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偃)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警,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刘邦。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豪杰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汉朝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因此不得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5.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A2.C3.A4.①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路旁树上上吊的人,一个连着一个。②(汉武帝)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此)来显示武节,威震匈奴。5.采用引用的方法,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观点,再举例,通过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 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除BD。“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而且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上”,所以“上”应归于前一句,排除C。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错误,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恢则认为汉朝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经过。“自经于道树”,状语后置句,在路旁树上上吊。“相望”的意思是“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2)“勒”,统率。“以”,目的连词,来。“见”的意思是“显示”“显扬”“显现”“展示”等。【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可知,主父偃先采用了引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先援引《司马法》中的观点”等;根据“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可知,主父偃后采用了举例的方法,可概括为“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后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遭到平城之围’的事例”等。根据题干“以达到什么目的”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劝谏的目的。主父偃先引用的《司马法》中指出“好战”与“忘战”两个方面,借此既委婉地告诉汉武帝“好战”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忘战”的危险,之后又举用高皇帝刘邦执意对匈奴用兵导致被围平城一事,进一步强调了“好战”的危害。据此可知,主父偃旨在劝谏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时应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忘战”,更不能“好战”。由此,可概括为“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对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明确答案所对应语句后,考生只要组织好语言,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 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①野步洪炎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②,花边流水武陵源。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注】①太冲、表之、公实,是作者的三位友人。②灵隐寺:佛教名寺,在杭州。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叠词“矗矗”和“田田”突出了山峦耸立、田野葱翠的景物特征,且富于音乐美。B.颔联视听结合,耳畔是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眼前是武陵源丛花与流水相映衬的美景。C.尾联写诗人因看农夫田间插秧而流连忘返,流露出对农事活动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D.全诗写诗人于初夏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见闻和感受,语言质朴自然,意味隽永。7.请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其作用。【答案】6.B7.第一问(意思):一路所遇就是画,这不是笔墨所能描摹的;野游所见都是诗,这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第二问(作用): ①直抒感怀,表达了作者对如画如诗的山水田园风光的赞美与热爱;②紧承上文,在前两联景物描写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发议论,深化了情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B.“眼前是武陵源丛花与流水相映衬的美景”错误。“武陵源”是用典,并非眼前实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颈联“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意思是: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颈联写诗人所见即诗、画,非能来写、说。到处都是充满诗意和如画景致,它们完全出自天然,简直无法用笔墨和语言描绘出来。表现了景色的美丽和作者对如画如诗的山水田园风光的赞美与热爱。这一联诗人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进行了对照,直抒感怀,说游览所逢所见,处处皆是画意诗情。而这样的感慨正是基于前两联“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景物描写的基础之上,故本联紧承上文,深化了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人由青春到衰老的短暂。