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岳阳市一中高二年级2022年下学期第五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B.正常情况下,①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导致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大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抗体主要存在于③血浆中,A正确;B、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抗体、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成为内环境的成分,所以蛋白质、葡萄糖、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后,血浆中的部分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即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小,C错误;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2.如图为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调节活动的示意图,①、②、③均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元,A、B、C均为血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分泌的激素由垂体释放进入血管,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肾脏促进对水的重吸收B.图中“某内分泌腺”和②分泌的激素都可能与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C.②的树突或细胞体上神经递质受体的特异性及分布特点保证了兴奋在①与②之间传递的单向性D.机体失水过多,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将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下丘脑→垂体→分泌腺的分级调节过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C可表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过程。【详解】A、③分泌的激素在垂体释放进入血管,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地方,被肾脏细胞相应的受体识别,促进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B、图中“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②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都可能调节垂体的生命活动,与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前者表现为反馈抑制,后者表现为促进,B正确;C、图中①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通过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轴突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完成兴奋传递,即图中①的轴突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保证了兴奋在①与②之间传递的单向性,C错误;D、当机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将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故选C。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其中甲、乙是两个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刺激a处,甲的偏转反映了d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变化B.若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d之间的距离越近,甲电流计偏转的角度越大C.分别刺激a处、b处,根据乙偏转的次数可以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甲、乙电流计都只偏转1次【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电流计甲所在位置,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刺激a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A正确;B、兴奋的传导有不衰减性,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d之间的距离无论远近,甲电流计偏转的角度都相同,B错误;C、若刺激a处,电流计乙发生两次偏转;刺激b处,电流计乙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正确;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乙偏转1次;刺激a处,兴奋可传到d处,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D正确。故选B。4.冬泳时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如图所示(①~④表示激素,A、B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下丘脑中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前者在体表温度上升时冲动频率增加,后者在体表温度下降时冲动频率增加,当二者的冲动频率相等时,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正常室温相比,冬泳时人体产热量、散热量均增加 B.冬泳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满足机体需求C.冬泳时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D.胰岛A细胞在分泌④的过程中,接受的信号是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A是垂体。【详解】A、与正常室温相比,冬泳时,外界环境温度低,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人体产热量、散热量均增加,A正确;B、冬泳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也就是说,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B正确;C、冬泳时,一开始体表温度迅速下降,机体需要增加产热,下丘脑中热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小于冷敏神经元的冲动频率,C正确;D、血糖浓度降低可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④胰高血糖素,也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④的分泌,所以胰岛A细胞在分泌④的过程中,接受的信号是血糖浓度或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D。5.某些机体可对环境中的花粉发生过敏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组织胺可与靶细胞膜上的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的受体能识别同一种过敏原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肥大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发生过敏发应C.组织胺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出现局部皮肤红肿D.抗过敏药物作用的机理可能是与抗体结合阻断抗原抗体反应【答案】B【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肥大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当同种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从而引发过敏反应,B错误;C、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局部组织液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等症状,C正确;D、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药物与抗体结合,阻断过敏原与抗体发生反应,D正确。故选B。6.研究表明,白色脂肪组织除了具有储存能量的功能,还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发生病原体感染后,白色脂肪组织内能够聚集大量的记忆淋巴细胞群体。如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接受白色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检测体内是否含有相应的抗原抗体B.记忆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图示实验证明了移植的白色脂肪组织中含有记忆T细胞或记忆B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对移植前的实验鼠B进行相应的抗原--抗体检测,然后再接受白色脂肪组织的移植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A正确;B、记忆T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成的,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的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成新的记忆T细胞,B正确;C、病原体是对于机体来说是异物,而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依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共同来实现,病原体作为抗原需要实验鼠B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清除,C正确;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或记忆B细胞,应另设一组不移植脂肪组织直接感染病原体的对照组,D错误。故选D。【点睛】7.研究者对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甲是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左右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如图乙是燕麦胚芽鞘弯曲部分纵切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B.生长素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由左侧运输到右侧C.图甲中A为图乙中的右侧,其生长素含量高于左侧和对照组D.