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炒米和焦屑(汪曾祺)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⑥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⑦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⑧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n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18.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围绕“炒米”所写的内容。(3分)(1)有关炒米待客的风俗。(2)。(3)。(4)炒米的吃法。(5)。19.第④节作者讲述父亲的朋友张仲陶算卦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呢?(3分)20.炒米和焦屑现在已不多见。扬州绿杨茶楼厨师长读了汪老的散文后,想在早茶套餐推出这两款,请你代茶楼拟一则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21.汪老写“吃”,是“大雅”与“大俗”的完美融合,是汪老用精致的笔尖热情拥抱生活的结晶。联系文章具体内容,试分析汪老的“雅趣”。(6分)18.(3分)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用途;19.(3分)写张仲陶算卦之事,表明了炒米坛子几乎家家都有的事实,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20.(2分)炒米和焦屑,唤醒儿时的记忆。复刻儿时美食,品尝幸福滋味。(意思对即可)21.(6分)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②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用细腻的笔触传达了苦难生活中的温情。③作者说在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上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每点2分,共6分)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6分)纸上的旧时光李冬梅①母亲终于下定决心,把家里别无用途的旧书都卖掉。②她是很念旧,一张老照片,一件旧衣裳,都能勾起她的记忆。家里读书的人,燕子一样,一只接一只地飞走了,留下两位守着巢的老人。但书,依旧多。我们读过的课本,小学到大学的,母亲都觉得重要;儿时看过的连环画,还有一些陈年的杂志,也一本不少地收藏进书箱。母亲守着这些书,打发着接踵而来的琐碎时光。③收废品的纳闷,“你们家怎么有这么多书?”这句话又足以让母亲骄傲半天,“两个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能不多吗?”如今,村中能一下拾掇出这么多书的,恐怕只有母亲一人了。不知道从何时,读书突然不时尚了,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家长也乐意多了一个挣钱的帮手。村里的书香味越来越淡。④大哥挑了几本封面完整的连环画收藏,还放在太阳下晾晒消毒,我觉得他是在晒童年。说也奇怪,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⑤\n我也不舍,挑来挑去,找出几本《毛泽东选集》。因为厚实,当年母亲拿来夹鞋样的。还有一两片旧鞋样,遗落其中。扬一扬纸鞋样,问母亲:“要不要了?”母亲比我更迷惘,反问我,“眼睛都花了,还要它做什么?你们现在哪个还愿意穿我做的布鞋?”我无语,它们曾要是做榜样的,母亲对照着它们,把糊的葛布剪成鞋底、鞋帮的形状,再一针一线地缝起来。我儿时的催眠曲,就是母亲捺鞋底时抽线的“嗡嗡”声。母亲的年轻时光,都托付给它们了。⑥收废品的手脚麻利,母亲眼也疾,她拣出几本土黄色的小册子,那是父亲上班时的工作记录。母亲把它们整理好,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我觉得有趣,父亲退休这么多年了,工作手册还有用吗?随手拈起一本翻看,父亲的字很大,很有个性,不是中规中矩地写在横线上,而是以线为行,且微微右斜。⑦“难怪当时有人要把你打成右派,一看你的字,就知道你有右派倾向。”我指着工作手册上的字,想逗父亲开心,他正埋头磨菜刀。⑧早晨杀鸡,菜刀在鸡脖子上荡了几个回合,也没有抹破鸡脖子。鸡没杀死,父亲却跟自己生了很大的气。嘟哝着,刀不中用,人也不中用。母亲悄悄地数落他:就是不服老。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地磨着刀,好像跟磨刀石又较上了劲。⑨书被收废品的装进几只大蛇皮袋,扔进三轮车拖走了。心中怜惜骤生,如同送别出嫁女儿。书卖掉,就会被打成原形,化作纸浆,不知它会投胎哪一本书中,我会不会再找到它?⑩母亲喜欢在夏天晒霉。我也总能有意外收获,从母亲的箱底抄一些“往事”。两张薄纸,奖状大小的,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被母亲端端正正地压在箱底,纸色泛黄,证书上的印制的红花,灿若新彩。