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第1-9单元 2套综合 期末共12套测试卷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3

2/163

剩余16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第1-9单元+2套综合+期末共12套测试卷精选汇编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2.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指出:“国家是一种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成功地)垄断了武力合法使用权的人类共同体。”这一观点(  )A.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B.没有看到国家产生与阶级压迫的关系C.正确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职能D.没有看到国家产生对人类发展的意义3.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古人喜欢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种纪年法反映了(  )A.农业文明B.草原文明C.海洋文明D.儒家文明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5.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  )第163页共163页,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B.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C.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D.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6.《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7.据学者研究和推算,胡夫金字塔需要至少8.4万名劳力每年工作80天,前后20年才能完成,还需要几百个专业技术人才。据此可得出(  )A.法老具有至高无上权威B.古代埃及数学成就突出C.古代埃及对外交流频繁D.莎草纸是优质的书写载体8.西亚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诞生了众多的文明古国,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直接民主制B.城邦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地方分权制9.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10.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B.文化繁荣的表现C.民主政治的体现D.自然环境的折射11.地中海浸注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就文明的传承而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文明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这是指(  )A.埃及文明B.两河流域文明C.希腊罗马文明D.波斯文明第163页共163页,12.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的大国赫梯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是(  )A.叙利亚地区B.西亚的两河流域C.小亚细亚的一部分D.地中海北部地区13.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征服了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地区,但是,这个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很快分崩离析,其主要原因是(  )A.亚历山大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亚历山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C.帝国内部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D.亚历山大突然死亡14.“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C.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15.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分别出现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将两个遥远国度联系起来的主要方式是(  )A.武力征服B.宗教传播C.经贸交流D.官方往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等地区。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等。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等。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美]马丁《古希腊简史:从史前到希腊化时代》材料三: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第163页共163页,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A类线型文字还没有被破解。B类线型文字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和语言学家查德维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从克里特文明到现代艺术与科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克里特文明较之其他古代文明的不同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状况。(6分)(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有哪些?(3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主人赔偿损失;盗窃或藏匿他人奴隶者处死。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自由民击落其他自由民牙齿,则应击落其齿。——《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第163页共163页,(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说明的问题。(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能从图片中得到哪些信息?(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第163页共163页,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赫梯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中国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B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解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唯一标志”说法绝对,排除A项;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反映,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故B项正确。2.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指出:“国家是一种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成功地)垄断了武力合法使用权的人类共同体。”这一观点( B )A.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B.没有看到国家产生与阶级压迫的关系C.正确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职能D.没有看到国家产生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解析:马克斯·韦伯关于国家产生的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形成的史实而提出的,主要从积极的角度认识国家的形成,没有看到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故选B。3.在中国、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古人喜欢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的生肖属相。其中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种纪年法反映了( A )A.农业文明B.草原文明C.海洋文明D.儒家文明解析:生肖纪年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存在,它与农耕经济相结合,是农业文明的写照,故选A;草原文明逐水草而居,当以马、羊为图腾,排除B;海洋文明重视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排除C;儒家文明没有影响到西亚,排除D。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解析:第163页共163页,从编撰农书,到开凿运河、管理灌溉,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楔形文字形成方面的史实,故B错误;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D结论,故排除D。5.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 D )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B.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C.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D.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解析:由材料可知,共和制是表象,故A项错误;B项未体现共和的表象,不够全面,错误;此时罗马帝国实质上是君主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从形式上看是共和制,实质上是君主制,故D项正确。6.《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D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解析:根据材料“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的特点,没有“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标榜公平正义和强调“人人平等”的特点,无法体现《汉谟拉比法典》是否综合原各城邦立法的特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文明的代表,不能彰显“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故C项错误。7.据学者研究和推算,胡夫金字塔需要至少8.4万名劳力每年工作80天,前后20年才能完成,还需要几百个专业技术人才。据此可得出( A )A.法老具有至高无上权威B.古代埃及数学成就突出C.古代埃及对外交流频繁D.莎草纸是优质的书写载体解析:材料说明金字塔的修建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中央集权的国家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间接说明埃及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A项正确。8.西亚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诞生了众多的文明古国,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C )A.直接民主制B.城邦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地方分权制解析:直接民主制度和城邦制度都是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西亚文明古国一般采取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第163页共163页,9.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C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解析: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材料中这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是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故选C项。10.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是雅典( C )A.社会稳定的反映B.文化繁荣的表现C.民主政治的体现D.自然环境的折射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雅典发展出了早期的民主政治,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与材料中“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的信息相符,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11.地中海浸注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就文明的传承而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文明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这是指( C )A.埃及文明B.两河流域文明C.希腊罗马文明D.波斯文明解析:希腊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故选C。12.埃及新王国时期与西亚的大国赫梯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是( A )A.叙利亚地区B.西亚的两河流域C.小亚细亚的一部分D.地中海北部地区解析:埃及新王国和赫梯帝国争夺的主要是西亚属地,即叙利亚地区,故A项正确。13.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征服了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地区,但是,这个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很快分崩离析,其主要原因是( C )A.亚历山大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亚历山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C.帝国内部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D.亚历山大突然死亡解析: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埃及、波斯、印度等地,各地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这是帝国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14.“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D )第163页共163页,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C.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解析:罗马帝国建立后,帝国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修筑道路属于表面现象,A排除;罗马帝国文化传播也有着商业发展的影响,B说法片面,排除;在罗马学习、生活不属于实质,C排除。15.公元前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分别出现了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将两个遥远国度联系起来的主要方式是( C )A.武力征服B.宗教传播C.经贸交流D.官方往来解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相距遥远,缺乏必要的官方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交流,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等地区。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等。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等。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美]马丁《古希腊简史:从史前到希腊化时代》材料三: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A类线型文字还没有被破解。B类线型文字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和语言学家查德维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从克里特文明到现代艺术与科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克里特文明较之其他古代文明的不同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状况。(6分)(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有哪些?(3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1)其他文明都处于大河流域,有利于农业的兴盛,而克里特文明与海、岛有密切联系,有利于商业和贸易的发展。(2)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3)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克里特文字的破译等。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文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兑换率”“再分配”等信息概括即可。第(3)问,探索文明的条件可从技术、史料等多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主人赔偿损失;盗窃或藏匿他人奴隶者处死。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自由民击落其他自由民牙齿,则应击落其齿。——《汉谟拉比法典》材料二:印度的种姓制度(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说明的问题。(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能从图片中得到哪些信息?(10分)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群体的利益;带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的落后性。(2)印度的种姓制度,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各等级之间界限分明,职业世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解析:第(1)问,从“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可以看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从“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自由民击落其他自由民牙齿,则应击落其齿”可以看出,体现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第(2)问,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分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个阶级的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第163页共163页,。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摘编自《汉书》《后汉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答案: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赫梯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中国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论题: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阐述: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剧变。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伴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专制集权制逐渐建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渐出现。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农具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第163页共163页,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时可根据材料“大规模使用铁器”“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拟定一个论题,例如: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再结合铁器对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影响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演变。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A.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专制转变D.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2.13世纪,基督教神学权威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A.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B.日益增强的世俗力量C.教会内部的钩心斗角D.逐渐流行的其他宗教3.14世纪的西欧国王不仅摆脱了封君封臣制的影响,且在观念上,把臣民分成三个等级,构成王权社会基础的除了全国的教士和世俗封建贵族,还有城市的上层市民。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西欧(  )A.王权地位的提升B.教会权力的稳固C.民族国家的形成第163页共163页,D.市民阶层的扩大4.欧洲的文明深受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最后继承与保存者”的是(  )A.西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5.1565年,伊凡四世开始推行他独创的“特辖领地制”: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主要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任命的特辖军团(由中小贵族组成)统治;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大贵族领主管理。这一措施(  )A.赢得了贵族的支持B.巩固了中央集权C.扩大了俄国的疆域D.增强了军事实力6.歌德曾评价《古兰经》:“(它)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它的价值在于(  )A.文辞优美,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B.富有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C.其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D.提供了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7.16世纪时,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性规定,如禁止携带武器、穿着华丽等。这主要是因为(  )A.东罗马帝国的统治B.阿拉伯帝国的统治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蒙古帝国的统治8.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D.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9.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从材料可以看出(  )A.“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的权力第163页共163页,B.经济上实行公有制C.完全照搬了唐朝的经济制度D.“大化改新”改革比较彻底10.高丽开国后,王建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维持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相当脆弱。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丽王朝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A.中央设三省六部B.推行土地国有C.地方划分为十道D.引入科举考试11.以班图文明为核心扩散,在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到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除了原始森林、干旱草原和沙漠地带,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发展出了农业社会,非洲的古代文明也进化得更加多样和完整。材料揭示出班图文明(  )A.是非洲文明的起源B.深刻影响了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发展C.使非洲进入农耕时代D.推动了中部和南部非洲文明的进程12.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13.在地球上所有神秘的民族中,中美的玛雅是最独特的。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的后果是(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C.国家分裂D.民族灭亡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不同,并不试图使他们的臣民受阿兹特克人的生活方式的同化,为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作准备。”这说明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  )A.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B.被征服者由原部落管理C.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没有义务D.所有人都可享有公民权第163页共163页,15.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16000千米。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原因在于(  )A.促进各地文化交流B.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方便调动军队C.便利人们出行D.显示强大的国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材料三: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6分)第163页共163页,(3)中古西欧城市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分析材料三,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日本大化改新诏》材料二: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由此可得出怎样的认识?(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并述及从阿杜里斯港到位于内陆的阿克苏姆城有8天的路程。阿杜里斯港是东非一带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内陆货物的集散地,经由该港输出的商品有象牙、黄金、绿宝石……红海沿岸还有其他大小商港,商旅云集。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结合材料,简述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的三大名称(按区域写)。(3分)(2)东北非的阿克苏姆文明,其范围位于今天非洲哪个国家境内?其周围还有哪些文明区域?(2分)(3)结合材料,浅谈阿克苏姆文明呈现出怎样的特征。(6分)第163页共163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材料二:金字塔石造建筑材料三: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3分)(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时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5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演变。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D )A.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专制转变D.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图片左边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实际上体现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存在着公、侯、伯、子、男等封建爵位,而右边是教会、世俗贵族等,所以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故D项正确。2.13世纪,基督教神学权威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B )A.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B.日益增强的世俗力量C.教会内部的钩心斗角D.逐渐流行的其他宗教解析:随着欧洲城市的大量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民、农民和国王的共同反对下,基督教神学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故B项正确。3.14世纪的西欧国王不仅摆脱了封君封臣制的影响,且在观念上,把臣民分成三个等级,构成王权社会基础的除了全国的教士和世俗封建贵族,还有城市的上层市民。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西欧( A )A.王权地位的提升B.教会权力的稳固C.民族国家的形成D.市民阶层的扩大解析:由材料中的“摆脱了封君封臣制的影响”及以“全国的教士”第163页共163页,为王权社会基础之一等信息可知,王权在与封臣较量中逐步处于优势,且在观念上王权高于教权,故材料现象反映了西欧王权地位的提升,A项正确,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欧洲的文明深受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被称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最后继承与保存者”的是( D )A.西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法兰克王国D.拜占庭帝国解析:拜占庭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拜占庭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最后继承与保存者”,故D项正确。5.1565年,伊凡四世开始推行他独创的“特辖领地制”: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特辖区,主要由俄国心脏地带的领土组成,由沙皇任命的特辖军团(由中小贵族组成)统治;一为普通区,主要为边远落后地区,归大贵族领主管理。这一措施( B )A.赢得了贵族的支持B.巩固了中央集权C.扩大了俄国的疆域D.增强了军事实力解析:心脏地带由沙皇任命的特辖军团统治,即核心地带受沙皇直接管理;边远地区由大贵族领主管理,而边远地区比较落后,无法对特辖区即中央构成威胁;由此可见,该措施削弱了大贵族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故选择B项;这一措施只得到中小贵族的支持,大贵族并不支持,故A项排除;C、D两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均排除。6.歌德曾评价《古兰经》:“(它)是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起初总觉得它更新鲜了,不久它就引人入胜,使人惊心动魄,终于使人肃然起敬……这部经典,将永远具有一种最伟大的势力。”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它的价值在于( D )A.文辞优美,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典范B.富有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C.其法制思想和道德规范成为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D.提供了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可知,《古兰经》是了解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情况的直接材料,故选D项。7.16世纪时,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性规定,如禁止携带武器、穿着华丽等。这主要是因为( C )A.东罗马帝国的统治B.阿拉伯帝国的统治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蒙古帝国的统治解析:16世纪统治巴尔干半岛的是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是其国教,对基督教徒实行歧视政策,故选C。8.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A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第163页共163页,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D.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笈多王朝对土地的层层分封,以土地为纽带,形成了国王封赐臣属的等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笈多王朝土地的分封,没有体现其赏赐的程序,排除B项;笈多王朝的等级分封导致君主不能直接控制封地领有者的臣属,不能确立权力至尊地位,排除C项;D项说法属于对材料的误解,排除。9.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从材料可以看出( A )A.“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经济上实行公有制C.完全照搬了唐朝的经济制度D.“大化改新”改革比较彻底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将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地方上实行新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不是实行公有制,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0.高丽开国后,王建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维持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相当脆弱。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丽王朝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D )A.中央设三省六部B.推行土地国有C.地方划分为十道D.引入科举考试解析:科举制从社会各阶层中选拔人才,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各级官职的垄断,从而削弱了豪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D项。11.以班图文明为核心扩散,在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到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除了原始森林、干旱草原和沙漠地带,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发展出了农业社会,非洲的古代文明也进化得更加多样和完整。材料揭示出班图文明( D )A.是非洲文明的起源B.深刻影响了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发展C.使非洲进入农耕时代D.推动了中部和南部非洲文明的进程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班图文明推动非洲文明进程,“撒哈拉沙漠以南”即中部和南部非洲,故选择D项,排除B项;材料中未出现能与A项“起源”一说相印证的信息,故排除A项;C项夸大了班图文明的影响,故排除。12.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第163页共163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非地区因与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保持密切交流,文明程度较高,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3.在地球上所有神秘的民族中,中美的玛雅是最独特的。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的后果是( B )A.经济衰退B.文化浩劫C.国家分裂D.民族灭亡解析:材料中西班牙人殖民入侵美洲后,玛雅文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反映了殖民入侵后造成了文化浩劫,故B正确。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与印加人不同,并不试图使他们的臣民受阿兹特克人的生活方式的同化,为所有人都享有公民权作准备。”