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十月月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6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健康码成为数字抗疫的最大亮点之一。健康码的出现是在非常时期一举突破诸多制度和规范的非常之举,带来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第一场全局性大考,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必须深入剖析和总结互联网超级巨头崛起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描绘和构建未来数字社会治理的基本进程和制度框架。由于健康码缺乏体系性制度设计、流程控制、监管制度和责权制衡机制,其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断累积。若不予以足够重视,形势将会非常严峻,后果将会超乎想象。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传播经历了百年的数字化、半个世纪的网络化、二十年左右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以及新兴的智能化等五大阶段,初步奠定了以计算、传输、存储、数据和算法等核心要素组成的新型传播基础设施。人类传播范式从过去传统大众传播主导的自上而下、集中控制的大教堂模式走向了数字新媒体主导的自下而上、开放分布式的大集市模式,数字传播已成为人类社会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政府对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已经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市场主体占据了明显的传播优势,也造成了明显的传播失控。冲击世界各国和世界秩序的信疫(Infodemic,也译为信息疫情)现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今,通过健康码进行大规模全民数据收集,成为另一个新出现的重大隐患。贾森·萨多斯基认为:“一切智能的背后,都是监控与控制。”因为智能的背后是数据,数据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利益。所以,上述警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架构,智能就有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健康码也是如此。健康码是疫情时期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的非常产物,是一件智能传播的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码的常态化逐渐变得顺理成章,成为大势所趋。在今天数据治理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市场化力量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同时,由于科技龙头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数据优势和资本优势,目前各地健康码的运行主要由企业承担,民众数据也掌握在企业手中。这在实际上使得“监管俘获”成 为事实。但是,健康码本身所展现的智能传播威力及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却依然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由浙江省率先实施的健康码行动,不仅为抗击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成为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的成功探索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尝试,多家知名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也成为智能时代一次全球性的重要测试。虽然公益性的健康码功能单一、风格严谨,但是其呈现的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等特性,却难掩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商业与治理的巨大潜能。可以说,健康码第一次不期而然地展现出未来全球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第一次呈现出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公私合作的基本格局和相互博弈。我们亟需对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和滥用的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应对预案。健康码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能否在过犹不及的路上适可而止?在缺乏基本规则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驱动下,将其常态化昭示着潘多拉盒子打开之后的巨大风险。健康码呈现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以及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都需要我们运用学理性和前瞻性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助力抗击疫情的健康码,不能成为危及全民隐私保护和危害数字社会治理健康发展的隐患。充分肯定健康码在抗疫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对其的滥用,防止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摘编自方兴东、严峰《“健康码”背后的数字社会治理挑战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健康码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它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B.健康码的出现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C.国外多家知名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是受我国健康码行动的启发。D.当前健康码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必须对其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进行审视和分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肯定了健康码的积极意义,再提出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具有辩证思维。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当前人类信息传播范式的变化特点,意在提醒要警惕健康码的负面作用。C.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反对科技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掌握民众的数据。D.作者把健康码说成“双刃剑”“潘多拉盒子”,这表明作者对健康码抱有审慎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传播已成为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的今天,市场主体已取代政府,控制着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B.如果以市场化力量作为数据收集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C.应尽量避免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的数据收集,否则会给未来的商业与治理带来巨大的 灾难。D.健康码的出现是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的一次尝试,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科学评估。【答案】1.B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健康码的出现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传播经历了百年的数字化、半个世纪的网络化、二十年左右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以及新兴的智能化等五大阶段,初步奠定了以计算、传输、存储、数据和算法等核心要素组成的新型传播基础设施”,可见,是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传播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反对科技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掌握民众的数据”说法错误,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强调合理的制度架构的重要性。【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市场主体已取代政府,控制着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政府对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已经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市场主体占据了明显的传播优势”。B.“如果以市场化力量作为数据收集的运作主体,数据收集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说法片面,原文表述为“在今天数据治理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市场化力量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C.“否则会给未来的商业与治理带来巨大的灾难”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却难掩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商业与治理的巨大潜能”。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而据《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畯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其中“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时代较早,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其余篇目则依托此种礼乐功用陆续产生,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了偏移。 