这两张纸上,记录着父亲、母亲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两个陌生的年轻人,经过这两张纸的认可,走到一起。历经岁月的磨洗,宛如两株老树,盘根错依。突然也想留点纸质的东西,一张写了备注的黑白照片,一封满纸情长的平信,或者是一本签了名的赠书,若干年后,思念不会成奢望。岁月流转,这些纸上的旧时光,挥之不去。19.纸张引发了作者有关旧时光的许多回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2分)纸张《毛泽东选集》父亲的工作记录父母结婚证相关联想①▲②▲③父母携手走过的风雨岁月20.根据提示,品味文中的语句。(6分)(1)说也奇怪,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突然样样又值钱起来了。(“值钱”如何理解?)(3分)              ▲             (2)历经岁月的磨洗,宛如两株老树,盘根错依。(从修辞角度)(3分)             ▲             2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4分)              ▲             22.“岁月流转,这些纸上的旧时光,挥之不去。”你是否也有纸张上的旧时光?请讲述一段你在“纸张”上留下的“旧时光”记忆。(70字左右,4分)\n7519.(2分)①母亲做布鞋②有人要把父亲打成右派20.(1)(3分)“值钱”原意是昂贵,值很高的价钱;句中有珍贵之意,搁了三四十年无用的东西,打算变卖时,又变得珍贵起来,不愿意就这样扔弃;每一个物件上都留着一串故事和过往,写出了作者对这些旧物件的珍视和对以前岁月的深情。(2)(3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父母二人比作两株盘根错依的老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二人在岁月的磨洗中相互扶持、彼此依靠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爱情的赞美。21.(4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时过境迁的感慨、亲人老去的疼惜,以及“岁月流转,美好永恒”的信心。(写出两点即可。)22.(4分)示例:当我打开小学作文本时,看到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童年趣事,我想到了和同桌画的三八线,想到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想到放学后可以慢悠悠地走回家……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慢时光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5分)扬州的夏日朱自清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②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A“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B\n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⑤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选自《白华旬刊》,有删改)17.在本文中,朱自清先生化身为导游,领着读者游赏。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空格内(字数与所给空格数相同)。(3分)沿河风景三种游船①□□□□②□□□法海寺塔五亭桥③□□□18.第④段画线的两个比喻句,一俗一雅,妙趣无穷。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我选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有人认为第⑤段写的不是扬州具体的景点,意思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运用本文内容,围绕“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是在水上”这个中心意思,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扬州夏日的礼赞之情。要求:不少于4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力求押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①临河茶馆(下街茶馆)②小金山③平山堂(一点1分)18.我选A句。赏析:“一瓣西瓜”既通俗(或该句子欣赏表述中体现这一点)(1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了“小划子”的形状,又巧妙地切合“夏日”(1分)这一特定的时令,也表现了悠闲惬意的情趣(或对“扬州的夏日”的喜爱之情)(1分)。我选B句。