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江门市恩平黄冈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高二历史9月份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据《周礼》可知,周代分封制下仍有王畿和方国的理念,如王畿用挖沟植树的办法来固定疆界,方国(诸侯国)用测日影的方法来划定疆域。这反映出周初体制()A.基本否定夏商政治体制B.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畿的概念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而周代采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王畿和方国的疆界,由此可知周初的体制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B项正确;周代继承了王畿,不能说明否定夏商政治体制,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2.秦代“廷议”中多有博士的身影,《秦集史》中载,博士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其“秩比六百石……无印绶”。这说明秦代的博士()A.属决策顾问B.是官学教授C.位高而权重D.掌监察之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可知秦代的博士的职能之一是判断对错,所以秦代的博士属于决策顾问,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秦代的博士是官学教授,排除B项;根据“无印绶”可知并不是位高而权重,排除C项;秦代的博士没有监察权,排除D项。故选A项。3.如图所示为尚书的演变历程。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礼法结合,强调教化B.外儒内法,神化王权 C.内官外化,强化皇权D.精简机构,加强监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尚书职位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有利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官制的变化,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A项;外儒内法是儒法思想结合,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尚书不具备监督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4.元初,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而元末学者柳贯提到行省职能是“画地统民”。与他同期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可见,行省()A.继承了前代的地方行政体制B.由临时性机构演变为常设机构C.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D.是最高统治者派出的军事部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画地统民”“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并结合行省制度的性质可知,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成为常设机构,B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因此,继承了前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元朝行省制度没有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行省不是军事部门,排除D项。故选B项。5.罗马共和国中期,元老院的地位突出但人数很少,按《奥维尼亚法》规定,罗马元老院的成员产生于原高级官吏,如执政官、大法官等少数贵族精英。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政体()A.贵族寡头政治特征明显B.带有直接民主政治特点C.王权专制特征比较鲜明D.封建专制统治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其中元老院的地位突出,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元老院人数虽然很少,但按规定罗马元老院的成员产生于原高级官吏,如执政官、大法官等少数贵族精英。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A项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带有直接民主政治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罗马实行共和政体,不是王权专制,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处于奴隶社会,“封建专制统治色彩浓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如表所示为英国13世纪颁布的《大宪章》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大宪章》() 第12条国王的直接封臣在何种情况下应纳协助金和盾牌钱……如无他们(封建主)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第34条今后不再发出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的令状,以免使封建主的此项司法权遭到损害第61条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该宪章执行,如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A.挑战基督教会的权威B.强化封建王权的统治C.照顾广大民众的利益D.保障大封建主的特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如无他们(封建主)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以免使封建主的此项司法权遭到损害”等信息,可以看出《大宪章》保障了大封建主的特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挑战基督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大封建主的保障,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大封建主的保障,排除C项。故选D项。7.某学者认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并不意味着英国就此成为一个民主国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后期普选制得到确立时这一目标才得以实现”。这体现了()A.英国民主的渐进性B.英国革命的曲折性C.法权逐渐取代君权D.民主体制存在局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这一目标才实现”可知,英国民主确立经历了相当长时间,体现出英国民主的渐进性,A项正确;材料中英国民主进程是削弱而非彻底废除国王的权力,不能说成英国革命,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君权被法权取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民主体制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8.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政府用血与火消灭了州权主义及其鼓吹者,真正从宪法上、实践上和民众的思想中削弱、淡化、根除了州权主义思想。据此可知,美国成功维护了()A.邦联政治体制B.三权分立原则C.联邦至上原则D.政党政治 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战”、“根除了州权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内战后,维护了国家统一,削弱了州权思想,维护了联邦至上原则,C项正确;美国1787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原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提到“训政”是“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这说明孙中山“训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A.国家统一B.和平建国C.民族独立D.主权在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可知,孙中山认为训政主要是训导人民的参政能力以为将来实现宪政,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主权在民,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提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孙中山训政的前提是建国,而材料问题的是最终目标,排除B项;孙中山训政强调的是民主进程,与民族独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体现的原则有利于()A.人民革命政权建立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D.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边区政府参议会中有中共和左派、中间分子,体现中共团结各阶层积极抗战,C项正确;1931年人民革命政权建立,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是革命统一战 线,排除B项;新时期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1.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解放区发展不平衡,加上经济和交通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共产党要想直接管理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都一时无法达到。因此,中央决定()A.大力推进经济建设B.实行大行政区管理C.实施农村土地改革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解放区发展不平衡,加上经济和交通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共产党要想直接管理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都一时无法达到”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因为解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交通等原因,共产党对地方无法进行直接统一的管理,于是根据解放区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划分大行政区进行管理,保证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B项正确;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实施农村,与材料中提及的信息不匹配,排除C项;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他们的立场和我们的立场比以前更接近以后,他们可以给我们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帮助主要是()A.