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 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逐篇梳理,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剩余5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渔家傲①·秋思范仲淹塞②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③无留意。四面边声④连角起。千嶂⑤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⑥归无计。羌管⑦悠悠⑧霜满地。人不寐⑨,将军白发征夫泪。字词解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内容描述: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全诗赏析: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48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主旨: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途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写作特色: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运用典故,描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下列景物描写,最能体现塞下秋天的季节特点的是()(1分)①衡阳雁去②四面边声③长烟落日④孤城紧闭(2)【思想感情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3分)题组二:(1)【内容筛选】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2分)(2)【宋词赏析】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48 C.下阙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打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题组三:(1)【内容理解】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2)【画面描绘】“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说明了什么?(3分)题组四:(1)【思想感情】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题组五:【理解性默写】(1)从“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想到王维《使之塞上》的诗句“,”,同样抒写了边塞之景。(2)“酒”在中华传统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它的内涵丰富而隽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借酒表达对人生的思索;“,”(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借酒暂时振作了精神;“,”(李白《行路难(其一)》)李白则借酒表达苦闷抑郁之情:“,”(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借酒表达思念家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答案:48 题组一:(1)【内容筛选】(1分)①(2)【思想感情分析】(3分)饮一杯浊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功绩,归家之日无法预计(1分)。边关将士的矛盾心理体现在:他们渴望归家的惆怅乡愁(1分),与渴望建立军功却功业未建、壮志难酬(1分)的矛盾尽在其中。题组二:(1)【内容筛选】(2分)闭、泪。(2)【宋词赏析】(2分)A(“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有误,应为“萧瑟、苍凉的边塞风光”)。题组三:(1)【内容理解】(3分)①塞下天气非常寒冷;②风吼、马嘶、号角声混杂在一起;③夕阳西下便关闭了城门,战事紧张。(2)【画面描绘】(3分)傍晚时分,四面传来边塞特有的声音,与军中的号角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嶂中,烽烟直上,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城门(2分)。说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给人萧条、苍凉之感。(1分)题组四:(1)【思想感情】(2分)戍边将士个个难以入睡,都止不住在悄悄地流泪(1分),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1分)。题组五:【理解性默写】(1)(2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6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8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词解释:①老夫:作者自称。②聊:姑且,暂且。③黄:指黄犬。④苍:指苍鹰。⑤千骑:形容从骑之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⑥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⑦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⑧尚:还。⑨鬓微霜:鬓角稍白。⑩会:终将。⑪雕弓:饰以彩绘的弓。⑿天狼:星名。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内容描述:老夫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帽,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上千个骑马的人驰骋,如疾风席卷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尽兴喝酒,我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妨碍!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弓,把那饰以彩绘的弓拉得圆如满月,朝西北眺望,奋勇射杀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全诗赏析:48 这首词通过描写出猎场面的壮观,借历史典故抒发了词人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上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面,词人“狂态毕露”;下片抒怀,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达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全词气概豪迈,“狂”字贯穿全篇,气象恢宏。主旨:通过上阕描写出列场面(狂),在下阕抒发报国情(典故)及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情感写作特色: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在这首词中,作者用了“亲射虎”“”“”这三个典故。(1分)(2)【词语鉴赏】“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3分)第二组题目:(1)【内容筛选】“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词人的“狂”体现在外表、动作、神态、志向等方面,请任选一角度,从词中找出词人“狂”的表现。(2分)(2)【思想感情分析】词人借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组题目:(1)词中的“聊”“倾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1分)48 (2)下片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第四组题目:(1)上下阕诗歌的情感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上阕为“狂”,下阕为“”(2)本词的一个特色是作者善于借典故表达情感,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4分)第五组题目:默写(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48 答案《江城子密州出猎》(8分)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1分)遣冯唐;射天狼(2)【词语鉴赏】(3分)不能。“卷”字,指“席卷”,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1分),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1分),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豪迈的狂气(1分)。第二组题目:(1)【内容筛选】(任选一点,2分)例1:狂在外表上(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狂态尽显。例2:狂在动作上(狂举),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狂态尽显。例3:狂在神态上(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狂态尽显。例4:狂在志向上(狂志),如词人有以射天狼、为国御敌大志向,狂态尽显。(2)【思想感情分析】(2分)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1分),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1分)。第三组题目:(1)“聊”意为“姑且,暂且”;“倾城”意为“全城”,这里指全城的百姓。(2)“遣冯唐”典故是魏尚被贬官之后,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第四组题目:(1)豪【解析】词人运用典故,希望自己能像冯唐一样再次被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更是抒发了孩子的豪情壮志。(2)亲射虎,看孙郎。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词人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第五组题目:(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48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字词解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48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⑿可怜:可惜。内容描述: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全诗赏析: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主旨: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写作特色:虚实结合。