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17)
>
六年级下册
>
2020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6
2
/146
剩余14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集\n1.1放大镜【教材简析】“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n3.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倍数越大。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3.能通过反复探究来收集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在探索微小世界的中的应用。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过程中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及特点。难点:探究放大镜的特点,知道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袋、水等。小组:放大镜、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引出问题(预设3分钟)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提问:它是什么样的呢?(预设:人类的最高视力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物体。)提问:那又该怎么观察呢?(预设:放大镜、显微镜等。)2.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信息的。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n二、探索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网状图)]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的构造怎样?课件出示放大镜的构造图——镜架、镜片。(1)提问: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2)学生交流,发表观点,记录于网状图中。小结: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三、探索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材料准备:每组2个放大镜、学习单、报纸、布料纤维、书本、皮肤指纹、不同笔的笔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放大镜放大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公安、考古、鉴定等领域,它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展示前概念,预设:放大)追问:怎么用?(预设:学生说使用方法)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试。(2)课件出示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挑战活动:分别用2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课件出示100元纸币,学生比较肉眼和放大镜下的观察有什么区别。(预设:放大镜可以使纸币放大,纹路清晰。)(2)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我们也来试一试?A.根据学习单明确要求,完成观察任务,并记录。B.比较用放大镜与肉眼观察同一物体有什么不同。C.领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作用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预设:适时板书,并点出:放大镜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A.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B.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屏幕、计算机屏幕,我们还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四、探索3:放大镜的特点\n[材料准备:1号放大镜片、2号放大镜片、围棋子、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学习单。]1.挑战一:(1)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些材料具有放大功能?与没有放大功能的每一种材料比一比,放大镜有什么特点?(2)学生领材料,开始探究,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它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秘密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并点出:根据它这样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透镜。)A.(凸)中间厚、边缘薄B.(透)透明小结:通过用放大镜分别与玻璃片、围棋子、近视眼镜片的比较我们发现:放大镜片具有的特点,中间,边缘。1.挑战二:(1)出示操作提示:①留下1号、2号放大镜片,其它材料放回材料盒。②以本课课题“放大镜”为观察对象观察进行比较。③每个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找到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秘密。(2)学生观察实验,完成学习单,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研讨放大镜的特点2:交流放大倍数与什么因素有关。提问:你们组里2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相同吗?它和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么发现的?A.请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小组补充。B.形成共识: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号镜片的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放大镜的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五、总结拓展: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发现或收获吗?2.寻找生活中的放大镜\n3.放大镜的历史。(1)放大镜的发展历史(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4.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放大镜作用:1.放大物体的图像2.观察到更多细节特点:1.中间厚,边缘薄2.透明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相关表单】《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习单小组:《放大镜的特点》学习单\n小组:【作业设计】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材简析】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内容,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本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对昆虫的了解。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一草蛉”。教科书的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n第一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的内容有: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体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教材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能选择1-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学情分析】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而且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而借助放大镜在探索中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与功能,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科学探究目标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晴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科学态度目标在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工具在生活中的运用,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n【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蟋蟀的外部特征,并延伸到对其它昆虫的自行探究。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到小昆虫的细微构造,并描述或记录下来。【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PPT出示]苍蝇复眼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张图片,请你猜猜这是什么?(选取放大的苍蝇复眼,先第一次猜,然后缩小一次猜一次,直至全部呈现。)2.解释:原来这是一只苍绳,放大后的昆虫竟然有那么奇特的结构,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放大的昆虫世界。[PPT出示]课题《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二、奇特的身体构造1.出示一些昆虫的图片,问:蟋蟀的耳朵在哪里?苍蝇为什么能吸附在玻璃上?苍蝇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等等。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并把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学习单上。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控制放大镜: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学习单上。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3.[PPT出示]昆虫的耳朵、昆虫的复眼、蝴蝶的翅、昆虫的触角等图片。\n结合学生的观察发现,补充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三、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1.[PPT出示]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组织学生说说这部分内容和我们前面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前面我们的观察是昆虫的标本,是静态的,而这部分内容是小朋友动态的观察)3.组织学生说说想不想像小作者一样,到教室外面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昆虫的运动、生活。4.[PPT出示]《观察活动记录表》观察内容所需材料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记录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表格的内容进行观察方案的设计。(师下班巡视并指导)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四、总结、延伸1.组织学生说说利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有什么优点。2.引导学生根据课内设计好的观察活动方案,课后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板书设计】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苍蝇:复眼蟋蟀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扁平的细毛附:观察活动记录表\n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小结构第()小组年月日名称画图肉眼放大镜名称画图肉眼放大镜《观察活动记录表》第()小组年月日观察内容所需材料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记录【作业设计】\n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3.将下列昆虫与它的触角类型连起来。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材分析】本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用放大镜观察生命世界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进行观察。晶体指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n本课教材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观察晶体”;二是“制作晶体”。由于在课堂内制作较完整的晶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基于保证学生能拥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教材中关于“晶体的制作”部分内容简略化处理,把本课的主要活动放在了4种晶体的观察活动以及根据晶体的特征来分辨上,并在此基础上以视频的形式把长时晶体制作进行展现。【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又探索的新的领域,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关于晶体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不清楚,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因此,要从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晶体:白糖、食盐、味精、小苏打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仔细地观察研究让学生知道晶体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认识到其实晶体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最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中的晶体,把观察活动引向课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晶体,并用图画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晶体形状。科学态度目标知道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并愿意尝试自制各种晶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晶体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晶体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广泛的分布,生活中用处大。【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周围常见的晶体,知道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一般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通过自己的观察、研讨形成“同一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几何形状”的共识。【教学准备】\n分组材料:放大镜、每组4个编好号的纸杯分别装4种晶体(糖、盐、味精、小苏打)演示材料:课件,晶体图片(张贴用)趣味制作结晶视频【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在厨房里有两份调料,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有什么办法能区分它们?(看、尝)2.那如果场景发生改变,在实验室里有两份粉末,其中一份是味精一份是白糖,又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不能吃,只能看)3.用肉眼观察的时候白糖和味精的颗粒十分细小,所以我们应该用?(放大镜)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放大镜来观察像白糖这样的颗粒物,它的几何形状是什么样的?同一种颗粒物在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贴,放大镜)二、探索:观察、记录、总结(预设10分钟)1.除了白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其他一些颗粒物供大家观察,它们分别是2号——、3号——(依次出示已编号的食盐、味精、小苏打)。不过观察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课件图文结合展示):1特别注意:不能尝;2每种物质每个人都要观察;3边观察边把它们的形状用简图画下来,每人都要画。(课件出示各种几何形状。)2.还有问题吗?那待会儿拿到材料后,一边观察一边画,观察一种画一种。(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始分组观察。)3.学生汇报展示。这两种物体的颗粒在形状上有怎样的特点呢?(有棱有角)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似么?(相似)这样的彼此相似有棱有角的形状被我们统称为规则几何外形。①每种物质的颗粒物在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根据学生小结意见板演相应的外形简笔画)②如果我把这四种颗粒物混合在一起,你能区别吗?怎么区别?(看来晶体的几何形状还可以作为判断物质的一种——依据。)③完善板书,揭示晶体概念。三、研讨:晶体的定义,诞生途径以及辨认晶体(15分钟)\n1.研讨:晶体的定义具有一定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组成的。(板贴规则几何外形固体)自然界中还有这样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物质么?展示各种矿物晶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其几何外形。2.研讨:晶体的诞生衔接:我们发现晶体都具有美丽的?(规则几何外形)那么这样美丽的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①晶体诞生途径:(蒸发)结晶和物态变化这里有两张图片(海水晒盐,雪花结晶)引导学生分析(蒸发)结晶和物态变化两种产生晶体的方式。(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重点强化:出示花岗岩图片,找出石英,云母,长石,解说花岗岩的形成。②对碱面进行重新结晶白糖和味精都有了晶体称号,我们拿着放大镜对食盐进行了观察,它是不是晶体?为什么?(有规则几何外形,是晶体)。碱面也用放大镜进行了观察,它是晶体吗?(不确定)怎样能让他恢复自己的身份呢?(重新结晶)用什么方法(放入水中进行溶解后蒸发形成结晶再观察。)出示初始结晶后的样本(图片)碱面是晶体吗?为什么?(结晶有规则几何外形,是晶体)。3研讨:晶体的辨别(利用晶体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对物质进行辨认)以下各种物质,你认为哪些是晶体呢?(图片板贴)难点辨析:玻璃(对碎玻璃进行观察)珍珠(观察形成过程)没有规则几何外形不是晶体。四、拓展:观察晶体制作过程(5分钟)1.利用视频了解晶体制作过程晶体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吗?(出示一个大的硫酸铜晶体实物)(视频介绍制作过程)\n2.结晶实验有兴趣的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好玩的结晶实验。(展示树枝、锻带、绢花结晶图片)【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固体非晶体【作业设计】一、填空: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水分的方法来自己制造晶体。二、判断: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2.玻璃、琥珀和珍珠都是晶体。(×)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4.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1.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简析】\n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尝试用两个放大镜把细节放得更大。课文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此外,课文资料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领悟显微镜发明中的科学性和探索精神。【学情分析】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那么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到的物体是怎样的呢?用两个放大镜和一个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又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叠放两个放大镜可以使放大倍数大大提高呢?学生的体验是不多的。这也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一个最早期简易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学会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并且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体验一个简易放大装置的效果。2.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感受到放大物体的图像之后可以看见微小的细节。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会利用两个透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n【教学重难点】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难点: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放大镜、简易显微镜、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印有图文的纸(微小视力表)、松花粉、食盐、糖、蝴蝶标本工艺品等。教师演示器材:放大镜,自制的放大装置,简易显微镜、相关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及简易放大装置观察(预设10分钟)1.前几课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分别看到了身边的昆虫世界,观察了熟悉的食盐晶体等,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2.我们希望能看见更大、更清晰的图像。如果现在两人一组,你们有一个5倍和一个3倍的放大镜,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物体的图像(微小视力表)放得更大呢?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4.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5.那我们来试一试吧。学生操作。6.师导:把观察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了的小组请举手?这两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不同,两个放大镜位置不同的情况下,放大的效果一样吗?二、探索:简易显微镜观察(预设15分钟)(一)自制放得更大的装置,简单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尝试感觉非常难做好,因为受实验器材的限制,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我们一定迫切想有更好的材料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介绍一个新材料,它是“简易显微镜”。(二)用简易显微镜观察1.出示简易显微镜:这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得比我们用自制的放大装置更大些。谁来猜猜这个简易显微镜的结构原理?\n2.了解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结合课件教师指导:这个简易显微镜就是由两个放大镜片组成的。上面的是目镜,也就是眼睛观察的地方,下面是物镜,也就是接触观察物体的地方;中间是一个调焦旋钮,如果看不清楚,就要用旋转的方式调整焦距;物镜边上有一盏灯,用手指轻轻拉开灯就亮了,可以增加观察物体的亮度。3.观察材料有每组4个简易显微镜,2个蝴蝶标本以及装在培养皿里的食盐、白糖晶体和松科植物的干燥花粉松花粉。同学们轮流观察,有时间多,还可以选择你身边其他的观察物体,把其中你最感兴趣的,看得最清晰的两种物体的细微结构画在作业本第6页上。4.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简易显微镜和观察材料。5.各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简易显微镜在培养皿上直接观察松花粉、食盐、白糖、书本彩页、小视力表等。)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9分钟)1.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放中间。下面我们来开一个科学报告会。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新发现。2.交流:一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其他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图像放大,看到更细微的东西,工具真好。)3.教师总结:放得更大的装置的出现,特别是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小世界。(板书:显微镜,微小世界)四、拓展: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史和发展史(预设6分钟)1.自读故事:我们把课本翻到第11页,自学“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显微镜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着。我们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课件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板书设计】4.怎样放得更大肉眼→放大镜→简易装置→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微小世界\n【作业设计】1.用下列器材观察物体,能将物体图像放得最大的是()。A.光学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D.扫描隧道显微镜2.科学家选择()来观察SARS病毒。A.光学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D.望远镜3.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是()发明的。A.列文虎克B.伽利略C.牛顿D.胡克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五课的内容,在前一课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周围常见物体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世界的第一课。教材内容主要由“观察前的准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两块需要学生习得规范操作的内容较多,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微视频等信息化学习资源,自主地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解答对微小世界的疑问。