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17)
>
五年级上册
>
2022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9
2
/159
剩余15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精品教案159\n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材简析】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却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他们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实验开始研究。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条件”,联系生活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不同的猜测引发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从而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通过小组的讨论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在实验计划的制定、讨论、交流、完善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注意事项。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实验前先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画出它们的样子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然后教师提供实验材料,明确操作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完成实验。最后出示实验记录表,提示学生应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为后续的研究做好准备。【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过种植凤仙花的经验,知道种子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够发芽。并且结合生活经验知道水分、空气等都是必要的条件,但是对于土壤、阳光等条件有些同学就会存在疑惑,因此这些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159\n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这一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另外对种子发芽实验的观察与记录需要学生更多的耐心与坚持力,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所缺失的学习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去提醒与鼓励学生坚持观察与记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能够按要求设计单一变量的“种子发芽”实验计划。2.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确定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植物种子的发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作业本、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杯、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废物桶、尺子【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预设5分钟)159\n1.之前我们都种植过凤仙花,那你种的凤仙花种子都发芽了吗?(预设:有些同学的凤仙花种子发芽了,有些同学的凤仙花种子没有发芽。)2.如果让绿豆种子发芽,你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水分、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阳光等,教师将学生说的答案进行板书。)3.揭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一)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预设25分钟)1.那么多的条件哪些是必需条件呢?(预设:学生间、小组间会出现意见分歧,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2.该怎么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呢?(以“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为例进行讨论)①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么做?②你们预测的结果会是怎样的?③你们在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④哪些条件没有改变?⑤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⑥在实验中还应该注意什么?3.确定实验方案并填写实验计划表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推测一:需要水推测二:不需要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空气阳光相同数量和大小的绿豆温度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实验方法让一组绿豆种子在无水的环境下发芽,称为实验组;另一组绿豆种子在有水的环境下发芽,称为对照组。4.小结: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5.小组再另外选择一个探究条件,独立设计实验计划,教师注意调节各个条件研究的小组数量。159\n6.交流实验计划①“光照”条件研究:实验组的种子罩上黑色的塑料盒,对照组罩上透明的塑料盒。两组种子都浇水,并一起放在温暖的室内。②“空气”条件研究:放实验组种子的塑料袋抽成真空,对照组有充足空气,两组种子都浇水,并一起放在温暖的室内。③“温度”条件研究:实验组种子放在冰箱,对照组种子放在室内。两组种子都浇水,并都进行遮光处理。(因为冰箱门关闭时,里面是无光状态,为了条件统一,两组种子都进行遮光处理。)三、完成种子的发芽实验(预设10分钟)1.以“水分”这一条件为例,出示实验操作步骤。①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编号1和2;②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③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种子;④往一个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水2.学生领取材料,按要求进行观察,并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3.交流讨论如何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情况。观察绿豆的种皮变化、大小变化、发芽情况的变化,并且可以用文字、数据、绘画和拍照等多种形式加以记录。【板书设计】水分1.种子发芽实验(一)空气温度?发芽……土壤阳光【作业设计】1.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同一个温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种子用透明盒罩住,另一组种子用黑纸盒罩住。这个实验设计想要研究的种子发芽条件是()。A.温度B.水分C.光照159\n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时,不正确的是()。A.一个容器里不加水,另一个容器里保持充足的水分B.一个容器放在阳光下,另一个容器放在冰箱里C.两个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3.小林搬开小区里一块潮湿的石头,他发现冬天埋在下面的几粒豌豆种子发芽了,据此你可以推测出豌豆种子发芽可能不需要的条件是()。A.空气B.水分C.光照159\n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材简析】《种子发芽实验(二)》安排在《种子发芽实验(一)》之后,在《种子发芽实验(一)》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探究过程。本节课中,教材在设计上,紧接上一节课的探究步骤,着重发展了学生“整理收集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结论”方面的能力。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还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而这一节课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交流实验信息,从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学生先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初步的分析,再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整理、记录、统计出种子发芽和未发芽的数量,最后归纳出所研究的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学生汇报每个影响条件的实验,弄清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最后得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第三部分:种植绿豆芽。讲述移植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这个活动为学习下一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做准备。【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课中,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科学探究目标159\n1.学习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2.通过交流实验信息,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培养听、说能力。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的能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和适宜的温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已发芽的绿豆芽。小组:作业本,实验记录表,记录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的绘画和拍照,一个花盆,一把铲子。【教学过程】一、引入(预设1分钟)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你们种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预设18分钟)1.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全班交流各组种子的发芽情况,收集相同小组的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组号对比实验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未发芽量我们的解释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共计实验组159\n()组对照组2.分析实验数据,开展组内讨论。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②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种子发芽是否需要这个条件?③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预设18分钟)1.交流:你是怎样得到这些信息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同时对原来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进行修正和完善。2.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数据,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3.得出结论: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土壤和阳光。四、种植绿豆芽:(预设3分钟)1.我们的绿豆芽基本都能发芽了,那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教师示范移植,学生分组实践。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4.对绿豆芽的生长要做观察记录。(记录在作业本第4面)【板书设计】2.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土壤和阳光【作业设计】159\n1.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A.温度B.水分C.空气2.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A.阳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B.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C.空气、水分、温度、阳光和土壤3.为了探究影响花生种子发芽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该实验设计不恰当的是()组别温度/℃光线情况空气种子数/粒甲25向阳处充足50乙5向阳处充足50A.水量不足B.温度相差太大C.种子太少D.违背单一变量原则159\n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绿豆种子发芽必备的条件为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种子在没有阳光、土壤等条件时,照样能够发芽。初步学会了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知道做实验时一般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本节课要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后的生长,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聚焦板块通过对发芽后生长的绿豆芽的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下生长情况的不同,引出探究欲望“为什么不同环境下生长情况不同?”探究环节,通过分析绿豆芽生长环境中的各种不同条件,初步猜测,并为自己的猜测设计切实可行的对比实验。研讨环节,对收集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得出结论。拓展环节,不仅仅是绿豆芽,其他植物也一样,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健康成长,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学情分析】在研究种子发芽时,有部分同学已经观察到了发芽后的不同,产生了一定的疑问,但由于没有进行严谨的实验,无法得出结论。在这一课中,学生运用前两节课中学会的对比实验的设计过程,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较为科学的对比实验,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159\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科学探究目标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长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逐步培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预设5分钟)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159\n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二、实验探究:(预设27分钟)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其他条件都相同,水分不同。三、交流讨论(预设3分钟)从上面的实验研究,我们能发现些什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绿豆的根会向有水的方向生长。159\n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拓展(预设5分钟)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科学书第8页):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5.火龙果苗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板书设计】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发芽必需条件:空气、水、温度生长必需条件:空气、水、温度、阳光植物适应环境【作业设计】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是()A.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C.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2.绿豆芽的根会朝着哪个方向生长?()159\nA.有水的方向性B.没有水的方向C.生长的方向与有水没水无关3.把两组生长良好的绿豆芽放在同一个温室里,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接受光照,另一组用不透明的东西罩住。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A.温度B.水C.光159\n4.蚯蚓的选择【教材简析】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学生分组记录实验结果。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学生分组记录实验结果。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第二部分:其他动物与环境。教材呈现了5张图片:雪地中的企鹅、湖中的天鹅、冬眠的青蛙、南飞的大雁、雪地里的狼。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观察蚯蚓的经验,知道蚯蚓生活在土壤里,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如此,学生不能完全确定。通过前面3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对比实验的设计关键是控制变量,但还不够熟练,本课将继续训练。对于常见的动物,大部分学生知道它们的身体特征和一些特殊的生存活动,但有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2.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159\n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自己对蚯蚓的已有知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根据材料设计单一变量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3.能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蚯蚓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动物对环境的需求现象表现出研究兴趣。2.尊重实验证据,当实验结果与他人不一致时,能分析原因,并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物依赖于环境,树立保护好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1个底部全铺湿纸巾(布)的长方形盒子(无盖、内侧涂黑)、1个底部一半铺湿纸巾(布)、一半铺干纸巾(布)的长方形盒子(无盖、内侧涂黑)、用于遮光的科学书1本,镊子1把,蚯蚓10条、实验设计单1张、课堂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1分钟)1.前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环境。今天我们以蚯蚓为研究对象,来学习第四课。2.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板书)二、蚯蚓与环境(预设34分钟)159\n1.提出问题(预设3分钟)在大自然中,蚯蚓能选择什么呢?对于它的选择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研究的问题?(预设:蚯蚓喜欢什么食物?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2.经验推测(预设2分钟)大家的问题很有趣,因为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先研究蚯蚓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提问: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为什么你这样推测?(预设:黑暗、潮湿)3.确定研究方向(预设1分钟)根据同学们的推测,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4.实验设计(预设10分钟)你们打算怎么设计这两个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单,师分组巡视指导。分组汇报,小结对比实验设计。5.实验验证(预设15分钟)出示温馨提示:①两个实验都要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②过3分钟以后打开盖子,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第4页,活动记录表中。③要重复做3次。④轻拿轻放蚯蚓,不要伤害它们。⑤一堂课时间有限,同学们要认真实验,抓紧时间完成。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开展实验。6.交流研讨(预设3分钟)全班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板书:黑暗潮湿三、其他动物与环境(预设5分钟)1.提问: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159\n生讨论后,了解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的介绍。板书: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提问: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蚯蚓放回大自然)【板书设计】4.蚯蚓的选择黑暗潮湿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作业设计】1.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由此可推测它适应()A.干燥的环境B.黑暗的环境C.高温的环境2.右图是小明一组研究蚯蚓的实验装置,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可能是()A.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吗?B.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吗?C.蚯蚓喜欢温暖的环境吗?3.下列适于生长在南极洲的鸟类是()。A、B、C、159\n蚯蚓的选择实验设计单第()组组员现有材料:蚯蚓对光的选择实验设计1改变条件(在你选择的条件下打√):水、光、温度不变条件(在你选择的条件下打√):水、光、温度实验时间5分钟蚯蚓()条选择合适的盒子,在()中打√,并把蚯蚓和书本用简图的方式画在盒子合适的位置。()()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设计2改变条件(在你选择的条件下打√):水、光、温度不变条件(在你选择的条件下打√):水、光、温度实验时间5分钟蚯蚓()条159\n选择合适的盒子,在()中打√,并把蚯蚓和书本用简图的方式画在盒子合适的位置。()()159\n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材简析】前面4节课研究的是动植物与水、空气、阳光等非生物之间的联系,这节课研究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为后面的生态瓶活动以及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打下基础。导入板块,引导学生回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讨论食物关系的图示表达,并初步建构正确的食物链概念和书写。探究“食物链”板块,在寻找蔷薇丛的多条食物链中,熟练掌握食物链的表达方式,并能区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简化蔷薇丛中的食物链过程中,初步建立简单的食物网意识。探究“食物网”板块,在进一步寻找更为复杂的田野里生物的食物关系中构建食物网,感知生物间存在复杂的食物关系。拓展板块,通过研讨一种生物的灭绝会给其他生物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让学生自己画一张食物网,认识到生物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仅限于“谁吃谁”的语言表达,不曾用过图示表达;食物链的箭头标记方向表示能量传递的方向,对他们来说存在认知难点;同时对于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只能分析到相邻生物的联系和影响,极少会联想到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159\n【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比如空气、适宜的温度等,那生物和生物之间有联系吗?2.出示“螳螂—捕蝉”提问:螳螂和蝉之间有什么联系?蝉吃什么?谁吃螳螂?谁吃黄雀?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情形吗?(将学生所表达的食物关系用线段表示)3.提问:为什么它们要吃食物?(预设:不吃会饿死,为了获取能量)4.提问:如果在线段上加个箭头,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你觉得应该加在哪边?以蝉,螳螂,树,黄雀,鹰为例。今天我们就用“谁被谁吃”的句式来表达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你能将同学们刚才提到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为谁被谁吃吗?二、探究食物链1.出示蔷薇丛的图片提问:这是蔷薇丛中发现的部分生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植物的名称吗?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食物关系呢?请在作业本上写出它们的食物关系,记得用箭头表示谁被谁吃!看谁写得更多、更长。2.汇报交流(1)说一说,你找到哪几条食物关系?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板书:食物链)159\n(2)提问:蚜虫瓢虫小鸟,能算一条食物链?提示: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所以蚜虫瓢虫小鸟不能算一条食物链。(3)提问:植物的前面,能增加生物吗?它的食物哪里来?(预设:不需要吃别的食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4)小结:像植物这样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不能制造食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提问:蔷薇丛中的几条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5)提问:小草蚜虫瓢虫小鸟,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这两条食物链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消费者是一样的)能不能让这张图更简洁?(预设,改动箭头)小结: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已经有箭头了,就不需要重复了。三、探究食物网1.出示图片—田野里的生物提示:你能找出几条食物链,在作本上连一连,记得让图更简洁!2.汇报交流(1)学生展示作业本上的食物链,交流补充。(2)出示“食物网”提问:观察一下,像什么?(板书:和食物网)仔细观察食物网,还有什么发现?(预设:有的被很多种动物吃,有些动物吃很多种食物,食物链越后面的生物越大,数量越少)。四、拓展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会造成什么后果?2.根据一种生物,试着画出一张食物网。159\n【板书设计】5.食物链和食物网(导入环节学生提到的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作业设计】一、想一想,选一选。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种子麻雀鹰B.麻雀鹰种子C.鹰麻雀种子2.在草原上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人们用网把试验区罩上,但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这可能是因为()。A.植被被破坏B.环境污染严重C.食物链被破坏3.DDT常用作农业杀虫剂,可堆积在生物体内,一般大鱼体内的DDT含量要比周围海水中的高出几千倍,你觉得DDT进入大鱼体内的主要途径是()。A.通过饮水B.鳃呼吸C.通过食物链二、想一想,说一说,以下4句话合理吗?为什么?1.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所以一种生物的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3.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因为人能生产面包、馒头、面条等食物。159\n6.