(2)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六朝因荒淫而相继覆亡的史实皆成过往,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空贻后人凭吊之资。(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被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②.朝如青丝暮成雪③.简能而任之④.择善而从之⑤.六朝旧事随流水⑥.但寒烟衰草凝绿⑦.王者不却众庶⑧.故能明其德⑨.为天下理财⑩.不为征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暮”“简”“衰”“庶”。四、文学类文本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杀人者(节选)[美]海明威“他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地方?”“他从来没有机会对我们怎样过,他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我们。”艾尔从厨房里说。“那你们为什么要杀他呢?”乔治问道。“只是受一个朋友之托,聪明小伙子。”“闭嘴!”艾尔从厨房里说,“你的话太多了。”到了六点五十五分的时候,乔治说:“他今天不会来了。”这期间,小饭馆里已经来过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要买一客火腿蛋三明治随手带走,乔治曾到厨房里为他准备。他在厨房里看到艾尔坐在便门旁边一只凳子上,一支锯断了的霰弹枪枪口搁在架子上。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我们再等他十分钟。”麦克斯说。麦克斯又看看时钟,钟面是七点钟,接着是七点零五分。“出来,艾尔,”麦克斯说,“我们还是走吧。他不来了。”艾尔从厨房里出来。那支锯掉了枪筒的霰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再见,聪明小伙子,”他对乔治说,“你的运气真是好。”他们俩走出门去。乔治透过窗户瞅着他们从弧光灯下面走过去,穿过大街。他们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真像耍杂技的。乔治回身穿过转门,走进厨房,为尼克和萨姆解绑。“我可再也不要这玩意儿了。”萨姆说。 尼克站了起来,他以前嘴里从来没有塞进过毛巾。“他们打算杀死安德烈森。”乔治说。萨姆用两只拇指摸摸嘴角。“他们都走啦?”他问道。“走啦,”乔治说,“他们这会儿都走啦。”“我可不喜欢这事儿。”萨姆说。“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行。”“这事情你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说。“如果你不想去,就别去。”乔治说。“同这种事情搅在一起没什么好处,”萨姆说,“你别卷进去。”“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他住在赫希的小公寓里。”乔治说。外面的弧光灯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按铃。一个妇人来开门。“安德烈森住在这儿吗?”“你要看他吗?”“有人要看你,安德烈森先生。”那个妇人说。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他并没有朝尼克看。“怎么啦?”他问道。“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萨姆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他们把我们弄到了厨房里,”尼克继续说下去,“他们打算趁你走进去吃饭的时候,打死你。”安德烈森望着墙壁,什么也不说。“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我来说给你听,他们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安德烈森望着墙壁,“谢谢你来告诉我这番情况。”尼克望着躺在床上的那个大汉。 “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没有什么事是要我帮忙的吗?”“没什么好帮的。”“那也许只是一种恐吓吧。”“不,那不光光是恐吓。”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他望着墙壁。“我还是回去看看乔治。”尼克说。“再见,”安德烈森说,他眼睛并没有朝尼克那边看,“感谢你跑来一趟。”尼克出去了。他关门时,看到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墙壁。“他身体不大舒服,真叫人难过,”那妇人说,“他是吃拳击饭的,你知道。他是个绅士。”尼克从暗黑的大街走到弧光灯下面的拐角处,然后沿着车轨走回亨利小饭馆。“你看到安德烈森啦?”乔治问道。“看到了,”尼克说,“他在屋子里,他不愿意出去。”“你把情况都告诉他了吗?”“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他打算怎么办?”“他什么打算也没有。”“他们要杀他呀。”“这真是桩可怕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干了些什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艾尔两次说乔治是“聪明小伙子”,第一次是暗示他要老老实实听从指挥,不该问的就不要问;第二次是夸赞,夸赞他是一个识相的聪明人。B.“这事情你还是一点也别去插手为好,你最好还是别卷进去”,萨姆唯恐惹祸上身而避之 不及,体现出他的小心谨慎。C.小说先写艾尔和麦克斯打算在店中杀掉安德烈森,但没有成功。他们离开后,尼克找到安德烈森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但他的反应很平静。D.小说以细节传神,文中用“他用戴手套的手拉了拉衣襟”“穿着那么包紧的大衣,戴着高礼帽”这样一些细节表现天气的寒冷。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共描写了四个场景,其中三个都发生在亨利小饭馆中的餐室里,另一个发生在赫希的小公寓里。B.小说通篇由人物对话组成,人物对话简练干脆,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C.小说写两个杀人者离开餐馆时的穿着,“真像耍杂技的”,这句话暗含讽刺,暗示杀人者在心目中把杀人视为儿戏以及这个世界的混乱。D.小说只写了安德烈森被追杀,而对他为什么被追杀,又是怎样逃过此前的追杀等情节只字不提,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中“冰山原则”的体现。11.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小说中安德烈森的心理状态。12.小说的题目为“杀人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尼克?【答案】9.D10.A11.“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可见其对逃亡生活的厌倦;“他什么打算也没有”,可见其面临死亡的麻木;听到别人要杀死他,“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可见其对未来的绝望。12.