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2学年高二历史6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二6月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32题1.汉代皇帝秘书处有六尚:尚衣、尚事、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秘书处有东曹、西曹、户曹、法曹、尉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三曹。由此可见A.汉代中央官僚体制成熟B.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C.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D.相权已凌驾于皇权之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分析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皇帝的秘书处的主要职能为皇帝一人服务,而宰相的秘书处主要服从于国家行政事务需要,且政出多门,可见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表明秦汉以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C。古代中国官僚体系成熟的标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东方社会皇权主义的盛行B.小农经济封闭落后不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C.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东方小农经济由于具有松散性、脆弱性,必然要求代表它们的只能是其“主宰”和高高在上的“权威”,可见此观点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说明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故选C。A、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及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故B项错误。-22- 3.《易·系辞下》:“包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悠久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C.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市”,古籍中有神农作市、日中为市等说法,可见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悠久,故选A。神农氏所处的远古时代,中国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4.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中唐至两宋时,政府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A.政府管理逐渐松弛B.中国古代以朝贡贸易为主C.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主体D.经济交往的目的越来越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将丝和丝织品由官方输往西域及中亚诸国;到中唐至两宋时期,政府在沿海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征收税收,并发展以私营为主的市舶贸易,可见此时中国对外交往中以增加税收为主的经济目的愈加明显,故选D。A、B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战国时期以来各朝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5.(《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22-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传统学说突出“尊德性”与“道学问”相结合;到了宋代程朱理学以“道学问”为主,而陆学以“尊德性”为本,这对宋朝后儒学“尊德性”与“道学问”分离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宋代儒学治学方法存在着不同,故选B。A、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故D项错误。 6.恩格斯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在近代“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不包括A.罗马法注重调节经济关系,法律程序严谨B.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推动C.罗马法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D.罗马法中包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深远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私有制及私法”规定及内容影响深远,适应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故A项符合其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宣传罗马法的精神,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B项为原因之一,不符合题意;罗马法包含的私有制及私法精神有利于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但并非指古罗马时代的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中平等、公正的法律理念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为其原因之一,不符合题意。-22- 7.瓦拉在《论作为真正幸福的享乐》一书中,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人必须享受尘世生活的一切乐趣。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也说:“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拉伯雷也说,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以上材料实质上是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A.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B.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统治地位C.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D.揭露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由材料中的“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人必须享受尘世生活的一切乐趣”、“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可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禁欲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自由平等及现世生活的幸福享乐等,实质上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统治地位,故选B。A项属于早期资产阶级的具体主张,不符合“实质”的题意要求,故排除;早期资产阶级渴望扩大资本原始积累,热衷于勤俭朴素的生活,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8.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这表明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A项中的“有助于”、C项中的“思想源泉”、D项中的“完全一致”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能够荣耀上帝”表明新教是17世纪的英国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故选B。 -22-9.16世纪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那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以下不属于“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表现是A.直接的东西方贸易B.早期的殖民扩张C.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传教士来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中西方关系。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欧国家迫切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交往,既有正常的直接的东西方贸易、传教士来华的文化交流等方式,也有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早期殖民扩张的活动,故A、B、D三项均属于“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出西方,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后才改变了中西方力量的对比,西方国家才得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 10.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体现了2022年《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命题思想。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直至19世纪中后期才形成;D项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于20世纪初;A项不符合史实。因此选C项。 11.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22-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答案】D【解析】公司制是一种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其生产组织管理形式为工厂,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投资需求提高,公司制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 12.“英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下列英国的制度与“中世纪政治体制”有关的是A.责任内阁制B.两党制C.分权制衡体制D.总统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仅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延续与发展,英国历史上就有国王召集贵族、亲信大臣召开内阁会议的传统,责任内阁制应是由国王的内阁发展为议会的内阁的新形式,故选A。英国两党制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形成的,英国中世纪不存在分权制衡体制,故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英国的实际,故排除。 13.“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公社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B.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巴黎公社。由材料“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公社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22-可见,巴黎公社委员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掌权与国家政治统一、掌握整个国家权力对立起来,表明巴黎公社领导人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及专政理论作指导,仍停留在社会改良的思想层次上,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故选C。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A.结束了封建帝制B.废除了封建制度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由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句号”可见,1912年辛亥革命的重大成就是结束了自公元前221年开始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长达2132年的历史,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故选A。辛亥革命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结束近代中国被奴役的历史,故C项错误;1905年建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5.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由材料“中国……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结合成一个整体”可知,由于中国山东主权被出卖的民族危机而促使中国人民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高涨,可见材料反映的事件为-22-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选C。A、B、D三项分别反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故排除。 16.