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阶段综合测试卷(第六单元——第九单元)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关于其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A.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B.到16世纪中叶整个中美洲都沦为其殖民地C.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D.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鼓舞,因为它们在运动的目的上具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 )A.反抗英国B.反抗殖民压迫C.反对封建统治D.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其最重要的目的是( )A.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B.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C.为在非洲投资作准备D.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4.“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该段材料体现了( )A.德英两国在全球竞争B.英德矛盾的尖锐化C.世界大战为时不久D.德国被消灭,英国会更富5.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A.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则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第14页共14页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7.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9.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C.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10.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第14页共14页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12.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D.投资环境改善13.“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这一国际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14.下图是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关系图。对此图的最准确解读是( )A.三次科技革命彰显科技的魅力B.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最快D.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各不相同15.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表达的本质问题是( )A.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因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局势长期动荡不稳定第14页共14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点,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影响。(5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摘编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7分)第14页共14页
(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其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编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和取得的共同效果。(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美国和法国为例,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此加以说明。(8分)第14页共14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八国集团(G8)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二十国集团(G20),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道: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阶段综合测试(第六单元——第九单元)答案及解析第14页共14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关于其殖民扩张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B.到16世纪中叶整个中美洲都沦为其殖民地C.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D.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解析:葡萄牙紧随西班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并由国王任命总督,因此C项正确;A、B两项都是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行为,D项所述的国家是英国,均排除。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深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和鼓舞,因为它们在运动的目的上具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 B )A.反抗英国B.反抗殖民压迫C.反对封建统治D.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则是为了推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故选B。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其最重要的目的是( D )A.外界开始了解非洲内陆B.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C.为在非洲投资作准备D.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解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主要为欧洲殖民国家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因此D项正确。A项中“开始”错误,B、C两项是客观影响或者结果,均排除。4.“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该段材料体现了( B )A.德英两国在全球竞争B.英德矛盾的尖锐化C.世界大战为时不久D.德国被消灭,英国会更富解析:根据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德国和英国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B;A、C、D都是材料体现的表面现象,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排除。5.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D )第14页共14页
A.苏联模式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依据材料中“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故D正确;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故排除B;农业集体化是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故C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6.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一则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D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C.苏德战争爆发后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解析:从材料中“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可知,这是美国国家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因此,该海报应该是美国遭受日本攻击后出现的,故选D。《慕尼黑协定》签字在1938年,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的一项绥靖政策,与美国无关,故排除A。B没有涉及美国,故排除。C与美国无关,故排除。7.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C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解析: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法西斯已经成为英、苏的共同敌人,丘吉尔希望联合苏联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丘吉尔才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故选C。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 D )A.国家利益的竞争B.国际霸权的争夺C.主导力量的转移D.不同制度的选择解析:国家利益的竞争是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与“人心”无关,故A项错误。国际霸权的争夺是美苏冷战的目标,与“人心”无关,故B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世界一直是两极格局,主导力量并未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美苏两国社会制度迥异,通过展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获取人心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9.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C )第14页共14页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C.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解析:材料“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说明美国民众对美国建立单极格局是不认可的,显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C正确;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也是材料中没有提及的观点,B错误;不能单纯根据美国的一个民调结果就能说明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故D错误。10.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D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1964年”即可排除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A项;题目中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数据的增长表明此时的苏联农业有所发展,这应归功于当时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本题应选D项;B、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狮一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 )A.战后经济遭到削弱B.战后国际地位下降C.战后殖民地的丧失D.战后联合国成立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A正确;国际地位的下降不是英国衰落的原因,而是结果,排除B;战后英国殖民地的丧失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联合国成立后,英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D不构成英国衰落原因,排除。第14页共14页
12.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C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D.投资环境改善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带来了资本和技术在全球的流通,但题干材料中列举的数据表明,这种流动是不均衡的。从资本的特征来看,它的流向必然选择风险较小,投资环境较好,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地方,而资本较少流入的地方则说明该地区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从1994年到1999年资本的走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投资上处于劣势。这就会加剧本来就有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材料“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仅为25%”可知投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故D项排除。13.“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这一国际组织是( B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欧洲联盟D.联合国解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地域来看,属于亚洲及太平洋沿岸地区,从成员看,既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故B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有北美三国,欧洲联盟只是欧洲地区,联合国是面向全球的政治组织,排除A、C、D三项。14.下图是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关系图。对此图的最准确解读是( B )A.三次科技革命彰显科技的魅力B.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最快D.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域各不相同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相比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说明信息技术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故B项正确。15.下图是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表达的本质问题是( B )第14页共14页
A.发展中国家合力抗衡发达国家的干涉和侵略B.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主因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局势长期动荡不稳定解析:仔细观察漫画,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信息可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乱不已,有其内部原因,更有大国为了控制这一地区,谋求世界霸权和特殊利益,蓄意插手地区事务的原因,因此选择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7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点,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为了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从南北两个方向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虽然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抗击,但是国力弱小,军事上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有力支援,在总体上处于劣势。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全境被意军占领。——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影响。(5分)答案:(1)意大利积极对外扩张;意大利较德、法、英等国实力较弱;埃塞俄比亚战略地位重要。(2)加强了意大利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推动了意大利与德国的结盟;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1)联系埃塞俄比亚的战略位置,结合材料“意大利遂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总结回答。(2)根据“加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得出加强了意大利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实力;联系所学知识,从英法等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分析总结。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第14页共14页
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摘编自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内涵,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7分)(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6分)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2)内涵: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和平崛起、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其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编自《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法国在经济政策上的不同之处和取得的共同效果。(6分)第14页共14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美国和法国为例,概括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此加以说明。(8分)答案:(1)不同: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保证充分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效果: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2)特征: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说明:政府加强经济立法,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导经济发展;政府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推行福利制度,保护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1)根据“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可知,美国政府主要是通过保证就业来推动生产,而法国则是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和福利制度。美法政府的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当时它们都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法政府的做法都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其体现的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加强经济立法、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以及福利政策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八国集团(G8)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二十国集团(G20),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道: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分)第14页共14页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答案:(1)发达国家地位削弱但仍占优势,并力图继续维持其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新的协调机制、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等。(2)不同之处欧洲:推行种族优越论(或推行霸权主义、实行强权政治)。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原因欧洲: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征服世界的能力增强;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实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中国: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协调机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概括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得出推行种族优越论。中国,根据材料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及所学知识,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欧洲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征服世界的能力,欧洲中心论的盛行等角度分析回答。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儒家“和天下”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邓小平和平外交理念的延续,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角度分析总结。第14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