做一个生态瓶【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而通过第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物的生存还需要其他生物,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但仅仅认识到食物这个条件,本节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让学生全面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同时这一节课生态瓶是否能成功制作关系到后续几节课的课堂教学。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讨论池塘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第二部分是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建造一个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系统,是对第一部分知识的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第三部分是做一个生态瓶,这个环节要考虑工程与技术的问题,需要学生考虑到选材、成本等问题,还有如何进行后续管理、后继观察等问题。【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但是对于建造生态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生态瓶的大小,设计考虑非生物的多少,植物、动物数量多少、品种多少、体量大小等方面有欠缺,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159\n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制作方案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生态瓶(可以是其他班级的作品也可以自制)池塘里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名称磁贴小组(采用学生自备和教师准备相结合):生态瓶容器、自然水域的水、一些小石块、洗干净的沙子、小铲、漏网【教学过程】一、讨论交流,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预设10分钟)1.前几天,老师去钓鱼时,发现池塘里有许多的生物与非生物,老师就制作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出示课件)提问:池塘里的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按学生的回答,将磁铁贴在黑板上)2.小组讨论:(课件出示问题:①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②动物为植物提供了哪些帮助;③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3.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箭头与关系相结合)4.小结提问:根据黑板的板书你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的词语来描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预设: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提问: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描述池塘是怎样的一个整体5.师: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提问:你能举几个像池塘这样的生态系统。二、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预设20分钟)159\n1.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池塘这样的生态系统,那么在我们的教室里能不能模拟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呢?今天我们就来建造一个生态瓶(出示课题,并板书)2.出示生态瓶容器样品提问:今天我们用一个大的食用油桶来做容器,在这样的容器里你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并思考怎样让它们生活得更好。3.小组讨论,并完成设计方案(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生态瓶设计方案记录单组别:成员:日期:生物、非生物(注明数量)我的生态瓶设计草图建造流程及注意事项4.小组汇报自己组方案所需的生物和非生物。说说这些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其他组质疑,补充。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鱼的大小、多少、种类,水草的多少、种类、大小等。(预设:水、泥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环境;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净化水质;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让植物健康成长;选择的鱼应该是小鱼,数量不要太多。草也不要太多等。)5.明确了材料,就要考虑怎样建造生态瓶,先造什么再造什么。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还要注意那些问题?6.交流建造方法与注意事项。(预设:先放泥土,注意不要太多;我不同意把生态瓶的盖子盖上,这样会没有氧气的;159\n水草太多,影响鱼儿生活的空间;先放泥土,注意不要太多;我不同意把生态瓶的盖子盖上,这样会没有氧气的;水草太多,影响鱼儿生活的空间。7.修改完善自己组的设计方案三、做一个生态瓶(预设1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建造生态瓶2.交流建造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想法与调整改修方案的原因。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书上16页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4.小结: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板书设计】6.做一个生态瓶生态系统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生物动物:水草、荷花、芦苇……植物:青蛙、蜻蜓、鱼、蜗牛、鸭、虾、田螺……非生物:沙、石头、水、阳光、空气、温度……【作业设计】1.池塘里的淤泥()。A.为动物提供栖身之所B.为动植物提供养料C.固定水生植物D.以上说法都正确2.生态瓶做好后,我们应该把它放在()。A.密闭的环境B.通风透光的窗台C.黑暗的地下室D.冰箱保鲜柜3.下列()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A.一个池塘里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B.一个森林中的所有生物C.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非生物D.一个海洋中的所有动物159\n7.改变生态瓶【教材简析】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七课时,既是前一课时《做一个生态瓶》的延续,又是下一课时《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学生已经制作了生态瓶,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况不尽相同,此时提出如何改变生态瓶的条件使生物生存得更好显得恰到好处。第一部分: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将选用两个相同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倒掉部分,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相同。通过记录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来研究改变水量(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瓶中小鱼生活状况的影响。第二部分: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生态瓶中小鱼、水草数量(生物因素)的改变对瓶中小鱼生活状况的影响。活动的最后,教材中的一个提问:生态瓶中的植物是不是越多越好?引发学生思考动植物数量的相对平衡问题。本节课通过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水草这三个条件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终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实际的感触。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研究,在前面几节课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他们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这节课中,对比实验的设计依然是重点,设计、操作不严谨将会影响正确数据的获取,所以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严谨规范地设计实验,这也是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前提。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对研究生态瓶的兴趣会很浓,这有助于他们在本节课中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分析和研讨。159\n【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瓶中动物生存状况的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生态瓶中环境的改变对动物生活状况的影响。2.能严格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在实验中能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数据。科学态度目标在对比实验中,能保持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初步意识到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重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生态瓶两个、小金鱼12条、水草10株、漏网一个、记录单一份、计时器一个;【教学过程】一、交流讨论,引出问题(预设7分钟)1.问题:现在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为什么大家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状况会不同?(预设:里面水不一样、动物、植物数量不同……)2.小结:水量、生物数量、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生物生存的状况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改变生态瓶去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4.出示生态瓶,提问:你打算怎么改变?预测改变后生态瓶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59\n二、探讨实验方案,实验验证(预设28分钟)1.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根据下面的提示设计实验方案。①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改变?②在这个实验中不变的条件是?③如何判断改变这个条件对小鱼的生活状况产生了影响?2.分组交流(1)交流增加水量实验方案问题:你是如何保持条件不变,如何改变条件问题:如何观察判断小鱼生活状况的改变问题:观察时间、如何记录(2)交流增加鱼量实验方案(3)交流改变植物实验方案3.出示ppt温馨提示,学生明确任务。三、分组实验1.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分组实验(研究减少水量、增加小鱼)2.师巡视指导。3.数据汇总,各小组将各自获取的数据汇总在讲台ppt的表格中。4.分析讨论,通过分析全班的实验数据,说说你们的发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5.小结:水减少后,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减少,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水草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增加,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加,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四、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1.生态瓶中的植物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2.对于生态瓶中发生的变化,你还有什么想法吗?(预设:生态瓶里的动植物数量要相对平衡、生态瓶中要有足够的氧气……)3.要想让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预设:要勤换水、让生态瓶适当接受光的照射……)159\n4.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态瓶做一下改变,保持观察记录。【板书设计】7.改变生态瓶减少生态瓶的水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增加水草数量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减少增加小鱼数量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作业设计】1.生态瓶中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加是因为()A.需要食物B.缺少氧气C.小鱼太开心了2.在探究小鱼生存状况与水草数量的关系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草的数量可以是一个生态瓶放5株,另一个生态瓶放6株B.两个生态瓶中放置的鱼的种类可以不同C.这个对比实验要多做几次3.如果将右图生态瓶中的动物数量增加5倍,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动物们能更悠闲地生活B.水变浑浊的时间更短了C.鱼浮出水面的频率降低了159\n实验记录单小鱼一分钟浮出水面次数记录表1第小组生态瓶的情况第一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第三次观察平均次数我们的解释水多时水少时(三分之一水)小鱼一分钟浮出水面次数记录表2第小组生态瓶的情况第一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第三次观察平均次数我们的解释鱼少时(4条)鱼多时(8条)小鱼一分钟浮出水面次数记录表3第小组生态瓶的情况第一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第三次观察平均次数我们的解释水草少时(2株)水草多时(8株)159\n8.维护生态平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研究了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探讨,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物群落。科学探究目标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159\n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分析推理思维,对生态失衡以及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难点:合理地分析与推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鹰、兔、草平衡关系的小视频,一盆装有沙土的盒子,作业本的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回顾: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会有什么影响呢?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把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提问: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可能会发生什么呢?(预设: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揭题:维护生态平衡(板书)。二、研讨: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草的数量变化(预设15分钟)1.如果我们到草原上去,会发现那里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生物?(预设:可能有人类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猎隼、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蝗虫、蚱蜢等昆虫,我们喜爱的百灵鸟,还生长着中草药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159\n2.以老鹰、兔子和兔子喜欢吃的草为例。让我们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吧。3.小视频:介绍生态平衡情况下的鹰、兔、草的平衡状态。然而,……,鹰、兔、草其中的一种数量减少了!提问:你认为鹰、兔、草哪一种数量最先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预设:生态失去平衡1.鹰减少,会发生兔子天敌变少而数量增多,草减少。2.兔减少,鹰难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飞到其他区域或饿死,草增多,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3.草变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饿死,鹰也因食物不足而飞走甚至饿死。4.学生预想出短期内变化,并且说出长期后的新的生态平衡。)提问: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草的减少。[活动一]: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鹰、兔、草的减少小组讨论,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小组汇报可能造成草原上鹰、兔、草减少的行为。4.深入分析推理。人类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那么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呢?(预设:过度放牧,导致植物的减少,氧气变少,土壤沙漠化)三、推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预设15分钟)沙尘暴为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其他地区也有发生,我们南方比较少见。1.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沙尘暴的认识?(预设:风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来;有很多沙子被大风吹起来很高;学生对着装有沙土的盒子吹)159\n2.阅读资料,分析引发沙尘暴的原因。[活动二]: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PPT图文资料: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生物。①百灵鸟。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然而每年约10万只被捕杀和毒杀,成为观赏鸟和餐桌上的美食。②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在某些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目前我国规定猎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③发菜。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由于多年过量采挖发菜,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学生汇报交流。(预设:滥捕百灵鸟,导致蝗虫数量增多,引发蝗灾,破坏植物,而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猎隼)追问: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沙尘暴的发生?(预设:过渡砍伐、放牧,导致土壤表面没有植物覆盖,裸露地表,土壤沙漠化。)3.结合现状,分析:人类应该怎么做,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预设:科学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对出现植物覆盖率较低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四、小结:维护生态平衡(预设5分钟)1.提问: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引起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预设:破坏食物链中或食物网中的一员,引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追问: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是什么?2.提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引导:如果你是政府部门,如果你是普通群众,如果你是环境保护工作者……(预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健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拒绝食用珍稀物种;宣传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阅读资料库21-22页《自然保护区》,说说你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159\n【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或毒杀百灵鸟,可能导致()。A.农作物产量增多B.蝗虫增多C.老鹰增多2.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诱捕动物,以供观赏C.不断砍伐树木,增加收入3.我们居住、工作、学习的地方往往是()。A.人工生态系统B.自然生态系统159\n1.光和影【教材简析】《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科学探究目标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159\n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影子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 小组: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预设6分钟)1.播放手影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谁也能试着跟大家展示手影戏。需要哪些准备呢?[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利用投影机的灯光,学生现场做手影]3.小结: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光、遮挡物、屏)4.揭题:影子有哪些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联系生活、认识光源(预设6分钟)1.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预设: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159\n2.小结:光源就是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3.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吗?(预设:白炽灯光、日光灯灯光、太阳光、激光等。月光和镜子不是光源,熄灭的电灯也不是光源)。三、自主探究、获取新知(20分钟)1.出示生活中的影子图片,找一找影子的特点。(预设:长短不一样,方向不一样,形状大小不一样)。2.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点?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预设:跟物体的形状,光照射的角度,照射的远近等有关系)。3.教师出示一个小木块,在同学面前用手电筒远近不同的位置照射,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影子是可以变化的)。4.影子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一起来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实验器材的准备:手电筒、A4纸、木块]5.请仔细阅读书本25页内容,按照要求完成三个探究实验。实验提醒:(1)探究手电筒从不同远近照射同一木块实验时,要保证手电筒和屏的距离不变,移动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2)每完成一个实验,尝试着在A4纸上画出影子,并且尝试着分析、推理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3)实验探究和讨论结束后,进行班级交流。6.实验探究影子特点。7.汇报交流(在进行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后,还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单(课本25页)上尝试画出影子形成的光线图,大致能通过画图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长短。)8.小结:(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159\n(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遮挡物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4)物体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也不同。即物体影子与光源所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形状有关。四、课堂延伸、巩固应用(预设8分钟)1.出示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3.举例投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用。4.利用投影仪再玩一玩手影游戏,边玩边思考:(1)如何把手影变的大一些?(2)你能利用投影仪展示3个以上自己不同的影子吗?(3)假如我们身上没有手表及其他计时工具,你能根据太阳照射下物体的影子,来估计一下大约是什么时间吗?5.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设计】1.光和影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作业设计】1.下列物体中,()是光源。A.月亮B.镜子C.点亮的日光灯2.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只陶瓷盆,所产生的影子()。A.形状相同B.形状不同C.方向相同159\n3.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大小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影()。A.长短相同B.长短不同C.方向不同2.《阳光下的影子》【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的探究活动光和影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教材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深刻认识影子和光源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记录,学生把记录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反映影子长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于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所需观察时间较长,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建议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并实施实验活动,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下一节课开展数据整理和交流活动。【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且有一部分学生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变化的,了解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往往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根据目的耐心的坚持观察和记录,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长时间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并认识到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体会到真实观察和记录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而且,五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自主探究,但他们对于数据的整理能力还是相当缺乏的,他们更习惯于借助表格中的数据来发现规律,对于能够“可视化”地呈现物质变化规律的图表认识还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159\n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3.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时,影子最长。