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B.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C.制定宪法和法律框架D.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他们的立场和我们的立场比以前更接近以后,他们可以给我们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可知,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各民主党派,他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政协制度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A项正确;各民主党派不参与行政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民主党派不具有制定宪法的权力,排除C项;地方性法规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排除D项。故选A项。13.商鞅变法时期,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A.从事实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与奖励耕战的政策有所相悖C.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D.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的制度【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管理广大人民,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在推行“令民为什伍”同时,还实行连坐法,以防止人们相互隐瞒。但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C项正确;材料与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耕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众的控制,不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表所示为一条鞭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一条鞭法()做法意图核心措施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A.是土地所有制度的变更B.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C.其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D.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使税赋相对均平”、“使税赋趋于稳定”、“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可知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意图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因此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赋税制度,和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一条鞭法没有使明朝社会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15.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张之洞意在强调()A.“师夷长技”B.“求富”C.“以日为师”D.“新政”【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张之洞认为去西洋游学不如去东洋,而且罗列了去东洋留学的好处, 由此可知他是在强调以日为师,C项正确;张之洞意在强调以日为师,而不是师夷长技、“求富”和“新政”,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权”分置,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作为要素流动起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制度的实行()A.标志着承包责任制已经完成使命B.适了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求C.隶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模式D.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能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土地作为要素流动起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知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深化生产关系的改革,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适应了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B项正确;承包责任制还在发挥作用,没有完成其使命,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这一制度的所属,排除C项;这一制度是自上向下的变革,并不能体现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在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丞相制度,开始将朝政分配给六部管理,也称“权分六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明代朝廷六部排行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代“权分六部”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 看法:明代“权分六部”,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利也有弊。利:解决了长期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了皇帝权威,有利于政局稳定;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减少了政令执行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使得中枢机构出现了革新气象,如之后增设了内阁;等等。(任答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弊: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对皇权的制约减少,更容易出现独断专行的局面;皇帝亲自掌管繁杂的政务,日理万机,政务容易出现疏漏;致使六部权力失衡,如吏部、户部和兵部等实际权力过大,工部等权力较小;吏部、户部等权倾朝野,容易出现腐败等现象。(任答其中三点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看法: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属于君主专制强化表现,有利的同时也有弊。利:从政局的稳定角度分析,得出解决了长期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强化了皇帝权威,有利于政局稳定;从行政效率的提高角度分析,得出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减少了政令执行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从对中枢机构的变革角度分析,得出使得中枢机构出现了革新气象,如之后增设了内阁;弊:从对皇权的制约角度分析,得出废丞相,权分六部后,对皇权的制约减少,更容易出现独断专行的局面;从皇帝的政务角度分析,得出皇帝亲自掌管繁杂的政务,日理万机,政务容易出现疏漏;从对六部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致使六部权力失衡,如吏部、户部和兵部等实际权力过大,工部等权力较小;从吏部和户部角度分析,得出吏部、户部等权倾朝野,容易出现腐败等现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于1786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了。此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战争后国内经济萧条、硬通货短缺引发的银根紧缩以及州政大府为了偿还战时债务而大幅度提高税赋。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邦联国会面对农民起义时手足无措。马萨诸塞州只好依靠民兵来镇压起义,然而,很多民兵同情参加起义的农民,不愿相互残杀。结果州政府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起义镇压下去。谢斯起义让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深刻意识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利坚合众国将无法维护国内稳定或者抵御外来威胁,更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摘编自谢韬《联邦制的利与弊》材料二 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事实实际上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个欧洲小国,其不同地区间的同质性高于面积相当于大半个欧洲的羊国。从缅因州到佐治亚州,相距约1600千米,但两者间的文明差异却小于诺曼底和布列塔尼间的这种差异。因此,位于一个辽阔地区的两端的缅因和佐治亚,却比仅有一溪之隔的诺曼底布列塔尼极其自然地容易结成联邦。因国家的地理位置而来的优越性,又增加了居民的风气与习惯为美国的立法者提供的这种容易性。——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制建立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建立的有利因素。【答案】(1)必要性:邦联体制过于松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农民起义;各州自行其是,缺乏一的财税政策和国内外市场,致使经济萧条;主权意识薄弱,国民凝聚力不足;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2)有利因素:独立后的各州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语言;有几乎相同的文明水平;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等等。(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必要性:根据材料一“由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于1786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了。