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5

2/165

剩余16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精品教案165\n1.使用工具【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使用工具经验的回顾和用熟悉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帮助我们省力或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概念,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做铺垫。本课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回忆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及各种工具的作用,教师出示相应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通过交流,引发学生对工具的一些思考,产生关于工具的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选用什么工具好设置一些探索任务,如拔图钉、铁钉和螺丝钉,撬开奶粉罐盖子,把一根导线分成两段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会发现:铁钉可以用老虎钳、羊角榔头来拔,用羊角榔头更省力些;剪刀、一字螺丝刀、镊子等可以撬开盖子,但一字螺丝刀更省力些等。通过研讨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工具,他们对简单机械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甚至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没有意识地去研究这些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机械在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工具。2.象螺丝刀、羊角锤、剪刀等构造简单的机械叫做简单机械。科学探究目标165\n能尝试使用5-7种常见工具,体验科学合理使用工具的技能技巧。科学态度目标能思考和提出一些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使用感受。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难点】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用材料一套,一些常见工具,一块木板,一颗铁钉。小组:1.常用工具:剪刀、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等。2.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木螺丝钉的木块一块,铁丝一根,奶粉罐一个。3.《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每人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块木板,一颗铁钉,一些常见工具]1.出示木板和铁钉,谁能把这颗铁钉钉到木板上?(学生说需要工具)提问:需要什么工具?(预设:榔头、螺丝刀或老虎钳)提供学生所说的工具让他尝试。成功后,提问:你认为这个活动中,榔头起到了什么作用?(预设:省力、方便)2.出示工具概念:像榔头这样的物体我们给他们取个名字——工具。(板书)165\n3.提问: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根据学生所说的工具,老师一一展示实物,并板书工具名称)4.揭示课题:使用工具(补充板书)二、探索:(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一套常用工具、《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1.分给每人一张活动记录单,约45秒钟阅读后,提问:(1)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你有什么地方需要再提醒大家吗?(以奖励的方式分发活动材料: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2.小组讨论:(1)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工具;(2)这样选择的理由。3.分发工具,学生自主探究。4.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一块钉有三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块、一根铁丝、一个奶粉罐。]1.统计全班的任务完成情况,为交流做准备。2.学生反馈交流:做了什么活动?选用了什么工具?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认为完成这个任务最合适的工具是什么?3.交流中随机提问并适当演示:怎样用老虎钳夹断导线最方便?拔出木板上的图钉有何窍门?拔不同的螺丝钉用什么工具最方便等。4.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选用合适的工具,做事更省力、方便。四、拓展应用:(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一一出示:油桶和卡车、五星红旗、大石头;定滑轮、长木板、木棍和绳索。提问:你打算选择什么工具完成这些工作?说说选择的理由?2.学生交流(预设:油桶用斜面推上卡车,可以省力;五星红旗用绳子和定滑轮可以方便地升上去;大石头用木棍撬动省力)165\n3.小结:是的,有一些费力、很难做的事情,使用工具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我们称为“机械”。今天我们用的螺丝刀、羊角锤等机械构造简单,叫“简单机械”,人们习惯称之为“工具”。4.延伸:关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板书设计】1.使用工具剪刀老虎钳省力小刀简单机械螺丝刀方便……【活动记录单】《使用工具》活动记录单任务要求选用什么工具最合适使用工具后的感受撬开奶粉罐盖子把铁丝剪成两段取出铁钉取出螺丝钉取出图钉注意事项:1.根据任务要求讨论:完成任务各需要哪些工具,并说说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爱护课桌。3.完成一个任务后及时记录。165\n【作业设计】1.选择题(1)打开啤酒瓶盖子,最合适的工具是()。A.B.C.(2)小核桃很硬,剥开小核桃,用下面哪个工具省力又方便。()A.B.C.2.判断题(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2)使用工具做事,一定可以省力。()(3)镊子、羊角锤、剪刀等工具,又叫简单机械。()165\n1.杠杆的科学【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第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聚焦板块:认识杠杆。这个板块分为二部分内容。首先,通过撬棍撬石头情景来帮助学生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三要素。其次,教材呈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通过这三个点来判断身边的工具是否属于杠杆,具备初步识别杠杆类工具的能力。探索板块:借助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秘密,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来感知杠杆的省力情况,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研讨板块: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拓展板块: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材另外没有安排拓展内容。如有时间,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杠杆类工具,并且判断是哪种杠杆。【学情分析】165\n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深层次思考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有些孩子认为工具都是省力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比如使用筷子吃饭时,筷子是费力杠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科学探究目标1.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2.借助示意图,识别杠杆类工具。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2.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活中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杠杆类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用杠杆类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难点:1.识别杠杆类工具;2.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大箱子、撬棍、砖或其他物体代替。小组: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表。【教学过程】[材料准备:大箱子、撬棍、砖]一、聚焦:认识杠杆,揭示课题(预设12分钟)165\n1.出示一个大箱子,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挑战,想不想尝试一下?先请一位大力士坐在这个箱子上,有什么办法撬动这个大箱子?生上台演示(预设:用一根棒子和一块砖)2.揭题: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杠杆的科学。(教师板书:杠杆的科学)3.课件出示撬棍撬箱子的示意图,师板画简图(图如下),请大家找一找撬箱子过程中撬棍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位置,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箭头表示。预设:4.师根据情况进行板书(图见板书设计),并介绍三个重要的位置。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5.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提问: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它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根据回答课件标出。6.出示跷跷板的图片提问:跷跷板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根据回答课件标出。(有三种预设:一种左边是用力点,右边是阻力点;另一种右边是用力点,左边是阻力点;第三种是跷跷板的两边既是用力点也是阻力点。生分别说自己的理由。)7.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剪刀、羊角锤、钳子、天平、擀面杖,螺丝刀(可不加,需要在具体情境上来判断)提问: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如果是杠杆,三个点在哪里?(预设:擀面杖不是杠杆,其余都是杠杆。)二、探索:研究杠杆的秘密(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表]165\n1.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使用撬棍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研究这个问题。2.师出示杠杆尺并作介绍。先把杠杆尺放在平整的桌面,保持平衡。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现在我们把杠杆尺当作撬棍,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3.师演示,提问:现在在左边3的位置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这个点就是阻力点,你有什么办法让杠杆尺平衡?(预设:右边3的位置挂2个钩码))这时用力情况是怎么样的?(预设: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现在左边的钩码数不变,右边还能怎么挂使杠杆平衡?(预设:右边1的位置挂6个钩码)这时用力情况是怎么样的?(预设:杠杆费力)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研究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先在左边挂重物,位置和钩码数量自己选择,但只能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师可以适当演示),挂好后在右边一个位置挂钩码,想办法让杠杆尺平衡。挂出一种平衡后马上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并分析用力情况。5.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表的填写内容。提醒学生实验结束后到老师课件中填写数据。6.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三、研讨:分析数据、得出规律(预设10分钟)1.出示全班的数据(三张用力情况不同的数据记录表),这是全班同学的数据。请大家仔细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2.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3.请大家分析数据,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165\n小结并板贴: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4.今天我们收集了很多的数据,大家是用怎样的方法步骤来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为合理。(预设:先左边的钩码不动,改变右边钩码直到平衡,分别一一记录下来。再改变左边的钩码位置和数量重复实验)四、拓展: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预设3分钟)1.我们用撬棍撬起了箱子,撬棍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预设: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比较远。)2.再次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预设:压杆是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跷跷板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板书设计】2.杠杆的科学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作业设计】1.下列工具不属于杠杆的是()。A.天平B.擀面杖C.老虎钳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更远的杠杆是()。A.省力杠杆B.费力杠杆C.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165\n3.请根据示意图在相应的括号中填写支点、用力点、阻力点。()()()1.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材简析】本课是六上科学《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到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之分。本课中学生将对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通过研究,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165\n本课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主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杠杆类工具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区分杠杆的类别。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准杠杆的三个点,从而判断是否省力。但是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而学生对于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要用较多的常见杠杆类工具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第二部分是小杆秤的研究,这是杠杆类工具的运用,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课的探究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但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学生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识别、分类及科学原理并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不同类型杠杆的比较和分析。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判断是否省力的情况。【教学准备】165\n为每位学生准备: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砣)、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圆盘(秤盘)、记录单。为每组学生准备:撬盖的铁片、开瓶器和夹子。为全班学生准备:出示奶粉桶一个、啤酒一瓶,硬币3枚;夹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传统杆秤。【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奶粉桶一个,啤酒一瓶,硬币3枚,夹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1.游戏:出示奶粉桶一个,啤酒一瓶,硬币3枚,夹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1)选用工具把奶粉桶撬开;(2)选用工具打开啤酒瓶;(3)选用工具从杯中夹出3枚硬币。请看清楚要求,然后请三位同学上来游戏。2.刚才三位同学的表现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预设:合适)3.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杠杆类工具。4.揭示课题: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板书)二、探索:杠杆类工具的比较(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撬盖的铁片、开瓶器和夹子]1.思考一下,刚才三位同学所使用的三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比较一下哪种是省力的?哪种不省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2.引导:判断它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预设: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3.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个别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夹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165\n4.思考:这三种杠杆类工具,哪个省力?哪个费力?三、研讨: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活动手册]1.出示几类工具图片,与前面的三种杠杆类工具进行比较。哪个与哪个更相似?2.再出示一组杠杆类工具,你能独立分析,按是不是省力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3.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4.汇报交流。思考: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四、拓展:小杆秤的研究(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砣)、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圆盘(秤盘)、杆秤]1.出示杆秤,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亲自来做一杆小杆秤。(出示课件)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用长竹筷做秤杆,用钩码或螺帽穿上线系好做秤砣。●用塑料圆盘做秤盘,并在圆盘上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固定在秤杆的一端。●在秤砣和秤盘间选择一个位置系上一个绳套做提绳,一般比较靠近秤盘。●调试刻度。在秤盘里放一个50g钩码,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并在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再逐个增加钩码个数,依次调平秤杆,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3.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小杆秤,然后自己动手制作。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板书设计】165\n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省力杠杆:开瓶器、羊角锤费力杠杆:镊子、火钳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小杆秤:秤杆、秤砣、秤盘【作业设计】1.如图所示是安装在公路收费站栏杆的示意图,当在A处施加一个力时,可将栏杆逆时针拉起来,它是一根(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不省力也不费力2.下列各种杠杆工具费力的是(    )A. 镊子       B. 起子       C. 老虎钳 3.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夹邮票用的镊子  B.理发师修剪头发用的剪刀C.剪铁丝用的钢丝钳  D.钓鱼用的鱼竿 4.轮轴的秘密【教材简析】《轮轴的秘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165\n轮轴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对学生而言,轮轴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也是缺乏的。所以本课要充分唤起学生的前概念,从生活中使用的水龙头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了解轮轴的概念: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轮轴。先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感受轮带动轴运动时省力,猜测轮轴能省力,接着教材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实验装置,来探究轮轴的作用。在反复比较轮上和轴上的钩码数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先改变轮轴装置,将轮变大,调整轮上和轴上的钩码数直到平衡,记录下钩码的数量情况,接着将记录下的数据与前一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本课的关键,因为本单元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轴不变,轮越大,在轮上用力越省力。【学情分析】轮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机械,但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使用工具和杠杆的认识,学生对于轮轴的作用自然猜想到省力,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探究的能力,会利用观察、实验所获的证据来解释所探究的问题,本课关于轮轴是否省力,学生根据轮轴装置会设计并收集到证据来证明他们的猜想,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轴的本质。通过课堂上的活动,学生对轮轴的本质有了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轮轴是轮与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简单机械。2.轮带动轴转动时省力,轴带动轮转动时费力,轮越大越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拧水龙头、螺丝刀吊钩码游戏等轮轴性工具,认识轮轴的本质特征。2.通过在不同大小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越大越省力。科学态度目标165\n1.在轮轴游戏中产生对工具和机械类知识探究的兴趣。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轮轴工具给我们带来的省力和方便。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2.意识到可以利用工具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的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螺丝刀一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钩码一盒、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影响的器材一套小组:实验活动记录单一份、水龙头一个、钩码一盒、螺丝刀一把、绳子一根、不同大小的轮一套(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套装一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阀门式水龙头]1.出示实物水龙头(没有轮的阀门式水龙头)提问:认识吗?有谁来将它拧开?(学生活动:一学生上来拧水龙头,其他学生观察有依据地猜测与交流。)提问:拧不开,这跟你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预设:上面还有一个拧的装置。)2.提供轮子装置,将轮安装在一起,让学生再次来拧水龙头。提问:前后两次拧水龙头,说一说不同的感受。(预设:有轮更轻松、方便、省力。)165\n3.观察水龙头,对比前后两次拧水龙头的不同感受,说一说水龙头开关的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教师可指出: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4.揭示课题:轮轴的秘密(板书)二、轮轴有什么作用(预设15分钟)(一)螺丝刀吊钩码游戏[材料准备:螺丝刀一把、钩码一盒、绳子一根、轮轴套装]1.出示螺丝刀,提问:这是什么?螺丝刀是轮轴吗?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2.用螺丝刀吊钩码,教师指导两种“吊法”,一种方法是把5个钩码挂在轮上,转动轴,另一种方法是把5个钩码挂在轴上,转动轮。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4.研讨交流,两种方法吊钩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预测:转动轮吊起钩码省力,转动轴吊起钩码费力。)(二)探究:轮轴的作用(找证据,用数据来验证轮轴的作用。)[材料准备:轮轴装置一套、钩码一盒]1.出示轮轴装置,提问:哪部份是轮?哪部分是轴?2.教师演示在轮轴装置的轮和轴上各挂上一个钩码,提问:轮轴平衡吗?为什么?3.你有办法让它平衡吗?轮轴平衡时记下轮上和轴上的钩码数。如果我在轮上加2个钩码呢?你能找到更多的证据吗?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5.研讨交流,学生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6.总结:轮上用力比轴上用力省力,轮带动轴运动省力。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不同大小的轮的轮轴装置一套,钩码一盒]1.给这个轮轴装置再加一个大轮,组成一个新的轮轴,这个轮轴跟刚才的轮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165\n2.在轮上挂一个钩码,猜测在轴上挂几个钩码能够达到平衡?你还能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吗?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知道学生正确操作。4.研讨交流,分析数据,得出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四、拓展:生活中的轮轴(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扳手、螺丝钉]1.出示扳手,认识哪一部分是轮,哪一部分是轴,解释原理。2.出示生活中运用轮轴的图片,让学生来观察解释原理。3.教师演示: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提问:运用了什么原理?怎样拧更省力。4.小结:生活中的轮轴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板书设计】4.轮轴的秘密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轴费力表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轮上钩码的个数轴上钩码的个数我们的发现12表2:研究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记录表更大轮上钩码的个数轴上钩码的个数我们的发现165\n12【作业设计】1.轮轴的轮越大越_________,轮带动轴运动时________,轴带动轮运动时________。2.如图,扳手工具就是应用了____________原理,使用时,在______用力最省力。ABC3.判断:轮轴一定省力。()165\n5.定滑轮与动滑轮【教材简析】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本单元的前面几课学习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两种机械,并将分别通过观察钩码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两种方法研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同时,本课也为后续的学习《滑轮组》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内容共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做一个模拟升旗的装置:可以用铁架台做支架,把定滑轮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旗帜就会随着绳子上升。这里强调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体验这种向下拉绳子而旗帜能够向上升的现象,初步认识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两端的钩码数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第二部分: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来搬运,这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它和定滑轮有什么不同?