《小雅》则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及宴飨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至于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但实际上,南、豳、雅未尝不用于宗庙祭祀。《周颂》之不同应在于其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它显然体现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统。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最早的核心是那些礼乐制度建立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作品,因此人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B.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四诗”说,作者认为他所说的“诗之本序”实质上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C.作者认为“豳”应该自成类目而不应被归入“风”,并以《七月》可用“豳诗”“豳雅”“豳颂”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为例。D.南、豳、雅也可能用于宗庙祭祀,只是与《周颂》在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有所不同,它们应该不属于同一套祭祀系统。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由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诗经》存在差异入手,提出了《诗经》的“核心”和《诗经》的“早期形态”的概念。B.文章基于《诗经》“核心”与礼乐制度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风、雅、颂不可能是《诗经》最早的分类的观点。C.文章中有较多举例论证,如第四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开头两段即表明观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述,以证明顾炎武的“四诗”说。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在流传到后世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不同时期的学者根据其形式的变化对《诗经》可能有不同的分类。B.《豳风》是周民族生活在豳地时就流传的歌谣,在周公时就被整理写定,而“豳”的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不同,不属于同一体系。C.《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大雅》的内 容发生偏移,《小雅》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和宴飨诗乐发展的结果。D.作者认为《诗经》的早期形态应该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其主要原因是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应该独立成类。【答案】4.A5.D6.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人们认为……”错误,原文说的是“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选项因果颠倒。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错误,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发现,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前两段为“总”,中间三段为“分”,最后一段为“总”。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其形式的变化”错误,从文本内容来看,不同的分类是根据其礼乐功用的不同,而不是形式。B.“《豳风》是周民族生活在豳地时就流传的歌谣,在周公时就被整理写定”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D.“其主要原因是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应该独立成类”错误,“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应该独立成类”是“作者认为《诗经》的早期形态应该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的原因之一,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安享晚年。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建议,采取鼓励措施以及传统敬老养老文化宣传,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的“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还应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摘编自潘跃、杨昊《让老年生活既安全又有尊严》,《人民日报》2018年1月17日)材料二: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老龄化逐渐深入,老人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部分老人都需要自己照料自己,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困难。[摘自《中国空巢老人生活现状报告(2017)》,搜狐网2017年4月14日]材料三: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截至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目前,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人口寿命,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少儿人口规模减小,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 “如今我真正感受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在北京工作的吴先生是“8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一个月前,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紧过去照顾母亲。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为此,中国正在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应主动嵌入社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摘编自刘峣《老有所养打通健康中国“最后一公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7日]7.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足以说明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B.吴先生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到医院照顾母亲。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C.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老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虽然农村困难比例整体高于城镇,但养老问题都非常突出。D.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另一方面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小。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出了我国还需要在养老方式、养老服务、养老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B.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 可以有效延缓老龄化趋势。D.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须纠正目前存在的“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9.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B8.A9.①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②推进养老改革,构建稳定、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完售养老保险制度。③培育公办、民办、社会组织并举的服务市场,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④改变单一养老方式,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体系。【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错。吴迅母亲生病住院一事,说明了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居家养老的单一模式已难以解决养老问题。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已经超过2.3亿”表述有误,材料三是“截至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可见,原文是说“已经达到2.3亿”,选项说成是“已经超过2.3亿”。C.“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有效延缓老龄化趋势”错。“寻求办法解决我国老人的养老问题”的意义在于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并不能“可以有效延缓老龄化趋势”。D.“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错,强加因果。