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2.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在奏折中说:“庶几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以下实践活动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设计制造军舰C.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D.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3.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4.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这表明(  )A.自然经济有较强的独立性B.近代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C.中国已陷入资本主义市场D.技术水平决定行业竞争力5.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14\nA.完成翻地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B.着重培养国民意识C.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D.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1.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A.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C.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D.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2.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下列人物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践行了上述价值取向的是()。A.魏源B.李鸿章C.孙中山D.陈独秀3.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它反映出()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187028.05.8——188024.95.5——189020.25.70.3190021.54.70.7191014.74.31.5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得到发展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4.《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材料说明A.蒋介石政府勒索敲诈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D.国民政府在上海对企业征收重税以镇压革命14\n1.张謇根据《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将其创办的纱厂取名为“大生纱厂”。当年外国人发现,南通街头没有乞丐、醉鬼、流浪者,张謇的企业、各项事业几乎吸收了所有的劳动力,剩下的老弱病残幼也被送进了他办的慈善公益机关。该材料直接说明张謇主张A.应当大力发展重工业B.运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C.注重民生发展轻工业D.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2.《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C.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D.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4.晚清知识分子冯激生活在洋务运动最激烈的时代,自小就好读经世书和西学书,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冯激这些努力()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有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学习C.为学习西方找到科学的依据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5.据资料记载,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黄遵宪等逃往上海英租界避免了杀头之祸。而革命党人更是把上海租界经营成活动据点、宣传中心和逃避清廷迫害的避难所,由此可见A.租界享有独立的司法权B.清政府放弃租界主权C.租界成为反清活动中心D.各国均支持反清活动6.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14\n1.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以下正确的是(  )A.两种观点符合史实B.两种观点都错误C.前者观点正确后者观点错误D.前者观点错误后者观点正确3.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4.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5.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真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材料中的“国家问题”主要是指()A.国共两党的斗争B.维护国家主权独立C.国民党内的派系争斗D.国统区的反蒋斗争14\n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B.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C.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D.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2.下图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进行舆论斗争3.近年来,我国一个法律名词──政府听证变得炙手可热。天津、江苏等地相继举行了听证会,问计于民,对一次性统一收取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办法.学校、学生家长和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论证、质询。国家决策的“问计于民”说明()。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开展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D.民主发展程度决定政治文明程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n汉武帝时期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为了给纲常名教寻找依据,将鲁国编年史《春秋》作为五经之一,学生通过读经获得有关历史知识。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唐代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五代以后,书院出现,《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当时,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参以正史。”明清两代,二十一史、《通鉴》等史籍是学生必读教材。隋唐以来,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其中将简单的历史常识、古人道德气节的史实编撰成通俗易懂的韵语,便于儿童诵读记忆。——摘编自《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材料二类别名称出版简况传统教材《纲鉴易知录》1711年成书《御批通鉴辑览》1768年成书传教士编译教材《外国史略》《美理哥合省图志略》19世纪30年代在海外用汉字印刷,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万国通鉴》1882年,上海美华书馆印刷清朝官方编译教材《俄国史略》《各国史略》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组织刊印,1898~1901年出版国人编写教材《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学堂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摘编自《晚清历史教科书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历史教育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历史教材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原因。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13分14\n26、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部分)对西学的称谓“夷务”、“洋务”、“西学”、“新学’’传入的新事物西装、西餐、西式家具、西式婚礼、汽车、电话、电报、西洋影戏外来词流行语火轮车、逻辑、议会、同志、革命、德先生、赛先生、民主、苏维埃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12分)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以来,原有的宗族组织逐渐解体,基层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北宋庆历、皇佑年间,范仲淹于苏州购置田产千亩,设立义庄,义庄制度由此开始。宋代义庄的救助方向主要集中于族内的贫弱者,会稽新昌人石允德所建的义庄,“以给族之贫者”。南宋时期,义庄继续发展,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以江、浙、福建为多。江西乐评人王刚中,买田千亩为义庄,“又筑室为家塾,凡族子之胜衣者皆进于学”。福建崇安江氏,“以余财创义庄,辟塾延师,聚族教养”。宋代义庄的出现,使宗族的救恤形式向制度化方向转变,族人之间近似虚无的血缘概念逐渐走向有内在经济关联的严密组织。——摘编自李学如《宋代宗族义庄述论》(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义庄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义庄制度的作用。(7分)福建师大二附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期中考历史试卷【答案】14\n1.D    2.B    3.D    4.C    5.D    6.C    7.B    8.C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B    16.C    17.D    18.D    19.A    20.A    21.B    22.A    23.D    24.B    25.(1)特点:历史教育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成为学习儒家经书的组成部分;历史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以我国古代史书为教材;与科举考试相联系;与蒙学读物相结合,历史教育呈现通俗化的特点。作用:与儒家学说相互推动,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历史知识的传播,形成重史传统;有利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养成。(2)趋势:传统教材与新编教材并行;编写、出版者和教材来源日益多元化;外国历史在史学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出现了正规、专业的中外历史教材,历史教育日益走向近代化。原因:国门逐渐开放,西方文化传入;在西学东渐和国内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人极力认识世界和自我,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近代文化教育、近代出版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发展。26.观点:西学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阐述:列强侵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一方面,西装、西餐、西洋影戏等西方新事物的传入,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国人利用西学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如开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学采取了包容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的历程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1.“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的信息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C项不是题目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示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4\n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重农抑商政策点评: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和商业征收重税,商人经商致富后并没有把财富转化为资本,而是买田置地,这样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AC两项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排除;D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由题干中的“洋务运动时期”和“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可知,李鸿章评述的是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故B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派掀起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3.