尼克是小说的线索,通过他将杀人者和被追杀者联系起来;尼克的紧张和安德烈森的平静形成对比,突出安德烈森作为被追杀者的不正常表现;小说以尼克的感慨作结,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现天气的寒冷”错,结合文本“那支锯掉了枪筒的霰弹枪在他那件太紧的大衣腰部显得有点鼓鼓囊囊的”分析,应是表现杀手的小心谨慎。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三个都发生在亨利小饭馆中的餐室里”错误,第二个场景在餐室和厨房。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状态的能力。结合“安德烈森翻过身去,面对着墙壁”“你不能离开这个城市吗?”“‘不能,’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他望着墙壁”等分析可知,他对逃亡生活已经厌倦。结合“当然。我告诉他了,不过,他好像早就知道了”“他打算怎么办”“他什么打算也没有”“他们要杀他呀”等分析可见,他对面临死亡的麻木。结合“‘这种事情,叫我有什么办法。’安德烈森说”“我不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等分析可知,他对未来充满绝望。【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结合“‘你听好’乔治对尼克说,‘你最好还是去看一下安德烈森吧’”“‘我去看他,’尼克对乔治说,‘他住在哪儿’”“尼克沿着车轨向街上走去,走到街上的第三幢房子,也就是赫希的小公寓。尼克走上两个踏级,他按铃”“尼克推开门,走进房里。安德烈森和衣躺在床上。他个子长,床太短。他头枕着两只枕头”“尼克和萨姆背靠背待在角落里,嘴里各塞着一条毛巾”等分析,尼克开始亲眼看到要杀人,到后来看望并给安德烈森报信,最后回到餐馆,尼克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小说的线索,通过他将杀人者和被追杀者联系起来。结合“‘我在亨利小饭馆那儿,’尼克说,“有两个人进来,把我和那个厨子捆了起来,他们说准备杀死你”“他说这话的时候,听起来有点儿傻里傻气。安德烈森一言不发……安德烈森说,‘这样奔来赶去,我已经跑够了’”“‘你要我去警察局跑一趟吗?’‘不,’安德烈森说,‘去了也没什么用。’‘没有什么事是要我帮忙的吗?’‘没什么好帮的’”“他望着墙壁”等分析可知,尼克对有人要杀安德烈森充满担心,内心紧张,想要报警,而安德烈森却波澜不惊,无比平静,二人形成对比,突出被追杀者的不正常表现。结合“尼克说,‘他这样等在屋子里,知道自己眼看就要碰上什么事情。我可真不敢想象,这太可怕了。我打算离开这个城市’”分析,小说以尼克的感慨作结,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恼【俄】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约纳回过头去瞧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看来都是一样,只要有 乘客就行……“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新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有删改)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他的经历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B.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这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C.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情作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D.《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成员,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雪花纷飞渲染沉重凄凉的氛围,一动不动的车夫,虽然不想说话,却足以使读者窥探到他内心的沉重负担。B.小说第二段的第三句话连续出现“伛”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虽没有直接描写约纳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身体语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他的悲苦心境。C.小说在写约纳等待乘客的过程中,描写了约纳和他的小马的姿势一致,意味深长。这其实为小说结尾约纳向马倾诉埋下了伏笔。D.当三个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约纳还“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约纳是多么孤寂。15. 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16.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3.B14.A15.①笔调冷静。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方法,去展现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遭遇,叙述客观冷静,引人深思。②表现主题深刻。作者通过描写马车夫约纳不断想向人倾诉丧子之痛,却屡屡受挫,来表现底层人民的无声悲哀和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16.①与约纳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他尝试对军人、三个年轻乘客、大车店的青年人进行倾诉,却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只有陪伴他的瘦马可以让他倾吐苦恼。凸显了当时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深化主题,平平淡淡却意味深长。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③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悲痛伤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错误,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掉的事有人听,而文中马车夫约纳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没人愿意听,二者不同。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虽然不想说话”错误,根据“约纳回过头去瞧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知,他想说话。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分析“冷静的笔调”。 