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课堂“生生对话”中的教师功能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浅谈语文课堂&ldquo;生生对话&rdquo;中的教师功能 <br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ldquo;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rdquo;同时说:&ldquo;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rdquo;对于&ldquo;对话&rdquo;的展开、&ldquo;对话&rdquo;的对象和&ldquo;对话&rdquo;的程序设计等问题,广大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已经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就&ldquo;对话&rdquo;中&ldquo;生生对话&rdquo;中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做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br />  所谓&ldquo;生生对话&rdquo;,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ldquo;以学生发展为本&rdquo;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多方面能力、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生对话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教师的角色又是什么呢? <br />  现实的情形是,我们有些教师在生生对话中似乎成了旁观者的角色,为了体现&ldquo;以学生为本&rdquo;,体现对学生&ldquo;自我体验&rdquo;的尊重,一些教师误以为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尊重,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采取赞成而不加评判的做法就是尊重,其实这是对&ldquo;尊重&rdquo;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课改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简单的&ldquo;传授者&rdquo;,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ldquo;组织者&rdquo;、&ldquo;引导者&rdquo;、&ldquo;启发者&rdquo;,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重要角色呢? <br />  一、倾听者:&ldquo;此时无声胜有声。&rdquo; <br />  &ldquo;生生对话&rdquo;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br />  二、引导者:&ldquo;柳暗花明又一村&rdquo; <br />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ldquo;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rdquo;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ldquo;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rdquo;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ldquo;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rdquo;,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ldquo;和事佬&rdquo;的角色,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促使了&ldquo;鸢飞戾天者&rdquo;望峰息心了,&ldquo;峰&rdquo;只是作者议论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ldquo;柳暗花明又一村&rdquo;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br />  三、激发者:&ldquo;一石激起千层浪&rdquo; <br />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ldquo;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rdquo;...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1:28 页数:5
价格:¥3 大小:27.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