【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在学习了前几课的基础上,学生渐渐打开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认识微小世界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对于显微镜这个操作起来略有难度,但它能让人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世界,学生操作显微镜并且观察身边世界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在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及操作微视频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并应用于观察活动。\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显微镜等观察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视频资料小组:洋葱、小刀、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平时生活中吃过洋葱吗?说说自己的印象中,洋葱是怎么样的?你们观察过洋葱的内表皮吗?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二、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洋葱内表皮(一)肉眼观察洋葱内表皮1.这是一个洋葱,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2.分组肉眼观察洋葱内表皮。3.交流观察发现。(二)用放大镜观察洋葱内表皮\n1.猜测:如果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我们能观察到洋葱内表皮的哪些特点?2.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记录洋葱内表皮特点。请将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结构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3.投影展示小组记录,交流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结构特点。4.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猜测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结构1.猜测:如果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的结构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你们的猜测记录在表格中。2.投影展示各组的猜测并交流想法。(二)了解显微镜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得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验证。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显微镜,观察之前还需要了解什么?1.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功能资料自主学习显微镜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交流各部分的作用(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三)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需要先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具体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需要如何操作呢?一起学习一下。1.视频学习①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滴清水)②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用镊子取下洋葱内表皮;(划“#”字、取表皮)③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放表皮)④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即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盖上盖玻片)⑤用滴管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从另一端吸掉多余的水(染色、吸多余的水)2.学生分组进行标本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平板提供视频资料可反复观看学习)\n(四)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好了,那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呢?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学习的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按照操作的步骤边学习边操作,并把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画下来。1.自学显微镜操作步骤微视频。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2.边学习边按照步骤观察,并画下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结构。3.对比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与自己的猜测有什么不同之处,与肉眼、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五)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1.了解细胞的组成。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2.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板书设计】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滴清水安放切洋葱划“#”对光放表皮上片盖盖玻片调焦染色、吸水观察【作业设计】1.要想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可行的做法是()A.把整个洋葱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B.掰下一片洋葱,放到显微镜下观察。C.将洋葱内表皮制作成玻片标本,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2.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分别标着“10X、16X”,那么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图像将被放大()倍\nA.16倍B.160倍C.1600倍3.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观察的目标出现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观察目标出现在视野的中间,应该如何操作()A.将载玻片往左下方移动B.将载玻片往右上方移动C.将载玻片往上方移动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第六课。本课是在对显微镜结构的了解和初步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上,对多种生物细胞继续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发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科学结论。本课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多种生物的细胞,让学生在观察中建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同时渗透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第二部分是了解细胞对生命体的作用,通过阅读资料和查阅材料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认识和了解了生物的一些特征,但对于生物在“微观世界”方面的特征知道的很少。本课需要学生在初步了解和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继续用显微镜去观察更多生物的细胞,学生会对观察和研究微小世界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目标】\n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知道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知道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几种植物和动物及人体的细胞,发现不同的细胞形态是不同的。2.通过画图,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细胞,帮助交流分享。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和研究生物细胞产生兴趣。2.认识到细致观察、详细记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教学准备】显微镜、多种生物切片玻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1.胡克用放大14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壁结构,我们用放大4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观察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2.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3.要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设计意图:渗透技术发展给我们观察微观世界带来的便利,同时聚焦问题,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让孩子们去寻找证据,梳理实证意识。二、探索: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PPT出示多种生物切片玻片,安排每组2-4片。]\n1.讨论方案。(3分钟)2.要怎么观察?(预设: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3.观察到什么能证明你的猜想?4.温馨提示:5.小组实验并记录。(15分钟)6.学生交流汇报。(7分钟)①让学生自由表达显微镜下的发现。②将汇报小组的记录单拍成一个页面,说说有什么发现?③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是高效完成探究目的的关键。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了每一种玻片下都有细胞结构,同时又通过组间交流了解到其他小组也有细胞的发现,从而建构起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概念。三、研讨(7分钟)1.Ppt出示各种细胞图片。2.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吗?3.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都相同吗?4.同种生物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相同吗?过渡:通过显微镜,我们发现了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在19世纪的科学家,他们要发现这个结论要比我们更加艰辛。5.阅读ppt细胞学说知识拓展。设计意图:教材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细胞学生建立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许多学者用显微镜经过了大量的观察,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才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希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发现细胞。只有在显微镜发明后,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才成为可能。四、细胞对生命体的意义(5分钟)1.阅读p21,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讨论填写书上网状图。2.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网状图。五、小结:\n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板书设计】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细胞的功能是不同的【作业设计】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C)A、气孔B、叶脉C、叶绿体2、使用滴管的正确方法是。(A)A先用手捏住滴管的皮囊,再把滴管放进药瓶吸取药水B先把滴管放进药瓶,再用手捏住滴管的橡皮囊,然后松开C直接把滴管放进药瓶再拿出来即可3、(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4、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整( A )的距离。A、物镜与切片B、目镜与眼睛C、物镜与目镜5、下列物体的内部,不存在细胞的是(C)A、松树B、蝗虫C、花岗岩6、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是(B)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达尔文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材简析】\n《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内容。在前面两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以一滴水为载体,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常见微生物。通过教学,试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观察工具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同时认识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并力求发展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通过介绍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一话题,引发学生对“有没有微生物?它们长什么样?”等问题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图,比对,认识到水中一些常见而又神秘的微生物。同时也认识到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生命的特征: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吃食物或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呼吸;排泄;繁殖等。【学情分析】与观察生物细胞相比,运动着的、活生生的微生物会令学生倍感兴奋,同时,也会增加观察的难度。因此,教材把观察微生物放到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的最后一课,使观察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显微镜能力的基础上。关于微生物,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间接了解,但只是停留在知其名的层度,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没有亲历观察与亲身体验,对于“水中还存在着奇妙的微生物世界”这一说法他们大多是将信将疑的。在技能方面,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的使用方法,但由于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操作起来还难以达到熟练程度,尤其在对光和调焦方面仍需要再次指导操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水中生活中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目标会制作微生物的标本并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会从观察到的信息中寻找证据进行判断。科学态度目标在用显微镜观察判断微生物的过程中,提高实证意识,激发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n感受科学技术发展能让我们观察到自然界中更多的秘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通过观察到的特点来判断微生物是否有生命。难点:发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建立“微生物是生物”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电子显微镜、水、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托盘小组材料:显微镜、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托盘、科学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水里有微生物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旅游景点中河水的照片、水样]1.谈话:“上个周末,**同学外出旅游,非常口渴但忘记带水了,他小河里的水看上去很干净,想蹲下去喝个痛快!行吗?为什么?”(出示图片)2.他的家长也这么说!可是**同学还是不太相信,因为他没看到水里有什么微生物。他把水样带了回来,请大家帮忙仔细观察一下!3.发材料:装有河水的杯子,学生观察。4.组织学生汇报:“你觉得这杯水里有微生物吗?”5.揭示课题。(板书)【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旅游情境,以“这水能喝吗?”“水中有微生物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的兴趣。再组织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对“这杯水中有生物吗?”提出个人观点,以此来展示学生的前概念。】二、组织观察,寻找证据——水里微生物是怎样的?(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显微镜、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托盘、科学记录单。]1.谈话:“对于这杯水是否有微生物,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事实是不是和我们认为的一样呢?让我们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寻找证据,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引出显微镜观察\n2.谈话:“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要先制作水滴的玻片标本。”播放微视频并指导:“用滴管从水面吸取少量水,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3.分组活动:两人小组制作水滴玻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PPT出示实验提示:①持续、仔细地观察一滴水,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②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观察,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后再滴水与观察,观察时,显微镜调焦到能清晰地看到一根根棉线再进行观察;③为了使观察效果更明显,本实验也可以不用盖玻片,但调焦时不要让物镜碰到水面。【设计意图:借助“制作水滴的玻片标本”微课和温馨提示,帮助学生规范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为获取客观、科学的现象提供保障。】三、组织汇报,交流发现——水里有哪些微生物?(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常见微生物的图文资料卡等]1.小组论证。(1)PPT出示引导学生汇报的几个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观察到的现象能不能为你们的观点提供证据?与预测是否一致?③水中到底是否有微生物?你现在是怎样认为的?(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论证。2.集体论证。(1)教师:“现在咱们来开个‘科学交流会’,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有其他的发现可以进行补充。”(2)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展示小组的记录单并发表观点。3.辨认微生物。(1)教师:“想不想知道你刚才观察到的是什么微生物?”(2)教师提供一些微生物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进行比对与辨认。(预设:草履虫、变形虫等)【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证明自己猜想的过程,也是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通过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链,促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尽可能充足的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成为能够证明观点的证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四、阅读资料,提升认识——水里还有什么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吗?(预设5分钟)\n[材料准备:视频、资料库]1.谈话:“这小小一滴水中有这么多的微生物,那这杯水中会有多少微生物呢?这片池塘又有多少微生物呢?我们的大自然里呢?”2.水里还有更多微生物。(1)组织观看视频;(2)组织阅读书本资料库。3.提问:“你认为微生物是生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如:是否由细胞组成的?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是否有繁殖现象?你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刚才有没有观察到?(板书:细胞、生活环境、吃食物或制造食物、对刺激产生反应、繁殖、排泄……)【设计意图:课内的探究只是引领学生初步地展开对微生物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对微生物探究的方法及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本课围绕“水中有没有生物?”展开探究,以寻找证据为整堂课的线索,至始至终体现科学学科的本质——实证。学生在找证据的过程中把获得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断地丰富对微生物内涵的认识,从而较好地建构“微生物也是生物”的科学概念,丰富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板书设计】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水中的微生物: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根据实际观察情况板书)2.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细胞、生活环境、吃食物或制造食物、对刺激产生反应、繁殖、排泄……\n【作业设计】1.判断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把下列水中微生物的图片和名称连起来。1.8微小世界和我们【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最后的一节课,是一节总结性的课。同学们通过前期学习也知道了,我们在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过程当中,从外部看到内部,甚至到纳米级。而这一切的进步都是建立在观察工具改进的基础上:肉眼到放大镜、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这一切的发展都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过程中认识的上升,也是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医学上,微观世界打开了人类治疗疾病的大门。通过让学生回顾总结这个单元,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现我们人类观察工具是怎样进展的。主要是表现在让学生了解收集一些人类在微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把它制作成海报。由于每个同学不同的研究方向,会让大家了解到人类在微观世界方面取得的成就非常广泛。把同学们制作的各种信息资源卡片进行相互交流,然后激励同学们去收集更多的有关人类在微观世界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立志在今后学习中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树立目标。【学情分析】随着智能手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已经变得没有障碍。思维导图软件地应用,更让学生网罗组织资料上得以应手。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一些成果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在判别上有一定困难。\n【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改进,能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能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自然界的许多秘密。2.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科学探究目标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习并用好技术,使之为学习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收集资料难点:哪些事列属于微小世界中技术的发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学生准备: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信息收集卡领域生物()电子()医药()农业()食品()其他()主题资料来源\n资料题目内容:【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谈话引入。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20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300万倍,分辨本领达到0.3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01纳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2.交流并记录到书本:人类的观察手段和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3.在工具发展的背后,又会推动什么的进步?播放微课。4.交流一下,微课向我们展示什么?5.板书课题。二、我们的信息大碰撞(预设15分钟)1.小组讨论会。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先在小组内时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汇集成小组资料。2.班级汇报。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成果。教师组织评价:这些介绍是否符合微小世界内技术的发展?成果属于什么领域?\n3.教师小结: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三、制作展示小报或者思维导图(预设15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A3纸进行设计展示。