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判断题的“是”与“非”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判断题的&ldquo;是&rdquo;与&ldquo;非&rdquo; <br />  判断题的&ldquo;是&rdquo;与&ldquo;非&rdquo; <br />                           易虹辉  (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br />       学数学12年,教数学14年,研究数学教学2年,判断题对于我来讲,一直是一个难解的&ldquo;结&rdquo;。学生时代的心病 <br />    还在读小学时,我就特别&ldquo;怵&rdquo;判断题。平日里,我是数学老师眼里的&ldquo;优秀学生&rdquo;,面对一些数学问题,我思维活跃、方法独到,常在一些竞赛中获奖。可是一到学校考试,我就很容易在判断题这个&ldquo;阴沟&rdquo;里翻了小船,导致与满分失之交臂。这让喜爱我的数学老师痛心疾首,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也还聪明的学生却总是这么&ldquo;粗心&rdquo;?她也许不知道,其实每次答判断题,我总是慎之又慎,可一再小心还是错了。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判断题里总会有那么多&ldquo;陷阱&rdquo;,让我防不胜防。小学毕业时,我以数学99分令人遗憾的分数升入中学,就是因为一道判断题。教学时的困惑 <br />    1992年师范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一所城区小学,教高年级数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为了一道判断题,我和经验丰富的平行班数学老师争得不可开交。我清楚地记得那道判断题:&ldquo;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rdquo;我认为应该打&ldquo;√&rdquo;,他认为应该打&ldquo;×&rdquo;。他的理由很充分:教材第86页明确写着&ldquo;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rdquo;。其中,&ldquo;通过圆心&rdquo;、&ldquo;两端都在圆上&rdquo;、&ldquo;线段&rdquo;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的概念。 <br />    我不能认同他的观点。反复品读这句话,我觉得从逻辑关系上来分析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该题用的句式是&ldquo;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rdquo;,而非&ldquo;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rdquo;,所以,这不是给直径下定义,只是描述直径的部分特征,因而是对的。我俩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他是学校最权威的数学老师,我是刚毕业而性格执着的年轻老师;他认为我是教给学生错误的概念,我认为他连逻辑关系都没弄清楚。 <br />   当时我们都认为:判断题,非&ldquo;对&rdquo;即&ldquo;错&rdquo;,这是&ldquo;大是大非&rdquo;的原则问题,不能含含糊糊,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最后,我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阅卷。其间,有一个较真的家长还为此事找校长理论:同样的答案,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判法呢?校长很恼火,不过他也没断出一个是非来。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想,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怎样说服这位老教师,&ldquo;是&rdquo;字前后的语义范围究竟有没有讲究?有什么讲究?可惜我的专业知识太有限,想破了脑袋,最后也没能解决好。 <br />    后来,有争议的判断题就经常在练习题和考试卷中出现,如:&ldquo;X=0是方程&rdquo;;&ldquo;任何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rdquo;;&ldquo;甲数比乙数多 ,则乙数比甲数少 &rdquo;&hellip;&hellip;类似这样有争议的判断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些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慢慢地得到了解决;而有些题,则一直找不到统一的答案。教研中的疏漏 <br />    2005年,我开始做数学教研员。当一个好教研员不容易,其中有一项技术难度特别高的活儿,那就是负责命制全区的期末试卷。我教过多年数学,当然知道期末试卷的重要性,那是不能出任何纰漏的。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希望我命制的试题不要为难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把&ldquo;会&rdquo;的东西展现出来。可担心的事情还是会偶尔发生。 <br />    2005年冬,期末考试。由于我校稿疏漏,在一张试卷上,竟赫然出现了一道这样的判断题:&ldquo;34与50的乘积末尾有1个零&rdquo;。等到考试当天,我才发现这是一道多么捉弄人的判断题。从孩子的角度来判断,98%的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34与50的乘积末尾毫无疑问有2个零。可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ldquo;有1个零&rdquo;并未否定&ldquo;有2个零&rdquo;的事实,应该是对的。可是,我们能奢望小学生有这样高超的语义判断能力吗?再说,这道判断题的本意也不在于此。原题是&ldquo;34与50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零&rdquo;,考查学生能否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正误。没想到一字之差,竟弄巧成拙。最后,不管学生打&ldquo;√&rdquo;还是打&ldquo;×&rdquo;,我们都判对。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疏漏了。从此以后,我命制判断题时就更加小心了。 <br />    接下来,在一次全市的小学生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0:09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