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十月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在西周的金文中,贵族有时称周国为我国、我邦、邦家,更多的时候则仍旧只称家、我家、厥家,王室所设的官职里,冢宰、膳夫之类的官名原本就是家族内负责某种事务的职名,得以任职于王室、公室者,也常自称“克奔走于王家”。材料表明西周A.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B.受到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支配C.较多的任用王室成员担任重要职务D.与周边被征服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西周的金文中,贵族有时称周国为我国、我邦、邦家,更多的时候则仍旧只称家、我家、厥家,王室所设的官职里,冢宰、膳夫之类的官名原本就是家族内负责某种事务的职名,得以任职于王室、公室者,也常自称‘克奔走于王家’”和所学可知,西周政治结构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按照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故B项正确;从夏朝开始,宗族关系就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故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周部族与被征服部落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2.汉代农业税远低于商业税,但汉代依然出现了很多致富的职业,见下表,由此可知卓氏冶铁;行贾曹氏冶铁;经商;放贷刁闲贩卖鱼盐师史四处经商任氏储存;交易粮食;力田、畜田栗氏经商——许倬云《汉代农业》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B.可能造成土地兼并C.盐铁官营政策影响D.工商皆本观念流行【答案】B【解析】 【分析】【详解】在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下,汉代依然出现了很多致富的职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商人致富后往往会购买土地,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的重农抑商,故A错误;材料没有盐铁官营政策影响的信息,故C错误;明清之际,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故D错误。3.据《哈佛中国史》载:“唐后期,中国南方的地主们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煮沸的动物骨头的溶液里,有时还混入蚕沙或羊粪,以保护其不受虫子和疫病的侵害,然后将谷粒种人特殊的苗床,苗床经过反复的深耕以使土地松散。”这一做法反映了唐朝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南方普遍种植水稻C.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D.开始使用除虫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农业生产中在制种、耕种方面都有精细的技术,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不能说明南方普遍种植水稻和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排除BC;材料中的制种技术是为了避免虫害,不是除虫技术,排除D。4.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初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体现了州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A项不是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且州长官与通判连署文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度僵化,也无法体现因循守旧,排除B;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排除C。【点睛】5.1657年以后,顾炎武离开昆山,开始了北游的历程。在游学过程中,他一边读书,一边交友,-边考察,一边著述,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这部著作记述了各地的山川形势、物产习俗、民生利弊,有很商的实用价值。顾炎武的行为 A.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B.有利于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C.与当时主流思想一致D.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叙述顾炎武一边进行游历考察实践,一边把考察得到的情况写成具有实用价值的著作,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在四书五经里,故读顾炎武的著作并不利于科举考试,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理学,顾炎武的反对理学空谈,C项错误;顾炎武反清复明,他的著作并不能得到统治者的高度认同,D项错误。6.在中英鸦片战争开战之初,广州军民多持观望态度,但自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1842年,广州城西北并东路学社均有团练,到1847年以后,广州城内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也组织街约团勇“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广州民众的抗争说明A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民心B.知识分子充当了反侵略先锋C.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中英两国军事力量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初民众多为冷漠、恐惧,但是随着英军侵略的加剧,广州城中民众自发的组织起团练街约,自发开展保家卫国的反抗,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清政府彻底丧失民心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排除A项;材料虽然列举了广州书院学社组织的团练、街约,但并未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7.1854年,东王杨秀清针对英国驻华公使包令提出问题作出答复,其中——条便是:“我主天王,奉行天道,凡事秉乎至公,视天下为一家,胞与为怀,情同手足。”之后,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来到天京,要求太平天国遵守法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被太平天国领导人驳回。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重视农民阶级的革命本性C.深谙近代外交准则D.主张国家之间应平等交往【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杨秀清在答复英国公使中提到“天王凡事秉乎至公,视天下为一家,胞与为怀,情同手足”,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遵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出太平天国主张国家应平等交往,故D项正确;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是认为中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各方面领先于周边“蛮夷”的观念,与“蛮夷”国家是不平等的关系,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主张与各国平等交往,故A项不准确;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太平天国主张与外国进行平等的交往,只是双方在地位上的平等,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近代外交准则的了解程度,故C项说法不准确。8.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正式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奏折中写道“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候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其意在A.创建海军收回利权B.官督商办创立民用企业C.创办学堂培养人才D.师夷长技兴办军工企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工业,依据“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候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可知体现了李鸿章主张通过官督商办的方式创立民用工业,B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李鸿章主张创建近代海军,A排除;题干的主旨是李鸿章建议清廷创办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工业,与洋人争夺利权,没有体现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或兴办军工企业,CD排除。