组内分工并确定流程:设计、剪贴、美工、上墙。四、拓展:修改评价(预设5分钟)1.看了大家的梳理,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板书设计】8.微小世界和我们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发展造福人类【作业设计】1.()发明了眼镜。A.格罗斯泰斯特B.牛顿C.培根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有关。A.凸度B.材料C.面积13.下列仪器中,()适合观察细菌。A.显微镜B.放大镜C.望远镜\n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n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2.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便签纸、蜡烛、镊子、生锈的回形针。小组:记录单;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蜡烛、纸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预设:课桌、椅子、窗户、玻璃、黑板……)2.我们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称为物质。3.揭示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板题)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塑料袋]1.我们周围有什么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预设:空气)2.空气实际存在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学生交流,汇报(预设:塑料袋装空气、风、呼吸等)3.电器用的电,烧饭用的火、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电灯发出的光是物质吗?\n(预设:像空气一样,我们可以间接的用其他物品和感官观察到的。声音和热归到能量里,它们是能量的表现形式。)4.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所以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板书:直接、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世界→)三、物质在变化(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1.世界上这么多种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2.这里有四组变化前后的物质,请仔细观察思考,每一组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易拉罐压扁,形状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水结冰,形态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火柴燃烧,发光发热、颜色改变;铁钉生锈,颜色改变等)3.根据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的变化比较相似,请分组。4.小组讨论:(1)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2)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预设:形状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发光发热、颜色等改变,有新的物质产生)5.这些物质都在发生变化,那岩石、房屋、马路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6.小结:物质其实都在发生变化。(板书:→变化)四、让物质发生变化(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纸片、蜡烛]1.出示纸片、蜡烛。提问:你有什么不同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小组讨论,汇报结果。2.使用这些方法能让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小组一起来研究。(1)出示实验要求。(教师提醒实验操作安全)(2)小组探究。(3)完成活动记录单。\n(4)汇报交流:各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小结: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有些是自然产生的,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变化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板书:自然、人为快、慢)五、总结(预设3分钟)1.依据板书总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是自然造成的,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改变形态、大小产生新的物质)2.课后继续关注我们家里厨房中的一些物质变化。【板书设计】1.我们身边的物质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自然、人为改变形态、大小世界物质变化现实存在的快、慢产生新的物质【活动记录单】“让物质发生变化”活动记录单物质名称使用的方法变化速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无产生新的物质纸片蜡烛【活动记录单使用说明】1.根据任务要求讨论:用多种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n2.“使用的方法”栏中,回形针如学生提出用火烧,提醒学生小心烫伤,并提供镊子夹和水冷却;如提出放入水中使其生锈,可提供水,与教师准备的生锈的回形针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短时间的效果。3.“发生了哪些变化”栏中,要求学生每观察操作一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现象,便于交流。4.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作业设计】1.判断题:(1)坚硬的金刚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2)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如电就不是物质。()2.选择题:(1)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两种变化过程的相同之处是()。A.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B.都改变了物质的颜色C.都产生了新的物质(2)选择:衣服洗后在太阳下晒,衣服上的水慢慢地变成()。A.固态水B.液态水C.气态水3.思考题:一杯热水放在室内,在2个小时以后,热水这种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2种以上)?在这些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n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白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n糖形态(固体、液体、气体)颜色气味新的发现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提问:纸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材料准备:沙,黄豆,白纸,小棒,筛子]1.出示沙子和豆子,要求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的特点。提问:如果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2.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提问: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3.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提问: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材料准备:白糖,蜡烛,火柴,勺子,盘子,记录表。]\n1.观察白糖的特点。提问:如果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记录表。2.教师边演示边介绍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1)点燃蜡。提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提示用蜡烛的外焰加热。(2)手握在长勺柄的顶端,将纸包的白糖倒入长勺,移到蜡烛外焰加热。观察时眼睛不能凑太近以免伤着眼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加热结束后,不能用手去摸加热的部分。3.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观察白糖与蜡烛的变化并及时记录。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颜色变化:白色---淡黄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无味---焦味提问:如果放在内焰或焰心加热,长勺底部会产生黑烟。这是什么原因呢?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5.提示化学变化。提问: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板书:产生新的物质。提问: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教师介绍蜡烛燃烧的变化。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1.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2.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n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四、课外延伸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提问: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提问: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2.小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豆沙混合加热白糖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燃烧蜡烛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本质区别)【作业设计】1.厨房中,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瓷器敲碎B.烧开水C.天然气燃烧2.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线这样的变化都是()A.形态发生了改变B.产生新的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3.给下列的变化用连线的方法分类\n蜡烛熔化成蜡烛油气球爆裂物理变化水蒸发了火药爆炸化学变化热水变冷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材简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对于米饭也非常熟悉,但对其味道可能并没有留意。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空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课就从这个生活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本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会变味的米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来引入。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只有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才能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米饭、淀粉和碘酒。利用感官观察淀粉,在淀粉上滴碘酒进行实验,观察产生的现象。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也可以拓展增加食品检验检疫局检验肉质品时是否掺假的内容。【学情分析】\n六年级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米饭在口腔内经过长时间咀嚼会产生甜味,这一现象学生并没有留意,但是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会知道米饭里有淀粉。在四年级学习食物单元时,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但在物质变化领域,淀粉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物质是一个化学变化,这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通过这个特性,可以鉴定含有淀粉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科学探究目标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2.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2.能主动探究寻找证据,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小组:记录单、自带常见的食物样品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神秘信件]1.出示一封信,让一学生上来打开信封,将信的内容读给大家听。(预设:生拿出信,发现是一张白纸,并没有内容)2.拿出神秘药水,将其喷洒在白纸上,信的内容(用心感受、仔细观察、大胆猜测、认真实验、收集证据、论证分析)渐渐地被显示出来了。这也是老师要送给大家学好科学的秘密。\n3.聚焦问题:白纸上怎么会有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在一种药水的作用下就显示出来了?写字的材料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4.揭题:这跟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有关系。(板书:米饭)二、会变味的米饭:(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米饭]1.出示米饭: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米饭,请大家尝一尝。提要求:(1)先舔一舔,用心感受其味道。(2)再嚼一嚼(1分钟),用心感受其味道。(3)猜一猜变味的原因。2.学生尝米饭。(2分钟)3.汇报交流。(预设:舔米饭,学生发现并没有什么味道。嚼米饭,发现米饭有点甜味;渐渐地越嚼越甜。)4.提出问题:米饭是糖吗?(预测:不是,一开始并没有甜味)引发思考:那为什么米饭慢慢嚼产生了甜味呢?5.小结:(书p30)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所以米饭变甜的原因是因为淀粉。(板书:淀粉)6.拓展:淀粉与口腔中的唾液发生变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了麦芽糖。三、米饭、淀粉和碘酒(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淀粉、碘酒、滴管、烧杯]1.出示淀粉:米饭中还有淀粉,那淀粉是怎样一种物质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方法:看、闻、摸,记录单1)2.同学们观察了淀粉,淀粉和我们平时吃的米饭一样吗?米饭中真的还有大量淀粉吗?怎么来证明呢?(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证据来证明米饭中还有淀粉?)3.借助碘酒来验证,出示碘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1。(预测:液体、棕色、有刺激性气味)\n4.师演示“淀粉与碘酒的变化”,(实验指导:用滴管吸取碘酒,垂直将碘酒滴在淀粉上,特别注意滴管不能触碰到淀粉,滴完后将滴管重新插入到滴瓶中,仔细观察。)5.学生呈现实验现象。(预测:发现淀粉遇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深蓝色、蓝黑色)6.师问:那米饭中有淀粉吗?怎么来验证?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米饭与淀粉的关系。7.学生实验。(用碘酒滴在米饭上)8.交流:米饭被滴上碘酒的部分也变成了蓝色。9.总结:米饭和淀粉有共性,遇到碘酒会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淀粉的一种特性。10.提升: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淀粉吗?碘酒吗?不是,是一种新的物质。(题目补充完整: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四、寻找淀粉的踪迹(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碘酒、滴管、烧杯、各种食物的样品若干]1.生活中,还有哪些跟米饭一样含有淀粉呢?想不想知道?怎么来鉴别呢?(预测:滴碘酒,观察能否产生蓝色物质。)2.出示一些食物:黄瓜、土豆、面包、饼干、白菜、青菜、食盐、白糖、香肠、猪肉;请同学们说一说怎么来鉴别?(用碘酒来鉴别,滴碘酒如果产生了蓝紫色物质就说明该食物中还有淀粉,没有产生蓝紫色物质的说明该食物中不含淀粉。3.学生实验。(指导具体操作,小心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记录单2)4.交流汇报。(黄瓜、白菜、青菜、食盐、白糖、猪肉不含淀粉;土豆、面包、饼干、香肠含有淀粉。)五、制作神秘的信件(预设3分钟)1.出示导入时神秘信件,现在谁能来解释一下吗?2.课后试着去做一封神秘信件。【板书设计】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n米饭、淀粉+碘酒——--蓝紫色物质(化学变化)【课堂记录单的使用说明】1.记录单1是通过观察,比较淀粉和碘酒变化前的特征。观察物质看闻摸淀粉碘酒淀粉➕碘酒米饭➕碘酒2.记录单2是通过碘酒来鉴别淀粉的记录。这些食物可以根据老师自己的需要设计。食物黄瓜土豆面包饼干白菜青菜食盐白糖香肠猪肉含淀粉不含淀粉【作业设计】1.淀粉和碘酒反应,会产生一种()色物质。A.黄色B.蓝色C.白色2.我们可以用()来鉴别食物中是否还有淀粉?A.小苏打B.酒精C.碘酒3.下面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白糖融化B.蜡烛燃烧C.淀粉与碘酒的变化\n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学情分析】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的直接经验比较少。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进一步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教学重难点】\n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气球、黑盒、小苏打、白醋、火柴。学生:小苏打、白醋、玻璃片、火柴、蜡烛、烧杯、废物盒、气液分离器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准备材料:装有小苏打的气球、白醋、黑盒]1.出示气球,师:今天老师表演一个魔术,不吹也能让它鼓起来,大家仔细看哦!2.学生根据气球自动鼓起来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判断。(预设:黑盒里有打气筒……)3.教师提示里面是小苏打和白醋,学生作进一步猜想。(预设:产生气体……)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究竟会有什么现象?揭示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板书)二、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预设8分钟)[准备材料:一份小苏打、适量白醋、气液分离器、玻璃片、实验记录单]1.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并交流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2.混合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4.交流汇报。(预设:冒出大量气泡、产生气体、变化很剧烈、杯壁凉凉的……)三、研讨:验证气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装有混合后产生气体的气液分离器、毛玻璃片、火柴、蜡烛、废物盒]1.提问:你认为产生的气泡是一种什么气体?(预设:二氧化碳、氧气、空气……)\n2.PPT出示多种气体并附上各自颜色的特点,提问:现在你认为这是哪种气体?学生根据气体的颜色判断是二氧化碳。(预设:瓶子里的气体是无色的,所以我认为它是二氧化碳……)3.PPT出示多种无色的气体并附上各自是否支持燃烧的特点,提问:现在你认为是什么气体?怎样判断。(预设:可以检验一下这个气体能否支持燃烧……)4.教师演示将点燃的火柴伸入瓶子,学生根据现象判断是二氧化碳。(预设:我看到老师把点燃的火柴伸进去后火柴灭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所以我认为它是二氧化碳……)5.PPT出示多种无色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并附上各自比空气轻、重的特点,提问:现在你认为这是什么气体?又该怎样判断。(预设:得通过实验验证这个气体是否比空气重……)6.分组实验,教师巡视。7.交流汇报。(预设:通过实验我发现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我认为这是二氧化碳)8.PPT出示多种无色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的气体,总结:光这几个特点还不足以证明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必须要做更多的实验。课堂时间有限,但在这之前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确实就是二氧化碳。(板书)四、拓展:揭秘魔术(预设4分钟)[准备材料:混合后的液体、小苏打]1.取出一开始的魔术道具,提问:现在你能来揭开这个魔术的奥秘吗?(预设: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将气球鼓起来了……)2.提问:剩余的液体还是白醋吗?预设(不是……)3.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剩余的液体不是白醋,并总结: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板书)【板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液体白色粉末无色透明无色无气味酸酸的气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n……化学变化新物质【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表格中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小组研讨归纳后填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记录表1: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第组观察到的现象1.2.3.4.5.记录表2:瓶中气体的检验第组气体检验方法现象气体特点我们的判断把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作业设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液体变成白色B.有气泡C.杯壁变凉2.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特点是()。A.不支持燃烧B.比空气重C.比空气轻\n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剩下的液体是()。A.白醋B.小苏打溶液C.无法确定2.5铁生锈了【教材简析】本单元介绍一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比如气泡出现、颜色改变等。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当我们确定铁锈是一种新物质时,思考铁生锈的原因,并根据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聚焦板块: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教材提供五种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现象:铁门扣生锈、铁栅栏生锈、铁链生锈、铁丝生锈、铁门生锈,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同时提出本课的研究主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探究板块:观察铁锈和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通过感官观察、敲击、导电性、是否被磁铁吸引等实验,寻找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那么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自然产生了新问题,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教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此时需要教师的指导,最后全班交流确定方案,然后课外完成实验。第7课会利用课外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探索有关铁生锈的知识。研讨板块:第一,将对铁和铁锈的区别进行交流,发现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是否会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后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第二,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交流大家的实验方案,确定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思考我们要注意什么。拓展板块: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课外进行实验。到时来分享研究成果。【学情分析】\n在生活中,学生常常看到铁生锈的现象,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但如果问孩子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大多数孩子会从颜色、硬度等特点分析,认为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我们要带领孩子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常常会认为与水或空气有关,很少的同学会认为与水和空气都有关。学生对于研究问题的确定,以及实验方案的制定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参与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2.通过交流研讨,自主确定研究问题,制订严谨的实验方案。3.根据实验方案,课外主动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对观察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态度目标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铁生锈将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探索铁锈形成的原因。难点:尝试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确定完善的实验方案,并能在课外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一把榔头,一份电路检测器,一根磁铁,一份记录表。教师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1.出示5张图片(铁门扣生锈、铁栅栏生锈、铁链生锈、铁门生锈),请仔细观察这些铁制品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生锈了)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3.在生活中有看过到铁生锈的现象吗?(预设:铁钉、菜刀等)\n4.看来同学们都很关注生活身边的事物,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年都有大量的铁生锈而变成铁锈。