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6

2/106

剩余10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个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80座窖穴内发现了粮食堆积,一般厚度0.3—2米,其中有10座窖穴堆积达2米以上,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在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中,同样也发现了粟。据此可知,当时此地()A.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C.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D.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2.下图体现了《史记》所载的黄帝世系。这一记载()A.出现时间较晚,其真实性不可考证B.标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反映出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D.表明西汉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3.周代的土地所有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者、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会削夺他们的土地。这些规定()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4.《史记·周本纪》正义云:“武王娶太公女为后。”此后,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周灵王时期,周王室“求后于齐”,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这说明西周()第106页共106页\n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B.以宗法方式巩固政治统治C.联姻是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D.联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7.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让他们“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8.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9.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朝和汉朝()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第106页共106页\n10.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11.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历年的对外战争大都以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去领兵,并无太尉,而这些人都是临时派遣,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秦朝建立后的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琊石刻,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这说明了()A.秦始皇亲掌军政大权B.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C.太尉一职级别比较低D.文字记录的可信度比较低12.古代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两种政治、经济形态的此消彼长之中:一是国家权力直接统治原子化的个体臣民;一是大量人口沦为世家大族或地主的私属。为解决此类矛盾,秦朝着重()A.依据血缘关系建构国家权力B.推行郡县制度抑制地方势力C.摒弃等级制度凸显君主集权D.改革中央官制减少决策失误13.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14.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白金币。白金币由银、锡合铸而成,造价奇高,共有三种:圆形龙纹币,重八两,值三千钱;方形马纹币,重六两,值五百钱;椭圆形龟纹币,重四两,值三百钱。朝廷这种做法()A.稳定了全国金融秩序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D.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15.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第106页共106页\n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考古界关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过多种认知模式。除“中原中心说”外,还有“满天星斗说”“中国相互作用圈说”、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新中原中心说”等等。“中原中心说”以外的其他各说,大致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其基本思路和结论是认为各区域的吏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最终“百川归海”。——据许宏《从证经补史到独步史前:考古学对“中国”诞生史的探索》(1)关于我国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起点的假说,分析其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材料二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第106页共106页\n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第106页共106页\n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清晰可见有粟的痕迹”“同样也发现了粟”可以看出,粟米的窖藏较为普遍且储量丰富,D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饲养业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贫富分化,排除C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大一统”观念。《史记》所载黄帝世系说明黄帝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祖先,这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的反映,故C项正确;出现时间越晚的史实越容易考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排除B项;西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开始了夷夏共同体重组”表述错误,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只可继承,不能买卖,这无疑限制了土地兼并,对违法乱纪之人则削夺他们的土地,这是在用政权力量来维持土地制度的正常运转,故D项正确;“缓和了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君王所有,材料中规定不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规定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齐世代通婚,结为甥舅关系”、“主动向齐国提出联姻”可知,西周时,用姻亲方式巩固统治,构建血缘关系,B项正确;“直接控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周分封的政治基础不是联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材料中“富民思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D项正确;“富民思想”不等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无法证明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6.答案:A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选拔文化修养高的人才为官,这是对以血缘关系为选官标准的世卿世禄制的批判,故选B项;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所以不能说孔子肯定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孔子在选人任官方面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孔子为诸侯国选拔人才,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了孔子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其建立了确切的选举制度,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贤者举而尚之”“惟亲所信”“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可知材料中战国墨家、名家、法家思想的核心都希望崇尚人才,打破世卿世禄,选贤任能,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墨家、名家、法家不同学派都主张选贤人能,并非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排除A项;战国诸子百家代表不同的阶层,其思想虽有相同的部分,但核心、主张差别明显,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利益、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朝和汉朝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并逐步推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确立标志着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未体现“汉朝”,故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D项。11.答案:A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前后,秦国和秦朝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掌握军权的官员,虽然设置了太尉,但太尉也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说明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里,A项正确。没有太尉是因为军政大权要掌握在君主手里,而非太尉不参与其他政事讨论,排除B项;太尉是三公之一,所以其级别并不低,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文字记录的可信度问题,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国家对于人口的管理,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秦朝依据的是功劳构建国家权力,排除A项;秦朝并未摒弃等级制度,排除C项;D项的举措不能解决题干矛盾,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都是分离诸侯国内部力量,打击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实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打击诸侯国会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汉初边境形势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中央政府专门向富商豪民……造价奇高”可知,政府利用白金币,在经济上对富商豪民进行限制,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故选C项;此白金币的发行主要针对富商豪民,并非国内整个金融市场,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将中央专门机构发行的五铢钱作为唯一合法货币,这一行为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白金市与此无关,故排除B项;发行白金币是经济措施,不涉及思想领域,故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来主宰朝政,地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说明在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衍生而来的派生力量会引发动乱,A项正确;专制制度赋予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专制有关,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1)中华文明的起源,因时间久远、空间广阔、自然环境复杂、考古和文献资料的不足,客观上使中华文明在认定上有很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文明起源观察的角度不同、判断的标准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也导致出现各种起源假说。(2)观点:多元一体说。第106页共106页\n理由:中华文明起源地有若干中心区域,各个氏族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相继出现。虽然各地在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别,呈现多元局面,但他们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最终融汇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各地区文明交融的过程。解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存在多种假说的原因。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因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以及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以出现了争议,具体根据材料与所学内容回答即可。(2)重点考查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层面,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以充分的史实或论据来论证,从各地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兼收并蓄的角度论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特点。17.答案:(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解析:(1)政治实践: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可以得出,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另根据材料“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2)特征:根据材料“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可以归纳出,“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根据材料“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可以归纳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根据材料“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可以归纳出,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3)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首先受到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进而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次,秦汉开创的国家治理体系,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18.答案:(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私学兴起。(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认识: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解析:(1)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上的变革是百家争鸣。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可归纳出社会大变革;根据材料“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可归纳出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可归纳出私学兴起。(2)特征:根据材料“第106页共106页\n《春秋》大一统者”可归纳出强调“大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2.东晋政府采取“侨置”措施,就是在长江南北流民集中地区设置以北方州郡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流民事务,其管辖的流民单立户册,并夹注原籍,免除租税和徭役负担。“侨置”的实施()第106页共106页\nA.削弱了士族政治势力B.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C.稳定了南方统治秩序D.简化了东晋地方建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4.下表反映了304—439年我国北方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这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所属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賨(cóng)汉政权名称前赵、北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后赵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5.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体现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6.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A.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D.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第106页共106页\n7.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设“殿试”,增加每年进士的录取名额,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共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8.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9.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由此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学者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评论评论者评论内容颜真卿(唐代大臣)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上意不下宣,下意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司马光(宋代史家)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峻(农耕者)胡人……”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卒使禄山倾覆天下赵翼(清代史家)及玄宗平内难,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虽安史之变不尽由于女宠,然色荒志怠,惟耽乐之从A.安史之乱源于李林甫专宠误国B.唐玄宗耽于美色导致安史之乱爆发C.安禄山手握重兵终致叛乱窃权D.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10.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11.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第106页共106页\n12.德宗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13.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在这一时期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文化多元面貌的出现,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14.唐代,农书、桑书、医书、算书、历书、字书、韵书、相宅等民间用书能够成册使用,应用也非常广泛。谱牒也属于民间实用的书籍,主要种类包括家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世谱、统谱等,这些谱牒也大都成册,在家族内部流行。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A.促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B.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C.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阻碍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15.据史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A.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B.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C.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第106页共106页\n材料二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亲制度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17.