这里可以参照研究定滑轮的实验进行,如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学情分析】165\n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孩子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使用,因而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3.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定滑轮与动滑轮及其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不同作用。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铁架台、35厘米长的线、1个滑轮、1盒钩码、1个自制的红旗,1个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引入(预设3分钟)165\n观看图片:学校升旗仪式。1.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2.指出旗杆顶部有个帮助升旗用的机械装置——滑轮。(展示局部放大的照片)二、模拟升旗的装置,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预设14分钟)1.我们也来做一名旗手,做一个模拟升旗的装置,一起来观察、体验升旗的过程。2.分组活动:模拟升旗3.你观察到了什么?旗杆顶部的轮子是怎么运动的?揭示: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4.让旗手再次拉动线绳,让学生观察升旗的过程。提出问题: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帜的那部分绳子是怎样运动的。(揭示: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5.做定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小组作简单交流,设计一个有关“定滑轮是否省力”的研究方案,形成一个共同的实验计划。如:用铁架台做支架,安装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学生开展实验,注意在记录单上记录数据并在小组内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交流“关于定滑轮是否省力”实验的结果及发现。小结形成共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是并不省力。三、研究会移动的滑轮——动滑轮(预设18分钟)1.出示图片(吊车吊运重物的情境),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这种滑轮叫动滑轮。2.模拟组装一个动滑轮。3.动滑轮有什么作用?预测165\n设计实验验证(复习测力计及使用方法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分组实验,记录数据。汇报交流,整理数据。4.小结:动滑轮可以省力。5.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不同?四、拓展(预设5分钟)1.想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2.如果我想要一个既改变力的方向又省力的滑轮,该怎么办呢?【板书设计】5.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省力【活动记录单】1.定滑轮是否省力活动记录单左边钩码数右边钩码数定滑轮的状态(平衡或不平衡)我们的发现2.动滑轮是否省力活动记录单165\n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N)我们的发现【作业设计】1.下列能省力的滑轮是(),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是()A.定滑轮B.动滑轮2.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是()A.定滑轮B.动滑轮3.仔细观察下图,使用了定滑轮的是(),使用了动滑轮的是(165\n6.滑轮组【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第五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滑轮组”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建筑工地上的吊车、起重车等发现起重机上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组合起来使用。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要思考这些滑轮组有什么作用,需要在课堂上组装一些滑轮组,来模拟研究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组装有两种方法,这里不强调方法的不同,也不需要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省力。为避免出现用力方向与重物上升方向一致而不便学生解释的现象,老师可以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组装滑轮组。当学生组装好滑轮组后,首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作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再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并记录下来。随后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下每次的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实验获得的几组数据,发现用力大小与滑轮组的结构的关系。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呢?这一问题将学生对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引向深入。采用游戏的方式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游戏中进行体验。分析游戏和滑轮组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滑轮组的组数(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1组)越多,就越省力。这也是起重机能够吊起很重的物体的原因。【学情分析】165\n在前一课学生认识并研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认识滑轮组,并亲手组装滑轮组,进行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实验。将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是生活中常用的省力机械。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也可能已经作出滑轮组更省力的推测,组装一个滑轮组并进行实验验证,感受机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有基础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2.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知道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能通过观察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的滑轮组,了解滑轮组数越多可以更省力。3.能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滑轮组省力的证据。2.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简单机械滑轮组在日常生活中的的应用,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造福人类。【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探究滑轮组的作用。难点:认识滑轮组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教师:2根光滑的木棒或圆管、1根约20米长的绳子、课件。小组:1个铁架台、2个单滑轮,2个双滑轮(串轮)、约50厘米长的线、1盒钩码、测力计。165\n【教学过程】一、引入——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预设5分钟)1.提问:不管是在建筑工地还是港口码头上,我们常能看到有高大的起重机在忙碌的把钢材、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甚至把集装箱吊到高空中,起重机是怎样将那么重的物体运送到高处的?你在图片中有什么发现?(预设: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2.是的,起重机上有许多动滑轮和定滑轮,它们组装在一起组成了-----滑轮组。3.揭示课题:滑轮组(板书)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1个铁架台、2个单滑轮,2个双滑轮(串轮)、约50厘米长的线、1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记录表]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提问: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理解滑轮组的构造。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提问:滑轮组有什么作用?我们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怎么把他们组合起来呢?出示组装滑轮组的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演示组装一个滑轮组的方法:将一个滑轮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的固定钩上系上一根线,绕过另一个滑轮后再绕过已固定的定滑轮,组成一个简单的滑轮组。(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思考:滑轮组怎样安装?线怎么缠绕?实验数据怎么测得?(2)学生分组实验,需要把直接提升重物的力和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进行比较,能发现什么?出示任务提示,学生自由阅读提示。提问:提示中的“先定后动”是指什么?预设:组装时先装定滑轮,再装动滑轮。165\n提问:测试时“匀速直线提升时读数”指什么?预设:“匀速直线提升时读数”指在匀速提升重物时才能读测力计的读数。(3)小组分组实验研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4)各组展示汇报。(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小结:滑轮组不但能够省力,而且能够改变力的方向。(板书:滑轮组 省力改变力的方向)3.实验探讨多个动滑轮和多个定滑轮组装的滑轮组作用。(1)提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2)在一定一动滑轮组组装的基础上,继续把牵引线绕到动滑轮和定滑轮上。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三、有趣的游戏——小个子战胜大力士。(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2根光滑的木棒或圆管、1根约20米长的绳子]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讨论交流: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四、课堂小结(预设3分钟)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组数越多越省力。所以起重机等机械设备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方便。165\n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们经常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发明一些工具、机械。希望同学在课后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我们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各种生活现象、工具、机械等联系起来。【板书设计】6.滑轮组动滑轮(省力)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组数越多越省力【作业设计】1.(判断题)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2.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是下面中的哪一类滑轮工具。()A.定滑轮B.动滑轮C.滑轮组3.滑轮组中的滑轮个数( )。A.一定是1个 B.一定是2个  C.2个或2个以上165\n7.斜面的作用【教材简析】《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7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对简单机械的作用(省力、改变运动方向)已有所了解。本节课要研究斜面的简单机械原理是什么。聚焦板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引出斜面的作用是什么。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斜面的作用是省力。通过研讨并再次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大越不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拓展板块,通过实验所得结果,来举例并解释生活中斜面的应用。【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基于之前学习其它简单机械的基础,学生能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熟练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目标】165\n科学概念目标1.像斜搭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2.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日常生活中的斜面应用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设计实验方案并能通过来收集斜面的作用的证据,通过研讨、对比并再次论证发现斜面的作用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与科学实验,能分享能交流。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斜面作用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解释“斜面的作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发现斜面能省力,并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难点:如何将斜面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桶、木板小组: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板材料、4个不同高度的方块、1盒钩码、1个测力计。【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装有许多水的水桶、木板]1.邀请一位男生将水桶徒手搬到讲台上。(预设:男生搬不动)2.出示一块木板,提问:大家能用这块木板帮他想想办法吗?(预设:沿着木板滚上去。)3.男生再次尝试将水桶沿着斜搭的木板滚上去。(预设:成功将水桶放在了讲台上。165\n4.像这样将木板斜搭在讲台旁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揭示课题:斜面的作用。(板书)二、探索:斜面的作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一块平面板、一个方块(每组的方块高度不同)、一盒钩码、一个测力计、实验记录单]1.猜想斜面的作用,斜面真的能省力吗?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它。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通过交流进行改良并确定最终方案。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4.分组实验。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一块平面板、四个高度不同方块、一盒钩码、一个测力计、实验记录单]1.学生反馈交流:斜面的作用是什么?小结:斜面能省力。(板书)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每组的数据都不同,有的差别很小,有的差别很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预设:1.没有沿着斜面向上拉。2.测力计使用之前没有归零。3.用来搭平面板的方块高度不同)3.取数据差别较大的三个小组的方块上台展示,提问:高度果然不一样,斜面的坡度也会不一样,你认为不同的坡度的斜面省力情况会是怎样?(预设:1.坡度越小越省力。2.坡度越小越不省力。3.坡度越小越费力。)4.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寻找证据。5.交流并确定实验方案。6.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7.分组实验。8.交流反馈,强调斜面是省力的简单机械,并小结: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板书)四、拓展:斜面应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图片]165\n1.出示盘山公路图片,提问:数学中有两点一线直线最短,为何不直接修建一条笔直通向山顶的道路,而是修建成盘山公路蜿蜒而上?2.学生用斜面原理解释问题。3.出示图片,提问:这两个螺丝钉,哪个转进去的时候省力?为什么?(预设:螺纹较密的省力,因为坡度越小越省力。)4.请同学们课后在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斜面原理。【板书设计】7.斜面的作用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的力越少。【作业设计】1.下面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A.扳手B.商场自动扶梯C.杆秤2.如图,斜面()最省力,斜面()省的力最少,斜面()路程最长。ABCD165\n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材简析】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的最后一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他们所熟悉的自行车这个综合运用简单机械的交通工具,将自己前几课所学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本课的活动,可以评价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简单机械原理的能力。每一个学生将分析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两个机械结构,然后寻找自行车上更多的简单机械,最后集中探讨本单元所认识过的简单机械的种类和他们那的作用,形成对简单机械的总体认识。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1)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2)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3)对简单机械的讨论【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都是简单机械,也认识到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本课以六年级学生较感兴趣的自行车为“载体”,学生试着通过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分析自行车的构造、研究运动原理。学生会对刚刚所学的简单机械有所认识,同时,也会发现找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并加以解释会有一定的困难。165\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自行车,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寻找自行车的简单机械难点:研究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自行车一辆,支架小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引出观察活动1(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小自行车一辆(自行车齿轮处已经抽去链条),架自行车的支架]1.骑一骑自行车课堂上教师准备一辆自行车。(自行车齿轮处已经抽去链条)提问:谁来试试骑着自行车从教室门口骑到教室另一端。(预设:学生使劲踩脚踏板,自行车不会动)2.自行车不动的原因教师用支架把自行车固定在讲台上。165\n提问:自行车不会动的原因是什么?(预设:齿轮之间没有链条)二、观察活动1: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链条、大小齿轮图片和动态视频]1.介绍自行车的传动装置安装上链条,再次检验自行车是否会动。(预设:动起来了)。提问:能使自行车动起来,需要些什么?(预设:链条、齿轮、人的动力等)图片出示传动装置2.认识由链条、齿轮组成的传动装置的特点提问: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预设:齿轮有大小,链条齿轮咬合)3.人的力量怎样传到车轮上提问:那人的力量是怎样传到车轮上去的?师台上演示:分小组讨论交流,仔细观察链条和齿轮的传动装置。发现了什么?(预设:人的力量由脚踏板传递至大齿轮,再传至链条,带动小齿轮牵引轮胎转动。)出示图片14.齿轮大小的作用出示图片2,下发记录单,观察前后齿轮的变化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反之,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5.变速自行车的应用提问:要使自行车骑得更快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预设:大齿轮更大)出示图片3,了解变速自行车如何通过改变齿轮大小来进行调速。三、观察活动2: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和实物自行车]1.揭示课题:自行车的简单机械(板书)2.图片出示:认识自行车上的结构。165\n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结合自行车上的结构,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和小组同学交流其工作原理,并说明属于哪一类简单机械。4.学生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师生整理。四、拓展延伸:(课后)学习单元资料库的内容,拓展单元知识。【板书设计】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记录表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手把与前叉轴轮轴省力车铃的按钮杠杆省力刹车系统杠杆省力脚蹬和花盘齿轮轮轴省力后驱动齿轮和后车轮轮轴费力螺丝与螺帽斜面省力.........(可采用板贴)【作业设计】1.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12个齿,大齿轮转动一圈,小齿轮转()A.1圈B.2圈C.3圈D.4圈2.自行车中轴上的大齿轮转动,通过()把动力传递到后轴的小链轮。A.链条B.车架C.车把D.车轮165\n3.下面自行车结构中,不属于轮轴的是()A.脚蹬子B.车把手C.刹车D.车铃的按钮1.抵抗弯曲【教材简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设计先引导学生从形状和结构的角度看建筑物,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柱子和横梁或类似柱子和横梁的结构。柱子和横梁起到承受的压力的作用,柱子下面是顶实的,横梁下面许多部分是空的,相比较横梁更容易发生弯曲和断裂,所以本课的研究主要围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展开。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横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165\n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第二部分,研究长方形横截面的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这个活动是前面活动结论的应用,期待学生能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大胆猜测,说明猜测理由,并用简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关键引导学生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解释“薄板形材料改变形状是通过减小宽度增加厚度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使物体拉伸、压缩、弯曲、断裂。学生基本了解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大有帮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2.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2.能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2.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65\n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材料一: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条(2、4、8厘米宽)材料二: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卡纸条(1、2、4张)学生作业本,长方体泡沫块,钩码。【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建筑物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的房子和桥梁,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有柱子和横梁。)2.我们把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建筑物。手指教室,请你找出教室内的柱子和横梁。3.出示建筑物倒塌的图片,提问:柱子和横梁哪一部分发生弯曲或断裂?(预设:横梁。)所以怎样增强横梁的抵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板书:抵抗弯曲)二、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预设30分钟)[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卡纸条(2、4、8厘米宽);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卡纸条(1、2、4张);学生作业本]1.猜测(预设3分钟):(1)我们怎样对横梁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受更重的物体呢?(预设:可以加宽;可以加厚;可以把材料改成用铁的;可以加长;)(板书:材料、宽度、厚度、跨度、……)2.制定方案:(预设6分钟)(本环节可以边组织学生讨论边演示示范)(1)PPT出示宽度的实验材料,提问:如果要研究宽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根据我们准备的材料,怎样来做实验呢?(预设:把不同宽度的纸横梁放在用书做成的“桥墩”上,然后在它们上面放垫圈,当它们弯曲程度相同时,承受垫圈多,抗弯曲的能力就大。)165\n(2)实验过程中控制不变的量有哪些,改变的量是哪个?(预设: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宽度。不变的量有:厚度、长度、架空的长度、放垫圈的位置、放的力度、弯曲的程度、“桥墩”的高度等。)(3)在实验中,放了5个垫圈后,纸梁碰到桌面,应该怎么记录数据?(预设:最后一个不能算,只能计4个)(4)厚度的方案制定:若要继续研究厚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怎样来做实验呢?(本环节由扶到放,不提供材料,学生回答,教师补充)3.收集数据(预设15分钟)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数据在作业本12页。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预设6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数据统计到电脑上。提问: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大家比较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图表和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板书: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三、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预设5分钟)[材料:长方体泡沫块,钩码]1.研讨:为提高这根木头的抗弯曲能力,要立着放好呢?还是平着放好?(出示长方形塑料泡沫,演示平放和竖放的区别)(预设:竖着放好,因为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2.验证:我们用塑料泡沫验证一下吧。(两根一样的塑料泡沫,一根平放,一根竖放,看哪根能放更多的钩码。)四、延伸(预设2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增加横梁宽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但同时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有没有办法,既不用过多地增加材料用量,又增加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下节课我们将接着探究。【板书设计】抵抗弯曲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增强165\n横梁增加厚度,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材料长度【作业设计】桥的跨度(cm)承载的硬币数第1次126第2次164第3次2031.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桥的跨度和大桥载重量之间的关系,他用两块木块和一张卡纸模拟建造了一座桥(如下图所示),并测出不同跨度下卡纸能承载的硬币数,结果见下表。(1)此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不改变的条件是()。A.纸的材料B.纸的厚度C.纸的宽度D.纸的长度E.桥的跨度F.放硬币的位置(2)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3)当跨度为8厘米时,你认为可以放上()个一元硬币。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材简析】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改变材料的形状,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根源于改变材料的宽度和厚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165\n本节课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学生有了第一课的学习基础,不难理解为什么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了。