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年5月18日,各博物馆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向博物日献礼,以显现出对社会的诚心和用心,可是,日前因为个别博物馆用“抖音”恶搞中华文物经典,而让博物馆蒙羞他和难堪。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有不可复制和难能可责的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因此,用博物馆的方式来保存这些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其魅力,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认同。博物馆因此成为国家的祠堂和祖庙。人们进入到博物馆之中的感悟与流连,则是对文化和艺术所表达的基本的尊重。博物馆在面对诸多问题时,首先考虑的应是维护文物的尊严,其中包括对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识。所以当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曾经有数十种“植肢”方案时,最终选择的还是保留原状。显然这里的“断”的残缺是最美的,而不管哪一种方法使其恢复,都可能破坏她在人们心目中存留的那种独特的美。这就是博物馆的价值观。也有好事者通过现代的数字手段使其断臂重生,这至少是难以获得博物馆认同的。面对历史和艺术,科技也不是万能的。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断臂的维纳斯在今日的中国,可能早就“活起来”了,像“抖音”中的那些抖动的秦代兵马俑。中国古代艺术品所凝固的形象正代表中国艺术的精华。凝固的庄重,静态的庄严,所表现的是中国艺术在表现上的瞬间把握,这个瞬间的定格是中国美学的精气神。可是,“抖音”中的恶搞,颠覆了中国文物经典的社会认同和博物馆的价值观。文物“活起来”有专业的内容和专业的考虑,不管任何方式的“活”,都不应该让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尊严受伤。同样,“活起来”也有高下、雅俗。缘起于台湾故宫让那些帝王“活起来”的卖萌,像传染病一样正蔓延在中国文博界,显现了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悲哀。在中国的现实中,在大众娱乐生活的范围内,“活起来”的代表有广场舞,但是,国家大剧院不能因为“活起来”而把广场舞请进国家殿堂。博物馆是公众心目中的殿堂,是需要仰视和行注目礼的。因此,与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活起来”绝对不应该是“抖音”的那种表现方式。博物馆对于科技手段的应用,应坚持在主业上的运用,而非歪门邪道,剑出偏锋。不能用“抖音”中那些社会嘈杂的“三俗”之音来惊扰博物馆殿堂的静谧。\n科技让文博长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应恰到好处而非显摆雕虫小技。2011年2月,美国塞克勒美术馆与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历史的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寺”巡回展,该展借助新的技术将被破坏的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原貌予以重现,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临其境,还有破坏者的忏悔。而“抖音”所表现出的是低级的不足挂齿的科技手段,其创意来自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的经典之作《博物馆奇妙夜》,是美国人早就玩过的,其低下的创意水平更让科技界蒙羞。(摘编自陈履生《“抖音”以“三俗”抖掉了中国文化的尊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为显示对社会的诚心和用心,展示文物和艺术的魅力,在每年的博物馆日要举办活动。B.运用现代数字手段使维纳斯的断肢重生,是所有人都不认同的做法。C.台湾故宫让帝王"活起来"的卖萌,对中国文博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D.用"抖音"中的"三俗"方式让博物馆的相关文物"活起来",是对科技手段的不适当运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个别博物馆借"抖音"恶搞文物经典说起,表明论题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B.文章选择"断臂的维纳斯"的例子,阐明博物馆在保护文物上应有的价值观,富有说服力。C.文章认为文物可用一定的方式"活起来",但有高下、雅俗之分,体现了立论的严谨性。D.文章结尾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了科技运用于文博应恰到好处而非显摆雕虫小技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馆是国家的祠堂和机庙,因此它有责任来保存文物和艺术,并用统一的方式展现其魅力。B.保持"断臂的维纳斯"的现状,不使断臂重生,正是体现了对文物尊严的维护。C.广场舞不能进国家大剧院,可见这种大众娱乐生活品位不高,得不到人们尊崇。D.借助新技术使文物原貌得以重现,无论是科技手段,还是创意水平,中美差距很大。【答案】1.B2.D3.B【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n(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也有好事者通过现代的数字手段使其断肢重生,这至少是难以获得博物馆认同的。”可见,B项“所有人都不认同”不准确。故答案为: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果关系颠倒,且“统一的方式”应为“各种方式”,第二段“用博物馆的方式来保存这些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其魅力,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认同”;C.“大众娱乐生活品位不高,得不到人们尊崇”错,文中没有这个意思;D.“中美差距很大”错,于文无据。故答案为: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脊髓灰质炎通过受污染的水传播,这种会致人瘫痪,有时还会致人死亡的疾病,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让人们惊恐不已。每年夏天,脊髓灰质炎发病人数都会激增,所以母亲都不让孩子去公共游泳池。就连最有特权的人也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n病毒学家科普罗夫斯基决心要首先发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然而,生于纽约的索尔克,他将胜过科普罗夫斯基,赢得率先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荣誉。索尔克的疫苗中含有野生的、被甲醛杀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注射到人体内的疫苗,会像活病毒那样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在血液中产生抗体。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借由受到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口进入人体,随后在消化道内增殖,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在没有疫苗的时代,这种感染在大多数人身上的表现都很温和,许多人感染了都不知道。只有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消化道侵入血液,移动到脊髓和脑时,感染者才会瘫痪,甚至死亡。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口服疫苗还更便宜。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而且,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相应的危险在于,粪便中的活疫苗病毒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突变,重新变成感染性病毒,从而传播脊髓灰质炎,而非保护人们。制备活疫苗要实现微妙的平衡。科学家需要充分弱化病毒,阻止其致病,但是又不能过于弱化,让它无法造成轻微的感染来激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他从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29岁男性身上提取了血清和脑脊髓液,直接注射到小鼠脑中。在一只小鼠患上脊髓灰质炎后,他将它的脑和脊髓磨碎,注射给另外一组小鼠,以此类推注射了数组小鼠。接着,他从这些小鼠身上提取出病毒,依序注射到几组棉鼠脑中——同样是将受感染的脑和脊髓注射给每组新的棉鼠。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1948年的一个冬夜,科普罗夫斯基吞服下自己研制的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含有脂肪的、黏稠的灰色糊状物,用他在组织捣碎机中粉碎的棉鼠的脑和脊髓制成。