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2.根据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实验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人类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设计的计时仪器,能够分析其结构和原理,并能够自己尝试设计和制作简易日晷。【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难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教学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讨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预设10分钟)提问: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开展教学。学生初步说出太阳的位置变化和物体影子的位置变化,并画一画。二、实验观察(预设30分钟)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出示实验材料,提问:你认识这些材料吗?159\n简单的了解实验的材料: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注意:选择的小木棒不宜太长)提问:你能用这些材料来研究阳光下小木棍影子的变化吗?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3)A4纸比较轻薄,难以固定,也可以用泡沫板、塑料板或书本来当底座,将A4纸黏贴于上面。2.讨论观测记录的内容:提问1:如何选择观测地点提问2:要记录哪些内容?怎么记录?引导学生说出:(1)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如何使用指南针定方位;如何将实际方位与纸上记录的方位协调一致)观测前A4纸应该先画一个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十字方位。(2)影子的长度(3)观测记录的时间(年/月/日/时/分)3.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空旷的,日照时间长)。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课后,在其它课下课后观察记录,直到放学。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并鼓励学生在等待过程中注意耐心观察。第二课时159\n一、数据整理(预设25分钟)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尽可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发现。2.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整理这些记录,以便我们能更清楚的找到它们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由于我们测量的数据表较多,比较杂,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分类处理。我们可以将“影子的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绘制成柱状图,它能更容易地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讲解柱状图,指导学生将影子的长短变化绘制成柱状图。教师将其中一组的数据汇于ppt(1)从柱状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一天中,上午的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影子最短,下午时影子逐渐变长,傍晚时,影子最长。板书:长→短→长(2)你能试着解释下影子长短发生变化的原因吗?上午的时候太阳逐渐升高,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大,所以影子会越来越短;到了正午的时候太阳照射的角度最大,影子的长度最短;然后到了下午太阳要慢慢下山了,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小,影子的长度就越来越长。(3)再想一想,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用我们的装置去测量影子的长度可能会有多长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起个大早,再用我们的实验装置测一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的影子长度,和同一天太阳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看看哪个影子更长。完成实验并有记录和照片为证的同学可以获得积分奖励。3.对比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你有什么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太阳的方向:东→偏南→西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变化是由西→偏北→东二、“光影”运用——日晷的认识(预设15分钟)159\n1.出示地平式日晷,古人利用日晷来计时,你能说说日晷计时的原理吗?……日晷的结构:晷面和晷针2.出示日晷计时的补充资料。(1)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的使用。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因此最早的日晷可能是地平式日晷。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2)赤道式日晷:晷面为赤道面,晷面和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即为当地的纬度。晷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晷盘上的影子会分在晷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地区使用。【板书设计】阳光下的影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长短变化:长→短→长方向变化:西→偏北→东【作业设计】1.自主作业:选择一天,在同一个地方,利用实验装置测量、记录太阳刚出来时影子的长度和太阳快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哪个时候的影子更长。2.课堂练习——选择题(1)同一时间和地点,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A.形状相同B.方向相同C.长短相同(2)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159\nA.位置保持不变B.方向保持不变C.长短发生变化(3)阳光下,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5米。过了一会儿,旗杆的影子变长了。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A.早上B.上午C.下午(4)太阳下,将一根10厘米的铅笔笔直立在地上,测得其影子的长度5厘米;同时,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2米。旗杆的实际长度大约为()米。A.2B.2.5C.4(5)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A.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B.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6)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A.早晨B.正午C.傍晚159\n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五上《光》单元的第三课。“光沿直线传播”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基础上需要认知的“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概念是第二层级的概念,“光的散射和成像原理”是第三层级的概念,其他内容则是运用概念解释一些光现象或者运用概念的一些小制作。对于光的认识,小学生一般只要达到二个层级就够了。本课前面有《光和影》和《阳光下的影子》两课,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二个环节: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教科书中的左图,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柱可以依次穿过小孔投到纸屏,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教科书中的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个环节:解释影子为什么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希望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学情分析】159\n“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平时通过科普读物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概念,但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光的传播“路径”怎样的。而且学生对于传播“路径”都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2.知道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每秒30万千米。科学探究目标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光的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器材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指星笔、激光笔小组准备:小手电、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无孔KT板、票夹、黑色厨房下水软管、记录单159\n【教学过程】一、聚集问题:猜测光是怎样传播的(时间3分钟)1.你知道光有什么本领?我们知道光源都会发光,太阳是我们地球最大的光源,那你觉得太阳的光是以怎样的形式到达地球的?2.[PPT出示]把你的猜测画下来,并写出你的依据。3.学生汇报并质疑:这样猜测的理由是什么?4.出示并打开激光笔。你看到黑板上的这个红点(光斑),从这个发射器到黑板之间,我们看到它的连接线了吗?那它是否存在以曲线的形式或波浪线的形式传播到黑板呢?5.提示课题: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就是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究真相:自主设计并验证光是怎样传播的(时间20分钟)1.引导:光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如果它是直线传播的,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如果它可以以曲线或波浪的形式进行传播,我们又可以怎样来证明?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2分钟)2.交流汇报,同学们说一下哪些能在我们课堂实现,哪些只能在课后?3.根据材料来设计方案:(1)[PPT出示]实验器材:小手电、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无孔KT板、票夹、厨房下水软管,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2)组内交流方案。(3)组间交流方案。【预设一】把三张打孔的长方形卡对齐并用票夹固定,最后一张无孔KT板。打开小手电,观察无孔KT板上的现象。【预设二】把三张打孔的长方形卡对齐并用票夹固定,将中间第二张位置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打开小手电,观察无孔KT板上的现象。【预设三】拉直黑色厨房下水软管,用小手电在一头照射,观察现象。【预设四】弯曲黑色厨房下水软管,用小手电在一头照射,观察现象。4.学生开展实验,老师巡视。[PPT出示]实验探究要求:159\n①安全实验,团结协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②记录证据方式:文字或图画。③实验完成后,整理材料并讨论汇报形式,确定汇报人员。三、研讨真相:在实验中我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预设10分钟)1.聚焦问题,展开汇报(1)你们小组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为此你们用了几种方法进行验证。(2)这验证实验你们是怎么做的?2.汇报组以边演示边介绍方式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注意:在汇报时不要着急,让学生把话说完。要帮助学生理清他们的方法,以及用此方法得出的结论。)3.一次实验能否得出:光是直线传播?其他组的其他方法介绍一下。4.其他组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光的传播路径。板书: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四、拓展证据:多方支撑结论(时间5分钟)1.[PPT出示]解释影子的形成:回顾一下,由于我们的人是不透明的,当我们站在阳光下会形成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吗?2.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学生举例说明。预设:广场上的灯,车灯,阳光,大雾天的灯…………4.[PPT出示]展示图片。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5.小结:出示指星笔,让学生看看直线传播的光。6.[PPT出示]微课:“人类如何测量光的传播速度”。光是直线传播的,它传播的有多快呢?比汽车快,飞机快?同学们都认为是很快,老师举个例子:用世界上最快的飞机x—43A约每小时8000公里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2年,飞驰的的汽车每小时100公里,从太阳到地球大约需要171年。那么你知道光从太阳到达地球要多少时间吗?板书:光的传播速度达到了每秒30万千米。五、当堂检测(时间2分钟)159\n【板书设计】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直线传播光传播速度:每秒30万千米【作业设计】(1)光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A.曲线B.直线C.折线(2)光在空气中以每秒()的速度传播。A.30行米B.30万千米C.340米(3)从太阳到地球,光要旅行8分钟,那日地之间大约()千米。A.240万B.2400万C.14400万(4)下面对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A.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了。B.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后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5)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一侧。A.对光B.背光159\n4.光的反射【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学生们经常玩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不少学生还会制作多种反光玩具,如潜望镜、万花筒等等,本课教学活动就是在学生的这种基础上展开的。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亮目标”;第二部分是“运用光的反射”。【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学了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知识,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变化。关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学生会用镜子把光反射到其他物体上,本课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2.制作简易潜望镜。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159\n【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难点: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潜望镜模型。小组:手电简、遮光板,乒兵球、平面镜、制作潜望镜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3分钟)1.利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我们看教室外阳光灿烂,教室黑板上却没有一丝阳光,你们有办法把外面的太阳光请到黑板上吗?2.说一说他是怎样做到的。二、探究活动——照亮目标(10分钟)刚才,有同学用平面镜就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照亮目标。1.小组讨论:(1)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小组人员分工等问题。2.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1)根据讨论的实验方案分步进行实验操作。(2)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3)完成后展示自己画好的光线图并描连光是怎样传播的。3.出示课件并讲解光的反射。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反射光的传播路线(1)在这个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2)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光的传播路线,你还能发现什么?预设: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5.揭示课题。159\n(课件展示)通过刚才照亮目标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另一个特性一一反射板书课题:光的反射三、运用反射(20分钟)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一些难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反射的例子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吗?学生先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a.汽车观后镜b.额镜c.灯d.汽车车灯e.手电简f.墙都剧成白色等等)2.师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反光镜和医生用的额镜。(1)分别观察图:a.汽车反光镜是怎样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的?b.医生为什么用额镜能给病人检查耳朵?(2)在图上画出光的路线图。3.阅读课文资料:科学家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4.解释:(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上灯罩?(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5.用光的反射原理做潜望镜。(1)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今天我们也利用光的反射做一个观察工具——潜望镜。(出示潜望镜)让学生蹲在桌底试验一下潜望镜的“妙处”。(2)学生自学课本上第32页制作方法。(3)分发制作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师提醒注意镜片放置的位置、角度以及镜面的朝向)。(4)让做好的同学检测一下效果。(没制作好的同学下课接着做)四、课堂总结(5分钟)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2.认识反光的危害。(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159\n五、课外拓展课外调查光污染的危害及原因(2分钟)【板书设计】4光的反射光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面镜医生额镜——凹面镜潜望镜的原理——光的反射【作业设计】一、活动记录二、课堂练习1、填空题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以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2、选择题教室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A、美观B、有利于光的反射3、简答题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159\n5.光与热【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从第5课开始,要着手研究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并且知道阳光越多、越强,温度就越高;阳光越少、越弱、温度就越低。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如何把光线会聚起来,能形成强光和高温。第一块内容首先初步了解热光源和冷光源,然后推测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高低的关系,接着实践光的多少与强弱的关系,最后探究得出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那怎么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通过玩镜子,初步利用镜子反光的作用,体验汇聚光线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温度计的温度产生变化的过程,发现光与热的关系。同时,镜子的数量从少到多,不同数量的镜子会聚光线,投射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与一面镜子相比较,又会有怎样的情况出现呢?通过实验、记录、研讨活动,总结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可以认识到镜子数量由少到多,投射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产生的温度有差异,镜子数量少,光线会聚少,温度计显示温度低;镜子数量多,光线会聚多,温度计显示温度高。159\n第二块内容,除了通过多面镜子可以得到强光,还可以用凸透镜或者凹面镜得到强光和高温。通过用凸透镜和凹面镜的实践,发现它们也能会聚光线。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像放大镜一样的凸透镜也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人们利用凹面镜的能会聚光线的特点,发明了太阳灶,点燃了奥运会圣火。普利斯特用凸透镜会聚光线得到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发现了氧气。【学情分析】不少学生用类似镜子的材料玩过聚光的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将光线会聚在一起能产生高温,甚至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多面镜子会聚光线比一面镜子会聚光线得到的温度更高的规律。但是,除了镜子,是否还有其他材料也有这样的效果,产生这种现象,学生的体验不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过程与方法1.对光合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折线统计图。4.自觉地将实验结果和假设相对照。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怎样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难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思考,证明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凹面镜、凸透镜,背阴的墙面(事先踩好点)等。159\n小组:每组5面小镜子、1个温度计—气温计(事先把温差大的删除)、凹面镜、放大镜、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课题(预设5分钟)1.复习旧知识引入:在前几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光源。知道打开的电灯是光源,屋外高挂天空的太阳是光源,你还知道哪些是光源吗?2.了解光源的分类:一类是冷光源,这些光源只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日光灯。另一类是热光源,这些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3.[材料准备:可调节灯光明暗的台灯]老师手上有一只台灯,打开旋钮,你们看见什么?(灯光),请一位同学上来,感受一下灯光外灯罩这里的温度,什么感觉?(热)。这台灯是光源中属于热光源这一种类。随着旋钮的转动,灯光怎样变化的?(明暗变化,也可引导是光线强弱的变化)。台灯的光线有强弱变化,那么光的强弱会影响周围的温度吗?光的强弱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呢?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热量)。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如果,把台灯换成太阳呢?你觉得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呢?4.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光与热》(板书课题)二、探索: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5面镜子、1支温度计--气温计、胶带纸、作业本]过渡:怎么可以用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我们的思考呢?1.热量的大小用什么来检测呢?(温度计—气温计)2.我们有什么办法创设强弱不同的太阳光呢?(如果给小组提供镜子,你们有办法了吗?)3.有了材料,那我们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让学生思考,教师点拨)159\n4.师生一边讨论,一边出示作业本的记录表(作业本P24.1)。镜面数0135光的强弱测得温度5.注意事项:---PPT(1)各组商量好每个同学的任务分工,人人要参与。a.气温计根据镜子在地面位置的摆放,用宽胶带贴在高度合适、背阴的墙面上。(说明:可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按照此教案上的方法来,不需要有同学手拿气温计。也可以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来做,拿气温计的同学在墙面上贴着宽胶带做标识,保持温度计的高度不能变,同时建议背对同学们,一位同学的手累了,可以换人)b.每组5面镜子,按照讨论的方法有序地进行实验(气温计从无到有变化)。c.镜子离气温计不能太远,减少光的损失并避免走动影响实验。d.随着镜子增多,每面镜子的反射光线要准确、集中投射在气温计玻璃泡上。e.各组在实践中,注意安全,注意防晒,更不能把光投射到同学们的眼睛里,以免损伤眼睛。f.气温计停止变化时才能记录数据,观测中不能随意变动气温计的位置。(2)实验地点:学校操场(3)实验时间:8--10分钟(或者听教师哨音结束)教师巡回指导。(4)实验结束,回实验室整理数据,完成作业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三、实践:实验发现(预设17分钟)[材料准备:同第二版块内容的材料准备]1.引导学生按照小组来到学校操场或者合适的地方实验。2.按照实验注意事项完成“光的强弱和温度关系”的实验。3.完成实验后的小组回教室整理数据,完成相关作业本内容,进行总结。4.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将作业本上的柱状图改成折线统计图,节约时间,效果明显)159\n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光线越强,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光线越弱,热量越少,温度越低。6.思考:我们的实验能证明自己的思考了吗?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多面镜子、凹面镜、凸透镜]过渡:如果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再增加N面镜子,会怎样呢?1.人们摆放了很多面镜子,把光都聚集在一点上,而它的样子刚好形成一个凹面,是不是这样啊?(教师实践摆放)这样的样子形成的一个镜子就是凹面镜。2.凹面镜的原理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汇聚到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3.凸透镜的原理阳光照到凸透镜上,透过镜面后汇聚到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4.凹面镜和凸透镜的应用太阳灶—凹面镜原理奥运圣火的采集—凹面镜的原理普利斯特列制取氧气—凸透镜的原理5.放大镜汇聚光线点燃纸片的做法,有些学生已经玩过了,可以指导一下方法。从上面几个实例看出,凹面镜和凸透镜有汇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的作用。记得实验时,不能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望远镜看太阳,保护自己的眼睛。6.根据实际上课情况,看是否能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小结:今天我们课堂的所学,希望能指导同学们健康、安全地生活,科学的利用光和热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五、整理材料、离开实验室【板书设计】5.光与热159\n镜子能会聚光线一面镜子比多面镜子汇聚的光线弱,得到的温度低光越强,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凹面镜能汇聚光线,得到高温凸透镜【作业设计】1.课堂实验中,用一面镜子比用多面镜子投射到温度计的玻璃泡是测得的温度要()。A.高B.低C.一样高2.下面镜片中,不能把光汇聚起来的是()。可配图A.凹面镜B.凸透镜C.凸面镜3.如图所示,农村常用的太阳灶是利用()原来做成的。配图A.凹透镜能汇聚光线B.凸面镜能汇聚光线C.