48 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1分)(2)【思想感情分析】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而悲壮,请结合诗句来赏析。(3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宋词赏析】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丽的,故称之为“赋壮词”。B.上阕描写的都是词人曾经经历过的军旅生活情景,是词人抹不掉的记忆。如今,被迫退隐的词人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C.下阙点明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D.“可怜白发生”,表明词人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题组三:(1)【思想感情分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分)(2)【思想感情分析】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48 题组四:默写诗句(1)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战斗场面激烈的诗句是“,”。(2)表达词人要北伐、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答案:题组一:(1)【内容筛选】(1分)可怜白发生!(2)【思想感情分析】(3分)这首词题为“壮词”,前九句,醉里看剑,吹角连营,沙场点兵,铁骑冲锋,收复失地的军旅生涯的追忆(1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体现的是雄壮(1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1分),全首词的感情由雄壮转变为悲壮。题组二:(1)【画面描绘】(2分)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1分),描绘了一幅铁骑冲锋、沙场征战的雄壮图景。(1分)(2)【宋词赏析】(2分)C题组三:(1)【思想感情分析】(2分)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1分),表达了诗人想要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情怀(1分)。(2)【思想感情分析】(3分)我想替君主收复失地,取得美名,可怜已成白发人(1分),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报国无门的愤慨(2分)题组四:默写诗句(1)(2分)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2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48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见知音?青衫湿!字词解释:①拭:擦。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③八年风味:秋瑾1896年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④思浙:思念浙江故乡。⑤侬:我。⑥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指女子。⑦殊:很,甚。⑧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⑨列:属类,范围。⑩莽红尘:莽莽人世。⑪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内容描述:我在北京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中国前途危殆,八年来徒然地思念浙江故乡。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很不甘心做女子!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人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儿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不禁泪落湿衣襟。48 全诗赏析:这首词是词人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上片写词人突破封建家庭束缚,实现“自立”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在国势危殆之际,救国救民的志向。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全词慷慨激昂,悲壮刚健。主旨:表达了作者秋瑾,内心不愿过贵妇人生活,要求突破家庭束缚、去追求精神的自由、投身于革命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借典故抒情的写法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下列诗句中,第__句与“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使用的表现手法最不相同。(1分)①岂不最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2)【思想感情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第二组题目:(1)【内容筛选】请找出词中写国事家事交织于词人心中的句子。(2分)(2)【诗词赏析】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以清秀明丽的中秋佳节之景,渲染了词人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心境。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将不能身为男子,却比男儿心还要刚烈的抱负表达得淋漓尽致。48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和对前途的担忧。D.全词慷慨激昂,悲壮刚健。“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第三组题目:(1)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第四组题目:(1)“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第五组题目:默写1、身不得,。心却比,!2、莽红尘,?!答案:48 《满江红(小住京华)》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第③句(第③句为情景交融,其他均为议论)(2)【思想感情分析】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中国前途危殆;八年来我徒然地思念浙江故乡。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1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1分)。第二组题目:(1)【内容筛选】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2)【诗词赏析】A(“渲染了词人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的心境”有误,应为“渲染了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雌心壮志")第三组题目:(1)本句引用典故(或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2)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第四组题目:(1)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但我对此十分不屑!这两句写出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实现“自立”,在国势危殆之际救国救民的志向。(2)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中国前途危殆;八年来我徒然地思念折江故乡。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故乡的思念。第五组题目:默写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48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字词理解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③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④吟啸:高声吟咏长啸。⑤芒鞋:草鞋。⑥料峭:形容微寒。⑦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内容描述三月七日,在沙湖路上遇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从容行走。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披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度过一生。春风微寒,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感到一些寒意,看那山头,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转身归去,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全诗赏析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既然自然界的晴雨皆属平常,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词人都能随遇而安,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逆境。主旨48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写作特色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该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考点精练题组一(1)【内容筛选】词中哪一句与小序中的“已而遂晴”照应?(1分)(2)【思想感情分析】“也无风雨也无晴”语义双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48 (2)【形象分析】苏轼在词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析。(2分)题组三(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题组四(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题组五理解型默写(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丝丝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的句子是: 。48 参考答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题组一(1)【内容筛选】(1分)山头斜照却相迎(2)【思想感情分析】(3分)“风雨”与“晴”字,语义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和晴日(或自然现象1分),又暗指政治“风雨”、人生逆境与人生顺境(1分);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1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2分)春风微寒,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感到一些寒意,看那山头,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形象分析】(2分)从词中的苏轼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1分)中,可看出苏轼面对坎坷磨难时泰然洒脱、镇定从容、旷达乐观(1分)的形象。