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br />摘要:思维因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的沟通,在学习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恰当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思维结果,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品质等诸方面上。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思维一.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应突出思维因素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符合新课标的好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hellip;&hellip;在诸种指标中,我认为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的评价内容。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是否好课,关键是观察该节课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进入了课堂,其思维结果是否得到尊重,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思维品质是否得到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因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林崇德教授在他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曾说:&ldquo;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rdquo;曾祥芹在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中也说:&ldquo;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总是和语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言语一旦脱离思维,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rdquo; ‘语’(口头语言)和‘文’(书面语言)都是信息的载体。‘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口语、文章的吸收和表达,都必须经过大脑的思维。&rdquo;这就充分说明,思维能力在整个语文智能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进入课堂,并在课堂的学习实践中锻这种能力,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思维因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二.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是忽视思维因素只关注学生缺乏思维因素的&ldquo;动&rdquo;,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目标的达成,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由此,课堂的&ldquo;热闹&rdquo;程度便成为评价的重要纬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争论是否激烈,讨论声音是否大,提问次数是否多等)教师的教学&ldquo;演绎&rdquo;能力成了评价的依据。在这种评价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为了追求&ldquo;热闹&rdquo;的教学效果,他们热衷于&ldquo;提问&rdquo;,甚至为了提问而&ldquo;提问&rdquo;。结果,把语文课变成了&ldquo;提问&rdquo;课或&ldquo;讨论课&rdquo;课了。不少课例让我们看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教师们预设好了问题的路子,提问时牵引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入自己预设的&ldquo;感悟&rdquo;&ldquo;陷阱&rdquo;,&ldquo;追问&rdquo;中&ldquo;启发&rdquo;学生朝着预设的答案走下去,直到获得&ldquo;真知&rdquo;&mdash;&mdash;教师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教参的答案。这种提问,学生看似是&ldquo;动起来&rdquo;了,其实是被剥夺了主动学习的权利,他们没有了自己思维的空间,没有了&ldquo;质疑&rdquo;的过程,没有了独立的思想&hellip;&hellip;这样的教学是伪装的输灌式教学,因为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ldquo;代言人&rdquo;了,学生由过去的知识容器&ldquo;演变&rdquo;为接受&ldquo;追问&rdquo;、回答问题的对象了。从思维层面分析,教师们为追求形式上的&ldquo;热闹&rdquo;而提出的问题,不少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的。其一是缺乏思维因素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初中的《松鼠》,就向学生一连串地发问:&ldquo;你见过松鼠吗?&rdquo;&ldquo;你们知道老师今天要上什么课吗?&rdquo;&ldquo;你喜欢松鼠吗?&rdquo;&ldquo;松鼠能勾起你哪些有趣的回忆?&rdquo;&hellip;&hellip;还没转入正题,学生已经被追问得昏头转向了。而且,教师所设的都是些肤浅的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其二是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学生无法回答的。有一位教师在总结李白的《将进酒》的艺术特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ldquo;李白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杜甫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rdquo;当问题提出时,学生即目瞪口呆,一脸茫然,问题&ldquo;卡&rdquo;住了,怎么办?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到后来,这些&ldquo;优等生&rdquo;还是无言以对,收场的时候只好由教师自己出示&ldquo;答案&rdquo;了。这样的问题大大脱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了追求&ldquo;热闹&rdquo;的教学效果,不少教师热衷于学生的&ldquo;自由讨论&rdquo;。殊不知,这样的讨论,变成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3:44 页数:6
价格:¥3 大小:29.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