凹面镜能汇聚光线159\n《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材简析】《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五课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太阳是世界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并了解在生活中我们运用光和热的实例,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上节课主要是从发光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得到更多的光。而这节课主要是从受光的角度出发,从颜色和照射角度考虑如何得到更多的光。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我们人类利用太阳的光能和热能为人类服务的一些实例入手,来了解很早人们就开始利用太阳获得更多的光,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再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可以汇聚阳光这一事实,引出探究的课题。第二板块:通过猜想并设计两组实验,分别为“物体吸热和颜色的关系”和“物体吸热与摆放位置的关系”,其中第一组实验中还隐含了“物体吸热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这组实验。再通过整理交流数据,让学生通过数据汇报整理,对物体吸热多少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依次应用于生活实际。第三板块:通过本课与前面所学内容的整合,对还能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适当加以课外拓展。【学情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知道太能热水器都是斜着摆在屋顶上的;夏天常常会穿浅色的衣服更凉快;做操时黑色的头发最容易吸热;宇航服是白色的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但为什么是这样缺少一定的思考。本课中,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让学生清楚感受并解释这些生活现象才是本课所要达到的目地。两大组实验(三小组实验)怎样合理高效的完成,除了天时(足够的光照)条件外,设计实验和实验器材的选择都是要进行引导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颜色吸热能力不同;像黑色这样不容易反光的颜色吸热能力强,像白色这样容易反光的颜色吸热能力弱。表面光滑的浅色物体吸热能力更弱。159\n2.阳光的照射角度会影响材料的吸热;接受阳光的直射将获得更多的热量。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测量不同颜色的纸袋在光照下地温度变化,研究不同颜色的吸热能力。2.通过测量放置在不同位置的黑色纸袋在光照下的温度变化,研究阳光的照射角度对物体吸热能力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体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过程,感受严谨开展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光的知识在太阳能热水器中广泛应用并引发思考。【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相同物体放置在不同位置时吸热能力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物体的吸热能力的比较。难点:改进实验器材,让对比实验更有高效,数据更精确。【教学准备】教师:等大的,不同颜色的卡纸袋(黑色,白色,红色,铝铂纸),温度计.小组:组合好的测试套装(卡纸袋-不同颜色,不同表面光滑程度,温度计),实验记录单,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知道太阳的相关知识出示图片资料: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6千多度,内部温度高达两万多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却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2.生活中利用太阳的例子。(1)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我们利用了太阳的光能和热能呢?(2)出示不同领域内使用太阳能量为人类服务的工具。159\n预设:生物方面(人和动物都需要晒太阳,植物依托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生活方面(晒稻谷,晒盐,晒被子,通过蒸发的方式把水分去除)能量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水泵,太阳能路灯等)3.设问:仔细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为什么都是深色的?为什么都是斜着摆放的?(预设:深色吸热多,这样摆放可以多吸收阳光)4.你这样认为,有没有证据支持你的观点?(预设: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板书课题)怎样吸收更多的光和热二、实验设计:物体吸热多少与颜色,光滑程度,角度的关系(预设20分钟)研讨,设计完善实验方案1.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多少的关系。(1)出示表面光滑程度相同,颜色不同的纸(白,红,黑)提问:这几种颜色的纸,谁的吸热能力更强呢?为什么这么认为?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测?(预设:将不同颜色的卡纸放在太阳下,比较哪种纸比较热)怎么比较?你还需要什么工具?(预设:温度计-测量温度。比相同时间内温度上升速度的快慢。)(2)实验注意事项:提问:要保证实验公平有效,你觉得要为小组同学提供什么建议?(预设:在相同的环境下,摆放的方式一致,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并记录。)2.实验二: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与吸热多少的关系。出示两张大小,颜色接近的纸,一张为铝箔纸,一张为白纸。提问:如果同为浅色的纸,那它的吸热能力还与什么有关呢?如何设计实验呢?159\n(预设:在相同的环境下,摆放的方式一致,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并记录)3.实验三:物体摆放的位置与吸热多少的关系。出示三种摆放位置不同的纸袋,请同学猜测那种方式吸热最快?(预设:在相同的环境下,颜色一样,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并记录。)4.出示记录单,学生分组开展研究。提示:因为时间的问题,建议实验一、二可以同步进行。一、二组和第三组实验可以任选其一。三、收集数据,交流研讨,得出结论(预设12分钟)1.通过实验,我们收集了不同颜色,不同光滑度,摆放位置不同的纸袋在相同时间内的温度变化,通过绘制折线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交流(预设:黑色的纸袋升温最快,铝箔纸纸袋的升温最慢,与阳光垂直摆放的纸袋升温最快)2.小结梳理: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本领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本领较弱;容易反光的物体,吸热的本领比较差。与阳光垂直的物体吸热本领强四、运用巩固,拓展延伸(预设3分钟)1.现在你能解释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为什么要用黑色的材料制成了吗?2.夏天我们应该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宇航员的衣服为什么要做成白色和银色。3.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为什么要撑成斜面呢?能不能平放?(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的图片)4.太阳的光能和热能还有很多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那些?(出示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板图片)5.课后拓展:太阳的光能和热能还能在那些方面可以应用?在生活中有没有体现。159\n【板书设计】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颜色:深色比浅色更容易吸热光滑度:反光能力越强,吸热本领越弱位置:与阳光垂直吸热最强【记录表】【作业设计】159\n1.在外太空,由于缺少大气层的保护,阳光的辐射强度大大强于地球表面,为了有效地阻挡辐射的危害,宇航员通常要穿(A)的宇航服。A.白色B.黑色C.蓝色2.阅读下面资料,太阳的光能和热能与其它能量相比,有那些优点(A.B.C.D)。(可多选)A.普遍性B.巨大性C.无害性D.永久性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便于采集,且无须开采和运输。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根据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贮量足够维持上百亿年,而地球的寿命也约为几十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阅读上面资料,你觉得在生活中还有那些方面可以利用太阳的光能和热能为我们服务?159\n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光的一些基本特性,还知道了光和热的关系。特别是第5、6两课的学习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活动作了铺垫。本节课通过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中能巩固升华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学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第二部分根据工作原理进行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热水器的保温效果等。学生通过的分析并设计,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也渗透了“stem”教育的学习理念。【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学生都有所了解,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过太阳能热水器,但学生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材料的了解还是较为陌生的,知之甚少。学生需要实际观察太阳能热水器,了解材料性能等,以便建构太阳能热水器的“原型”,为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做铺垫。学生设计、制作的热水器可能不会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但这会促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工程师那样创造,考虑从原理到材料选择,计划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159\n科学探究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科学态度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2.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难点: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教学准备】预习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材料、原理等知识。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出问题(预设5分钟)[预习准备:到太阳能热水器工厂或者商店观察太阳能热水器构造,或者搜集资料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材料、原理等知识。]出示太阳能热水器图片,太阳能热水器是我们平时生活经常见到和用到的,经过课前的搜集和观察,提问:关于太阳能热水器,你已经知道些什么?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板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59\n引出问题: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要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我们就要了解它的构造怎样?它又是如何工作的?二、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预设15分钟)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化器,它的构造怎样?(1)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汇报讨论结果。(2)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真空集热管、绝热贮水箱、反光板、支架、连接管道和控制系统。(3)提问:各部分有什么作用?(4)学生发表观点。2.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述?(1)小组讨论、汇报(2)观看太阳能热水器图示工作原理后,再进行描述。小结: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通过控制系统进出冷热水。工作过程:通过集热管吸收太阳能给冷水加热,然后把热水送到保温箱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我们需要用热水时,通过控制系统放热水,并补充一定量的冷水到集热器进行加热。三、研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预设15分钟)1.每一位同学都来担任小设计师,自己设计简易太阳能热水器。(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思考:需要的材料?升温和保温的措施?需要注意的问题?设计图?(2)出示制作要求。(3)(3)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填写学习单。(4)(4)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159\n小结:塑料瓶、盒子既是集热器又是保温箱。用塑料瓶装水,容易让阳光射进去,但可以减少热量外流,起到升温和保温的双重作用。盒子里面涂黑色,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盒子内瓶子的背面贴锡纸是为了加强反射,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外流。盒子的盖用塑料薄膜,也和塑料瓶一样,减少了盒内的热量向外辐射。瓶子周围用塑料泡沫,是为了保温。装塑料瓶的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使阳光直射。(5)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四、总结、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预设5分钟)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的设备。2.根据每个小组设计方案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下节课准备展示。【板书设计】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真空集热管、绝热贮水箱、反光板、支架、连接管道和控制系统。【相关表单】《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方案设计时间:年月日小组成员材料准备设计方案设计样图159\n【作业设计】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转化为(),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的设备。A.热能B.光能2.太阳能热水器的绝热贮水箱主要用来吸收太阳的热量。()A.正确B.错误159\n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教材简析】《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8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两课内容是一个整体,是需要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时工程实践过程,是典型的设计和工程技术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一课的主要内容分为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和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两部分。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不同结构。而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这一部分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检测效果,分析我们制作的热水器热效能好坏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措施。本课内容安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光》单元光和热有关的知识,通过测试改进,优化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效能。让学生在完善太阳能热水器的工程实践活动中,认识到科技创新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将知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实际任务中,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培养团结合作以及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检验自己小组作品的热能效,学生们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太阳能热水器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159\n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获得更多热”的方法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2.总结、评价、改进太阳能热水器。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的乐趣。2.认识到科学技术应用对生活所带来好处。3.培养团结合作以及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获得更多的光和热”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检验、分析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并做出改进。【教学准备】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小组: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数显温度计、秒表、每组两杯等量的水、改进制作所需材料(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各种制作材料)。【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自由观赏各组的太阳能热水器)一、检测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拟光照的装置、数显温度计、秒表、定量冷水、小组热效能检测记录表、黑板数据汇总大表]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热水器热效能检测达标赛。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各组的太阳能热水器,发现每个小组的设计都各有特色,那哪个小组的太阳能热水器使水升温的效果最好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个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达标赛。2.交流比赛注意事项。(1)了解检测规则,明确公平性原则。提问:为了比赛尽可能公平,你们觉得比赛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159\n(预设:水的多少相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光照时间长短相同、光照强度相同等)(2)明确达标等级划分及测试操作要求。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热效能记录表第组开始的水温3分钟的水温6分钟的水温达标等级(在括号里打√)改进前()A.6分钟上升10度及以上()B.6分钟上升5-10度()C.6分钟上升5度及以下上升了()度上升了()度比赛操作提示:①将200毫升水倒入热水器中读出开始时的温度并记录。②在规定的摆放区域将热水器调节摆放好。③各组同时开始计时,在记录表上分别记下3、6分钟时的水温,算出水温上升多少度,并根据达标量表确定达标成绩汇总黑板记录表。④本次比赛时间8分钟,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分组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效能。检测升温效果并记录各个热水器的达标能效。4.交流自制太阳能热水器设计与升温、保温策略。[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图片及设计图,以照片形式上传课件供小组介绍展示时投放。]请不同达标等级的组介绍自制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设计及采取的升温保温措施,互相学习长处,互提修改意见。预设各组涉及的升温保温措施如下:①加深颜色(将塑料容器用颜料涂黑或用黑色卡纸包住)②聚集更多光线(在装水容器后侧、底部等位置用锡箔纸、平面镜反光或用凸透镜、凹面镜聚光)③周围用保温材料(用泡沫塑料、报纸、毛巾等材料围住装水容器)④调整被照射角度(给热水器装支架)⑤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用保鲜膜把装水容器和空气隔离)159\n……二、二次改进设计并再次检测改进后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效能(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改进制作所需材料(剪刀、双面胶、透明胶、各种制作材料)、模拟光照的装置、数显温度计、秒表、定量冷水、小组热效能检测记录表、黑板数据汇总大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进,改进完再进行第二次达标检测。操作提示: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到老师的材料超市应需领取。2.重新领取一杯200毫升的水倒入。3.同样需要记录下各个时间的温度。最后请算出共上升的度数汇总黑板表格。4.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升温保温措施。5.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15分钟。第组开始时的水温3分钟的水温6分钟的水温达标等级(在括号里打√)改进后()A.6分钟上升10度及以上()B.6分钟上升5-10度()C.6分钟上升5度及以下上升了()度上升了()度三、展示完善后作品,交流改进后设计(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各组改进后的太阳能热水器图片及设计图,以照片形式上传课件供小组介绍展示时投放。]根据再次检测的成绩对比介绍太阳能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效果。四、拓展延伸寻找更多的热效能策略(预设2分钟)159\n再次对比真正的太阳能热水器,思考更多的策略。提问:通过同学们的改进,大部分小组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升温保温效果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除了能用我们刚才的这些方法来增加升温效果以外,那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增加升温效果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真正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找到灵感了吗?(预设:增大与太阳的接触面、做成一个一个管子的形状、用扁一些的容器等)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升温、保温效果更理想呢?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课后继续改进完善设计。【板书设计】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升温、保温措施①加深颜色②聚集更多光线③周围用保温材料④调整被照射角度⑤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作业设计】1.用太阳光照进行太阳能热水器热效能检测时,以下哪点说法是错误的()A.检测时,放入水的起始温度应该保持相同。B.检测时,不同的组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C.检测时,各组光照时间需保持相同。2.以下不属于太阳能热水器升温、保温措施的是()A.盒子内部涂成黑色B.把泡沫块放在装水容器周围C.装水容器背面和盒子的外部贴锡箔纸增强反光159\n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159\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教学过程】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胶篮球。]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2.[PPT2出示蔚蓝色地球]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预设:①很多海水;②凹凸不平的;……)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球的表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二、由远及近,产生需求(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3D世界地形图。]1.[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刚刚我们远远地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那现在我们就通过它带我们走进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2.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3.简要交流:地球表面是怎样的?(预设:①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②陆地都漂在海洋上。(PPT3出示海水抽干的地球表面图片)③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159\n4.[PPT4-9出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图片]小结:地球表面是有起伏的,人们用“地形”来描述它的起伏状况。地球表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添加课题:的地形)5.判断家乡的地形,产生认知需求(1)[PPT10出示家乡主要景点照片]提问:请你看一看,这个地方属于哪种地形?(预设:平原、丘陵、盆地……)(2)提问:不同的人对我们这里的地形有不同的看法,你觉得你在判断地形的时候有哪些困难?(3)讲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站得高一些,看得广一些,更准确地认识这个地方的地形。三、细析凹凸,认识地形(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3D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记号笔、纸条10张。]1.初看中国地形图,明确家乡的地形及特点,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1)[出示PPT11]讲述:请在地形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思考这块区域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种地形?[PPT11继续出示高度表]讲述: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2)学生观察。(3)小结交流。(说明:教师在班级大表上板书地形名称,在纸条上写地形特点,并贴在大表中相应地形表格中。)2.讲述:[手指板书表格]除了**地形(说明:**指的是前面一个环节研究的家乡地形),[出示PPT12]其他地形在我们国家地形图上能找到吗?这些地形又有什么特点?除了我们家乡有**地形,还有其他地方也是这种地形吗?讲述:请你把找到的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写在纸条上,写关键词,写好就贴到黑板上。如果你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发现,也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黑板上。3.学生观察地形图,并记录,将记录纸贴在黑板上。(约用15分钟)4.交流汇报。159\n(1)交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及特点(说明:一位学生说,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对每种地形特点进行补充小结。)(2)[PPT13出示青藏高原和平原实景图]提问:这两张图片,哪张是高原,哪张是平原,你是怎么判断的?(3)[出示PPT14]提问: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区别?(4)提问: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发现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四、拓展延伸,铺垫下文(3分钟)1.[PPT15出示九寨沟图片]提问:你能判断这里的地形吗?还需要哪些条件?2.