题组三(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2)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题组四(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阕内容所展示的画面。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48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题组五5.理解型默写(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丝丝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的句子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字词理解①洛中:指洛阳。②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内容描述回忆当年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才俊。月光映在长沟水面,随波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48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回首往昔岁月,只觉胆战心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致,感叹古今多少兴亡事,都付与渔父,夜半渔歌响起。全诗赏析作者晚年闲登小楼,追忆当年午桥畅饮的豪情,而今国破家亡,劫后余生。在今昔对比中,感慨世事沧桑、人生如寄,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怅惘之情。上片回首往昔快乐的生活,下片回到现实,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将古今悲慨、国恨家仇,都融人在“渔唱”之中成为集体的记忆。主旨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写作特色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题组一(1)【画面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吹笛到天明”“渔唱起三更”以声传情,各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48 题组二(1)【内容筛选】下片中的哪两句与题目中的“夜登小阁”照应?(1分)(2)【思想感情分析】“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 分)题组三(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题型四(1)请写出“此身虽在堪惊”一句中“惊”字所包含的具体情感。(2)你同意“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吗?请简要阐述理由。题组五理解型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5)48 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参考答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题组一:(1)【画面描绘】(2分)月光映在长沟水面,随波流去,悄然无声。(2)【思想感情分析】(2分)运用以声传情,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直到天明,寄寓了词人对往昔充满闲情雅兴生活的深切怀念(1分);夜半响起的渔歌寄寓了词人对二十年来国家沦陷、自己漂泊颠沛的沧桑之感(1分)。题组二:(1)【内容筛选】(1分)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渔唱起三更。(2)【思想感情分析】(3分)春天、冬天回首往岁月,二十余年的风雨颠沛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只觉胆战心惊!(1分)。抒发了词人历经艰难和劫后余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和对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之情(2分)。题组三:(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与知交的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意对即可)。题组四:(1)请写出“此身虽在堪惊”一句中“惊”字所包含的具体情感。历经劫波(或“战乱”或“苦难”或“灾难”或“磨难”;若将之具体化也可,如“贬谪之后又遭汴京陷落,颠沛流离”),居然还能保全性命的惊讶(或“感叹”或“长叹”或“庆幸”或“痛楚”)。(意思对即可)48 (2)你同意“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示例一:同意。作者追昔抚今怅惘落寞,愁苦伤感,一想到千古兴亡事,被渔夫编成歌曲传唱(或“都成为渔唱樵歌”),愁苦便淡去许多,变得旷达。(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不同意。把国家的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付于渔夫的歌唱之中,貌似旷达,实则表现内心寂寞和悲凉(或“消极和无奈”)。题组五:理解型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2)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3)词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反映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4)词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思考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5)词中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极度不满,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以景语来代替叙事抒情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字词解释:①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48 ②家:坟墓。③累累:众多的样子。④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君家”早已荒废。⑤雉:野鸡。⑥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⑦井:这里指井台。⑧旅葵:即野葵。葵,一种蔬菜。⑨春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⑩持:拿。⑪羹:这里指菜羹。⑫一时:一会儿。⑬饴:同“贻”,送给。内容描述: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看过去就是你的家,现在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了。”家门前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捣掉野谷的皮壳,用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全诗赏析:这首乐府诗讲述了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后的悲惨遭遇,揭露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控诉连年征战使得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全诗愁绪弥漫,基调极为悲凉。“不知饴阿谁”,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更是写出了老兵悲痛欲绝,以致精神恍惚、表情呆滯的情态,读来催人泪下。主旨: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48 写作特色:层次分明,语言质朴。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布局谋篇,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回到家中→“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切想要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回到家中)→悲哀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请找出诗中直接体现兵役制度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两句诗。(1分)2.【思想感情分析】“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3.【内容筛选】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老兵回到家中看到的荒凉景象。请找出。(1分)4.【思想感情分析】结尾处老兵为何“泪落沾我衣”?请分析。(3分)题组三(202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题)5.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B.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48 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题组四6.“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分)8.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题组五默写诗句9.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10.《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48 答案:1.【内容筛选】(1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思想感情分析】(3分)菜和饭一会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1分)。抒发了诗人对老兵苦伶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1分)和对兵役制度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控诉(或对连年征战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的控诉)(1分)。3.【内容筛选】(1分)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思想感情分析】(3分)老兵不禁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1分)。老兵“泪落”是因为连年征战使得老兵与家人骨肉分离、流离失所,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悲痛欲绝(2分)。