故选B。9.以下是不同人物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人物评语郭士立(19世纪中期德国汉学家)全书塞满了对我们自己地图的可悲的模仿品,其世界地图是古老的,好像它们是一千年前画出来的。梁启超(维新派人物)其书在今日,不过束阁覆瓶之价值,然日本之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辈,皆为其书所刺激。 李少军(当代北大教授)通观《海国图志》,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弱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夷”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A.历史评价受不同人的学识影响巨大B.《海国图志》充满对西方偏见C.时代与立场影响对历史著作的评价D.评价历史著作受政治因素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郭士立、梁启超、李少军因国籍、所处时代不同,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评价也不一致。郭士立从外国人的角度否定了魏源《海国图志》的价值所在;梁启超则看到了魏源《海国图志》对日本崛起所起的作用;李少军则从思想解放、反侵略的角度评价魏源《海国图志》。这体现出不同时代和眼界对评价历史著作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学识对历史著作评价的影响,排除A项;《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认可西方科技的长处,排除B项;材料反映时代与立场影响对历史著作的评价,“评价历史著作受政治因素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国近代买办中有些人是“奉洋若神者”,但还有另一部分人如唐廷枢,在主持开平煤矿开采工作中,运用在外国公司任职期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拟定的矿务局章程在招股、人事设施和分红等方面的规定,体现了私人资本的利益。这反映了中国近代买办A.充当列强侵华代理人B.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动C.重利而民族观念淡薄D.转化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答案】B【解析】【详解】一部分买办“奉洋若神”,但也有一部分买办学得知识和经验后发展民族实业,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部分买办助推列强在华经济侵略,加速自然经济解体,部分则帮助洋务派或自己投身于近代实业,推动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些都促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B项正确;部分买办“亲外”,但也有部分买办帮助发展民族实业,抵御西方经济侵略,推动中国向近代化转型,C项错误;部分买办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1. 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可以印证拉伯第观点,A项正确;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并未揭示如何“让袁世凯靠边站”,B项错误;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没有说明袁世凯与中国事务的关系,C项错误;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与共和的缔造者们“让袁世凯靠边站”不符,D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与之前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相比,超越历史地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整体性觉悟,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该学者意在表明五四运动A.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作用B.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开端C.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D.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全新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由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且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C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3. 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前夕,中国出版业获得了显著发展。以当时上海销路比较广的《星期评论》为例,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马克思主义者撰稿14篇,主要提倡阶级斗争学说;另有其他知识分子的文章4篇。据此可知A.为首次国共合作创造了一定条件B.马克思主义传播助推出版业繁荣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合时代需求D.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有一些人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与认同,这为之后的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报刊,不能体现“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14.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中共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15.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答案】A【解析】 【详解】1934年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此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是动员群众拥护共产党,从而参加革命战争,故选A;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已经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排除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1934年是局部抗战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排除D。16.下表内容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当地民众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民众思想言论出处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丧父母,悲惨甚极台湾巡抚唐景崧奏报台民惟恐倭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台湾官员奏报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巡抚唐景崧奏报有全台皆兵之感侵台日军A.台湾同胞朴素而又强烈的民族情感B.台湾人民奋起抵抗荷兰殖民统治C.民众渴望结束分裂状态的强烈愿望D.抗战期间民众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民众思想言论和言论出处可知,台湾同胞反对清政府把台湾割给日本,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这是台湾同胞朴素而又强烈的民族情感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与荷兰侵占台湾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台湾同胞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而不是民众渴望结束分裂状态的强烈愿望,排除C;材料体现的甲午时期,日本侵占台湾,与抗战无关,排除D。17.1940年5月17日,美国《箴言报》以《中国人仍然坚守重庆堡垒》为题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配用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片中,残垣瓦砾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四散的人们在废墟中寻觅和行走;第二幅图片中,则是修葺--新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往如织,店铺悬挂的林林总总的招牌和广告。这一报道()A.美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B. 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支持C.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成反日同盟D.