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br />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摘要】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试图从生本 、&ldquo;模糊&rdquo;、&ldquo;信息&rdquo;、探究等层面谈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能力  生本 、&ldquo;模糊&rdquo;、&ldquo;信息&rdquo;、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ldquo;投资大,收益小&rdquo;这种情况,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浅谈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一、以生本为中心&ldquo;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rdquo;,但实际教学我们常常会&ldquo;泯灭&rdquo;这种实践,窒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主要是&ldquo;师本中心&rdquo;作祟,&ldquo;认为教师和学生活动有同步的一致性,认为学生的学是可以分解为线性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有机性&rdquo;。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马斯洛的&ldquo;自我实现说&rdquo;认为人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罗杰斯倡导&ldquo;非指导性&rdquo;教学模式,倡导&ldquo;人本主义&rdquo;的师生观,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ldquo;侍人&rdquo;。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因此,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ldquo;主动介入&rdquo;,让学生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融入个人的情感、生活体验、价值观念以及知识结构。例如《我与地坛》是一篇情感丰富细腻的散文。学生应该能读懂这篇课文。但是这个&ldquo;懂&rdquo;也只是建立在比较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对于史铁生残疾后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母亲的挚爱这种情感的层面,可能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来阅读讲授该文,无非就是&ldquo;放血、剥皮、拆骨、离肉&rdquo; 而已,最后顶多就是如庖丁解牛般的&ldquo;謋然已解,如土委地&rdquo;,再编几道和该文有关的习题也就万事大吉了,但这样做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没了,更别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并没有让学生&ldquo;隔岸观火&rdquo;,而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本体,让他们&ldquo;主动介入&rdquo;,让他们谈谈家庭、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感情,我也没有充当听众角色,我也动情地谈到我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姐妹的往事,以及作为人子不能承欢膝下,尽孝跟前的内疚与伤感,动情处,剃泪涟连,学生也在动情的讲述中与史铁生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全都沉浸到那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中,达到了&ldquo;此时无声胜有声&rdquo;的效果。古代孟子的&ldquo;以意逆志&rdquo;,近代朱自清的&ldquo;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rdquo;,都是说的这种积极的参与。二、以&ldquo;模糊&rdquo;为导向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体验,最具有个性特征,由于个体不同,人生观、价值观、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差异,所获得的感受或结论也就不完全相同。可是,语文教学有一个误区,我们总喜欢做精做细,我们&ldquo;上下求索&rdquo;标准答案,而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制约学生相信并无条件地接受这种&ldquo;放之四海而皆准&rdquo;的答案,这种单一知识、单一观念的灌输,实际上是对学生精神上的阉割。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认为&ldquo;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rdquo;,这也表明了&ldquo;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一种模糊特性&rdquo;,根据&ldquo;模糊理论&rdquo;我们不难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个体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它在历时性轴(结构轴)上的&ldquo;自由&rdquo;和在共时性轴(意义轴)上的&ldquo;多元&rdquo;,构成了作品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要鼓励学生的&ldquo;异口不同声&rdquo;,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ldquo;答案是丰富多彩的&rdquo;,我们就不必非得&ldquo;达成共识&rdquo;,不妨让学生在&ldquo;模糊&rdquo;中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阅读的创造能力。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不管是我过去做学生还是现在做老师,引导的倾向都是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而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这个作品的结尾就是一个模糊的充满了&ldquo;未定性&rdquo;的召唤结构,它所包含的主题意义其实是多义的。玛蒂尔德的&ldquo;一夜风流,十年代价&rdquo;固然是虚荣心惹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0:59 页数:6
价格:¥3 大小:29.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