5.D(“幸运独存”错误)6.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7.“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8.描写了松柏冢累累、兔、稚、旅谷、旅葵等景,渲染凄凉、悲伤的心情。(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诗通过描写家中哀败的景象“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以哀景抒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10.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字词解释:①京:这里指长安(今陕西西安)。②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48 ③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④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样,是美化的说法。⑤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⑥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⑦控:拉开。⑧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⑨着:穿。⑩瀚(hàn)海:指沙漠。⑪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⑫惨淡:暗淡。⑬中军:主帅。⑭饮:宴请。⑮胡琴:泛指西域的琴。⑯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⑰掣:拉,扯。⑱翻:飘动。内容描述: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雪花纷飞。忽然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枝头的雪恰似千万株梨树开花。雪花飘进那用珍珠缀成的帘子,弄湿了丝绸制的帐幕,穿上狐皮衣袍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和都护都冻得拉不开角弓,铠甲也冰冷得难以穿上身。沙漠纵横交错,结成百丈厚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上空凝结不散。主帅的营帐里正在摆设酒宴,宴请归京的客人,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傍晚,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飞,红旗被冻得僵硬,任北风劲吹也不能飘动。我在轮台的东门外送您回京,离开时大雪铺满了天山道路。山岭迁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全诗赏析:48 诗人描绘了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前十句咏雪,点出边塞风狂雪早,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和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后八句写送别,抒发因友人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全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透出了诗人乐观的精神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结尾处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主旨: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写作特色:1.大开大阖,意境壮阔。全诗开得好,收得也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钱别宴席,再由内转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使诗的意境波澜壮阔。2.不枝不蔓,章法严谨。《唐诗三百首评析》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始终以雪为中心线索写景抒情,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考点精炼:题组一1.【画面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题组二3.【内容筛选】请找出诗中表明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句子。(1分)48 4.【内容理解】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题组三(2021河北省中考题)5.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慨,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题组四7.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题组五默写诗句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48 48 答案:1.【画面描绘】(2分)傍晚,将帅的营门外大雪纷飞,红旗被冻得僵硬,任北风劲吹也不能飘动。(1分)描绘了一幅塞外奇寒、风雪交加的军旅生活图景。(1分)2.【思想感情分析】(2分)山岭迁回,道路曲折,已看不见武判官的刚毅豪迈身影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1分)。诗人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抒发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和惆怅(1分)。3.【内容筛选】(1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内容理解】(3分)答案示例:不恰当(1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忽然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枝头的雪恰似千万株梨树开花(1分)。描述雪景的诗句不适合描绘作文中的春天,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当(任选一点回答,1分)。5.题目的理解:从字面意思看点出了送别的背景是下雪天,点出了事件是送别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边塞诗;深层意思是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6.B(“将梨花比作雪花”错误,应为“将雪花比作梨花”)7.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8.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过零丁洋文天祥 〔宋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词解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③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⑤四周星:四周年。48 ⑥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⑨汗青:这里指史册。内容描述: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全诗赏析: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诗人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他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尾联视死如归的崇高选择,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主旨: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写作特色: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用“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颈联用了一语双关,惶恐既指惶恐滩地名又指作者诚惶诚恐的心理,零丁既指零丁洋又指孤苦无依。此联作者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诗中的“起一经”是什么意思?(1分)48 2、【思想感情分析】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3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山河破碎风飘象,身世浮沉雨打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诗歌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古”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B.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感人至深。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题组三5、【词语理解】“四周星”“汗青”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6、【思想感情分析】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题组四7、【内容筛选】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_______的悲哀;借_____和______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48 8、【内容理解】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题组五默写诗句9.《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忠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分)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2、(3分)同意(1分)。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1分),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1分)。3、(2分)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我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1分)描绘了一幅危急存亡、慷慨悲凉的家国命运相连图景。(1分)4、(2分)C(地名是双关,不是拟人)5、四周年史册6、(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7、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8、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8 10.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1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字词解释:①山河表里:外面是黄河,里面是华山。