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选修二课件第14课 后赤壁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5

2/55

3/55

4/55

剩余5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四单元第14课 后赤壁赋 第14课 后赤壁赋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宋]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这首词为借杨花(柳絮)抒情的咏物之作。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一惜其“抛家傍路”,浪迹天涯,由物及人,称此“无情”之物却有人之情思。二惜其“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拟人手法将杨花直喻为伤春思妇的形象。以“柔肠”“娇眼”专为形容女性娇柔情态的字眼描摹杨花,突破咏物“不即不离”的界限而升为离形取神的境界,因为从“杨花”本身无论如何难以体会它的“柔肠”“娇眼”是何情态。三惜其寻郎梦破。“梦随”三句兼摄杨花之像与思妇之神,写思妇怀人的空虚和怅惘。 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不恨”两句由杨花而及落红,无论“此花飞尽”还是“落红难缀”都显伤春之意,可见“不恨”是正话反说。“晓来”“春色”六句就“抛家”“萦损”做具体描绘,伤悼杨花化作“一池萍碎”,“抛家”都碾为尘土,坠池者化为流水。杨花亦如落红一样,花落形消,魂亡无迹。“细看来”三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点点带水的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巧思妙喻,物与人、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达到深化无迹之境。 背景解读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的秋、冬,苏轼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为冬游之作。 知识链接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ɡāochánqiúhúlǐnɡǎojiápiānxiānwùjiànɡxiánɡměnɡmēnɡménɡ 携手镌刻履行覆盖作揖缉捕编辑书稿缟衣镐头 通“需”,需要通“返”,返回通“俯”,低头 绝壁,陡峭的崖岸。岸边。 江山的景象。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形容声音响亮悠长。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副词,可是动词,回头看副词,难道动词,看动词,拜访 形容词,高形容词,正直的形容词,危险副词,恰好动词,出嫁 名词作动词,唱歌名词作动词,上岸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名词作动词,穿羽衣名词作状语,从东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文言句式(1)草木震动()(2)过临皋之下()(3)步自雪堂()被动句,“震动”意表被动省略句,“过”后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应为“自雪堂步”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提示:短短四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2.诗人为什么在登山览景后会产生“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的感受?提示:诗人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威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人生感悟处逆境能超脱超尘绝世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1.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这些,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 2.分析鹤的象征意义。【答案】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3.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答案】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追求也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方面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答案】《前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又以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技法镜鉴《后赤壁赋》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溯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 【即时小练】请你写一段文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300字左右)【答案】示例: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这时候她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天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公园的花儿、草儿、树儿……柳树的枝条像绿色的长辫,随风摇曳着它袅娜多姿的身子。草儿从地缝里探出脑袋来,左顾右盼。树儿也从“睡梦”中醒来,东看西瞧才知道春天来了。 对接高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透视】1.考点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2.解题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记叙性文字,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厘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厘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厘清文章的层次。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或按时间顺序归纳,或按地点的转移归纳,或按时空结合归纳,或按材料性质、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试题往往拟设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与分析,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平时要注意总结常见的干扰方式。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文章内容不符。实际情况是黄贞父有意为难张汝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6 03:30:01 页数:55
价格:¥3 大小:503.13 KB
文章作者:U-34438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