这种疫苗里含有野生的,但是已经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罗爽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A.索尔克的疫苗含有被杀死的病毒,它们和活病毒一样,能诱使免疫系统识别并作出反应,产生抗体。B.索尔克的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进入人体,而活疫苗则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通过口进入人体。C.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受污染的水传播,这为减毒活疫苗经污水传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创造了可能。D.科学家既要保证接种者产生抗体,又不能让接种者患病,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穿插了科普罗夫斯基和索尔克两位病毒学家竞争研发疫苗的故事,这使文章通俗易懂,增强吸引力。B.为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减毒疫苗弊大于利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了科普罗夫斯基研制活疫苗的减毒过程。C.文章使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疫苗的原理与区别,其中灭活疫苗不含有活的病毒,安全的同时效果更好。D.文章讲述科普罗夫斯基吞服实验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细节,意在让读者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悠久传统。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D5.A6.①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②更便宜;③更容易接种;④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根据“许多病毒学家相信,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可知,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n(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此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错误。文中第六段信息是“以几代啮齿动物对病毒进行继代移种法培养,这种做法背后的观念是,随着病毒在不同物种间致病且适应,它在人体内致病的能力就会减弱,对于研制活疫苗而言,这个减毒过程至关重要”,选项强加因果,“他们选用小鼠进行病毒继代移种法培养”的原因是活疫苗研发中减毒过程的需要。故答案为: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B.“弊大于利”错误,原文“科普罗夫斯基不遗余力地要赢得这场竞赛,率先研发出最好的活疫苗”“但是,科普罗夫斯基等许多其他病毒学家从一开始就坚信,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优越”“索尔克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后面还需要加强注射,即使这样,似乎也不能阻止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此外,索尔克的疫苗是肌内注射的,不能在咽喉或消化道壁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入口——产生足够强的抗体”,可见只是在比较两种疫苗的利弊,并未体现“弊大于利”。C.“安全的同时效果更好”错误。原文第二段信息是“活疫苗含有经过减毒的野生病毒,它会在接种者体内造成轻度感染,进而产生抗体,但不会让接种者患病。相反,灭活疫苗中用于引起免疫应答的病毒经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已经被杀死了”,没有说“效果更好”。D.“意在说明所有科学家都勇于献身科学”错误。文中只说科普罗夫斯基吞服疫苗,不能由此推出所有科学家都具有献身精神,选项以偏概全。故答案为:A。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答题语境主要在第五段。结合“用饮料或糖丸接种的活疫苗可以模仿人感染的自然路径,在消化道壁和血液里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能产生足够强的抗体,从而带来终身免疫;结合“口服疫苗还更便宜”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便宜;结合“同时,也更容易接种,它不需要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来注射”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更容易接种;\n结合“它还会存在于已接种者的粪便里,可以在卫生条件较差、水质不洁净的环境中传递给未接种者,在其中一些人体内也激起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免疫”可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以传递给未接种者,实现被动免疫。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出警弋舟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要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奎的事。老奎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n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部,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奎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奎竟然找上门来。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老奎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某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n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C."老奎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奎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9.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奎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A8.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9.“老奎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解开悬念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奎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反映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7.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故答案为:A。\n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小吕有正义感,有远大的理想;“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可见小吕为了工作不惧艰难,在五十度高温处埋伏半天,有职业素养;听说老查的事后“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能从老查的案件中悟出老校长报假案的情况,有敏感的职业性;“算了,我教育过他了。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可见,小吕尽管被老校长的假案折腾得来回奔波,可却能够融情于法,有一颗善良的心。9.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主要作用有: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题可从插叙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分析。“老校长的故事”没什么出奇,但通过“老查”的故事穿插,一则再度强调了警察生涯的枯燥与警察们尽职尽责为民考虑的形象,二则两个同样因为孤独报假案的老人相互映衬,既能推动情节发展(让小吕找到老校长报案的真正原因),又能提示人们思考老人孤独的现状,深化了文章主题。