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②西都:指长安。③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④经行处:行程经过的地方。内容描述: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汹涌像发怒似的。潼关外面是黄河,里面是华山,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无数宫殿早已变成了废墟。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全诗赏析:诗人通过吊古抒怀,表达了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予以揭露和批判。诗人从历史的变迁和朝代兴亡的对比里,揭示出主题:在漫长历史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全诗感情悲愤沉郁。“聚”和“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主旨: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写作特色: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以人文关怀角度结合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来吊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历史来讽刺当朝统治者。考点精炼:48 题组一1、【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分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3、【画面描绘】“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元曲赏析】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一带外有华山,内有黄河,体现了地势险要的特点。B. “聚”字化静为动,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方面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C. “怒”字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方面写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展现了潼关的险要。D. “伤心秦汉经行处”,秦汉宫殿已成废墟,作者怀古伤今,悲从中来,感慨物是人非。题组三5、“踌躇”的意思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四7、对这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说从秦汉旧址经过很伤心。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8、这首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五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化静为动)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题组一1、【内容理解】(1分)潼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王朝的兴亡。(前面为黄皮书的答案,我觉得可以加上: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2、【思想感情分析】(3分)朝代兴盛,百姓苦;朝代灭亡,百姓苦(1分)。诗人从历史的变迁和朝代兴亡的对比里,表达了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1分)和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强烈愤慨(或批判)(1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2分)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无数官殿早已变成了废墟。4、【元曲赏析】(2分)A(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一带地势险要)题组三5、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6、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题组四7、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48 8、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题组五9.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0.峰峦如聚,波涛如怒。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字词解释:①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②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县同属于路。③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④采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内容描述:北上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打湿了我的征衣。当初和我一起出岭的战友,他们现在在哪里呢?如今身为囚徒回到家乡,还不如不回家乡!大好的山河与城郭依然千古留存,只是暂时落人敌手。我决心绝食,饿死在家乡,做梦也希望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怀念故国。48 全诗赏析: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尾联表明诗人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体现他的爱国之志。主旨: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写作特色:古诗的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直接抒情,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考点精炼:题组一1【画面描绘】“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表达技巧分析】“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题组二3【内容筛选】请找出诗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亡国悲愤的句子。(1分)4【思想感情分析】“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三5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8 6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题组四7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B.颔联写他身加镣铐,锒铛归来。流露出被俘的难过沮丧之情。C.颈联写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D.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所流露的壮烈气概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致的。8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题组五默写诗句9文天祥在《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10《南安军》中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答案:1北上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打湿了我的征衣。(1分)描绘了文天祥抗元被俘、凄苦无奈的悲壮画面。(1分)2我决心绝食饿死在家乡,做梦也希望能像伯夷和叔齐那样采薇而食,怀念故国(1分)。运用了“采薇”的典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决心饿死殉国的爱国之情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1分)。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4当初和我一起出岭的战友,他们现在在哪里呢?如今身为囚徒回到家乡,还不如不回家乡(1分)!用问话的语气抒发了词人坚持抗元却无力回天、国破家亡的沉痛悲苦之情(2分)。5大好的山河与城郭依然千古留存,只是暂时落人敌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和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48 6我决心绝食,饿死在家乡,做梦也希望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怀念故国。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7D8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9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10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字词解释:①南冠:俘虏的代称。②泉路:地下,指阴间。③毅魄:英魂。④灵旗: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内容描述:三年为抗清兵,我长久漂泊外地,现在兵败成为俘虏。无限美好的山河失陷,我流下了悲痛的泪水。谁说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将要走向死亡之路,但是想要和家乡、亲人告别,不禁悲苦万分。即使我牺牲了,英魂也要回来,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抗敌的战旗。48 全诗赏析:诗人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表达了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对故乡的无限依恋,抒写出诗人对亡国的悲愤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全诗字字忠肝义胆,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读之令人悲怆、感奋。主旨:全诗追溯作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感情。写作特色:颔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表达诗人壮志难酬,内心无比悲愤。