[出示PPT16]讲述: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形,在后面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研究。【板书设计】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多,陆地少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贴学生观察记录高原的地形特点贴学生观察记录平原的地形特点贴学生观察记录盆地的地形特点贴学生观察记录山地的地形特点贴学生观察记录丘陵的地形特点【作业设计】1.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A.山地B.平原C.丘陵D.高原E.盆地159\n2.暑假期间,小华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他们来到的地方的地形具有“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平均海拔1000米”的特点,小华的旅游景点可能是()。A.四川B.九寨沟C.内蒙古大草原D.华北平原3.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陆地多、海洋少B.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C.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山地高原、西部多平原参考答案:1.略2.C3.B159\n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材简析】《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探究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第8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旨在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本课在最后部分涉及到“外部力量”的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近年来地震频发,让学生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则缺乏认识。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察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思维特点,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教学目标】159\n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引起地表地形迅速激烈的变化。2.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会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知道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和模拟实验,经历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的过程,了解地球内部具有力量,会影响地壳运动,进而影响地表地形的变化。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敢于大胆推理、认真观察、收集证据、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和消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从而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PPT5-8的内容)、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演示材料: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59\n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有山脉、高原、裂谷、海沟……,地球上的这些地形地貌是永远不变的吗?2.聚焦:[PPT2出示]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地形发生变化了吗?[出示PPT3]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PPT4]讲述: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形变化?二、探索和研讨: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预设32分钟)(一)了解火山、地震改变地形1.讲述: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PPT5-7的内容相同。有两种方式提供给学生: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PPT。)2.学生阅读资料,尝试合理分析。3.[出示PPT5—9]全班交流: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的?4.[PPT10出示“火山喷发”微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交流寻找到的补充证据。(预设:火山的爆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等,增加了新的陆地、岛屿,使得山脉升高、形成新的湖泊、大地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而陆地和海底地震则会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地震和火山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在改变着地球上的地形。)(二)了解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材料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立体模型、板块运动相关视频][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准备: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1.提问:同学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159\n2.借助模型、视频,研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成说(1)[出示PPT11]讲述: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讲述:目前很多科学家认为地球地壳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并不断运动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示PPT12-13]3.分组模拟实验:了解板块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变化的影响(1)提问:地球内物质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怎样的影响?(2)讲述:让我们进行一些模拟实验,进行探究。(说明:出示相关PPT,采用教师讲述及学生阅读的方法,明确实验方法。[出示PPT14]模拟实验一:用两张纸模拟两大板块,水模拟地球内部物质,用吸管吹水模拟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实验方法: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把一支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观察所看到的现象,特别是两张纸的相对位置会有怎样的变化。[出示PPT15]模拟实验二:将铅画纸或报纸相叠,模拟大陆板块。实验方法:双手按住毛巾两端往中间推动,模拟板块碰撞和挤压,观察毛巾的变化。[出示PPT16]模拟实验三:用一块侧面染着不同颜色,且沿着中间斜着切开的长方形泡沫塑料块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实验方法: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水平等不同方向的错动,观察地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出示PPT17]模拟实验四:用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实验方法:用手从两端往外拉,从橡皮泥开始拉伸直至断裂时,观察地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出示PPT18]讲述:请大家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4)分组模拟实验探究,教师巡视。4.研讨交流:结合模拟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地球内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怎样的影响?模拟实验二、三、四的现象,又可以告诉我们板块运动会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怎样的影响?(预设:地球内部运动会让地表板块分离或靠紧;板块运动又可能会让地表形成新的山脉、高原、峡谷、盆地等不同的地形,从而改变了地球地表的地形。)159\n5.[出示PPT19]提问:同学们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出示PPT20播放视频“板块运动的典型例子”,再依次出示PPT21/22/23]提问:现在,你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做出推测的理由是什么?(预设:喜马拉雅山脉还会不断变高,东非大裂谷还在不断变宽,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海峡。因为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所以会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三、总结延伸(预设5分钟)1.小结:(1)提问:大家现在能来说说地球表面凹凸不平,有海洋、有陆地,有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高低不同地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预设: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引导指向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2)提问:所有地表地形的变化都如同火山、地震引起的那样强烈呢?(预设: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2.过渡引导: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外在力量的表现,是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很大原因,但还有来自于地球外部的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量,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它们又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四、完成作业及点评(2分钟)【板书设计】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剧烈改变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地震)地形缓慢改变会改变地形地貌159\n【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资料】1.地震后形成的裂缝2.1920年宁夏地震形成的湖泊3.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流淌4.长白山天池5.1963年,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一艘渔船在海面作业,人们突然看到那里的海水汹涌翻滚,烟柱腾空而起,结果一昼夜之内在海面升起了一座岛屿(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6.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活动记录使用说明】1.活动记录单见PPT11。2.可以用图文结合或者学生喜欢并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作业设计】159\n1.由不时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可知,地球内部是()。A.空心的B.静止的C.运动的2.绝大部分地震会发生在()。A.地壳B.地幔C.地核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冲出地面,形成了()。A.地震B.火山C.板块运动参考答案:1.C2.A3.B159\n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材简析】本课是《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三课,从这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本课重点是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及图片资料等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改变了模样。教科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先引导学生猜测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和图文资料验证自己的想法;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认识到风化作用使岩石改变了模样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学情分析】学生对岩石的模样是否会改变及变化原因缺乏思考,对它们的认识大多来自书本知识。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现象、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取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部因素可能对岩石造成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岩石在温差、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2.知道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图片或实物的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通过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并初步解释其变化的原因。159\n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并用流程图或图绘的形式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及查看照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风化作用。教学难点:综合模拟实验中所得,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颗粒岩石1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垃圾盒(扔火柴梗用)、护目镜、带盖透明塑料瓶、小粒岩石若干、*记录单。(说明:用于加热的岩石粒的大小能用镊子夹住即可,尽量避免一加热即爆裂的岩石,以防止学生操作时发生危险。用于做流水作用的岩石粒在选择时可以放一些硬度较小的,碰撞后容易碎裂的岩石,以期让现象更明显。)演示材料: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等,利用石膏粉、绿豆种子、小碗等进行的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的装置。【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4分钟)1.[PPT2-11出示各种岩石照片]讲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照片,请大家一起来欣赏。2.[PPT12出示岩石碎裂及鹅卵石图片]讲述: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但是这些图片上的岩石,为什么有的布满了裂缝?有的还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再看这些鹅卵石,它原本就是这么光滑圆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PPT12出示课题]。159\n3.提问: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引起岩石模样的改变?(根据学生猜测进行板书)(预测:冷热(温度)变化、水流、风沙、植物、动物、微生物……)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预设30分钟)1.提问:我们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吗?(说明: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按以下实验安排出示相应器材进行引导。)2.分组实验一:研究冷和热变化对作用[材料准备:酒精灯、大颗粒岩石1块、火柴、镊子、装有约三分之二杯水的烧杯、护目镜、垃圾盒](1)[出示酒精灯]提问:用酒精灯可以模拟哪个因素?(预设:受热——模拟太阳暴晒)提问:那岩石在自然界会不会受冷呢?如何模拟?(预设:放入冷水中——模仿岩石受冷)(2)讲述:这样的冷热交替会让岩石发生变化吗?让我们进行实验验证。播放微视频《冷热交替对岩石的作用》,明确实验操作方法。出示温馨提示[PPT13]。(3)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4)交流:你看到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预设:水变浑浊、烧杯底部有岩石碎屑、岩石块出现裂缝……)[出示PPT14]冷热交替(温差变化)能改变岩石的模样。3.分组实验二:研究流水对岩石的作用[材料准备:带盖透明塑料瓶、小粒岩石若干](1)[出示几块洗干净的小石子和有水的塑料瓶]提问:将这几块洗干净的小石子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发生变化吗?你觉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讲述:想试试看吗?播放微视频《流水对岩石的作用》,明确实验操作方法。提醒:务必先观察下小石子和水再进行实验,以便与实验后进行对比。159\n(3)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4)交流: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观察到水变浑浊、瓶底出现岩石碎屑、有的岩石粒碎裂……瓶子晃动,使瓶子里的小石子跟着晃动和互相撞击,一些岩石碎屑就掉落下来了,使水变得浑浊。)[出示PPT15]流水作用能改变岩石的模样。3.演示实验:研究植物的作用(1)[出示PPT16石抱树图片]提问:看了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法?能不能用模拟实验证明植物对岩石的变化也在产生作用呢?(2)播放微视频《植物对岩石的作用》。(3)提问:凝固的石膏块模拟什么?如果萌发的绿豆苗能改变“岩石”的样子,你觉得会观察到什么现象?(4)[出示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结果的装置]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石膏块裂开了一条缝,绿豆苗从缝里钻了出来。说明绿豆种子在萌发和生长过程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5)提问:在自然界中,你是否观察到过植物改变岩石模样事例?[出示PPT17-19]植物作用能改变岩石的模样。4.总结(1)[出示PPT20]通过模拟实验和一些自然中观察到的事实,我们知道了岩石会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产生碎裂,继续风化会变成小石子和沙,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岩石的风化[继续出示PPT20]。请你试试用画图的形式来说明岩石风化的过程。(2)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画图总结。三、认识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预设3分钟)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杰作吧![出示PPT21-23]2.[出示PPT24-25的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云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提问:请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它们是怎么形成的?159\n四、完成作业及点评(预设2分钟)五、布置课外拓展活动(预设1分钟)[出示PPT26]讲述: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请看,这是宝石山上的风动石,也叫寿星石。你觉得是怎么形成的?请在课后实地去考察一下,分析一下它的成因。(说明:此处内容可根据自己家乡所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板书设计】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冷热变化(温差)风化作用流水作用生物作用大气作用【活动记录使用说明】课堂作业本上的实验记录只有一个因素的研究记录,并且需要写的内容较多,故建议老师还是要自己进行重新设计更为合适,记录表设计参考如下:记录表一:冷热作用下岩石的变化小石块水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结论159\n记录表二:水流作用下岩石的变化小石块水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结论【作业设计】1.填空:造成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等。2.选择:(1)杭州灵隐的飞来峰上,我们发现有许多石刻造像表面出现剥落和破损,除了人为因素外,还可能是()。A.火山作用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2)右图研究的是()对岩石的影响。A.温度变化B.水流C.动植物活动*(3)暑假,小明坐车从成都出发去九寨沟旅游,沿途看到:岷江从下游到上游的河道里,岩石从鹅卵石逐渐变成巨大的有棱有角的岩石块。这是因为()使岩石发生了改变。159\nA.冷热作用B.流水作用C.植物作用参考答案:1.冷热变化(温差)、流水、生物、大气2.(1)B(2)A(3)B4.土壤中有什么【教材简析】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其中,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学生对土壤中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体层面,对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学生是不了解的。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有研究兴趣,而且经过前期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这节课将指导学生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科学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159\n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包括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成分,感知土壤不同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潮湿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干燥并且捻碎的土壤、装有清水的透明杯子(如烧杯)、勺子、搅拌棒(如筷子)、实验记录单等。(如果条件允许,准备孔的粗细不同的筛子、纱布)演示材料:PPT课件;事先做好的沉积实验结果。(如果条件允许,准备干土壤、火柴、酒精灯2、铁勺3、蒸馏水、土壤浸泡液) 【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出示PPT2]讲述:自然界中,整块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碎裂,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成为土壤的一部分。2.讲述:你能在土壤中找到岩石风化而成的颗粒吗?除了它们,土壤中还有哪些成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PPT2出示课题]。二、探索和研讨土壤的成分(预设33分钟)159\n(一)观察潮湿的土壤[材料准备:湿润的土壤、牙签、放大镜]1.讲述: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刚从花坛里采集的土壤,还准备了放大镜、牙签,[PPT3出示要求]请仔细观察土壤中有什么,并记录在作业本“活动记录”相应的格子中。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预设:手摸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有小石子、泥等。学生还可能会说到土壤中空气,有动植物残体。)(二)观察干土壤和沉积实验[观察干土壤的材料准备:晾干并且捻碎了的土壤、牙签、放大镜](说明:如果条件允许,为学生准备孔的粗细不同的筛子、纱布等,使用时,孔粗的在上、孔细的在下,这样,就能利用筛的方式将颗粒分类,利于学生观察不同颗粒的大小。)[土壤沉积实验的材料准备:土块、装有清水的透明杯、搅拌棒]1.讲述实验要求:(1)我们发现土壤中有小石子等大小不同的颗粒。[出示实物]这是已经晾干的土壤,[出示PPT4]请大家借助放大镜观察,借助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尝试描述这些颗粒的大小。然后,阅读教科书中P52的资料,想一想,你找到的这些颗粒分别叫什么。(2)[继续出示PPT4]用小木棒将一些土块拨入水中,观察:发现什么?说明土壤中有什么?再利用搅拌棒搅拌水中的土壤,直到土壤完全分散;停下操作,让土壤静置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土壤沉淀下来。观察: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把你们的发现写或画在作业本“活动记录”相应的格子中。159\n温馨提醒:土量约为杯子的1/3,如果土壤太多,用搅拌棒搅拌时会比较费力,而且土壤不能随水的运动自然沉积,不便观察现象。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说明:静置的时间长一些,沉积的效果较好。所以,当学生完成沉积实验的操作之后,教师及时喊停,先带领学生进行“(三)土壤中还有什么”的学习活动,再进行“(二)3认识土壤中的岩石颗粒”。)(三)土壤中还有什么1.提问:土壤中生活着很多动物和植物,我们据此推测,土壤中还有什么?2.学生阅读教科书P54相关资料(即PPT5的内容),明确土壤中还有腐殖质、盐分等。(说明:如果实验器材和教学时间允许,本环节采用如下安排:[观察腐殖质的材料准备:酒精灯、火柴、铁勺、干土壤][观察盐分的材料准备:蒸馏水、用蒸馏水浸泡土壤后的浸泡液、酒精灯、火柴、铁勺]2.(1)讲述:我们还观察到了动植物的残体,动植物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成为了腐殖质。腐殖质含有多种养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在土壤中我们不便把腐殖质分离出来单独观察,但是可以通过燃烧土壤,闻到它的气味。(2)教师演示实验。3.(1)讲述:这是不含杂质的蒸馏水,这是土壤浸泡液(用蒸馏水浸泡土壤,等土壤沉淀后,将液体过滤两次),分别蒸发蒸馏水和土壤浸泡液,有什么发现?(2)教师辅助两位学生取少量液体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会发现盛蒸馏水的勺子上没有痕迹,盛土壤浸泡液的勺子上留有明显的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盐分。(二)3.认识土壤中的岩石颗粒159\n(1)讲述:请大家观察刚才的沉积物分成了几层,根据教科书P52的资料,你们认为每层分别是什么,用写和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说明:如果学生的沉积实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师可以提供前面班级学生的实验结果。)(2)学生观察记录。(3)提问: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我们发现土壤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实物和观察记录),教师适机引导和追问。(预期结果:把土壤放到水中,看到冒泡现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土壤中有岩石微粒,根据颗粒大小,分为沙砾(小石子)、沙、粉沙、黏土。土壤放到水中,搅拌、静置后,有植物的残体漂浮在水面上;土壤沉积物分层,上面的颗粒细,越下面颗粒越粗,分别是黏土、粉沙、沙、小石子。→教师追问:你能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颗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四)小结土壤的成分和研究方法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学生将土壤的主要成分填写在活动记录中。三、土壤和生命(预设4分钟)1.讲述:[出示PPT6]看一看教科书P54页的图,想一想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读一读P54页的资料,读一读P65-66的《我们的土壤妈妈》。2.学生阅读和思考。159\n3.提问: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赞同吗?那应该怎样处理杯中的泥土?四、完成作业及点评(2分钟)【板书设计】4.土壤中有什么沙砾、沙、粉砂、黏土土壤是混合物水分空气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盐分……【作业设计】1.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是,它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2.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3.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土壤沉积、分层,最上面一层是岩石微粒——()。