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由材料中1935年陈云所说的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提出新的任务”可知,此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新任务;此会议应为遵义会议,成为中共开始由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故选A。B、C、D项三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故排除。 17.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的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A.日本重视对本国商品的宣传B.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D.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材料反映了抗战前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出现在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广告通过胡子的不同画法指明了道路畅通与否,宣扬了武力征服中国的论调,可见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故选D。A、C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22-18.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根据“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可知上海织布局没有脱离开官方的管理,故排除A。洋务企业的创办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但不符合本题主旨,故排除B;“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是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官”手里,与专利保护无关,所以C不符合题意;根据“‘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可知上海织布局官督商办色彩浓厚,故选D。 19.《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题干“《资政新篇》一本……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说明《资政新篇》中的内容有进步性,符合时代潮流,故选C项。 20.1865年,赫德在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储备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D.应当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2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化的弊端。赫德主要针对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社会问题,即考试制度、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故答案为B。 21.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答案】C【解析】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国衣服独异,与工业社会不相适应;其次,明确设问方向,要求选出材料表达的思想;最后,结合排除法对本题进行分析。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的服饰与生活节奏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属于社会风俗的范畴,据此可排除A、B。“断发易服”是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必须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才可能使中国与近代世界相融合,C符合材料意思。 22.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22-【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的变化。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除,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和西装并行、服饰开放的时代。材料中当时中国人的穿着,A、B项材料都能直接反映,属于现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C项,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项符合题意。 2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中的“1971年”即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政府提出“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内容”,反映苏联政府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仍然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仅为补充,故A、C、D三项错误。 24.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A.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B.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C.大萧条及其影响D.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材料中的“1932年”即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认为世界各国之间不是朝相互接近、增进友谊与和平的关系迈进,而是均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这反映了受20世纪30-22-年代大萧条的影响,各国相互以邻为壑、转嫁危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加剧资本主义各国及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故选C。此时法西斯主义扩张尚未构成对世界各国的重要威胁,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后,故D项错误。 25.下表为二战后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最合适的是A.战后日本政府解散了财阀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D.资本占有结构社会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至1969年日本持有股票的所有者中,政府机关法人比重下降,金融机关、国内其他法人有大幅度上升,外国法人略有增长,个人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资本占有结构分散化和社会化的特点,故选D。战后日本政府仅解散了与战争相关的财阀,但这并非普遍现象,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表格中外国法人股票占有份额极低,不能反映日本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故C项错误。 26.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说明了美国霸主地位动摇C.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D.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材料反映了20世纪60-22-年代法国摆脱了受制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第三世界和对华关系上均采取相对独立的政策,可见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思想及政策,故选C。A、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反映了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而不是动摇,故B项错误。 27.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开征金融交易税以及欧盟中期预算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退欧”情绪高涨乃至2022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宣布退出欧盟,材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是A.欧盟无法保证英国民众的利益B.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C.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D.“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当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材料反映了欧盟在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征收交易税和财政预算等问题出现严重分歧,导致英国民众“疑欧”、“退欧”情绪高涨最终致使英国在2022年6月退出欧盟,可见欧盟国家经济利益冲突加剧,导致英国退欧,故选C。A、B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孤立主义政策尽管是英国传统外交政策,但决定英国退欧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 28.2022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冰岛、巴基斯坦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在此情况下又引发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再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受到的损失最大B.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C.为了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不要对发达国家开放金融市场D.发展中国家处于完全不利地位,面临最大的经济风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材料反映了从2022年9月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股市均受到重创,冰岛、巴基斯坦甚至濒临国家的破产,可见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经济危机的破坏具有传染性。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但发达国家绝非损失最大,故A-22-项错误;C项说法违背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故排除;D项所述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上述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增强经济风险防范意识,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化,尽可能减少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依赖程度,故选B。 29.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B.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其作品风格体现出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A项错误;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C项错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是现代主义文学,D项错误。 30.1945年10月,在回答英国记者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材料中毛泽东所说的此制度“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22-可见,此制度兼顾了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要求,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与罗斯福提出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自由等思想,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一致性,故选D。A、B、C三项分别反映了政党关系、国家结构和民族关系,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又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A.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完全虚构B.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C.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D.“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材料反映了1978年初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准备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被村支书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反映到公社,后经县委讨论,地区革委会主任指示予以坚决制止,表明“文革”结束后尽管“左”倾思想仍占主导,但人们的思想已经逐渐地解放,故选D。