那么铁锈还是铁吗?(预设:不是铁了,因为颜色不一样)二、探索铁和铁锈的不同点(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一把榔头、一份电路检测器、一根磁铁]1.出示一块铁片和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铁锈是铁变来的,那么铁和铁锈到底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我们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全班交流: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来观察铁和铁锈的不同。从颜色上看,铁片是灰白色的,铁锈是红褐色的。从空隙上比较,铁片没有空隙,铁锈上有小孔。从光泽上比较,铁片有金属光泽,铁锈没有金属光泽。从手感来比较,铁片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2.出示PPT,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我们发现了铁和铁锈的一些不同点,那么这样就能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种物质吗?(预设:不能或能)3.要证明铁锈是不是铁,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具有铁的其它性质。谁来说说铁还有哪些性质?(预设:能被磁铁吸引、导电、比较硬)全班交流:怎么来证明铁锈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靠近铁锈。怎么来证明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用电路检测器。怎么来证明铁锈是否比较硬呢?用榔头敲击一下。4.出示图片(实验方法),我们再来检验铁锈是否具有铁的这些性质。检验之前,有个温馨提示:①认真实验,注意安全。②如有伤口,不要接触铁锈。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汇报交流:敲击铁锈比较脆,铁锈不导电,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不是铁。7.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铁和铁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看来铁在生锈后的铁锈不再是铁,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那么铁生锈是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学变化)板书: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预设17分钟)\n1.铁是和谁发生化学反应了呢?铁生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预设:水、空气)2.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首先,我们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PPT中有句式提示(铁生锈与有关吗?)(预设:铁生锈与水有关吗?)3.非常棒,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接下来要完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方案了,其中实验方法这一栏,希望同学们要考虑周到。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怎样记录我们的观察现象?什么时候记录?(预设:每天记录一次,可以用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四、课后拓展(预设2分钟)同学们很会思考,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考虑得很细致。接下来我们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由于铁生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要每天及时记录,过一段时间后一起来分享研究成果。【板书设计】铁生锈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化学变化水空气【活动记录单】1.铁和铁锈比较记录表用榔头敲击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用磁铁吸引铁铁锈\n2.探索铁生锈的原因记录表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假设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实验结果【作业设计】1.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是属于()。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2.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我们发现小灯泡()。A.亮了B.没有亮C.无法判断3.用磁铁吸引纯铁锈,我们发现铁锈()。A.能被吸引B.不能被吸引C.无法判断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六课,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的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n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还是很难判断,因为他们很难判断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科学态度目标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两枚铁钉、镊子、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复习旧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回顾: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物质变化有哪两种形式?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n2.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的现象出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3.揭示课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板书)二、探索: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硫酸铜晶体、烧杯、玻璃棒、水、药匙、铁钉2枚、镊子等]1.教师演示配制硫酸铜溶液,并介绍该溶液,学生观察其特征。2.引导思考:铁钉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把铁钉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怎么样?3.小组讨论,设计对比实验。4.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温馨提示:A.放铁钉的动作要轻,避免硫酸铜溶液飞溅出来;B.铁钉放入溶液2分钟取出,不要搅拌液体;C.取出钉子的时候,一手扶杯子,一手取钉子;D.镊子和取出的钉子放在盘子里。5.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铁钉的颜色。原来的颜色反应后的颜色硫酸铜溶液铁钉6.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吗?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7.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在米饭上滴碘酒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火柴燃烧蜡烛燃烧\n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的铁钉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的杯底三、研讨: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活动手册]1.谈话:我们再来重温一些化学变化,看看在这些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出现了哪些现象?2.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哪些明显的现象,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3.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汇报交流。4.小结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会伴随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引起的。四、拓展(预设7分钟)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资料,了解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板书设计】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实验前对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观察进行及时记录,再与反应后硫酸铜溶液、铁钉的颜色进行对比观察,这样便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这个反应是化学变化。2.实验后将反应后的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观察,能发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作业设计】1.蜡烛燃烧与电灯亮了,它们都在发光发热,它们都是化学变化吗?()A.都是化学变化 B.都不是化学变化C.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电灯亮了不是化学变化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能看到的现象是()\nA.产生大量气泡B.溶液变颜色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3.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许多气泡,热水杯子上方也冒出了大量的热气,都有气体产生,它们也都是化学变化吗?请简要分析。2.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材简析】学生在第五课《铁生锈了》一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对铁生锈的原因进行了猜想和课外实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运用课外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铁生锈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究铁生锈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减慢铁生锈。本课教材由三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科学讨论会本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基础上的,学生将向全班分享实验结果,对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这个结论对于后续的探究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第二个活动:研究铁生锈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铁生锈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际上学生在第五课的实验中已经初步感知到了。为进一步证明观点,学生将亲历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活动,寻找更丰富、更准确的证据。在此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活动:防止、减缓铁生锈通过看一些生活中生锈的物品图片和铁生锈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铁生锈是常见的现象,人类因铁生锈而带来的金属资源损失是非常大的。由此引出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防止、减缓铁生锈?这些方法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学情分析】通过第五课的学习,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已有初步感知,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但他们对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了解不多(知道的大多是“刷油漆”这种方法),也不会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与铁生锈的原因联系起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n1.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2.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3.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2.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地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可以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防止铁生锈,大大减少资源的损失。【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以及生锈速度。难点:运用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铁在一半清水一半空气中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第五课的实验观察记录单。新铁钉20枚,放有潮湿纸巾的培养皿和空的培养皿5组,一半清水一半空气的试管、一半盐水一半空气的试管5组。【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预设5分钟)[课件播放:铁制品生锈的图片]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铁生锈也是一种化学变化,与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相比,铁生锈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但每年因为铁生锈而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请看资料:(各种铁制品生锈的图片和一些数据)为减少损失,我们得想办法去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板书课题:控制铁生锈的速度)2.想要控制铁生锈的速度,就得先从铁生锈的原因入手。经过几天的实验,大家找到铁生锈的原因了吗?接下来我们开一个科学讨论会,来交流各自的发现吧。\n3.播放课件(“科学讨论会”)二、科学讨论会:(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投影、铁钉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1.邀请一个小组上台汇报(汇报要求:先说你们组的观点,然后交流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能否证明你的观点?)2.各组进行补充(对于他们组的发现,有补充吗?有不同想法吗?)3.随机呈现课件中的观察记录提问:现在你认为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认为跟空气有关,因为第四天有生锈现象;认为跟水有关,因为水盘子里的铁钉在第二天开始就有明显生锈,接下来几天锈更多;认为跟水和空气都有关,因为水里有少量空气,空气中也有水蒸气。)4.补充新证据:(投影出示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铁钉,哪一部分的铁钉生锈的最严重?(预设:铁钉在水和空气的交接处生锈严重)这能说明什么?能帮助我们解释哪种观点?(水跟空气的共同作用)5.小结:现在大家都认为铁生锈是因为水跟空气的共同作用。那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铁更容易生锈呢?三、设计实验: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因素(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空白实验方案单,新铁钉20枚,放有潮湿纸巾和空的培养皿,一半清水一半空气的试管、一半盐水一半空气的试管。]1.学生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潮湿的环境中、海边、有盐的地方等,如果学生没有说到盐,可由教师提出)2.你能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提供空白实验方案单)4.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5.(出示实验材料)课后,请大家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继续探索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原因。四、交流:控制铁生锈的速度(预设5分钟)1.现在,你有什么方法来减慢铁生锈吗?用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是什么?\n2.生活中,人们还用哪些方法防止铁生锈?运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什么?4.小结:对比这些防锈的方法,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有效阻止铁跟水、空气的接触)只要将铁与空气和水分隔绝,就可以达到防锈的效果。五、拓展活动领取实验材料,课后继续研究。【板书设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喷漆刷油与水和空气隔绝,防止铁生锈电镀……【实验方案记录单】影响铁生锈快慢的实验方案研究的问题: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吗?我们的假设:铁在环境中会更快生锈,理由是。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可以用图或文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放置位置空气中潮湿处浸没在水中盐水里和空气中生锈速度我们的结论\n【记录单使用说明】1.此表上部分是进行对比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在课堂中完成,并进行修正。2.观察到的现象这部分在课外实验时使用,边观察边记录,并用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也便于学生间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1.判断题。(1)铁制品只要不碰到水,就不会生锈。()(2)铁钉在盐水中和清水中的生锈速度是一样的。()(3)不同环境中的铁制品,生锈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2.选择题。(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铁生锈的原因()。A.只是水的作用B.只是空气的作用C.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2)下列铁垫圈的放置环境,不容易生锈的是()。A.湿纸巾上B.浸没在水中C.有干燥剂的塑料袋(3)为防止铁锅生锈,下面方法最可行的是()。A.喷油漆B.擦干后涂菜油C.放干燥剂(4)右图中的铁钉,生锈最厉害的是()。A.a位置B.b位置C.c位置(5)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是()A.喷油漆B.真空包装C.浸没水中D.放干燥剂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材简析】本课是“物质变化与我们\n”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梳理和总结了物质变化的种类以及物质变化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将《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本课的教学内容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复习各种物质的变化,明确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和区分,巩固旧知;第二部分:借由“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引出物质变化到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延伸物质变化的概念;第三部分:制作饮料环节,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化学变化的特点,体悟概念。【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物质变化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已经具备从变化的现象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能力,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运用于生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和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构建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以致用、用证据说话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难点:1.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2.用所学知识理解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n【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预设3分钟)今天天气挺冷的,你能利用这些红糖和热开水,帮老师泡一杯红糖饮料吗?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红糖溶解了,发生了物质变化)是什么变化?(预设:物理变化)老师这里还有一杯自制饮料,柠檬汽水。奖励给今天上课特别认真的同学。这一杯又发生什么物质变化呢?这个秘密就在这节课中。二、活动1:整理单元内容(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或板贴]1.试着梳理物质的变化提问: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预设:水结冰、加热白糖、小苏打和白醋、弯折铁丝……)提问: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哪些?(预设:物理变化——水结成冰;化学变化——加热白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哪些主要现象?(预设:物理变化——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有颜色变化、有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和沉淀)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预设: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4.再次理解“物质变化”这个概念。三、活动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我们发现物质是会变化的,那么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课题:物质变化与我们1.图片出示:生活场景\n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和小组同学交流物质的变化,并说明属于哪一类物质变化。并记录在表格中。3.学生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师生整理。4.出示城市一角落片段,人类在利用物质的变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污染环境的问题。提问:作为地球公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预设:垃圾分类、技术改进、节能减排等)四、拓展延伸:自制饮料(预设7分钟)制作柠檬汽水1.想一想:制作汽水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做一做:柠檬汽水的制作。在一杯水中,加入两勺糖,少量的柠檬酸,再加入一小勺小苏打,做成的饮料会冒气泡,这就是柠檬汽水了。【板书设计】8.物质变化与我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变化形态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物质的变化颜色变化化学变化燃烧产生新物质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实验记录单使用说明】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第()组\n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属于哪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作业设计】1.化学变化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A.酒精的挥发B.气体的热胀冷缩C.水彩笔在纸上画画D.切开的苹果放久了会变色3.咀嚼米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A)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有B.只发生物理变化C.只发生化学变化D.没有变化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材简析】\n本课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本节课学生要通过信息的搜集、交流、讨论、整理等过程,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第一部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交流,知道人类探索月球以及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我的“月球卡”: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整理,在思维碰撞中对“月球卡”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天气较好的情况下抬头便可以观察到月球,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月球的有关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并不深入和全面。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天体,学生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类对于月球的观察与探索在不断发展。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和我国的探月工程,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2.知道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寻找新的能源,形成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n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制作自己及小组的“月球卡”。难点: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月球卡”学生:个人“月球卡”、相关补充说明材料(如:PPT、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哪一个星球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跟大家分享一首古诗或一个神话故事?(请几位同学分享古诗或神话故事)3.