A.沙砾B.沙C.粉砂D.黏土参考答案:1.腐殖质2.空气3.D159\n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教材简析】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科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雨水如何影响土地”,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并写出对比实验的方案,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的坡度、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为后一课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学情分析】降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可能不大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而改变地形,会关注洪水、泥石流等带来的大的影响而忽视降雨对土地产生的微弱影响。因此,本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降雨对土地产生的过程性的显著及微小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雨水降落会打散土壤,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2.知道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2.能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3.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计划。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159\n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学难点:设计“影响侵蚀的因素”的模拟实验计划。【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没有孔的水槽(用于接径流,可以用其他合适的容器代替)、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演示材料:PPT课件,(含介绍实验操作的微视频)。 【教学过程】一、呈现现象,直观导入(预设3分钟)1.提问:[出示PPT2]你能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自然景象吗?你认为这几种现象有什么关系?(预设:下雨会让泥土流失,导致山坡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2.讲述:你们认为降雨会对土地产生一些影响。(板书课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二、实验探究,感受侵蚀(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没有孔的水槽、小铲子、降雨器、水]1.提问:你们认为雨水是怎样让土地变成这样的?(预设:雨水冲刷地面,把泥土带走;雨水会让山坡滑坡;雨水会把泥土打散……)2.讲述: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但是雨水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影响土地呢,我们在课堂上模拟一下吧![出示实验的材料]提问:观察这些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这些问题[出示PPT3]:(1)这些材料分别可以模拟大自然中的什么?(2)如何进行这个模拟实验?(3)我们要观察什么?159\n2.学生小组讨论方法。4.交流实验方法。(说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决定是否播放PPT4的“模拟实验方法的微视频”。视频说明:1.如果学生讨论出的方法已经很详细可操作了,那么视频可以不播放;2.视频里用于接径流的水槽内有两个塑料架用来托住装泥土的方形盒让它悬空,因为水槽比装泥土的方形盒大,当然也可以用筷子等物体托住方形盒。如果没有这样的接水槽,也可以用其他合适的容器代替。)5.讲述要求:每个小组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可以用文字、画图的方法把实验前、后土地和雨水的变化记录在作业本的活动记录1中[出示PPT5]。6.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7.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教师适机介绍: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8.小结:像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板书改变课题:擦掉“影响”改为“侵蚀”)二、设计实验,探究因素(10分钟)1.提问: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2.讲述:坡度大小不同、植被覆盖多少不同、降雨量大小真的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吗(板书),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设计对比实验,把实验计划写在作业本的活动记录2中[出示PPT6]。3.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完成作业及点评(2分钟)【板书设计】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降落到地面——打散泥土、湿润泥土雨水汇聚成径流——带走泥土、雨水(河水)变脏影响侵蚀的因素:坡度大小?植被覆盖?降雨量大小?159\n【活动记录使用说明】1.课堂作业本“活动记录”中的“雨水如何影响土地”,在活动过程中记录。2.课堂作业本“活动记录”中的“影响侵蚀的因素”的研究计划,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作业设计】1.下面的材料或现象分别模拟自然界中的什么事物或现象?将相应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坡形土堆()A.下雨土堆上凹凸不平()B.携带着泥沙的径流喷水器喷水()C.山坡上的沟壑泥浆流淌()D.土壤裸露的山坡2.降雨时,雨水将泥土打散,把泥土带走时,雨水对土地就产生了()。A.风化B.侵蚀C.腐蚀3.下列现象,会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有()。A.风化B.板块移动C.侵蚀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1.DCAB2.C3.D159\n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材简析】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重点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植物覆盖、坡度高低、降雨量大小这三个因素对土地侵蚀情况的实验。教科书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讨论实验方案”,通过交流完善研究方案,明晰研究细节,明确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探索侵蚀的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感受有无植物覆盖、不同坡度大小、不同降雨量对土地受侵蚀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内化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有所发展,学生已经能够在脑中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操作,对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研究过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实验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却容易忽视,如降水的落点、高度、时间控制等.这些细节容易影响实验结果,本课可以重点关注如何精确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2.知道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知道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科学探究目标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依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关注有关泥石流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159\n【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依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教学难点: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演示材料:PPT课件;*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一、交流改进研究方案(预设9分钟)1.[PPT2出示]讲述:我们已经设计了土地被侵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计划,现在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请准备好的小组全体成员上台汇报,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取汇报后,根据方案所述各提出一点可取之处和可改之处。2.各小组向全班介绍研究方案,其他同学提出该方案的可取之处与可改之处。(说明:根据具体情况,选取1—3个小组进行汇报展示。)3.提问: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降水的落点、高度和持续时间需要做怎样的规定?(预设: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没有太大难度,但对实验细节的思考可能不到位。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给出实验操作细节的建议。如:降雨的持续时间为15—30秒,水壶离地面的高度为40—60厘米。)4.教师提出要求:根据讨论的结果,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正,明确实验步骤,完善实验细节。学生分组改进方案。二、探索和研讨影响土地被侵蚀的因素(预设24分钟)159\n[材料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桶]1.实验材料介绍[展示实验器材]讲述: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种泥土,一种有植物生长,另一种没有植物生长;还准备了两个大小相同的降雨器,其中一个扎有大孔,另一个扎有小孔。此外还有塑料水槽,小铲子,接水桶等工具。(说明:学生上节课已经使用过的材料如铲子、水槽等只需出示即可。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材料,教师可以简单演示。先让学生对所用材料有整体认识,对后续的研究有帮助。)2.实验材料选择(1)[PPT3出示]提问:这些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模拟什么?(2)明确每个因素的研究需要的材料和注意事项。①提问:研究坡度大小这个因素,应该选择哪些材料?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坡度大小不同的土堆。(说明:如果条件允许,只为学生准备湿润的泥土,由学生自己来堆砌不同坡度的土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坡度大小有更为直观的认知。)提问:研究坡度大小,降雨量和降雨时间需要注意什么?(说明:如果降水量够大或者降水时间过长,坡度小的土地被侵蚀也会比较严重。一方面,前期需对材料进行适当控制,另一方面巡视过程中需要及时制止过多降水的现象。以免实验现象难以区分,容易造成大量浑浊的泥石流难以处理。)②提问:研究有无植被覆盖这一因素,又该选择哪些材料?(说明:如果条件允许,将带有植物的土块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堆砌土堆,布置植被。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植被覆盖有更为直观的认知。)③提问:研究雨量大小这一因素,应该选择哪些材料?需要覆盖植被吗?159\n(说明:都有植被或都无植被都符合实验要求,在有植被的情况下,雨量大小对土地被侵蚀产生的效果小,对比不够明显,建议都不覆盖植被。)3.其他事项强调(1)讲述:实验研究时间为15分钟,先完成一个实验,有剩余时间可以完成其他实验。小组内合理分工,人人参与活动。每组每次实验只能加一次水,如需添加需得老师同意。(说明:每个小组都进行三组实验,材料准备和时间安排上都有一定难度。建议选择一项进行研究,可以根据上节课的实验设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从全班角度,需要确保三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研究。需要多准备几套材料,让动作快的小组可以进行第二项实验,甚至第三项实验。)(说明:总降水量需要进行适当调控,以免水流过多过急,造成桌面和地面大量积水,影响后续课堂进程。)(2)讲述:[PPT4出示]实验完成后,请及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并且把实验材料送回到原来位置。(说明:有配套作业本,可以填写在作业本上。若无配套作业本,教师应该设计相应表格,方便学生填写。)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5.进行整理(1)要求学生将材料交还到指定区域,并清理实验场所。(2)提醒学生将记录表填写完整,并且进行组内交流。6.交流汇报(1)讲述要求:请整理完毕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结果,并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说明:三个实验都需要安排小组进行汇报,研究相同内容的小组可以互相补充。汇报建议抓住三个关键点:实验方法、现象对比、研究结论。)159\n(3)提问:根据全班各个小组的汇报的研究结果,请回答,什么情况下土地最容易被侵蚀?什么情况下土地最不容易被侵蚀?三、保护生态,预防水土流失(预设5分钟)1.[PPT5—7出示自然界中的泥石流等灾害照片或播放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中的视频]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2.提问: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怎样的环境更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3.讲述:侵蚀只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吗?四、完成作业及点评(2分钟)【板书设计】6.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土地容易被侵蚀土地不容易被侵蚀无植被覆盖有植被覆盖降雨量大降雨量小坡度大坡度小【作业设计】1.“有无植物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的实验中,可以观察的现象是()。A.有植物覆盖的径流更清澈一些B.无植物覆盖的径流更清澈一些C.两组装置的径流一样清澈2.在研究降雨量对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A.有无植被覆盖B.降雨量的大小C.土地的坡度3.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主要原因是()。159\nA.更需要牛羊和树木B.粮食已经够吃了C.改善水土流失现状参考答案:1.A2.B3.C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在第6课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重点是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从而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而且很多都与河流有关。教科书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岩石泥沙的沉积等图片及河流冲刷实验来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第二部分是“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了解河流在改变地形地貌方面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对河流并不陌生,但尽管如此,他们在面对“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很难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本课将指导学生通过河流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结合之前学习的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等相关知识感受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河流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的作用。2.理解地球表面有很多的地形地貌是由于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拟河流冲刷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能利用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明确河流的不同位置及流速能影响侵蚀和沉积的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59\n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感受到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认识到这种影响有利有弊。进一步明确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结果,并且还在继续变化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难点:对模拟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湿润且具有一定含沙量的土(更容易被水冲刷)、长方形塑料水槽、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瓶盖扎孔)、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演示材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预设3-4分钟)1.提问:影响雨水对土地侵蚀的因素有哪些?(预设:学生会说到土地的坡度、降水量大小、有无植被,可能会说到土壤的结构等。)[出示PPT2,快速复习前一课的内容。)2.[出示PPT3-6]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吗?你知道这些河流是怎么形成的?讲述: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预设25-27分钟)1.(1)[出示PPT7]讲述:河流形成后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理由是什么?请联系前面探究过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小组进行讨论。(2)小组进行讨论。(3)学生交流汇报河流会侵蚀土地的理由。159\n(预设:学生应该可以分析到,河流在流动中会冲刷和携带岩石泥沙,河流中的水量会随着降水发生改变,当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很足时,对两岸的土地产生的侵蚀会更加明显。)2.(1)讲述: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么样呢?(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说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播放PPT8启发学生思考,明确河流的上、中、下游由于流速不同,对于岩石和泥沙起着携带、运输和沉降的作用。)(3)[出示PPT9]教师进行小结。3.提问:河流对土地还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出推测。(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河流的河道有弯曲,其不同位置对于土地的侵蚀作用也不同。)4.实验验证。[材料准备:湿润且具有一定含沙量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瓶盖扎孔)、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接水桶、尺子](说明:饮料瓶扎孔大一些,塑料杯扎孔小一些,但均不能太小,且尽可能孔径比较均匀,利于营造接近真实的降水情况。)(1)[出示有关的实验材料]提问: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推测吗?(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汇报。[出示PPT10或者播放微视频“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明确实验要求。(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实验结果。(预设:学生会发现不同流速的河流区域会产生不同的侵蚀,流速越快的区域侵蚀现象越明显。同时学生应该会发现,河流转弯处在水流变急变快的时候,即相当于每年的丰水期时,很可能会出现变道的情况,也就是河水流出原来的河道,进入地表的起伏沟槽。)(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最终会因为流速变缓而堆积,这就是沉积现象。当河流因泛滥发生改道时,也会形成了新的河流。159\n5.[出示PPT12]提问: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这是为什么?(预设:江河入海口在下游末端,水流最缓,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平原。)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预设7分钟)1.[出示PPT13]讲述: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阅读单元资料库。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其他自然力如冰川、风、波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四、完成作业及点评(预设2-3分钟)【板书设计】: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侵蚀——使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沉积——填平一些低洼的地方【作业设计】1.选择。(1)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也逐渐()。A.加快B.减慢(2)水流得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就(),泥沙中()的首先沉积下来。A.弱B.强C.颗粒小D.颗粒大2.填空。(1)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2)除了流水,还有、、等自然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159\n参考答案:1(1)B(2)AD2.(1)侵蚀、沉积、平原(2)风力、冰川、海浪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材简析】本课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应用和评价。教科书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总结和拓展”。通过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的活动,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知道如何防止和减少自然力量对土地的侵蚀以及对家园的破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本课最终要让孩子们更广层面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相关的知识,对模拟实验及其实验操作也有了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关注如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善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2.知道人类自身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2.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159\n【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自己建造的家园是否受到侵害现象的影响,并提出积极的设计改进意见。【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演示材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引发对于土地被流水侵蚀现象的敬畏(预设5分钟)1.[出示PPT2]提问:图中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出示PPT3展示一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照片]提问:你觉得土地被雨水侵蚀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预设:雨水对于土地的侵蚀,侵蚀现象一直都在发生;改变了地形地貌,引发了新的侵蚀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出示PPT4]讲述: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控制侵蚀带来的破坏,但现实很残酷。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有些什么样的想法?(预设:自然界的力量非常强大,破坏性很强;人类对于家园的保护力量非常弱小,我们需要巧妙选择保护的方式,回避正面较量;人类互相帮助,共同抵抗侵蚀想象产生的危害。)4.讲述:除了雨水对土地侵蚀产生较大的破坏外,风、冰川、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周边环境,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设计家园抵御暴雨侵蚀的模拟过程,研究怎样更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二、探索: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159\n(一)设计模拟实验1.[出示PPT5和模拟实验材料]提问:根据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材料,你们准备怎样开展实验来研究家园是否能抵御暴雨的侵蚀?(预设:学生的发言会谈到设计和建造家园,然后用喷水模拟下暴雨,观察家园被侵蚀的情况。)2.(1)讲述:我们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出示PPT5]思考: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通过怎样的设计提高家园抵抗暴雨侵蚀的能力?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并在课堂作业本的“活动记录”上画出设计图、写下设计的想法或理由。(2)各小组成员进行设计。(3)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分享。3.(1)提问:我们要用降雨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在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预设:各组的降雨多少与强弱应该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与科学性。)(2)提问:模拟实验进行中,除了按照设计尽量合理的操作外,还需要注意什么?(预设:认真观察侵蚀现象的发生过程;观察家园是否受到破坏,受到怎样的破坏;思考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影响。)(3)[出示PPT6]讲述相关要求。(二)进行暴雨侵蚀的模拟实验1.各小组用用降雨器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2.各组相互之间的观察和交流,了解不同设计抵抗侵蚀的能力。三、研讨:模拟实验现象和设计改进的交流(预设10分钟)1.交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2.[逐步出示PPT7]提问1:在设计和模拟实验中碰到怎样的困难,如何解决?提问2: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令你印象深刻?159\n提问3:与现实相比,你觉得该模拟实验有局限吗?自然界中,哪些条件会不一样或者发生变化?(说明:自然环境中,很多因素不可控,如暴雨的程度和降雨时间,地面环境不同等等,体现自然界现象的诸多偶然性。)提问4:大家交流之后,对刚才的设计你们需要做一些改进吗?说说你们的想法。(预设:除了房屋的建造地,还对房屋的结构、房屋周围环境的处理等综合进行考虑。)讲述:现实中,家园抵抗侵蚀现象的设计方案是需要经过实地勘测和精确计算的,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设计要求。3.[出示PPT8-14]讲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现实中人们通过哪些方法来保护家园。四、拓展:哪些自然现象对家园会产生破坏(预设5分钟)1.[出示PPT15]提问:课堂上我们只是模拟暴雨对家园的侵蚀,还有哪些自然现象会对家园产生巨大的灾害或破坏?(说明:在交流中适机引导进行整个单元科学概念的梳理。)2.[出示PPT17]提问:侵蚀现象带来的破坏有些发生的比较快,有些比较慢,你所知道的有哪些?3.[出示PPT18-19]讲述:除了用先进技术进行防治外,人类要从自身开始,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地球的同时更好保护人类自身家园。