教材首先以5幅图呈现了生活中6种不同形状的钢材,并以钢材为什么要做成“U”“T”“工”等形状来引入,旨在让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接着进入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探究,用同样的纸张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他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更进一步的道理,教科书用资料形式给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理解。在研究瓦楞纸板形状结构的环节中,教科书呈现了三层和五层两种瓦楞纸板,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三层或五层的瓦楞纸板,中间一层或两层是波浪形的,这几层薄纸板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结构使瓦楞纸板的强度大大增加,比把三层或五层薄纸板平粘在一起强度大多了。研究瓦楞纸板不但可以加强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认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或产生疑问,把科学知识带入实际生活中,从而引导学生的研究和认识向较复杂的形状结构前进。【学情分析】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增加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且,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既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也没有理性认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T”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科学探究目标1.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165\n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对其抗弯曲能力做出分析。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习惯。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铝材,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钩码、瓦楞纸板小组: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垫片若干、瓦楞纸板、小刀、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A4打印纸,钩码,木架]1.出示一张A4打印纸,把A4纸平放在两个木架上,并在上面放钩码。提问:纸张发生了什么现象?(预设:纸张塌下去了……)提问:还是用这张纸,老师要让它承受住这个钩码的重量而不塌下去,你们觉得可能吗?(预设:不可能)2.教师演示改变纸张的形状之后(改成“W”形),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并未塌下去。提问:有什么问题想提吗?(预设:为什么改变形状,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165\n提问:纸张承受住了钩码的重量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抗弯曲能力增强了)提问:那是不是可以说,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预设:可以)3.揭示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探索: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木架、实验用的A4打印纸若干张、垫片若干、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纸张由平放改变成其他的形状,它的抗弯曲能力都有提高吗?(预设:可以)2.出示A4打印纸,提问: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你能折出哪些形状呢?3.学生折出不同形状的纸,并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其侧面的形状,同时预测各种形状放垫片的数量。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表形状预测放垫片的数量实测放垫片的数量4.用垫片测试各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指导。提问:什么条件不能改变?(预设:同样的纸、纸张的长度、跨度、垫片的放置位置等)提问:怎么计算垫圈的个数?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5.每个小组选择1至2种形状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没有改变形状的A4打印纸、改变形状的A4打印纸、学生活动手册]165\n1.学生反馈交流:你们组测试的数据是怎样的?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板书)。2.提问:为什么改变了形状就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呢?3.教师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纸的宽度和厚度,并得出: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T”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四、拓展:瓦楞纸板的研究(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瓦楞纸板、小刀]1.出示瓦楞纸板。提问:它也是由一层层薄薄的纸粘成的,为什么它有这么坚硬呢?2.各小组拿出瓦楞纸板,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出示观察要求:(1)弯一弯纸板,感觉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多大。(2)可借助小刀解剥纸板,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厚薄和软硬是怎样的。3.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请试着作出自己的解释。4.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举例,出示各种形状的铝材并以课件介绍生活中的例子)【板书设计】165\n6.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宽度减少、厚度增加V形——形U形抗弯曲能力增加W形【作业设计】1.下面三种形状中的哪种形状是增强抗弯曲能力实验中抗弯曲能力最强的()A.B.C.2.研究发现,改变了纸的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A.增强B.改变C.减弱3.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物体的()没有关系A.形状B.重量C.厚度4.铁路上的钢轨做成“工”字型的目的是()A.节省钢材B.便于安装C.增强抗弯曲能力又节省材料3.拱形的力量【教材简析】165\n本课是教科版的《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三课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了解改变材料的厚度、宽度和形状会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教材精心设计了两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新版教材的设计思路进行重新解读。问题聚焦:通过生活中拱形类建筑的观察以及结合学生之前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把问题聚焦到“研究纸拱的抗弯曲能力”上来。探索板块,通过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和不断想办法控制拱变形的问题,使纸拱不断承载更大的重压,引导学生认识拱形承重的特点。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拱形承载压力的特点,并认识到拱形承重能力与抵住拱足的关系。拓展部分,通过搭一个瓜皮拱或者其他材料(泡沫、木头等)的拱,从丰富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点。纸拱是很比较容易搭建的拱,做一个瓜皮拱(或其他材料的拱)不但有趣,而且当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很滑的、小块的瓜皮搭成一个拱,看到这个拱并未垮掉甚至还能承重时,他们对拱形承重的特点会感受很深,会惊叹拱形的“力量”大。与前面实验相比,前者是更理性的探究,后者是更感性的制作,相辅相成。【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了解改变纸的宽度、厚度或者形状会改变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同时对这类探究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习得了基本的探究此类问题的方法。在这这些前提下进一步探究拱形,学生们的热情会更加高涨、也基本形成了探究的思路,但对于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具体步骤仍然需要加强。同时,学生刚接触拱形这个形状,对这个形状的并不了解,有的会直接称其为半圆。让学生根据形状的变化来分析力的走向也是有一定难度。165\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2.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重复实验和深入地研讨分析,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2.能利用表格收集整理证据,用简图来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拱形的承重特点的探究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动手搭瓜皮拱,感受科学技术运用于生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白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难点: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瓜皮拱、钩码、搭建拱形装置(有条件)小组:做拱形的卡纸、铁垫圈、用于抵住拱足的书、作业本活动记录表、准备建拱形的泡沫塑料。【教学过程】一、聚焦:通过欣赏拱形建筑提出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拱形建筑图片课件]1.课件播放拱形建筑的图片,学生欣赏,感知拱形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时初步认识拱形结构。165\n拱顶拱足2.提问:那么多建筑都设计成拱形仅仅是为了美观吗?到底有什么秘密?(预设:拱形结构牢固、抗弯曲能力强)3.揭示课题:拱形的力量(板书)二、探索: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预设17分钟)实验一:比较纸拱桥与纸平桥的承重能力(演示实验)[材料准备:卡纸、铁垫圈、作业本活动记录表]1.教师出示一座拱桥,一座平桥,学生猜测承重能力。2.出示作业本第14页表一,明确实验要求。3.学生上台放垫圈,测试两座桥的承重能力,并记录实验数据。4.小结:拱桥比平桥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实验二:观察纸拱受力时的形状变化[材料准备:卡纸、铁垫圈、纸拱受力简图]1.观察纸拱受力时形状变化。2.学生用箭头画出受力形变的简图。预设: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当拱形受到一个压力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产生了外推力。实验三:让纸拱承受更大的重量[材料准备:卡纸、铁垫圈、抵住拱足书本、作业本活动记录表]1.分组讨论:怎样使纸拱承受更大的重量?(预设:用重物抵住拱足,阻止其向外推变形。)2.出示作业本第14页表二,明确实验要求,分组实验,记录数据。165\n3.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三、交流研讨:拱形承重的秘密(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纸拱受力简图]1.学生在前面简图的基础上,分组画出拱形承重时的特点。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的想法3.总结: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等于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四、拓展:搭建一个拱形(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搭建拱形演示装置(或西瓜皮、南瓜皮)、每组一套搭建拱形泡沫材料]1.各小组仿照课本32页搭建拱形。2.思考泡沫(瓜皮)拱为什么能够承受重物,不会垮掉?(预设:因为泡沫(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不会垮。)【板书设计】3.拱形的力量165\n抵抵住拱足可以承受更大重量【作业设计】1.寻找生活中与拱形相似结构的物品或建筑。2.课后尝试用其他材料搭建拱形。(选做)4.找拱形【教材简析】165\n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第二单元第4课,通过前2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也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而通过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本课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研究圆顶形、球形等与拱形相似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及生物体中的天然拱形。本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是具有与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在形状上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圆顶形和球形承受力的特点。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塑料饮料瓶形状结构的设计,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了解生物体中的拱形结构。与生命世界的学习联系,加深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拱形承受力的特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为之后分析圆顶形、球形承受力的特点打下基础。但学生很难入手去寻找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联系,对比较抽象的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征也很难完整贴切地概括出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空间想象寻找圆顶形、球形和拱形在形状结构上的联系。2.能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圆顶形、球形的承重情况,概括出它们承受力的特点。3.能利用表格数据,进行简单地逻辑推理。165\n科学态度目标1.能多角度、多思维地思考分析问题。2.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2.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发现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小组: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预设3分钟)1.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拱形的力量》,拱形结构承受重力时有什么特点?2.你还见过哪些拱形的物体或建筑物?(预设:衢江大桥拱形吊索桥,拱形古城门、拱桥、大棚……)3.拱形是一种弧形结构,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弧形结构的物体,它们是否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找生活中的拱形。(出示课题)二、探索:圆顶形与拱形的联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3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6根相同的硬纸条、一个圆环、垫圈若干]1.课件出示圆顶形物体图片(安全帽、锅盖、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小结:这种类似于半个球的形状称为圆顶形。(板书:圆顶形)165\n2.出示半个乒乓球,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圆顶形)学生分组观察剖开的乒乓球:①看一看、捏一捏它的薄厚、软硬?②试一试,三个这样的乒乓球壳倒扣在桌面上能承载几本书的重量?交流:观察实验中的发现3.提问:圆顶形的乒乓球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大的压力?它与拱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4.分组实验:探究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的承重能力①材料:圆环、6根硬纸条、垫圈②思考:圆环的作用?(抵住拱足、从圆环的形变推测产生外推力的大小)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倒塌的标准、垫圈放置的位置)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格如下:实验方法承受垫圈个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一个拱形两个拱形组合三个拱形组合更多的拱形组合我们的发现:④交流汇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⑤小结:数量越多的拱条组合在一起能够承受的重量就越大,产生的外推力也越小。⑥提问:在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力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画一画示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理解组合的拱条越多,受到的压力就可以向更多的方向分散开来,所以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165\n⑦推测:如果用更多的拱条组合起来,那就是什么形状?它的承重能力怎样?会不会产生外推力?(“手拉手游戏”或思考“圆顶形物体底部是否需要套一个圆环?”)现在你能说说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了吗?⑧小结:圆顶形可以承载更大的压力,它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受到压力时可以把力向四面八发分散开来,而且不产生外推力。三、球形与拱形的联系(预设6分钟)1.出示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像它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球形”。(板书:球形)2.学生体验用手使劲捏、压一个完整的乒乓球提问:为什么我们使劲地挤压乒乓球,而乒乓球却纹丝不动呢?球形跟拱形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与圆顶形比承重能力哪个更强?3.学生分组研讨4.小结: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5.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球形的物体或建筑物?过渡:球形、圆顶形都可看做是拱形的组合,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拱形的结构吗?四、生活物品中的拱形(预设10分钟)1.学生汇报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拱形物品。2.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3.学生分组观察,完成书本P35表格记录,说说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五、生物体中的拱形(预设6分钟)1.提问:人们利用拱形、圆顶形、球形的特点创造了很多人造物体,我们自己身上有拱形结构吗?说说它们的作用。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小麦秆、葱的管状叶、西瓜等等)165\n【板书设计】弧形结构球形:拱形的组合承受压力大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最坚固圆顶形:4.找拱形不产生外推力……【作业设计】1.圆顶形可以看成()的组合,它具有拱形()的特点,又没有拱受压时向()推的力。2.下面()物品没有利用到拱形原理。A、圆顶屋顶B、赵州桥C、金字塔3.人的脚能承载较大的重量,主要是因为()。A、脚骨的数量多B、脚部的肌肉发达C、脚骨组成拱形结构165\n5.做框架【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本课主要是研究框架结构,教科书的开始部分通过起重机架、输电线铁塔、过山车等插图使学生直观建立起“框架”的概念,并提出“我们来做框架”的探究活动。第一,做简单框架。本课从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种简单框架开始研究,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稳定、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后,自然过渡到“怎样加固四边形框架”的思考中,激发了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同时,教科书中通过漫画小人的推和拉的动作启发学生想象斜杆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为下一个活动作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这部分内容通过“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本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体验框架的巨大“力量”。教科书还要求学生试分析一根斜杆的作用,而不是只抽象地说说斜杆的作用。同时,在课文的最后还提出了“观察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使用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这一探究问题,并通过“空调外机支架和房屋屋顶”这两幅插图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学情分析】通过前面4课的学习,孩子们已熟知了几种常见的形状结构,研究了条形材料抗弯曲能力与形状的关系等。这节课就要引导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研究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不过,框架结构在生活中虽然比较常见,但孩子们对框架结构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是浅显的,并未经过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同时,本课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在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时,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皮筋的捆绑方法,鼓励孩子通过同伴合作来完成。165\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可以加固框架结构。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来加固正方体框架。2.用较少的斜杆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载重物的正方体框架。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在小组内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性;知道在设计制作活动中,需要考虑节约材料以降低成本。2.逐步培养不怕失败,愿意不断改进实践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经历设计、制作、测试、调整等基本步骤,实现用较少的斜杆加固正方体框架的目标。2.了解“框架结构”的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及建筑科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难点:掌握运用三角形框架(增加斜杆)加固四边形框架的初步方法,能试着分析其中一根斜杆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四边形框架(长约80cm,宽约50cm,四角用螺丝钉固定)、一个小的正方体框架(与小组的正方体框架相同)。小组:课前自制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各一个、正方体框架1个,小木棒若干(适合做斜杆)、橡皮筋若干、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埃菲尔铁塔的模型]165\n1.(教师出示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及ppt图片)同学们,这个建筑你们认识吗?(埃菲尔铁塔)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说)。教师补充: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75米,由钢铁建筑之父埃菲尔设计,现已历经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不倒。这座表现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铁塔成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并闻名于世,这其中的奥秘在哪呢?2.类似这样结构的建筑物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ppt出示图片:石油钻井架、北京鸟巢体育馆、高压架线塔、过山车、木结构房顶等)。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想这些建筑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指名口头交流:不密封、空心的、中间可透风、骨架一样的等。)师ppt出示: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做框架来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吧。(板书课题:做框架)二、探究1:做简单框架(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于课前自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各1个,小棒2根(可以做斜杆)、橡皮筋若干、一个大的活动四边形框架]1.过渡:(ppt出示吊车塔图片)请学生观察后回答:组成大型框架结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大多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长方形或其它形状呢?2.探究:请每个小组把自制的三角形框架与四边形框架拿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每个同学尝试对三角形与四边形框架用力,看看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ppt出示:三角形的框架要牢固,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3.思考实践:怎样加固四边形框架?(小组交流加固方法→动手加固四边形→ppt小结多种加固方法→检验加固效果)过渡:同学们,实践证明,哪种方法的加固效果好?(在四边形里加入小棒,使里面产生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的效果好)可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来体验一下。165\n4.体验:(师出示一个大的活动四边形框架和漫画小人的推和拉的动作演示ppt)同学们,这是一个四边形框架,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斜杆的作用。大家请看漫画,其中一位同学当“斜杆”,用两手分别握住四边形的对角,另一位同学从四边形的角上用力,然后请把你们的体会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好吗?(两位同学利用大四边形进行动作演示,体验四边形框架中斜杆起到的推和拉的作用,师根据学生的体验,结合ppt解释斜杆的作用。)三、探究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制作好的正方体框架若干(一个作为教师演示用,其余每组一个)、斜杆若干,橡皮筋若干、科学书或者测试用的重物若干]过渡:我们刚才研究的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结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框架结构都是立体的,老师这里有个立体的框架,它是稳固吗?我们来测试一下。(师演示:在加固前的正方体框架上放书,测试框架的承载能力,生及时记录在作业本第1题)。1.过渡:如果埃菲尔铁塔也是这样的框架结构,那恐怕早就倒啦。那么,你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吗?2.我们来一个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比赛。ppt出示几个问题引导各小组思考:(1)加固这个正方体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2)如果正方体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3)小组活动:用较少的斜杆加固正方体框架。请小组交流后,在作业本上画出草图,并计算材料:我们计划使用()根斜杆;接着,请小组同学一起按方案加固正方体框架。(4)设计制作时间为6分钟,音乐响起请立即收拾材料,并准备检测框架的承重能力!3.检测承重能力:(1)在加固后的正方体框架上面放科学书(或者压重物),框架变形即止。(2)统计承载的科学书数量,承载本数多的小组胜利。(3)如果承载本数多一样多,则用斜杆最少的小组获胜。4.分析测试结果:(1)承重能力好的正方体框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承重能力差的正方体框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你们组的加固方法可以怎样改进?(3)在加固正方体框架时,如果从“牢固、省料、美观”三个方面排序,你会怎么排,请简单说说理由。165\n5.改进调整:小组重新设计并加固正方体框架。(根据实际,小组交流改进方法,改进时间为5分钟,音乐响起请立即收拾材料,各组自行对二次加固的框架进行测试记录分析<若课堂时间来不及,可建议学生在课后自行测试>。)6.小结:同学们,通过二次改进,你们组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请1~2个小组代表交流)四、拓展:寻找身边的框架结构。(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相关ppt]1.过渡:同学们,框架结构在生活中比较常用。