[唐朝安史之乱]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绿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106页共106页\n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材料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第106页共106页\n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D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项;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项;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项。故选:D。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东晋的侨州郡县。从材料信息看,随着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东晋政府实施了“侨置”措施,加强对南下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有利于南方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东晋时士族势力得到强化,且该措施并未削弱士族政治势力,排除A项;该措施加强了户籍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侨置”的实施,是变更了东晋的地方建制,不是简化东汉地方建制,排除D项。3.答案:B解析:A.材料中建立的政权不一定是人口迁徙所致,故A选项错误;B.材料中,魏晋南北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和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的代国,均效仿前朝,追认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认同,故B选项正确;C.材料旨在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而非战争,故C选项错误;D材料仅涉及三个政权,“各民族”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故D选项错误。故选:B。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十六国政权的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从表中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来看,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用中原地区建立过的政权来命名,如前赵、夏、西秦等;二是以地域来命名的政权,如燕、凉等,而这两种类型都与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有关,故D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北方经济问题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A、B两项;鲜卑族建立过的政权虽多,但不足以说明其综合实力最为强大,排除C项。5.答案:B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故选B项;门下省职能的变化反映出家国分离,专门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家的独尊地位无关,排除A项;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反映出国家治理的专业化,与廉政建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材料“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强调的是唐朝的分封实现了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即有利于利用血缘凝聚统治,又避免了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C项正确;唐朝是官僚政治,非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中央权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扩大入谱官员的范围,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让新晋进士进一步推荐人才,从而扩大了新兴地主规模。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就是为了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统治,故选A项;武则天这些举措是为了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门阀世族,而不仅仅是削弱李氏、抬高武姓,故排除B项;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而不是目的,故排除C项;D项表述未能包含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地位的内容,故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农业技术革新。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推进了“与水争田”,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家的赋税制度弊端,排除A项;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会破坏农业的生态环境,排除B项;材料未提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由材料中“皆权臣误主”“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可知,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有共同的认识,即政策缺陷与用人不当引发藩镇叛乱,故D项正确;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李林甫专宠误国,这仅是颜真卿的观点,排除A项;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唐玄宗耽于美色,这仅是赵翼的观点,排除B项;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安禄山手握重兵仅是司马光的观点,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11.答案:B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制。根据材料“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决策的有效性,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并不是宰相之间的制约,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故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税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赋税能力的大小征税,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故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两税法的实施并未改变这一经济基础,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多元的特征。据材料“儒玄佛道四家并立”“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推知,这种文化多元的面貌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发生在汉代,排除A项;理学体系的建立发生在宋代,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发生根本上的动摇不符合材料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雕版印刷术问世,民间用书能够使用和流行得益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故B正确;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得益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而不是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故排除A;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故选:B。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推动了四大发明东传”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还没有成型,排除A项;“大东亚文化圈”的提法不对,排除C项;“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16.答案:(1)原因:自先秦时期形成的利用联姻来建立利益同盟的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少数民族与汉族活跃的联姻实践;汉高祖将联姻制度化。(2)变化:和亲次数锐减;和亲对象由多变少;和亲地域由遍及边疆四方变为只针对回纥;和亲目的由加强各民族联系变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解析:(1第106页共106页\n)原因:根据材料“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可知,自先秦时期形成的利用联姻来建立利益同盟的历史传统;根据材料“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可知,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活跃的联姻实践;根据材料“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可知,汉高祖将联姻制度化。(2)变化: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可知,和亲次数锐减、和亲对象由多变少;和亲地域由遍及边疆四方变为只针对回纥;根据材料“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可知,和亲目的由加强各民族联系变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17.答案:(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18.答案:(1)功能:控制人口,征发赋役,维护封建统治。(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逃户现象严重;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收入锐减,被迫实行赋税改革。作用: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法律地位;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1)功能:根据材料“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可得出控制人口,征发赋役,维护封建统治。(2)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可得出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逃户现象严重;根据材料“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及所学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可得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收入锐减,被迫实行赋税改革。作用:根据材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可得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法律地位;根据材料“国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及所学土地租佃制的影响可得出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由所学两税法的历史影响可得出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第三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均得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关于北宋地方官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分化事权B.打破犬牙交错原则C.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D.体现以轻制重的监察特点2.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第106页共106页\n3.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4.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5.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西夏文),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记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等为蕃语。此举()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B.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6.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7.据《元史》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据此可知,元代()A.疆域面积和治理超越了前代B.专设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C.行政制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D.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8.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中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32人,汉族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约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云南地区的管理D.科举制度日趋稳定9.第106页共106页\n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A.带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造成人地矛盾日益激化C.得益于传统农业的突出发展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10.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宋代‘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宋代()A.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B.海外商业贸易的繁盛C.南方新兴城市的涌现D.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11.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政治中心开始东移C.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D.造船航海技术进步12.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A.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B.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C.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D.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13.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A.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B.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C.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14.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C.表现社会现实生活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15.读如表,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古代中国()第106页共106页\n文献内容摘要《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谋》“郑(国)人取玉,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萍州可谈》北宋舟师“夜观星,昼观日,阴晦观指南针”A.出现了专门辨别方向的仪器B.指南针技术在不断与时俱进C.指南针与司南有一脉传承性D.政府重视指南针技术的研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唐尚书省机构很完备,秦汉以来,三公九卿所掌管的军政事务,大体上都已并入尚书省。在尚书都省总管下,六部尚书分管全国军政大事。——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中枢文书行政的前三个层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职衔。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书流转和签署的环节,在前两个层面,三省不发挥作用。——摘编自刘后滨《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枢政务运行机制的变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106页共106页\n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摘编自(元)脱脱《金史》材料二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19.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摘编自赵勇《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三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摘编自(日本)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材料四第106页共106页\n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三中有关经济方面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3)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地方推行分化事权的原则,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提点刑狱司分割地方司法权,因此A项正确;B.元朝行省制设置的原则是“犬牙交错”,排除B项;C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非君主专制,排除C项;D.材料与监察无关,排除D项。故选:A。2.答案:D解析:宋朝政府向周边少数民族贡纳岁币,换的了相对长的和平时期,这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项正确。宋政府的妥协意在换取和平,并不一定是政治屈辱,排除A项;贡纳岁币只能缓解一时的边防危机,并不能彻底解决统治危机,排除B项;岁币并未造成宋政府财政崩溃,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决策失误,故排除A项;“保证了”夸大了王安石这一做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故排除C项。4.答案:C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根据材料“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可知,皇帝任用“寒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意在分化相权,强化皇权,C项正确;仅仅依据几个“寒人”得到重用,无法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结束”、“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的结论,排除A、B两项;隋唐科举制实行,才慢慢废除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夏与宋的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并且将《孝经》《尔雅》等翻译为西夏文,这有利于加强西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西夏文是大臣野利仁荣创制的,故排除B项;西夏文不是汉字,故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说法夸张,故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数量的比较,得不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金代政权中,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地方管理。据材料可知,自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国家治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故A项正确;B项只反映材料信息一部分内容,C项与材料关联较少,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答案:C解析: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约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云南地区的管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C项正确;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材料现象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与人地矛盾日益激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D项错误。故选:C。10.答案:D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根据材料“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政务活动为中心的大城市”的信息,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城市的经济职能的增强,宋代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变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地理方位的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时南方是全国财赋和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元朝将运河改成直线、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等方便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A项正确。