【板书设计】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对家园的保护选择建造地点改善河流、绿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变地形高差提高防治技术牢固房屋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159\n【作业设计】1.某公司想在土质非常松软的山体宽阔部位建造厂房,你的建议是()。A.通过加固房屋基础方式开展建设B.增加厂房数量抵抗容易出现的危机C.另寻更合适的位置建设2.如果你是设计师,加固房屋基础时,你会选择()。A.基础越大越好B.通过勘测进行科学计算C.根据现场情况,大致进行判断3.在类似的模拟实验中,什么因素是较难被模拟的?()A.雨量大小B.土质的松软度C.过于复杂的天气现象参考答案:1.C2.B3.C159\n1.我们的小缆车【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车导入,说明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从而引出本课主题——用缆绳拉着前进的缆车,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材中主要包含两个活动:一、安装一个小缆车。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通过绳子对小车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引出重力概念。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从而改变了拉力的大小。利用这一点,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了。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这个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二是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小车的运动。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会发现:拉力太小,小车不会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学习本课内容,也为后面研究弹力、反冲力等其他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学情分析】运动和力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男孩子在平时就有安装和比赛各种小车的经验,因此对运动和力之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玩得过程中也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学生有基本的认识:要给物体施加力,但要认识到需施加一定的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点学生在认识上是模糊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科学探究目标1.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159\n2.经历“提出观点——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搜集证据——证明观点”的探究过程,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1.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2.能对运动和力产生探究兴趣,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了解运动和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运动时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回形针弯制)、铁垫圈若干、秒表(可用目测代替)。【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预设5分钟)1.(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车的图片,如汽车、火车、马车等)提问:这些车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预设:发动机的动力、马的拉力……)讲述:不同的动力都可以使车运动起来。2.(出示一辆小车)提问:要使这辆小车动起来,你有什么方法?(预设:拉、推、安装橡皮筋、利用气球……)3.揭题:今天要用缆车的运动方法,使小车动起来。二、安装一个小缆车(预设15分钟)1.(出示缆车在索道上的照片)提问:缆车是怎么运动的?(预设:由缆绳拉动)提问:怎样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预设:在上面绑一根绳子)2.(演示:用手拉细绳,小车前进)提问:有没有其他力量可以代替人的力量?(预设:在绳子下挂一个重物)提问:绑绳子时有什么注意点?(交流:绑绳子的位置、长短、如何防止小车掉下去等)159\n3.出示铁垫圈和弯制回形针,提问: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怎样使实验尽量准确?(预设:一个一个加垫圈)4.学生合作安装小缆车,完成实验记录结果。5.提问:在这个装置中,铁垫圈起到什么作用?(预设:有重量,能拉动小车)讲述:垫圈有重力,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6.学生体验:掂一掂垫圈、书本、文具盒等,阅读书本70页,理解重力。讲述:垫圈的重力通过绳子,转化为对小车的拉力。垫圈数量越多,拉力就越大。三、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预设20分钟)1.提问: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样影响小车的运动?(预设: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猜测?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2.小组交流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出示实验记录表格,明确实验要求(如何控制变量、增加垫圈的方法等)。3.学生小组实验,获得数据。4.交流结果,用证据证明猜想。5.小结: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板书设计】我们的小缆车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小车重力:物体受到地球吸引产生【作业设计】1.通过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关系的实验,我们知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59\nA.只要有拉力,小车就能运动起来。B.需要有一定的拉力,小车才能运动起来。C.一定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2.我们借助垫圈研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地增加,是为了比较准确地找出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B.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是为了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C.如果认真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测一次就够了。159\n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小车的运动需要受到力的作用,感受了用重力转化为拉力拉动小车的过程。在本课中用橡皮筋作动力带动小车轮子转动,通过轮子的转动带动小车的前进,这种运动方式叫轮驱动。在实际生活中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的方式前进的,了解了轮驱动就了解了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打下基础。这种依靠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形变而形成的力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本课共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组装小车,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动脑中初步体验用橡皮筋弹力作动力来驱动小车,直观地了解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于哪里,并在不断试误中改进安装方案。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并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倍数关系,启迪学生思考“怎样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得更远”,认真记录。活动三,了解橡皮筋的弹力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实际感受弹力的存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弹力及其作用。最后回归生活找找生活中的利用弹力的例子。【学情分析】159\n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与探究素养,具备有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不断的试误中正确地安装,例如小车太轻怎么办?橡皮筋缠绕圈数怎么定义?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能得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的结论,但是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解释。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多从得到的实际数据出发来进行探究比较,从更深层次地探究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2.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2.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用橡皮筋作动力驱动小车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关系的数据,并据此进行科学分析。3.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了解生活中利用轮驱动的例子。2.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难点:对于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深入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钩码、实验用车、橡皮筋、有关弹力应用(球、钓鱼竿、弹簧玩具、弓箭)的影像小组:皮尺、实验用车、橡皮筋【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演示]上节课我们用铁垫圈作动力驱动了小车,这节课我们用另外物体来驱动小车。159\n1.出示橡皮筋图片提问:你能用橡皮筋作动力来驱动小车吗?交流2分钟(预设:可以利用橡皮筋的弹力把小车弹出去)3.揭示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板书)二、活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钩码]1.出示橡皮筋和小车,提问:怎么样组装能使小车动起来?2.学生相互合作,尝试安装方法。3.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具体的操作步骤见书本)[注意事项]:(1)为了防止小车打滑,可以在小车上加钩码,2-4个即可。(2)注意规定橡皮筋缠绕圈数的概念,橡皮筋缠绕一周为一圈。(3)注意区分车头、车尾;缠绕橡皮筋的车轴为车尾。4.试一试小车能向前运动吗?若要让小车往前运动,橡皮筋缠绕方向是怎么样的?三、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安装好的小车、皮尺、钩码]1.提问: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越远)2.我们来做一下实验验证,怎么设计实验?(预设:我们可以改变橡皮筋缠绕圈数分别为1圈、2圈、3圈,在同一个地点出发,测量小车行驶过的距离)教师补充说明注意事项。(起点与终点的测量)[注意事项]:(1)缠绕好橡皮筋的小车摆放在起点,轻轻松手。(2)小车停止运动后,测量行驶距离。(3)同圈数的实验反复做3次,做好记录。(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159\n(5)计算本组的平均值,分析实验数据。3.实验并记录注意观察(1)不同圈数下,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一样吗?(鼓励学生去感受)(2)不同圈数下,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记录要点:(1)测量车头行进的距离或者车尾行进的距离并记录。(2)每次实验做三次并取平均值。(3)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交流讨论教师汇总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于班级记录纸上,让学生根据每个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数据分析时尤其要注意对于错误数据的原因分析,例有可能是缠绕圈数过大,小车打滑;有可能是小车太轻,没有按照直线运行。)提问:在这次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吗?(预设: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包括小组合作情况、数据记录、实验真实性有效性等)四、拓展: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演示]1.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橡皮筋能够产生力?(预设:橡皮筋被拉长或者扭转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补充,PPT出示——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形变,橡皮筋为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就会产生一种力,这就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2、感受弹力每位学生用手按压、拉升弹簧,在此过程中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3、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吗?请你们回想一下。(预设:弹簧、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弹力裤、蹦床、松紧带、拉力器等)159\n【板书设计】2.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圈数(圈)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距离越远【作业设计】(1)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A.弹性B.弹力C.反弹力(2)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做几次实验比较科学?()。A.1次B.2次C.3次或以上159\n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材简析】本课首先让学生玩气球。他们在玩气球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球在反冲力的作用下能够运动。在认识了反冲现象后,可以引导学生把反冲力应用在推动小车上。第一,用气球驱动小车。通过做气球小车,测量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和想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进一步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同时在活动中思考气球喷气为什么能驱动小车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反冲力。第二,对小车运动的思考。通过整理三节课中对于小车运动起来的研究成果,除了用垫圈(重力)、橡皮筋(弹力)、气球(反冲力)之外,让学生继续思考出其它的方法,如:推和拉;安装电动机、螺旋桨;放在斜面上等。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可以驱动小车背后的原因。指导学生认真归纳,把事实上升到概念,把低层次概念上升到高层次概念。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小车用了力,小车是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把“动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作一个小结,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概念。最后总结出: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学情分析】反冲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反冲力学生也并不陌生,但它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就不明白了。用气球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很有趣的,操作也不难。学生研究它不但增加了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159\n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玩气球”的体验活动中引发用气球驱动小车运动的思考。2.能通过多次改进实验来收集证据,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让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气球驱动小车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和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反冲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气球小车的反冲运动,理解反冲力。难点:在气球小车比赛活动中,通过不断尝试最终找到让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夹子、回形针、胶带、长线一根,实验配套小车、气嘴。【教学过程】一、通过玩气球,感知反冲现象(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气球若干]1.出示一个气球:你们会玩气球吗?2.提问:把气球吹足了气放开,气球会怎样?总结:气球会不断地变换着方向运动。3.提问:气球为什么会运动?总结:气球喷气时,会产生一种反冲的力量。4.提问:能控制气球向一个方向运动吗?总结:控制喷气方向就可以控制运动方向了。二、用气球驱动小车,认识反冲力(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气球、小车、气嘴、作业本]1.159\n出示一辆小车,把气球固定安装在小车上就能控制它喷气的方向。提问:气球能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吗?(板书: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2.小组讨论:怎样做让气球来驱动小车?3.小组实验:首先合作组装好气球小车,然后尝试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师巡视,适时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指导。4.全班交流:成功驱动小车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不要让气球蹭到轮子;气嘴尽量要固定住,不要歪。)5.提问:小车本身没有动力,为什么气球喷气能够驱动小车?总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我们的气球小车就是被反冲力推动的。(板书:反冲力)6.哪些物体也是利用到反冲力运动的?举例:喷气式战斗机、火箭等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三、气球小车比赛,巩固反冲力(预设15分钟)1.提问:哪一组小车行驶的最远?想不想比一比?2.小组思考:气球小车行驶距离远近和什么因素有关?3.明确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赛车场地、标出刻度、同一起点、同时启动等;气球不要吹得太大,以免气球爆炸等。)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PPT中记录小车行驶成绩(记录最远的一次成绩),并按照要求填写作业本中的活动记录。5.评比交流,总结经验:气球小车行驶距离和什么因素有关。四、对小车运动的思考(预设5分钟)1.提问: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使小车动起来?2.提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驱动小车?2.提问:比较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拓展总结: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159\n【板书设计】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反冲力用力——静止物体运动用更大的力——物体运动更快用阻力——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作业设计】1.把气球吹足了气放开,会胡乱变换着方向飞行,这是因为()A.气球太轻B.气球太软C.气球喷气方向在改变2.下面的物体,不是靠反冲力运动的是()A.火箭B.汽车C.喷气式飞机159\n4测量力的大小【教材简析】《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用这些力作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动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本节课要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量操作中掌握科学技能,使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并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是牛。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教材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种类有很多,但不管哪种弹簧秤,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然后展示了一种条型盒式测力计的各部分名称。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教材通过让学生慢慢用力拉弹簧来理解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原理。本部分的难点是认识力的单位,教材通过条型盒测力计的放大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第二部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出示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目的是提示学生要正确使用测力计。然后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来掌握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长时间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第三部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总结,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情分析】159\n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力的大小已经具有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具体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得,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就是根据弹簧的特性制成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对弹力加深理解,还能为下一节课中的摩擦力的探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制成的。3.力的单位是“牛”。科学探究目标1.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科学态度目标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设计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使用弹簧测力计。难点:认读测力计,规范地进行操作实验。【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几种不同款式的弹簧测力计小组:条型盒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重力的物体(塑料袋,1号干电池,钩码,铅笔盒等),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教学过程】一、回顾新知,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谈话: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到底用了多大的力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预设14分钟)159\n谈话:要想知道力的大小,我们要用专门的测量工具:测力计。我们通常所使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教师按顺序出示并介绍四种弹簧秤(对应教材从左往右),它们分别是平板式弹簧测力计,手柄式弹簧测力计,圆筒弹簧测力计,条型盒弹簧测力计。虽然这些弹簧测力计款式不一样,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都能测量力的大小,并且结构也基本相同。请同学们观察弹簧秤的结构并小组讨论分析各结构的作用是什么?小组长领取条型盒弹簧测力计。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巡视。PPT出示弹簧秤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它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汇报后补充小结:提环(便于手握),指针(表示力的大小),刻度板(表示出刻度),挂钩(挂被测物体)弹簧(伸缩表示力的大小)学生活动体检:用力慢慢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拉力慢慢减小,弹簧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试着说说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刻度板上还看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小结:生活中人们常用“克”“千克”表示质量,科学上我们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国际上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师: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到刻度板一边是“N”,另一边是“gf”,你有发现两者的关系吗?学生观察发现:1N≈100gf学生观察交流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PPT出示弹簧秤的几种刻度,引导学生认读。159\n最后让学生感受一下1N和2N力的大小。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预设20分钟)现在我们要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你觉得使用弹簧测力计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PPT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实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学生可以适时补充)请学生上台展示测量一个物体(学生再次复习如何进行测量)教师谈话:让我们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塑料袋,一个钩码,一节一号电池。注意在测量前先对物体进行估测。小组测量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并对测量进行指导。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在测量下自己的铅笔盒和教科书,注意在测量前先进行预测,看看自己的估测能力是否提高。学生体验测量活动:试一试水平拉动文具盒要用多大的拉力?四、拓展:制作橡皮筋测力计(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钩码]教师谈话:用弹簧我们可以制成弹簧测力计,今天老师带来了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和钩码。这些材料能不能制作一个测力计呢?请每位同学带好材料在课外做一个。五、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教师提问: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回顾总结。【板书设计】4.测量力的大小功能:测量力的大小159\n1.认识弹簧测力计结构组成: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单位:牛顿,简称牛(N)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作业设计】1.一个鸡蛋大约是()A.0.5NB.3NC.10N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A.