二、文言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一)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曰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曰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曰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曰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9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曰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曰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n(作者:明代·王世贞)(二)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作者:西汉·司马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言取璧者,情也情:真实意图B.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委屈容让C.一胜而相如族族:家族D.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杀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宾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仪,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B.(一)文否定原有材料证明的史实,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C.古代中国,“右”尊“左”卑,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位在廉颇之右”。“左迁”即表示贬官。D.(二)文选自《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王世贞与司马迁看法不一样。\nB.王世贞同司马迁一样,也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他在渑池与秦国的较量,对廉颇的忍让,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C.王世贞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D.王世贞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不是实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真实意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答案】10.C11.C12.D13.①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②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n(一)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n(二)绳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译为: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族:灭族。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著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还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D“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不是实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真实意图”错,原文“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王世贞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真实意图,借此来窥视赵国才是虚情。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①返,归还;奈何,为什么;直,理直,译: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呢!②亲戚,父母兄弟;所以,……的原因;高义,高尚品德,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n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15.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答案】14.B15.①本诗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②《琵琶行》则借“月”写环境的静寂寥廓,点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要结合全诗内容与诗人感情以及“月”这个意象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错。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故答案为:B。15.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n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总是与“思乡、思亲”的主题紧密相关。诗人由望月而触发情思,先写到了往昔赏月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那时是愉悦的,今年中秋赏月,孤独凄清,两相对比,写出了被贬的无奈与感伤。诗人写到“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思乡之情更苦更浓。另外也通过写眼前之月来烘托自己孤苦、凄凉的心情。而《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在琵琶女的音乐声结束之后,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16.默写题(1)杜甫《登高》中,“  ,  ”两句既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也在写景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暗含着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3)杜牧《阿房宫赋》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如“  ,开妆镜也”一段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明星荧荧【知识点】名句;名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萧、砌、荧等字;故答案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明星荧荧【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n近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此次发射______,各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与评论。(  ),成为我国航天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将为人类探索太空创造新的机遇。中国不仅追求高水平科技______,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外层空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在一座座太空丰碑的背后,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______,艰苦奋斗,孕育出了持久永恒的航天精神,让五星红旗在灿烂星河______。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世瞩目自立自强筚路蓝缕熠熠生辉B.举世闻名发愤图强栉风沐雨熠熠生辉C.举世闻名自立自强栉风沐雨光芒四射D.举世瞩目发愤图强筚路蓝缕光芒四射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艘“生命之舟”成功发射,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B.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被创造,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被刷新,都源于这艘“生命之舟”成功发射C.这艘“生命之舟”成功发射,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刷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度D.