展现的不同寻常,体现了美的不同类型。冬奥会是文化自信之美;《只此青绿》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美。这两者所展现的是文化之美。而逆行之美和拼搏之美,展现的则是人们的思想精神之美。由此观之,审美的载体各有不同,审美的内涵也丰富多彩。第二方面在于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解读。美的诸多历程——被发现、被欣赏、被感受、被体验、去创造,既是人类感知美、与美发生作用的心路历程,也为我们如何去实践“心怀美好,向美而行”提供了思路。试题要求以“心怀美好,向美而行”为话题展开写作,写作时即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对“知美”和“美行”分别展开讨论。就“知美”而言,重点在探讨哪些美值得我们去追寻——自然界的美、文化艺术的美、人类的精神之美……对此应着重说明,对美的价值判断不应该狭隘,而应以博大心胸和宽广视野去看待。而对于“美行”,可适当探讨怎么去发现美、怎么去欣赏美的问题。但根据材料“美最终还是要由我们自己去创造”可知,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我们怎么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怎么去创造美好的问题上。立意:1.用勇敢去追求美。2.在“真”(善)中体味美、创造美。3.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才能去创造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20: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6.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