这说明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 B )A.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B.被征服者由原部落管理C.被征服地区对国家没有义务D.所有人都可享有公民权解析: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故B项正确。15.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16000千米。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原因在于( B )A.促进各地文化交流B.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方便调动军队C.便利人们出行D.显示强大的国力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重视道路的修建,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材料二:第163页共163页,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材料三: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繁荣,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6分)(3)中古西欧城市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分析材料三,指出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6分)答案:(1)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的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2)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3)兴起:10世纪。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产生了城市文化,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其三曰,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日本大化改新诏》材料二:事实证明,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日本还因此跳了龙门。(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由此可得出怎样的认识?(6分)答案:(1)政治上,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制,地方上设国、郡、里机构,实行官员俸禄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2)特点:不照搬外国文化,而是学习与保留本民族特点相结合。认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必须注意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照搬。第163页共163页,解析:(1)措施,从材料一“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班田收授之法”“段,租稻两束两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可看出大化改新中推行的改变官员职能和土地赋税等方面的措施,进而可得出日本向唐朝学习的主要措施。(2)特点,从材料二“大化改新没有让日本变成中国,明治维新没有让日本变成欧洲,该学的一样也不少,该保留的一样也没少保留,日本还是日本”可看出日本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不是照搬,而是学习与保留本民族特点相结合。认识,由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特点分析得出,学习外来文化要结合自己的国情,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并述及从阿杜里斯港到位于内陆的阿克苏姆城有8天的路程。阿杜里斯港是东非一带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也是内陆货物的集散地,经由该港输出的商品有象牙、黄金、绿宝石……红海沿岸还有其他大小商港,商旅云集。——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结合材料,简述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的三大名称(按区域写)。(3分)(2)东北非的阿克苏姆文明,其范围位于今天非洲哪个国家境内?其周围还有哪些文明区域?(2分)(3)结合材料,浅谈阿克苏姆文明呈现出怎样的特征。(6分)答案:(1)东非文明区、西非文明区、南非文明区。(2)国家:埃塞俄比亚。文明区域:古埃及文明。(3)处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与古埃及、西亚文明的交汇处;对外贸易繁盛,处于西亚、北非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贸易的中枢地位;文化上,深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东非文明的地位和特点。第(1)问和第(2)问结合所学不难回答。第(3)问,可以从地理、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归纳,体现“文明交汇”这一关键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材料二:金字塔石造建筑材料三: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道:“第163页共163页,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3分)(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时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5分)(3)结合古代非洲和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6分)答案:(1)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2)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传播宗教。(3)从非洲内部考察,地处东北红海沿岸,与外界有广泛联系的阿克苏姆文明发展相对较快,对后世影响也是积极的,而其他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即使是曾经发展到比较高水平的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后来也不知所终。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知识的积累B.航海技术的进步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黄金和土地B.资本C.商品市场D.原材料3.墨西哥的征服者之一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上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宗教因素D.技术因素第163页共163页,4.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关于此次航海说法正确的是(  )A.达·伽马最早进入了印度洋B.迪亚士抵达好望角C.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从此发现了美洲新大陆5.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说”,认为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起航,向西驶去。这次航行的结果是(  )A.完成了环球航行B.到达了印度半岛C.发现了“新大陆”D.抵达南非好望角6.从15世纪开始,英国、荷兰等国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他们留下了北冰洋地区的详细航海记录和航海图。英国、荷兰的这一做法是为了(  )A.发现新大陆B.打破西班牙、葡萄牙对航路的垄断C.探索北冰洋D.丰富人类的地理知识7.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8.《世界探险史》记载:葡萄牙人推想,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有一些岛屿可以作为沿西北航线前往印度的中转站。首次把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航海家是(  )A.英国的德雷克B.葡萄牙的迪亚士C.英国的卡伯特父子D.葡萄牙的达·伽马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C.传播基督教D.掠夺工业原料10.《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A.价格革命的发生B.东方商品的输入C.经济危机的爆发D.资产阶级的剥削11.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该表能够支撑的结论是(  )国家1500—1599年1600—1700年1701—1800年葡萄牙705艘371艘196艘荷兰65艘1770艘2950艘英国—811艘1865艘第163页共163页,欧洲合计770艘3161艘6661艘A.16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数量最多,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B.17—18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国C.18世纪抵达亚洲的葡萄牙商船数量减少,葡萄牙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D.18世纪抵达亚洲的英国商船数量增长迅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12.下图所示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这种人口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A.拉丁美洲B.南非C.巴尔干半岛D.印度13.下面为某个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与此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B.文明的交流和影响C.亚非拉的近代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第163页共163页,14.“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15.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A.以欧洲为中心B.以地中海为中心C.寻求海外财富D.进行殖民战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3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8分)第163页共163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500—1800年左右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续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群岛。不久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在中国商品主要出口地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摘编自樊树志《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使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8分)19.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中国古代的整体过程和全时段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第163页共163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3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A.地理知识的积累B.航海技术的进步C.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解析: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促使探险家出海探险的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项正确。2.有人认为:“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里的“现实目标”指的是( A )A.黄金和土地B.资本C.商品市场D.原材料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现实目标”显然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狂热追求的贵金属有关,故选A。3.墨西哥的征服者之一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上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C )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宗教因素D.技术因素解析:据材料“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和“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可知,迪亚斯等人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基督教,即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故C项正确。第163页共163页,4.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指出,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关于此次航海说法正确的是( B )A.达·伽马最早进入了印度洋B.迪亚士抵达好望角C.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从此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解析:材料信息说的是从非洲北端到非洲南端,故A项错误;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最南端,即好望角,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故D项错误。5.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说”,认为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起航,向西驶去。这次航行的结果是( C )A.完成了环球航行B.到达了印度半岛C.发现了“新大陆”D.抵达南非好望角解析:从材料信息“地圆说”“1492年”“向西航行”可以判断是哥伦布航行,他的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故选C。6.从15世纪开始,英国、荷兰等国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他们留下了北冰洋地区的详细航海记录和航海图。英国、荷兰的这一做法是为了( B )A.发现新大陆B.打破西班牙、葡萄牙对航路的垄断C.探索北冰洋D.丰富人类的地理知识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从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故B项正确。7.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D )A.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B.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D.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人认为”“一些拉美国家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史观,站在不同的立场,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不够全面、理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立场对历史评价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用史料佐证观点,故C项排除。8.《世界探险史》记载:葡萄牙人推想,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有一些岛屿可以作为沿西北航线前往印度的中转站。首次把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航海家是( C )A.英国的德雷克第163页共163页,B.葡萄牙的迪亚士C.英国的卡伯特父子D.葡萄牙的达·伽马解析:据材料“在大西洋的北部海域有一些岛屿”并结合所学可知,1497年英国的卡伯特父子在北美发现了纽芬兰岛,故C项正确;1578年英国的德雷克在美洲南端发现了合恩角,与材料“大西洋的北部海域”不符,故A项错误;葡萄牙的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海岸线先向南后向东航行发现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向东航行到达印度,而材料强调航海家向西北航行,故B、D两项错误。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是为了( A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C.传播基督教D.掠夺工业原料解析:16世纪,欧洲人建立武装据点,主要是为了垄断商路,保护商站,维护其商业贸易,故A项正确。10.《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中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主要是由于( A )A.价格革命的发生B.东方商品的输入C.经济危机的爆发D.资产阶级的剥削解析:1500年以后,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欧洲从非洲和美洲掠夺大量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境内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带来了资产阶级的兴起,故A项正确;东方商品的输入不会导致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故B项错误;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是在1825年的英国,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的剥削与材料“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不符,故D项错误。11.下表反映了1500—1800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该表能够支撑的结论是( D )国家1500—1599年1600—1700年1701—1800年葡萄牙705艘371艘196艘荷兰65艘1770艘2950艘英国—811艘1865艘欧洲合计770艘3161艘6661艘A.16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数量最多,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B.17—18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国C.18世纪抵达亚洲的葡萄牙商船数量减少,葡萄牙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D.18世纪抵达亚洲的英国商船数量增长迅速,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解析:第163页共163页,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6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为65艘,而葡萄牙的商船是705艘,由此可排除A项;17—18世纪抵达亚洲的荷兰商船数量增长率低于英国商船的增长率,由此可排除B项;18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由此可排除C项;18世纪,英国凭借自身实力,夺取了大量殖民地,成为海上霸主,故选D项。12.下图所示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这种人口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A )A.拉丁美洲B.南非C.巴尔干半岛D.印度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地区存在黑种人、白种人、混血种人和原住民,其中黑种人和白种人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进入美洲,大批黑人奴隶亦被贩卖至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因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大量死去,故与材料相符的是A项;非洲的原住民是黑种人,B项错误;巴尔干半岛的原住民是白种人,C项错误;当时印度的黑种人的比重较小,D项错误。13.下面为某个历史事件影响示意图。与此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B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B.文明的交流和影响C.亚非拉的近代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图片中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B项最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故选B项。14.“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D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第163页共163页,解析:材料中已明确表明这两个大的股份公司是由商人建立的,而不是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公司是股份公司,这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典型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两个公司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反,通过它们的殖民掠夺,打开了落后地区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政府特许这两个公司可以为了利益发动战争,具有掠夺的性质,成为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故D项正确。15.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A )A.以欧洲为中心B.以地中海为中心C.寻求海外财富D.进行殖民战争解析:据材料“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可知,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以欧洲为中心,故选A项;B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前,排除;C项是世界市场开辟的目的,排除;D项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不是特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3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8分)答案:(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第163页共163页,(2)结果:中国——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推动了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500—1800年左右的确是一个空前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它越来越多地影响世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早期近代几乎把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彼此经常的、紧密的、持续的联系之中,跨文化交流延伸到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之外,包括了全世界。1500—1800年,经过新航路的开辟,无论奢侈品还是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和风险都大大降低了,这些航路上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传播给更广泛地区的商人。各地复杂的货币制度,通过可以互相兑换的黄金、白银、铜币、汇票,也促进了全球贸易。——摘编自施诚《全球史中的“早期近代”》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观点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文明的交往。论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人类社会和各文明间的孤立与分散状态,亚非欧美各洲间开始了联系与交往。不仅促使各地区间的文化形成了空前的大交流,欧洲生产方式、美洲的物种和亚洲的商品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大发展,亚非欧美各洲的贸易联系加强,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历程。观点二: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早期近代化”的发展。论述:早期近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亚非欧美各洲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将世界各民族都纳入频繁的联系之中,亚非欧美各洲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加速了各地区的交往;促进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的全球史的形成,亚非欧美各洲不再是孤立的历史而是整体联系的历史。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当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以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群岛。不久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在中国商品主要出口地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摘编自樊树志《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材料二:大帆船贸易促使原产墨西哥的玉米传入中国,此外,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乃至南瓜等今天我们的日常食物也都起源于美洲。在菲律宾,大帆船建造主要是中国木工、铁匠完成;帆船检修、货物搬运也依赖大批华工。勤劳的中国人还远渡重洋,为拉丁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第163页共163页,与中国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的历史影响。(8分)答案:(1)澳门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商埠;环球航行的成功;美洲盛产金银;巨额的利润刺激;欧洲、美洲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差异;美洲对东方商品的市场需求;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工商业发达。(2)密切了亚洲与美洲的联系;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亚洲,特别是中国;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玉米等作物在亚洲的传播;推动了菲律宾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推动了华人向美洲的迁徙。解析:第(1)问历史条件,可结合材料信息,从澳门与马尼拉的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中国工商业发展等角度作答。第(2)问历史影响,可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物种传播、菲律宾发展、中国工商业发展、人口流动等角度作答。19.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中国古代的整体过程和全时段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材料二: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3分)答案:(1)新物种的传入,丰富物质生活;外来艺术丰富精神生活;佛教传入,影响中国文化。(2)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经济形成体系。原因:1500—1800年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1990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新的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发展。(3)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互相尊重、和平互利的原则。第163页共163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B.宣扬了等级观念C.肯定教会的作用D.肯定知识的作用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C.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3.“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4.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D.为启蒙运动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5.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B.神父和主教要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6.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斯宾塞却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理论被不当阐释带来了灾难B.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C.自然科学理论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D.近代物理学与生物学联系密切第163页共163页,7.在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是指(  )A.解除人的精神枷锁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C.大力张扬人的个性D.构建民主法制社会8.在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竭力倡导下,知识、理性及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明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已根深蒂固。这说明启蒙运动(  )A.树立了自主和科学的意识B.肯定了知识和人性的作用C.祛除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D.影响了全社会的文化生活9.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的君主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D.认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0.“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材料所述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B.国王权力全部转移至议会C.从传统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1.187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  )A.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B.总统拥有较大实权C.保皇派获取到了政治上的优势D.社会发展尚不明朗12.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第163页共163页,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  )A.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B.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C.军国主义传统浓厚D.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14.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A.反封建性B.民族性C.普适性D.法治化15.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它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第163页共163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8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的现实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的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特点。(7分)第163页共163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6分)1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斯图亚特王朝,就拼命地想把一个专制的权力继续地向前推进……这些个企图,就引起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致的反抗。——摘编自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摘编自英国《权利法案》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摘编自《世界史资料》材料三: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副总统的任期相同。总统和副总统按以下方法选举:每个州依照该州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第二款 ……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6分)第163页共163页,(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总统的权力。简要比较英、美两国元首在产生方式上的不同。(8分)(3)归纳以上材料反映出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相同轨迹。(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制度内生的、必然的政治现象,是该制度下自然生长而成的一种政治精神。妥协与民主这一西方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相容性,妥协因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从历史上看,在西方一些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文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 A )A.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B.宣扬了等级观念C.肯定教会的作用D.肯定知识的作用解析: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宣扬人类天生平等,主张用品德区分人的贵贱,反映了他对封建等级的不满,A项正确;薄伽丘反对传统等级观念,主张人生而平等,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薄伽丘对教会或是知识的肯定,C、D两项错误。2.“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B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C.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张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A错误。材料“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B。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等,但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排除D。3.“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C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信息“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可知,这是要追求个性的独立与解放,所以答案是C。A项是宗教改革的意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均排除。4.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 )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D.为启蒙运动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材料“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5.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D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B.神父和主教要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第163页共163页,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父和主教”,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及对话,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正确。