从这些诗句和神话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月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天体,板书:月球二、小组内交流研讨:根据搜集到的月球信息和个人“月球卡”,完善小组“月球卡”(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制作的“月球卡”、每组一份空白小组“月球卡”]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大家搜集到的有关月球的信息,接下来我们按照要求在组内进行交流;要求:(1)组内轮流发言、相互补充;(2)发言者要说明信息来源;(3)如果资料信息有冲突的地方打“?”,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打上“☆”;(4)整理制作一张小组的“月球卡”;(5)如果交流后产生了新的疑问,也请记录下来。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为每一个小组发一张空白“月球卡”。三、全班交流研讨:对各组“月球卡”进行交流整理(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小组“月球卡”、学生PPT图片等]\n1.请小组上台投影展示小组“月球卡”记录的信息,从“月球的基本情况数据”、“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地形”、“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几个方面作介绍(学生还可结合自己准备好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2.对一些信息汇报的小组还可以现场模拟演示,如:月球绕地球公转。3.生生互动,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球卡”以及整理后的小组“月球卡”对展示的小组汇报情况进行质疑、补充,并对自己小组的“月球卡”进行补充完善。4.小结:交流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疑问,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无法解答的或者各组间信息有冲突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后面内容学习过后再来解决。四、拓展:观看人类探月的相关视频(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1.观看人类探月的相关视频:“阿波罗11号登月”、“我国嫦娥四号——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2.讨论人类探测月球的意义。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寻找新的能源。【板书设计】1.地球的卫星——月球月球的基本情况数据运动地形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附件】我(我们组)的“月球卡”\n月球的基本情况数据: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地形:人类探月历程及工具发展:我还知道:我的疑问:【建议】1.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在学校机房展开对月球信息的搜集以及“月球卡”的制作。【补充说明】\n课前要布置好查找资料制作“月球卡”的学习任务,学生搜集到信息、视频、图片等资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全班介绍月球。在学生课前资料查找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使用课件中的补充资料以及书本P65、66的资料。【作业设计】1.下面哪位宇航员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A.阿姆斯特朗B.阿波罗C.爱因斯坦2.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太阳B.月球C.比邻星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A.嫦娥四号B.伽利略号C.机遇号3.2月相变化【教材简析】《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月球距地球最近,是目前人们最熟悉的天体,而我们对月球最多的印象就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各种形状的月相,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通过分析把教材的活动重新规划,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观察上半月月相、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探秘月相变化原理、观察下半月月相。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上半月月相”。教材让学生剪月相,其实蕴含着让学生去观察月相,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日期,让学生从农历初一到十五,进行上半月的月相观察,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n第二个活动是“探索月相变化规律”。通过组织学生对观察的月相作比较和分析,得出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方向变化等。第三个活动是“探秘月相变化原理”。对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作交流和研讨,通过模拟活动,探秘月相变化的原理,知道月相的成因第四个活动是“观察下半月月相”。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在白天观察下半月的月相,丰富对月相变化的认识。学生观察好上半月月相之后,教师在农历十六马上给学生上课,这样的效果最好,学生的感受最深。【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学生所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月相有颇多体会和感触,并且兴趣浓厚。但对月相变化原理和规律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无法表述出来,本课抓住学生对月相的浓厚兴趣,从月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下,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发现并探究月相变化规律。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探究,并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归纳,从而得出月相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月相在不同时期圆缺变化、位置变化、高低变化、方向变化等方面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到月相变化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是一样的。2.能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月相的变化是由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的,它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仔细的、持续的过程观察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2.能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能通过观察活动来培养学生仔细、持久的观察意识。2.能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解释,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n知道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探究等形式,认识到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难点:通过有效指导模拟实验了解月相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上半月每天月相、“大月球”、“太阳”。小组: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每生一个“小月球”、下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一、课前观察上半月月相并记录(预设15天)[材料准备:PPT、每人一张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1.老师出示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和观察要求,让学生进行长达半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观察要求:(1)观察日期和时间:每天傍晚如18:00左右(根据本地太阳落山时间);(2)观察方法:在空旷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记录单按照东西方向竖起来,找到月亮,选择形状相近的图片,贴在虚线上相应的位置(同时标明日期);(3)最好每天在相同的地方观察,并且留意每天此时(如18:00左右)太阳的位置在哪里。2.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上半月月相的观察及记录。二、探索月相变化规律(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PPT、学生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上半月每天月相]1.师出示一名学生上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让学生进行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PPT出示要求。预设:月亮的亮面朝西,由小变大月亮的位置由西到东移动月亮的高度由低到高再到低……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交流等不同形式总结上半月月相变化规律。2.提问:这里有几天由于天气情况没有观察到,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你能否将这几天的月相补充完整呢?\n学生取准备好的上半月月相图片进行补充。3.师:十五的月亮在这里,那十六同一时间的月亮在哪里,月相呢?十七呢?……师生讨论,获取下半月月相的变化及运行规律。4.师:现在我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月相变化的周期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月相变化会不会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5.聚焦问题: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吗?三、探秘月相变化原理(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PPT、“太阳”、“大月球”、每人一个“小月球”]过渡:月相变化的周期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那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吗?1.师: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会出现这样的月相呢?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呢?预设:模拟实验2.学生讨论模拟月相变化实验的要求。预设:(1)手举“月球”进行逆时针的圆周运动。(2)“月球”的亮面始终朝着“太阳”。(3)主要观察月相亮面大小、朝向等变化。PPT出示模拟月相变化实验的要求。3.师在某一位置贴上“太阳”,跟学生明确“太阳”的位置。4.每一个学生取一个“小月球”根据要求进行模拟月球公转的运动,并观察在不同位置出现的不同月相变化。注意强调:“月球”的亮面一定要对着“太阳”。5.学生活动后交流:主要表述观察到的月相变化6.全班进行模拟实验:一生举着“月球”围着全班同学转,全班学生做地球上的观察者(注意“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观察月相变化。7.小结: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的公转引起的。四、拓展:观察下半月月相(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PPT、下半月月相记录纸]1.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接下来我们还要去观察下半月的月相。\n2.讨论:在什么时候观察下半月的月相比较适合?讨论总结:早上7点多来上学的路上可以进行观察。3.出示下半月月相观察记录纸,布置任务进行观察。【板书设计】月相变化月相观察记录表友情提醒:上半月的月相观察记录表姓名:1.观察日期和时间:每天傍晚18:00左右;2.观察方法:在空旷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记录单按照东西方向竖起来,找到月亮,选择形状相近的图片,贴在虚线上相应的位置(同时标明日期);3.最好每天在相同的地方观察,并且留意每天此时(18:00左右)太阳的位置在哪里。东西月相变化月球的公转引起的【作业设计】一、判断1.月相变化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 )2.端午节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二、选择1.在晴朗的夜晚,上半夜看不到月亮的是农历。\nA、初三B、十五C、二十七2.农历五月初四那天的月相可能是()A、B、C、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单元前三课都是了解有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进行了解:第二课“月相的变化”根据自然现象远距离地了解月相的变化,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了解月球,动手操作,建立模型,验证猜想。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找到环形山形成的真正原因,而是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够做出有依据的推测,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学情分析】\n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曾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从未真正去关注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或外部特征,从未去探究过月球的圆缺规律。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再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大胆地推测环形山的成因。2.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选择材料,造“环形山”。2.能够根据自己建立的模型寻找证据,认识到陨石撞击可能形成环形山但不定论。科学态度目标1.在造“环形山”活动,能够大胆质疑,产生问题,表达想法,能通过建模寻找证据,树立证据意识。2.在造“环形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有各种假说,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未来,现有的假说可能会被推翻或证实。2.认识到人类一直都没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探月技术的进步需要人类的不断努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模拟造“环形山”。难点:能仔细观察造“环形山”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寻找证据,认识到陨石撞击可能形成环形山但不定论。【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组:盘子、面粉(或细沙,效果不好)、大小不同的鹅卵石、记录单。【教学过程】\n一、聚焦:认识环形山(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环形山图片](出示月球背面环形山的图片)提问: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仔细看一看真正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科学家把月球表面的这种坑洞叫做环形山,月球上布满了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小的只有1千米,大的达到几百千米。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板书课题及环形山的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探索:造“环形山”(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盘子、面粉(或细沙,效果不好)、大小不同的鹅卵石、记录单](一)猜测环形山的成因。1.神秘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的知识在小组里讨论,猜测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2.分组讨论环形山的成因。(预设1:陨石撞击;2:火山爆发……) 学生的猜测是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随时引导。重点板书:陨石撞击,火山爆发(二)造“环形山”,验证猜测。1.聚焦陨石撞击,初建观点。刚才有同学猜测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那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预设:月球那么大,离我们又那么遥远,我们不可能搬一个月球到教室里实验,可以采取模拟法来探究。) 2.设计造“环形山”(1)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表面?用什么来模拟陨石呢?(预设:用面粉或细沙模拟月球表面,鹅卵石模拟陨石。) (2)领取材料,造“环形山”学生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记录单如下:造“环形山”记录单班级:第小组\n一、我们可以将大小相同的岩石以不同高度(或力度)砸向表面,观察留下来的坑的特点和表面变化。二、也可以将大小不同的岩石依次以相同的高度砸向表面,观察留下来的坑的特点和表面变化。三、我们还可以。四、对比真实的月球环形山特点,我组找到了以下的证据。五、除此以外,我组还产生了一些疑问。(选填)综上:我组(赞同or反对)陨石撞击能造成环形山。三、研讨: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预设10分钟)1.整理材料,汇报发现,全班交流、质疑。2.分析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再建观点。3.火山爆发是否也会形成环形山呢?课后我们也可以采取模拟法继续探究。四、拓展: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预设5分钟)1.刚才同学们用模拟实验探究了陨石撞击说,那科学家还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者教师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3.思考:你觉得哪种假说最具说服力?它一定正确吗?\n(预设:陨石撞击说或火山爆发说。不一定正确,环形山的形成跟诸多因素有关,随着探月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些假说也许会被推翻,我们会找到环形山形成的真正原因。)【板书设计】3.我们来造“环形山”一、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二、成因:火山爆发说、陨石撞击说……【作业设计】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A. 火山 B. 环形山 C. 海洋 D. 空气2.下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B. 环形山有单个,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分布没规律 C. 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都是一样的。3.()认为,环形山是长期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A. “撞击说” B. “火山说” C. “地震说” D. “神话说”3.4日食和月食(建议将本节课放到第3节上,即《月相的变化》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两节课连上)【教材简析】日食和月食是对学生(人类)有着极大吸引力的两种天文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这两种现象的研究认识能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于月球公转轨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体系化的地月系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因此,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在本质上是月球公转运动的继续研究。\n日食和月食,也是学生在前一课的研究基础上应该会产生的问题。因此,本课教学就从月相的变化的学习共识和模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现象及值得研究的问题,并继续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解释、回答自己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让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想法、提出问题,再想办法去研究看到的现象、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自己解释和认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重演一个人类发现、研究、解释日食(和月食)这两种现象的认识过程。【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还不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已获得的关于月球公转的认识和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继续通过模拟实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月球公转能够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2.继续通过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自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解释的问题。通过自主模拟实验来回答、解释自己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并利用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去探究、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能根据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事实,以及会出现不同种类日食和月食的事实,推断月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释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n1.能够有依据地、大胆表达对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更多想法、发现,并能把自己研究的结果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和语言等方法表达出来。2.能够产生对于诸如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生活中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继续通过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自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解释的问题。通过自主模拟实验来回答、解释自己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并利用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去探究、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难点:能根据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事实,以及会出现不同种类日食和月食的事实,推断月球公转轨道的特点,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释日食和月食并不经常发生的原因。【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人1个小黑白球、每人1张观察记录表、全班1个球形大灯、(每组1把尺子)。2.全班演示实验材料:日月地板贴模型、地球仪。3.月球轨道简易模型。4.PPT【教学过程】一、模拟月球公转,引出日食和月食(时间5’)(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在上节课基础中,通过继续模拟实验,自己发现可能发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并且产生有关日食和月食的问题。)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继续模拟月球公转,发现日食和月食现象。上节课大家基于我们的实际观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许多特点和规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引起的。请大家继续思考,在月球公转一周过程中,除了会引起月相的变化,还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n学生继续模拟月球公转,教师强调月球公转的方向,月球亮面的朝向和转动的快慢。期望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当月球挡住太阳的时候就会发生日食,当月球走进地球的影子里的时候,就会发现月食。2.简单了解日食和月食视频和图片展示日食和月食。3.聚焦研究问题了解了这些,你现在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尽量让所有学生都把问题都提出来,并引导学生转化为可以研究的问题)预计学生可能会指向: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日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日食?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是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等等。二、探究活动(时间18’)(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学生在模拟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提出适合六年级小学生自己研究、解释和回答的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只会“为什么XXXXX?”这样的伪科学问题加以影响。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比较忽视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当前的学生不擅长的,所以教师准备提示卡。在学生自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解释、研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1.出示PPT,明确学习活动任务及要求。研究活动1.继续做小球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2.先自己提出有关日食(或月食)的各种问题。3.再用模拟实验和图示等方式解释、回答关于日食(或月食)的各种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任务(出示PPT研究活动),怎样观察、研究更多的现象和问题?(两点提示,一是要很认真地做模拟实验和观察;二是可以继续提出更多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有小组研究着研究着实在想不出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了,教师提供问题提示卡,学生可以派人上来取。提示卡这边是简单的问题,那边是比较难得问题。