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B.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C.弹簧测力计可测无限大的力159\n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对力的研究贯穿始终。要研究运动就要引领学生研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本课聚焦汽车轮胎,初步了解到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并能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摩擦力进行正确地测量。能推测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设计相关实验,并正确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在进行了前面四节内容的学习之后,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触及,但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以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真正领会。学生在长达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之后,已经有了设计并操作实验的意识,但是控制变量的思想还是很难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通过探究实验来寻找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操作实验,并从实验证据中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证据。159\n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并利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正确控制变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轮滑鞋小组:弹簧测力计、勾码、纸盒、毛巾、绳【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会轮滑的孩子进行轮滑表演提问:为什么小朋友穿上了轮滑鞋就可以滚得很快了?学生:轮滑鞋上有轮子,减少了和地面的摩擦2.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地面水迹未干的卫生间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学生:鞋子穿久了,花纹会磨损。如果穿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地面水迹未干的卫生间容易滑倒。为了不滑倒,应该换花纹多一点的鞋子。教师:看来,我们的运动常常伴随着摩擦。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运动与摩擦之旅。3.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二、探索:摩擦力初体验(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科学书]159\n活动一:将科学书放在桌面上推一下,书最终会怎么样?活动二: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掌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活动后,各抒己见,发表对刚才两个活动的认识。教师总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20分钟)活动三:测量铅笔盒、钩码、水杯等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小活动提示: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慢慢开始拉动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的大小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当物体运动起来后,我们要保持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读出读数。读数时视线和指针相平。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应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教师边讲边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讲述完毕后请学生测量铅笔盒、钩码、水杯等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小。小组实验后探讨:为什么不同同学的铅笔盒测量出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探讨后引出重大探究内容: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活动四: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小组交流后汇报: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滚动或者滑动有关系,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等等。教师:摩擦力的大小确实和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先选择“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如果我们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请同学们参考桌面上已有的实验素材进行设计。学生小组讨论,并正确地填写实验报告单。摩擦力大小与的关系实验记录单不改变的条件要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大小159\n设计后小组汇报交流: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我们准备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我们怎么保持不变?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正确填写实验记录单。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教师: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分别填在实验记录单中。摩擦力大小与的关系实验记录单不改变的条件要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大小学生演示并汇报实验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分小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有关,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四、拓展:学以致用(预设10分钟)生活情境1:菲菲家的卫生间需要铺设瓷砖,应该铺设怎么样的瓷砖?生活情境2:若想轻松打开退烧药的瓶盖,瓶盖应该如何设计?生活情境3:体操运动员上把杆之前为什么要涂镁粉?生活情境4:冬天,冰冻的路面为什么要撒些沙子?生活情境5:妈妈佩戴结婚戒指之前,为什么要涂肥皂水?【板书设计】5.运动与摩擦力159\n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光滑小粗糙大运动物体的轻重有关轻小重大【作业设计】1.在拉同一辆小车,使用的力越小A.木板上B.光滑的冰面上C.纸板上2.下列选项,可以减少摩擦力的是()A.在机器的轴承间加轮滑油B.冰天雪地,将稻草铺设在路面上C.越野车的轮胎上布满花纹159\n6.滑动与滚动【教材简析】本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第六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摩擦力这个概念以及和摩擦力有关的一些因素后继续研究摩擦力。第六课提出了两种运动方式,滑动与滚动,并且探究这两种运动方式下摩擦力的大小。本课由日常的活动引入,带领学生认识了解这两种运动的方式,再以从古至今的搬运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为何搬运时改滑动为滚动?进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进一步论证得出科学结论。并且以此科学结论解释日常生活中刹车现象,认识滚珠轴承的原理,深化“滑动改滚动”的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第5课后,已经了解了摩擦力这个概念以及和摩擦力有关的一些因素。学生能以日常经验区分滚动和滑动这两种运动方式,但对于这两种运动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并不了解,对日常生活中这两种摩擦力的应用也不太了解,“摩擦力”只停留在概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动的方式有滑动和滚动两种。2、滑动摩擦力大,滚动摩擦力小。3、物体静止时需要一定的力才能拉动,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会自己停下来,都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滑动/滚动摩擦力在不同的领域内皆有应用。4、滚珠轴承应用滚动的方式,减少零件间的摩擦力。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实验区别不同的运动方式。2、能通过实验区别滑动与滚动摩擦力的大小。3、能通过实验感受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不同运动方式产生兴趣。2、能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59\n了解滑动与滚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滑动与滚动两种运动方式,明白运动方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会应用到实际,根据运动形式,分析摩擦力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雪碧罐、实验汇总单小组:小车、钩码、测力计、活页夹、活动记录单、滚珠、盒子、铅笔【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图片)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搬运重物的情景,我们用雪碧罐模拟重物,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你准备怎么搬运它?2、(学生上台演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你用的力一样吗?3、古时候的人们也非常会动脑筋,他们要搬运重物会在重物的下面放上滚木,后来发明的轮子,更方便重物地搬运。滑动变成了滚动,使我们变得轻松,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用力?(预设:摩擦力有大小)4、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呢?二、探索:不同运动方式的摩擦力大小(预设20分钟)1、我们来验证一下是否是摩擦力的关系。2、(出示实验材料)我们继续用放置钩码的小车模拟重物,你准备怎么设计这个实验?(预设:学生能处说大致实验思路)3、其它同学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的吗?这个实验有什么条件要保证一样?改变什么条件?(保证物体重量,接触面面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条件相同)4、同学们一致认为要改变小车的运动方式,那怎样让小车滑动?5、(出示夹子)我们可以用夹子夹住轮子,这样就从滚动变成了滑动。6、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测量中要注意些什么?(预设:测力计不碰桌面,水平拉;匀速读数;测力计先调零;)7、(出示记录单)在实验前我们先预估一下正常行驶也就是滚动摩擦力大还是刹车时滑动摩擦力大,然后再进行实验。每一个实验进行三次,最后取平均值。比较,它们之间是多少倍数的关系,并且思考,你有什么新发现。159\n7、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将结果汇总到黑板上的汇总表中(用平均值代替)。8、实验、汇报:进行汇报,汇总于黑板汇总表上,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且小很多)三、应用:滚珠轴承(预设15分钟)1、我们用科学实验验证了相同条件下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滚动、滑动的应用,你能举个例子吗?2、(出示车轮车轴图)车轮和车轴之间是哪种运动方式?(预设:滑动)3、我们根据以上实验验证了滚动减少了摩擦力,你能想办法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吗?(预设:加入滚珠)4、滚珠真的能减少摩擦吗?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出示滚珠、盒子,笔、胶带)你准备怎么利用这几种材料?5、我们可以先不加滚珠,感受一下盒子的滑动摩擦,再加上滚珠,前后对比。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原处。6、活动。7、说说你的感受。聪明的人类发明了滚珠轴承(出示滚珠轴承),现在你知道滚珠轴承的作用了吧?8、要想滚珠轴承更顺滑一点,你还有什么妙招?9、不同方式的摩擦力应用在生活各个角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摩擦力。【板书设计】滑动与滚动摩擦力有大小?滑动滚动摩擦力大摩擦力小159\n【作业设计】1、下列是滑动摩擦的是()。A.行进中车轮与地面的摩擦B.圆珠笔笔尖与纸面的摩擦C.人走路脚底与地面的摩擦2、用小车做物体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A.接触面B.车轮的运动方式C.车重159\n7.运动与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第七课的内容,前面两课主要是研究摩擦力及其大小,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是受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摩擦方式的影响。这课重点研究有利摩擦和有害摩擦,并能根据具体需要怎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本课主要由相关联的三个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摩擦对运动的影响,并能基于此进行相应的设计。第一个活动:认识摩擦力的利和害;第二个活动:讨论这样的设计为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有关设计。以上两个活动将为学生在第三个活动的独立探究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这个活动具有兴趣性、综合性、开放性,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是前两个活动的深化。【学情分析】现在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减少,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认识单薄、肤浅。通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不会骑自行车,对自行车不熟悉。对自行车结构、部件认识是学习的首要阻碍,学生缺乏对自行车的感性认识,要其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解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解释,增加学生的体验与感性认识是教学的突破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2.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科学探究目标1.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2.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做出自己的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是必要的。2.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59\n认识到生活中关于运动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增加或减少摩擦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摩擦力的利弊做出判断和解释。难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做出解释。【教学准备】有关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自行车模型、实验探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前知,认识摩擦力的利和害(预设10分钟)1.前几节课我们都在研究摩擦力,关于摩擦力你知道了哪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2.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那么它对我们有害还是有利?(PPT例子分析)通过课前调查和阅读资料(生活中的有利摩擦和有害摩擦)完成关于摩擦力利与害的调查记录单,并进行组内交流。物品名称对运动有利的摩擦力举例对运动有害的摩擦力举例3.看来摩擦力对物体运动有时有利,有时是有害的。那么摩擦力小了我们怎么办呢?大了呢?(PPT实例分析)4.总结:它们分别使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呢?(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5.师生小结:为了更好地运动,人们在制造有关物品时,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减小它。159\n二、自行车运动与设计(预设25分钟)1、自行车是我们常见的交通工具,它的发明经过不知多少人的不断改进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并且,现在的自行车越来越轻便、先进,自行车上有哪些好设计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研究。2、出示探究任务:任务一:为了认识自行车上的运动设计,我们必须要认识自行车的各个部分,(每个学生发一张自行车各部件图示)学生按照自行车图示对照学习认识自行车。自行车各部件图示认识自行车各部分并思考:自行车与运动关系最密切的部件有哪些,请你在自行车的图例中圈出来任务二:已经认识自行车各个部件后,分组观察教室外的自行车,并探究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增加或减少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并记录在作业本记录单。任务三:同学们,自行车人类非常了不起的发明,经过你们认真细致的观察,请你们举例夸夸自行车设计的“了不起”,并用红笔在图例中画“☆”。(提示:每组找2—3处。)159\n(评价激励:独立发现一条信息得20分;同学帮助获得一条信息得10分;时间:15分钟;3、交流、展示、汇报研讨交流一:自行车运动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分别用了哪些方法?交流二:请举例夸夸自行车设计的“了不起”。(预设手把上、车轮、脚蹬处有花纹,防止打滑;后轴里加滚珠,使自行车减小摩擦力,汽车的速度加快;大轮盘带动小轮盘,使速度变快;刹车安装在手把上,便于操作……)三、课堂总结(预设5分钟)技术给我们带来力量,设计改变生活。下节课继续研究设计制作小赛车。【板书设计】运动与设计增大摩擦增加压力、接触面粗糙……减小摩擦接触面光滑、使用滚珠轴承……【作业设计】1、玩具四驱车的轮胎上有花纹,这样设计是为了()。A.美观B.增大摩擦C.减小摩擦2、以下自行车上的各种设计,哪个是为了减小摩擦?A.后轴里加滚珠B.脚蹬处有花纹C.用力按刹车159\n8.设计制作小赛车【教材简析】《设计制作小赛车》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工程技术类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和当下的STEM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基于STEM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取学生身边熟悉且易得的材料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整合自己科学、数学、技术及工程四方面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内初步完成小赛车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设计的再修改,技术的再改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艰辛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物体运动进行感知和思考,以此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中有三大块教学活动:(1)了解工程师是怎样设计真正的赛车;(2)具体地对学生设计小赛车进行指导;(3)制作和展示小赛车。以往我们对这些课的处理方法是课内讲一讲,学生课外做一做,以自主实践为主,但课外真正做的学生少之又少,参与率不高。因此,我们可计划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可安排小赛车的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改进与制作;第2课时可安排小赛车的比赛并对方案进一步改进。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真正体验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设计制作改进小赛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学会知识。【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经过2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具备初步探究及合作能力。同时,在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等科学知识,为本课的实践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59\n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整理和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想象,创造性制作小赛车。对于制作并进行赛车比赛,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特别是部分男生早已玩过以电为动力的小赛车。这就可以肯定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活动兴趣都很浓厚,学习积极性一定会相当高。但他们玩的是买来现成就做好的赛车,对于设计可能并不感兴趣,而设计恰恰是赛车是否能跑远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就放在指导学生认识、经历、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技术设计需要一定的程序。2.体会到反冲力、弹力和重力等各种力与运动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已有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赛车。2.能通过多次调试,改进制作的小赛车。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小组合作和不怕困难的精神。2.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3.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养成参与探究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关心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已有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赛车。难点:通过多次调试并不断改进小赛车。【教学准备】教师自己准备:教师自己做的小车或学生做的小车。学生自己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下这些车各有什么特点?159\n(预设:卡丁车的速度很快。太阳能汽车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月球车很轻,轮胎很大等。)2.工程师们会根据不同需要根据设计图制作出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车辆,这也是设计程序的第一步:明白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今天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工程师,也来设计制作一辆赛车?(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二、了解赛车及设计理念(预设10分钟)1.谁能说说真正的赛车主要比什么呢?(预设:速度)2.对,赛车主要比的是速度,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工程师为了追求速度和平稳的特点是怎样来设计赛车的。3.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赛车,它们有哪些相同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预设:快速:发动机力量大;流线型车身,减少阻力。安全:车身宽,重心低;轮胎很宽,花纹很粗,增大摩擦,避免打滑。)4.这也是设计程序中的接下来的两步:(1)收集想法,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2)选出最好的想法,进行设计。(板书:收集设计)三、设计制作小赛车(预设27分钟)1.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属于我们的小赛车吧!请看我们的设计任务:(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3)行驶路程要尽量长。2.本次设计制作小赛车的活动中,我们还将评选出三项奖项。(详见表格中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奖项标准最佳设计奖赛车的设计图纸清晰、各部件说明详尽最佳研究奖整个研究过程记录清晰、详实、完整最远距离奖小赛车的行驶距离最远159\n2.分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小赛车模型的设计方案,将小组达成的方案填写在活动记录的第一个记录表:设计我们的小赛车。(课堂作业本54页)设计我们的小赛车动力材料车体材料设计草图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设计图的温馨提示:可分步绘制设计图,并在其上面用文字说明制作过程。为方便其它组成员理解该设计方案,请标明序号。4.各小组上台交流赛车的设计方案。5.听了各个小组的汇报,对你们的设计是否有新的启发?再想一想,我们的小赛车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得更好?6.优秀的工程设计师就是这样,除了在设计程序的最后,还需要思考设计方案还能做哪些改进。教师出示工程师设计的一般程序。这就是工程师设计的一般程序。(板书:改进)7.接下来就请各位小工程师们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继续设计并改进你们的方案,觉得自己的设计方案已经比较完善的小组可以开始利用你们的材料制作小赛车了。没有完成赛车制作的小组,请课后继续完成,下节课带上你们的小赛车,我们将进行赛车比赛。第二课时一、小赛车比赛(预设20分钟)159\n[材料准备:每一小组完成的小赛车、卷尺]1.大家的小赛车都已经制作完毕,接下来我们就去操场比一比,看看哪辆小赛车跑的又直又远,并思考为什么比赛结果会不同?2.小赛车比赛:测量各组赛车行驶的最远距离。二、介绍交流小赛车(预设18分钟)1.选取距离较远的小组先进行交流。出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交流:设计想法是怎样形成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在小车上应用了哪些科学知识和技术?小赛车的特点是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其他事情。2.跑的距离最远的小赛车,它有什么特点?我们还能帮助它进一步改进吗?3.跑的距离最近的小赛车,有哪些不足之处,该怎样改正呢?4.接下来每个小组再一次对自己的小赛车进行改进并调试。同时完成你们作业本中的反思和改进。反思和改进其他同学的赛车值得学习之处我们制作的赛车产生哪些新问题怎么改进需要哪些帮助5.完成反思和改进的小组可派代表参观各组的小赛车和研究小赛车的设计记录单。6.小组之间根据教师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每项满分为10分。通过“小组评价成绩+教师评价成绩”评选出每个项目的最佳小组,并将各组成绩记录在小组单元实践活动的成绩中。三、教师总结(预设2分钟)同学们,在现代生产中设计已变得必不可少、越来越重要了。我们只有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大胆尝试、不断改进,我们的设计就有可能成为一项新的发明!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再改进自己的小赛车,争取成为一项新的发明!(板书:再改进成品)159\n【板书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收集设计改进制作成品【作业设计】1.一辆赛车5秒行驶了30米,如果想让赛车5秒行驶60米,不合适的办法是()A.增加载重量B.把车身变成流线型C.换一个力量较大的发动机2.为了让气球小车行驶的距离更长,可以选择哪个方式进行改进?()A.增加车轮的花纹数量B.用大气球或者多个气球作为动力源C.增加车身的重量15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六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8页精品】教科三下科学全册教案
【75页精品】教科三科学下全册教案
【58页精品】教科四下科学全册教案
2020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2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2-06-01 12:00:45
页数:159
价格:¥13
大小:2.26 MB
文章作者:180****8757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