(ppt出示空调外机支架和轻钢别墅的图片)请看,它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你知道使用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吗?(师结合ppt演示与进行交流,在空调外机支架的分析中,要学生具体说说斜杆需要形成了什么样的力使它能阻止框架倾斜、垮塌;分析轻钢别墅时,选择一个三角形进行演示分析即可。)2.你还知道生活的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指名说)3.欣赏:同学们,这是往届校友制作的框架作品,我们来欣赏(播放ppt)。你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也能制作一些牢固、美观的框架作品,下节课带来与大家分享。【板书设计】5.做框架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加斜杆(推、拉)稳定【作业设计】1.(C)具有稳定性,利用(C)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A.正方体框架  B.长方体框架  C.三角形框架  2.在架设水泥线杆时,在线路需要拐弯的地方,往往要在线杆上拉一根拉线与地面形成三角形,这样子是为了(B)。165\nA.使线杆整齐美观B.增加线杆的稳定性C.增大线杆抗风能力3.下面的框架中,哪个稳定性能最好?(C)6.建高塔【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165\n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在用胡萝卜和牙签建造高塔时,非常考验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事先要好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2.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强。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材料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2.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科学态度目标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设计、建造、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框架结构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难点:在规定时间内用规定材料建造出不容易倒的高塔【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高塔”设计图、胡萝卜(每组1根)、牙签(每组100根)、小刀(每组1把)、卷尺小组:每组准备三个相同的塑料瓶、一袋沙子(约半塑料瓶)、瓦楞纸板(至少有A4纸大)【教学过程】一、引入(预设2分钟)在课件上出示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框架结构高塔,让学生说说塔的名称,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悠久历史,说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框架结构的高塔。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建高塔》165\n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预设8分钟)提问:说一说这些高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提问:这些高塔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那为什么他们还能长久的屹立不倒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塔的形状和结构,说一说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写在课堂作业本上)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下,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材料准备:每组三个一样的塑料瓶,一袋沙子,一块瓦楞纸板]布置探究任务:塑料瓶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还可以把三个相同的塑料瓶装上不同量的水,放在一块纸板上测试它们的稳定性。交流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说说看瓶子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头部朝下最容易倒;底部朝下最不容易倒;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提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预设27分钟)[材料准备:“高塔”设计图、胡萝卜、牙签、小刀、卷尺]画设计图(预设5分钟)刚才大家已经讨论了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接下来每个小组都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建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高塔,你们要用的材料是胡萝卜和牙签(提醒学生胡萝卜可以切成小块作为粘合剂)在开始动手之前,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各小组交流你们要建的高塔是什么样的结构,并把设计图简单的画在老师给你们的图纸上。建高塔(预设20分钟)挑战: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建高塔的比赛,请各小组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在20分钟的时间里面,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建一座尽可能高的塔。(提醒学生在切胡萝卜时注意安全)测量(预设2分钟)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用卷尺测量各小组塔的高度,并记录下来。四、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预设3分钟)165\n交流小结:刚才各小组都建造了自己的“高塔”,实践之后再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认为什么样的高塔不容易倒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这些结论和先前我们的猜想一致吗?【板书设计】6、建 高 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   风阻小  【作业设计】1.下面三个瓶子装了不同量的水,哪个瓶子最不容易倒()A.B.C.2.框架结构的塔不容易倒的原因是()165\nA.上小下大B.上轻下重C.风阻小D.以上都是“建高塔”设计图小组成员实验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165\n设计图请用简单的图示(可以加文字)的方法把你们设计的高塔画在下面材料实际用量7.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简析】165\n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拱形、条形、框架等几种形状和结构。本节课要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可以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还可为下一课用纸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活动一,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得到美的享受,也了解一些不同拱桥的特点。第二,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通过这个活动,除了开阔视野,享受美之外,对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也会印象深刻,同时可以认识一种新的结构“拉索结构。”最后,“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为有条件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学生自主研究的好课题,这个活动可以把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曾见到过很多各式各样的桥,但对桥的观察研究是无意的,随机的,缺少多方面的观察,对比和评价。学生可能会关注到一些桥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也知道桥的不同形状和结构对承重力是有影响的,但是对“桥为什么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和结构?”“什么对桥的形状和结构影响最大?”等问题思考得并不深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桥梁有多种不同的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结构的桥各有不同优点。2.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桥的形状和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2.能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研究家乡的桥,。165\n【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各种拱桥,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结构。难点:理解桥的形状和结构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小竹条、棉线、剪刀、纸板(或打孔的木板)、弹簧秤、钩码、滑轮、铁架台、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展示、交流(预设5分钟)1.提问:什么是桥?播放:桥的发展桥帮助我们跨越江河、峡谷、道路和其他障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桥有多种形状和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了。2.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座桥,提问:这些桥是什么结构的?左上图是苏州的宝带桥,是一座连续的石拱桥。左下图是常见的高架公路桥,是水泥直梁桥。右图是南京长江大桥,是钢框架梁桥。这是前几课研究过的拱形、条形和框架三种结构。3.揭示课题:桥的形状和结构二、各式各样的拱桥(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根小竹条、棉线、剪刀]1.出示多张拱桥的图片,师:这些都是拱桥,它们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常用于城市及风景区的桥梁建筑。小组领取这些拱桥的图片和简介,观察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西藏拉萨铁路大桥,是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使用了钢筋水泥又用了钢框架结构。它全长928.85米,主跨108米,采用双层叠拱结构。该桥的主桥桥墩设计为牦牛腿式双圆柱墩,结构新颖,融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于一体,成为拉萨市一个重要的景观。法国古代的石拱桥——加尔德桥,桥上流着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桥又跨过下面的河。长江三峡崇山峻岭中的一座钢筋水泥拱桥。扬州瘦西湖里造型优美的“二十四桥”(石拱桥)。165\n2.引导学生关注桥面与拱的相对位置,小组相互合作,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体验桥面在拱下方的桥的优点。3.小结:拱桥是各式各样的,用千姿百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从桥面与拱的相对位置上来分,桥面在拱上方: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桥面在拱下方: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三、大跨度的钢索桥(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棉线、剪刀、纸板(或打孔的木板)、弹簧秤、钩码、滑轮、铁架台]1.介绍新常山大桥,对比原常山大桥的旧貌,讨论:新常山大桥有哪些显著的特点?(预设:新大桥有高塔、钢缆,桥墩减少了,跨度变大了等。)2.介绍索桥的“家史”: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藤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再后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用钢丝编成的缆绳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上的钢索桥。3.出示其他拉索桥,观察讨论: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认为每部分起什么作用?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预设: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显著特点从结构上看是吊桥,即桥面被钢缆吊起来;从功能上看是跨度很大。)4.师模拟钢索桥,对比承重力5.学生体验桥塔修得很高的道理。出示器材,小组合作模拟实验验证。填写记录表,交流分析。165\n6.观察,分析: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使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预设:这座桥把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都用上了,多种结构的组合,能发挥各自结构的优势,如跨度大,坚固,承受力强等。)7.小结、提升:桥为什么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是什么影响着桥的形状和结构?(预设:决定桥的形状和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用途、材料、技术等)。四、拓展:观察、研究家乡的桥(预设7分钟)1.读活动手册“温州大桥”的名片,思考: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温州大桥?2.提出活动主题:走进家乡的桥3.讨论如何开展活动:①去哪里观察:即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桥?②如何观察、描述一座桥?(预设:用什么材料,采用什么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估计阔度大约是多少,它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等)。③怎么记录?(预设:拍照、画图、文字等)④怎么展示?(预设:小报、美篇、PPT、模型等)⑤可能需要哪些帮助?4.活动提示:注意安全。【板书设计】7.桥的形状与结构材料形状、结构木材梁桥石头拱桥水泥拉索桥钢铁165\n……【作业设计】1.连线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2.拱桥的桥面与桥拱的位置关系可以是()。A.桥面全在拱上方B.桥面全在拱下方C.桥面可在拱的上、中、下3.拱桥中,桥面能拉住拱足,抵消拱的外推力的是();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的是()。ABC4.下列桥的跨越能力最大的是()。A.钢索桥B.拱桥C.梁桥8.用纸造一座“桥”【教材简析】通过前面7课的学习,学生对材料的结构、承载力、桥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开篇直接提出用纸造桥的要求,要求限制了时间,规定了使用的材料、桥的跨度、宽度、载重等。接下来就是造桥了。165\n第一部分: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教科书中四个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第一,要考虑纸的特性。纸承受力的特点是抗拉而不抗压,即抗弯曲能力很差。纸是“薄板型”材料,要考虑怎样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第二,我们的桥选择什么样的形状和结构。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要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选择。另外,纸是限量的,我们的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些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设计了。经过讨论后,就可动手制订设计方案了。教科书中的设计方案表也是对设计的一种指导。设计好了就可以开始建造纸桥了,教科书没有呈现这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介绍评价我们的“桥”怎样介绍我们的“桥”,教科书给了五方面内容的参考,包括对桥本身的说明,对知识的应用,制作过程的介绍和反思。对介绍评价活动的过程,教科书无须再作说明和指导。用纸造桥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特点是制作不难,设计难。教科书中没有学生制作好的纸桥的图,意图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让他们依样画瓢。【学情分析】不少的学生在拓展课或者平时生活中会用到各种的材料搭建各种作品,但是自己设计和制作一座桥还是有很少体验的,特别用纸设计和建造一座既美观又一定承重能力的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小组合作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过程与方法1.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2.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165\n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2.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按要求设计和制作一座桥难点:阐述建桥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座报纸制作的桥、钩码。小组:旧报纸一张、设计单一张、胶带、剪子、尺子、钩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座用报纸制作的桥]1.PPT出示中国现代著名的桥梁(展示不同类型结构的桥梁,复习各种桥梁的形状和结构,为同学们后面设计桥梁提供一个铺垫。)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欣赏桥梁,还要来“造”一座桥。2.揭示课题:用纸造一座“桥”(板书)二、讨论方案,设计桥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报纸一张、设计单一张、胶带、剪子、尺子]1.看了中国这么多世界知名的大桥,老师也非常自豪,我也设计和建造了一座桥,出示报纸桥。不知道这座桥的承载能力如何,我们来测试一下。(预设:承载非常差,一下就塌了)提问:你觉得我造这座桥存在什么问题,承重能力怎么这么差呢?(预设:桥面厚度不够、连接不够牢固、材料抗弯曲能力太差、建构设计不够合理......可以结合这个单元所学习的知识讲一讲、合理即可。)2.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问题,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如果用一张报纸你们会造出什么样的桥呢?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个单元学习到的知识,像桥梁工程师那样来设计建造一座不仅美观而且承重能力不错的桥。165\n3.出示材料,明确要求:用报纸造一座跨度35厘米、宽度10厘米、至少能承载200克重物的桥。我们知道纸是非常柔软的,要达到这个要求难度不小,大家可以讨论下,我们在设计时候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呢?(提示:根据纸的特性,怎样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选择合适形状结构增强稳定性;用正确的方式牢固地连接各部分等等。)4.出示评分标准。5.小组讨论桥梁设计,并画出设计图(PPT出示各种桥梁)。6.交流分享小组的设计,大家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7.各小组对桥的设计进行修改。三、制作桥梁,测试承载(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报纸一张、胶带、剪刀、尺子、钩码]1.根据自己设计图造一座纸桥。(提示:用10分钟时间完成,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后载重量会大大减小。)2.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造的桥。(1.自己小组的桥的用了什么形状和结构,应用了那些科学知识。2.用什么方式连接增加稳定性等。)3.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测试各组桥的承载能力。四、交流小结、拓展延伸(预设2分钟)1.通过今天的造桥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可以怎么改进。2.同学们能再这么短的时间里把纸桥造得这么好,真不容易,课后同学们可以用这个单元学习过的知识,用不同的材料建造跨度更大、承载能力更强的桥梁,期待大家的作品。【板书设计】8.用纸造一座“桥”增加梁的厚度改变纸的形状利用拱形特性一座结实的桥使用三角框架……纸桥设计方案第小组时间165\n设计要求造一座跨度35厘米、宽度10厘米、至少能承载200克重物的桥。使用材料报纸一张、胶带少量设计简图结构说明制作步骤纸桥评分标准优秀(10分)良好(8分)一般(6分)得分合计外观造型结构合理符合标准承重成绩1.电和磁【教材简析】165\n《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第二个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重复奥斯特当年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过程,懂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本课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体现现行科学课堂教学所提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活动成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的理念。【学情分析】电与磁的内容在四年级学生都已接触过,通过复习电路,电能让小灯泡发亮,以及复习指南针的制作性质,引出课题《电和磁》,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有关系吗?这里设计用磁铁、小铁钉、导线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变化为下面的实验解释打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初步感知电流越强、线圈越多,磁性越大,线圈可以检测到微弱的电流。科学探究目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对电和磁之间产生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意识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165\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了解重大科学发现的价值所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小灯泡、灯座、导线、好电池(两节)、废电池一节、电池盒、指南针、线圈。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小铁钉,一块磁铁、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提问:老师第一次来这上课,搞不清方向,哪里是南边?要准确辨认方向可以借用?指南针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指向哪里?以你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接触指南针,怎样可以让磁针的角度发生偏转?教师演示。让磁针偏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遇到了带有磁性的物质,还有一种是遇到铁一类的物质。(板书:带有磁性的物质和铁一类)165\n这是我们学过的有关磁的知识。(板书:磁)出示小灯泡。让它发光需要用到?(板书:电)出示简单电路。你会组装吗?我们来点亮小灯泡。学生组装。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你觉得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揭题(板书:电和磁)出示导线。里面是铜,把它靠近指南针,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会不会发生偏转?(不会,没有磁性,不是铁)演示:用铜导线靠近。讲述:但是,1820年的时候,一位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偶然发现,让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发生了偏转。介绍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汇报交流。接通电流,磁针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位。什么让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电流)电流怎么能让磁针发生偏转呢?能让磁针发生偏转有两种可能。导线里面是什么材料?(铜)铜会让它发生偏转吗?铜会变成铁吗?(指黑板)那可能是什么原因?电流把铜导线变成了磁性物质,铜导线通电的一瞬间产生了磁。电流可以产生磁。三、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更明显的实验刚才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想不想看到更明显的现象?你有什么办法来改进实验?165\n(增大电流)短路。这个实验又要注意哪些方面?讨论注意点。短路和正常电路哪个偏转角度大?怎么一短路就变大了呢?短路时电流变大,磁针偏转角度变大,说明什么也增大了?磁性增大。你有什么其他发现?导线和磁针成什么角度会偏转?(怎么放才会偏转?平行、斜着。怎么放基本不动?垂直)四、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还想让实验现象更明显一点呢?既然一根导线能让指南针发生偏转,多根导线呢?老师这里有一根长导线,刚才靠近指南针的是一根导线,现在?(两根)很多根,做成了一个线圈。把线圈代替刚才的长导线。演示线圈摆放的方法很多,你是采用那种方法靠近小磁针的?不同放置的方法,小磁针的变化是否相同呢,仔细观察作好记录。交流汇报。五、拓展延伸老师这里有一节电池,不能让小灯泡发亮了,但是电池真的一点电都没有了吗?怎么来检验一下?学生演示。看到了什么?说明还有电吗?说明还有电只是电量不足以让灯泡发光。这个装置可以用来检测电。我们把线圈和指南针合在一起称为电流检测器,我们发现还是比较灵敏的,可以用来检测废旧电池,有些还有电的可以拿来回收利用。165\n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电和磁,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设计】电和磁电流可以产生磁性【活动手册使用说明】一、记录表(一)电路短路,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实验方法正常电路短路电路发现:偏转角度(大、小)其它发现(二)导线绕成线圈,小磁针偏转角度有什么变化?竖着套住指南针横放在指南针上方竖放在指南针上方横着套住指南针165\n导线绕成线圈发现线圈(),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二、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记录表(一)中其他发现和表(二)中的发现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讨归纳后填写。【作业设计】1.奥斯特实验说明了()。A.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B.导体周围存在磁场C.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2.指南针静止后,指针指示方向是()。A.指向西北B.指向南北C.指向东西3.()能产生磁性。A.塑料B.铜C.电流165\n4.下列方法中不能增加电流大小的是()。A.增加电池节数B.铜C.短路5.()是第一个发现电能转化成磁的人。A.牛顿B.奥斯卡C.奥斯特2.电磁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第二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电可以产生磁,并经历了用通电线圈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的原理打下了基础。本课主要对电磁铁这一由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的装置开两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制作电磁铁与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电磁铁在学生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身边可以找到许多实例。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在身边的哪些电器应用了电磁铁了解不够,因为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电磁铁。而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就要写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然后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六年级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就以在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自主去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去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2.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制作铁钉电磁铁。165\n2.能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电磁铁南北极的证据,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磁铁南北极改变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能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电磁铁南北极改变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电磁铁南北极改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铁钉电磁铁;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难点:控制一定变量,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一科学概念。【教学准备】1.