6.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而斯宾塞却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合理性。这说明( C )A.自然科学理论被不当阐释带来了灾难B.英国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C.自然科学理论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D.近代物理学与生物学联系密切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受到了牛顿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表明自然科学理论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自然科学理论被不当阐释带来灾难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理论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并非意在指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联系。7.在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木”是指( D )A.解除人的精神枷锁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C.大力张扬人的个性D.构建民主法制社会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和未来的制度蓝图,D正确;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A错误;建设工业文明国家指的是工业革命,B错误;主张张扬人的个性的是文艺复兴,而材料主旨是启蒙运动,C错误。8.在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竭力倡导下,知识、理性及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明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已根深蒂固。这说明启蒙运动( A )A.树立了自主和科学的意识B.肯定了知识和人性的作用C.祛除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D.影响了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解析:根据材料“在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竭力倡导下,知识、理性及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明显,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已根深蒂固”可知,此时启蒙运动宣传理性主义,树立了自主和科学的意识,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知识、理性及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明显”可知,此时启蒙运动宣传理性主义,并不是人性的作用,排除B项;当时人们的生活仍存在神学思维,“祛除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说法绝对,排除C项;“影响了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说法绝对,排除D项。9.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的君主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B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D.认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解析: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正确。10.“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材料所述的“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C )A.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B.国王权力全部转移至议会C.从传统君主专制向近代民主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解析:第163页共163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君主万能、臣民必须无条件服从等思想,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C项符合题意;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A项排除;《权利法案》通过后,国王尚有行政权,B项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D项排除。11.187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 B )A.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B.总统拥有较大实权C.保皇派获取到了政治上的优势D.社会发展尚不明朗解析:由材料信息“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可知,此时法国总统拥有较大的实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危及共和制”,故A项排除;1875年共和派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取得胜利,故排除C项;共和制度已是发展的趋势,故D项排除。12.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C )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麦迪逊认为新宪法对各州所保留的权力缺少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随后提出的宪法修正案中明确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划分,这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不是“主权”,排除A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央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分权制衡,没有体现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排除D项。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 A )A.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B.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C.军国主义传统浓厚D.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解析:虽然“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但帝国政府可通过其他手段达成自身需求,帝国议会并不能对政府形成实际的制约,故选A项;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帝国议会的权力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14.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D )A.反封建性B.民族性C.普适性D.法治化解析:从题干中不难看出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均颁布宪法或类似宪法的文件以巩固革命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治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宪法无法体现反封建性,排除;B项,民族性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德国的宪法具有较多的专制色彩,皇帝世袭,首相由皇帝任命,不具有普适性,排除。15.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第163页共163页,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解析:由材料可知,两者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所以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它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8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4分)答案:(1)中世纪:头发承载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具有私密性。原因: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文艺复兴时期: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原因:文艺复兴弘扬人文精神,追求现世幸福。(2)个人主义有助于冲破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思想;但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因为它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信息可知,中世纪人们认为头发承载家庭的秘密和神圣,具有私密性。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导致中世纪人们对头发和发饰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依据材料二中“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第163页共163页,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认为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导致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头发和发饰不同看法的原因是文艺复兴弘扬人文精神,追求现世幸福。(2)依据材料三中“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个人主义有助于冲破天主教会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思想、极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泛滥等方面说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的现实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的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6分)答案:(1)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崇尚经世致用,注重治国安邦,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崇尚理性世界的构造。(2)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1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斯图亚特王朝,就拼命地想把一个专制的权力继续地向前推进……这些个企图,就引起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致的反抗。——摘编自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摘编自英国《权利法案》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从1714年以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摘编自《世界史资料》材料三:第二条第一款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副总统的任期相同。总统和副总统按以下方法选举:每个州依照该州议会所定方式选派选举人若干人,其数目同该州在国会应有的参议员和众议员总人数相等……第二款 ……总统经咨询参议院和取得其同意有权缔结条约,但须经出席参议员三分之二的批准。——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英国国王权力的变化。(6分)第163页共163页,(2)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总统的权力。简要比较英、美两国元首在产生方式上的不同。(8分)(3)归纳以上材料反映出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相同轨迹。(4分)答案:(1)由拥有专制权力到权力受限制,再到放弃行政权。(2)权力:拥有行政权;经参议院同意有权续定条约。不同:英国国王是世袭的,美国总统是选举产生的。(3)政治民主化,法制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制度内生的、必然的政治现象,是该制度下自然生长而成的一种政治精神。妥协与民主这一西方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有着内在相容性,妥协因而在许多西方国家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从历史上看,在西方一些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文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答案:论题: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双方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复辟旧王朝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引发了后来的“光荣革命”,实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英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1787年,美国的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经过各方妥协,最终制定并通过《联邦宪法》,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综上所述,英国革命后期和美国制宪会议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以妥协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转型道路,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制度内生的、必然的政治现象,是该制度下自然生长而成的一种政治精神”可知,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证环节,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来看,“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但英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以美国1787年宪法来看,《联邦宪法》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促使美国资本主义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适合国情的政治妥协,有利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第163页共163页,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A.地中海甚至比大西洋还宽阔B.突尼斯一直都没有开始工业化C.民主政治对工业化非常重要D.北美地区的工业化比法国更早2.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这主要是由于(  )A.珍妮纺纱机的出现B.改良蒸汽机的应用C.电动机的发明D.发电机的推广3.阅读下图,分析造成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影响B.商业革命的影响C.大工厂制的确立D.工业革命的推动4.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B.“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C.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D.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5.根据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年份世界贸易总值英国(含殖民地)法国德国美国?37491.8(140)454234第163页共163页,A.1765年B.1870年C.1915年D.1970年6.对下表中历史现象发展起推进作用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资本的全球扩张7.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  )A.电力的广泛使用B.新交通工具的创制C.石油化工工业兴起D.钢铁工业取得巨大进步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A.蒸汽和电力B.蒸汽和石油C.石油和电力D.电力和核能9.下图是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A.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B.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掠夺C.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D.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0.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11.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第163页共163页,时间数量财富来源占有社会总财富(%)1861年前仅有几人主要是大农场主3.6%1892年4047人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9.6%(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12.“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C.促使工人运动产生D.因时代需求而产生13.“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段材料说明了(  )A.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B.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D.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14.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五四运动B.巴黎公社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15.“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3月18日起义得胜后不去追击兵微将寡的梯也尔政府,却只顾忙于备办选举公社,使慌乱之敌得以稳住阵脚,便是一大失误。”材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A.未建立工农革命联盟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未接管法兰西银行D.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第163页共163页,17世纪,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进入18世纪后,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战乱。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封建残余的阻碍比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小,农业产量高,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也意味着英国人可以通过较低的消费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由于英国较早地废除了行会制度,城镇手工业的发展不受地方行会势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环境。1861年,英国下院议员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人们想要去探索更高的领域,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出于这些美好的希冀,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各种科学思想空前活跃了起来,一个又一个惊奇地发现和伟大的发明填补了之前人类史上的空白。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原本为了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力的伟大革命,在有的人看来既是光明也是灾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来说“既是光明也是灾难”的理由。(9分)17.工业革命,一方面创造很多奇迹,一方面带来很多问题,如环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摘编自《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材料二:公社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实行的最有意义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它规定: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第163页共163页,材料三: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给无产阶级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管理社会经济的措施,并指出其反映的实质。(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世界史……第三十三章 工业革命1.什么是工业革命……………………………8552.新的纺织机器………………………………8573.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机………………………8644.煤和铁………………………………………8665.汽船和火车…………………………………8696.寂静的家……………………………………8757.荒芜的村庄…………………………………8788.工业巨头……………………………………884……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第163页共163页,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C )A.地中海甚至比大西洋还宽阔B.突尼斯一直都没有开始工业化C.民主政治对工业化非常重要D.北美地区的工业化比法国更早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浪潮在法国发生是因为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体;而工业化浪潮能横渡大西洋在北美生根开花,是因为北美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C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A说法错误,排除;据材料“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可知,北美工业化早于突尼斯,但材料没有体现“突尼斯一直都没有开始工业化”,B错误;根据材料“不是在法国之后……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可知,法国工业化要早于北美地区,D说法错误。2.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这主要是由于( B )A.珍妮纺纱机的出现B.改良蒸汽机的应用C.电动机的发明D.发电机的推广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距离都‘缩短’”“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等信息可知,这是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B项正确;珍妮纺纱机是纺织行业的变革,与“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无关,A项错误;电动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动力变革,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发电机的推广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错误。3.阅读下图,分析造成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D )A.圈地运动的影响B.商业革命的影响C.大工厂制的确立D.工业革命的推动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事工业的人口比重上升,农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下降,这是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圈地运动、商业革命没有涉及工业,故排除A、B两项;大工厂制的确立只会使工业人口增加,但并不涉及服务业,故排除C项。4.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这里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D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B.“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C.非洲奴隶成就“工业化革命”D.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第163页共163页,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殖民地为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而美洲与欧洲的这种供养关系是欧洲通过殖民扩张建立的,故选D项;工业革命开始于欧洲,而不是美洲,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美洲对欧洲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扩展,排除B项;C项夸大了非洲奴隶的作用,排除。5.根据表格中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B )年份世界贸易总值英国(含殖民地)法国德国美国?37491.8(140)454234A.1765年B.1870年C.1915年D.1970年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英国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美国,说明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在全球处于第一的地位,这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贸易中处于核心地位,故选B项。6.对下表中历史现象发展起推进作用的是( C )A.资产阶级革命B.英国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资本的全球扩张解析:题干中“垄断”“资本输出”等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的,C正确;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确立了代议制,排除A;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工厂,而非垄断组织,排除B;资本全球扩张是材料现象的表现,而不是发挥推进作用的元素,排除D。7.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成就是( A )A.电力的广泛使用B.新交通工具的创制C.石油化工工业兴起D.钢铁工业取得巨大进步解析: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故A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出现了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排除B;石油化工工业相较于电力来说不如后者应用的更加广泛,更能代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能算最突出的成就,排除C;钢铁工业不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突出的成就,排除D。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C )A.蒸汽和电力B.蒸汽和石油C.石油和电力D.电力和核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能源有电和石油,C符合题意;蒸汽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A、B、D。9.下图是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C )第163页共163页,A.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B.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掠夺C.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D.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可知,到1900年美国发展速度最快,其次是德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发展速度最快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故A项错误;最早进行殖民扩张掠夺的国家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故B项错误;荷兰的尼德兰革命是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故D项错误。10.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A.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B.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解析:从材料中的“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来看,英国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即“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整体的均衡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对贫富分化严重现象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目标,排除D项。11.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D )时间数量财富来源占有社会总财富(%)1861年前仅有几人主要是大农场主3.6%1892年4047人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9.6%(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解析:表格时间“1892年”第163页共163页,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垄断组织的形成促使社会财富集中,表格中财富集中于制造业以及占有社会总财富比例的上升说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故D正确;表格并不能说明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排除A;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财富集中,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排除C。12.“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D )A.与资本主义发展无关B.解决了社会阶级矛盾C.促使工人运动产生D.因时代需求而产生解析: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加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可知,时代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说法是因果倒置,排除。13.“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段材料说明了( B )A.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B.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D.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必然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B )A.五四运动B.巴黎公社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最终失败了,故答案为B项;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是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展的运动,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15.“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3月18日起义得胜后不去追击兵微将寡的梯也尔政府,却只顾忙于备办选举公社,使慌乱之敌得以稳住阵脚,便是一大失误。”材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B )A.未建立工农革命联盟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未接管法兰西银行D.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解析:由“公社众人……之中并无深谙马克思学说,也无通晓科学共产主义”可以分析出材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故本题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法兰西银行”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是巴黎公社爆发的特点,不是失败的原因,故均排除。第163页共163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17世纪,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进入18世纪后,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战乱。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封建残余的阻碍比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小,农业产量高,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也意味着英国人可以通过较低的消费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由于英国较早地废除了行会制度,城镇手工业的发展不受地方行会势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环境。1861年,英国下院议员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人们想要去探索更高的领域,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出于这些美好的希冀,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开始了。各种科学思想空前活跃了起来,一个又一个惊奇地发现和伟大的发明填补了之前人类史上的空白。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原本为了改善环境、提高生产力的伟大革命,在有的人看来既是光明也是灾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来说“既是光明也是灾难”的理由。(9分)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农业的进步及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行会制度的废除为国内手工业发展提供自由的环境;广大的殖民地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种发现和发明层出不穷,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利;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研究出具有毁灭性的武器,促进战争的爆发,给世界和平增添了许多不安的因素。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17世纪,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英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封建残余的阻碍比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小”“由于英国较早地废除了行会制度,城镇手工业的发展不受地方行会势力的限制”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政治、资金、技术、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2)理由,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17.