原文为“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日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与“纠正目前存在的‘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结合“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第一道防线”概括为:家 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2)结合“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概括为:推进养老改革,构建稳定、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完售养老保险制度。(3)结合“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概括为:培育公办、民办、社会组织并举的服务市场,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4)结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职增就,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概括为:改变单一养老方式,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体系。二、古代诗歌阅读(3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晚起①白居易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注:①长庆二年(822),时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外放,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本诗作于前往杭州的途中。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景开头,虽着墨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通过触觉描写,表现了秋日的凉爽。B.颔联写诗人行舟生活,照应题目“舟”字,也勾勒出诗人羁旅漂泊、随性悠闲的形象。C.颈联“应”“自”二字精妙,所发议论看似写朝廷有贤人辅佐,实则反语,暗含深意。D.“退身江海”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无奈,尾联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吏隐生活的向往之情。11.你认为哪个字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0.D11.“闲”是本诗的诗眼。①首联诗人日高犹眠,直接写出远离朝廷的闲逸悠然。②颔联“依沽酒店”“伴钓鱼船”,表明诗人旅途中的闲适。③颈联写闲的缘由,表达了不为所用的无奈与愤懑。④尾联直接点出“冷吟闲醉”,想象未来生活,表达了聊且度余生的无奈之情。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表达了对吏隐生活的向往之情”错误,颈联“应”“自”表达了诗人“退身”后仍忧国,自己有“贤能”却不被重用的无奈与痛苦,诗人是无奈选择吏隐,含蓄地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并非甘心。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闲”。由首联“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可知,日高犹眠享受清凉,远离朝廷悠闲度日,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由颔联“依沽酒店”“伴钓鱼船”可知,诗人在被贬途中依酒店而泊,靠钓船而宿,表明被贬途中的闲适惬意;由颈联“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可知,诗人请求外放,因“退身”而闲,交代“闲”的原因,“应无用”“自有贤”两句表达了作者言论不被采纳、不被重用的愤怒之情;由尾联“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可知,“且”是将要的意思,“冷吟闲醉”是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在冷寂与无聊中度日,也表明了作者的无奈。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浣溪沙①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②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③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④[注]①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蒨:同茜,绛红色。③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④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1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 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13.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答案】12.C13.①《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②《其三》上阕,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顺序从视觉、嗅觉、听觉中来,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解析】【12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餪”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故选C。【13题详解】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注意题干要求“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要回到两首词中找到表现乡村女子的相关句子,然后选取最主要的手法来分析。《其二》上阕,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乡村女子的活力与热情。“三三五 五棘篱门”,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蒨罗裙”通过对乡村女子们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其三》上阕,主要运用了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乡村女子的勤劳。“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隔篱娇语络丝娘”从视觉和嗅觉再到听觉的描写,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报恩寺水阁皮日休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注】尽看来。【注】支公:晋代高僧支遁,东晋人,年二十五出家为僧,买印山而隐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紧扣诗题,勾勒出夜半幽深清寂之景中徘徊不眠的幽居者形象。B.颔联运用借代的手法,以金簟、玉杯指代月下池波、风中莲朵,生动而传神。C.颈联中“摇”“掷”凸显动态之美,将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D.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诗人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也隐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5.诗中的“可怜”二字,有人解作“可爱”,有人解作“可惜”,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B15.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爱”之意。①诗歌前三联,作者不吝笔墨描绘了山中美景的可爱,有山寺相映、幽人夜往的幽静,有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的雅致,有翠 竹摇曳、杉子掷落的清新。②诗歌的尾联可理解为此际如此美好的景色只有支公饱览无遗,借用典故更强调了作者对寺阁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惜”之意。尽管诗歌前三联,作者不吝笔墨描绘山中美景,有山寺相映、幽人夜往的幽静,有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的雅致,有翠竹摇曳、杉子掷落的清新等。但尾联却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可惜此际如此美好的景色谁曾得见?只有隐者支公得以饱览吧。似有遗憾惋惜之感,却更强化了诗人对自己有缘一览寺阁美景的欣喜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颔联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不是“借代”,是借喻。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怎样理解诗中的“可怜”二字。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爱”之意。“可怜此际谁曾见”,“此际”指的是前面三联所描之景。“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这三联中,诗人描绘了山中美景,山寺相映、幽人夜往、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翠竹摇曳、杉子掷落,诗人笔下的景物幽静、雅致、清新,以“可爱”来形容,的确恰当。故尾联“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可理解为此际如此美好的景色只有支公能饱览无遗,借用典故更强调了作者对寺阁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惜”之意。诗歌前三联,虽然作者不吝笔墨描绘了山中美景:山寺相映、幽人夜往、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翠竹摇曳、杉子掷落,诗人笔下的景物幽静、雅致、清新。但尾联“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却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此美景、如此良辰谁能够来尽情欣赏呢?恐怕只有隐者支公才能够一饱眼福吧?故“可怜”有遗憾惋惜之感,遗憾美景无人赏析,但更强化了诗人对自己有缘一览寺阁美景的欣喜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总书记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讲到,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 但我们必须有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演奏箫乐非常悲哀,他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难以解决,希望像明月一样永恒,但事实是“_______________”,因此只好“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从视觉上点明了琅琊山草木茂盛之美,“_______________”则从听觉上引出酿酒之泉。