材料中政治中心东移没有体现,且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且当时沿岸工商业发展一般,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元代将大运河的河道改直,没有体现航海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排除。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材料中苏轼强词“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利之所在,人无不化,”导致诗词歌赋地位的变化,读书风气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利之所在,人无不化”,故C选项正确。13.答案:C解析:材料“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表明理学中“格物”“重理”思潮对绘画领域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影响下绘画领域重视探究自然规律的风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花鸟画是否注重意境,排除B项;心学成为官方哲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杂剧。据材料可知,相比于诗歌散文,元杂剧融合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故C正确;元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显然A、B不符合要求,排除;元杂剧虽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文学范畴,排除D。15.答案:A解析:“司南”“指南针”都是专门辨别方向的仪器,A项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故D错误。16.答案:(1)运行机制: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解析:(1)第106页共106页\n运行机制:根据材料“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凡是皇帝颁行的诏令,都要先经过中书省讨论后拟定。中书省所起草的诏令,在颁行前,必须经过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颁行的诏令,由中书省讨论后拟定,经门下省审议,如有不便,门下省可以驳还重议,如若通过,则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工作或下分到具体部门执行。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者分工协作,职责分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根据材料“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体制之上的君主专制,在行政体制上可以称之为中书门下体制,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可知最高政务裁决机制是中书门下,以中书门下为首的政务裁决系统完全脱离了三省而独立运行;根据材料“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文书的传宣、封驳以及上奏文书的通进等都已经成为由专门机构负责的独立环节”可知制敕文书的起草实行内制和外制分工的机制;根据材料“在北宋的政务运行机制中,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到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等四者之间尽管有交叉却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可知最高政务的裁决、制敕文书的起草、文书的流转与落实、文书体式上的职衔签署是相对独立、互相分离的。17.答案:(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榷场设立的作用、女真人的封建化政策、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1)依据材料“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可得出,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依据材料“遂各置于两界”“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可得出,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第一小问措施,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效果,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封建化、民族政权和政权发展等方面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识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和形成角度回答。19.答案:(1)特点: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哲学化(思辨性);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佛道化。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2)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依据: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四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得出宋明理学压抑人性;根据材料一“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可得出服务于官僚体制;根据材料二“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可得出哲学的思辨化以及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主要从维护社会秩序和对人的道德品格的影响方面说明。(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史实依据”,结合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说明。(3)第一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四“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可得出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第二小问“原因”,从二者看待宋代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方面说明,材料三主要着眼于宋代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材料四主要从政治、周边民族关系角度说明。第106页共106页\n第四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明太祖认为“主荒臣专,威福下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导致元朝灭亡,故明初虽设中书省,但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比元朝大为削减。洪武十一年(1378年)命诸司奏事不必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做法()A.为废除丞相制度创造条件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意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权2.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卷: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三卷的划分有利于()A.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B.缩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距C.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D.扩大专制政权的统治基础3.胡椒,原产地为印度,郑和下西洋后,被引种至南洋地区,并被大量贩运到中国,首次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这一现象()A.使得明政府垄断了南洋的胡椒生产B.直接冲击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C.推动了明朝和南洋地区贸易的发展D.给明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4.明朝福建巡抚许孚远认为,“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由此可知,他主张()A.合理引导来华外商的行为B.支持和发展私人海外贸易C.设官方机构管理对外贸易D.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5.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故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这体现了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第106页共106页\n6.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B.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D.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7.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帝继位后,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其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B.军机处成为清廷强化君权的工具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D.军机处是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8.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行政中心逐渐北移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9.康熙帝时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由中枢机构、直属机构、附属机构和派出机构组成,主要职责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以及处理与沙俄的关系。这反映出当时()A.蒙古新疆等地区的叛乱频繁B.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C.清朝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D.清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10.清朝统一全国后,划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等;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A.打破旧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B.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C.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第106页共106页\n11.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12.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13.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B.说明了重农抑商的松动C.体现了清朝的开放包容D.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升14.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C.隐含了王阳明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15.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A.明清传统文化的优势明显B.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D.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神宗实录》卷十二:(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第106页共106页\n《明宣宗实录》卷十三:(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眦,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明孝宗实录》卷一百零九:(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舁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摩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第106页共106页\n——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调整的时代意义。第106页共106页\n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材料二: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第106页共106页\n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材料中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和“臣专”、权臣“上下蒙蔽”有关,故极力削弱中书省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地方建立有效管理,排除B项。总结教训只是表象,不是目的,排除C项。D项混淆了丞相和中书省,故排除。2.答案:A解析:明代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差异,分榜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各地区录取名额,这样有助于消弭地区间政治力量的矛盾,平衡各地政治力量,A项正确。分榜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文化差距,排除B项;分榜制度是国家干预手段,不能导致教育质量均衡,排除C项;分榜制度是对既定名额的划分,并未增加录取名额,因此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胡椒,原产地为印度,郑和下西洋后,被引种至南洋地区,并被大量贩运到中国,首次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在中国是大众消费品,甚至还被政府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但是胡椒在南洋大量种植,这必然推动明朝和南洋地区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A项错在“垄断”,排除A项;明朝并非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胡椒用来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水,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4.答案:D解析:根据“彼其贸易往来,籴谷他处以有余济不足,皆小民生养所需,不可因刖而废屦者也。不若明开市舶之禁,收其权而归之上,有所予而有所夺,则民之冒死越贩者,固将不禁而自止"可得出材料强调开海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海禁则会让民众违法走私,因此他主张开海贸易以促进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商,排除A项;他并不是主张支持,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第106页共106页\n5.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明代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的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A项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6.答案:D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无论是雍正设立军机处,还是乾隆对军机处的先废后立,其出发点都是加强皇权,可见军机处成为清廷强化皇权的工具,故选B项;军机处的立或废属于中央机构的变化,与皇权的加强密切相关,材料没有体现清代中央对地方统治力度的加强,排除A项;军机处自身的立或废不能说明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故C项排除;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但是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据此依据材料“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等可知C正确。9.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出理藩院独立设置,负责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与对俄关系等,这表明清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当时蒙古、新疆等地区是否叛乱频繁,A项排除;元代宣政院主要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与理藩院职能不同,B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B11.B12.A13.A14.A15.A16.(1)状况: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问题: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社会治理呈现混乱状态。(2)措施: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理由:厂卫特务机关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京城统治秩序。17.(1)特点:具有继承性;,因俗因地而治,形式多样;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强化中央集权;(2)时代意义: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第106页共106页\n18.(1)现象: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特点: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江南地区盛产状元。原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第五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其内容朝廷重臣皆“鲜见其文”,社会各界更无从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皇帝迫于列强压力,准许将所签屈辱条约向地方各省颁发。这一变化()A.有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压力B.表明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趋成熟C.说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列强D.体现出清政府严格遵守条约体系2.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第106页共106页\n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3.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4.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条约内容,当时连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施压下,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颁发各省。这一变化()A.说明《南京条约》的影响有限B.体现出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C.有利于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D.表明清政府统治逐渐公开透明6.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战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局面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皖地区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客民争携耒耜来,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A.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B.西方列强势力深入东南C.原有社会秩序遭到冲击D.自耕农的数量急剧减少第106页共106页\n8.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分土地。仅半年后就不得不采取“照旧交粮纳税”,准许地主收租。该变化主要是因为()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面临现实困境B.《天朝田亩制度》不是革命纲领C.太平天国政权面临严峻国际形势D.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更受农民欢迎9.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10.19世纪后半期,李鸿章、王韬等人关于“变局”的讨论,在士大夫之间日渐流传开来,而关于“变局”的推断由“数百年”扩展为“千年”乃至“数千年”。这表明()A.西方思想拓宽了士人视野B.洋务运动扩展到思想领域C.中国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D.早期维新思想理论的成熟11.《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唐景崧(时任台湾巡抚)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A.反帝爱国的精神B.同情清廷战败丧失主权C.斗争取得了胜利D.因内部矛盾致斗争失败12.漫画《日本兵舰到湘游历》。漫画反映的是日本军舰在中国刺探情报的情景,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该漫画所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是()第106页共106页\nA.