工业革命,一方面创造很多奇迹,一方面带来很多问题,如环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编自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第163页共163页,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6分)答案:(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2)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解析:(1)原因,根据“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可得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根据“‘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得出环保观念缺乏;根据“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得出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2)措施,根据“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得出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得出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摘编自《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材料二:公社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实行的最有意义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它规定: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材料三: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给无产阶级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管理社会经济的措施,并指出其反映的实质。(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革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4分)答案:(1)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第163页共163页,(2)措施:把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由工人制定工厂管理制度;工人选举工厂领导并监督厂内工作。实质:巴黎公社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3)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原则和首创精神永存;巴黎公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1)依据材料一“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可概括得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二“……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法令”“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可概括得出其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实质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3)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世界史……第三十三章 工业革命1.什么是工业革命……………………………8552.新的纺织机器………………………………8573.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机………………………8644.煤和铁………………………………………8665.汽船和火车…………………………………8696.寂静的家……………………………………8757.荒芜的村庄…………………………………8788.工业巨头……………………………………884……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答案: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的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的子目。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解析:第163页共163页,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在整体掌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第一单元——第五单元)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先祖创造这些文字主要是为了满足(  )古文明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A.生产生活的需要B.对外交流的需要C.祭祀祖先的需要D.记录战争的需要2.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两种文明本质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A.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主要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3.下面是某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基督教诞生,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A.罗马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B.罗马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C.罗马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D.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4.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A.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第163页共163页,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D.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5.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的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当地的主要出口物最有可能是(  )A.纺织品、象牙B.西瓜、黄金C.黄金、奴隶D.西瓜、布匹6.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第六章空白处应填写(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A.工业文明时代B.古代爱琴海文明C.两河流域文明D.古代罗马文明7.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8.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虔诚的信仰B.教会的仪式C.真诚的善行D.神父的指引9.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一串闪亮的名字: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追求共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B.他们为人类社会规划的设想已经实现C.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是思想产生的前提D.理性是他们对抗神学与君权的武器10.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自然法”“自然权利”“自然教育”“自然秩序”等观念广泛传播。“自然”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倡导回归自然B.神创造了自然法则C.经济发展关注自然D.自然科学革命的影响第163页共163页,11.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B.工厂制度已确立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D.城市化进程加快1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13.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B.有利于避免权力垄断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14.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议会是立法机关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人们的绝对自由15.“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材料二:第163页共163页,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1680年12月26日,一颗彗星划过了巴黎的夜空。对现代天文学一无所知的巴黎人惶恐不安,以为大祸即将来临,认为这是“千祸之兆”。巴黎人不知道彗星产生的原因,但是他们的预感并没有错,盛极一时的路易十四时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另外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站在历史的门口。这就是启蒙时代。——摘编自《大国崛起·法国》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摘编自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路易十四时代”和“启蒙时代”的主要政治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启蒙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而设计的三种主要方案。(5分)第163页共163页,(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总是一样的任务。”——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材料二: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摘编自《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第163页共163页,(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工人革命”(工人运动)有什么认识?(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新航路开辟大事记(部分)。时间史实1492—1504年哥伦布将欧洲的葡萄、柠檬等带入美洲,将美洲的玉米等作物带回欧洲1507年英国国王委托历史学家维吉尔撰写《英国史》,它是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史学作品16世纪初英国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啤酒、铜器等行业中都建立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522年麦哲伦船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16世纪20—70年代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和欧洲商品的集散地1566年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爆发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中国台湾南部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表格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12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先祖创造这些文字主要是为了满足( A )古文明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A.生产生活的需要B.对外交流的需要C.祭祀祖先的需要D.记录战争的需要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早期人类社会的出现,日常工作、分工的细化导致仅用语言交流出现了不便,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字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早期的文明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对外交流的功能和需要,故B项错误;祭祀祖先、记录战争与早期文字的功能无关,故C、D两项错误。2.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两种文明本质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A )A.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C.东方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主要发源于沿海或海洋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比较发达解析:东西方文明特点不同,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没有优劣之分,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故A正确;B、C、D分别是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和经济三方面分析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的实质,不符合题意。3.下面是某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D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基督教诞生,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A.罗马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B.罗马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C.罗马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D.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第163页共163页,解析:从材料中“基督教诞生……得以广泛传播”“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可以得出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传播,故D正确。4.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C )A.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D.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兴起的城市以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中心。在西欧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它进一步分化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这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且题干无体现,排除。5.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的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当地的主要出口物最有可能是( C )A.纺织品、象牙B.西瓜、黄金C.黄金、奴隶D.西瓜、布匹解析:依据材料“东非沿海地区的国家广泛使用奴隶”并结合史实可知,非洲盛产黄金,故C正确。当地手工业不发达,纺织品和布匹,一般需要进口,当地交通落后,且西瓜不易保存与运输,故排除A、B、D。6.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第六章空白处应填写( D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A.工业文明时代B.古代爱琴海文明C.两河流域文明D.古代罗马文明解析:工业文明时代不属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子章节,故A项错误;古代爱琴海文明早于第五章的“古代希腊文明”,故B项错误;两河流域文明与第一章的“古代西亚文明”重复,故C项错误;材料中已涉及亚洲和非洲的古代农业文明,且第五章为欧洲的“古代希腊文明”,由此可以推断第六章为欧洲的古代罗马文明,故D项正确。7.15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C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第163页共163页,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解析:由材料“15世纪”“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材料没有涉及禁欲主义和反神学,而是认为神和人都是一样的,排除A、B;由材料“不要藐视财富,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可知,材料并没有批评拜金主义思想,而是蕴含着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这就具有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排除D,C正确。8.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 )A.虔诚的信仰B.教会的仪式C.真诚的善行D.神父的指引解析:材料认为宗教改革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控制教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故选A项;宗教改革简化了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真诚的善行和神父的指引并非新型的控制,故C、D两项错误。9.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一串闪亮的名字: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D )A.反对君主追求共和是他们共同的目标B.他们为人类社会规划的设想已经实现C.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是思想产生的前提D.理性是他们对抗神学与君权的武器解析:伏尔泰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的社会方案并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C项逻辑错误,排除;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大旗,以反抗封建神学与封建王权,故D项正确。10.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神论”“自然法”“自然权利”“自然教育”“自然秩序”等观念广泛传播。“自然”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是( D )A.人们倡导回归自然B.神创造了自然法则C.经济发展关注自然D.自然科学革命的影响解析:材料中的“自然”是指近代自然科学理念,其在启蒙运动时期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科学革命的影响,故选D项。11.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 B )A.轻工业生产最发达B.工厂制度已确立C.工业革命率先完成D.城市化进程加快解析:由材料“19世纪50年代”“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163页共16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的工厂制度已经确立,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及了英国棉纺织厂、毛纺织厂等的数量,没有涉及其他方面,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涉及英国的城市化问题,只是提及了工厂的数量,排除D项。12.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B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俄、日、中进行近代化改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并未使中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3.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B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B.有利于避免权力垄断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解析:中央政府结构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三权分立可以确保三大机构间的制衡,而在权限上的交叉有利于避免权力的垄断,进而捍卫民主政治,故选B项,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4.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 A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议会是立法机关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人们的绝对自由解析:政治民主化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A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解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C;题干设问要求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化学工业是重工业,属于工业结构,排除A;B、D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第163页共163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6分)答案:(1)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被征服地区的无数财富;但是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2)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历经十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亚非欧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被征服地区的无数财富;但是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1680年12月26日,一颗彗星划过了巴黎的夜空。对现代天文学一无所知的巴黎人惶恐不安,以为大祸即将来临,认为这是“千祸之兆”。巴黎人不知道彗星产生的原因,但是他们的预感并没有错,盛极一时的路易十四时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另外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站在历史的门口。这就是启蒙时代。——摘编自《大国崛起·法国》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1)材料一中“路易十四时代”和“启蒙时代”的主要政治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启蒙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而设计的三种主要方案。(5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8分)答案:(1)特征:路易十四时代,专制。启蒙时代,从专制走向民主。条件: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上,科学与知识的进步。(2)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宗教自由,社会契约。方案:伏尔泰的“开明专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或民主共和)。(3)践行的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理由:美国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确立了共和政体;而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易十四时代政治特征是专制,启蒙运动时代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时代。第二小问历史条件,要从文艺复兴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等提取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出发可得出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启蒙思想,根据材料“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等信息,并理解合众国的实践所指,然后联系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等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理由,可对比美国和欧洲旧大陆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回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总是一样的任务。”——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材料二: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摘编自《共产党宣言》第163页共163页,(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厂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分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工人革命”(工人运动)有什么认识?(4分)答案:(1)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2)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时代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等。(3)工人运动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通过材料一的第一句话可以得出,采用机器生产;据材料一第二句的“具体的规定”和第三句,能够得出,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总结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消极影响:带来环境污染、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第(2)问第一小问,历史使命,根据材料二信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小问,时代背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是开放型试题,只要符合材料主题之间的联系,言之有理即可,如工人运动应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新航路开辟大事记(部分)。时间史实1492—1504年哥伦布将欧洲的葡萄、柠檬等带入美洲,将美洲的玉米等作物带回欧洲1507年英国国王委托历史学家维吉尔撰写《英国史》,它是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史学作品16世纪初英国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啤酒、铜器等行业中都建立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522年麦哲伦船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16世纪20—70年代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和欧洲商品的集散地1566年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爆发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中国台湾南部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表格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第163页共163页,阐述:15世纪以来,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意愿日益迫切,在此情形下,西欧积极开辟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西方殖民者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他们对殖民地的破坏极为严重。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等,打断了当地的社会发展进程,冲击甚至毁灭了当地的文明。由此可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解题时,先通过材料信息拟定论题,例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再结合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的方式、殖民扩张的手段、殖民扩张的影响的关系等阐述,阐述时需要结合史实。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材料意在说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  )A.欧洲国家起了主导作用B.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均受益C.欧洲和亚非拉作用相同D.亚非拉国家起了关键作用2.从16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帝国时代,殖民强国虽然有了远洋航船和大炮、毛瑟枪和正规军,但是它的力量优势,尤其是对一些先进文明地区的力量优势却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早期殖民帝国扩张的重点在(  )A.亚洲B.欧洲C.大洋洲D.美洲3.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B.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C.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D.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4.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殖民国家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纪晚期,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第163页共163页,B.非洲殖民体系的形成C.奴隶贸易的盛行D.非洲丧失了抵抗能力5.非洲的很多国界线是直线,与地理山川河流的走向并不统一。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因为(  )A.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产物B.非洲民族组成相对单一C.非洲国家历史久远D.民族矛盾与种族冲突的产物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与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揭露了(  )A.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B.封建主义统治的特殊性C.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资本主义产生的合理性7.15—17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程8.20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其中“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9.从“美国独立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内容中归纳出的一个学习主题是(  )A.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B.步入近代C.殖民地人民的抗争D.西方文明之源10.“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A.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第163页共163页,D.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11.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这一规定导致的结果是(  )A.引发英荷战争,打败荷兰B.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C.打败法国,夺取其海外殖民地D.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2.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斗争中涌现的,是具有爱国色彩的集团,共同努力和妥协的产物。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还慎重地规定,分配大地产,不管大地产是本国人、教会或外国人所有。材料说明这部宪法(  )A.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美国结束了对拉美的“大棒政策”C.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D.工人阶级登上墨西哥的政治舞台13.有史学家认为,列强对世界的控制有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殖民活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B.经济手段是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C.殖民扩张是亚非拉落后的根源D.帝国主义不以控制殖民地为目标14.19世纪上半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推到了顶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争代表了亚洲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促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阶级变化的根本条件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C.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D.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加剧15.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B.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C.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第163页共163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非洲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社会。各国的奴隶贩子及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摘编自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材料四:奴隶制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摘编自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1)材料一反映了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意义?(2分)(2)材料二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了哪些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奴隶贸易逐渐废止的原因。(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第163页共163页,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二: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国,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达到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摘编自《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近代英国殖民非洲的部分史实国家英国殖民史实尼日利亚1851年建领事馆,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900年英国政府直接进行统治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英国直接管辖,1910年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英国东非公司,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摘编自《非洲简史》材料二: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累计达62.7亿美元,已与2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中非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承担了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176个成套建设项目。