【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知不可乎骤得④.托遗响于悲风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⑥.渐闻水声潺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犹、骤、蔚、潺潺。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3周年。四十多年_______,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四十多年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四十多年来,中国从__________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_______的变化,四十多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了二百多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了两万多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四十多年来,( )。回望历史,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临摹;放眼天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我们只有不忘改革开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出新的辉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励精图治一无所有排山倒海锻造B.励精图治一无所有翻天覆地创造C.发愤图强一穷二白翻天覆地创造D.发愤图强一穷二白排山倒海锻造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发展了自己,中国也造福了世界B.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更发展了自己D.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临摹。B.回望历史,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制;放眼天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C.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临摹;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D.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制。【答案】17.C18.D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励精图治”指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发愤图强”指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励精图治”一般用于个人,根据后文“中国人民”,用“发愤图强”更合适。第二空,“一无所有”指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根据语境,此处用于表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状况,用“一穷二白”更合适。第三空,“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此处强调中国的面貌变化巨大,用“翻天覆地”更合适。第四空,“锻造”指将高温或常温的金属,用锤击或压床加压的方式,使金属物件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并改变它的物理性质的加工法。“创造”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根据后文“新的辉煌”可知,应选“创造”。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前文“四十多年来,中国……四十多年来,中国……”可知,此处以“中国”开头,与前文句式一致,排除A项;根据逻辑关系,应先说“自己”再说“世界”,故排除B、C两项。 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线句存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搭配不当,“道路”与“临摹”不搭配,可将“临摹”改为“复制”;第二处是语序不当,“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属于“历史,”应跟在“回望历史”后面;“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属于当下,应跟在“放眼天下”后面。全部修改正确的是D项。故选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吃”应当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事情之而为了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吃喝体验”,消化道会时刻进行监测调节。当进食到一定阶段时,人们会产生由机械敏感神经元带来的饱胀感;而长时间未进食时,由于肠胃排空所激发的机械信息,_________。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机械信息,并且_________,才不至于被“撑死”或“饿死”。由此可见,我们的进食离不开_________。【答案】①.人们会产生饥饿感②.及时对其做出反应③.消化道的监测调节【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第一处所要填写的文句可依据前一分句“当进食到一定阶段时,人们会产生由机械敏感神经元带来的饱胀感”推测可知,“长时间未进食”的反应应和“人们会产生由机械敏感神经元带来的饱胀感”语意相对(相反),故可填“则可带来饥饿感”或“人们会产生饥饿感”;(2)第二处,所要填写的文句位置在中间,依据前后文句的“感受信息”“不至于被‘撑死’或‘饿死’”分析可知,三个文句的逻辑关系应是:感受信息——做出反应——不至于被“撑死”或“饿死”。故可填“及时对其做出反应”;(3)第三处,所要填写的文句在句尾,无论是在语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有总结概括的性质,阅读文段可知,前文一直在讲述消化道会时刻进行监测调节,故可填“消化道的监测调节”或是“饮食离不开神经机制”。 五、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美”并不囿于外形的靓丽美,“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伟大心志……美是博大的,追求美,你我皆可为之。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深以为然。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有同学认为“现实很骨感”,追求美是小资情调,作为高三学生,美是奢侈的。我不以为然,即使生活“三点一线”,美亦融于其中。你看清晨披在肩头的温软阳光,用金色光辉伴你成长,这难道不是美吗?你看同学们亲切友好的交流,老师慈祥温柔的目光,这难道不是美吗?当你投身学习,专注解题,将知识谱写在答卷上,对未来展望,这也是美!这些美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与生命同在,让人生摇曳生姿。当然,追求美并不是只力求外形之美,而是用善于发掘生命亮色的眼去寻日常的幸福,寻周遭的“小确幸”,当你能从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一人一事找到美丽,人生将时刻充满 丰盛的阳光与甜蜜的雨露。追求美,也是追求幸福的真谛,众生皆苦,生活藏鲜,当能够让审美成为习惯,幸福就会时时刻刻与你相伴。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三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我坚信,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定是有审美之心的人,当审美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没有阴霾,可以遮蔽你的前行大道!让我们一起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吧!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三句话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写作者需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 “审美”只是一个写作场域,只是涉及“审美”还很不够,还需要深入精准审题,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进而写得精深。我们可以思考,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当属最佳立意。材料要求是写一篇演讲稿,自然要有演讲稿的格式规范。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同学”;换行空两格后要有问候语,比如“大家好”。第一段往往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并说明演讲的主题。而演讲的最后一段往往要加上致谢,比如“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美以修身,美以养性。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诠释“美”的内涵——美以修身,美以养性;接着列举有的同学窄化美的定义,将美等同于外在的“入时打扮”和所谓的追求潮流等例子指出错误的审美认识的实质是虚荣和浮夸,压根儿谈不上任何美感;然后列举以铜为镜而正衣冠之美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趣之谈的例子论证审美在修身、养性两个方面的正确做法;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亦将以古人之光照耀我们的审美世界。不必以生活毫无美感为借口而放弃自身修养的提高,方能美以修身,美以养性。立意:1.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2.用理性对待“美”。3.学会判断真正的“美”。4.培养正确审美观。5.不要盲目追求“美”。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06 11:01:0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105.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