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在“言”与“文”中寻找文言文教学的平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在&ldquo;言&rdquo;与&ldquo;文&rdquo;中寻找文言文教学的平衡 <br />  摘要:文言文教学很难把握&ldquo;言&rdquo;与&ldquo;文&rdquo;的平衡,以致产生两种极端: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如何把握&ldquo;文&rdquo;与&ldquo;言&rdquo;的平衡,防止走极端,笔者提出了三点拙见:一是疏通文意,因言释文;二是合理设问,随文释义;三是单元整合,准确迁移。以期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br />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ldquo;言&rdquo;与&ldquo;文&rdquo;;平衡 <br />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往往处于&ldquo;重言轻文&rdquo;或&ldquo;重文轻言&rdquo; 的尴尬之中,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本身的性质使然。文言文由古代书面语组织而成,在语言理解上,给现代人造成了困难,因此,疏通字词成为必然,这是&ldquo;言&rdquo;的层面。同时,文言文又是经历史提炼了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新课标指出:&ldquo;学习中国古代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rdquo;,这是&ldquo;文&rdquo;的层面。&ldquo;言&rdquo;与&ldquo;文&rdquo;的重叠,决定了文言文教学必须把握二者的平衡,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做到既能落实重要文言基础知识,又能用鉴赏性眼光整体把握全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文言文阅读与教学的效率。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ldquo;言&rdquo;与&ldquo;文&rdquo;的平衡,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br />  一、        疏通文意,因言释文 <br />  &ldquo;文&rdquo;、&ldquo;言&rdquo;平衡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对&ldquo;言&rdquo;有一定程度的把握,这就离不开疏通文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要规避用翻译书上的翻译代替对文本的研读。当前,教辅资料繁多,很多学生都备有一本文言文翻译书,他们往往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对文章内容&ldquo;了如指掌&rdquo;,但点到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语言现象的特别之处时,则不甚了了。原因在于先入为主,以模糊的意译代替了必要的直译,没有落到实处,这对高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言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里,积极引导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工具书,自行梳通文意,遇到疑难,要一一圈点出来,养成&ldquo;不动笔墨不读书&rdquo;的良好阅读习惯。对于那些借助注释仍弄不懂的字词,可以分小组讨论交流或在课堂上集中提出,老师点拨。 <br />  这一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文言知识基础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借助相关注释,结合具体语境,推断出文章中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作品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如在教学《赤壁赋》时,学生不理解为何要对曹操进行描写,我启发学生注意&ldquo;固一世之雄也,而进安在哉?&rdquo;这句话,其中&ldquo;固&rdquo;和&ldquo;安在&rdquo;形成对比,功业既成,人已消逝,凸显人生变化之无穷。这种无奈的喟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乌衣巷》中的&ldquo;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dquo;,通过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又如《好了歌》中所唱&ldquo;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rdquo;,大有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感。其实有&ldquo;文&rdquo;可释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挖掘得当,&ldquo;就抓住了文言文教学之柄,比架空的人文讨论不知要强多少倍。&rdquo; <br />  二、合理设问,随文释义 <br />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了解,这时教学的重心可以适当转向&ldquo;文&rdquo;,并在&ldquo;文&rdquo;的把握中进一步分析那些可能被忽视的重要字词,做到&ldquo;语&rdquo;与&ldquo;文&rdquo;的平衡。要做到二者平衡,就离不开合理设问。合理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有序推动教学进程。文言文教学既要避免将完整的文言篇章变成散乱的古汉语材料,又要防止一味追求作品内涵,而置文言知识于不顾,就需要通过合理设问,随文释义,使&ldquo;语&rdquo;的掌握在对&ldquo;文&rdquo;的理解中推进。 <br />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应把握有序性,以情节带出字词。基本原则是:提出问题,请学生先用原文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对重要的字词一定要落实。如在分析《鸿门宴》中的项伯形象时,我让学生思考:项伯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从原文中找依据吗?学生一般能回答出&ldquo;有义气,但也是个叛徒&rdquo;。重情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句子中&ldquo;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4:58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