学生探究:每组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长约8厘米的退磁铁钉1根,长约100厘米的绝缘导线1根,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作业本。2.教师演示:1号电池一节,电池盒一只,大头针一盒,指南针一只,磁铁一块,长约8厘米退磁的铁钉1根。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通过直接揭示课题,知道本节课的主题,为整个探究埋下伏笔。165\n1.读课题《电磁铁》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电磁铁吗?老师给大家把他其中的一员请到了现场,恩,就这么简单的一样东西竟然敢自称自己为电磁铁,关键里面有磁铁两个字,在三年级时我们学过要能成为磁铁要具备最基本的性质,有磁性。那怎么检验它有没有磁性?2.这是一枚铁钉,怎么检验它有没有磁性?3.上节课我们学过通电线圈能产生磁性,那如果把导线绕在这枚铁钉上,它能变得有磁性吗?二、探究活动:带线圈的铁钉有磁性吗?1.“在线圈上绕导线”的制作步骤说明(PPT出示)“在线圈上绕导线”的制作步骤说明(1)左手握钉尾,先打一个结,再把导线沿同一个方向绕在铁钉上。(2)线圈绕40圈左右,导线再打一个结固定。2.带线圈的铁钉有磁性吗?(1)指导实验步骤:连通电源,把绕有线圈的铁钉钉头靠近大头针,看能不能吸引?断开电源,观察实验变化。(2)注意:电路为短路,电路不能长时间接,好的方法是一端接入电池盒,另一端握在手上,用时,可以轻触电池盒上金属部分。组内注意合作.3.学生领材料开始实验。4.汇报实验现象。得出这种装置在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我们发现用电可以制造磁铁了,所以命名为电磁铁。归纳下电磁铁组成:线圈,铁芯(强调芯字)。四、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1.设问: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演示检验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将通电后的绕有导线的铁钉一端靠近指南针的任意一极,再用铁钉的另一端靠近指南针的任意一极。3.汇报实验结果:钉头是()极,钉尾是()极。165\n4.提问:观察各组实验数据,发现了什么?可能什么原因造成了电磁铁南北极方向不一样?预设①可能是因为电池正负极接入方向不同②可能是因为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同板书:线圈的绕法:顺时针逆时针(师生共同演示)你是哪一种?;板书:电池连接方法:正负负正;5.选择你们组认为最有可能的因素,设计实验。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因素有关吗?  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因素有关。  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提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如何来证明?(提示:我们研究电池正负极的介入方向对电磁铁南北极的影响时,线圈的缠绕方向能不能改变。在研究线圈缠绕方向对电磁铁南北极的影响时,电池的正负极接入的方向能不能改变):预设1:在电池正负极接入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线圈的绕线方向。预设2:在线圈绕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入方向。6.每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研究因素进行研究,并完成记录单的表格。7.汇报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连接方向有关。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五、对比总结,提升思维。电磁铁和磁铁只有一字之差,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板书设计】线圈↘接通电流165\n电磁铁 → 磁性↗南北极铁芯↙↘电池的接法  线圈缠绕方向 【作业设计】1.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它通电时产生,切断电源后消失。2.小明先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后,再改变电磁铁的电流方向,此时的电磁铁()。A、南北极改变B、南北极不变C、磁力强弱发生变化【记录单】   改变前改变后钉尖      钉帽      我们的结论:    165\n3.电磁铁的磁力(一)【教材简析】《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3课。因为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及会制作简单的电磁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和原理的联系,推测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磁力大小是否与线圈圈数有关”的探究实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概念中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他们认为跟电池的大小、电力大小、电量、线圈长短、粗细、线圈圈数、铁钉大小等有关,但是他们在科学语言的表述上并不规范或者有重复,教师可以在学生暴露的原有概念基础上组织讨论,并纠正和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时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165\n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科学探究目标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用“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难点:设计并完善电磁铁磁力和线圈圈数的关系的实验【教学准备】1.分组器材:三节干电池、电池盒一个、三根长1.3米的单股导线、三枚退火的8cm铁钉、1包大头针、四个塑料盘(一个放大头针,其它三个计数)。2.教师演示:课件、“科学交流区”展板。【教学过程】165\n一、提出问题(预设3分钟)[PPT出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量汇总表统计学生上节课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数量。提问:这些大头针的数量反映了什么?哪一组的磁力最大?哪一组的磁力最小?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二、作出假设(预设10分钟)[PPT出示]作出假设1.提问:电磁铁是由什么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能否从线圈、铁芯、电流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我们的假设?2.学生小组内讨论,作出假设。谈话:从线圈方面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从铁芯方面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从电流方面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长短大小圈数副板书:电池铁芯线圈粗细粗细数量三、制定计划(预设6分钟)1.这些只是我们的假设,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必须实验。2.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我们先重点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165\n3.制定研究计划:(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板书:制订计划)[PPT出示]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研究计划(2)大家来看: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明确了,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3)学生讨论,分组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1)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圈数)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教师引导:绕多少圈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圈呢?(一般要相差20圈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2)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5.小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四、实验验证(预设10分钟)[播放微课]探索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实验指导1.[PPT出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实验记录表列举数据,提问:这些数据都合理吗?哪个数据有问题?测出有问题的数据怎么处理?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师板:实验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五、汇报交流(预设8分钟)165\n1.交流:先将各组记录得比较完整的实验记录单都收上来,并贴在“科学交流区”展板上,然后请全班同学去看别的组的研究报告,并让学生把与自己组不同的地方在记录单圈出来,而且还要让学生把与自己组观点相同的组的组号记录下来,最后,分析一下有哪些组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结论相似,哪些组差别较大。2.汇报交流:取一组争议较小的记录单,然后请这一组全部同学上台发表自己组的研究成果,然后让其他组提出自己的疑问(生生互动)3.师问:哪些组与他们的研究结论相同?(支持者)哪些组与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同?(反对者)4.集体论证:将反对者的记录单展现出来,请这几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研究的?然后开展集体论证找出原因,最后形成共识:到底哪些组的结论是合理的。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确实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板书:圈数多磁力大)六、总结延伸、生活运用(预设3分钟)1.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2.[PPT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力会这么大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板书设计】165\n电磁铁的磁力(一)圈数:圈数多磁力大1.提出问题线圈2.作出假设粗细3.制定计划长短大小4.实验验证粗细数量铁芯电池【记录表】1.检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2.3.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2.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记录表线圈的吸引的大头针数量磁力大小排序165\n圈数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数                        磁力大小排序:1表示最大2表示其次3表示最小我们的发现:【作业设计】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磁力越大B.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的关系时,所用的铁芯大小要相同。C.电磁铁的线圈圈数越多,磁力一定越大。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的关系时,需保持不变的条件是()A.电池的节数多少、线圈的圈数多少等B.线圈的圈数多少、铁芯的体积大小等C.电池的节数多少、铁芯的体积大小等3.实验记录单分析。165\n小林和同学一起做了一组科学探究实验,下面是他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线圈圈数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枚)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数20圈567640圈1211131260圈18111916(1)这小组探究的问题是:(2)做这组实验要改变的条件是:(3)做这组实验不能改变的条件是:(4)请将记录单中有问题的数据“圈”出来。(5)实验中如果发现数据有问题,比较科学的做法是()。A.直接修改数据B.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新数据C.向同学抄数据(6)我们上课做这个实验时得出的结论是:165\n4.电磁铁的磁力(二)【教材简析】《电磁铁的磁力(二)》是《能量》单元第四节课。本节课是《电磁铁的磁力(一)》基础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猜测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因素后,证明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后想进一步证明电磁铁磁力大小还与其他因素是否有关的探究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编排本节课共有三个相关活动。聚集板块,通过实验探究后知道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分析上一节实验中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达到实验成功的原因,同时根据上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懂得在本节课实验设计时,知道只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从疑问导向让孩子们探究中间铁芯长短粗细、电磁节数有关的疑惑。探索板块,活动由教师提供的准备材料中,让小组选择最想探究问题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索。实验中强调要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实验相关要求同上一课,实验前认真填写完整研究计划,实验过程认真准确进行记录。165\n研讨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后学生对影响电磁铁力大小因素的全面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线圈的圈数和电池的节数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同时也了解到铁芯的长短粗细等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拓展板块,根据上面的实验探索后,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做一个强磁力电磁铁,肯定是每一个学生的心愿,探究活动以学生成功制作出强力电磁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结束。【学情分析】学生对磁铁比较熟悉,但却对电磁铁比较陌生,通过上一课的探索,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和大胆的猜测,因此本节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会很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进行长时间探究活动,但探究前一定要教育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选择合适有效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成功开展实验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的电池数量有关:串联电池少则磁力小,串联电池多则磁力大。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2.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科学态度目标165\n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设计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电池数量、铁芯粗细长短和电磁铁磁力关系的实验。【教学准备】1.分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多股粗细不同的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铁螺栓(铁钉);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螺栓(铁钉);大螺栓(铁钉)、串联电池用的导线、回形针2.为全班准备:较大的铁螺栓、螺帽、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不同圈数的线圈,若干只电池,粗细长短不同的铁芯各若干个。]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对电磁铁进行了分析,根据电磁铁的构造,猜测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原因,并重点探究了“电磁铁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另外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提问:你们想怎么研究?(预设:是选择电池数量还是选择铁芯粗细长短)165\n3.揭示课题:电磁铁的磁力(二)(板书)二、探索: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实验研究(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研究电池数量组,电池7只,30圈电磁铁一个,回形针三盒;研究铁芯粗细长短组,电池两节,20匝线圈长短相同、不同粗细的铁芯三个或20匝线圈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芯三个]提示:对比实验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1.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选择探究内容、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探究材料?填写完整科学作业本第26页活动记录一。提问:如果选择电池数量来探究,那选择多少只电池较好;如果选择铁芯来探究,怎样合理来选择铁芯?2.各小组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实验,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细节,仔细观察实验结果,为了实验的精准要求每个活动做三次。3.出示科学作业本第26页,根据选择实验内容记录实验数据。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电磁铁磁力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结: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电池数量多,电磁铁磁力强;电池数量少,电磁铁磁力弱。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粗细大小,铁芯的长短粗细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越粗越好,也不是越细越好。2.提问:通过学习后我们知道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呢?3.各小组交流反馈:分析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165\n小结:(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强;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弱。(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电池数量多,电磁铁的磁力强;电池数量少,电磁铁的磁力弱。(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铁芯的长短粗细有一定的关系。(板书)4.提问: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除了上述的情况外,还会有其他因素吗?同时铁芯的长短粗细到底会怎样的关系?四、拓展: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多节电池、较粗的铁芯、导线、回形针等]1.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提问: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考虑?2.学生交流讨论,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的方案。3.根据学生讨论的方案,演示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能解释现象产生的结果。4.教材第57页下图强磁力电磁铁能承受起一个人的重量。提问:我们制作的能达到这个要求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板书设计】4.电磁铁的磁力(二)对磁力影响大线圈圈数电池数量铁芯的粗细、长短对磁力大小有一定关系【作业设计】165\n1.实验探索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中,()增强电磁铁的磁力。A.增加电池节数B.减少电池节数C.增大铁芯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中,多做几次是为了()。A.出现错误B.增加准确性C.没有意义3.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A.南北极改变,磁力不变B.南北极不变,磁力增强C.南北极改变,磁力不变5.神奇的小电动机【教材简析】《神奇的小电动机》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内容是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的基础上,研究玩具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本课教学中,教材主要安排了“观察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和“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认识小电动机的构造入手,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与表达的一系列探究过程探究小电动机“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的工作原理。【学情分析】作为本单元电磁铁知识的应用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积累中已经对电磁铁的相关科学概念达成了一定的认知。以玩具电动机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又贴近了学生探究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学生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将电能转换成动能。165\n2.小电动机分为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小电动机的功能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科学探究目标1.用部分观察和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2.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3.在教师指导下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2.能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有关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小电动机里蕴含的“用电产生磁,用磁的相互作用”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难点:在教师指导下按步骤做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的实验,从而理解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有关玩具小电动机构造的课件、图片与影像。小组:锁片已经撬开的玩具小电机、自制教具、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一号电池2节、导线、磁铁2块、电池盒、开关、学生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出示带有马达装置的玩具四驱车,激发学生的课前兴趣]1.出示小车。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都玩过吗?(预设:学生对小车的认识介绍,并说出小车是电动的或者依靠马达转动)2.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65\n提问:你知道是什么让四驱车动起来的吗?(预设:学生回答小电动机是通过电池转动的,或者回答通过电池让马达转动的。)提问:你知道我们说的马达实际上就是什么?(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小电动机,说不出的时候教师进行引导“马达”我们称为“小电动机”。)提问: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为什么通上电会转动?(预设:学生说出一部分关于小电动机的内容,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对小电动机的前概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神奇的小电动机》)二、探索:小电动机里面有什么(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锁片已经撬开的玩具小电机、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单独的小电动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电动机里有哪几个部分组成?(预设:学生说出小电动机外部肉眼直观的部分,针对可见部分进行名称教学。)根据事先准备好已经撬开的小电动机,分组观察小电动机的基本组成,拆分小电动机过程中引导学生记住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2.讨论交流提问:根据观察,小电动机的基本构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学生回答,小电动机是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上有磁铁,后盖上有电刷。)提问:我们一起来认识换向器的主要部分,它是由三个环状的小金属片构成的圆柱,同学们可以传阅一下,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资料(课件出示)。读了资料我们就知道:转向器和电刷一起作用就可以接通和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提问:我们来认识转子的主要部分,这个是铁芯和线圈,看着铁芯和线圈,我们就会想到什么呢?(预设:学生联想到电磁铁)提问:我们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验证:转子是否是由三个电磁铁组成,给转子通电看看能否吸起回形针。3.认识小电动机的电流方向165\n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会自动改变。三、研讨: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自制教具、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一号电池2节、导线、磁铁2块、电池盒、开关、学生活动记录表。]1.猜想:猜测小电动机为什么通电会不停的转动,学生交流讨论。提问:小电动机转动是各个部分工作的结果,这三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预设:部分学生可能说出用电产生磁力的作用导致小电动机转动。)提问:转子转动肯定与力的作用有关,外壳上的磁铁与转子电磁铁会怎样相互作用?(预设:学生猜想磁铁与电磁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转子转动)2.检验我们的猜想(1)根据猜想安装支架与电路,并安放好转子,教师请一学生演示。提问:小电动机转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能转动小电动机?(2)让小电动机转动起来提问: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转子转动了吗?还要怎么做转子才能动起来?(在转子旁边安放上磁铁)提问:用一个磁铁安放在转子旁边,转子会转动了吗?(预设:会转动)提问: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了?(预设:有磁铁的磁力作用。)提问:为什么不用磁铁靠近转子,转子就不动了呢?(没有磁极间的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块磁铁相当于外壳里的磁铁。(3)改变小电动机转子的转动状态试一试,用两个磁铁试一试,转子会转动得更快吗?提问:你知道,转子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吗?(预设:转动快慢与磁铁离转子的远近有关。)提问:改变磁铁的方向,转子转动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根据实验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165\n四、总结交流: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预设10分钟)1.提问:现在你们知道电动机为什么能驱动四驱车了吗?2.提问:你知道小电动机各部分发挥着什么作用了吗?可以省掉什么吗?3.提问:你能说说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吗?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它们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板书设计】5.神奇的小电动机组成:外壳(有磁铁)转子(铁芯、线圈、换向器)——电磁铁后盖(有电刷)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作业设计】判断题1.小电动机里的转子铁芯上绕着很多线圈。()2.小电动机的转子是一个电磁铁,通上电能产生磁性。()3.小电动机的转子上只有一组线圈。()4.转子通电产生磁性,和小电动机外壳的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小电动机就转动起来了。()5.小电动机里电刷和换向器的作用是,既接通转子中的电磁铁,又改变电流方向。()附件:记录单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一、我们看到了什么?(用箭头指出并标明)165\n二、重新组装小电动机,猜想小电动机的电流方向?(小组交流)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通过小组实验,完成以下填空:1.一块磁铁靠近转子转动速度;2.两块磁铁靠近靠近转子转动速度;3.磁铁离转子远,转动速度变;4.磁铁离转子近,转动速度变;6.电能和能量【教材简析】本课用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观点来指导学生重组自己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以及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起能量和能量转化的概念。