但如果你们组不断的有问题想到可以研究的,就继续研究自己的问题。\n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记录单,开始观察与研究。(鼓励学生用尺子测量月球的远近、高低的变化距离。同时视学生实验进度随机提供简易月球轨道模型,让他们对自己的发现作进一步的解释。)活动期望:学生能不断地自己提出问题,或通过与教师的个别交流,或借助领取的提示卡,进行较长时间的持续研究,并通过研究获得有关日食或月食的更多信息和发现,能利用两种模拟实验和示意图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发现与解决的问题。关于问题提示卡:教师强调问题提示卡是研究小组在不能自己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领取,提示卡一共有五张,从一到五分别对应所提示问题从容易到复杂。提示卡五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意在暗示学生,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是可以通过计算寻找答案的。问题提示卡(二)1.发生日食时,太阳的哪边先被挡住?2.发生月食时,月球的哪边先变暗?问题提示卡(一)1.继续做小球模拟月球公转的实验。2.研究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过程中,日食和月食:分别公转到什么位置?分别发生在农历什么日子?问题提示卡(三)1.模拟实验中,发生日全食和日环食时,“月球”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用尺子测量出来吗?2.发生日全食和日偏食呢,月球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月球怎么公转,才可能会发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n问题提示卡(五)1.发生日食时,从开始到结束,大约要持续多少时间?(提示:月球大约一个月(30天)绕地球公转一周(360°);太阳和月球在天上的视角大约都是0.5°。)2.发生日偏食持续的时间比日全食多还是少?问题提示卡(四)1.月球怎么公转,才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一次日食和月食?三、交流研讨(时间15’)(本环节主要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敢于交流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他人的观点。不管是自己观点的分享还是对他人的质疑,都要有理有据。)(一)小组交流活动:根据PPT提示进行5分钟左右时间的小组交流活动。组内交流活动1.组内交流:说说自己在模拟研究中的发现(可以用模拟演示的方法,或图示的方法来讲解)。每个人都要说。2.形成小组的研究共识,准备向全班展示与交流。(二)全班交流展示:1.交流研讨基于模拟实验的研究和发现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全班的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你们可以是全组一起上来,也可以派代表上台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研究了哪些问题?获得了哪些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并自选一种方法来向大家作个解释。一组在介绍时,其他小组同学请注意,如果你对他们的研究、讲解有什么疑问或不同意见的,等他们介绍完了之后自己向他们提出来。当然,如果有补充的,也可以在他们介绍完之后自己上来说。(1)分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并作相应的讲解。\n小组展示、交流时,努力推动学生通过4个层次来表述研究成果:一、用刚才的模拟实验来解释。二、用模型来解释(地球仪)。三、用图示或板贴来表达。四、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教师要坐到教室下面去,把讲台让给学生,同时注意倾听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以作必要的介入准备。(2)学生之间进行质疑或补充,以及回应与研讨。在学生质疑、解释的过程中,教师视情况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想法,推进所有学生的思维。预期通过交流、质疑、研讨,能达成以下方向的一些共识(弹性化):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且三者成一条直线时会发生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日食发生时,总是太阳西边先被挡住;月食发生时,黑影先出现在月球的东面;发生日食时,当月球离地球近时发生的是日全食,远时发生的是日环食,偏一点时发生的是日偏食;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是因为月球公转的轨道是变化(倾斜)的;一次日食发生的时间都在两小时左右;月食持续时间更加长。……四、延伸拓展(时间2’)今天我们讨论了日食和月食,想不想自己亲身去观察一回日食和月食啊?(提供离我们最近可见的日食和月食日期)考一考你们,你推测这两天分别是农历的哪一天?为什么?是不是真这样?(在学生推测的基础上,出示日历表进行检验)【板书设计】4.日食和月食上一节课的月相变化图【作业设计】1.2020年6月21日,我国西藏、四川、贵州、湖南和福建的一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其它地区都可以看到日偏食。那天应该是()A.农历十五B.农历初五\nC.农历初一D.不能确定2.月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A.农历十五或十六B.肯定在新月时C.每个农历月初一D.可以在任何一天3.5太阳系【教材简析】《太阳系》一课是学生在五年级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六年级所在单元中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一个天体系统的观察认识。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而是先让他们自行交流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资料,而后再引导正确的排序,开展第一次建模,在第一横格上画上太阳系模型。面对建模,师生交流后自然引出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这一组数据,并根据最远只能是1米这个有限距离来按比例缩小数据(按正常教学进度,六年级孩子数学课上刚刚学过比例尺这一内容),进行第二次建模。第二次建模的图形,给孩子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原来八大行星的远近比例绝非常见的太阳系插图那样!随后进一步引入行星赤道直径的数据,在校园操场(走廊上)进行实物建模(由于空间有限,只进行近地行星建模),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浩瀚。最后顺势播放视频资源——美国几位制片人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这一发展过程中,仍是以具象思维占优。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所以,鉴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宇宙内容主要分布到了高段年级,但在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还非常有必要借助于直观操作活动。\n上述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而逐层深入开展的三次建模活动以及最后图像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而且还让他们亲历了探索、发现天体表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还可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初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2.能如实地按照比例制作太阳系模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对宇宙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对保护地球有更深刻的触动。【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小组: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聚焦:认识太阳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太阳系多媒体资料、课前让每个组选择一颗大行星,搜集相关资料]1.提出问题:之前我们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并了解了他们的运动规律,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n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二、探索:建立太阳系模型(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全班一个篮球,每组一块橡皮泥、一把直尺、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1.第一次建模(1)在你的脑海中,太阳和八大行星的位置是怎么样的?请闭上眼睛想一想?10秒钟。(2)用小圆点表示行星,在记录单的第一栏上画出自己脑海里的太阳系模型(记录单长约1米,每格宽约0.1米)。(3)你认为这个太阳系模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此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信息?2.二次建模(1)提供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数据,并按比例缩小,比例尺为1厘米︰4500万千米。(2)现在你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记录单上进行第二次建模吗?动手试一试吧!(3)仔细看看第二次建模,如果要进一步修正模型,还需要什么信息?3.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直径进行实物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需要多大的空间建模?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4.简单介绍一书本表格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n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5.实物建模:预设: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篮球大小(24.6cm)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说明:可以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篮球大小(24.6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1厘米、0.2厘米、0.2厘米、0.1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10.2米、18.9米、26.3米、40米。)三、研讨:重新认识太阳系(预设5分钟)1.出示某科普书太阳系插图,你们觉得类似这样的太阳系插图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四、拓展:外国人模拟真实太阳系(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美国牛人打造全球首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视频]【板书设计】5.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太阳系小行星彗星【作业设计】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A.水星B.天王星C.海王星\n2.地球是一颗()A.卫星B.恒星C.行星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质量很小,是一颗发光发热的行星。B.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C.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卫星。3.6在星空中(一)【教材简析】《在星空中(一)》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本课通过学生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后,展开对模型的观察,绘制观察的图形,进行比较与解释,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前五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月球、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等内容,本课开始学生的目光从太阳系引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开始认识星座。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他们对星座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十二星座的名称与神话。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却知之甚少。本课通过学生建构北斗七星的模型活动,发现规律。再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观察星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天文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n2.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可以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科学探究目标1.制作星座模型,借助模型绘制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2.通过观察和比较小组的图形,对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建立模型开展探究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观察星座的必要性。3.发展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宇宙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星空也将有新的认识。2.利用星空软件观测星座,感受科技的先进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星空的兴趣。难点:制作星座模型,运用模型开展活动,对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资料、星空软件、PPT课件等学生:图纸1张、泡沫板1块(或纸板1块;)超轻黏土若干(或者橡皮泥)、竹签7根(从1-7号,依次是7.5厘米、6厘米、7.5厘米、8.5厘米、13.5厘米、13.5厘米、7厘米)、白纸4张、直尺1把等。【教学过程】课前观看2009年国际天文年视频3分钟左右;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1.刚才,我们观看了2009年国际天文年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星空中》(一)。2.谈话导入;\n茫茫星空,群星璀璨,PPT中是满天的星星,我们来认识星空,你有困难吗?(预设:学生会说到整个星空太大,最好是运用星座来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从星座认识开始,逐步认识星空;)二、探索:了解星座,建立星座模型;(预设20分钟)(一)了解星座;[材料准备:PPT课件星座图片]1.对于星座,你们了解哪些内容?预设: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说一说,然后老师出示星座图片。2.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二)建立星座模型;[材料准备:泡沫板1块、长短不同的竹签若干、超轻黏土若干、图纸1张、卡纸4张、直尺1把、]1.出示PPT,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显著的标志。2.利用泡沫板、竹签、超轻黏土、图纸等,在泡沫板上建一个北斗七星模型。3.完成模型以后,把模型放在课桌的中间,每组4名同学,各选择一个方向,观察7个点,把你看到的图形,先用笔依次描在纸上,然后把1-7个点依次用直尺连起来。4.比较你们观察到的图形,小组内交流你们的发现。三、研讨:梳理信息,建立星座概念;(预设10分钟)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预设:7颗星之间的间距不同;我们小组从四个方向观察,画出来的图形不同;2.这些信息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预设:7颗星的间距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竹签的长短可能是在宇宙空间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北斗七星的图形是我们从地球上这个角度看过去的图形,从宇宙其他角度看,这7颗星的形状会不同。……\n(老师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多说一说。)3.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什么是星座呢?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四、拓展:观星活动;(预设7分钟)1.演示星空软件图。教师现场演示手机APP,下载“星图”,找到星座——大熊星座。2.教师简单介绍大熊星座的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其中6颗2等星、1颗3等星;3.平时,我们经常会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师结合PPT图片介绍: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4.春天的夜空很美,今天我们了解了星空以后,课后,我们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去观察春季的一些主要星座。在北部天空寻找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把你观察到的时间和它们的位置记录下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板书设计】6.在星空中(一)星座大熊星座——北斗七星【作业设计】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将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A.星图B.星座C.星区2.北极星所处的星座是()A.大熊座B.小熊座C.猎户座3.只要天气晴朗的夜晚,全天88个星座都可以观察到。()\n3.7在星空中(二)【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7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太阳系”和“在星空中(一)”等相关知识,知道漫天星斗都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其互相之间的距离很远,星座只是视觉上的效果。对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等著名的星座有了初步了解,并尝试收集星座的相关资料,参与观星活动,感受漫天星斗的美丽及星座知识的无穷魅力。本节教材安排了2个探究活动,开个交流会,制作活动观星图。试图通过交流学生收集的信息,引发学生对更多星座的关注。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进而引出活动星图,通过制作活动观星图,了解户外观星的基本方法,为后期观星活动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学生对宇宙知识比较感兴趣,愿意讨论相关问题,但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漫天星斗不容易观察到,其实星座知识离学生生活距离有点远,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对星座的兴趣更多地倾向于星相学、性格等方面,如何让学生理解星座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向抽象运算转变的初期,学生抽象能力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对于空间的事物难以理解,这也正是宇宙单元教学困难存在的原因。基于教材和学情,可以进行以下处理:1.把重点放在使用活动观星图找星座环节上,学生实验袋中有活动观星图的部件,组装方便,不需要在制作活动观星图上花太多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活动观星图的原理,及利用活动观星图来观察“星空”。2.把教材中夏季星空的主要星座安排在使用星图之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夏季大三角夏季大三角在夏季星空中容易找到,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寻找,巩固活动星图使用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夏季星空的著名星座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并且通过该方法,可以尝试自己夜晚进行实地观测,把活动从课堂引向课外,从书本引到实地,引导和帮助学生长期观测星空,保持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教学目标】\n科学概念目标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目标认识到科技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更为广阔的宇宙【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一、开星空交流会(预计10分钟)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设计意图:回顾梳理前面几课的学习,引出观测更多的天体,认识更多的星座需要借助活动星图等观测工具。二、制作和使用活动观星图(预计15分钟)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n2.讲解制作方法:(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3.学生制作活动星图。4.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设计意图: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星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星座的位置关系来认识星座,由此在实际观察中认识到星座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即因地球自转而形成的绕北极星转动,因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星座逐渐西移现象。三、认识夏季主要星座(预计14分钟)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3.学生观察并汇报。(预设: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n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四、应用拓展(预计1分钟)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板书设计】7、在星空中(二)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作业设计】连一连\n3.8探索宇宙【教材简析】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球的月相和环形山,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知道了天体运动和日食、月食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观察星座的方法。本节课将对单元做一个梳理,人们对于太阳系之外的宇宙不断探索的历程。聚焦板块从太阳系引发对宇宙的探索。探索板块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和发展。通过研讨活动,对恒星一生的了解,推测宇宙充满活力的变化。拓展板块,了解人类一直以来对于宇宙的探索历程和发展史。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假设。【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宇宙充满了好奇,课外知识和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通过电影和书籍有了一些对于其他天体和宇宙了解。对于太阳系、银行系和河外星系的范围了解比较模糊。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比较简单。学生对于抽象、未知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认知比较片面、不科学。喜欢看科幻主题的书籍和电影,受影响较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科学探究目标1.对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对宇宙探索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们探索宇宙的工具和技术革新。【教学重难点】\n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教师:视频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课件]1、复习:本单元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情景引入教师提问:我们现在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可以带人进入太空,如果我们坐上航天飞穿,离开地球,会到哪里?3、小组讨论:飞船的旅行4、全班简单交流,太阳系内、飞出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完成太阳系、银河系的图表梳理(PPT第五页)5.揭示课题:探索宇宙(板书)二、探索:了解宇宙的诞生和发展(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1、PPT课件]1.教师提问:关于宇宙,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问题?2、全班交流自己了解的,教师适当的帮助区分科幻和科学。3、教师讲解:今天我们将搭乘宇宙飞船,飞到宇宙中看看。(观看视频1宇宙的诞生)4、交流:现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想法。了解宇宙的广阔和没有边际。(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和光速有怎么样的关系?阅读书本61页(PPT第六页)三、研讨:恒星的一生(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2、PPT]1.提问:宇宙飞船一圈游览好努力,返航回到太阳系,太阳系中的行星,例如地球这样的,能量谁提供的?太阳会一直提供能量吗?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想法。\n3、观看恒星的一生,(观看视频2恒星的一生)4、学生完成作业单:恒星的一生流程图。恒星的一生星云简单交流5、提问:这次你对于太阳系,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小组讨论、探讨。6、教师讲解: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7、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四、拓展:人类一直以来对于宇宙的探索历程和发展史(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人类了解宇宙的历史。观看PPT和书本63页。2、推测人类未来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发展?3、延伸: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影片推荐《阿波罗十三号》)【板书设计】8、探索宇宙膨胀运动\n【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学习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作业设计】1.目前探测到了()宇宙空间深处,()看到宇宙的边缘。A120亿没有B120已经C120亿已经2、恒星每时每刻都在高速运用,有节奏的()A旋转B收缩和膨胀C抛射物质3、光年的单位是()A年B千米C秒4.1一天的垃圾【教材简析】《一天的垃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从调查垃圾入手逐步展开对“环境和我们”的探究。