(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非洲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第163页共163页,(2)近年来,有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对非洲在搞“新殖民主义”,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70页)针对马克思“双重使命”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激烈,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三类:否定论:殖民主义道德沦丧,宣扬种族优越,带给亚非拉的是巨大的民族灾难与仇恨。肯定论:殖民主义功大于过,是推动亚非拉被动迈入现代化的动力。亚非拉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很难甚至不可能自然过渡到现代化工业文明,而殖民主义改造了亚非拉,完成了过渡。双重作用论:殖民主义给亚非拉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摧毁旧社会体制,推动了亚非拉自身改进,通过改良或革命迈上了现代化道路。请问,你的认识观点如何?请加以说明。(15分)第163页共163页,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材料意在说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 D )A.欧洲国家起了主导作用B.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均受益C.欧洲和亚非拉作用相同D.亚非拉国家起了关键作用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的许多地区成了欧洲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直接推动了欧洲生产的发展,故D项正确。2.从16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帝国时代,殖民强国虽然有了远洋航船和大炮、毛瑟枪和正规军,但是它的力量优势,尤其是对一些先进文明地区的力量优势却是有限的。由此决定了早期殖民帝国扩张的重点在( D )A.亚洲B.欧洲C.大洋洲D.美洲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对一些先进文明地区的力量优势比较有限,早期殖民帝国扩张的重点在较为落后的美洲新大陆,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亚洲的力量在亚欧对比中占据一定优势,不是发展落后的地区;B选项错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是欧洲国家;C选项错误,对大洋洲的殖民扩张,不是“早期”殖民扩张的重点。3.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B )第163页共163页,A.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B.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C.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D.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解析:材料中马克思认为英国越是需要印度的市场,就越需要保证印度的工业生产,摧毁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力,即在印度发展的近代工业是保障自身利益的需要,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C不符合材料主旨,D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4.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殖民国家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纪晚期,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非洲殖民体系的形成C.奴隶贸易的盛行D.非洲丧失了抵抗能力解析:结合时间“19世纪晚期”,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列强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因而加强了对非洲的侵略扩张,故选A项。5.非洲的很多国界线是直线,与地理山川河流的走向并不统一。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因为( A )A.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产物B.非洲民族组成相对单一C.非洲国家历史久远D.民族矛盾与种族冲突的产物解析:非洲大部分国家继承了殖民时代的国土疆域。欧洲殖民者划分非洲国家边界采取“地图上作业”的方式,造成了很多非洲国家的边界呈现直线的走势,故选A。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与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揭露了( A )A.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B.封建主义统治的特殊性C.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资本主义产生的合理性解析:根据“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与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知,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7.15—17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程第163页共163页,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眼“全球史观”。A、B、C、D四项均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影响,但只有C项是从全球史观角度评价的,故选C项。8.20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其中“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B )A.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解析:殖民体系形成是由于列强的实力对比和殖民扩张导致的,但是20世纪初在殖民体系形成后,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又“过时”了,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故选B;A、C的原因是B,D是其表现,故排除A、C、D。9.从“美国独立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内容中归纳出的一个学习主题是( C )A.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B.步入近代C.殖民地人民的抗争D.西方文明之源解析:“美国独立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殖民地人民反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故C项正确。10.“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 )A.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D.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解析:根据“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可知,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作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A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1.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这一规定导致的结果是( A )A.引发英荷战争,打败荷兰B.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C.打败法国,夺取其海外殖民地D.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解析:第163页共163页,1651年,为保护本国的海上贸易力量,排挤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引发英荷战争,结果荷兰被打败,故选择A;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排除B;打败法国,夺取其海外殖民地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12.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斗争中涌现的,是具有爱国色彩的集团,共同努力和妥协的产物。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还慎重地规定,分配大地产,不管大地产是本国人、教会或外国人所有。材料说明这部宪法( A )A.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B.美国结束了对拉美的“大棒政策”C.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D.工人阶级登上墨西哥的政治舞台解析:根据材料“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可以看出,该宪法突出民主原则,其颁布推动了墨西哥的现代化进程,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变化,B排除;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C排除;墨西哥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D排除。13.有史学家认为,列强对世界的控制有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B )A.殖民活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B.经济手段是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C.殖民扩张是亚非拉落后的根源D.帝国主义不以控制殖民地为目标解析:根据材料“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从殖民地获利”可知,列强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是经济手段,故B项正确;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国家已经开始殖民扩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列强的侵略方式,无法得出殖民扩张是亚非拉落后的根源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列强殖民扩张的常用方式是经济手段,并不能说明帝国主义不以控制殖民地为目标,排除D项。14.19世纪上半期,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推到了顶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争代表了亚洲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促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阶级变化的根本条件是( A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C.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D.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加剧解析:材料“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阶级分别是农民阶级和封建王公,而“辛亥革命和印度反英斗争”第163页共163页,的领导阶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促使领导阶级变化的根本条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故A项正确;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不是导致领导阶级变化的根本条件,排除;D项是导致亚洲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发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15.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的出现( A )A.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B.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C.使东方落后于西方格局开始出现D.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和贸易发展使得当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这应该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非洲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社会。各国的奴隶贩子及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摘编自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材料四:奴隶制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摘编自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1)材料一反映了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意义?(2分)(2)材料二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了哪些影响?(4分)(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奴隶贸易逐渐废止的原因。(6分)答案:(1)奴隶贸易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残酷的掠夺殖民地人民是分不开的。第163页共163页,(2)使人口减少,村落变成废墟,破坏了当地的经济,造成经济倒退,殖民主义的罪恶活动是非洲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3)黑人奴隶的反抗斗争;法国大革命和自由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方式变为以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主,奴隶贸易已经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了。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可知,奴隶贸易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材料二“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说明劳动力减少。材料二“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体现了经济的衰退。(3)依据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非洲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社会”可知,奴隶的斗争及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四“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方式变为以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主,奴隶贸易已经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在工商业政策方面,奉行“重金主义”(重商主义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隶开采银矿,掠夺大量金银财富。——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材料二:从1813年印度被迫接受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英国的棉纱、棉布等大量机器工业品涌入印度,沉重打击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在孟加拉国,号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达卡城人口曾经达到15万人,到1840年前后,只剩下3万至4万人了。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摘编自《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比,英国在殖民扩张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8分)答案:(1)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掠夺的财富未转化为资本,导致两国不久后走向衰落。(2)变化:从以直接的殖民掠夺为主到以商品输出为主。影响:打破了印度传统的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印度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给印度人民带来了灾难。第163页共163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近代英国殖民非洲的部分史实国家英国殖民史实尼日利亚1851年建领事馆,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900年英国政府直接进行统治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英国直接管辖,1910年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英国东非公司,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摘编自《非洲简史》材料二: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累计达62.7亿美元,已与28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8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中非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承担了公路、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176个成套建设项目。(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殖民非洲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2)近年来,有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对非洲在搞“新殖民主义”,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12分)答案:(1)特点:范围广;非洲殖民地化加深;列强争夺与妥协并存;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列强管控力度加强;一定的客观进步性。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文明传入非洲;列强争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欧美列强发展不平衡;非洲落后,难以和列强抗衡。(2)态度:反对西方国家观点,即反对“新殖民主义”观点。评述: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列强为积累原始资本,争夺商品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和掠夺财富,先后进行黑奴贸易、抢占殖民地和进行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非洲落后的历史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着独立自主和互惠共赢的原则,在中非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加强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尊重非洲各国的独立和主权,推进了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扩大了中非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对非洲不是搞“新殖民主义”,而是真正构建互惠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信息,从范围、程度、形式、作用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根本原因、非洲因素、列强因素分别分析。第(2)问,具有开放性,首先需要表明态度,其次从列强和中国方面对非洲的立场和态度进行评述,阐明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真正立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70页)针对马克思“双重使命”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激烈,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三类:否定论:殖民主义道德沦丧,宣扬种族优越,带给亚非拉的是巨大的民族灾难与仇恨。第163页共163页,肯定论:殖民主义功大于过,是推动亚非拉被动迈入现代化的动力。亚非拉社会制度与经济基础很难甚至不可能自然过渡到现代化工业文明,而殖民主义改造了亚非拉,完成了过渡。双重作用论:殖民主义给亚非拉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同时摧毁旧社会体制,推动了亚非拉自身改进,通过改良或革命迈上了现代化道路。请问,你的认识观点如何?请加以说明。(15分)答案:同意第三种观点,即双重作用论。说明:殖民主义对亚非拉的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殖民主义扩张,其目的是掠夺财富、开辟市场与夺取原料产地,性质是侵略性、非正义的。但要看到,亚非拉广大地区在遭受殖民征服之前,一般都处在前资本主义,即自然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西方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以近代工业文明的纽带将全世界人类历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的进步。不可否认,殖民扩张将近代工业技术和文明价值观传入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全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附 破坏性的使命: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了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传统的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的商业化趋势得到加强,封建的生产方式动摇。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动摇和倾覆。在思想意识方面,自大、闭塞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建设性的使命:在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殖民地,使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殖民地先后兴起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历史作用可以从破坏性的使命、建设性的使命和双重作用等方面论述。第一种侧重于给殖民地带来灾难,是造成殖民地落后的历史根源。第二种侧重于传播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双重作用论则承认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和美洲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但是它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也推动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帝国宣战的借口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帝国的皇储第163页共163页,2.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旨在说明(  )A.索姆河战役的巨大消耗B.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C.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3.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火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欧洲(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资本主义制度崩溃C.世界中心转移D.欧洲电力系统瘫痪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5.如图是一幅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通过漫画和兔子的话,分析国际联盟的弱点是(  )A.曾寄托了无数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梦想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C.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D.缺少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6.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列宁作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1903年(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B.列宁创办《火星报》第163页共163页,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D.十月革命爆发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B.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C.保护了人民的利益D.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8.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9.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A.全面实行余粮收集制B.放弃工业化发展之路C.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D.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第163页共163页,11.甘地曾在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暴力派正在增加势力,扩大影响……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据此可知,甘地(  )A.目睹暴力的危害性,倡导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B.抨击阿姆利则惨案,提出同英国全方面不合作C.主张对英国殖民当局“文明不服从”D.基于非暴力思想,主张管制暴力事件1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C.《凡尔赛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1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与国会商议B.这一演说表明美国放弃中立政策C.日本发动的进攻是指偷袭珍珠港D.美国对日宣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意识到整体世界的存在及其双重性,整体世界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其主要体现是(  )A.对法西斯的惩处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C.联合国成立及《联合国宪章》的制定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酝酿与成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第163页共163页,1915年11月,俄、英、法三国公使朱尔典、库朋斯齐、康德奉本国政府之命,秘密与袁世凯北京政府接触,竭力劝诱中国对德宣战。袁世凯有参战的意向,但却遭到了日本的坚决反对。它一方面向北京政府表示,中国既然宣布中立,就无对德作战之理;另一方面又照会俄、英、法三国政府,由于中日的特殊地位,关于中国参战问题,没有经过日本同意,不得形成任何协定。直到1917年中国政府的实权操纵在亲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日本态度逆转,极力鼓动中国尽快参战,段祺瑞政府才宣战并派出17.5万华工到欧洲和中东去供帝国主义驱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阻止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宣战延迟的认识。(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第163页共163页,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材料二: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地区国家主要事件亚洲中国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非洲埃及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埃塞俄比亚埃俄比亚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墨西哥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次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新特点?(8分)(3)简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第163页共163页,起点时间主张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等(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试分析其原因。(4分)(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8分)第七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C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帝国宣战的借口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帝国的皇储解析: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D项只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表象分析,不能体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故错误。2.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旨在说明( B )第163页共163页,A.索姆河战役的巨大消耗B.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C.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解析:从材料“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故B项正确。3.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火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欧洲( C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B.资本主义制度崩溃C.世界中心转移D.欧洲电力系统瘫痪解析:根据题干“灯火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向北美转移,故C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整个欧洲熄灭”不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并非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排除B项;D项是对“灯火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误读,排除。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解析:注意题干关键词“决定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国际关系之所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选A项。5.如图是一幅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通过漫画和兔子的话,分析国际联盟的弱点是( D )第163页共163页,A.曾寄托了无数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梦想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C.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D.缺少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解析:国际联盟成立初期,在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故B项错误;A、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漫画中的兔子即国际联盟,“兔子”的话表明国际联盟在面对国际冲突时不能进行有效制止,故选D项。6.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列宁作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1903年( C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B.列宁创办《火星报》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D.十月革命爆发解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故C项正确。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A.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B.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C.保护了人民的利益D.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解析:根据材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以保证军事的胜利,但战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B项正确,C项错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是通过1917年的二月革命,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时期适应了苏俄的国情,D项错误。8.苏俄的某一政策“第163页共163页,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 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解析: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赁和租让的方式给资本家经营,故答案为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管理,排除A项;C、D两项属于苏联模式的内容,该时期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均排除。9.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解析:据漫画内容,西方国家对1928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进行嘲笑,而1933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故答案为A项;苏联漫画没有体现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知,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了嘲笑,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与材料“1933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D )A.全面实行余粮收集制B.放弃工业化发展之路C.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D.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解析:材料“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反映的是苏联模式通过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的特点,故选D;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在苏联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苏联模式,排除B;苏联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11.甘地曾在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暴力派正在增加势力,扩大影响……第163页共163页,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据此可知,甘地( D )A.目睹暴力的危害性,倡导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B.抨击阿姆利则惨案,提出同英国全方面不合作C.主张对英国殖民当局“文明不服从”D.