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B.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C.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D.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13.梁启超在《时务报》中对“广民智”的含义作了解释:“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梁启超意在()A.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B.激发全民获取新知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D.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4.有学者指出:甲午战败使下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促使他们不甘心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就此灭亡。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这场运动()A.具有地域和社会阶层的普遍性B.促使民族抗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鲜明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精神D.引起群众性收回权利运动的热潮15.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A.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B.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C.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D.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16.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材料一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第106页共106页\n——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材料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即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力量以对抗西方侵略的方针,即所谓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而开启了“以变应变”的新的救亡思路,而这一新的救亡思路的开启为日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超越救亡思路进行更为深远的思考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材料二1840年后,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维新派看来,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如果说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社会危机的直接的和表面的原因的话,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救亡图存到寻求富强——对近代中国救亡思潮嬗变轨迹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进步性。(2)请概括材料二维新派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106页共106页\n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甲午战后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但即使是这样,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因此当“戊戌政变”发生时,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摘编自雷颐《维新的挫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前清王朝面临的“危险形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新变法运动遭到“挫顿”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很不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朝廷内外少有人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将所签屈辱条约向地方各省颁发。这一变化使地方官员得以知晓条约内容,有利于在对外交涉中减少地方的外交压力,A项正确。清政府是迫于列强压力,将条约内容颁发各省,无法表明清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趋成熟,排除B项;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列强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清政府是否严格遵守条约,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关于美国船只的进口停泊条款,清朝谈判代表耆英认为中国无从统辖美国贸易船只,这说明晚清外交官员为了减少事端,放弃了对外国贸易船只的管辖权,反映出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C项正确。耆英的这一做法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3.答案:D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品在华并没有出现畅销的局面,由此西方列强认为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为此西方列强提出了“修约”要求,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未反映。4.答案:D解析:“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体现了当时俄国意图通过不平等条约来侵占我国领土,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D项正确。“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的规定意味着俄国可以通过英法对中国的侵略获得权益,排除A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5.答案:C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颁发各省,这有利于地方官员了解条约内容,从而减少地方的外交纠纷,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清政府是在列强施压的情况下颁发条约给地方的,不能体现清政府树立起守约意识,故B项错误;清政府将条约颁发各省不代表其统治公开透明,D项与史实不符。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材料中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故B正确;“彻底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材料未强调动摇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排除C;材料没有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信息,排除D。7.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江浙皖地区人口流亡之后,外来人口占据土地的情形,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当时依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列强无关,排除B项;外来人口占据土地,这些人依然是自耕农,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解析:天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行政机构大加扩充,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当时粮食来源主要靠攻克州县获取仓储,不能持久,因此改变了土地政策。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形势,排除C项;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9.答案:B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经济严重困难,且与材料中“仍余三万金”不符,故A错误;B.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与材料中“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相符,故B项正确;C.“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不是破产,故C错误;D.洋务企业原来就有官商合办,开始了股份制尝试与材料中“甲午战后”不符,故D错误。故选:B。10.答案:C解析:李鸿章、王韬之所以讨论变局,是因为民族危机在不断加深,C项正确。西方思想拓宽视野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得到了拓展,与变局在时间线上的纵向延伸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的是技术,而非思想,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早期维新思想并未达到成熟,而且材料主旨不是围绕早期维新思想展开,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台湾人民反对割占台湾,并武装斗争,力拒日军入台,这体现了台湾人民反帝爱国的精神,A项正确。台湾人民反对清政府割台,排除B项;反割台斗争最终失败,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兵舰在中国湖南刺探情报,用日本的大军舰对比中国政府船只的渺小,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之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B项正确。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体现的并非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与漫画中“日本兵舰到湘游历”体现的情景不符,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把办报纸、设学会、兴学堂、翻译书籍作为“开民智”的主要途径”可知梁启超进行各种活动都是为了“开民智”,也就是促进国人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开民智”,不是强调报刊促进变革的作用,排除A项;“全民”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变法改革,而不是进行革命,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场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由“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可知A项错误。义和团以其失败的惨烈,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抗争运动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以“主权”为核心,以“争利权”为基本诉求的一系列民族抗争,构成1901年以后近代民族运动的时代特征,其起点就是义和团运动,故B项正确。D项是由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政策引发的,故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第106页共106页\n依据材料“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这反映了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战斗热情,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不能说明“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不能体现“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爱国军民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16.答案:(1)趋势:外国在会审公廨的权限逐步扩张;中国在租界的法权日渐丧失。实质:法权与主权之争。(2)因素: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动(辛亥革命、一战、二战);历届政府的努力;人民的呼声和民间团体的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认识:1841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攫取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法治变革,但使中国丧失了对在华外国人的司法管辖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与践踏;围绕领事裁判权的斗争反映了国人主权意识的觉醒,斗争的过程说明贫弱的中国难以捍卫国家主权,唯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展国家经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结合“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驻沪领事团)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等信息可知,外国在会审公廨的权限逐步扩张;根据材料一中“(《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外国领事团)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可知,中国在租界的法权日渐丧失。实质:综合材料一中中英双方在上海会审公廨中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为法权与主权之争。(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1911年武昌起义后”“民国政府成立后”,材料二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国内政局的变动(辛亥革命、一战、二战);根据材料一中“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材料二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等信息可知,历届政府的努力;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可知,人民的呼声和民间团体的推动;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发展的需求,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和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强。认识:根据材料二中“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等信息,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原因、历程和结果等方面分析可知,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法治变革,但使中国丧失了对在华外国人的司法管辖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与践踏,围绕领事裁判权的斗争反映了国人主权意识的觉醒,斗争的过程说明贫弱的中国难以捍卫国家主权,唯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展国家经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才能维护国家主权。17.答案:(1)第106页共106页\n摆脱了守旧派不注重改变自身的救亡思路;开创了自我主导学习西方以挽救危亡的新思路,为后世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2)观点:中国的危机不仅仅是由外部引起,也是中国内部长期发展不足引起的,要想应对危机,不能仅仅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改进。评析:该观点具有极大地进步性。它能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在技术学习上不足,并引导国人认识到制度方面学习的重要性,这个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但该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意识到国人守旧意识的强大阻碍作用,也未充分考虑到制度变革的具体策略问题,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解析:(1)根据材料“魏源这一提法的意义在于他摆脱了守旧派单纯关注外国入侵却不重视改变自身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救亡思路”可知,摆脱了守旧派不注重改变自身的救亡思路;根据材料“以在军事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为开端,中国以侵略者为学习对象,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救亡策略的新探索”可知,开创了自我主导学习西方以挽救危亡的新思路,为后世救亡运动奠定了基础。(2)观点:根据材料“外国入侵所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危机并非单纯由外国入侵引起,而是出于中国内部。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可知,中国的危机不仅仅是由外部引起,也是中国内部长期发展不足引起的,要想应对危机,不能仅仅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改进。评析:根据材料“而这种中国内部的原因并不是暂时的单纯的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和经济财力上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落后和不足是社会长时期发展不足的结果”“维新派则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扫描中国社会发展的纵深历史,试图寻找救亡的更为根本的策略内容”及所学知识辩证的评析观点,可知该观点具有极大地进步性。它能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在技术学习上不足,并引导国人认识到制度方面学习的重要性,这个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意识到国人守旧意识的强大阻碍作用,也未充分考虑到制度变革的具体策略问题,最终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18.答案:(1)形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出五点得满分)第106页共106页\n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战争以后的几年中,来自西方的不可抗拒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材料一“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得出民族主义革命思潮兴起,危及封建土大夫的既得利益。(2)根据材料二“康有为不得不向传统低头,把孔子打扮成主张‘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先师。”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及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得出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根据材料二“变法期间,维新派眼睛向上,始终没有找到切合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方法”得出社会精英阶层对世界形势、基本国情缺乏深人的了解;根据材料二“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成为主变者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得出变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根据材料二“维新派要么引颈就戮,要么作鸟兽散。”得出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出五点得满分)第106页共106页\n第六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云南昆明高一期末)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那一点,还有我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那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那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那怕他,专制政,层层束缚;那怕他,天罗网,处处高张。”这反映作者意在(  )A.借助改革实现救亡图存B.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C.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D.以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2.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  )A.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C.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第106页共106页\n3.(2022·湖南高二期中)1905年8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令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A.抵御欧美列强侵略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遏制国内民主革命D.加快推进政治变革4.(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要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些规定的根本宗旨是(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D.维护革命的胜利果实5.(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卿云歌》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6.(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的伟大辉煌。