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学生通过对一天的垃圾进行称重、分类,发现家庭里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第二部分“关于垃圾的讨论”,学生通过研讨初步认识垃圾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垃圾的数量惊人,以及垃圾的危害。【学情分析】如何认识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学生也可能实际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一天的垃圾有多少?垃圾里有些什么?”是模糊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n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2.对垃圾进行分类。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2.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垃圾的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难点:家庭一天的垃圾进行称重测量、垃圾的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两袋垃圾袋、电子秤、手套、口罩小组:便条贴、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出问题(预设2分钟)1.[PPT2出示各类食物、物品]提问: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垃圾。这样一天下来,我们家里会产生多少垃圾呢?(预设:一桶、2千克)提问:这些垃圾里有些什么?(预设:剩饭、剩菜、包装袋、纸、塑料袋)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天的垃圾(板书)二、探索:一天垃圾统计调查、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准备两份垃圾,一份是厨房里产生的垃圾,一份是其他垃圾]1.[PPT3出示两份垃圾]出示两包垃圾,教师演示垃圾的称量,学生完成“一天的垃圾统计”表。2.[PPT5出示垃圾分类的标准]\n交流“一天的垃圾统计”表中的垃圾分类。(预设:按材料分、按原来的用途分、按危害状况分、按是否容易腐烂分。)三、研讨:关于垃圾的讨论(预设15分钟)1.[PPT6出示全校学生家庭一天垃圾统计表]根据前面的一份垃圾重量,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数量。(预设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数量为:3吨。)向学生展示3吨垃圾需要堆放半个教室。再让学生阅读北京市日产垃圾数量,让学生说一说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2.[PPT7出示垃圾来源]提问:这么多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预设:家庭、商场、工厂、学校。)3.[PPT8出示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提问:我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预设: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传播疾病。)四、拓展:关注垃圾,提高环保意识(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便条贴][PPT9出示垃圾处理方法]1.小组交流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并把可行的措施写在便条贴上。2.全班交流垃圾处理的有效措施。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每天会产生这么多垃圾,并且垃圾还会对我们的生活还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垃圾,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用我们的行动保护环境。【板书设计】1.一天的垃圾成成分复杂数数量大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危害分垃圾分类按来源分按处理方法分\n减少垃圾生产,应该分类处理一天的垃圾统计垃圾名称重量(克)种类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重量全校家庭总数一天垃圾总量【作业设计】1.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呢?(多选)()A.污染土壤B.污染大气C.污染水体D.招引蚊蝇,传播疾病2.统计“一天的垃圾”时,下列说法不合适的是()A.要统计一天24小时产生的垃圾总量B.外出时产生的垃圾也不能遗漏C.垃圾袋虽然很轻,也要统计在内D.应该多统计几天,然后把垃圾量最多的一天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3.例举几种处理垃圾处理的有效措施。\n4.2垃圾的处理【教材简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且种类复杂。如果这些垃圾随意丢弃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本节课要研究对于这些垃圾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些处理方式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本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安全;第二部分,探索垃圾的合理处理方法。第一部分:用模拟实验研究垃圾简单填埋是否安全。通过提出质疑:人们通过简单挖坑填埋垃圾的方法是否安全?让学生开展简单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模拟实验的现象,再从模拟实验现象扩展到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讨论简单填埋垃圾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第二部分,探索垃圾的合理处理方法。通过针对简单填埋垃圾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设计并制作合理、清洁的新型垃圾填埋场。讨论新型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和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了解垃圾处理的另外一种方法——焚烧。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讨论焚烧垃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学情分析】现今垃圾分类教育在社会和学校里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学生对分类后的垃圾被如何处理不是很清楚。往往认为可回收垃圾会被回收后再利用,而其他的垃圾会被填埋或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对学生来说是不知道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n2.只有合理的对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才能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简单填埋垃圾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危害。2.针对简单填埋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设计合理、清洁的新型垃圾填埋场。3.根据设计图建立新型垃圾填埋场的模型,并进行检测。科学态度目标1.能利用模拟实验发现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2.能通过讨论、设计、建模提出新型垃圾填埋垃圾场的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垃圾处理问题,发展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和突然,只有合理的对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才能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难点:针对简单填埋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设计、制作清洁的新型垃圾填埋场。【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小组: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回顾第1课统计出的“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数据。提问:数量这么庞大的垃圾我们该如何处理呢?(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把垃圾填埋进土里,把垃圾烧掉。)2.揭示课题:垃圾的处理(板书)二、探索:简单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1.了解简单填埋垃圾的过程,提问:垃圾已经被填埋进土壤了,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垃圾问题?如果下了一场雨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2.学生小组合作,开展简单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模拟实验的现象。\n三、探索:建立新型垃圾填埋场(预设2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小结: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2.讨论:如何让垃圾填埋场减少垃圾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呢?3.设计:针对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设计新型垃圾填埋场。4.交流:交流展示,对比现实中的新型垃圾填埋场。四、研讨:焚烧垃圾的优点和问题(预设10分钟)1.除了将垃圾进行填埋还可以将垃圾进行焚烧。提问:对比垃圾填埋,焚烧垃圾有什么优点和问题?2.总结:垃圾不管如何去处理,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一些方法呢?【板书设计】2.垃圾的处理简单填埋: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填埋优点:成本低,操作方便新型填埋:问题:对环境仍旧有潜在的危害,占用土地资源优点:占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可以用来发电\n焚烧问题: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会造成二次污染【活动手册使用说明】【作业设计】1.下列垃圾处理方式正确的是()A.将垃圾集中倾倒入土坑中,进行填埋。B.将农田中的秸秆堆积到一起,点燃焚烧。C.将垃圾分类后,将其他垃圾运送到专门的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D.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2.垃圾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A.种植农作物B.建立住宅区C.建立公园D.建造学校4.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材简析】垃圾问题是现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已基本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但对引起垃圾问题的源头——垃圾数量多的意识不强。本节课通过两部分: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用实例介绍了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减少丢弃”部分中,教材上设置了两个环节:研究包装盒和给厂家写建议,第一个环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不难,生活经验早已有了,第二环节现实意义不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减少丢弃”这一环节,把课堂时间更多地利用在“重新使用”环节。\n“重新使用”部分,教材中出示了三种家中常见的垃圾:包装绳、玻璃瓶、塑料袋,通过例举它们的多种用处,来渗透变废为宝的理念。整个环节,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若将STEAM理念引用在科学课中,更适合现在的科学教学。首先出示家里的快递包装盒,请学生帮我想想它们的其他用途,再出示主题——做一个瓦楞纸书桌收纳盒,通过设计制作的体验过程,感受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渗透减少垃圾数量的意识。【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生活常识已经建立了,对社会热点关注度也很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教师要传输的思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重新使用也是减少垃圾的一个有效方法。过程与方法: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旧物的重新利用方案并付诸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及节约的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丢弃物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包装盒的观察研究及物品的重新使用。【教学难点】物品的重新使用。【教学准备】教师:PPT、礼物包装纸、书签、月饼或茶叶等过度包装的商品包装盒、简易粉笔盒、瓦楞纸、胶枪、尺、剪刀。学生:快递包装盒、鞋盒等。【教学过程】一、聚焦(5分钟)1.出示一份很大、包装精美的礼物,**同学近期科学课上表现得很好,老师送给你一份礼物,你现在可以上台拆礼物。(礼物是书签,但是里面老师提前包了六层包装,给学生一个礼物体积与包装体积大不同的反差感。)\n2.提问:拆完包装,你有什么感受?(预设:过度包装浪费纸张,而且产生了垃圾)3.小结:我们要解决垃圾问题,首先从源头上就要减少垃圾的数量。二、探索“减少丢弃”环节(7分钟)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预设:一次性物品、外卖包装盒、商品过度包装盒等)2.日常生活中,包装盒在垃圾中占的比例很大,我们重点研究商品包装盒。3.(出示一盒粉笔)请问:这个粉笔盒的包装可以减少吗?为什么?要想知道它的包装可不可以减少,首先要了解包装的作用?(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美观等)4.同学们,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出示月饼包装盒。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包装,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粉笔盒的包装是必须的,而月饼盒的很多包装都不是必须的,不仅浪费材料,也制造了垃圾,消费者也多花不必要的钱。)5.师小结:像月饼盒、茶叶盒这样,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装潢过于华丽的,叫做过度包装或多余包装。6.同学们,你知道吗?一些专家认为,包装物的价值超过被包装产品价值的1至2倍,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就是过度包装。7.新闻直播间:播放广东月饼礼盒调查新闻。8.提问:今后我们买东西时,你会选择什么包装?“重新使用”环节(22分钟)1.出示自制笔筒、布袋、花盆等图片,你能想到这些作品都是用我们丢弃的垃圾制作出来的吗?其实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2.出示快递盒,现在网购很便利,这个瓦楞纸盒相信同学们家里都有,还有鞋盒,今天你们也都拿来了,你们能用它们来制造一个书桌收纳盒吗?3.提问:你们认为制作书桌收纳盒应该有什么标准?(预设:功能齐全;空间规划合理;稳定牢固;美观。)4.学生设计制作。5.展示、评价。\n6.小结: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三、拓展(3分钟)1.出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请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这样做?2.出示视频“电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带,“限塑”转向线上”。文字稿:新闻“饿了么”“美团外卖”这些外卖平台对于垃圾问题的影响。请学生说一说看了新闻的想法。【板书设计】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便于保存功能齐全运输收纳盒评价标准空间规划合理商品包装的作用计量稳定、牢固标识美观卫生美观【作业设计】1.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有()和重新使用。A.填埋处理B.减少丢弃C.焚烧2.()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A.重新使用B.减少丢弃3.()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A.使用一次性用品B.选择精美包装物品C.重新使用4.小明拆开一盒荔枝干,里面有一大块塑料泡沫、一块黄绸布,荔枝干只占了1/6的体积和1/2的质量。我认为这样的包装是()。A.精美包装B.必要包装C.过度包装\n4.4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四课时。垃圾分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通过校园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对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了解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有害垃圾等。但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生活积累还是挺单薄的,对有些垃圾的区分存在着困难,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认识不够。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特别注重透过表象去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依据,真正知其所以然。有的垃圾弃之为害,用之就为宝。可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可回收垃圾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垃圾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人们过去习惯上都是垃圾混合收集,这样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还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垃圾分类收集既可以提高废品回收率又避免危险废物危害环境,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垃圾混装”是垃圾,“垃圾分类”便是资源。【学情分析】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到科学课的学习。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进入到科学探究之中,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垃圾已经污染到我们的环境,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并能感受到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数量才是真正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健康环保的生活态度。\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垃圾回收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方法,有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等作用。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科学探究目标1.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参与垃圾的回收利用。2.开展设计制作堆肥箱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堆肥法”的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难点: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堆肥箱。小组: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实物、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2分钟)1.出示PPT(垃圾图片),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但还是有许多垃圾,难道这部分垃圾就真的没用了?提问:看了这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发表自身感受。)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二、探索一:垃圾的分类分装(预设15分钟)1.小组讨论:你们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在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方法。\n2.提问:考考你们,就这些垃圾,你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来将它们分分类吗?出示PPT(各类垃圾名称)砖头、过期药品、剩饭剩菜、废日光灯管、果皮、废电池、包装纸、蛋壳、废灯泡、易拉罐、餐巾纸、烟头、空矿泉水瓶、酒瓶、烂苹果、破衣服小组讨论并汇报。3.出示PPT(浙江省某市垃圾分类标准),某市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日常垃圾分类的标准是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提问:请各小组按某市垃圾分类标准,将上述垃圾再一次进行分类,并交流汇报。某市的垃圾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小结: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我们可以根据垃圾材料的利用价值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4.出示PPT(垃圾混装),目前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再不断加强,但仍存在垃圾混装的现象。提问:你们觉得垃圾混装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小结:大家在很多时候觉得麻烦、费时费力等原因,时常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这对垃圾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垃圾分装的好习惯,要从家庭做起。我们要牢记——垃圾混装,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二、探索二:调查可回收物(预设10分钟)1.出示PPT(餐巾纸和包装纸),同样都是纸,为什么餐巾纸属于其他垃圾,而包装纸是可回收物呢?(预设:学生各出己见)\n小结:我们会回收那种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但不回收被玷污过的纸张,比如餐巾纸等。2.出示PPT(丢弃的物品),这些被丢弃的物品有多种材料制造而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材料一般都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呢?(预设:学生列举各种可回收利用材料)小结:可回收垃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出示PPT(可回收物)1、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纸盒等;2、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比如各种塑料袋、塑料瓶、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3、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4、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5、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提问:回收这些物品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76中间三则资料。(预设:学生阅读并反馈)小结: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3.出示PPT(可回收标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可回收标志。提问:在家庭垃圾中,有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请独立完成以下表格,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回收物品的材料分类表格回收物品的材料分类材料来自物品\n4.小组将交流结果进行全班汇报。三、探索三:有毒有害垃圾处理(预设6分钟)1.在我们生活中,上述四类垃圾中的哪一类垃圾的处理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呢?为什么?(预设:学生自由发言)2.刚才前面我们提到的垃圾中哪些是有害垃圾呢?(预设:过期药品、废日光灯管、废电池、废灯泡)提问:为什么它们属于有毒有害的垃圾呢?小组交流汇报。3.教师介绍这些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的现状以及处理情况,尤其是废弃电池的处理、过期药物的处理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四、延伸:做个堆肥箱(预设5分钟)1.出示PPT(易腐垃圾)。提问:同学们,像前面提到的这些易腐垃圾有什么用途呢?为什么要单独进行分装?2.出示PPT:家庭垃圾中有约1/3是碎菜叶、蛋壳等易腐(厨余)垃圾。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提问:制作一个堆肥箱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查询资料,课后全班要一起为校园设计制作一个堆肥箱。(出示PPT:播放堆肥箱和怎么堆肥的视频)3.出示PPT(你的态度决定你每天产生多少垃圾)提问:你们街道(社区)垃圾的分类现状是怎样的?对此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4.小结:只要我们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板书设计】4.分类和回收利用废弃电池、过期药品、电子产品……有机肥料做堆肥箱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织物……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n【作业设计】1.下列垃圾中不可以自然分解的是()A、青菜叶B、鸡蛋壳C、塑料袋D.残枝落叶2.你觉得减少垃圾数量最主要的方法是()可多选。A、减少丢弃、重新使用B、用一次性的物品C、选择包装精美的物品D、使用塑料袋3.请为校园设计一个堆肥箱,将你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n4.5一天的生活用水【教材简析】本单元研究的是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前面四节课主要是在学习“垃圾与我们”,从第五课开始,主要学习“水与我们”。《一天的生活用水》虽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却是研究“水与环境”的第一课。第一部分是“我一天用来多少水”,主要通过调查和估计一个人每天需要消耗多少水。第二部分是“用水量的比较”,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的用水习惯导致用水量差别很大,从而辨别哪种用水习惯比较节约水资源。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节水意识已经转化为积极的政府行为,激发学生想到更多的节水做法。