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带兵马急来救驾,得知事情原委后愤然而归,史称“烽火戏诸侯”。这反映出当时()A.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B.分封制尚可以维持C.中央集权制已经形成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带兵马急来救驾……”,可知西周晚期,周幽王点燃烽火台后,各地诸侯纷纷带兵马急来救驾,说明周天子仍有相当影响力,B项正确;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排除A项;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集权制并未形成,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裁的政治制度,秦朝才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喜剧清晰地反映出公民气质上的变异: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该学者旨在说明A.雅典喜剧具有讽刺批判的精神B.新喜剧更加具有人文精神C.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D.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喜剧的关注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关注城邦政治生活到关注民众的琐碎生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D项正确;A项说法符合雅典旧的喜剧风格,排除;材料与人文精神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力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884年,法国议会对1875年宪法进行修改,对原来的第8条作如下补充规定:“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成为宪法修改法案的对象。”“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规定A.首次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B.最终结束法国长期的政体之争 C.开创以修正案完善宪法的先例D.使共和派掌握了政府重要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国的这一规定防止复辟王朝的出现,最终结束了法国长期的政体之争,故B项正确;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项排除;美国在这之前就开创了用修正案来完善宪法的先例,故C项排除;材料的措施没有体现使共和派掌握重要的机构,故D项排除。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戊戌变法运动没有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5.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类别通经达传的懦吏能吏和文法吏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任侠、好武吏人数106776比重88.3%5.8%5.8%5%注:有些属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答案】B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通经达传的懦吏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占据着绝大多数,依据所学东汉时期,儒学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可见儒学对官吏的选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儒学之外的学说仍占有一定的比例,“逐渐消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儒学对官吏的影响,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儒学影响力增大,不能得出官僚的素质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6.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助于完善英国政党政治B.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C.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答案】B【解析】【详解】“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意味着文官能保证行政的正常运转,而不会因为政治或政党的变动影响国内环境的稳定,B项正确;“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可知这项法律只是针对文官,与政党没有关系,排除A项;英国的责任内阁在18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与文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只能保证文官专注于日常行政事务,但无法保障在履职的过程的腐败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7.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留学生从被“视为大逆不道”到成为步入仕途的凭证,反映出在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之下,清政府试图通过先不用新式的人才来延续自身的统治,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 A;宣扬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D项是指戊戌变法,排除。8.秦朝崇尚法治,法律对侵害不同身份者会进行不同惩处;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这体现秦律A.蕴含礼治精神B.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C.奉行严刑峻法D.注重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精神对秦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严刑峻法,排除C项;材料与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9.如图为《法国民法典》书影。该法典()A.是普通法系的重要代表B.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就C.奠定近代律师制度基础D.落实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国民法典》书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国民法典》就是典型代表,D项正确;《法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或民法系的代表,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法国民法典》是解决私人关系的法典,与律师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出塞”是汉唐诗书中常见的字句,是指向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交通活动,如“张骞出塞”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出塞”多为东行, 由关中平原而东进。汉唐与战国时期“出塞”指意不同源于()A.政治形态的变迁B.交通路线的开拓C.统一市场的形成D.华夏认同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唐时期,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而战国时期则是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国家是大一统,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战国时期的“塞”一般是指诸侯国内地形上的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塞外”相当于这些天然屏障之外的区域。当时诸侯国众多,各国以其本身为地理基点,如齐、秦等国成为四塞之国,而其余诸国也就是塞外了,是诸侯之间割据混战导致,可见两者的不同是由于政治形态的变迁,A项正确;两者区别与交通路线,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1.欧洲中世纪战争规模较小,战争起因通常是领主利益纠纷,参战主力是其豢养的骑士,外加用钱招募的雇佣兵,而近代战争往往是全民皆兵。这反映了()A.战争性质从掠夺变成正义B.宗教的号召力进一步加强C.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欧洲专制王权的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中世纪的战争从为了领主利益到全民皆兵,说明民众的参与性更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更强,也就是因为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战争性质从掠夺变成正义与全民皆兵,国家全面投入和各阶层共同参与没有必然联系,一战非正义的战争也是全民皆兵,国家全面投入,排除A项;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的爆发,宗教号召力在减弱,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欧洲专制王权时有加强,时有衰落,但近代战争人民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不是反映专制王权逐渐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2.“万隆会议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这说明万隆会议()A.有助于结束意识形态的制约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C.利于发展与中东的友好关系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信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有利于新中国发展同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万隆会议成为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从1954年至1956年,中国与埃及、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建交,C项正确;“结束”不合史实,意识形态仍影响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外交,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排除B项;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并非对“一边倒”外交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图所列四枚古钱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形制与钱文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A.民族交融的加强B.冶铁技术的进步C.抑商政策的演变D.征税方式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秦朝的货币和唐朝的货币,在货币制造方面结合中国“天圆地方”的文化进行创制,而契丹和西夏的货币形态与中原王朝货币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都是货币,不能看出冶铸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是货币的形制,不能反映抑商政策,征税方式的变化,排除CD项。故选A项。14.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后推行赋税制度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征税的标准由人头转向占有土地的多寡,因此明清时期重视土地的丈量,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并非是明清时期政府对土地重视的原因,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图所示建筑由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兴建,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A.地方宗族的数量B.农户的口粮储备C.庄园经济的规模D.民间的救济措施【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建筑是丰图义仓,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该建筑可作为研究清朝民间救济措施的史料,D项正确;图片建筑是丰图义仓,是民办粮仓,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丰图义仓主要作用是储粮备荒,荒年赈灾,并非农户的口粮储备,排除B项。