若光照前去除实验组的尖端,左右两侧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详解】A、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A错误;B、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而后再发生极性运输进而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B错误;C、图甲中A侧伸长长度高于B侧和对照组,显然A侧与图乙中的右侧相对应,B侧与图乙中的左侧相对应,即图甲中A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左侧和对照组,C正确;D、若光照前去除实验组的尖端,因为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则胚芽鞘左右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不生长),且生长状况比对照组差,因为没有了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测定值与实际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没有轻轻振荡几次B.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的个体数C.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A【解析】【分析】样方法: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没有轻轻振荡几次,会使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上层酵母菌较少,下层酵母菌较多,如果取样时主要吸取上层培养液会导致结果偏小,A正确;B、样方法统计时,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的个体数可以尽量减小误差,接近真实值,B错误;C、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若标志物易脱落,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C错误;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结果会偏大,D错误。 故选A。9.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2时间内,甲、乙两个种群都呈“J”型增长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相同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强→弱【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都呈“S”形增长,t1-t3、t1-t5时间段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在增加。【详解】A、t1-t3,甲种群呈“S”形增长,t1-t5,乙种群呈“S”形增长,说明两个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不能说t1-t2时间内,甲、乙两个种群都呈“J”形增长,A错误;B、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t3-t5,甲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为稳定型,乙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C错误;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甲种群增长慢,乙种群增长快,甲的竞争力小于乙;t1-t3,甲乙种群数量都增加,竞争强度逐渐增强,t3-t5,甲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乙种群数量增加,竞争强度逐渐减弱,D正确。故选D。1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定期向该池塘投放一定的鱼类饲料。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该池塘的生物群落,共有4条食物链 C.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经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答案】B【解析】【分析】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它们属于第四营养级。【详解】A、据图可知,鲫鱼在藻类到鲫鱼到鳜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鲫鱼在藻类到水蚤到鲫鱼到鳜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A正确;B、池塘的生物群落包括该池塘的所有生物,图中的所有生物只是该池塘生物的一部分,B错误;C、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投放鱼类饲料中的能量,且藻类只是该池塘生态系统中一部分的生产者,所以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经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D、鳜鱼营养级高于鲢鱼,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D正确。故选B。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甲、乙,已知甲为生产者)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eB.甲含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D.甲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会被乙营养级捕食【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是乙同化的能量,b是乙呼吸消耗的能量,c是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是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e是甲呼吸消耗的能量。【详解】A、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乙同化的能量a-乙呼吸消耗的能量b=a-b,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C、乙的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终流向分解者,所以包含在c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C正确;D、甲营养级同化量的10%~20%会被乙同化,而不是被捕食,D错误。故选C。12.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会存在较显著的差异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含量可以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C.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D.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的微藻和能量,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会受到海拔或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A正确;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可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B正确;C、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气温逐渐降低,分解者呼吸速率减慢,因此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C错误;D、据图分析,由于细枯落物的生长周期短,它的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3.下图表示人体的排尿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下丘脑的调控,成年人的膀胱未充盈也可排尿B.控制膀胱的相关神经③和④分别属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图中对下丘脑的刺激可来自人体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D.激素⑤由下丘脑分泌和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答案】BD【解析】【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题意分析,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传出神经②→脊髓腰骶段(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出神经③→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详解】A、由于大脑皮层的调控,成年人的膀胱未充盈也可排尿,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而图中的④为传入神经,B错误;C、图中对下丘脑的刺激可来自人体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如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D、激素⑤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通过垂体后叶释放出去,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促进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BD。1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病原体和寄生物抑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是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有关,B错误;C、降水量属于非生物因素,随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捕食和种间竞争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故选B。15.某同学做过如下的实验:①②③④⑤⑥为六个空白琼脂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⑤⑥不含生长素B.该实验可证明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现象,并且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C.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放置①的胚芽鞘弯曲角度更大D. 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二者弯曲角度不同可以证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②琼脂块对应的胚芽鞘尖受单侧光照射,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④对应胚芽鞘去除尖端,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③④生长素含量相同,⑤⑥对应胚芽鞘形态学下端朝上,生长素不能运输至形态学上端,⑤⑥不含生长素。