抗战沉重打击了中国的经济,故A项表述错误;题干材料不能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故B项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在抗战时期,抗日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193714\n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抗战爆发后,许多民族资本家为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他们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在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就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4.根据材料文字“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选C.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切入,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思考.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5.略6.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1898年”、“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1904年”、“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可知材料说的是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结合所学可知是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融入世界,发展经济以图维护统治,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C;材料说的是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而非被迫开放商埠和通商口岸,故不能反映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排除A;洋务运动诱导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清政府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无关,排除B;19世纪末自开商埠和通商口岸与工业革命无关,时间上不吻合,排除D。故选C。7.略8.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旨在考查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材料看,1870——1910年,中国的棉布、金属和矿物的进口量逐年下降,而机械设备的进口逐年增加。这表明,随着中国工矿企业的发展,棉布、金属和矿物产量增加,对外依赖减少,进口逐年下降;而工矿企业的发展,对机械设备需求量增加,导致进口量逐年上升,C符合题意;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不是减少,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趋势,排除D。故选C。14\n9.本题考查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交20万元后释放、交67万元后释放三个事例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的确是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其实这也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C符合题意;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D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10.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的“大生纱厂”属于轻工业,故A项的说法错误;题目中未提及运用儒家思想指导商业及救亡图存,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由题目中“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吸收……劳动力”、“办……慈善公益机关”等信息可知张謇主张发展轻工业和关注民生,故选C。11.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的信息,可知由于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的政策,工商界活跃,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故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影响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主语是民国政府的政策,未涉及列强及一战,是内部原因而非外部原因,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12.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识记、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异族专制政府、满洲去,则中国强”的信息,可知革命派将整个满族同胞放在了对立面,故D项符合题意;AB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13.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可知作者认为主张中西文化是相通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供依据,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明显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B。1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租界,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租界的领土主权所有国将租界视为外国领土,不敢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更别提军队、警察开驻,因此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国公民一般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最佳避难场所。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把租界当作避难所,可知当时租界是列强独立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地方,A正确;B“放弃”表述错误;C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A。14\n15.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明清学者转入“礼学”等现象与重视内心感受的心学相反,是实学兴起的表现,故A项错误;明末社会动荡,学术界对空虚迂阔的理学进行了反思,转而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是儒家学者自觉适应于社会现实而表现在理想诉求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和题意;此时,程朱理学仍被当做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未丧失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B。16.略。17.第一种观点是为西方侵略辩护,美化侵略,第二种观点鸦片战争时中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耕文明盛行,鸦片战争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占统治地位.所以第一种观点错误,第二种观点正确.故选D.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两种观点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18.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可见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故选D;鸦片战争根源于列强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故排除A;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排除C。故选D。19.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顺应市场需求的表现,故选A;注重社会新闻报道,与政治斗争无关,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0.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了清政府在铁路修建计划遭到大臣们反对而停止,表明清政府内部对于改革的决心不足,A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清王朝腐败的信息,排除B;C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晚于题干时间,排除;D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晚于题干时间,排除。故选A。14\n21.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时间“1934年1月”,即日本局部侵华之后,东北三省沦陷,伪满洲国成立。题干张学良表达了要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誓死不能放弃东北,为了抗日可以牺牲一切,可知B符合史实和题意;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中共”,排除A;C提及的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争斗,直接排除;题干信息无从体现“反蒋”,排除D。故选B。22.本题主要考查对蒋介石的抗战思想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5月底6月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37年8月”,故排除D;题目中的信息反映了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蒋介石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持久性和艰难性,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略思想。这是依据中日力量对比做出的合理决策,故排除BC,A正确。故选A。23.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的抗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的图表中未提及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B项发生于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早于题目中的图表中的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故排除;D项发生于1946年,晚于题目中的图表中的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图表中“新闻”、“以后不许有陕甘宁边区字样登载”、“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等文字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期间的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进行舆论斗争,故选D。24.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根据材料中“政府听证”,“问计于民”等信息可知,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不断深化,B项正确;A项中的“目标”、C项中的“结合”、D项中的“决定”等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25.(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历史教育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在太学中以五经为教学内容、史书成为历代太学、国子学学生的必读教材、宋代朱熹将《通鉴纲目》列为学生必读之书、出现了蒙学(儿童启蒙之学)读物”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高度逐条概括第一小问题即可。回答第二小问题,只要抓住历史教育对于国家统治及其对于文化思想和道德影响即可,解答条理清楚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晚晴历史教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灵活用用的能力。回答第一小问题,务必依据材料信息,然后找出变化的本质,逐条概括归纳即可,解答时要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回答第二小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晚晴的历史教材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去考虑,把握在西方侵略的情况下,晚清教材逐步走向近代化这一主题,客观解答即可。26.14\n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首先,应通读材料,紧抓“西装、西餐、西式家具、西式婚礼、汽车、电话、电报、西洋影戏”、“火轮车、逻辑、议会、同志、革命、德先生、赛先生、民主、苏维埃”等关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然后,根据提炼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即可。如可提炼“西学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这一观点,“阐述”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对国人的影响、近代中国从器物、制度和思想上学习西方的历程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6:1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70.4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