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尽管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但不完全是虚构,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四川就率先自发进行改革的探索,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情节发生在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故C项错误。 32.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新特点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D.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答案】B-22-【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建树。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等中亚5国组成的新型区域性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为宗旨,中俄两国谋求“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可见上述“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新华约”的观点均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新特点,故选B。A、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史实,D项为无关项,故排除。二、综合题:共5题33.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法制史,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中国历朝法典曾通过法令限制使用某些特殊标志,但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据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摘编自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1624年制订的《垄断法规》规定:“当任何人利用他自己的费用和企业,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和发明,确实把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促进了贸易,有利于王国,可以授予他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专利权,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在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发明专利以肯定。250年前,英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奖励,使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晚年的瓦特,依靠被广泛转让的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专利,生活非常富庶。——《大国崛起》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正式引入中国。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4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摘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22-(1)比较材料一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指出在对发明者专利权的保护方面,中西方在保护方式方面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古代相比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及影响。【答案】(1)差异:中国没有形成专门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主要是家族内保护;西方通过立法形式维护发明者的利益。原因: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宗法观念;西方统治者的重商主义政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变化:借鉴了西方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专门立法保护;保护的范围不断增加;加强了国际合作。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与近代中西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第(1)问,依据材料“中国历朝法典曾通过法令限制使用……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1624年制订的《垄断法规》规定……在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予发明专利以肯定”,比较迁移、概括归纳出中国没有形成专门的完善的法律体系,主要是家族内保护;西方通过立法形式维护发明者的利益。依据材料中中西方保护知识产权的做法及其影响,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导致上述知识产权保护差异的原因,包括经济、政治及社会因素等。第(2)问,依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正式引入中国……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系对比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概括总结出其变化;根据材料中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采取的措施及特点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产生的影响。 -22-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知识,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西域”向“西洋”“西方”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的范围发展到海洋交通到达的范围。原因:科技进步;海陆交通发展和畅通;国力强盛;同诸国商贸文化友好往来。观点二:“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的“西方”。原因:古代中国受“中国中心”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近代后,伴随同西方国家的交往,将其视为与诸多华夏文明并立的参照国家;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变化。观点三:经历了地理—政治—文化概念的历程,“西方”的内涵不断丰富。原因: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文化发展;世界整体性增强;中外交往逐渐深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及近现代中西方交往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表格列出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对“西方”范围认识的演变:两汉时期在中国境内外称“西域”,唐朝增“西天”的印度,五代、明朝时期扩大到海上的东南亚国家及欧洲殖民国家,晚清专指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到现代中国西方指美国为首的东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在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的中心概括总结出一个主题性观点,并阐明其具体的含义,如“西域”向“西洋”“西方”-22-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的范围发展到海洋交通到达的范围;或“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的“西方”;或经历了地理——政治——文化概念的历程,“西方”的内涵不断丰富。结合古代中国及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等角度分析阐释其原因,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试题,要求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2)分析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影响。【答案】(1)趋势:官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匠制度的改革;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弊端。(2)影响: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减轻工匠负担;促进民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匠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第(1)问,依据对材料中西周、元朝、明朝前后期及清朝工匠人身地位变化及其匠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概括总结出中国古代匠籍制度中官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的变化趋势;根据对材料中元朝、明朝、清朝匠籍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的理解,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22-第(2)问,依据材料“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结合清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产生的影响。 36.材料 “一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开始随之急剧膨胀,日本人对亚洲的优越感及指导者意识更是越发浓厚。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在一战的影响之下,趁着世界秩序的混乱,日本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构筑新地域秩序的构想开始大为盛行。小寺谦吉是此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亚洲主义者,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日本向中国提供智识,中国向日本提供物资。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摘编自刘峰《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亚洲主义的理论与行动》(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寺谦吉亚洲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答案】(1)背景: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的增强;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重新评估;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2)内容: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实质: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1)问,据材料“‘一战’后,日本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日俄战争后已存在的大国意识开始随之急剧膨胀,日本人对亚洲的优越感及指导者意识更是越发浓厚”可知,一战后,日本整体实力增强,据材料“当时鉴于欧洲战场的惨状,预感西方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人比比皆是,认为东洋文明绝不劣于西洋文明”-22-可知,欧战的惨状推动部分日本人对西方文明重新评估,据材料“‘一战’使‘落后’地区各民族获得民族独立的良机,日本对殖民地的支配以及对中国大陆的膨胀也开始在理论上陷入困境”可知,旧的殖民理论陷入困境。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他主张中日‘应相互提携、相互扶助,为亚洲乃至全体有色人种,理应与白人展开对抗’”可知,中日团结,相互依存,以共同对抗欧洲;据材料“日对中施加军事援护,中国应在日本‘指导’下实施改造,教育和文字语言上要采用‘日本假名文字’等。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可知,由日本主导对中国实施改造,中国教育和语言文字日本化。第二小问“实质”,从目的入手,根据材料“小寺的大亚洲主义虽然在表面上主张中日两国的相互团结依存,但实际上却否认中国的地位,宣扬日本以‘调和文明’来改造中国”可知,这是一套掩饰侵略、欲图扩大日本在华(亚洲)利益的理论。 3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文翁,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22-【答案】(1)做法: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就学于太学”“让他们担任要职”“修建学宫”“免除他们的徭役”“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等回答。第(2)问,可以从社会风气、教育事业、官员的选拔、儒家思想传播等角度分析。 -2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47 页数:22
价格:¥3 大小:92.0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