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年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年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答案1.C解析:都城并不全是殷的辖区,有些位于其他方国内,这便于加强对其他方国的控制,使殷商在方国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故选C项。殷商对其他方国的控制并不是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错,B、D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2.B解析: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为兴修水利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青铜铸造的繁盛是在商周时期,故A排除;水利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排除;统一大业的完成是在秦,时间不符,故D排除3.C解析:秦始皇自命“始皇帝”,希望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刘邦将天下视为私产,“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反映出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观念对家天下政权模式的影响,A项与这一主题无关,故排除;B项的开始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在汉初得到部分恢复,故排除D项。4.A解析:“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经济自给自足的程度高,但盐等生活用品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闭门成市”也是强调东汉庄园经济在自给自足条件下出现小范围的市场交易行为,这表明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并未完全与商品经济绝缘,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地主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但并未完全脱离市场,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庄园也要向外购买食盐,这并不阻碍制盐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5.C解析: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为唐代.2022年山东高考题改编。6.D解析北宋时期北方诸路与辽、西夏相接,战争频繁,教育环境不够稳定,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其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流动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中处于劣势表述不科学,且与南北进士及第比例悬殊无关,故B项错;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开封,依然在北方,故C项错误。7.A解析:根据材料“中书省官我跟前题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到明朝继续沿用,故A正确;明朝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乌思藏”可知是西藏地区,圣旨不是对外交往,故C错误;明洪武年间还没有设立内阁,故D错误.8.C5/5\n解析:材料中郭嵩焘主张效仿西方管理和政教制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还被清政府申斥、书稿被毁版,这说明清政府的治国理念仍旧是封闭落后,排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选C项,A、B两项错误。西方列强采取孤立敌视清政府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9.C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从表格信息可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朝支付的战争赔款大部分(84.6%)用于扩充军备,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日趋膨胀,这有利于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可推知为后来国际纷争与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了伏笔,C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由于缺乏东亚各国综合实力对比数据,无法判断“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状况,B项错误;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10.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长期抗战思想,表明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已认识到抗战任务艰巨,故选D项;1938年10月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国民政府并未认识到民众的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转为消极,故排除C项。11.B解析: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致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正确;A项是原因,因果关系倒置;C项结论错误,D项是发生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12.C解析:由于大跃进,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年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项正确;A时间不符;B项错在“中断”;D项中“停滞”错误。13.A解析:分析图中数据可知,1978年~1995年我国居民收入增幅较大,这主要与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此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也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使企业效益和收益增加,但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易导致对经济活动管得过死,政府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故排除C项;这一时期,分配制度日趋合理,但市场经济尚未形成,因而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故排除D项。14.D5/5\n解析: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故D项正确。材料中“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表明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积极主动和努力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不出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识,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排除C项。15.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罗马借鉴了雅典陪审法庭依据法律审案的政治经验,故选D项。A、B、C三项所述内容与罗马统治不符。16.D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从1801年到1841年人口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英国实行工业革命,推动国家由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特指城市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移民问题,故B项错误;国民消费能力与人口增长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7.B解析:根据材料“民主是暴民的统治”并结合当时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和对直接民主的反思可知,这里的民主是指直接民主;宪政则是要建立有序、公正的政府,这就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对公民权利的侵夺,所以是指有限政府,故选B项;其它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18.C【解析】1926年到1939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工业化整体进程迅速,故选C项。A、B两项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的时间和内涵范围太窄,不能解释整个时间段,故而排除。19.D解析:材料认为中小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议事日程中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故选D项;经济全球化拉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故排除A项;国际新秩序迄今为止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20.B解析:根据材料“欧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探讨的场所……人们更愿意用语言指出问题,而不是用子弹和炮弹。”可知此观点意在说明欧盟的建立缓和了矛盾,有利于欧洲的和平,故选B项;材料意在说明欧盟建立的积极作用,并非分析其原因“是战争教训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意在说明欧盟的建立缓和了矛盾,并非“促进了欧洲的团结”,排除C项;欧共体建立实现了欧洲一体化,与欧盟不符,排除D项。21.D解析:吴起、商鞅二人因变法最终丧命,这说明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即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反映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故选D.22.C解析:北魏时期洛阳能够变得繁华,主要是因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积极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化政策。23.B解析:A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故A项错误.B宋朝的都城是开封,故B项正确.5/5\n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南京,故C项错误.D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是在广州,故D项错误.24.C解析:依据题干“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藩置县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应排除。25.A解析:紧扣图表数据信息分析,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2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27.C解析:一战虽然使欧洲遭到巨大破坏,但其仍为世界的中心,故c项中“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的推论错误,故选C。28.D解析: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主要是因为日本在欧洲没有利益关系,日本当时的重点是在远东,D正确;ABC不属于当时日本的状况,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29.D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是德、日两国针对苏联和美国的突然袭击,故D正确;绥靖政策于1939年破产,故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A;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项夸大了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排除。30.A解析:安理会采取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原则,B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相符;苏联一直是五大国之一且正常行使权力,中国的席位也只是长期被台湾国民党非法占据,D项错误。31.(12分)(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6分)(2)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等);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6分,任答3点即可)5/5\n32.(14分)(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农民追求财富意识增强的推动;赋税的货币化。(6分)(2)不同:明清时期以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家庭手工业为主,而新时期则以从事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为主。(4分)影响:增加了农民的收人;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4分)33.(14分)秦汉时期地方实施郡县制,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分)汉代后期州的出现,说明古代对地方官员监察制度的成熟;(2分)汉唐时期侯国、封国、方镇的出现,说明中央政权受到地方势力的威胁;(2分)宋代“路”、“三司”的建立,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权以加强中央集权;(2分)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说明古代中国疆域的空前扩大和对地方管辖的加强。(2分)历代行政区划的变更,还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既有沿革继承,又有创新。(2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幅员辽阔的版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14分)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5/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45 页数:5
价格:¥3 大小:19.5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