文中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第一个乘客说“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第二次的乘客说“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等,没人愿意听他的倾诉。作者运用现实客观的写作方法,去展现马车夫有苦无处诉的遭遇,叙述客观冷静,引人深思。再分析“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马车夫约纳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断想向人倾诉丧子之痛,但是“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表现底层人民的无声悲哀和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尾约纳对着他的瘦马倾吐苦恼,而上文写到他想倾诉时没有人愿意为他停留,如军官“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驼子“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结尾与约纳之前的遭遇进行对比,凸显了当时人的麻木冷漠、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根据“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只要他活着就好了……”“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可知,结尾写出主人公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之苦恼,孩子去世之苦恼,以及无人倾听开解之苦恼。深化主题。人们不愿意倾听他的倾诉,他只有对着马儿倾诉,且这场没有回复,让人读来更感悲痛伤感。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这些年,这座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巨变。每一个来过广州、身在广州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正在不断创造新的传奇。如果登上广州塔,又逢雨后,偌大的城市于________之中,另有一番美景。若是幸运,还能看到彩虹,甚至双彩虹。珠江之上,风起云涌,云层游移,光影明暗,________。街上的行人总是匆匆,人们为了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着。那随处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孩童、朝气蓬勃的少年、充满活力的青年,更让这座城市散发着________的气息。广州东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很值得走一走。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 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作、学习休闲于此。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孕育发展,这就是广州的茁壮成长之路。从化,素有广州后花园之美誉,流溪河畔,芳草萋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的广州正建设着一个个诗意栖居特色小镇。徜徉其中,________,可以感到一股劳动气息、工匠精神在小镇的每一个细节里悄然流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云蒸霞蔚蔚为大观昂扬向上怡然自乐B.云蒸龙变蔚为大观奋发有为怡然自乐C.云蒸霞蔚叹为观止奋发有为欣然自得D.云蒸龙变叹为观止昂扬向上欣然自得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B.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显示,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C.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D.按照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规划,这块占地178平方公里的区域,未来将会有超过60多万人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于此。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7.A18.C19.①本体是“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词是“如同”,喻体是“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②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镇们在绿水青山间极为醒目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云蒸龙变: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云蒸霞蔚:像云雾彩霞升腾聚集起来一样。形容繁盛艳丽。此处应相容雨后广州塔的美景,因而选择“云蒸霞蔚”。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此处指景色盛大,因而选择“蔚为大观”。昂扬向上:形容情绪高涨;奋发有为:指精神振作,有所作为。此处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应选择“昂扬向上”。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此处强调的是满足,应选择“怡然自乐”。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按照……显示”句式杂糅,应删掉一个;二是成分赘余,“超过……多”重复。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画线句“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如同镶嵌于青山绿水间一粒粒珍珠”,把“米埗小镇、童话小镇、西和小镇、罗洞工匠小镇……”比喻成“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比喻词是“如同”;“青山绿水间的一粒粒珍珠”写出小镇在“青山绿水”间的醒目的状态,而“珍珠”的喻体则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先民将28星宿按照东西南北分为四象,东方的苍龙主要有七宿,其中角宿代表龙角。冬季时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称为“潜龙在渊”;农历二月初二角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被称为“龙抬头”。农耕文明中“龙抬头”表明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如雨后春笋般勃然生长,也意味着冬藏结束、春种开始。