体现了美国媒体对中日战争的矛盾心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0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幅图片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虽然处于灾难之中,但意志并未消沉,希望能够重建家园,这反映了美国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B项正确;由标题《中国人仍然坚守重庆堡垒》可知,美国媒体对中国坚持抗战表示赞同和支持,并非美化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排除A项;1940年,美国尚未参战,中美没有结成反日同盟,排除C项;材料表达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支持,没有体现美国媒体对中日战争的矛盾心态,排除D项。故选B项。1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毛泽东的这一论断A.旨在推动开展社会主义革命B.奠定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C.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D.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通过对国营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地位及态度的说明,指出国营经济是领导力量,但允许私有制的存在,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故答案为D项;当时中国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垄断国家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奠定了我国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还有存在的必要,体现出新民主主义原则,而不是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19.如图为1952—1960年辽宁省居民购买力折线图,这一时期辽宁居民购买力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高”在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三大改造完成早C.开展了“大跃进”运动D.居民商业意识强【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例和图中三条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1960年即一五计划前后,辽宁省居民购买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城市居民购买力更是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主要得益于当时国家优先发展以辽宁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重工业,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后期,辽宁居民购买力高并非因为该省三大改造完成早,公有化水平高,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未能促进人民购买力提高,排除C项;居民商业意识强并不能导致其购买力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A项。20.某学者认为:“台湾社会是一个‘分裂社会’,内部存在很多结构性分歧,任何激进立场只会强化它的分裂倾向,而‘一国两制’承认台湾的现实,主张通过谈判沟通来强化两岸关系,这是唯一可能被台湾接受的两岸关系方案。”该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A.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B.解决了台湾内部分歧C.得到台湾人民认可D.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一国两制’承认台湾的现实,主张通过谈判沟通来强化两岸关系,这是唯一可能被台湾接受的两岸关系方案。”可知,一国两制可能被台湾所接受,这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故选A项;B、C两项合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一国两制”现今还未被台湾政府所接受,也就无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材料二公元627年,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遣、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2)趋势:数量不断增加;官员由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常设;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可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根据“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根据“ 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2)趋势:根据材料二中“(唐太宗)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对比“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可知,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唐太宗时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因事而遣、事毕即罢”,比较“(唐玄宗时期)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可知,官员由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常设;根据“(唐太宗时期)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对比“(唐玄宗时期)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可知,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评价:根据材料二中“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可知,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根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二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特点:商业体系日臻成熟,商品流通种类不断增多;零售性商业是城市日常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市坊混置,城市商业异常繁荣;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2)因素: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排斥;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得出商业体系日臻成熟,商品流通种类不断增多;零售性商业是城市日常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根据“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得出市坊混置,城市商业异常繁荣;根据“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得出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十分活跃;根据“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可得出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2)因素:根据“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可得出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根据“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得出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根据所学可得出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可得出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根据“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得出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医理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大カ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他提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宁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对其进方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的主张,并说明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内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评价:董仲舒的思想,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话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长期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2)内容:批判君主专制;以万民为主体;加强舆论监督力量。