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宁阳一中2022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2.11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32个,1.5分/个,共计48分)1.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夏桀残民以逞,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天命于成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D.儒家“民本”思想不等于现代民主思想2.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的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墨家、道家B.道家、儒家、法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3.西汉初期“黄老之学达到极盛的的同时,儒家也在积极寻找着自我发展的途径,儒家方面从维护皇权的角度千方百计的讨取皇帝的好感和赏识,另一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由此可知汉代儒学()A.注重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B.背离了孔子儒学基本主张C.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4\n5.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古代儒学大师的著作,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6.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7.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C.服务农耕经济,逐渐落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8.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错落有致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9.以下是《中国历史十六讲》第九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第3点应该是()A.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不拘格律的文人骚客C.宋明理学与异端思想D.文官制度与积贫积弱1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不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A.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B.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C.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勃兴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繁华14\n11.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摒弃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12.“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城邦民主制度得以建立B.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C.重视教育培养社会道德D.提倡精英治国,理性思考13.14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A.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B.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C.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D.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14.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B.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C.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D.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15.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16.“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17.二十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铁路与电视B.电视和电影C.报纸和广播D.网络与动漫14\n18.韦勒克指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说这种文学“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这种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文学B.浪漫主义文学学C.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19.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0.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这一思想(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21.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22.1923年胡适撰文说:“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改革B.革命C.民主D.科学23.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的各种近代化方案,有人把其分别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主要历史意义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D.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24.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14\n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李鸿章——孙中山——蔡元培B.孙中山——蔡元培——李鸿章C.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D.蔡元培——李鸿章——孙中山26.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的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27.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B.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形成C.《论十大关系》等文章的发表D.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28.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①B.②C.③D.④29.《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新时期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14\n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30.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学者宋云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们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B.“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32.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B.主要分析唐朝灭亡原因C.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D.认为政府出现腐败现象第Ⅱ卷(共4个材料题,共5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大放异彩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古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现象呢?德国哲学家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援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刘家和《论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原因14\n(4分),并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哲学家“对自身反省”的相通之处(2分)。材料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责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因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4分)材料三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日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1分)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3分)材料二14\n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2分)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1分),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待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分)根据这一观点,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重大理论的发展?(4分)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4分)14\n(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6分)3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分)(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6分)宁阳一中2022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2.11一、单项选择题:(32个,1.5分/个。共计48分)1.C。《尚书》是儒家经典,主要是为封建统治提供治国方法,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的“主权在民”不相吻合,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的“民主”是人民的主人,即君主,故A项正确;材料中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故B项正确;儒家民本思想没有现代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2.B。材料信息“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指的是道家;“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指的是儒家;“现实主义”指的是法家。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3.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指的是以《春秋》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故A项正确;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并没有背离孔子儒学,故B项错误;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故D项错误;孔子的“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4.B。选项A、B都属理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B才是对内容体系的升华与改造。14\n5.D。6.C。据材料“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处于明朝灭亡时期,符合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C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都是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故A排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B排除。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时期,清朝没有灭亡,故D排除。7.B。8.D。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正确。答案及解析:9.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科技在多方面领先于世界,故A项符合题意;宋词是讲究格律的,故B项错误;异端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故C项错误;文官制度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10.C。11.C。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12.B。材料观点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推翻了善恶、是非、真假、曲折,否定了客观的评判标准,认为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相对的,这与智者学派的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一致,而智者学派最著名的名言则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是是非善恶的标准,结合所学,智者学派的主张导致雅典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B正确;雅典城邦民主制度是智者学派产生的条件,A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智者学派忽视社会道德,缺乏理性思考,CD错误。13.C。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时期意大利的教育中人文主义与世俗生活占据重要地位,结合背景文艺复兴正好可以解释材料中的内容。所以正确的为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人文主义思潮达到顶峰,所以A项错误;文艺复兴思想并不是基督教新理念,所以没有体现B项内容;崇尚理性与科学的精神属于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材料不符合,因此D项错误。答案及解析:14.D。根据“我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日光是一视同仁的”14\n体现出要求司法应公正平等,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排除A;材料与“限制王权”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B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15.B。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选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虽然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16.D。到19世纪末,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有密切联系,故D项正确。相对论提出与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与“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无关,故B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这些成就主要是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17.B。20世纪初电视和电影的发展传播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故B项正确。铁路是19世纪初的发明,但它不是传递国际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媒介,故A项错误。报纸产生在19世纪初,但报纸不能传播“说话腔调”。故C项错误。网络出现在20世纪末,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8.B。“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正是浪漫主义流派的特征,故B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是揭露现实、批判现实,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反传统,故D项错误。19.A。20.B。材料指外来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内地旧物种往往被淘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中国优于世界各国的排外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宣传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排除C;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说法错误,排除D。21.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22.D。参阅教材《新文化运动》章节14\n23.A。24.A。表格信息反映出晚清西方科技、经济、科学和政治等文化的传入,即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达尔文”“立宪”等信息表明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文化受到冷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盘西化观念盛行,故D项错误。25.C。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符合“变革人心”;辛亥革命主张改革政治制度,符合“改变政令”;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明,符合“有形物质”,故选C项。26.A。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27.C。28.B。根据高频词语可以判断①1956年中共八大②1982年十二大③1992年十四大④1969年文革时期召开的九大。29.B。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22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30.D。试题分析: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新中国从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与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31.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准确获取能力。从材料“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了一千五百字”可以看出当时扫盲教育存在严重浮夸风现象,由此可以判断这段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所以答案选C。答案及解析:32.A。材料均田制只设计了理想的公式,只要在大体上可行就可以,结果唐朝中期以后就不能继续实行了。这说明均田制等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故A项正确;唐朝灭亡的原因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不是均田制等制度推行的受挫,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黄仁宇否定北魏的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腐败现象,故D项错误。二、主观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10分,第36题10分。共计52分)14\n33.答案及解析:(16分)(1)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②政治,王室衰微,旧制度走向瓦解。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重视。(4分)相通之处:开始探讨世界的本原;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强调人的伦理道德。(2分)(2)阶级本质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2分)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分)(3)影响:①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革新运动;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阶段过渡。但是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容易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6分)34.参考答案:(16分)(1)历史观:近代中国艰难蜕变,是必经的阶段,但必然向前发展。(1分)因素: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③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④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动学习。(3分)(2)主要观点:①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②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2分)(3)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全面落后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文化。(1分)原因: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小农经济与思想文化的束缚;中国近代的长期落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西方文化认识肤浅等等。(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态度:对西方文化,大量吸收但不能照搬照抄;对古代文化,批判地吸收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重大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的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国后,根据中国特点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以苏联为鉴戒,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分)35.参考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逃亡,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4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吏治腐败;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6分)36.参考答案:14\n(1)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②新法在执行中用人不当,乘机盘剥百姓,随意抬高利息,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③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祖宗之法,上书皇帝要求废除新法;④王安石个人性格偏执,不善于听取其他意见,树敌太多。(4分)(2)第一种: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整顿军队,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的状况。总体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6分)第二种: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例如: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强迫借贷,增加利息,未及时改变引发民间不满;用人不当,滋生新的腐败;有些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失误,强制推行,脱离了当时实际。试图以国家垄断与民争利,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最终失败。(6分)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8:3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11.3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