基于非暴力思想,主张管制暴力事件解析:根据材料“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可知,甘地主张非暴力,既反对对英国统治的有组织暴力,又反对印度暴力派的无组织暴力,因此D正确;根据材料“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可知,甘地同样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A;根据“甘地曾在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可知,甘地并不是与英国全方面不合作,B排除;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 A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方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且“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这反映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故选A项。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句话揭示了( B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有重大责任C.《凡尔赛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是指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一定的责任,故B正确;A、C、D三项与材料“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所体现的绥靖政策的主旨不符,故排除。1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与国会商议B.这一演说表明美国放弃中立政策C.日本发动的进攻是指偷袭珍珠港D.美国对日宣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第163页共163页,,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故选C项;美国宪法规定,宣战权在国会,总统有向国会提交对某国宣战的提案权,提案需经国会批准,故排除A项;1941年3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改变了中立政策,故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故排除D项。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意识到整体世界的存在及其双重性,整体世界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其主要体现是( C )A.对法西斯的惩处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C.联合国成立及《联合国宪章》的制定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酝酿与成立解析: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各国人民意识到整体世界的存在需要一个维护世界共同安全的国际性组织,表明整体世界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与“整体世界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无关,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只是针对“整体世界”的某一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1915年11月,俄、英、法三国公使朱尔典、库朋斯齐、康德奉本国政府之命,秘密与袁世凯北京政府接触,竭力劝诱中国对德宣战。袁世凯有参战的意向,但却遭到了日本的坚决反对。它一方面向北京政府表示,中国既然宣布中立,就无对德作战之理;另一方面又照会俄、英、法三国政府,由于中日的特殊地位,关于中国参战问题,没有经过日本同意,不得形成任何协定。直到1917年中国政府的实权操纵在亲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日本态度逆转,极力鼓动中国尽快参战,段祺瑞政府才宣战并派出17.5万华工到欧洲和中东去供帝国主义驱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阻止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宣战延迟的认识。(6分)答案:(1)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双方竞相结交盟友以扩大势力;北洋政府在战争初期曾宣布中立;英日结盟,英国对日本侵略中国山东等行动不加干涉;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为亚洲强国。(2)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否,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理应由中国自己决定。事实正好相反,中国参战与否却是由外国(通过其代理人)裁定的。这说明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背景下,弱国完全无独立的主权可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到1934年则降至676百万公担,与仍未实现全盘集体化的1928年相比,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针对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却有损于农业本身的发展的事实,亚·鲍文符合事实地指出,“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类似一种贡赋)”。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第163页共163页,。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实施上述农业政策的目的及对本国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2)结合中国现代史一个相关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加以说明。(8分)答案:(1)目的: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最终也阻碍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2)1953—1957年中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史实之一)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所造成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史实之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实之三。若答出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一“集体化这种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行回答;影响,根据材料一“1931年谷物总产量比1928年净减57.2百万公担……‘与其说集体化变成了农村社会主义的改造手段,不如说变成了一种资源从农村输往城市的办法’”并结合所学从服务于工业化、阻碍农业发展进行阐述。(2)根据题干“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可知,应从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故可结合所学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作用、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分别进行论述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材料二: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地区国家主要事件亚洲中国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国殖民者作斗争非洲埃及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埃塞俄比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第163页共163页,亚埃俄比亚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墨西哥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1)根据材料一,概述两次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何新特点?(8分)(3)简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4分)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2)总体看更为广泛、激烈和彻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具体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国家仍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建立民主政府;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个别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争取或捍卫独立主权并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武装斗争,有的则引向现代发展道路。(3)虽然它们大多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工商业……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从当地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的发展,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国际环境改变等方面,概述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2)特点,根据材料二“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中,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整体和六个典型的代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等信息,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从整体的范围、方式、水平,到各国具体的领导、道路选择,再到多样性和现代化发展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从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调整等方面,说明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起点时间主张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7年七七事变部分中国学者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部分欧洲学者第163页共163页,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部分欧美学者——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等(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试分析其原因。(4分)(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8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涉及的范围大、国家主体多,过程曲折复杂,导致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难度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扩大至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较难认定;由于研究者的立场、角度、方法、情感和占有史料、判断标准的不同,对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2)观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理由:①日本是法西斯阵营三大轴心国之一,日军早于德、意最早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最早形成。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事实上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独立抗击日军侵略,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既是为中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如果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亚洲战场日军无条件投降为结束标志,但不承认亚洲战场的起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逐步扩大至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也结束于亚洲。观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为两个,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理由: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世界性大战是有一个过程的,简单地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都不足以阐明这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复杂性。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战争策源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亚洲地区日本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1939年德国侵入波兰是欧洲地区德国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③只强调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是没有看到亚洲战场的重要性;只强调亚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是没有看到欧洲战场的重要性。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起点,才能准确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阐明亚洲战场与欧洲战场同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才更符合历史实际。解析:第(1)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涉及的范围大、国家主体多,过程曲折复杂,导致认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难度大。不同的学者认识不同。第(2)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中选择任意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卷第163页共163页,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2.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3.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这表明日本(  )A.立足维护世界和平B.积极承担对联合国义务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4.20世纪70年代,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多极化趋势出现B.两极格局瓦解C.世界局势动荡不安D.美国霸主地位动摇5.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开始谋求联合③抵制超级大国控制④经济地位的提高第163页共163页,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7.下表是1948、1959、1999、2009年中美日印四国粗钢产量对比表。其中,丙国是(  )年度产量(单位:万吨)甲乙丙丁194815.87074.1311.1137.019591387.08477.31662.9247.3199912426.09742.79419.22429.6200957218.25819.68753.46283.8A.中国B.美国C.日本D.印度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时间接受白人、黑人邻居时间接受白人、黑人通婚白人黑人1964年20%1968年17%48%1994年60%1994年45%68%A.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B.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宪法的保护C.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D.美国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协调民族关系第163页共163页,9.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西纳认为,非洲正在为全球创造经济机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非洲增加至少100%的贸易额。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  )A.联合发展成效显著B.积极谋求共同发展C.落后面貌得以改变D.强调均衡发展1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故选B项。11.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1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13.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此可知(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14.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第163页共163页,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15.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6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9分)第163页共163页,17.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时间国家重大航天成果1957.10.4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1.31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1961.4.12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1965.11.26法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1)号人造卫星1967.4.23—24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1969.7.16—24美国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1970.4.24中国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5.7.15—24美国苏联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1986.1.28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1999.11.20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14分)第163页共163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时间20世纪70年代1981年1982年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2.81.9-2.53.6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图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变化的因素。(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材料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第163页共163页,时间事件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8月14日印尼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8月16日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1997年10月17日台湾当局主动将货币贬值1997年11月金融危机传导到韩国、日本1998年8月国际炒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这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挑战,应该如何应对。(6分)第八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及解析第163页共16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C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解析:图片中因“国家利益”使二者“合不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主要是美苏冷战,因此,国家利益是导致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图片中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体现国家分裂,故B项错误。题目无法得出冷战重心在欧洲,故D项错误。2.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D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解析:根据材料“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信联系的协定”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危机的和平解决使人类避免了一场灭亡性核战争,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建立通话联系,故选D项;美苏之间的矛盾是由国家利益各方面冲突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并未弥合美苏两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美苏关系,并未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3.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这表明日本( C )A.立足维护世界和平B.积极承担对联合国义务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解析:根据材料“向联合国提供大量资金,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二位。此外,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维和行动”第163页共16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之所以作为经济大国承担更多的联合国义务,主要是要谋求在联合国中的影响,即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在政治上要求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不是要维护世界真正的和平,而是要扩大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的影响力,故A项错误;积极承担对联合国的义务是材料内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日本的主要目的为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而不是主动迎合世界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4.20世纪70年代,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 )A.多极化趋势出现B.两极格局瓦解C.世界局势动荡不安D.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解析:根据题干“……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可见20世纪70年代多个国际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苏联解体后,即1991年,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排除C项;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均力敌,美国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5.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这表明欧洲( B )①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开始谋求联合③抵制超级大国控制④经济地位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依据材料中“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信息可知,法国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抵制美国等超级大国的控制,而这正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经济地位提高的基础上,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联合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②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6.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B )A.德国的分裂状态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C.“9·11”事件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解析:“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故选B;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华约于1991年解散,排除D。7.下表是1948、1959、1999、2009年中美日印四国粗钢产量对比表。其中,丙国是( C )第163页共163页,年度产量(单位:万吨)甲乙丙丁194815.87074.1311.1137.019591387.08477.31662.9247.3199912426.09742.79419.22429.6200957218.25819.68753.46283.8A.中国B.美国C.日本D.印度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粗钢产量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日本,然后是印度,中国的粗钢产量最低。因此表格中的甲国是中国,乙国是美国,丙国是日本,丁国是印度。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8.下表是马克·卡尼斯和约翰·加拉蒂在《美利坚民族》一书中的一份民意调查。调查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C )时间接受白人、黑人邻居时间接受白人、黑人通婚白人黑人1964年20%1968年17%48%1994年60%1994年45%68%A.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B.美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宪法的保护C.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D.美国政府随着经济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析:从材料内容看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无论白人还是黑人互相接受对方做邻居、通婚的比率是在提高的,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逐步减弱。其他选项材料没有反映,故选C。9.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西纳认为,非洲正在为全球创造经济机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议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为非洲增加至少100%的贸易额。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 B )A.联合发展成效显著B.积极谋求共同发展C.落后面貌得以改变D.强调均衡发展解析:第163页共163页,材料信息显示,阿德西纳把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也是针对整个非洲而言的,因而材料可用来说明非洲在积极谋求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非洲共同发展的成效如何仅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A、C两项错误;共同发展不等于是均衡发展,D项错误。1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B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的重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争霸处于优势地位,原因就是他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故选B项。11.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约163个增加到近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A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大部分国家因为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政局动荡,社会制度剧变,继而经济发展缓慢,产生诸多矛盾,使国家地位下降,故A项正确。12.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B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D.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崩溃解析:根据信息“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可推知,非洲这一地区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选B。13.下图是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此可知( A )A.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第163页共163页,B.国内外经济环境决定经济运行增速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D.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解析:观察曲线图可知,从1979—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高有低,但都是正向增长,故选A项。14.韩国前总统金泳三(1993—1998年任韩国总统)说:“科学技术时代,国力不是来自武器,而是来自知识和科学技术。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这一言论( C )A.推动韩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B.促使韩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表明韩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D.指出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泳三担任韩国总统时认为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这表明韩国政府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故C项正确;金泳三担任总统时,韩国已经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韩国总统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自己的技术,只能沦为殖民地”强调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非韩国没有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故D项错误。15.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它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材料旨在说明( D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如何面对文化扩张,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而不是极力抵制英语,故D项正确,A项错误;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表现,但不是主要表现,故B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仍然是独立的,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主要因素。(6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9分)答案:(1)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措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实行马歇尔计划。解析:(1)主要因素,结合材料“1763年至1914年”,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解答。欧洲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欧洲国家为掠夺原料、市场、资本投资场所,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原因,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受到冲击,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同时大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施马歇尔计划。17.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时间国家重大航天成果1957.10.4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1.31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1961.4.12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1965.11.26法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1)号人造卫星1967.4.23—24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1969.7.16—24美国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1970.4.24中国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5.7.15—24美国苏联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1986.1.28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第163页共163页,1999.11.20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14分)答案:特点:美苏主导领先;国家组织支持;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军事战略需要为主;由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答出四点即可)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解析:特点,由材料所列举的“国家”可知,航天科技发展是以国家的组织支持为基础的,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美国和苏联占据了主导领先的地位;由材料中所列举的“重大航天成果”可知,航天科技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总体上说技术成就是不断地取得突破的,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还主要靠军事战略需要的推动;由材料“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等局部信息可知,航天科技发展逐步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科技和个人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角度看,当时世界处于两极对峙格局,美国和苏联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极力推动空间领域科技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科技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从科技角度看,各国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会限制各自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不能忽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时间20世纪70年代1981年1982年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2.81.9-2.53.6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图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中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变化的因素。