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165\n第一部分“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通过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电能”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光能”“热能”“声能”“动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再通过食物、燃料、化学物质中也储存着能量从而认识“化学能”。第二部分“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先通过分析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把“电可以做什么工作”提升到“电能变成了什么能量”,进一步概括为“所有用电器都是电能转化器”。然后通过几个实例,认识其他能量之间的转化。【学情分析】学生对电可以进行各种“工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能量的各种形式如电能、光能、热能等名称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动能、化学能比较陌生,对“能量转化”概念缺乏了解和接触。因此本节课在其他能量的教学环节中应把动能和化学能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填补学生原有的不完整的能量知识;并利用学生熟悉的更多事例,将抽象地“能量和能量转化”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对“能量和能量转化”形成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量有电能、热能、声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2.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也能转化。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观察、小实验和视频观看,研讨认识能量的形式和能量的转化。2.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科学态度目标产生研究了解“能量”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的能量形式和能量间的转化165\n难点:理解“化学能”;冰箱、空调之类的电器是电能转化为动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软铁丝、作业本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PPT依次出示电视机、电风扇、电热水壶图片]说一说:给这些用电器通电后能做什么?2.用电器不通电能否工作?3.教师小结:有了电,用电器才可以进行各种“工作”。用电器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电,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除了电能外,能量还有其它多种形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能和能量”(揭示课题)。二、探索:其他形式的能量(预设6分钟)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2.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能量。[PPT建超链接(动能、热能、光能、声能、化学能)和返回按钮,]3.引导理解“动能”、“化学能”这两个概念。4.教师小结、过渡:能量有电能、光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不同的形式,能量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三、研讨:能量间的转化(预设18分钟)1.电能转化成了什么?[PPT出示电水壶等家用电器图片](1)电水壶烧水,将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2)我们家里还有很多的用电器,它们又把电能转化成了什么?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完成作业本第30页的活动记录《家用电器调查表》[PPT出示调查表]简单指导填写方法。165\n(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家用电器的调查用电器名称可以做的工作输入的能量形式输出的能量形式电灯照明电能光能、热能(4)全班同学交流,质疑。(注意:冰箱和空调是把电能转化成动能。)(5)师生归纳小结: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2.其他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PPT出示相应图片](1)做一做。活动一:用双手互相摩擦,我们有什么感觉?活动二:反复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摸一摸铁丝,有什么感觉?交流: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动能转化成热能。)(2)其它能量是否也能相互转化,我们能否举出更多的例子?说一说。篝火取暖时,鞭炮燃放时,能量又是怎样转化的?展示图片四、拓展:能量间的不断转化(预设5分钟)挑战自我:根据书本62页最后一幅图片,说说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五、课堂总结(预设6分钟)1.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而且相互间能够转化。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2.课堂练习巩固。165\n【板书设计】7.电能从哪里来【教材简析】165\n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化来的二次能源。上一课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本节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第二,用小电动机模拟发电;第三,了解不同发电厂是如何发电的。本节课的学习以本单元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和第6课《电能和能量》为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其他各种能量形式的名称并会区分判读,主要有水流动具有的动能、煤炭具有化学能、风具有动能,以及核能和太阳能等。小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学情分析】电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一种能源形式,学生能够列举出水电站、火力发电站、核电站等名称,但对于这些发电站是由何种能源转化成电能,以及转化的过程是不太清楚的。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楚了给小电动机供电,能够让小电动机运动起来,同时学生能够识别动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名称,利用各种用电器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2.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2.能利用表格整理各种发电厂将何种能量转化成电能。3.通过模拟发电实验,认识电能产生的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形成对认识各类发电厂工作原理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生活生产作出的贡献。2.初步了解不同发电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类发电厂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难点:发电机将动能转为电能的装置【教学准备】165\n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指南针、灯座、小灯泡、导线、电动机、棉线、手摇发电机。【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认识各种电池(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是从哪里来的吗?(预设:电池给我们提供电;发电厂发出来的电;发电机可以提供电)2.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3.我们在三年级时用过电池,这种电池也叫干电池,除了干电池,你还认识其他电池吗?PPT展示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4.提问:请介绍这些都用在什么地方?5.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预设:干电池、蓄电池都是化学能转化的,光电池是太阳能转化的。)二、探索:模拟发电(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指南针、灯座、小灯泡、导线、电动机、棉线、手摇发电机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1.前一节课我们学过小电动机用电可以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使小电动机转动起来,那么转动小电动机可以发电吗?2.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转动小电机是否产生了电呢?(预设:连接小灯泡,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起来)2.教师演示:将装有小灯泡的灯座与小电动机用两根导线连接,转动小电动机。3.提问:小灯泡没有亮,是不是肯定没有产生电呢?(预设:可能电量太小了,无法让小灯泡亮起来。)4.我们在第一节课中,使用了电流检测器来检测无法让小灯泡发亮的电池是否还有电,我们这节课也可以借助电流检测器,检测一下转动小电动机是否产生了电。165\n5.ppt出示装置图,学生根据装置图分组实验[材料:小电动机、指南针、导线]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灯座、小灯泡、导线、小电动机、棉线]1.汇报交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说明转动小电动机是会产生电的)2.提问: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指南针却会转动,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转动小电动机产生的电量太小,没有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3.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通过转动小电动机让小灯泡亮起来吗?(预设:让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些)4.我们可以将棉线绕着转子上,通过快速抽动棉线,让转子转得更快些,试试能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5.学生分组实验。6.小结:转动小电动机可以产生电,转得越快发出的电量越大。通过转动让小电动机产生电,现在它就成了发电机。四、拓展: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ppt]1.提问:前面,同学们都说电是从发电厂来的?那么,发电厂的电是怎么来的呢?2.阅读资料(PPT播放),完成记录表电能的来源和转化能量转化器使用的能量形式输出地能量形式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165\n2.汇报资料整理结果3.小结:发电机的发电原理都一样。其它能量先转化为动能,使发电机转动起来,转化成电能。能量的转化真的很奇妙。合理运用自然的力量,可以造福人类,我们今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电,用电量越来越多,科学家还在不断探索更环保的发电方法。【板书设计】7.电能从哪里来电池(电动机)发电机其它能量→动能→电能【作业设计】1.能检测出微弱电量的装置是()A.发电机B.电流检测器C.电路检测器2.火电站、水电站都要将其他形式的能量通过发电机先转换为(),再转化电能。A.化学能B.声能C.动能3.三峡水电站是利用水冲下来的()发电的。A.动能B.化学能C.风能8.能量与太阳【教材简析】165\n《能量与太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上年级《能量》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分析煤带给我们的信息;2.认识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3.了解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的意义。能量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有多种形式,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它们储存在一些物质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是它们所产生的某种效应。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能量”已经有所理解。作为特殊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它们是什么变成的?它们的形成又需要哪些条件呢?它们又为什么埋在地底下呢?本课将重点分析煤的一些信息,通过实物——煤、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重要的能源都最终来自于太阳,从而理解我们使用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太阳。【学生分析】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于能量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经过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通过开展搜集信息的接受式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并作出假设性解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科学探究目标: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认同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客观事实。165\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器材准备】教师准备:煤、放大镜。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资料和视频。小组准备:放大镜4个、煤2块、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资料4份【教学过程】一、聚焦: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解释[材料准备:给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准备1份石油和天然气形成的资料。]1.导入:PPT出示,问:你们知道这两种能源吗?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165\n2.阅读资料:石油、天然气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来阅读资料,查阅资料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查阅资料时,同学们认真阅读,划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推测石油和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3.讨论交流,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解释。二、探索:煤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解释[材料准备:给小组内的提供2块煤,2个放大镜,实验记录单1份,关于煤的信息2份。](一)观察煤,初步推测煤的形成1.观察煤:煤也是一种重要能源,它是什么形成的?我们到煤上去找找证据吧。带着问题,观察煤,并记录。2.交流观察的结果(二)阅读资料,进一步推测煤的形成165\n1.过渡:我们在煤上没有找到足够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看看老师给你们提供的资料可不可以帮到我们,请同学们也用刚才的方法阅读资料,推测煤的形成,并及时记录。2.分组阅读资料,推测煤的形成。3.交流煤的形成。4.各自修正自己的观点,完整板书。三、研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能量来源[材料准备: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能量来源微视频1个。]1.思考:煤的能量来自于哪里?石油、天然气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它们最终的能量来自于哪里?2.学生讨论、交流。3.观看微课,板书课题。四、拓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材料准备:学生自带课前准备的关于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料。]1.过渡:这么重要能源,它们目前的储量是怎么样呢?PPT出示储量。它们储量这么有限了,迟早会被开采光的,要是有一天它们没了,人类该怎么办呢?2.学生交流。召开新能源开发利用新闻发布会。165\n3.节约能源:已有的能源我们怎么去节约?【板书设计】能量与太阳古代植物被泥沙掩埋煤古代生物石油不可再生能源与空气隔绝,高温、高压天然气解决办法: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165\n第(  )小组【记录表】通过观察煤,我们推测煤是 变成的,煤形成需要    的共同作用。通过对查阅资料,我们推测煤是    变成的,煤形成需要      的共同作用。通过对煤的探究,我们推测      经过       的共同作用,慢慢形成了煤。【作业设计】1.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最终来自于()。A.古代植物B.古代生物C.太阳2.下列能源中,()是人类正在大力开发利用的新能源。A.煤、石油、天然气B.风能、水能、太阳能C.木块、干草、炭3.下列关于能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风能和水能都来源于太阳能C.各种能量之间能相互转化,所以地球上的能源不会枯竭。165\n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材简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重点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对于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朦胧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然而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模糊的、凌乱的。因此,帮助学生梳理他们的认识,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六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一课以校园生物为研究对象,认识常见的校园动植物以及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两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调查活动强调分区域进行,及时记录,并说明这样的方法也是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地球生物的方法。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区分植物和动物,让学生将校园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进行记录,旨在发展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繁杂事物或现象的意识。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准确说出他们的名字。探索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分区域的调查研究模式,如何记录和观察校园中的生物。活动版块:通过学生活动,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并且记录他们的地点和名字。通过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校园中有哪些动植物,以及他们生活(生长)的地点和周围环境特点。拓展板块,如何将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地图上标注。【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仔细观察了一些小动物和植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一些校园常见的动植物,但是没有系统的梳理过。对于生物生活的环境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没有特别关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目标1、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165\n2、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难点:如何准确的将观察到的生物记录下来。【教学准备】教师: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PPT)。小组: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1.地球上有很多的动物和植物,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生物。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呢?科学家调查研究有870多万种,实际数量可能更多。2、提问:地球的范围很大,不适合我们课堂上研究。缩小范围研究,怎样的范围合适?(地球逐步缩小到校园)3、提问:校园的范围如何定义?明确校园围墙内的面积,地上的,土中的,空中的都包含。4、提问:我们校园中的生物,包含哪些?明天动植物的范围。5.揭示课题:我们校园中有哪些生物?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通过观察记录下我们的发现。(板书)二、探索:常见的动物和植物(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1.出示照片,你认识这些生物吗?在我们校园中看到过吗?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看到过的生物。165\n2.提问:除了这些常见的生物,校园中,你曾经还看到过什么生物?列举曾经看到的动物和植物。3、预测:今天去校园观察,刚刚提到的动植物都可以观察到吗?为什么?在预测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可以联想到生物和季节之间的关系。4、提问:观察到叫不出名字的生物怎么记录?可以标注不知名的植物(动物),或者画出它的样子(详尽的记录)5、提问:如果观察到草从中有一根羽毛,可以推测出什么信息?学生讨论,说明自己的理由。三、调查研讨: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记录单]1.出示校园地平面图,了解校园的方位和分布。引导学生进行分区域的调查研究模式,分区域(A区、B区等)观察(为后续做铺垫)。小组讨论,观察哪一个区域,选择什么辅助工具。2、领取辅助工具和记录单,观察记录单,明确观察记录的重点。3、老师提出活动要求:1、分区域观察,将地上地下空中的都包含,不遗漏。2、边观察,边记录下名字和地点。(以前看到的不算)3、不知道名字可以画下来(描述特征)。4、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动植物和自己)2、安静的调查。3、不采摘和伤害动物。5、学生分组分区域,观察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6、活动后交流[材料准备:各个小组的记录单]:1.统计小组中的动物和植物总数。2.观察别的小组的记录单。3、交流小组的观察发现。提出有疑惑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四、拓展:校园生物分布(预设3分钟)思考:是否可以把我们的发现标注到校园地图上?怎么做?165\n【板书设计】1、校园生物大搜索生物(动物、植物)分区域观察后及时记录【作业设计】1、在校园里观察后,可以发现的植物现象有()A、蒲公英开花B桂花树开花C柳絮漫天飞舞2、观察到大树上有一个鸟窝,但是没有看到小鸟飞进飞出。我们可以推测出()A、曾经有鸟在这里活动B、不能证明有鸟住在这里C、和鸟没有关系3、我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记录,应该()A、全校观察B划分区域观察C想去哪里去哪里4、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A、抓起蚱蜢观察B采一片树叶观察C安静的观察,不损伤动植物165\n2.校园生物分布图【教材简析】学生在第1课对校园生物的进行了调查,因为是分组、分区域进行的,每位学生、每个组所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要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需要各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交流,将各组的调查记录表汇总成一张全班的调查表。这就是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交流汇集我们的调查结果”。事实上,生物学家对全球生物的认识,也是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地球之大,没有哪个人能涉足世界的各个地方调查生物的种类,我们现今所获得的生物种类的信息,也是综合了世界各地生物学家调查研究的结果而获得的。因此这样一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校园生物的种类,认识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和交流,获得了关于校园动植物较全面的信息后,接下来我们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将自己的研究转变为科研成果发表出去。在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这是整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过程。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多种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方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种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怎样才能直观地将校园生物状况展现出来呢?“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是本课的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体活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展示与交流的方法多种多样,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处理信息、展示成果也是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利用分布图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分布图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珍贵生物资源,教科书的最后安排了“中国稀有植物、动物分布图”。这是本课的第三个活动“了解我国珍稀生物的分布”。这个活动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学会使用生物分布图,另一方面通过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165\n【学情分析】本课是基于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的基础上,学生所获得信息基础上的深化学习。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多种处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方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多种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一样,用“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的方整理、交流和展示还是第一次。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科学态度目标1.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2.了解我国的珍稀生物生物资源,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全班的生物调查记录表、一张大的校园平面图或一张大白纸、记号笔。学生:一张A4纸大小的校园平面图或一张空白A4纸。【教学过程】165\n一、交流汇集我们的调查结果(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本P71页的记录表、全班的生物调查记录表。]1.小组内交流汇报上一节课搜索到的生物信息提问:上节课我们对校园生物进行了大搜索。现在,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一下,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预设:小组在汇报生物种类时可能会重复计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类记录,避免重复记录或遗漏。)2.各组全班汇报交流提问:我们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预设:学生在汇报生活在什么地方时可能回答到:有的生活中地面上,有的生活在地面下,还有的生活在空中。对此教师要加以肯定,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生存空间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如果没有,教师可引导。)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提问:我们发现的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预设:不是全部的,因为有些生物的生存及生存方式与季节有关,不同时期生物种类可能不同。)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校园平面图或一张大白纸、记号笔,每个学生一张A4纸大小的校园平面图或一张空白A4纸。]1.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的作用提问: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将校园里生活的这些生物的分布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预设: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2.如何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提问:如何来制作一份校园生物分布图呢?165\n(预设:先要制作一份校园平面图,然后将校园里的生物分布情问在平面图中标示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给学生提供本校的校园平面图,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绘制校园平面图,绘制时不要求精细,大致呈现即可。)