此次起义爆发的主要因素包括独立战争后国内经济萧条、硬通货短缺引发的银根紧缩以及州政大府为了偿还战时债务而大幅度提高税赋。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邦联国会面对农民起义时手足无措……”,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邦联体制过于松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农民起义;根据材料一“……谢斯起义让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深刻意识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利坚合众国将无法维护国内稳定或者抵御外来威胁,更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各州自行其是,缺乏一的财税政策和国内外市场,致使经济萧条;主权意识薄弱,国民凝聚力不足;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小问2详解】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二“……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独立后的各州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语言;有几乎相同的文明水平;根据材料二“……位于一个辽阔地区的两端的缅因和佐治亚,却比仅有一溪之隔的诺曼底布列塔尼极其自然地容易结成联邦。因国家的地理位置而来的优越性,又增加了居民的风气与习惯为美国的立法者提供的这种容易性”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等等。19.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6月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出以毛泽东为主任的筹备会常务委员会。8月26日,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上对《共同纲领》……定位做了区分;纲领中只说现阶段的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都具有过渡性,这在新政协筹备会筹备阶段就确定了的。在《共同纲领》的起草过程中,毛泽东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以加求它能“照顾四面八方的利益”,能使“每一个方面都会赞成”,以成为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可行的施政大纲。——摘编自肖建平《“社会主义”与<共同纲领>》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协,团结各方,开启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推动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经过7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在政权上实现了广泛的政治联盟和社会联盟,在党派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民主的实现方式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得益彰,人民政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的制安排。——摘编自吕忠梅《人民政协制度的中国特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共同纲领》的性质,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政协性质的演变及“中国特色的制安排”所秉持的基本原则。【答案】(1)性质:属于临时宪法。理由: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共同纲领》是由广泛代表参加的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可行的施政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都具有过渡性。(2)性质演变: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等。(任答其中四点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都具有过渡性”可知,在性质上,《共同纲领》属于临时宪法。理由根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都具有过渡性,这在新政协筹备会筹备阶段就确定了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因为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共同纲领》是由广泛代表参加的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可行的施政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都具有过渡性。(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在性质上,政治协商会议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原则根据“在政权上实现了广泛的政治联盟和社会联盟,在党派关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民主的实现方式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得益彰,人民政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等。20.纪后的文帝改革,北魏社会政治盛衰的一大关键,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公元490年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改革侧重于“形而下”的部分,后期的改革则注重于“形而上”的部分;前者务实,后者务虚;前者重绩效者求声势。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最为切合实际、最有实质效益的措施与做法,都是冯太人的作为与贡献,而它们的推行与见效,则为真正归属于孝文帝主持的后阶段改革奠定了基础。也只有明确地区分了整个改革的前后阶段的不同主持人,我们对魏孝文帝在改革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改革运动中所占有的地位,才可以做出比较公允恰当的评价。……正如宋代叶适所认为的那样,拓跋宏“始迁洛邑”的举措,乃是错误的抉择,属于“根本既虚,随即崩溃”。至于迁都后所推行的那些“汉化”措施,那就更值得商榷了。——材料一二均摘编自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形而下”和“形而上”进行解读。(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点评。【答案】(1)解读:“形而下”部分指的是冯太后实行的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等改革措施,这些都属于务实的政治、经济改革;“形而上”部分指的是孝文帝采取的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和通婚姻等措施,这些都属于务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言之有理即可)(2)基本观点:前期改革比后期改革更有效,后期改革导致鲜卑族的衰落。(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点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虽然前期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后期改革中的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鲜卑族的统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示例二点评: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前期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后期改革通过“全盘汉化”消除了鲜卑拓跋氏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使得拓跋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姓氏、服饰等,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而与汉族完全同化,融入汉族之中,这也是鲜卑族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合(“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1)解读: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最为切合实际、最有实质效益的措施与做法,都是冯太人的作为与贡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形而下”部分指的是冯太后实行的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等改革措施,这些都属于务实的政治、经济改革;根据“为真正归属于孝文帝主持的后阶段改革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形而上”部分指的是孝文帝采取的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和通婚姻等措施,这些都属于务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2)基本观点:根据“正如宋代叶适所认为的那样,拓跋宏‘始迁洛邑’的举措,乃是错误的抉择,属于‘根本既虚,随即崩溃’。至于迁都后所推行的那些‘汉化’措施,那就更值得商榷了”可知材料二认为前期改革比后期改革更有效,后期改革导致鲜卑族的衰落。对这一观点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如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是因为孝文帝改革虽然前期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后期改革中的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鲜卑族的统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认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前期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后期改革通过“全盘汉化”消除了鲜卑拓跋氏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使得拓跋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姓氏、服饰等,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而与汉族完全同化,融入汉族之中,这也是鲜卑族最终衰落的根本原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12:04 页数:12
价格:¥2 大小:542.2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