该学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视角是(  )A.带来了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B.创立了五族共和的政治体制C.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第106页共106页\nD.结束君主专制并带来思想解放7.(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同盟会规定革命宗旨为“三民主义”,不过同盟会成员中,持“一民主义”者有之,持“二民主义”者亦有之。在东京总部,甚至因政见歧异,派别活动日渐明显。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缺少可靠广泛的社会基础B.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D.没有旗帜鲜明的革命纲领的指导8.(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末)民国早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其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季陶称自己为中华民国人,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当戴季陶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也。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B.老农非常惧怕日本人C.辛亥革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有限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9.(2021·广东中山高一期末)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的比例逐年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段时期军费不断增长相关的主要背景是(  )A.农民起义不断    B.挑起国际战争C.边患危机严重D.军阀长期混战10.(2021·浙江高一期中)1915年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等。这说明(  )A.日本借此占领了中国东北B.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C.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日赞同平等外交第106页共106页\n11.有学者认为,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至于那些衣食住等有形物质,必将随自然的趋势,不招而至,不求而得。按照该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12.有人描述一位新国民形象为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描述反映了(  )A.礼仪风俗简洁化B.社会生活近代化C.民间服饰西洋化D.国家经济工业化13.有学者研究认为,民国初期,人们宁可保守其“祖传秘笈”,也不愿公开内容来申请专利,以至于民国初期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这些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用品和纺织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传统观念影响经济近代化B.政府的经济立法严重缺失C.政治变动制约了技术革新D.轻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14.(2021·重庆高一期末)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可知,陈独秀(  )A.宣传“实业救国”B.主张国家至上C.开民智、造新人D.建立民主共和15.(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一般来说,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  )第106页共106页\nA.社会尚有复辟帝制的逆流B.旧思想、旧文化尚未彻底肃清C.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仍未建立D.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状16.(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陈独秀指出,通俗易解只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文学、美术、音乐也是其构成要素。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新文学。在他看来,新文学应(  )A.宣扬通俗易解的白话文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注重文学价值和艺术性D.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广东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武昌起义前夕,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爱新觉罗·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胞,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揖美追欧”,并评价其实践效果。(8分)第106页共106页\n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械、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揽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信事业。材料三 从19世纪70年代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三千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其间在20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但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摘编自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积极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的有利条件。(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第106页共106页\n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时间新办民族工业、新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年50多500多约1.4约1.41895—1900年100多4000多约16.7约7501901—1911年300多5000多30多500多1912—1919年600多13000多70多1600多材料二 刘国钧在1909年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和丰京货店,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局势也很不稳定,镇上人心惶惶,许多店铺关起门不敢再做生意。刘国钧决定冒一回险,他和家里人埋在地下几百银元作为后路,然后照常开店营业。……到年底一算,和丰店里的净利高达数千银元。到1915年,他集资数万银元,组建大纶机器织布厂。……由于管理有方,大纶机器织布厂投产当年就盈利,后由于大股东排挤,刘国钧被迫离开大纶,于1918年独资创办“广益布厂”,1922年又开办广益二厂。材料三 刘国钧所采用的产品商标也很有意思,一个叫“蝶球”,图案是大小蝴蝶飞舞在地球上,寓意是“无敌于天下”;另一个是“征东”,图案上薛仁贵横刀立马,寓意是“征服东洋(日本)货”,显示了其要同日本人一比高低的志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国钧实业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蝶球”“征东”商标体现的精神。(5分)第106页共106页\n20.(2022·浙江嘉兴高三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准备发动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主要发生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从更深层次上讲,它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展现,倡导人们重新辨析和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体与社会性质的视角解释“部分的成功”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简要评价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第106页共106页\n1.C材料反映陈天华强烈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故选C项;陈天华属于革命派,排除A项;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主张发展军事工业抵制侵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项。2.A浙江咨议局“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的举动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故选A项;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主张并不相同,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并不等同于以维护满洲贵族利益为初衷,排除C项;“主导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3.B清末“新政”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度,主要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清末“新政”只能缓和社会矛盾,不能遏制革命趋势的发展,排除C项;清末“新政”目的是维护统治,不是推进政治变革,排除D项。4.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根本宗旨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故选D项;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并非其根本宗旨,排除A项;防止封建势力的复辟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排除C项。5.A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材料与“共和”关系不大,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社会习俗的变化,但“迅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中的仁人志士,排除D项。6.D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选D项;现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五族共和”不属于政治体制,排除B项;中国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7.B材料反映同盟会组织比较混乱,说明辛亥革命的组织基础不严密,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同盟会,而非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外部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宗旨,排除D项。8.C老农的反应体现了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众并不了解,故选C项;老农不知道中华民国不能反映袁世凯的高压统治,排除A项;民国早年日本尚未大举侵略中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老农的调侃,排除D项。9.D北洋政府时期,军费开支逐渐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军阀割据和混战不断,故选D项;民国时期农民起义比较少,排除A项;这一时期国际战争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方面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不会增加军费开支,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比晚清时期,边疆危机相对缓和,排除C项。第106页共106页\n10.C“中日民四条约”的规定反映了日本妄图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排除D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借此占领了中国东北,排除A项;中国司法主权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11.D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思想解放引领社会转型,故他的观点是先进行思想解放,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巩固社会转型成果;参考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戊戌变法(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科学技术),D项正确。12.B材料“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体现了“新国民”在穿戴、出行和社会行为上的近代化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礼仪风俗简洁化”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体现的是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社会行为和语言上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工业化”无关,排除D项。13.A据材料可知,人们守着“祖传秘笈”,不愿公开内容来申请专利,以至于办理专利较少。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此时守旧观念的浓厚,专利意识的淡薄,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奖励实业的一系列法令,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C材料反映陈独秀强调个人民主权利,批判封建道德,是开启民智、思想解放的表现,故选C项;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个人民主权利的重视,而非国家至上,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15.B材料反映辛亥革命后旧思想、旧文化仍然存在,复辟帝制此起彼伏,阻碍社会进步,故选B项;复辟帝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原因,排除A项;此时民主共和政体已经建立,排除C项;知识分子的不满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6.C陈独秀认为新文学除了通俗易解之外,应该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故选C项;通俗易解仅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排除A项;材料与新旧道德无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不是主张白话文与文言文结合,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祈祷清帝国金瓯永保;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谱写了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王朝时代(帝制时代)的过去;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第106页共106页\n效果:被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18.(1)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经济逐渐产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特点:政府起主导作用;从重视军事工业到重视发展民用工业。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3)条件:小农经济解体;政府鼓励倡导;实业救国思潮;群众爱国运动的推动。19.(1)特点:民办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本总额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刘国钧善于抓住机遇,精明强干。(3)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1)因素:“三民主义”的提出(或民主共和目标的确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或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内涵: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从法律上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2)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评价:猛烈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力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存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第106页共106页\n第106页共106页\n第七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晨报》1919年5月5日电:“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一二·九运动2.(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中)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五四运动推动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发生质变C.主流思想推动社会变革D.救亡图存的持续高涨3.(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1919年,上海学联发表告同胞书,指出:“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重在说明(  )A.学生罢课作用甚微B.思想解放至关重要C.社会参与意义巨大D.五四运动彻底胜利4.习近平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第106页共106页\n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5.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有(  )①相继在上海和嘉兴两地召开②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③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④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陈独秀认为,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指的是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D.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7.1923年,中国共产党一份议决案中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  )A.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C.实际提出新三民主义的主张D.导致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8.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  )A.意味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第106页共106页\n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9.(2021·福建南平高一期末)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开创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新局面,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这发生在(  )A.国民革命期间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10.(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这描述的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11.(2021·山西怀仁高一期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毛泽东当选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有助于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使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下来D.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2.(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他最初想进攻长沙,当他发现原定计划无法实现时,立刻果断地改变原有部署,转入江西,到国民党当局控制力薄弱的乡村山区寻求立足点,保存力量,再图发展。这一“改变”(  )A.事实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B.使中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第106页共106页\nC.放弃了夺取城市的最终目标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13.(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昌起义爆发B.八七会议召开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4.(2021·江苏镇江高一期末)1929年4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20世纪30年代初,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高达8.5万余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行(  )A.平均地权B.土地革命C.财产公有D.民主改革15.