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必死的决心和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最后还运用典故,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的诗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请找出诗人回忆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1分)2【思想感情分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思想感情分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分)题组三5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此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报国决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B.首联叙事,“三年”与“又”联用,暗示诗人离乡之久,永别之憾。C.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士摇旗呐喊的决心。D.全诗悲壮动人,塑造了一位充满热血、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英雄形象。48 6“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题组四7诗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8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题组五默写诗句9《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10《别云间》中最能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强的斗志、大无畏的精神的诗句是:,。答案: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1分)。2大好山河沦陷,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1分)!诗人流露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1分),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1分)。3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国、家乡和亲人。(1分)描绘了一幅亡国被俘、依恋故土的悲壮慷慨图景。(1分)。4即使我牺牲了,英魂也要回来,在空中注视着后继者的抗敌的战旗(1分)表现了诗人对亡国的悲愤、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誓死不屈的忠肝义胆(1分)。5C6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7“泉路”“毅魄”“灵旗”。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8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9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10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48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字词解释:①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②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③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④紫纡:回环曲折。内容描述:登临骊山,放眼四望,阿房宫已被放火焚毁,当时的豪华奢侈景象,如今又在哪里?这里只看见荒草稀疏,水流曲折。到现在,那些遗恨和悲戚已经消失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了。看看曾经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土;输了的,都变成了土。全诗赏析:诗人登上骊山,四顾茫然。当年奢华的秦朝宫殿,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荒草“萧疏”、河水“萦纡”、烟雾缭绕。诸侯争霸,无论输赢,“都变做了土”。这首散曲立意高远,揭示了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主旨: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写作特色: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以人文关怀角度结合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来吊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历史来讽刺当朝统治者。考点精炼:48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榆,都变做了土。山坡羊·洛阳怀古张养浩天津桥上,凭栏追望,春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48 (供题组一和题组二题目使用)题组一1、【内容筛选】《山坡羊·洛阳怀古》中哪句诗与“当时奢侈今何处”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分析】“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揭示了怎样的历史教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48 3、【画面描绘】“只见草萧疏,水紫纡。至今遗恨迷烟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思想感情分析】这两首散曲的立意有何不同?请写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三5、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B.这首散曲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D.《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6、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四7、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0页共6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五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0、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1、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题组一1、【内容筛选】(1分)春陵王气都凋丧(2)2、【思想感情分析】(3分)诸侯争霸,无论输赢,“都变做了土”(1分),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2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2分)这里只看见荒草稀疏,水流曲折。到现在,那些遭恨和悲或已经消失在烟雾缘绕4、【思想感情分析】(2分)《山坡羊·骊山怀古》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布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1分);《山坡羊·洛阳怀古》感慨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归于灭亡。成为历史,揭示了“功”与“名”都是短暂的历史必然(1分)。题组三5、C。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6、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官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第60页共60页 题组四7、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8、(任意两点即可)①用典。“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都抱有败亡的遗恨,作者在这里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题组五9、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10、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1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字词解释:①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②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③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第60页共60页 ④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内容描述: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然短小,但声音却极为响亮。官船来往像乱麻一样乱糟槽的,全都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去辨别是真还是假?眼睁睁看着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民穷财尽。全诗赏析:诗人借咏喇叭,揭露了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宦官的船只鸣着喇叭,声音被放大得特别响亮,所到之处,搜刮掠夺,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这表达了对宦官罪恶行径的愤愤不平和对百姓的同情。主旨: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写作特色:此曲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借物抒怀。考点精炼:题组一1、【内容筛选】全曲以“吹”字贯穿始终。请找出描绘“吹”的特点、目的和恶果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分析】“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二3、【画面描绘】“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内容理解】“曲儿小腔儿大”语义双关,请简要分析。(2分)第60页共6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三5、下列对《朝天子.咏喇叭》分析有错的一项是()(2分)A.“曲儿小腔儿大”一小一大,形成对比,借物喻人,讽刺了宦官地位高又趾高气扬的丑恶形态。B.“乱如麻”,比喻,写出了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C.“全仗你抬声价”中的“抬”,讽刺了宦官酷吏虚张声势的丑恶神态。D.