(6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学技术的推动;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3)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材料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间事件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8月14日印尼放弃固定汇率制1997年8月16日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1997年10月17日台湾当局主动将货币贬值1997年11月金融危机传导到韩国、日本1998年8月国际炒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这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亚洲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挑战,应该如何应对。(6分)答案:(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经济发展较快。(2)挑战: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应对:东南亚国家要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宏观管理。西亚产油国一要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二要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解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经济发展较快。(2)挑战,根据材料二“这场风暴中,泰国、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亚洲大部分股市大幅下跌,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第163页共163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应对,根据所学知识,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需要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宏观管理;对于西亚产油国而言,要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同时要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九单元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C.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2.《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B.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3.当前,世界形势出现了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国际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等情况。这些表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形势总的趋势走向缓和4.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宣布并执行了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以下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B.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小国利益足够重视C.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D.中国企业有技术、市场等绝对优势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体现了(  )第163页共163页,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C.社会信息化的深化D.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6.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7.某学者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B.跨国公司决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D.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8.下图是一幅名为《今不如昔》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冷战有利于世界稳定B.当今世界并不安宁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D.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A.信息技术B.原子能技术C.激光技术D.宇航技术10.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第163页共163页,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中A.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B.全球化的趋势已出现逆转C.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须建立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1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B.恐怖主义C.毒品走私D.贫富差距悬殊12.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这说明(  )A.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发展B.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C.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增强D.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13.某学者指出:当前美国对“所有有可能对霸权有妨碍的,构成挑战的——无论是其他大国的复兴,还是昔日自己主导确立的国际规则、国际协议,甚至昔日的盟友,都必须铲除”。基于此说法,下列选项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失去理智,奉行“美国优先”B.美国极力追求永久的世界霸权C.美国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客观上反映了美国实力的下降14.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预测,过去的十多年发展,南方(发展中)国家保持了高于发达(北方)国家的增长速度,未来南方国家整体上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可知(  )A.世界南北差距并未扩大B.南方国家具有发展潜力C.南北经济合作较为和谐D.北方愿意援助南方发展第163页共163页,15.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话语,要获得生命力,就必须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在制度和规则中寻求持久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  )A.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发展道路要求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材料二: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7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第163页共163页,材料二:在2019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全球慈善组织乐施会说:2018年,世界排名前26位的富商所拥有的财富是世界最底层一半人口的财富总量。材料三:联合国难民署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导致全球难民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冲突、战争或迫害等,截至2020年底,全球因这些原因逃难他国的难民人数约为8240万,42%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叙利亚有约661万难民,阿富汗有530万,伊拉克有920万。材料四:第163页共163页,材料五: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类陆地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世界进入一个全面争夺瓜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1)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你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二又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2)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8分)18.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外交融入当今世界格局。(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上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请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10分)第163页共163页,第九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C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C.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D.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解析:材料“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说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C符合题意;目前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形势是否紧张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指20世纪70年代,而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故D不符合题意。2.《两霸争雄》一书中说:“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 B )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B.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解析:根据材料“两极格局解体不是大战的产物……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并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意在说明“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即“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故选B。3.当前,世界形势出现了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国际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等情况。这些表明( B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形势总的趋势走向缓和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发生四个方面的变化: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空前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空前;经济全球化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题干中所列的种种表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故选B项。第163页共163页,4.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宣布并执行了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以下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C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B.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小国利益足够重视C.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D.中国企业有技术、市场等绝对优势解析: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是为了推动自由贸易,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故答案为C项;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绝对优势”说法错误,排除。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体现了( B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C.社会信息化的深化D.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解析:依据材料“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社会信息化的变化,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未提出应该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D错误。6.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D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等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打击了霸权主义,也推动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故选D项;世界多样性不是材料所要体现的主旨,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大战结束后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才有所发展,与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分析多极化的发展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故排除C项。7.某学者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B.跨国公司决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D.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第163页共163页,解析:根据材料“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并联系所学可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故A项正确。8.下图是一幅名为《今不如昔》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B )A.冷战有利于世界稳定B.当今世界并不安宁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D.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解析: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与发展遭到严重威胁。但漫画具有夸张的一面,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A )A.信息技术B.原子能技术C.激光技术D.宇航技术解析: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战争方式的巨大变革,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时间长短问题,而信息技术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了,故A项符合题意。10.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C )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中A.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B.全球化的趋势已出现逆转C.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须建立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第163页共163页,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世界经济的复苏面前有许多障碍,体现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须建立,故选C项;区域集团化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排除A项;全球化的趋势还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图片没有涉及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排除D项。1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D )A.环境污染严重B.恐怖主义C.毒品走私D.贫富差距悬殊解析: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国际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受益更多,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悬殊,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12.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这说明( C )A.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发展B.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C.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增强D.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材料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表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A、B、D三项。13.某学者指出:当前美国对“所有有可能对霸权有妨碍的,构成挑战的——无论是其他大国的复兴,还是昔日自己主导确立的国际规则、国际协议,甚至昔日的盟友,都必须铲除”。基于此说法,下列选项理解最准确的是( B )A.美国失去理智,奉行“美国优先”B.美国极力追求永久的世界霸权C.美国企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客观上反映了美国实力的下降解析:根据材料“所有有可能对霸权有妨碍的,构成挑战的……甚至昔日的盟友,都必须铲除”等信息可知,美国铲除对其产生威胁、挑战的一切因素和力量,说明美国极力追求永久的世界霸权,B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14.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预测,过去的十多年发展,南方(发展中)国家保持了高于发达(北方)国家的增长速度,未来南方国家整体上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可知( B )A.世界南北差距并未扩大B.南方国家具有发展潜力C.南北经济合作较为和谐D.北方愿意援助南方发展解析:第163页共163页,由材料信息可知,世界银行经过分析,认为未来南方国家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南方国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故B项正确;南方国家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不意味着南北差距并未扩大,也不能说明南北之间的经济合作较为和谐,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北方愿意援助南方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15.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话语,要获得生命力,就必须提高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在制度和规则中寻求持久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 C )A.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发展道路要求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发展道路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材料二: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在经济上互补的传统使这两类国家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具有更为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42%的出口,西欧47%的出口,日本48%的出口均依靠发展中国家,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7分)答案:(1)问题: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根源;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造成巨大破坏;西方国家强权政治下的经济封锁与制裁;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存在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不足等问题。(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163页共163页,解析:第(1)问问题,依据材料一信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概括得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大、债务负担不断增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食品缺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国际经济旧秩序、战争冲突与社会动荡、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等角度分析。第(2)问有效途径,依据材料二信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长期不发达,贫困问题不解决,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等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在2019年的达沃斯论坛上,全球慈善组织乐施会说:2018年,世界排名前26位的富商所拥有的财富是世界最底层一半人口的财富总量。材料三:联合国难民署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导致全球难民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冲突、战争或迫害等,截至2020年底,全球因这些原因逃难他国的难民人数约为8240万,42%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叙利亚有约661万难民,阿富汗有530万,伊拉克有920万。材料四:第163页共163页,材料五: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类陆地生存的空间和条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世界进入一个全面争夺瓜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1)人类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你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二又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2)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8分)答案:(1)信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问题: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③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解析:(1)信息,依据图表及漫画信息可知,美国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较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问题,依据材料二中“2018年,世界排名前26位的富商所拥有的财富是世界最底层一半人口的财富总量”信息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因素,依据材料三中“导致全球难民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冲突、战争或迫害等”、材料四中“2001年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福岛核泄漏”“网络安全”及材料五中“世界进入一个全面争夺瓜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等信息可从地区热点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安全威胁、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的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等方面概括说明这些因素。18.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第163页共163页,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材料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括这一格局对美国政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外交融入当今世界格局。(6分)答案:(1)国际格局观:单极加多极世界。影响:美国需要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寻求大国合作;以维护美国利益为出发点;保持与欧洲的良好合作关系。(2)都承认多极世界;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3)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并加强睦邻友好;与欧洲保持良好关系;等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上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请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10分)第163页共163页,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利弊并存。阐述:世界经济全球化源自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在其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促进了人类巨大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和问题。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新航路开辟使许多落后地区成为西方的殖民地,但也促进了全球物种和产品的大交流。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崛起,人类的生产力有了迅猛的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无产阶级群体,制造出尖锐的劳资矛盾。在全球化的第三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网络犯罪、信息安全花样百出,居高不下。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今后还会不断发展深化。我们要充分重视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积极应对,使其良性、健康地发展。解析:材料的内容是全球化的发展历程,首先要明确论题,然后史论结合进行论证。我们可以以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确定论题,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为论题进行论证,从利弊两方面,结合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等史实联系起来进行论证,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破坏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证。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阶段综合测试卷(第六单元——第九单元)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关于其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A.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B.到16世纪中叶整个中美洲都沦为其殖民地C.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D.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鼓舞,因为它们在运动的目的上具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  )A.反抗英国B.反抗殖民压迫C.反对封建统治D.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其最重要的目的是(  )A.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B.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C.为在非洲投资作准备D.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第163页共163页,4.“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该段材料体现了(  )A.德英两国在全球竞争B.英德矛盾的尖锐化C.世界大战为时不久D.德国被消灭,英国会更富5.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A.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则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7.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9.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C.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10.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第163页共163页,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12.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D.投资环境改善13.“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这一国际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14.下图是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关系图。对此图的最准确解读是(  )第163页共163页,A.三次科技革命彰显科技的魅力B.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最快D.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各不相同15.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表达的本质问题是(  )A.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因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局势长期动荡不稳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点,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影响。(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第163页共163页,,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摘编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7分)(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其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163页共163页,——摘编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和取得的共同效果。(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美国和法国为例,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此加以说明。(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八国集团(G8)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二十国集团(G20),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第163页共163页,。媒体报道: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阶段综合测试(第六单元——第九单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关于其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B.到16世纪中叶整个中美洲都沦为其殖民地C.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D.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解析:葡萄牙紧随西班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因此C项正确;A、B两项都是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行为,D项所述的国家是英国,均排除。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鼓舞,因为它们在运动的目的上具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 B )A.反抗英国B.反抗殖民压迫C.反对封建统治D.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则是为了推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故选B。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其最重要的目的是( D )A.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第163页共163页,B.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C.为在非洲投资作准备D.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解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主要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因此D项正确。A项中“开始”错误,B、C两项是客观影响或者结果,均排除。4.“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该段材料体现了( B )A.德英两国在全球竞争B.英德矛盾的尖锐化C.世界大战为时不久D.德国被消灭,英国会更富解析:根据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德国和英国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B;A、C、D都是材料体现的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排除。5.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D )A.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依据材料中“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故D正确;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故排除B;农业集体化是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故C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6.