赏析:“一首唐诗”“一幅山水画”雅致(优雅)(1分)、生动(形象)(1分)地描绘出景色的诗情画意(优美)(1分)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蕴味或优雅的文人情怀(1分)。19.虽然没有描写具体景点,但紧扣了中心句“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丰富了扬州水文化的内容(2分),且逛茶馆、“早上皮包水”,其实也是一种市井生活、人文风情的景,是一种更有意思的景。(2分)20.示例: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五亭桥、小金山古运河流不尽前世的情缘\n本题采用分层赋分。内容既写到本文所列举的景点,又抒发了礼赞之情,形式上四句以上,运用修辞,并且押韵,可得满分。形式上的要求都具备,但只是罗列景点,缺少抒情,可在2分上下浮动。内容上有欠缺,形式上要求也基本不符合,0—1分。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文本阅读(15分)日照寻鹤江子①我去日照,是去寻鹤的。日照有河以鹤为名,在莒县,也有楼以鹤为名,叫白鹤楼,在九仙山。②没去日照前,我就先入为主地想象,日照应该是一座鹤的城。鹤舞白沙,鹤啸九天,鹤来松有客,苔去石无衣,鹤驭凌云入紫微,水盘山绕五云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应该就是日照常见的景观了。③鹤是祥瑞之物,其形也美,其性也柔,其声也丽。它特别有仙气,所以被人们爱称为“仙鹤”。有鹤的日照,自然就是一座仙境般的祥瑞之城了。④可我一直无缘去日照。我是个南方人,而日照在北方。我跟北方的交集并不多,去山东的机会就更少。日照的鹤,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在我的想象中飞舞。⑤直到今年,我终于梦圆。⑥甫到日照,鹤河并没在参观行程中,我们去的是九仙山。只见满山的石头,这是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山石王国。南方的山上,石头掩映在茂密的林木涌动的云雾之间;它们或立或卧,或挺胸或抬头,或颔首或张望;它们的身体,或滴答着水珠,或被青苔和植被簇拥。如此,石在掩映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山就因此有了不同的气质与风韵。⑦可是九仙山的石头,几乎毫无遮掩,素面朝天,小的只有碗口大,大的一块或几块就会是一座小山峰。它们就这么大大小小地堆在山上,有的作醉卧状,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低头沉思;还有的仿佛要出远门,可大概才走出了几步,就心生悔意,头就往回看了,脚步再也挪不动了;它们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左边的石群,多像几只海豹在偃卧,而右边的石头,又像是蛙群出深山;而远处,无数的石头散落在山坡的青草之间,仿佛一个庞大的边走边吃青草的羊群。⑧在九仙山,林木是匍匐的,石头才是山的真正主人。它们是静止的,可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呼吸的精灵。而且,石头的颜色都是白色的,不像是南方的山石,或是丹霞的红,或是草木掩映的绿。⑨可是鹤呢?我是为寻鹤而来的。如此的场景,有鹤翩跹,就完美了,就与我想象中的日照吻合了。可我发现,石头之间,山峰之间,不要说鹤,就是麻雀都十分鲜见。⑩当地朋友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带到了一块相对方正的巨型石头前,指着石壁上的字迹说,鹤就在这里呢。⑪我看到在距地八米左右的高处,有竖排阴刻的“白鹤楼”三字,字遒劲有力,有些扁,看着眼熟。左方有一行落款小字:“熙宁九年九月轼”。⑫难道是知密州的苏轼吗?没错,正是他。⑬从资料得知,苏轼于熙宁七年秋被调往密州任知州。现在的日照,就在宋代时的密州境内。⑭苏轼一到密州,正值大旱,又有蝗虫灾害,百姓生活艰难。苏轼为救民于水火,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他出台了蝗虫换粮食的政策,鼓励百姓捉蝗,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苏轼还积极推动密州办学校,兴教化,密州文风一时振起。他经常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访贫问苦,“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⑯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苏轼就得到了密州百姓的爱戴。⑰苏轼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都留有他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思念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⑱\n未到不惑之年的苏轼浪漫、深情、诗意,真诚而从容。他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为政勤勉,又有一颗旷达闲适之心,爱与天地独往来。