提问:同学们想想看,在接下来的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预设:①如果直接将生物名称写在平面图中,可能看上去太复杂了。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标识,可以是字母符号,也可以是图形符号或是其它类型的符号。②有的地方集中的生物太多,写不下。可以将这一块地方在整个平面图的外围进行局部放大后再标识。③校园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总而言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制作生物分布图的自主性和创作性,合理即可。)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提示: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动手将所搜索到的校园生物分布情况制作成校园生物分布图了,这过程中同学们还可能会遇到其他的一些问题,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话,可以小组内讨论解决或是举手问老师。每个同学自主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师视实际情况可以小组合作制作一份或是每个同学制作一份。制作时先完成自己上一节课所搜索过的校园区域,有时间可以将其他小组或同学搜索到的其他区域的生物分布情况进行补充完成。)4.交流校园生物分布图提问:刚才我们已经完成了部分校园区域的生物分布图的制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分布图都完成的如何,不同的同学会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展示、交流。(可以用投影的方法或是张贴参观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在大的分布图进行记录(预设:有的同学用不同的数字来标识不同的生物,有的同学用英文字母来标识,有的同学用不同的图形符号。教师应肯定学生使用标识符号的多样性,但同时提醒标识的有序性和分类性。如植物都用数字标识、动物都是字母标识,两都之间不混用。)165\n提问:观察我们制作的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学生视实际看到的情况作答。提问: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到校园外,生物种类可能会有多少?(预设:肯定是比校园里的种类多。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为后面的课作铺垫。)三、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我国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下面是我国的一些珍稀生物,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呢?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中国稀有生物的PPT。(预设:除了大熊猫,学生对很多的珍稀生物并不熟悉。通过资料学习,让学生更多了解我国的珍稀生物资源,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提示:刚才我们只是简单对我国的珍稀生物进行了了解,如果想要更多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及其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预设: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课对我国的珍稀动植物及它们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将它们的分布情况记录在中国地图上,制作成我国部分珍稀生物分布图。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板书设计】2.校园生物分布图(张贴)校园生物分布图我国稀有生物分布藏羚羊:青藏、西藏大熊猫:四川、陕西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珙桐:四川、贵州165\n【作业设计】1.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呈现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A.拍照B.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C.制作折线图D.制作标本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来源:Z_xx_k.Com]A.动物、植物一年四季会有所不同B.在搜素校园生物时尽量不要遗漏一些生物C.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可以不用记录D.我国的生物种类繁多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A.大熊猫B.藏羚羊C.珙桐D.麋鹿4.下面()不是我国珍稀动植物A.珙桐B.荷花玉兰C.金丝猴D.羚牛165\n3.多种多样的植物【教材简析】《多种多样的植物》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三课,通过本课活动了解与感受到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自己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虽然学生在学习了解校园生物前已经知道了身边的一些植物,甚至有学生了解许多植物,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依旧会发现更多的原先我们所不熟悉、不关注、不了解的植物,在这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植物种类的繁多,那么如果将学习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的家乡、国家、整个地球呢?学生肯定会对植物种类的数量感受到兴趣,从而体会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那么如此众多,种类的庞杂、生活环境多样的植物我们如何更好地去关注,真正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呢?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分类思想入手,以学生已知植物为基础,请学生对所熟悉的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活动感受到植物的多种多样,在分类过程中逐步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在分类过程中发现:根据不同的依据,选择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可以根据生活环境可以将植物分为水生和陆生;根据茎的特点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根据叶子的特质可以分为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根据根的特点可以分为直根系与须根系。根据人类食用的需要又可以分为蔬菜、水果、粮食、药材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类别,在不同的分类中帮助学生积累植物多种多样的感性认识,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分类都选择某一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熟悉的特征作为依据。并最终选择花这一学生熟悉,也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分类。165\n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通过简单交流常见植物聚焦问题,发现并初步感受到植物种类多样;接着根据种类太多提出分类思想,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与科学学习,选择合理的标准给植物分类,通过交流发现同学们分类结果不同,但多种不同的结果有相同的依据:都是根据植物的某一特质进行分类的。根据学生的分类思想,介绍科学家的分类方式,感受自己的科学学习中的分类思想。【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主体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三年多的科学学习经验,有一定的植物学习基础,三年级《植物》单元和四年级《新的生命》单元都有对于植物的学习与了解,本节旨在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分类、小组交流分类呈现、全班汇报呈现小组成果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学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因此本课活动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自主分类探究与实践,在交流中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在冲突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分析中明确分类方法与标准,借助活动将学生原有认知清晰化、规律化,并感受科学家分类的严谨。提升对科学学习推进的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以花为特征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2.不开花植物主要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等植物。科学探究目标1.可以根据植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2.能通过探究活动:给植物分类发现不同的标准给植物分类的结果是不同的。3.能借助图表形式记录和整理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交流发现分类结果不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能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分类情况,并在分类中感受大自然多样的植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植物种类的繁多,有保护植物种类思想,并在生活中能努力去做。【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植物的某一个特征给植物分类。难点:明确分类需要有依据与标准,分类后的整理与内容的理清。165\n【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植物卡片小组:植物卡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1.出示上一节课学习了解的我国的珍惜植物,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与生活地点。(板书:植物)学生简单交流。根据学生交流顺势总结:我国的珍惜植物、特有植物种类繁多。简单介绍资料库内容:我国野生生物种类多,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栽培植物数量繁多,如水稻有5万个品种,大豆有2万个品种、药用植物1万多种……2.在交流活动中抽象感受到我国植物种类之多后用简单罗列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身边植物种类的多。用在哪里见到过哪些植物。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图片辅助)。在交流中学生自主发现:每一个环境中植物的种类都很多。3.揭示课题:多种多样的植物(完整板书)设计意图:在简单的交流活动学生初步感受植物种类多,并通过对身边某一环境中植物的罗列,借助生活实际真实感受到植物种类之多,为下一环节分类研究做好铺垫。二、实践探究与交流研讨:给植物分类(预设20分钟)1.根据上一环节的交流发现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并提出疑问:如何更好地了解数量众多的植物,激发学生提出分类思想。2.学生根据交流发现可以给植物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给植物分类(本环节分为)。(1)学生根据分类思想,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分类方法给植物分类;(2)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并提出自己在分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165\n(3)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发现的疑问,形成自己小组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整理在过程中未能解决的疑问。对于发现与疑问做好交流准备。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植物:根的特征、茎的特征、叶的特征、生长环境的特征等中的任意一个标准都可以分类,只要方法可以就给予肯定。另外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目的是促使每位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关注共同点,形成相同发现,并关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形成思维冲突,在冲突中有推进课堂教学。4.全班交流研讨(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小组中最有把握的分类结果,其他小组对结果进行评价:观点一致者给予肯定,观点不同者提出质疑并共同解决。(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上述环节中未解决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与疑问,然后共同解决。就书本选择图片中本环节易出现的主要疑问与解答:荷花玉兰是花型如荷花,叶形如枇杷的一种植物;小叶女贞、小叶黄杨很多时候会作观赏型植物或者用来做绿篱围栏类型比较多。设计意图与建议:本环节的给植物分类活动,主要关注学生是否会选择植物的某一容易观察到的特征给植物分类,分类过程中有条件的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环境选择适合学生研究的植物,没有条件的可以用书本上的植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给植物编号,在记录与交流过程中用编号代替植物名称。分类中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准备图片可以包括整株图片与局部显现特征的图片相结合。三、总结发现:以花为特征给植物分类(预设8分钟)1.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形成不同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以植物的生长环境为标准分为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两类;以茎的特征分为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两类;以叶的特征分为: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两类等。具体分类结果(以书本图片为参考)生长环境:水生植物:荷花165\n陆生植物:荷花玉兰、海桐、凤仙花、牛筋草、小叶女贞、苦苣菜、葱兰、小叶黄杨、雪松、圆柏茎:木本植物:荷花玉兰、海桐、小叶女贞、小叶黄杨、雪松、圆柏草本植物:凤仙花、牛筋草、苦苣菜、葱兰、荷花叶:常绿植物:荷花玉兰、海桐、葱兰、小叶黄杨、雪松、圆柏落叶植物:凤仙花、牛筋草、小叶女贞、苦苣菜、荷花2.提出以花为标准给植物分类,根据学生对于植物的了解分为:开花植物与不开花植物。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分类结果进行交流。3.解答:不开花植物:蕨类、藻类、苔藓类。出示三种不同植物或植物标本,学生观察了解这类不开花植物的身体特征。4.生疑:在交流中提出质疑,究竟哪些植物的花才是花。回忆三年级学习的凤仙花、四年级学习的油菜等有代表开花植物的组成部分。感觉到开花植物的身体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花:开花植物:荷花玉兰、海桐、凤仙花、牛筋草、小叶女贞、苦苣菜、葱兰、小叶黄杨、荷花不开花植物:雪松、圆柏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总结各种不同的标准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并在结果中具体关注学生都有疑问的点,逐个解决;并在交流中重点关注开花与不开花,尤其是学生有疑问的植物类型。四、拓展延伸:科学界分类层次(预设5分钟)1.教师介绍生物学家对植物的分类方式:根据植物种子分,分为有无种子两类,然后再根据种子有无种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从科学意义上说只有被子植物才有完整的花与果实,裸子植物没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它开的是孢子叶球。2.呈现以花为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情况。3.延伸:课后继续搜索了解不同分类标准的二三级及更多级的分类情况。【板书设计】3.多种多样的植物165\n分类【作业设计】1.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生物。A、观察B、分类C、记录2.与凤仙花一样可以利用种子来繁殖的植物有()。A、番薯B、芦荟C、花生D、海带3.植物按有没有花可以分为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植物中,蕨类是靠()生存的。A、光合作用B、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分C、自己制造养料165\n4.种类繁多的动物【教材简析】《种类繁多的动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四课内容,三年级时学生们已经研究过周围的动物,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积累,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又通过本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第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的学习,学生更加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那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这个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动物种类的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说,每个学生能说出的动物名称都将数不胜数。但是怎样科学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学生们并不清楚。基于这样的原因,本节课以学生常见的动物为研究基础,让学生通过分类的活动感受动物的种类繁多,从而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骨骼中有没有脊柱是分类的依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经验和思维特点,他们理解鸽子、狗、鲤鱼等动物是脊椎动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也为本节课继续研究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打下基础。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身体特征比较明显,这些类别中的动物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对比观察,继续培养学生根据生物的身体特征给生物分类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分类是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学情分析】165\n六年级的小学生有过多次研究动物的经历,他们已经认识到地球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完全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常见的动物分类。但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需要搜集尽量多的动物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一节课以学生经验中已有的动物种类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分别对不同种类的动物从体表特征、运动方式、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恰当地归纳、概括出某类动物的共同特征。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并能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3.能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常见动物的身体内部结构有无骨骼,进而建立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浅显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制定标准给动物分类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理由,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2.引领学生建立保护动物,爱护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激发对小动物的关爱。【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名称。165\n2.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并能够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难点:知道给常见的动物分类的科学标准是按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等类别来分类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图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骨骼图片。小组:20种动物图片(有磁性)。【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20种动物卡片(有磁性)]1.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老师说出的动物,并从你的20种动物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1)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2)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2.思考: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预设:学生发现从20种动物中迅速找到想要的动物,会比较麻烦,由此可引入到分类这个环节上来。)二、探索:给常见的动物分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鱼、鸟、兔等动物骨骼图片](一)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初步分类1.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请小组统一制定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2.抽2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165\n3.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预设:学生说出不同的分类方式。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4.教师小结并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二)比较动物的骨骼1.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预设:相同的地方:都有脊柱)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2.请男同学之间、女同学之间大家相互摸摸我们的后背中间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脊柱?说说我们人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中?3.小结: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请大家看书本第78页2个方框的内容。看看科学家根据这一标准把动物分成了哪几类?(三)再次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1.请大家按照科学家的统一分类标准再一次来对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2.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来展示你们的分类结果。三、研讨: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预设10分钟)1.你们手中还有没分完的动物吧。每组选送2种动物贴到黑板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不要重复)。165\n2.你们手头还有没分完的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说还剩下来的是一些什么动物啊?他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呢?我们能不能给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呢?(预设:剩下蛇、龟、鳄鱼等爬行动物,青蛙、蟾蜍、娃娃鱼等两栖动物)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这几种动物的特点,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分类的结果,完善分类项目。四、拓展:趣味竞猜(预设5分钟)1.出示游戏规则:共有马、麻雀、青蛙、金鱼、蛇、蜗牛6种动物,请一个学生上台拿着其中的一张,你们可以来提问这位学生,但是他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你们,看谁的提问次数最少而能猜出正确的动物。2.补充一些特例教师介绍鲸、海豚、蝙蝠、鸭嘴兽、蜘蛛、蜈蚣等动物。3.总结巩固并出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对动物的分类研究,知道了用科学的分类标准可以对种类繁多的动物进行认识和研究。(板书课题:种类繁多的动物)【板书设计】4.种类繁多的动物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165\n【作业设计】1.科学家根据动物身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和两个类。2.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的重要标准。3.下列动物不属于脊椎动物的是()。A、蚯蚓B、燕子C、鸽子D、青蛙4.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A、蜜蜂B、蜈蚣C、蜘蛛D、鼻涕虫5.相貌各异的我们【教材简析】《相貌各异的我们》在单元中主要承载狭义“遗传多样性”的渗透和习得。课堂以生物家族中学生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本课主要从相貌这个维度),建立同一物种内不同的个体具有多样性的认识,从人类遗传变异的角度来关注生物的多样性。【学情分析】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不能期望让学生对“遗传多样性”这样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这一课的目标在于开启学生关注同一物种个体间的差异,让学生开始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意识到遗传变异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并激起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同时介绍给学生一种相对科学简单、又具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以寻找相关的证据。学教方式:核心问题引领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有着重要的联系;165\n2.认识到同一种类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科学探究目标1.对人类相貌的部分特征(5个或以上)进行科学梳理;2.利用常见的相貌特征进行一次小样本调研;3.通过对调研信息的整理,分析人类相貌各异的主要原因;4.能利用证据进行合理地推论并拥有自己的解释。科学态度目标期望进一步研究人类相貌各异的原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多样性是生命世界的普遍现象。【学习重点】利用常见的相貌特征进行一次小型调研;【学习难点】利用证据进行合理地推论并拥有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学生照片1-2张;PPT课件;学生:常见相貌特征调查表、图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聚焦核心问题(预设1分钟)(聚焦“相貌”,了解学生对于“相貌”的前概念。)1.提出问题:相貌具体指的是什么?2.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小组里交流。3.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围绕“相貌”进行讨论交流,相貌具体指的是什么?提出学生研究的问题,梳理学生关于相貌的前概念。二、初探(预设10分钟)(师生一起确定5-6个左右相貌特征的性状辨认标准,为后续研究做准备。)1.导语:蓝色方框后面是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照片,给大家一些信息,看看你是否能从信息中判断出他(她)是谁?要求你做出判断或不能做出判断都要提供理由。教师逐步呈现照片信息,学生判断说明。165\n2.结合刚才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请学生说说哪些是识别人相貌的重要特征?并阐述理由。3.请学生举例说明某一个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表现。4.组织讨论“常见相貌特征相对性状的辨识标准”有哪些呢?(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述,并作必要的记录)5.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呈现常见的五个性状辨识简单分类标准。设计意图:观察教师提供的局部遮挡照片,通过逐渐完整的特征来判断是哪位同学,并说出推理的依据,逐步归纳出“确定相貌特征的性状辨认标准”。1.梳理哪些特征是识别人相貌的重要特征,哪些不是。2.举例讨论常见特征的辨识标准,确定5-6个左右相貌特征的性状辨认标准。如以下为五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三、推进(预设10分钟)(根据前期探究,利用共同确定的标准进行一次小样本调研,为后续研讨积累信息。)样本调研1.根据标准仔细调查1位同学5-6个相貌特征的具体性状表现,及时记录。2.