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一决定(  )A.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B.标志着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6.(2021·浙江绍兴高一期末)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下列选项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是(  )①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②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③紧紧依靠人民群众④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第106页共106页\n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山东青岛高二期末)1919年5月4日,北京游行学生在东交民巷递呈致美国公使说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致美国公使说贴大美国驻华公使阁下:吾人闻和平会议传来消息,关于吾中国与日本国际间之处置有甚悖和平正义者。谨以最真挚最诚恳之意,陈辞于阁下: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二十一条中日协约,乃日本乘大战之际,以武力胁迫我政府强制而成,吾中国国民誓不承认之。青岛山东一切德国利益,乃德国以暴力掠去而吾人之所日思取还者。吾国以对德宣战,故断不承认日本或其他任何国继承之。如不直接交还中国,则东亚和平与世界永久和平均不能确切之保证。……吾国与贵国抱同一主义而战,故不得不望贵国之援助。吾人念贵我两国素敦睦谊,为此真率陈词,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与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北京高等以上学生一万一千五百人谨具。——摘编自《文史资料选编》概括指出游行学生对美国政府的态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8.以下两则材料都记述了1919年发生的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此次北京之事,决非发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苟能平心静气以处置之,断不至因一时之激触,而有解散大学以军法处置学生之说。何则?事有轻重,法有界限,不能径情而直行也。苟其不然,后祸尚有穷期哉?政府其深思之。——摘编自《申报》时评材料二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第106页共106页\n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6月20日)(1)根据材料,指出1919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2)概括国内外各方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4分)(3)你如何看待各方对此事件的看法?(4分)19.(2022·辽宁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摘编自《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第106页共106页\n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的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摘编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哪些发展?(4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材料二 1930年,李立三同志提出: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绝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中心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4分)第106页共106页\n(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4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6分)参考答案第106页共106页\n一、选择题1.C根据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排除D项。2.C五四运动前,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表明主流思想推动社会的变革,故选C项。3.C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期间,各阶层的共同参与推动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宣言重在说明社会参与意义巨大,故选C项;材料中学生罢课作用甚微是为了突出商界罢市后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重在突出商界等各界广泛参与的重要性,未涉及思想解放,排除B项;五四运动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彻底”一说不准确,排除D项。4.C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5.A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故①正确;中共一大确立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故②正确;中共一大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故③正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故④错误;故选A项。6.A中共二大确立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故选A项;中共一大就已经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排除B项;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C项;中共一大确定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排除D项。7.B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认可,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故选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的领导权,发动反革命政变,排除D项。8.B国民党一大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故选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A项;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9.A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汉口、九江爆发了收回租界的斗争运动,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10.C11.C第106页共106页\n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12月,当时正处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而古田会议确定的内容和之后的实践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得以生存下来,故选C项;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是三湾改编,排除A项;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由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排除D项。12.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在实践中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选B项;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排除A项;该改变使革命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乡村,排除C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13.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的标志性事件,故选D项;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A项;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秋收起义的方针,排除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14.B根据材料中《兴国土地法》可知实行了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的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故选B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有平均地权,排除A项;该土地法没有实行财产公有,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排除C项;该土地法跟民主改革无关,排除D项。15.A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A项;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是在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排除B项;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排除C项;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排除D项。16.D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故①正确;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故②正确;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故③④正确;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游行学生对美国政府抱有幻想,希望其能在巴黎和会援助中国。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各派别的救亡运动纷纷失败,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民主在中国盛行,中国知识界对美国抱有好感;青年学生不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巴黎和会日本窃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青年学生将希望寄托于美国。美国政府无视中国诉求,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幻想破灭;客观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8.(1)五四运动;第106页共106页\n依据:事件发生在北京;是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运动。(2)材料一:国内舆论或《申报》同情此事(学生),要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材料二:美国学者(或杜威)赞赏此事,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3)五四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受西学东渐和复杂国际关系与国内形势影响,被各方关注,并形成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谋求真正的民主政治;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或西方)社会的弊病。19.(1)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比较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使其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直接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影响: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3)发展: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和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20.(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因犯了“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3)国民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106页共106页\n第106页共106页\n第八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山西高一期末)抗战初期,日军急于攻打下一地方,因此,在占领一地后日军只留少数兵力,并靠发展伪军维持占领地的统治,村庄防卫主要依靠伪乡村政权和伪军协助。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政府军事策略灵活B.日军兵力有限C.国共两党矛盾日益激化D.中日国力悬殊2.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其与中国法币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军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一举措意在(  )A.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B.为全面侵略中国作准备C.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3.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主干组建了西北联大,并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这些举措(  )A.为抗战培养多方面的人才B.巩固了抗日根据地C.配合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D.推动三线工程建设第106页共106页\n4.(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938年6月,国民政府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这主要是基于(  )A.持久抗战的需要B.民族工业的发展C.工业结构的调整D.工业布局的改变5.(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38年7月7日,《抗战》三日刊与《全民》周刊合并,联合创办《全民抗战》刊,以“动员民众一致抗日”为宗旨。该做法(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维护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C.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6.(2022·四川南充高一期末)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枣阳)宜昌战役以后,三个月来各线无大战事……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北线胜利的捷音。”下列与“北线胜利的捷音”有关的是(  )A.“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7.(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晨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由于沟深路窄,雨路泥泞,敌人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进极为迟缓。第一一五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迫击炮、机枪、步枪、手榴弹从高向下,劈头盖地向敌军人群中砸去……”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第三次长沙会战第106页共106页\nD.百团大战8.1937年8月,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这说明(  )A.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B.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9.(2021·广东高一期末)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选举中,在人民中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谢觉哉、肖劲光、徐特立等主动退出候选人,以党外人士递补。此举(  )A.体现了边区政府对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心B.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地位C.有利于巩固以及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为日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积累了经验10.(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B.中国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取得对德胜利D.日本国小力弱难以进攻苏联11.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颂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第106页共106页\n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12.(2021·浙江台州高一期末)中共中央的某电文载:“电悉,歼灭七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电文中“意义极大”是指(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D.基本解放华北全境13.(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原沦陷区人民群众讥称那些“接收”大员是“五子登科”、“三迷成风”(财迷、色迷、官迷)、“三阳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当时,北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材料反映了(  )A.人民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B.国民党破坏和平C.国共合作关系破裂D.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14.(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从减租减息进而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的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以上材料可用来佐证(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B.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的崩溃C.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进展D.执政党顺应新形势的能力15.(2022·浙江高三期中)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保留土地在3亩左右。这表明太行地区(  )第106页共106页\n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确立D.“包干到户”落实到位16.(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下图是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一幅油画《攻占总统府》,对此幅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第106页共106页\n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王唯真的延安之路1938年,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送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奔赴延安,分手时留下临别赠言: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但愿你虚心学习……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王唯真跟随一个30人左右的华侨司机归国服务团,驾驶着海外华侨捐赠给八路军、新四军的22部美制大卡车和宋庆龄女士赠送的一部大救护车,车上满载着药品、纸张和汽油等。1939年12月,终于来到延安。1941年11月,王唯真调到新华社工作,先后担任英文翻译和广播科国际新闻编辑。这些新闻,是处在延安山沟里的党中央及时掌握世界战局的主要信息来源。1947年春,蒋介石命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遂有组织地从延安撤离,王唯真随着新华社社长廖承志东渡黄河。1949年,王雨亭陪同陈嘉庚来北京参加筹备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父子分别10多年后重逢。王雨亭感慨地对儿子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据《抗战家书》第106页共106页\n概括海外华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应该学习王唯真怎样的情怀?19.(2022·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土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6分)第106页共106页\n(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第106页共106页\n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据材料可知当时日军兵力有限,只能留下少数兵力驻守占领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军在抗战初期的兵力有限问题,并未涉及国民政府,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共两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国的军队情况,未能体现国力的悬殊,排除D项。