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引一泓清泉于课堂练笔处——课堂小练笔误区探因及对策探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引一泓清泉于课堂练笔处&mdash;&mdash;课堂小练笔误区探因及对策探寻 <br />  横峰小学东洋校区   陈锦家 <br /> <br />  【摘要】课堂小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本文结合课堂小练笔教学实际,例举了当前练笔存在的几个误区,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设练要&ldquo;找准点&rdquo;、&ldquo;变幻点&rdquo;、&ldquo;营造境&rdquo;,以提高课堂练笔的实效。 <br /> <br />  【关键词】课堂小练笔    误区    探因    对策 <br /> <br />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写好课堂小练笔,是我们一直追求和探讨的。但目前的课堂小练笔,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br /> <br />  一、误区探因--&ldquo;目标茫茫境无效&rdquo;,肠断&ldquo;练笔处&rdquo; <br /> <br />  现象一:雾里看花,路径不清--点不准 <br /> <br />  【案例1】《新型玻璃》一文中,在介绍了各种新型玻璃后,老师问学生:&ldquo;你们还能发明什么样的玻璃?&rdquo;学生立即天马行空,乱吹嘘一气,只顾求&ldquo;离奇怪异&rdquo;,连学生自己都不知这样的发明是用来干什么的,老师更是不知所措。 <br /> <br />  上面案例的弊病在于训练点找得不准,有雾里看花之嫌疑,路径不清之困惑。在学习《新型玻璃》时,老师完全可以利用&ldquo;字词&rdquo;或是体会&ldquo;科普叙述&rdquo;等角度进行练笔,但因有些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钻研,练笔目标不明确,更没能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ldquo;练笔&rdquo;的切入点,选择练笔点随意,点不准,只是为训练而训练,导致课堂显得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 <br /> <br /> <br />  现象二:年年岁岁花相似--点刻板 <br /> <br />  【案例2】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ldquo;练笔&rdquo;均采用单一刻板的形式。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练的是:你想对其中的父亲或者儿子说些什么?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练的是:你想对他们其中一位说些什么?学习《詹天佑》时练的是: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hellip;&hellip; <br /> <br />  由于练笔点设计得刻板,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会写出一些干巴巴的陈词滥调;而且以上的小练笔形式往往不过是一种&ldquo;公式&rdquo;代入法,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内容重复、情感不能提升、高时低效。 <br /> <br />  现象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境无效 <br /> <br />  【案例3】《剥豆》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了母亲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了母亲在想要不要故意输给儿子矛盾的心理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小男孩,你会怎么想? <br /> <br />  比赛前:一天,我和母亲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盘的底铺满时,我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 <br />  比赛中:我见母亲也在不停歇地剥豆时,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 <br />  比赛后:我看着母亲面前的碗,凸起来,像一个隆起的土丘,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 <br />  学生练笔: <br /> <br />  比赛前:跟母亲比赛剥豆,这样可以知道到底是母亲剥得快,还是我剥得快。 <br /> <br />  比赛时:母亲没有让我,看来我要加把劲了。 <br /> <br />  比赛后:虽然这次我输了,但在以后的任何一场比赛中,我会努力赢的! <br /> <br />  所谓&ldquo;情动而辞发&rdquo;,言为心声&ldquo;,没有一个合适的情感引发点学生是很难表达的。练笔表面上创设了两个学生常见的情境,但却忽视了这几个情境与文本内容的关联,这样的练笔没有营设好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缺少感可发,情可抒,注定是缺乏活力的。 <br /> <br />  二、对策探寻--咬定&rdquo;文本&ldquo;不放松,立根原在&rdquo;教材&ldquo;中 <br /> <br />  小练笔的成功与否,与练点的敲定很有关系。一篇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很多,落点贵&rdquo;精&ldquo;不在多,教师应根据实际设计,在多处可练点中选取最有价值的练点,尽量体现&rdquo;一课一得&ldquo;的原则,注重方法内容的迁移。一般来说,整篇文章教学过程中有一处练笔即可。 <br /> <br />  (一)找准&rdquo;点&ldquo;--源在&rdquo;文本&ldquo; <br /> <br />  我们在选择一篇文章的训练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4:07 页数:17
价格:¥3 大小:37.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