【详解】A、据图可知,保留胚芽鞘尖端给与单侧光照射,①接收到的生长素比②多;去除胚芽鞘尖端,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这时单侧光照射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在胚芽鞘中生长素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但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所以③④生长素含量相同,⑤⑥不含生长素,A错误;B、该实验可证明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现象,但没有设置无单侧光的对照组,无法判断极性运输和单侧光照无关,B错误;C、①含生长素比②多,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则放置①的胚芽鞘生长的更快、弯曲角度更大,C正确;D、若将①和②分别放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二者弯曲角度不同可以证明①②中生长素含量不同,但无法证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D错误。故选ABD。16.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长期使用农药,c类群产生了抗药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B.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消费者中可能包括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也可能与b在同一营养级C.如果大量捕杀e,较长时间内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最后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流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散失,一部分传给f,而传给d的能量约占流入c的能量的10%—20%【答案】BCD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c是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e是表示第三营养级,f是消费者。【详解】A、c类群中既有抗药性个体,也有不抗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农药,在农药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个体被保留,不抗药性个体被淘汰,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期使用农药,c类群产生了抗药性,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B、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消费者中可能包括某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与b在同一营养级,B正确;C、如果大量捕杀e,d因为缺少天敌数量会增加,随着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数量会减少最后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C正确;D、若b光合作用产生60mol氧气,根据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可知,b光合作用可产生10mol的葡萄糖,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2mol葡萄糖的能量;流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被散失,一部分传给f,一部分流向d,根据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给d的能量约占流入c的能量的10%—20%,D正确。故选BCD。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道小题。17.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请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细胞,除了直接感受_______含量的变化而分泌相关激素外,还可受_____发出的传出神经控制,从而分泌相关激素,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发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______的关系。(2)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时,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G)不同。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IG会______(变大/变小/不变)。若将胰高血糖素注射到人体内,尿液中尿素的含量将_____,原因是________。(3)医生给某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发现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其症状并未缓解,请推测其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实验方案如下:①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②用含有上述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改正上述实验方案中的两处错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1)①.血糖②.下丘脑③.相抗衡(2)①.变小②.增加③.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当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时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3)靶细胞上缺少胰岛素作用的受体(或受体结构发生了改变或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与胰岛素结合(4)①.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②.缺少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前后对照)或实验前需要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初始含量【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小问1详解】胰岛细胞,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分泌相关激素外,还可受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控制,从而分泌相关激素,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二者存在相互抗衡的关系。【小问2详解】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IG会变小。若将胰高血糖素注射到人体内,尿液中尿素的含量将增加,原因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当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时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小问3详解】胰岛素作为信号分子,要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说明靶细胞上缺少胰岛素作用的受体或受体结构发生了改变或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与胰岛素结合。【小问4详解】糖浓度低时会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增加,所以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本实验要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需要比较实验前后胰岛素的浓度,因此实验缺少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前后对照)或实验前需要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初始含量。18.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如图1为BR合成的调控机制。为探究BR对番茄红素积累的影响及BR是否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对野生型(PSN)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Nr,乙烯信号途径受损)外施BR处理,并检测番茄红素的含量,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_____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_____有机物。(2)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_____,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_____调节。(3)BR可以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据图2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4)实验结果_____(支持/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理由是_____。【答案】①.作用②.微量③.抑制BIN2的活性,BZR1降解降低,使BZR1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抑制BR合成④.反馈⑤.乙组(丁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丙组)⑥.不支持⑦.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由于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处理后仍然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即油菜素甾醇是一种植物激素。(2)图中信息显示,当BR浓度高时,会诱导BRI1被激活,进而抑制BIN2的活性,促进BZR1降解失活,而BZR1能促进BR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BR合成,使BR在植物体内相对稳定。由此可见胞内BR的合成受胞外BR的反馈调节。(3)图2实验结果显示,外施BR的情况下,无论野生型还是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体内番茄红素的含量均上升,且随着处理后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乙组番茄红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甲组,显然可以得出BR能促进番茄红素积累的结论。(4)实验结果显示,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尽管乙烯信号途径受损,但BR 处理后仍然表现出促进番茄红素的积累的结果,显然该结果不支持BR依赖乙烯途径起作用的假设。【点睛】熟知植物激素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根据实验结果经过合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载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吸管吸取少许稀释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进行观察计数。