2.D日本侵略者将不具备货币功能的军票充当货币使用,意在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掠夺沦陷区的物资以转移战争负担,故选D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改善货币结构无关,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B项;日军意在转移战争负担,与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3.A根据材料可知,西北联大增设无线电、军事工程、战时经济、西北边疆史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战时需要的人才,A项正确。4.A1938年正值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继续抗日,开发西南意图持久抗日,故选A项;发展民族工业只是其政策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抗战的需要,而非以“工业结构的调整”为目的,排除C项;“工业布局的改变”是结果,排除D项。5.D材料反映这一报刊的创办就是为了全民族抗战,故选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抗日战争,与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无关,排除B项;其意在抗战,而非推动文化教育事业,排除C项。6.C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故选C项。7.A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排除C项;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排除D项。8.A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说明国共两党在合作基础上,已经把全民族各个阶层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局面,故选A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中国军民全力支援反法西斯战争,排除D项。第106页共106页\n9.C材料反映增加党外人士的比例,更有利于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减少干部的数量,而只减少了中国共产党员的比重,其目的是团结党外人士,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有利于巩固后方,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民主专政无关,排除D项。10.A中国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避免了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侵略范围包括了中国在内的远东太平洋地区,排除B项;苏联战胜德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人民强大的抵抗意志和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排除C项;材料说明日本难以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战场吸引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日本无暇他顾,排除D项。11.C当时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热烈欢迎毛泽东的到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建国作出了巨大努力,而经过多年抗战之后民众特别渴望和平以及国家的新生,故选C项;当时农民阶级对于现存的农村政治制度强烈不满,说明阶级矛盾激化而非缓和,排除A项;B项夸大了社会舆论的作用,排除;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因此重庆谈判也并未阻止内战的爆发,中国革命还需继续进行而非胜利在望,排除D项。12.B该战役为孟良崮战役,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选B项;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而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此时已经被粉碎,排除A项;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而非孟良崮战役,排除C项;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排除D项。13.A这些歌谣体现了老百姓对国民党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故选A项;其他选项无法体现,排除B、C、D三项。14.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实行“减租减息”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解放区的后方更加巩固,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非国民政府经济崩溃,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成为执政党,排除D项。15.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地区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取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故选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创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1956年,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包干到户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排除D项。第106页共106页\n16.A油画表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总统府,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故选A项;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B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排除C项;国共双方和谈再次破裂是在北平谈判中,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大战场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8.贡献:赠送物资,参加革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参加人民解放战争;参加政协会议,参与新中国建设。情怀:心系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投身革命事业,追求进步等。19.(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影响: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2)示例:全面抗战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全面抗战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进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106页共106页\n20.示例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阐述: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第九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1·湖北天门高一期末)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政权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有些人宣称中国共产党缺乏管理城市、治理经济的能力。人民政府与投机商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战役,打击了投机商人。该“战役”是(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渡江战役D.“稳定物价之战”第106页共106页\n3.(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1949年10月到12月,中国先后同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到1950年底,包括印度、瑞典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总计已有19国。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  )A.坚持“一边倒”的方针B.基本消除帝国主义敌视C.努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D.积极维护世界大国形象4.(2022·天津高二期中)1954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A.接见印度代表团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D.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5.(2021·广东普宁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等,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鉴于此,中国(  )A.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6.(2021·山东泰安高一期末)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各种所有制所占比重简表。据此判断,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所有制形式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例55%33%8%3%1%A.土地改革运动B.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第106页共106页\nD.改革开放7.(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中)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因为此宪法(  )A.修正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8.(2022·天津高二期中)有学者认为,西方民主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竞争性选举中拥有票决权利,即是对精英统治表达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协商的角度完善了制度程序,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据此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  )A.平等性B.广泛性C.继承性D.深刻性9.(2022·天津高二期中)中共八大指出,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表明当时我国(  )A.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B.正确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C.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D.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0.(2022·浙江高三期中)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社会生活的图画,有关下图内容说法正确的有(  )(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第106页共106页\n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广东某公社)①该图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的历史史料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③反映了当时“浮夸风”“共产风”盛行④所反映的事件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下列属于我国从“一五”计划时期到1978年取得的成就的是(  )①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②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③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2.(2022·天津高三期中)下面是1952年和197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合理B.国民经济增速全面提高第106页共106页\nC.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减少D.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13.(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20世纪50—70年代,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模范人物,并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A.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着人们14.(2021·广东深圳高一期末)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联合公报》中声明,双方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等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反映了(  )A.中美建交条件已成熟B.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C.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D.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15.毛泽东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钥匙效应”的是(  )A.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C.美日联盟更紧密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16.(2022·江苏镇江高三期中)1969年,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元帅受毛泽东之托,分析讨论当时的国际形势。陈毅巧妙借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的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首要战略性建议可能是(  )A.要积极改善中美关系第106页共106页\n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D.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1·山东烟台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材料二图1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图2 “人民公社好”(1)材料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第106页共106页\n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当代国家安全还应该包括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材料二 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像“两弹一星”和核潜艇,我们研制成功了,所以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靠外援是几乎没有的。——摘编自武力《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意义。(6分)19.(2022·安徽蚌埠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第一章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第106页共106页\n总纲第二章政权机关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分)20.(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周总理修改的《中印两国第106页共106页\n总理联合声明中方草案》材料一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多次提到中国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他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一主张被两国领导人认同并写入了联合声明。同年,毛泽东提出:“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时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1949—1969年151915101970—1979年122515135(1)根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和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特点。(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人民政府进行了“稳定物价之战”,取得了良好效果,故选D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排除A、B、C三项。第106页共106页\n3.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与印度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有利于给处于美国经济封锁和敌视中的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故选C项;“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而1950年建交的印度和瑞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美国仍然对中国敌视和封锁,排除B项;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并非为了维护世界大国形象,排除D项。4.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风采,故选C项;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是在1953年,排除A项;1953年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5.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渐建立强大的国防体系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选B项。6.B据题表可知合作社经济比重较高,说明正处于三大改造期间,故选B项;土地改革应该是私有制增加,而题表反映私有制减少,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不涉及国营经济,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排除D项。7.D1954年宪法既有新民主主义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特征,这是由于宪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选D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本身就是创新,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是消灭,而不是保护,排除C项。8.A“协商民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者都代表广泛的民意,与针对精英阶层的西方民主不同,体现了平等性,故选A项;材料与民主涉及的范围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建设属于社会主义范畴,与资本主义性质的国民政府制度建设没有继承性,排除C项;深刻性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改造力度上讲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不同于采取完全计划经济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根据具体国情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材料与政治角度上的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仍是作为发展方式的主体,排除C项;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排除D项。10.C该漫画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现象,可作为研究当时情况的社会史料,故①正确;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故②错误;漫画反映了“浮夸风”“共产风”盛行,故③正确;这个事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的失误,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故④正确;故选C项。第106页共106页\n11.D由材料图表可见,到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结构有所改善,其中东部占比降低,中西部占比得到提高,故选D项;表中虽然中、西部地区有所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全面,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东部地区工业产值是否减少,排除C项。12.D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说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故选D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排除B项;“世界领先”表述错误,此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排除C项。13.D14.C材料中的内容符合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建交条件,且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相距较远,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和平共处原则,并非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排除D项。15.