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则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D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解析:从材料中“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可知,这是美国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因此,该海报应该是美国遭受日本攻击后出现的,故选D。《慕尼黑协定》签字在1938年,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的一项绥靖政策,与美国无关,故排除A。B没有涉及美国,故排除。C与美国无关,故排除。7.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C )第163页共163页,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解析: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法西斯已经成为英、苏的共同敌人,丘吉尔希望联合苏联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丘吉尔才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故选C。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D )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解析:国家利益的竞争是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与“人心”无关,故A项错误。国际霸权的争夺是美苏冷战的目标,与“人心”无关,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世界一直是两极格局,主导力量并未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美苏两国社会制度迥异,通过展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获取人心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9.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C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C.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解析:材料“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说明美国民众对美国建立单极格局是不认可的,显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C正确;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也是材料中没有提及的观点,B错误;不能单纯根据美国的一个民调结果就能说明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故D错误。10.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D )第163页共163页,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即可排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A项;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A正确;国际地位的下降不是英国衰落的原因,而是结果,排除B;战后英国殖民地的丧失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联合国成立后,英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D不构成英国衰落原因,排除。12.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C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D.投资环境改善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通,但题干材料中列举的数据表明,这种流动是不均衡的。从资本的特征来看,它的流向必然选择风险较小,投资环境较好,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地方,而资本较少流入的地方则说明该地区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从1994年到1999年资本的走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投资上处于劣势。这就会加剧本来就有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材料“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可知投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故D项排除。第163页共163页,13.“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这一国际组织是( B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解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地域来看,属于亚洲及太平洋沿岸地区,从成员看,既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故B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有北美三国,欧洲联盟只是欧洲地区,联合国是面向全球的政治组织,排除A、C、D三项。14.下图是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关系图。对此图的最准确解读是( B )A.三次科技革命彰显科技的魅力B.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最快D.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各不相同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相比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说明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15.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表达的本质问题是( B )A.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因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局势长期动荡不稳定解析:第163页共163页,仔细观察漫画,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信息可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乱不已,有其内部原因,更有大国为了控制这一地区,谋求世界霸权和特殊利益,蓄意插手地区事务的原因,因此选择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点,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影响。(5分)答案:(1)意大利积极对外扩张;意大利较德、法、英等国实力较弱;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2)加强了意大利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推动了意大利与德国的结盟;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1)联系埃塞俄比亚的战略位置,结合材料“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总结回答。(2)根据“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得出加强了意大利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联系所学知识,从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分析总结。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摘编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第163页共163页,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7分)(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2)内涵: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其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编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和取得的共同效果。(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美国和法国为例,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此加以说明。(8分)答案:(1)不同: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保证充分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效果: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2)特征: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说明:政府加强经济立法,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导经济发展;政府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推行福利制度,保护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1)根据“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第163页共163页,可知,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保证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福利制度。美法政府的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当时它们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法政府的做法都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其体现的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加强经济立法、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以及福利政策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八国集团(G8)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二十国集团(G20),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道: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答案:(1)发达国家地位削弱但仍占优势,并力图继续维持其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的协调机制、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等。(2)不同之处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征服世界的能力增强;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实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协调机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概括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第163页共163页,得出推行种族优越论。中国,根据材料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及所学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等角度分析回答。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角度分析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综合测试卷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文明在冲撞和交融中,不断发展。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亚历山大远征推动了佛教的产生B.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孕育了基督教C.阿拉伯数字在波斯帝国扩张时传到东方D.秦汉时期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2.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是(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3.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  )A.强化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4.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记载。《唐太宗实录》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记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第163页共163页,B.因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C.两国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5.《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明确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A.引发英国史上的“光荣革命”B.使国王成为彻底无权的虚君C.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D.为英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6.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经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7.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其(  )A.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C.表现出的民族精神D.改造旧世界的理想8.观察下图,它反映的直接信息是(  )A.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业发展速度最快D.西欧经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列宁指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基于这种认识,苏维埃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用租让租借制C.加速农业集体化D.提出工业化方针10.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第163页共163页,A.两类国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条件11.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B.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C.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D.战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1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13.2015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了成立2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1995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73%左右,发展中国家仅占27%,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这表明(  )A.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失B.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成比例增加C.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到重大冲击D.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14.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统一第163页共163页,15.2011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武装空袭。下图是一幅讽刺某些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空袭利比亚的漫画。这些国家的做法(  )A.意在挑起新一轮冷战B.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动C.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D.真正维护了利比亚的人道主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材料二: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它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古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何相似之处。(2分)(2)结合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不同影响。(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第163页共163页,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8世纪20年代,在沃波尔的主持下,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使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摘编自潘润涵、林承节等《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材料二: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单位:万人)。年份公有制职城镇个体农村集体合计第163页共163页,工人数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1952533360353124619561051831613751978425637505009197944376897534019804674109165600198452333810346305——据《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7分)(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与美国、联邦德国相比较,指出中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劳动者人数变化的原因。(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苏联美国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第163页共163页,期末综合测试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文明在冲撞和交融中,不断发展。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B )A.亚历山大远征推动了佛教的产生B.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孕育了基督教C.阿拉伯数字在波斯帝国扩张时传到东方D.秦汉时期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解析:亚历山大远征是公元前4世纪,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A与史实不符;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发明的,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播到西欧,故C错误;秦汉时期传入中国的是佛教,不是基督教,故D错误;随着古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境内被压迫者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升级,不少被压迫者转而寻求精神世界的支撑,在此种背景下,基督教诞生了,故B正确。2.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条件是( C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解析:东西方交流的加深是结果,不是条件,排除A;阿拉伯人的勤奋善学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条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与其充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带,是古代东西方商道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使者提供了客观条件,故C正确。3.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 A )A.强化了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第163页共163页,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世纪末以高等民事法院通过诉讼法令的形式否定了中世纪以来的乡村惯例,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的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残酷性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题干现象不能反映英国社会道德问题,排除D项。4.关于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记载。《唐太宗实录》将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游学之事记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言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A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贞观初年B.因史书记载缺乏真实性而无法判断C.两国史书记载不同,结论也应有差别D.判断的依据应以中国史书记载为主解析:材料对新罗何时派遣子弟来唐留学的问题,中韩两国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综合史料可知,新罗派遣入唐留学生的时间基本判断应为贞观初年,故A项正确;史书记载有一定参考价值,具有真实性,故B项错误;两国史书虽记载不同,但结论也会有共性,故C项错误;判断的依据应综合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两国的史书记载都有参考的价值,故D项错误。5.《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明确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由此可知,《权利法案》( D )A.引发英国史上的“光荣革命”B.使国王成为彻底无权的虚君C.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D.为英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解析:材料强调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使英国“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英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故选D项;“光荣革命”是《权利法案》通过的前提,A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B项是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导致的,排除;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排除C项。6.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经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B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第163页共163页,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解析:材料“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并没有反映出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工业革命导致民众恐慌,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的信息,D项错误。7.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其( C )A.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C.表现出的民族精神D.改造旧世界的理想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法国人对巴黎公社的正面评价是因为公社的这些理想斗士敢于斗争,在第二帝国遭遇外国入侵、新政府妥协投降的情况下敢于奋起反抗,体现了积极的民族精神,因此C项正确。8.观察下图,它反映的直接信息是( B )A.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业发展速度最快D.西欧经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从图中可看出,1921年和1913年相比,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都有所下降,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交战国的经济遭到重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金融中心的转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发展速度,故C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了英、法、德三个国家,故D项排除。9.列宁指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基于这种认识,苏维埃政府( B )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用租让租借制C.加速农业集体化D.提出工业化方针解析:从材料“列宁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第163页共163页,中可以看出,列宁认为应该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根据所学,列宁鉴于此认识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而B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之一,故选B;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是列宁政策调整的对象,排除;C、D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10.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A )A.两类国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条件解析:由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分工明确、相互依赖,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故D项错误。11.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B.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C.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D.战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所以A、B、D三项均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故选C项。12.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C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这一时期苏联没有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的重点是苏联粮食进口越来越严重,而不是强调在军备竞赛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畸形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综合国力比美国弱,故D项错误。13.2015年,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了成立2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1995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73%左右,发展中国家仅占27%,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这表明( D )第163页共163页,A.发达国家经济利益受到较大损失B.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成比例增加C.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到重大冲击D.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解析:材料“1995年发达国家在有形产品贸易中的比重是73%左右,发展中国家仅占27%,而到2015年,这个比例变成发达国家占51%,发展中国家占49%”说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逐渐加深,D正确;经济受损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B只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C中“重大冲击”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D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统一解析:材料“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之林”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协调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5.2011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武装空袭。下图是一幅讽刺某些西方国家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空袭利比亚的漫画。这些国家的做法( C )A.意在挑起新一轮冷战B.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动C.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D.真正维护了利比亚的人道主义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武装空袭利比亚,加剧了地区动荡,使区域性、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第163页共163页,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材料二: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它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古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有何相似之处。(2分)(2)结合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不同影响。(8分)答案:(1)都处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受大河泛滥的影响;农业都占重要的地位。(2)两河地区缺乏天然屏障的保护,朝代更替频繁;尼罗河地区相对封闭,有利于古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两河的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灾难;尼罗河的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8世纪20年代,在沃波尔的主持下,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使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摘编自潘润涵、林承节等《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答案:(1)原因: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律的严格限制。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2)变化:由国王主持发展为首相主持;由对国王负责发展为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国王任命转变为议会选举;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影响: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内阁,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第163页共163页,,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民主实践对其他国家的民主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权利法案》”“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受制于议会”等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材料二: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单位:万人)。年份公有制职工人数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合计1952533360353124619561051831613751978425637505009197944376897534019804674109165600198452333810346305——据《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7分)(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与美国、联邦德国相比较,指出中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劳动者人数变化的原因。(10分)答案:(1)趋势: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第163页共163页,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不同之处:中国工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原因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投资的增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90年代,美国和联邦德国的工业和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则不断增加。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1952—1984年,中国的工业就业人口由533万人增加到5233万人,工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第二小问,20世纪50年代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行等方面回答。新时期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投资的增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回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苏联美国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且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会考虑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从而及时调整对外政策。第163页共163页,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解析: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观点论题并进行论证。从材料整体方面去把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而从另一方面,美苏两大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受到自身国家实力变化的影响,如“勃列日涅夫对美国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而几乎同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所以国家实力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第163页共16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3-21 20:27:04 页数:163
价格:¥28.88 大小:6.73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