⑲有苏轼知州吟诵过的日照,是何等幸福的日照。⑳可是依然没有鹤。㉑900多年前,苏轼登临九仙山的时候,或许是看到过鹤的。当地朋友告诉我,这块石头之上,果真曾有过一座楼,专供往来的白鹤休憩之用。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些可爱的精灵,苏轼欣然命笔,写下了“白鹤楼”三个大字。㉒可是现在,朋友口中的白鹤楼已不见踪影。我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块写着“白鹤楼”的石头。㉓如果说苏轼登临之时,白鹤翩跹,为何900多年后我来九仙山,却看不见哪怕一只白鹤?我之所见的九仙山,难道跟900多年前的九仙山有很大区别吗?㉔有没有可能,苏轼所见,也不过是满山似乎随时要走动的石头。㉕苏轼是浪漫的诗人,在他眼里,这些白色的石头,也许不仅仅是石头,还是满天满地的白鹤——它们在草间觅食、踱步、嬉戏、舞蹈。天地间都是白鹤金属般的嗓音和天使一般的倩影,都是他所期待的良善与美好。而那块他题写了“白鹤楼”的石头,乃至整座九仙山,就是他心中白鹤的故乡。苏轼对这块石头的题写,很可能不是实际场景的写实,而是他的想象与修辞。㉖有没有可能,苏轼写的“白鹤楼”中的白鹤,其实就是他自己。㉗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多情,喜欢一切美好之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说是苏轼遥寄弟弟苏辙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的言辞。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只白鹤对另一只白鹤的追念。他轻盈洁净的灵魂,他赤子般的一生,多像一只体态优美的白鹤,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中翩跹。㉘这只中国文化中优美至极的白鹤,因为他与密州的缘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㉙这么想着,我在日照,终是见到鹤了。㉚这么想着,看满山的白色石头,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了鹤的振羽和嗥叫之声,地上仿佛都是鹤的倒影……(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5月13日第11版)18.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描写九仙山的石头语言生动优美,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4分)【示例】语句:在九仙山,林木是匍匐的,石头才是山的真正主人。批注: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九仙山的树木和石头以人的情态。同时“匍匐”的树木和石头是“山的真正主人”这样描述形象地写出了九仙山的石头之多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作者写日照九仙山的石头时,先写南方的石头。作者通过写两个地方不同的石头,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作者说“有没有可能,苏轼写的‘白鹤楼’中的白鹤,其实就是他自己。”请你结合一篇初中学过的苏轼相关的诗文作品,仿照文中的写法示例,写几句话,来证实一下作者的推想。(避开文中已有示例,不少于70字)(4分)【示例】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多情,喜欢一切美好之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说是苏轼遥寄弟弟苏辙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的言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内容上,开篇点题,点明了“我”去日照的目的——寻鹤。(2\n)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日照和九仙山的叙述做铺垫。18.【示例一】语句:它们是静止的,可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可以呼吸的精灵。批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九仙山的石头比喻成“精灵”,赋予他们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这些石头浓浓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语句:它们就这么大大小小地堆在山上,有的作醉卧状,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低头沉思;还有的仿佛要出远门,可大概才走出了几步,就心生悔意,头就往回看了,脚步再也挪不动了。批注: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九仙山石头姿态各异的特点,“我”对这些石头浓浓的喜爱之情。(语句1分,批注3分)19.