五项“中国首次”的航天纪录的创造,我国载人航天技术高度的刷新,都源于这艘“生命之舟”成功发射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始终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B.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现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C.中国始终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有关国象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显现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D.中国始终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表达出大国的担当与风范。【答案】17.A18.C19.B\n【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举世瞩目”,某一重要的人或事件受到全世界的人普遍关注。“举世闻名”,形容名声很大。根据横线后各国媒体的反应可知,此次发射受到全世界的人普遍关注,应用“举世瞩目”。第二空,“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奋发图强。“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语境强调的是中国依靠自身努力追求高水平科技,应用“自立自强”。第三空,“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语境说的是中国航天人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其过程很艰苦,应选“筚路蓝缕”。第四空,“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光芒四射”,光芒向四处照射。比喻人或事物光亮耀眼,影响很大。语境强调中国航天精神让五星红旗在太空光彩闪耀,应用“熠熠生辉”。故答案为:A。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括号后的“成为……里程碑”可知,此处的陈述主体应为“这艘‘生命之舟’的成功发射”,据此排除B、D两项。由内在逻辑关系可知,应先说“创造了……”,再说“刷新了……”,据此排除A项。故答案为: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可改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n二是“表示”和“担当与风范”搭配不当,可将“表示”改为“展现”。综合以上分析,B项完全修改正确。故答案为: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留白是书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创作者恰当留白,让方寸之地的画纸延伸出天宽地阔的美妙。其实,不仅绘画需要留白,。如果教育就是让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接受各种“新知”,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努力在孩子生活上留白,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教师努力在学生学习上留白,有助于。只有两者都大胆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无知的孩子都是一件待完成的艺术品,每一幅作品的质量都与教育者的作为紧密联系。留白之处,自有教育。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框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教育也需要留白;家校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1.在内容上集中强调教育中留白的重要性。句式整齐,行文富有节奏感。有气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修辞以及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语境的“其实,不仅……”确定横线处需要填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而且(也、更)”,再结合“如果教育就是”确定答案处话题为“教育”,再结合“绘画需要留白”确定答案为:(而且)教育也需要留白。\n第二空,结合横线处标点冒号确定答案信息总领下文,再结合冒号后“家长”“教师”两方面的内容确定答案:家校共同努力。第三空,由分号确定句子间的关系为并列,再结合表达结构为整句,确定横线处内容照应上文“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再根据上下文意“自理”“只有两者都大胆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以及结构形式得出答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修辞以及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画波浪线句子“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无知的孩子都是一件待完成的艺术品,每一幅作品的质量都与教育者的作为紧密联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孩子,喻体为艺术品,生动形象;在内容上“无限的可能性”“都与教育者的作为紧密联系”集中强调教育中留白的效果和意义。表达效果上看,三个“每一”引领分句,句式整齐,形成排比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表意酣畅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筒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的笑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解析】【分析】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具体过程:\n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先要明白材料中叙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小孩和他的父亲;事情:看守橡木桶。同时也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木桶”“风”和“水”,必须明白它们的比喻义或者象征义。关键句是“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据此再去联想现实社会中哪些与之相关联。“木桶”可指个人,也可指某个群体;可指一个企业,也可指整个国家或者民族;“风”应该指代一切不利于个人、群体、企业、国家、民族发展的因素,困难、挫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水”指能增强个人、群体、企业、国家和民族等的能力、本领、实力和竞争力。由此可以联想,一个人要想不被“风”吹倒,赢得别人的赏识,必须增加自己的“重量”,提升自己的实力;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广阔的市场,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个国家要想赢得国际地位,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有底气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魅力,给自我加重,就是不被打倒的唯一方法。本则材料的关键句为“要想木桶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身的重量。”把握了这些关系,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多角度地去立意了。抓住材料关键词:“木桶”“风”和“水”立意1、我们不能改变风,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自身的重量和自己心灵的重量,给自己加重,这样我们就可以稳稳地站在这个世界上,可以适应变化,不被打败!2、给自我加重(“自身的重量”可以指提高自己的能力;“心灵的重量”可以指自己的素质,品德,信念等),是一个人不被自己打翻的惟一方法。现代社会,诱惑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惘,把握好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首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给自己加重。【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19:41:07 页数:21
价格:¥4 大小:65.2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