“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百姓因为宦官的剥削残害而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宦官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6、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四7、对《朝天子·咏喇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小”和“大”互为反村,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B、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C、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正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D、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8、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分)第60页共6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五9、《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           ,             答案:题组一1、【内容筛选】(2分)“吹”特点是“曲儿小腔儿大”;目的是“全仗你抬声价”;恶果是“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思想感情分析】(2分)眼睁睁看着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民穷财尽。表达了作者对宦官搜刮百姓的丑恶行径的蔑视与愤慨(1分)和对百姓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1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2分)官船来往像乱麻一样乱糟糟的,全都靠吹奏喇叭、唢呐来抬身价。(1分)描绘了一幅宦官作威作福、仗势欺人的丑恶画面。(1分)4、【内容理解】(2分)“喇叭”“唢呐”都隐指宦官,“曲儿小腔儿大”既写出了喇叭、唢呐吹奏时曲短声响的特点(1分),暗指宦官狐假虎威、虚张声势、仗势欺人的嘴脸(1分)。题组三5、【解析】A项“借物喻人”说法错误。6、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题组四7、C。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8、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官船喇叭声声,刻画了他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揭露了他们欺诈百姓,鱼肉百姓的罪行,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第60页共60页 题组五9、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10、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重要字词解释:①南乡子:词牌名。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③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④北固楼:即北固亭。⑤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⑥悠悠:形容漫长、久远。⑦兜鍪(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⑧坐断:坐镇,占据,割据。⑨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⑩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仲谋,孙权的字。内容描述:第60页共60页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考点精炼: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下列句中,第句的“望”字,与“何处望神州”中的“望”字情感相近(1分)①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2)【思想感情分析】“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题目:(1)【词语理解】辛弃疾词中的“悠悠”一词一语双关,请解释其含义。(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想感情分析】词人借古讽今,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1分)第③句(表达了对故土的不舍、思恋)(2)【思想感情分析】(3分)“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孙权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1分)、对南宋朝廷主和派偏安江南的愤慨之情(1分)和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之情(1分)。第二组题目:(1)【词语理解】(1分)“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绵长(无穷)。(2)【思想感情分析】(3分)词人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热情赞颂了东吴孙权的雄才大略(1分),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1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之情(1分)第60页共60页 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字词解释: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③雨具先去:语句先前被拿走了。④吟啸:高声吟咏。⑤芒鞋:草鞋。⑥料峭:形容微寒。⑦萧瑟:指风雪吹打树木的声音。内容描述:三月七日,在沙湖路上遇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额,我就做了这首词。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从容行走。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披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度过一生。春风微寒,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感到一些寒意,看那山头,斜阳已露出笑脸。回首来时风雨潇潇的情景,转身归去,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全诗赏析: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既然自然界的晴雨皆属平常,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全词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上片着眼于雨后,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词人都能随遇而安,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逆境。考点精炼:第60页共60页 题组一:(1)【内容筛选】词中哪一句与小序中的“已而隧晴”照应?(1分)(2)【思想感情分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与语义双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形象分析】苏轼在词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分析。(2分)答案:7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第一组题目:(1)【内容筛选】(1分)山头斜照却相迎(2)【思想感情分析】(3分)“风雨”与“晴”字、语义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和晴日(或自然现象1分),又暗指政治“风雨”、人生逆境与人生顺境(1分);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1分)。第二组题目:(1)【画面描绘】(2分)春风微寒,将我的酒意吹醒,微微感到一些寒意,看那山头,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形象分析】(2分)从词中的苏轼人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1分)中,可看出苏轼面对坎坷磨难时泰然洒脱、镇定从容、旷达乐观(1分)的形象。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第60页共60页 字词解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③斫去桂婆娑: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内容描述: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去俯视那魂牵梦绕的沦陷山河。还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全诗赏析:词人想象力丰富,通过嫦娥的升华传话,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立志收复中原土地的政治理想。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月到中秋,这良辰美景让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山河,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词人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桂婆娑”寓意丰富,请写出。(2分)(2)【思想感情分析】“被白发,欺人奈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题组二(1)【画面描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第60页共60页 答案:《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2分)“桂婆娑”寓意丰富,既指挡住月光的阴影,也指带给人民黑暗的朝廷投降势力。(2)【思想感情分析】(2分)白发日增,好似故意欺负我,怎么办(1分)?这抒发词人感慨时间流逝、功业无成、白发已多的惆怅,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1分)。第二组题目:(1)【画面描绘】(2分)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中秋圆月仿佛就像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1分)描绘了一幅月轮转动、万里清辉的中秋月明图。(1分)(2)【思想感情分析】(2分)要砍去月中婆娑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1分)运用了想象(或象征、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词人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立志收复中原土地,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1分)。第60页共6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26 20:24:06 页数:60
价格:¥12.88 大小:104.9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