教师提供调查表单,找到同伴两两互相调查,最终得到的性状“密码”表单交给被调查者本人。3.关注活动过程,在样本调研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设计意图: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性状辨识标准,以全班同学作为样本,根据标准相互调查取样,进行一次相互的相貌性状调查。仔细观察被调查对象,根据讨论的标准严格区分,记录。四、研讨(预设15分钟)165\n(理解相貌就是各种性状的组合;让学生从唯一性的角度认识对同一物种个体的多样性。)1.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密码,你觉得在教室里会不会有一个同学的密码是和你一样的呢?说说你的理由。2.再比对研究:根据密码,从第1-6个进行统计。性状表现一致的同学上台展示。A例如:全班起立,请单眼皮的同学坐下(一单一双暂时归为单,也可全体讨论,意见统一即可),双眼皮的继续站立;请无耳垂的坐下,有耳垂的继续站立;请自然卷发的坐下,直发的继续站立……B到6项特征都筛选后,得到完全一样的密码,例如100110。则请留下的同学上台面向大家。C组织学生思考:性状表现的密码一样,为何长相都不一样?预设:只要继续增加相貌性状特征,就会一一区分。3.抛出问题再思考:会有两个相貌性状完全一样的人吗?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类相貌的各不相同?预设:学生会意识到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遗传基因会有少数学生提及,但是无法表达清楚,更多的会说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种族等都会影响人类相貌的各不相同。设计意图:思考、讨论: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特征密码,教室里会不会有一样的。(例如根据调查表格,有某一特征标注1,没有标注0,可能得到密码:100110)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表观点,交流研讨——适时请密码相同的被调查同学上台亮相,再比对探究——思辨总结通过研讨,理解相貌就是各种性状的组合;意识到很难找到两个相貌完全一样的人;让学生从唯一性的角度认识对同一物种个体的多样性。同时关注个体多样性背后的原因可能和遗传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五、继续推进(预设4分钟)(对后续研究进行指导,使自主研究活动更科学有效。)1.教师第二次出示空白调查表,提问:如果现在提供给你2张性状调查表,你打算去调查谁?有什么目的?165\n2.再把问题缩小,调查范围缩小,指向更明确: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随着相貌特征相对性状的辨识标准逐渐增加,会有两个相貌性状完全一样的人吗?3.进一步挖掘:双胞胎呢?继续思考。设计意图:继续调查,一个家庭内的成员相貌性状特征是否一致。1、拓展问题指向具有血缘关系,遗传因素的家庭成员。2、调查取样,继续用证据说话【板书设计】相貌性状遗传各异不同多样【相关表单】被调查者姓名:调查时间:调查员:序列一二三四五六七内容有选1有选1有选1有选1有选1无选0无选0无选0无选0无选0记录【作业设计】1.双胞胎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的相貌是一样的。()2.在同一棵树上,你能找到许多相同的叶子。()3.人与人同一相貌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165\n4.我们发现,有些特征人与人之间有明显区别,但有些差别不大,甚至是一样的。()5.世界上很难找到与你一模一样的人。()6.基因使子女和父母在体态、相貌、气质、音色等方面()A、具有相似性B、关系不大C、毫无关系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材简析】《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教科版六上第四单元的第6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生物呈现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形态结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活动,其研究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自主探究寻找造成生物的形态和特殊结构的原因。第一个活动是“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包括观察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的植物的根以及生活在陆地不同环境中植物的叶的不同得出它们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第二个活动是“不同环境中的动物”。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对金鱼和鸽子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许多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得出它们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结果。165\n第三个活动是“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这是一个拓展性的活动,进一步研究不同生物的器官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主题。【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不同植物的根和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做出自己的推断,对金鱼和鸽子的一些特殊结构的功能进行推测,能想办法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他们会认同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们会简单地归结为是多样的环境使得生物多种多样,然而要搞清楚其原由,其实是一件抽象而复杂的事情。对于不同环境中生物的研究,希望学生能在这样一些活动后,更好地体会到生物的形态结构也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从而建立起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的形态结构。2.能通过小组探究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植物的根、叶等特殊身体结构的观察和比较知道植物的形态结构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2.能运用简单的模拟实验知道鱼的体型适于水中的生活。科学态度目标1.能通过仔细的观察、严密的实验来感受生物的多样性。2.能通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逐步养成细致观察、全面分析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65\n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探究等形式,认识到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是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难点:如何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解释自己的推论。【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芭蕉叶、松树枝、仙人掌、苍耳、皮毛。小组:浮萍、牛筋草、玉米根部图片,鸽子、金鱼图片,大小重量相同的纺锤形、球形、长方形,水槽、毛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聚焦核心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PPT(不同生物的一些形态结构的图片)]1.师:同学们,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生物多样特殊的形态结构。PPT出示: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成刺的叶子、浮萍的根、松树的叶子……2.提问:你觉得是什么使得这些生物的结构与众不同呢?(预设:和生物的生活环境有关)3.聚焦核心问题:生物不同的结构和生存环境有什么关联呢?二、探究:生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预设30分钟)(一)探究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材料准备:PPT,浮萍、牛筋草、玉米根部图片,芭蕉叶、松树枝、仙人掌,记录表]1.PPT出示浮萍、牛筋草、玉米根部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种植物的根部特征。(可以利用下发的植物图片)165\n2.出示芭蕉叶、松树枝、仙人掌(在适宜观察的地方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种植物叶子的特征。(靠近观察)3.出示记录表,每个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PPT出示观察要求)“不同植物根(叶)的形态结构”观察记录表植物名称根(叶)形态结构特征思考: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4.研讨:这些不同的植物有哪些特殊的形态结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呢?5.小结:这些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的环境相关联的。(二)探究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的关系[材料准备:PPT,鸽子、金鱼图片,大小重量相同的纺锤形、球形、长方形,水槽、毛巾等]过渡: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态特征,那么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又是怎样的呢?1.PPT出示鸽子和金鱼的图片,观察比较这两种动物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可以观察下发的图片,PPT出示观察要求)动物名称生活环境身体特征我猜想的功能金鱼鸽子165\n3.交流研讨:金鱼和鸽子有哪些特殊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和它的哪些功能有关?4.验证探究:我们刚才交流中推测的身体特征和功能是否科学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来进行验证。(1)学生查阅图片后面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对身体特征和功能之间的认识。(2)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的力对大小重量相同的纺锤形、球形、长方形物体在水中前进更远进行探究。(PPT出示温馨提醒)学生进行实验,并交流在实验中的发现。5.小结:动物不同的形态结构也是与它们的生活的环境相关联的。三、拓展:它们与什么环境相关联(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苍耳、皮毛]1.PPT出示猫的脚、鸟的爪、鸭的蹼脚、苍耳、莲子、蒲公英等图片。2.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物的特征,并说说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用苍耳粘在皮毛上,让学生体验把它拿下来)3.小结:原来,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形态结构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是相互关联的。四、总结:揭题、提升(预设2分钟)1.师:原来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结构都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关联的呀!揭题板书:原来是相互关联的2.师:同学们,既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么密切,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谈感想3.小结:我们要保护自然,爱好环境,给生物一个属于它们的乐园!【板书设计】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植物:根、叶、种子……动物:羽毛、骨骼、身体……生活环境165\n生物:形态结构【作业设计】一、判断1.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承担起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的功能。(    )2.香蕉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二、选择1.生物具有的形态特征与它们的()相适应。A.相貌特征B.生长周期C.生活环境2.北极熊的身体很大,但耳、鼻和脚都很小,这是为了()A.捕食猎物B.野外奔跑C.适应寒冷环境7.谁选择了它们【教材简析】第6课中对不同环境中不同种类生物的特殊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学生认识到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本节课对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形态结构进行研究,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变化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跟着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是由环境造成的。本课第一部分“青蛙的去与留”。这是一个生物长期演化的过程,学生可以利用相关资料的研究,来认识青蛙的生活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的过程中青蛙身体特征的变化,并能够发现:肤色与周围环境颜色区别大的青蛙容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165\n第二部分“大自然选择了它们”。教材中给出了灰狐、红狐和北极狐三种狐狸,并且以资料的形式给出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理”,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对于“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理”的理解。学生根据这两个原理对三种狐狸的生活环境进行推测。并对不同地区的三种狐狸长相不同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第三部分“选择改变着生物”。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也在改变着生物,这就是“人工选择”。【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学习能力,如:观察、实验、记录等。所以在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进行更深入的提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生物,身体的形态结构有所不同。2.环境改变,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改变。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合理的解释。2.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科学态度目标能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了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阅读资料,从资料中获得信息,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解释。2.知道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生物,身体的形态结构有所不同。难点:学会阅读资料,从资料中获得信息,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解释。【教学准备】165\n教师:多媒体课件,极地生物图片,人工培育生物的相关图片资料。小组:1个大烧瓶、1个小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接近的细长玻璃瓶、3支温度计、温度相同的热水。【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展示彩色圆圈图片]1.考考大家的眼力,观察PPT图片。提问:现在的底色是什么颜色?图片上几个圆片?都有些什么颜色?2.换一种底色,继续观察,图片上还几个圆片?再换一种底色,继续观察,图片上还几个圆片?3.提问: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现象?4.如果我们把这个思路扩展到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你能想到什么?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研究环境与生物的关系。5.揭示课题——谁选择了它们(板书)二、青蛙的去与留(预设10分钟)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图片中的两只青蛙,请你们猜测它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是什么样的?2.认真阅读教材P84资料,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绿色田野和黄色沙漠中的青蛙不同?说说自己的想法。3.交流讨论其他一些因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生物。三、大自然选择了它们(预设15分钟)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现在一起来看这几种狐狸。165\n2.提问:仔细观察比较这些狐狸的身体形态,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3.认真阅读教材P85资料,初步了解两个法则并推测出这三种狐狸的生活环境,分析它们与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4.红狐和北极狐体形特征比较。5.北极狐生活在寒冷的环境,它圆而大的体型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来验证(演示实验):在三个容器中装满同样温度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观察哪个容器中的水温度下降得最慢。6.交流讨论其他生物的例子,如华南兔和北极兔。6.小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选择改变着生物(预设10分钟)1.观察比较图片:家猪和野猪有什么不同?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吗?(家鸭和野鸭、稗子水稻和杂交水稻、鲫鱼和金鱼……)3.有人知道袁隆平吗?简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4.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小结:人们在改变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拓展思考:长颈鹿是谁选择的结果?【板书设计】7.谁选择了它们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工选择:驯化改良,尊重自然【作业设计】165\n1.为了更好地(),北极熊的耳和尾都变得很小。A.抵御寒冷B.在冰面上跳C.在海水中游泳2.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后,狼群中最有可能存活并繁殖后代的是()。A.深色厚毛皮的狼B.白色厚毛皮的狼C.白色薄毛皮的狼3.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生活在越冷的地方身体越接近()。A.大球形B.长筒型C.小球形165\n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材简析】多样性的生物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地球环境的重要资源。本课将从“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与我们。此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调查我们一天的生活与哪些动植物有关。教材利用图片展示了人们一天中可能接触到的生物,同时也展示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的生物,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二个环节是分主题收集整理并展示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提示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主题及可供参考的主题内容。后面的气泡图和对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条目,呈现的是两种成果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教材最后出示问题“如果缺少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提示学生在此体会生物多样性对我们人类的意义。第二部分:生物的多样性与其他生物。教材直接阐明了“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并提示学生举出这方面的实例。教材下面的空白表格,提示学生可以将所举出的实例进行描述并记录,学生在描述种种事实中能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于整个生命世界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卡通人物语言说明了调查的地点,即从保护家乡的生物多样性做起。具体来说是: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要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意在引领学生建立平等观,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165\n【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人类的生活与生物密切相关,他们也可以举出无数事实说明人类的生存与生物的关系,但是他们的认识是零散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整理和提升他们已有的知识,并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认识。本课引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丰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意义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分主题整理资料,概括并展示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他生物和人类一样,也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继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2.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生存具有意义。3.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4.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对生物多样性已有的了解,确定小组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2.能用气泡图、呈现条目、海报或小论文等方式阐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3.能根据不同小组阐述的内容,概括与总结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分主题调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引领学生建立平等观,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教学重难点】165\n重点:1.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2.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难点:能用气泡图、呈现条目、海报或小论文等方式阐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生物视频资料、与生活有关的生物图片、气泡图图片、相关资料等。小组:小组分主题调查、整理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展示]画面:游弋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或个人喜好,给学生选择一些其他的类似资料,并配有背景音乐),学生欣赏。1.谈话:刚才我发现同学们都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丰富多彩的生物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那么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翻到第89页的资料库,阅读第一自然段内容。2.学生阅读教材资料。3.提问:通过阅读资料,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回答。4.提问:你认为这里的哪些说法与你原来的理解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5.小结:看来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物多样性只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165\n揭示课题: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板书)二、探索:生物多样性与我们(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图片、小组分主题调查、整理好的相关资料](一)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提问: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预设: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相关的生物:面包、书、铅笔、鸡蛋、苹果、牛奶等,橡胶树、奶牛、鸡、棉花、水稻、梨树、苹果树、树木和小麦等。)小结:生物多样性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二)分主题整理并展示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1.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让我们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这样观点。(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2.各组招募搜集相关资料的同学一起研究,并且制定研究计划。各小组可确定如下主题:1)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2)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分解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不同主题描述。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分解为具有经济价值、欣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药用价值等主题阐释。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人类应采取哪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围绕研究主题整合资料,选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气泡图、呈现条目、海报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课前布置),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165\n3.课后还可以用科学小论文的方式写出对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与体会。三、研讨: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图片1昆虫在花上吸食花蜜;图片2水稻田中的蝗虫;图片3水稻下面有只青蛙]1.提问: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昆虫之间什么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3.列举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事例,认识生物多样性对整个生物家族的意义。(预设:花是为了招引昆虫帮助传粉,繁衍后代而存在;蝗虫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为食物;青蛙的存在控制着蝗虫的泛滥,使水稻等植物不会被蝗虫灭掉。在生物这个大家族中缺少了哪一个成员,对生物家族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四、拓展:保护生物多样性(预设5分钟)1.我们已经知道,生物多样性无论是对我们人类还是对其他生物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生物的多样性正在面临危险,你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2.汇报课前的调查:1)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物种?2)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的事件?3.写倡议书:1)各小组写一篇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的倡议书。2)写好后贴在黑板上,小组成员齐读。3)老师将优秀的倡议书推荐到校广播站。4.小结: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165\n【板书设计】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组,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作业设计】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不包含以下哪项()A.物种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2.每年的()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A.3月22日B.4月22日C.5月22日D.6月22日3.我们种植棉花,主要是利用该生物的()A.欣赏价值B.食用价值C.经济价值D.保暖价值4.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其他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请举出3个这样的例子。16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6-01 12:00:42 页数:165
价格:¥13 大小:1.67 M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