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封闭、僵化;西方传教士东来,为自然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解析】【详解】(1)首先提炼材料信息,“医理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还大カ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内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其次,从强化君主专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评价。如,董仲舒的思想,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话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长期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2)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他提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提炼黄宗羲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以万民为主体;加强舆论监督力量。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封闭、僵化;西方传教士东来,为自然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各省城及各府斤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为地方自治做好员和思想的淮备。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算,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材料二在整个民国时期,省政府和中央政府通过自治领地置地方官僚于控制之下,断断续续地企图改进地方行政。可是地方仍顽固地坚持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形式。与之相对比,在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地方军事化结构…它的各级精英被新的组织技术和一整套新的共同政治倾向凝聚在一起。一一摘编自孔飞力《传统国家是如何崩溃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地方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要评价。【答案】(1)背景: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清末新政的进行;西学东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特点:具有多样性;效果不ー。评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但并没有改变国统区地方治理落后的面貔;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地方自治管理模式,增强了抗战的凝聚力。【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是,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开展新政,西学东渐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省政府和中央政府通过自治领地置地方官僚于控制之下”“华北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地方军事化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多样性;根据“地方仍顽固地坚持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形式”“各级精英被新的组织技术和一整套新的共同政治倾向凝聚在一起”可知,效果不ー。评价: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社会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民国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地方自治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但并没有改变国统区地方治理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地方自治管理模式,增强了抗战的凝聚力。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6年,清廷在东北正式实行招商开矿政策,在金州、海城、宽甸、盖平等地出现商办矿业数十处。1898年7月,清廷任命贵泽办理奉天省(今辽宁省)矿务,开展矿产调查,设立矿务分局多处,发布告示,鼓励商人办矿。20世纪初,奉天省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商办矿业。1909年,奉天省已有商办金矿9处,铅矿1处,石棉矿1处,铁矿2处,铜矿1处,煤矿59处。此外,俄、日等国也在东北地区投资建立了一批矿业公司,在本溪、抚顺、扎赉诺尔等重要矿区掠采矿产。——摘编自衣保中、林莎《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在辽宁省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0 年,苏联援建的50个重点项目中有1/3建在辽宁。1952年,中央对辽宁基建投资7.8亿元,约占全东北基建投资的70%,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16.3%,投资额和比重均大大超出其他地区。……"一五"期间,国家对鞍钢的改扩建共投资15.5亿元,占同期钢铁工业实际完成基建投资总额的52%。5年内鞍钢新增炼铁能力127万吨、炼钢能力184万吨、轧钢能力131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钢铁工业新增生产能力的37.5%、65.3%、82.5%。1955年,鞍钢生产的钢材供应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的需要。此外,中央还对抚顺、阜新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摘编自傅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地区工矿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地区工矿业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清政府实行招商开矿政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辽宁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俄、日等列强扩大资本输出;西方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传入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新发展;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实现了独立自主经营;使辽宁地区成为全国工业建设的中心;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重工业产能显著提升。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积累了工业建设的经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支援了全国工业化建设。【解析】【分析】【详解】第(1)问"原因",据材料一中的"1896年,清廷在东北正式实行招商开矿政策""鼓励商人办矿""奉天省已有商办金矿9处,铅矿1处,石棉矿1处,铁矿2处,铜矿1处,煤矿59处""俄、日等国也在东北地区投资建立了一批矿业公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政府政策、民间资本、矿产资源、俄日资本输出、西方先进技术传入、实业救国思潮等方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新发展",对比材料一、二信息,可从独立自主、在全国的地位、国营企业等角度作答;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一中的"1955年。勤钢生产的钢材供应了全国2000多个生产和基本建设单位的需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的知识,可从对国民经济、对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抗美援朝战争、对全国工业化建设等角度作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8 08:07:03 页数:16
价格:¥3 大小:68.6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