第三部分是“制定我的节水计划”,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世界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通过具体数据、图表和案例等说明我国及至全世界的水资源短缺危机,从而激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进而顺理成章地提出节约用水的号召,倡导学生投入到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树立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环保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节约用水”是学生最熟悉的口号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中生活的体验过。而且生活中的水费也不贵,所以学生没有节约用水的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将节约用水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中一天的生活用水。\n科学态度目标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活中的节水技能,并能运用到实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活动中充分的感受到节水的重要性,制定节水计划。难点:能够用科学的方法统计一天的用水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烧杯、脸盆,洗手液、水表小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水?(预设:学生从饮用、洗漱、食物等方面说生活中需要用水)2.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我们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3.揭题:一天的生活用水(板书)二、探索:(一)我一天中用了多少水(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矿泉水瓶]1.提问:那我们一个人一天需要使用多少水呢?PPT出示出示案例:小明一家一共有三口人,这是一个月的用水量。你能算出他们家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吗?2.介绍:生活中有很多容器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用水量。出示矿泉水瓶,学生了解一瓶矿泉水是多少水?3.学生活动:利用矿泉水瓶,估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4.各小组交流。(二)比较用水量(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脸盆、烧杯、洗手液]\n1.学生反馈交流:“我”一天的用水量大概是多少?(预设:在交流中发现每个人的用水量差别很大)2.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用水量差别这么大?(预设:每个人的用水习惯不同)3.质疑:个人的用水习惯真的会让我们的用水量产生如此大的区别?4.体验活动:(1)用流水洗手和用脸盆接水洗手,用水量对比;(2)用流水洗碗和用盆接水洗碗,用水量对比。5.通过两个实验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小结:科学、合理的用水习惯能够节约用水。6.知道生活中还有那些小妙招能够帮助我们节约用水吗?学生交流7.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居民调换大容量抽水马桶水箱,节约大量珍贵淡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已经转化为积极的政府行为。三、延伸:制定我的节水计划(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记录表]1.出示阅读资料。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某些地区表现更突出,2010年第一季度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部分地区遭遇大旱,引起人畜饮水困难。人们为了找水不得不走上数里山路,一个小学生一天的用水量仅有500毫升。(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看完书上的资料和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记录自己的感想,小组内交流。2.各小组制定节水计划3.反馈交流4.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该从身边做起,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来修改你们的节水计划,将实际行动真正落实下去。比一比,一个月后,我们大家的家庭用水量是否比上个月下降了。【板书设计】5.一天的生活用水我用了多少水\n用水量的比较制定节水计划【作业设计】2-3题,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1.小华查看了自己家一天的用水量是0.9立方米,他家共有3口人,则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是()A.0.9m³B.0.3m³C.0.3㎡D.无法计算2.下列是国家节水标志的是()A.B.C.D.3.与爸爸妈妈一起完善你的节水计划。4.6污水和污水处理【教材简析】《污水和污水处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中的内容之一,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水污染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源的讨论、污水的处理。本课是教科版2011版教材,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稍作调整,融入STEAM教育理念,让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污水处理,并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污水处理装置。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水环境,关注身边的环境。\n【学情分析】环境问题是当今最热点话题,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宣传中都会了解到五水共治的各种信息。学生对于污水的产生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经过多年的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对于污水处理停留在宣传信息和影视画面显然是不够,让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污水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同时,六年级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这些方面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污水的处理产生浓厚探究兴趣。2.能正确的处理污水,并知道污水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2.知道污水0直排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难点: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实践简单的污水处理,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教学准备】教师:清水、大烧杯、塑料水槽每组1只(放少量干净水),中烧杯每组1只、小烧杯每组3只、净化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拓展资料每人1份。(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增减)\n学生:脏抹布、脏拖把、水瓶3个、粗吸管若干,干净抹布、每组1块、剪刀。【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水桶,脏抹布(重油污),脏餐盘等]1.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除了饮用之外,处处需要水。比如洗抹布、洗拖把等。(教师出示干净的水,然后在干净的水中洗抹布和洗拖把,干净的水变成污染的水)。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预设。:水受污染了,真可惜。这些水还可以用来冲马桶。)提问:干净的水,为什么变成污水呢?可能那些物质到了水中。(预设:灰尘,泥土。)2.这就是水被污染的过程,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会污染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污水和污水处理。4.揭示课题:污水和污水处理(板书)二、讨论:污水的危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清水污水]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预设学生回答流向河流等地方)2.追问:如果这些污水直接流入河道中,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3.模拟:把一小杯污水倒入清水中(分小组)。清水模拟干净的河水。4.讨论:你想说什么?(直排污水的严重性,减少污水的产生,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等)。5.出示各种直排污水,河道被严重污染的现象。三、污水处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饮料瓶、吸管、剪刀、浇水等]\n1.Z省H市在全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市治水办起草的《污水零直排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实施,标准中对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其他区域3项具体要求。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餐饮污水要预先进行处理,才可以排入市政的污水管网。2.提问:餐饮污水无毒,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排入管网?(预设:餐饮污水中含有油脂、剩余的饭菜等,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3.学校(家庭)产生的餐饮的污水,主要污染物有那些呢?有什么特点呢?(预设:油污会浮在水面,剩饭剩菜等会沉在水底)4.针对餐饮污水的特点,污水如何处理?要求方便,能够推广的方案。5.设计污水处理方案:情景:学校餐饮污水的处理污水特性:需要的材料:设计图5.简单交流后学生开始制作餐饮污水处理装置。注意:留一部分的污水作为对照组。四、反馈交流与总结(预设8分钟)1.污水处理成功了吗?你们想说什么?(预设:净化不彻底,净化速度很慢,污染很容易,净化很麻烦,需要消费很多的钱等)2.处理后的污水和未处理的污水水一样吗?3.你想对产生污水的人类说些什么?4.介绍污水处理厂工作原理。(介绍微生物分解)【板书设计】\n6.污水和污水处理清水↓生活用水(洗抹布),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污水(餐饮)特点:↓污水处理→成本大,处理不干净,费钱↓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作业设计】1.污染物会( )在水中,并通过水体运动流向远方。 A.漂浮 B.溶解 C.沉淀D.分离2.污水( )排放到自然水域中。 A.绝对不能 B.可以直接 C.应经简单过处理后 D.取得排污证后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七课,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在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本课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考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计划中有“注意事项”,强调要注意安全,这是不能忽视的。第二部分,对课前考察\n带回来的水样进行观察。第三部分,填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详细列出了观察的内容,如要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经过考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找出原因,结合上节课学习的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建议。【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并对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另外六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软件制作能力,能够用PPT、演讲、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些事实。【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3.对家乡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建议。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水污染的处理放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提前采集好的水样、标签、记号笔、放大镜、显微镜、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和微课。\n学生:自行采集的水样、记录本。【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家乡各种河流的图片或视频]1.多媒体播放水污染相关视频。(或【PPT家乡各个自然水域的图片】)2.讲述:“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河流”。问:“你觉得,我们家乡的自然水域受到污染了吗?”3.“你认为哪些原因造成了家乡的水污染?”学生初步交流。【PPT主要污染源】小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水域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情况。(板书课题)二、探索:考察计划制定和水样研究(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的课前调查情况记录本、提前采集好的水样、标签、记号笔、放大镜、显微镜等]1.课前考察反馈。同学们,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家乡的自然水域进行了考察,你们是怎么考察的?有什么发现?(各抒己见)(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考查的结果,对家乡的自然水域有一定的了解)2.讨论形成计划(小组讨论将课前考察计划书写并展示交流)(1)议一议:考察前我们应准备些什么?考察时要注意什么? (2)做一做: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我的考察计划表目的考察自然水域中的水的质量状况地点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安全!)1.2.3.4.\n(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考查的结果,对家乡的自然水域有一定的了解)3.全班交流完善考察计划,重点交流考察程序。【PPT】考察程序:(1)看水域周围的环境状况。(2)找水域周围的污染源。(3)看水的颜色。(4)看水里有哪些杂物。(5)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水生动植物情况。(6)采集一瓶水样带回学校。(7)对采集的水样进一步观察。4.交流考察注意事项。【PPT】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要在老师或家长陪同下进行。(2)不影响水生动植物。(3)采集水样时,不下水,小心岸边湿滑。(4)取样时,最好带上手套,不用手直接触碰水。5.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PPT】(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3)比较三种水,思考家乡水资源受污染了吗?6.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继续观察水。【PPT显微镜使用方法】(设计意图:仔细观察带回的水样,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三、研讨:家乡的水资源受污染了吗?(预设10分钟)1.填写课本85页“我的考察报告”。【投影学生记录情况】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n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归纳小结:对家乡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我们的建议。(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做些什么?)(设计意图:对家乡的自然水域保护措施提出合理建议)四、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1.说一说:通过学习倡导家乡的人民保护好自然水域。学生回答预设:【PPT】(1)不向河流中投放垃圾。(2)自发组织去清理垃圾。(3)对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我们的自然水域。(4)向政府建议加强治理自然水域的力度。【板书设计】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制定计划填写报告 得出结论调查讨论【记录单】记录单一:我的考察计划表我的考察计划表目的考察自然水域中的水的质量状况地点\n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安全!)1.2.3.4.记录单二:我的考察报告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作业设计】1.()一般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湿地等水聚集的地方。A.自然河流B.自然水域C.自然区域2.人为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污染物造成的,它包括哪三大部分?()A.工业污染、空气污染、生活污染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C.农业污染、空气污染、生活污染3.下列有关自然水域说法错误的是()。A.采集自然水域的水样时要在大人的陪同下一同前往B.考察家乡水域,只要从家乡水域中取回一瓶水样回来研究就可以了C.带回来的水样,不可以通过品尝的方法研究4.如何保护家乡的自然水域?在£中打√£从自身做起,不向水库中投放垃圾。\n£对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我们的自然水域。£大人陪同下,自发组织去清理垃圾。£尽自己所能抵制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监督。£向国家提议加强治理水库的力度。4.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材简析】本课是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六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意识到垃圾和水污染正日益严重,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这三大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对自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受到三大环境问题的威胁,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每个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使学生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当前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保护环境方面的小知识,并在前七课已经较深入地研究了垃圾问题、生活用水问题。但是,对于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问题,学生在平时缺乏系统地了解和思考,不能充分认识其危害的严重性,因而学习体验不够深刻。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科学探究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图片,观看多媒体资料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态度目标\n1.能对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2.加强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环境保护和我们人类正在为之努力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红色记号笔、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预设3分钟)1.出示图片垃圾问题和水污染问题,提问除了已经学过的垃圾和水污染问题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板书—环境问题)2.学生回答:预设: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二、探索大气污染、白色污染两大环境问题。(预设25分钟)1.师总结,原来人类还面临着这么多的环境问题,那么这些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什么危害呢?老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大气污染和白色污染的资料袋,请大家选择感兴趣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设置大气污染组和白色污染组,10分钟之后我们进行交流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人数相近。)温馨提示:①分工合作,设置多位汇报员。②投影展示资料,用记号笔圈出重点信息。③汇报时可以加入自己知道的课外知识。④汇报结束时其他学生可以举手提问。师出示汇报模版形式,引导学生合理的进行汇报。什么是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汇报时展示文字和图片资料)我国的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n危害1危害2危害3危害4危害5……(资料袋资料见附件)2.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尽可能多的让孩子们参与汇报内容的组织,甚至是一位学生,介绍一张图片。)3.学生交流汇报。4.教师总结。原来我们还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同学们刚刚也提到了许多这两个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给我们的生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还威胁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动植物的生存。三、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快(预设6分钟)1.出示图片、资料。今天地球上的生物消失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地球上曾有几千万个生物物种,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的滥捕乱猎和过渡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观看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3.师总结,板书。四、我们的行动(预设6分钟)1.同学们,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板书:我们的行动2.小组讨论(师提示:针对几大问题形成的原因来分析,可以是人类正在实施的,也可以你的天马行空。出示环境问题总结。)3.小组交流。4.师总结一些已有的环保措施,以及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图片展示)【板书设计】8.环境保护和我们的行动\n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动植物灭绝速度加快垃圾水污染……人类的滥捕乱杀【作业设计】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问题,我们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多选)()A.大气污染B.白色污染C.物种灭绝加速D.温室效应E.臭氧空洞F.酸雨2.物种灭绝加速的主要原因是()A.生物之间的相互竞争B.人类的滥捕乱杀和过渡开发C.自然灾害附资料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我国现状我国废气年排放量为11.3亿标准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为1615万吨,SO2排放量为1844万吨。 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8个城市)中,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n产生的原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危害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n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②对生物的危害。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③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④造成酸性降雨,酸雨属于空气污染,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n⑤破坏高空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危害。(可查阅书本资料库)⑥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会导致地球大气增暧,导致全球天气灾害增多,又如烟尘等气溶胶粒子增多,使大气混浊度增加,减弱太阳辐射,影响地球长波辐射,可能导致天气气候异常。(可查阅书本资料库)\n2、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我国现状根据公开数据保守估算,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以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平方米的面积,铺满168个足球场。有环保组织调研发现,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外卖使用的塑料制品材质多为聚丙烯、聚乙烯,很难降解,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危害\n①侵占土地过多。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200——400年,有的可达500年,很难分解。②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③污染水体。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水面上方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因其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n④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时常造成重大损失。⑤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n⑥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图片资料建议再彩印一份方便汇报。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8页精品】教科三下科学全册教案
【75页精品】教科三科学下全册教案
【58页精品】教科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2019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0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5-31 17:18:23
页数:146
价格:¥12
大小:4.68 MB
文章作者:180****8757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