()。“社”字面义就是祭祀土地神,也就是“社稷”中的“社”(稷是谷神)。今天中山公园里的五色土祭坛就是传统社会里官方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因为古代社会运转与粮食耕种、土地密切相关,所以“社稷”的结合,成了“国家”的代名词。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在某些地方,“耕种”与土地相关,“龙抬头”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日,也被称为“社日节”B.“耕种”就与土地相关,所以在某些地方,“龙抬头”又被称为“社日节”,也是土地神的诞辰日C.“耕种”就与土地相关,所以在某些地方,“龙抬头”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日,也被称为“社日节”D.所以在某些地方,“耕种”与土地相关,“龙抬头”又被称为“社日节”,也是土地神的诞辰日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答案】20.C21.A22.因为古代社会运转与土地、粮食耕种密切相关,所以“社稷”结合在一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社’字面义就是祭祀土地神”可见,补写的语句应该把“社日”放在句尾,才能与后句的“社”字解释衔接上,排除BD;“也意味着冬藏结束春种开始”与“耕种”二字联系紧密,“‘耕种’与土地相关”是原因,“‘龙抬头’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日”是结果,“所以……”应该放在原因和结果中间进行衔接,无法直接放在句首,排除A。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万物生长比作“雨后春笋的生长”。A.比喻,把露水比作“真珠”,把弯月比作“弓”。B.拟人手法,说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来看去看不够,把敬亭山拟人化了。C.上下句对仗工整,采用了对偶手法。 D.“朱门”代指富豪人家,采用借代手法;同时把富豪人家奢侈无度与贫苦人家悲惨生活进行了对比。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二处:一为语序不当,“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为了与“社稷”照应,“粮食耕种、土地”应改为“土地、粮食耕种”;二为搭配不当,“结合,成了……代名词”无法搭配,“成了代名词”的主语应该是“社稷”,故改为“‘社稷’结合在一起,成了……代名词”。六、微写作(6分)23.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时,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也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它既可以帮一个人完成愿望,但是,它也能让一个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请从阅读的19~37章中列举一个被金钱诱惑的人物并分析其事件。(150字以内)【答案】示例:艾米丽天生美丽而又才华横溢,那个落后的小小的空间不能满足她的欲望,而贫穷生活和保守的民风又把她牢牢束缚,无奈之下,她接受了汉姆的求爱与他订了婚。但就在订婚的当天,大卫和他的朋友斯蒂夫来拜访,斯蒂夫相貌英俊口齿伶俐,家境优渥,艾米丽也觉得找到了知己,最终他们私奔了。但后来斯蒂芬抛弃了艾米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情节的把握能力。题目先阐述了《大卫·科波菲尔》主题之一,揭露金钱的罪恶。然后要求从19~37章中列举一个被金钱诱惑的人物并分析其事件。首先注意选对人物,比如谋得斯通虽然也是被金钱腐蚀的人物,然而他的故事并不在19~37章中,这部分章节中被金钱诱惑的人物是艾米丽。其次,要注意说清楚人物被金钱腐蚀或诱惑的具体事件,概述有关情节;最后还应当适当评论一下人物的结局,揭露金钱的罪恶。比如艾米丽,如果不是金钱的诱惑,她就会踏踏实实嫁给汉姆,过着虽然平凡但却会幸福的生活,因为汉姆很爱她,而且养父也爱她;然而她没有经受住金钱的诱惑,与斯蒂夫私奔了,艾米丽爱上 斯蒂芬固然是因为斯蒂芬相貌英俊,但更主要的是他的家庭条件。后来斯蒂芬在母亲到威胁和他自己的情感动摇之下抛弃了艾米丽,而最后养父找到她,他们相依为命,孤独到老。七、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弃我的叫声,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篇议论文;自拟标题,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表现自我改变的重要性。由“乌鸦愤愤不平”“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弃我的叫声,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可知,乌鸦所想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想改变环境,换一个环境;而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因为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指出了乌鸦的错误,说出了根本原因“改变你的声音”,改变自己。“乌鸦的声音”是自身,是内在的因素,“人们讨厌乌鸦的声音”是外在的环境,可知鸽子是在提醒乌鸦,改变应从自身开始,在现实面前,自身只有改变、适应,才能得以生存,内在的改变比外在环境的改变更重要,内在的改变才是成功的途径。由此可知,本次作文要写出改变自我与改变环境、适应环境的辩证关系。行文构思上,首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改变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话题;接着采用层进式展开论述,先分析为什么要随环境改变自己,如“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是对现实清醒的认识”“改变自我方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决定人成长的是主观因素,而非客观环境,所以人要主动改变以成长”,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指出该如何做,如“改变自我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利用环境向理想迈进”;最后收束全篇,再次明确观点。立意: 1.改变自我,适应环境。2.学会适应环境,方能别有洞天。3.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是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2 16:16: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1.7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