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西方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钥匙效应”的表现之一,故选D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排除A项;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不属于迎刃而解的问题,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16.A20世纪60年代末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处于对峙的状态,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此时的战略性建议应当是调整中美关系,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C项;新型区域合作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且与材料所表述的“国际形势”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2)变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确立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1)军事上: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外交上: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方针,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面之战”,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第106页共106页\n(2)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一切进步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19.(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20.(1)目的:维护和平和国家主权,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和接受,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特点: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出现了又一次建交高潮;与美洲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建交国家遍布五大洲等。第106页共106页\n第十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此,邓小平(  )A.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B.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崇拜C.强调了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性D.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2022·广东肇庆高一期末)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的法律进行了清理,宣布过去所制定和批准的诸多法律中失效、继续有效和需要修改有效的法律。同时,制定了新的法律。这一举措(  )A.完善了全国人大的职能B.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C.推动了宪法的与时俱进D.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3.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第106页共106页\n4.1982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滩涂以及荒山等的使用,必须服从集体的统一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私自占有;集体划分给社员长期使用的自留地、自留山以及宅基地,所有权仍属集体。上述材料表明(  )A.党中央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发展B.土地集体所有是农村改革的基础C.集体划给社员的土地不得随意开发D.农民按照集体统一规划进行生产5.1983年,有百货商场与当地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按一定比例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自主权逐步得到扩大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6.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包括(  )①“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②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④中国领土实现完全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在香港回归之前,邓小平指出:“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邓小平意在强调(  )A.中央对香港地区的管治权B.堵塞国家安全方面的制度漏洞第106页共106页\nC.“一国两制”的方针不改变D.维护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30年,外交的关键词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和革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外交、融入外交与和平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改变B.工作重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C.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D.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改善9.(2022·广东金太阳联考高一期末)下表所示是海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论述(部分),由此可知,两人强调的中国发展经验是(  )(1)墨尔本大学经济系教授在其专著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是“奇迹”,中国在不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政策调整(2)德国前总理高度肯定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自身发展政策的做法,并指出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并不存在万能的个案。对美国,对拉丁美洲,对非洲,对中国,对欧盟,都是如此A.坚守社会体制,谋求发展B.立足实际国情,统筹规划C.以苏为鉴,重视经济建设D.稳定秩序,激发地方活力10.(2021·浙江宁波高一期末)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下列选项中能展示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有(  )①以“复兴号”为代表的高铁技术 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③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 ④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年份进程第106页共106页\n1954年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62年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制定一部完善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A.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B.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C.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D.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12.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和天津等地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13.1978—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有相当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呈快速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经济全球化遭遇了挫折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4.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相对简单,而在这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了多种新型战略武器。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第106页共106页\n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1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6.(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为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立的理念是(  )A.“亲、诚、惠、容”B.总体稳定、均衡发展C.“真实亲诚”D.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大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106页共106页\n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中央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逐项扼要概括其重要变化,并据此指出改革的特点。18.(2021·山东学业水平)下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乙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其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丙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1)甲、乙两次调整的相同目的是什么?指出经过这两次调整我国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6分)(2)指出丙调整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19.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第106页共106页\n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材料加工厂。渔民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述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中国各个时期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体育口号时间(年)口号1949—1956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1957—196620世纪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的口号1967—1979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1980—1990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1991—2000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20世纪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2001年至今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第106页共106页\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口号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体育口号的变化及其意义。(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邓小平认为要想解放思想和经济建设,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故选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指出把党和国家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个人崇拜,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思想路线,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B党和国家加强了法律体系的建设,以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故选B项;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宪法所规定的,不可以轻易修改,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对宪法的修订,排除C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D项。3.D材料认为责任制实行了土地平均分配和个体劳动,忽视了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故选D项;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开始推行,成效还需要时间验证,排除A项;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实行,排除B项;材料“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不等于否定改革的必要性,排除C项。第106页共106页\n4.B1978年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农民对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土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故选B项;材料与高度关注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划分给社员的土地可以自主经营,但是所有权仍归集体,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农民按照集体统一规划进行生产,排除D项。5.A1983年有商场与当地商业局签订合同,实行利润分配方式的变革。其体现了当时政府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6.A香港、澳门的回归使得“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故①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使得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故②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故③正确;香港、澳门的回归还未使中国领土实现完全统一,故④错误,故选A项。7.A邓小平主张中央要对香港进行管辖,这说明中央对香港地区有管治权,故选A项。8.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30年,外交的关键词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和革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外交、融入外交与和平外交成为我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与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选B项。9.B两人都强调中国能够基于本国国情的实际而制定相关政策,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体制,排除A项;苏联因体制僵化而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并未以苏为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稳定秩序和激发地方活力,排除D项。10.D以“复兴号”为代表的高铁技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和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均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物,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11.C从表格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漫长曲折,说明我国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完善,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法制建设的体系化、完备化,排除A项;“依法治国”提出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某部法典形成过程不能说明法治建设是否逐渐走向正规,排除D项。12.B邓小平认为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关起门来不行”,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13.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了2000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说明经济全球化顺利发展,而非遭遇了挫折,排除A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D项。第106页共106页\n14.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的常规装备不断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武器装备中科技含量迅速提升,反映了“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故A项正确。15.A习近平“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姿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始终将义利观放在首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D项错误。16.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立的理念是“亲、诚、惠、容”,故选A项;中国为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了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排除B项;“真实亲诚”是我国与非洲国家构建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的理念,排除C项;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是中国处理与欧洲、拉美之间关系的理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变化:所有制问题上,进一步提高了个体、私营、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政府职能(经济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由简政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配体制上,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积极性。特点:对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改革;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改革之路(摸着石头过河),引领改革不断深入;坚持市场经济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等。18.(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工业化需要。变化: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再变为集体所有制(公有制)。(2)变化:从集体生产变为包干到户(分户经营,分散经营,个体经营)。影响: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角度作答。19.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来源材料选自研究深圳发展史的纪实新闻报道纪实报道真实再现了深圳开放的侧面,是研究深圳特区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材料内容改革开放前渔民村的形成与发展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折射改革开放历程的艰辛和伟大该纪实报道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深圳渔民村改革情况。渔民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渔民村积极从事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深圳早期的开放历程和体制改革第106页共106页\n1992年,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可用于研究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提升20.(1)历史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思想得到纠正,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世界。(2)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促使口号的主题转向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号的关注点转向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目标转向世界体现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意义:促进了国家体育健康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民的体质;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第106页共10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10 00:06:03 页数:106
价格:¥18.88 大小:762.5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