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心得)之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人人音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音乐论文之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和当代&ldquo;人人音乐&rdquo; <br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较有影响的,一般认为是儒、道、释(其中主要是禅)三家。实际上具体到各门各派,儒、道、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概括来说,无非是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音乐本体、音乐自身的构成与特点;一个是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也许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的综合性、整合性,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大多是将以上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少有将音乐仅仅作为对象而剥离环境孤立地进行研究的。这也许可以算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一) <br />  早在先秦的音乐思想之中,《礼记》短短一句&ldquo;王者功成作乐&rdquo;【注1】,就表明古人是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来认识音乐的。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是&ldquo;仁&rdquo;,音乐的最高境界是&ldquo;和&rdquo;,评判音乐的标准是&ldquo;尽善尽美&rdquo;、&ldquo;乐而不淫&rdquo;,具体提出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是&ldquo;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rdquo;【注2】,将&ldquo;乐&rdquo;贯串于教育的全程,甚至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mdash;&mdash;&ldquo;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3】&rdquo;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提倡的音乐教育是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孔子极端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乃至政治功能,他的这种思想被后人发展到极致,赋予&ldquo;系政教之盛衰,关人心之邪正&rdquo;【注4】之大任,便会走到扼杀音乐中的人性、排斥&ldquo;郑声&rdquo;和&ldquo;悲乐&rdquo;、直至禁锢音乐发展的道路上去。 <br />  庄子思想崇尚自然,主张人性复归,同样是以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主张&ldquo;法天贵真&rdquo;【注5】,提出理想社会的&ldquo;乐&rdquo;应是&ldquo;中纯实而返乎情&rdquo;【注6】,即在音乐中复归内心纯朴自然情性。&ldquo;鼓琴足以自娱&rdquo;【注7】,则充分肯定了音乐的大众化的娱乐功能。尤其可贵的是&ldquo;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rdquo;【注8】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音乐审美的过程与本质,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br />  在音乐与人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荀子认为人喜欢音乐,是&ldquo;人情之所必不免也&rdquo;【注9】。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人都有&ldquo;音乐细胞&rdquo;,人人都应该享有音乐。其实孔子当年也说过&ldquo;有教无类&rdquo;【注10】,并不是说必须是某些&ldquo;类&rdquo;才可以学习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有些人把他的&ldquo;经&rdquo;念歪了,才剥夺了许多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例如不准女子、僧人弹琴之类)。孟子也提出过&ldquo;与民同乐&rdquo;【注11】,还特别讲到&ldquo;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dquo;【注12】,用现在的词汇讲就是主张&ldquo;大众音乐&rdquo;。孟子还有一个重要的音乐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那就是他说的&ldquo;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rdquo;【注13】,认为音乐比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明代的李贽进一步阐述说,抚琴的手虽然不会吟唱,&ldquo;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rdquo;【注14】,充分肯定了纯音乐的美学价值,认为纯音乐比歌曲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表现力。他的这番见识,是我们现代许多人所不及的。 <br />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虽然始终关注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并不缺少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既阐明了音乐的本源是&ldquo;声&rdquo;;又指出了只有进入人的听觉,才会成为&ldquo;音&rdquo;;进而经过深谙音律的&ldquo;君子&rdquo;的感悟,才会成为&ldquo;乐&rdquo;。这就是《乐记》中提出的:&ldquo;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注15】&rdquo;&ldquo;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注16】&rdquo;&ldquo;惟君子为能知乐。【注17】&rdquo;如此将&ldquo;声&rdquo;、&ldquo;音&rdquo;、&ldquo;乐&rdquo;三者既联系又区分的论述,是一种非常有见地的音乐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美学特色。尤其难得的是《淮南子》中提出的&ldquo;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注18】&rdquo;&ldquo;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注19】&rdquo;意即好的音乐还须有好的耳朵,否则就毫无意义(&ldquo;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注20】&rdquo;)。 <br />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ldquo;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rdquo;【注21】。马克思在这里还引出了&ldquo;感受音乐的耳朵&rdquo;【注22】的概念(在音乐教育界中常简单引述为&ldquo;音乐的耳朵&rdquo;)。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的相关论述,与马克思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7:27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6.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