故选D项。16.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治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这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A.村社自治B.庄园自治C.城市自治D.社区自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地方治理模式 主要表现为社区自治,D项正确;村社自治是古希腊的基层治理模式,排除A项;庄园自治和城市自治均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如东汉孝和帝驾崩后,邓后临朝听政,号令自出,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在她的严格约束下都心怀畏惧,不敢擅权为政。她还先后创办两所宫邸学,整理经学,教授宫人,教育王家子弟,亲自监督考试,以示督促。吕后听政时,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严苛法令予以省减,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摘编自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影响。【答案】(1)原因:“家天下”政治的传统;“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响;“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现象频发;部分母权者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维护了政权过渡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思想教育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导致外戚势力膨胀,加剧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依据材料“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天下”政治的传统;依据“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可知,“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响;依据“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可知,“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现象频发;依据“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可知,部分母权者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小问2详解】影响:依据材料“ 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维护了政权过渡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思想教育的发展;消极方面是导致外戚势力膨胀,加剧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82年英国政府制订了“吉尔伯特法”,规定准许教区救济壮健的贫民而不强迫其进入济贫院,还要求济贫院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生活,就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材料二德国的俾斯麦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该制度规定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设置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劳动者享有的劳动保险待遇水平与缴纳劳动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雇主与劳动者个人缴纳的劳动保险费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劳动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遭遇保险事件时,享受相应的劳动保险待遇,劳动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摘编自《俾斯麦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济贫法案针对济贫对象出现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答案】(1)变化:减少对有劳动能力者的救济。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2)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险项目多;互助共济。意义:缓和了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得出减少对有劳动能力者的救济。原因:结合所学,19世纪前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劳动力,新济贫法案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目的是迫使工人到工厂劳动。(2)特点:根据材料“围绕着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设置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得出以劳动者为核心;根据材料“劳动者享有的劳动保险待遇水平与缴纳劳动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得出权利与义务 相统一;根据材料“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劳动保险基金”得出保险项目多;根据材料“劳动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得出互助共济。意义:结合所学,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缓和了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1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Self-governanceIndex,SGI)、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RLI)、“德治指数”(RuleofVirtueIndex.RVI)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阐述合理,中国史、世界史均可)【答案】示例一论点:中国古代传统基层治理自治与德治相结合。论证:在传统中国,“自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伴随着“皇权不下县”的是“国法不下乡”。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阅”以及明朝的“黄册”,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什伍组织、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基层自治。 在管理方式上,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主张的道德礼仪教化民众的思想影响,强调“孝”、“义”。宋明以来,儒学确立统治地位,逐渐向基层渗透,政府通过“圣喻”教化民众,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礼仪道德,民间通过乡约、族规和家训规范民众行为,实现德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依托基层管理实现强调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示例二: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治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论证:“法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儒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喻”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用律令解释圣喻,使乡约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对社会的治理。【解析】【详解】此题系开放式试题。论点:根据材料提到的三种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可以任选其一。按照问题要求,可以从中国史或世界史来论证。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史的社会治理模式,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社会治理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第二种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论证:首先阐述社会治理模式的含义,例如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自治是在乡里实现的,所以自治与德治相结合模式存在的基础是乡村社会的宗法、宗族观念,以及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然后论述这种模式如何运行的,例如自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所学,可以从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机构设置与教化的方式来阐述。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基层民众的基层组织,历代政府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如什伍组织、保甲制、里甲制,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在管理方式上,从汉代开始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管理社会,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到明清政府通过“圣喻”与乡约结合强制约束民众。最后,通过以上论证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是依托基层自治实现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20.清末儿童读物《童子世界》(1903年第8期)刊登的“十八省祖国歌”,大为流行。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十八省祖国歌吁嗟美哉神圣国,长江中横东海碧。禾稼满原茂相殖,有实如金烂其色。团合湏是同气脉,十八省兮我祖国。吁嗟美哉神圣国,长江中横东海碧。黄河流域文明昔,西江左右新机勃。旧邦新命正剧烈,十八省兮我祖国。吁嗟美哉神圣国,长江中横东海碧。爱此山河秀气特,众志成城围铁壁。种族繁衍敌可嚇,十八省兮我祖国。吁嗟美哉神圣国,长江中横东海碧。五岳高耸群山揖,覆被州县盈千百。黄帝之裔史历历,十八省兮我祖国。吁嗟美哉神圣国,长江中横东海碧。国民奋起国旗出,同胞额首歌且拍。忠爱相结永弗斁,十八省兮我祖国。提取材料信息,对20世纪初“祖国”内涵进行合理的解释。【答案】十八省祖国歌中的长江、禾稼、黄河、五岳、国民、同胞、黄帝之裔、忠爱等构成了“祖国”所蕴含的“自然风光”“历史文明”和“同胞之情”和“民众的精神”。20世纪初,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外来思想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有识之士用报刊、国歌唤起了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解析】【详解】本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根据“十八省祖国歌”解释“祖国”的内涵,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释“祖国”的内涵出现的原因及影响。根据祖国歌中的信息“禾稼满原茂相殖,有实如金烂其色。”“黄河流域文明昔,西江左右新机勃。”“爱此山河秀气特,众志成城围铁壁。”“五岳高耸群山揖,覆被州县盈千百。”“国民奋起国旗出,同胞额首歌且拍。”可知十八省祖国歌中的长江、禾稼、黄河、五岳、国民、同胞、黄帝之裔、忠爱等构成了“祖国”所蕴含的“自然风光”“历史文明”和“同胞之情”和“民众的精神”。结合材料时间20世纪初可知这一时期,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外来思想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影响:有识之士用报刊、国歌唤起了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5:13:03 页数:12
价格:¥2 大小:783.6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