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2022学年度新学道临川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22-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第一卷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1、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2、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宋太祖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分别设置的官职是A.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B.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C.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4、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A.三公九卿制 B.地方行政制度C.皇帝制度 D.赋税制度5、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下列各项中属于个别例外情况的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唐朝中期设节度使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④元朝设中书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7、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依据A.“军机处……职居密勿”B.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C.军机处机构精简D.“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8、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9、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D.价值判断导致史实出现倾向性的选择10、《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11、高一(1)班开展了主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的活动,张华同学以“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点”为突破口进行论证,下列能够为张华提供论据的是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直面地方对中央的威胁问题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12、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五/5\n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C.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3、古希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改革,分别代表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确立和顶峰,它们分别是A.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B.伯利克里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C.克利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D.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14、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B.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C.罗马法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罗马法的实施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15、“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①工商业比较发达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④16、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A.通过习惯法缓解经济纠纷B.颁布《十二铜表法》,限制贵族的特权C.制定万民法,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D.颁布公民法,完善罗马法体系17、《十二铜表法》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以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说明罗马法A.旨在维护贵族利益B.有了刑法与民法的区分C.蕴含着自然法精神D.有效保护了平民的利益18、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19、“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首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20、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1、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对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2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理解错误的是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的奋斗目标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2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因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次转移。按转移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五/5\nA.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B.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C.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D.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24、下列有关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与总统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总统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对国会负责B.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约并直接生效C.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但受总统制约D.总统任命政府行政官员不需要经国会同意25、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立法权26、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③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7、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28、国民政府南昌行营公布了《民廿二(22)年封锁匪区办法》。其中的“匪区”是指A.陕甘宁边区B.东北解放区C.南方革命根据地D.华北敌后根据地29、从1935年起,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锑等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进行了全面统制;同时,从德国大量购进重工业机械设备,在四川、江西等省份筹建工矿企业25所。这些措施A.增加了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C.壮大了官僚资本的经济实力D.为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0、近代中国的《新民报》曾用“走向和平建国之路,毛泽东为团结而来”为标题报道一则新闻,它说:“全中国人民的心里都在欢呼,欢呼着团结有望,和平前途有了保证。”该报道反映的是A.北平和谈B.中国共产党“七大”C.重庆谈判D.西安事变31、从地名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提到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我们通常可以联想的关键词是A.毛泽东——另起炉灶B.周恩来——求同存异C.基辛格——乒乓外交D.邓小平——韬光养晦32、“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然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从这段材料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B.卢沟桥事变是日本阴谋蚕食华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步骤C.日本军队选择进攻卢沟桥是处心积虑的D.卢沟桥的得失关系到中日两国在华北地区的平衡33、某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权利法案》颁布时B.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C.十月革命成功之时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34、李际均指出:“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领导权已经不再受到广泛拥护……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代表我们的已经不再是自由女神,而是阿布格莱布监狱里受虐的囚犯’。”这说明A.利益对立是冲突产生的根源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C.美国政治军事优势已成过去式D.建立国际军事新秩序的必要性35、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深受国内经济危机困扰B.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C.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36、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提到民主“言必称希腊”、“辉煌属于希腊”。古代西方民主政治最有可能出现在五/5\nA.雅典B.伦敦C.巴黎D.纽约37、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3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A.权益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39、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40、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8分)材料二对于发展中的共产党而言,1927年前后数年是一个充满灾难、痛苦与磨难的时期。在经历了一连串城市暴动或起义的挫折后,他们将视野转向了国民党所忽略的广袤农村。这一改弦易撤的举措,与中共务实领导群体的形成、革命依靠力量的获取以及整个策略的转型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它获得了存在的生机与活力,并且在创造性地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闯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中华民国专题史·中共农村道路探索》(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闯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革命道路”的经过及其基本内涵。(10分)材料三: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让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强------——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材料四:中国是一个博大的生机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设想的。——1970年尼克松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五/5\n(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态度、政策如何,具体表现有哪些?(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回答)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10分)(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12分)五/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6:59 页数:5
价格:¥3 大小:375.4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