(1)在实验中,该同学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的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计数室进行计数,并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次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3处错误:①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2)若该实验需要测定酵母菌的活细胞数,则按照上述纠正后的操作测定,得到的测定值跟实际值相比会______,如何处理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活细胞数呢?__________。(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4)如果观察到上图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48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后约有酵母菌________个;对于压在中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______。若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该怎么做?______。【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如20℃左右)③.应连续七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①.偏大②.加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只对无色的细胞进行计数(3)适当稀释,重新计数(4)①.2.4×108②.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③.多次计数,求平均值【解析】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小问1详解】取样时为减少误差,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如20℃左右);为了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连续七天,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小问2详解】本实验中的计数方法无法区分死细胞和活细胞,所以得到的测定值跟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加台盼蓝染液染色后,只对无色的细胞进行计数。【小问3详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需要适当稀释,重新计数。【小问4详解】如果观察到上图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48个,计数室由400个小格组成,所以计数室中酵母菌数量为48÷80×400=240个,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稀释倍数为100倍,计数室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m3,所以1mL酵母菌样品酵母菌数量=240÷(0.1×10-3)×100=2.4×108个。对于压在中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按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可以多次计数,求平均值。2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______。(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_______分解,产生的CO2和无机盐可被玉米利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的形式进行的。(3)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则短期内鼠和昆虫的数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当该农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填“K”或“K/2”)值。当该农场因某种原因被荒废后,玉米等农作物将被杂草和小灌木取代,最终可能出现一片小树林,这一过程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 (4)若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玉米______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答案】(1)①.玉米(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②.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①.分解者②.二氧化碳(3)①.鼠减少、昆虫增加②.K③.次生演替(4)①.45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如果初级消费者被次级消费者捕食,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信息传递的作用对于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对于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对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1详解】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玉米固定的太阳能。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用作饲料喂牲畜,可获得肉、蛋、奶等;将牲畜的粪便作为沼气池发酵的原料,可以生产沼气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小问2详解】秸秆利用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小问3详解】蛇捕食蛙和鼠,蛙的数量急剧减少,蛇大量捕食鼠,使鼠的数量减少;蛙捕食昆虫,蛙数量减少,昆虫数量增加。当该农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 值。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当该农场因某种原因被荒废后,玉米等农作物将被杂草和小灌木取代,最终可能出现一片小树林,这一过程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小问4详解】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玉米多少量,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所以至少消耗玉米量为1/5÷20%÷20%÷20%+4/5÷20%÷20%=45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1.某植物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已知该植物自然情况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皆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当同时含有红色素和紫色素时表现为紫色)(1)镰状细胞贫血也是基因控制性状一个实例,其控制方式与上述图示过程是否相同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2)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假如子代足够多,那么理论上子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子代中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3)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紫花:红花=2:1:1,则白花植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4)育种工作者将第(3)小题中的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种子进行诱变处理,种植后发现一植株上有开蓝色花的枝条,该植株其它花均为紫色花。他们提出两种假设:假设一:上图中一个基因B发生了突变,转变为决定蓝色素合成的基因。假设二:诱变产生一个新的显性基因(E),能够把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蓝色素,在变异植株中紫色素仍能产生,只是被蓝色掩盖。(且基因E与上述三对基因相对独立)现欲确定哪个假设正确,请完善下面的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将上述蓝色花进行_____处理,让其自交。将自交所结种子种植后,分析后代植株的性状表现。结果分析:①若________,则假设一正确;②若________,则假设二正确。【答案】(1)不相同(2)①.3/16②.5(3)AaBbdd(4)①.套袋②.蓝色:红色=3:1##只有红色和蓝色,没有紫色出现 ③.蓝色:紫色:红色=12:3:1##红色、紫色和蓝色都有出现【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酶1可将白色前体物质合成红色素,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酶2可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基因D控制酶3的合成,酶3可将白色前体物质合成紫色素。所以白色对应基因型为A---dd,红色对应基因型为aabbdd,紫色对应基因型为aaB-dd或----D-。【小问1详解】花色性状的控制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所以二者控制方式不相同。【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基因a控制酶1的合成,酶1可将白色前体物质合成红色素,基因B控制酶2的合成,酶2可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基因D控制酶3的合成,酶3可将白色前体物质合成紫色素,白花的基因型为A---dd,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理论上子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3/4×1/4=3/16。纯合紫花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共5种。【小问3详解】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白花的基因型为A---dd,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花:紫花:红花=2:1:1,后代出现紫花和红花,说明白花植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带入验证,子代比例为白花:紫花:红花=2:1:1,符合题意。【小问4详解】未排除外来花粉的干扰,将上述蓝色花进行套袋处理,让其自交。将自交所结种子种植后,分析后代植株的性状表现。第(3)小题中的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紫花基因型为aaBbdd,若假设一成立,假设B突变成B-,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自交后代蓝色:红色=3:1;若假设而成立,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E-,自交后代中蓝色(aabbddE-、aaB-ddE-):紫色(aaB-ddee):红色(aabbddee)=12:3: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3-21 18:35: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3.2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