以“南方的石头”衬托“九仙山石头”少有遮掩、纯白朝天、林少石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日照九仙山石头的喜爱与赞美。20.【示例一】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豁达,善于化解不幸遭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其说是苏轼描绘澄澈透明的月色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的月下徘徊时的吟唱鸣和。【示例二】苏轼何尝不是一只白鹤?他志趣高洁,对理想有坚守。“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与其说是苏轼对人生的反省的句子,不如说是一只白鹤在深夜独自漫步时的寂寞感悟。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郏县蓝桥记张昆①我从河南归返,路过著名的汝窑——随即想起了宋代,苏坟也在河南郏县。②夜晚八时,我抵达郏县境内。村寨上空的炊烟袅袅,村民们开始烹饪饭菜了。望着白纱般的烟雾、安静的村庄、古朴的石街,我便在姓姚的人家夜宿。③进屋时,天空雾蒙蒙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屋内的桌上摆放着一盏灯火,在风雨中摇曳,淡淡又微茫的火光,将门窗半掩的里屋弄得影影绰绰,如混沌的世界。透过那户窗口,汝河大抵也有百余米远。大雨瓢泼起来,像是从温婉的姑娘转瞬之间变成了咆哮的狮子。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思考他为何选择郏县。④王剑冰在《郏县三苏园》一文写道:“踏足苏坟内外,薄雾笼罩着一切,却也是淡淡、几乎留意不到的一层。苏坟四周道路的一侧,栽植柏树、松树和桂树,林风茂茂。”⑤这块风水宝地既见证过沧桑的文化,也诞生过美丽凄凉的故事。早年,听说郏县有蓝河,上架石桥,名唤“蓝桥”。蓝河又与汝河相连,犹如儿子和母亲的关系。汝河是上游的主流,蓝河则是下游的支流。在前往郏县前,我想,若追潮汝河的历史,也能体会蓝河的魅力。任何独具风韵的美丽,都必有名人遗迹跟文化、历史作敦厚的铺垫。⑥当年,东坡选择郏县为万年吉地,也基于它自然风光和文化积淀出来的底蕴。文人都爱僻静,柏树和松枝代表“竹柏”一样的人生,而蓝桥象征着所经历的爱情,还有文人的风骨。⑦夜色凝结,隔壁人家的灯火熄灭。瓦砾的房顶被雨珠打得铛挡作响,像某种暗示和借喻,泛指苍凉凄婉的一生。然而还看不见蓝桥,它被无尽的雨和茫茫的山崖所遮蔽。⑧次日,我顺着汝河乘船至峰子口,再转至当伶处;传说这是清代名伶,因与达官贵人相恋,后被追逐并跳河之处。我看着汝河的水,涛涛东逝……\n⑨蓝桥架在汝河与蓝河的交界,山壁陡峭,河岸优美。蓝河蜿蜒地绕着村庄,像护城河般庇佑。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一会儿踩着水花,划起双浆;不一会儿又撩起裙裾,翩翩起舞。我看见,蓝河水波倒映着粼粼光芒,五光十色地折射在舞女的袖口、裙子的底端。她的笑容,犹如两千年前浣纱的西施,素颜又不失高贵。郏县之美源于人文底蕴,蓝桥化作了陪衬,默默地驻守。⑩蓝桥虽小,但游客踏访的足迹无数。我在观赏完舞蹈、欣赏蓝河后,由村寨的“末子坊”出来,行至蓝桥,由青石砖和汉白玉一样的碎石铺砌,像玉带架设在山间云廊的石桥,将人的情思牢牢锁住、升华。我想起电影《魂断蓝桥》中女子与男子相恋,但因战争的爆发,赶赴沙场的男人死掉,女的从此沉沦风月……凄美绝凉的故事。⑪蓝桥的底下,就是蓝河。河水并非蓝色,我曾问过附近的村民“为何称作蓝河”。他们说,蓝代表着凄婉和忧郁,千年来的汝河及蓝河两岸,造窑的民工和烧瓷的匠人,生活艰苦,死了不少人,他们的爱情也是凄美而令人无奈的。我还站在蓝桥上,闻歌谣:“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漱如调饥。……”描写一位妇女在河岸边砍柴,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这窃窃私语化作缕缕情思,密布字里行间,纯真感人。县蓝桥一带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⑫关于蓝桥,还有记载,东坡当年走过这里,乘舟远赴蓝桥。此后,纪的也曾三度到访郑县,研究郏县附近的裴李岗遗址和龙山遗址……这些都作为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郏县的历史也可追溯至周代,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周代崇尚礼教,郏县和蓝桥,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年代久远、美名早成。⑬我伫立于蓝桥上,看着那风韵犹存的石雕,印刻着斑驳印记的蓝桥石砖,徒生了一种无比的沉郁,仿佛当中也搀杂着喜悦、美好和黯然。历史的风烟,如构建郏县和蓝桥的先祖,他们的血脉,在中原大地正流淌着,依旧焕发着活力和朝气。而我此刻,正站在由文化、历史和传奇爱情的丰碑上,回望前人的心思、品味着历久铭心的历史。(选自2022年6月7日《江山文学网》,有删改)18.本文是篇游记散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游踪。(2分)抵达郏县,夜宿家→①_________→②_________→伫立于蓝桥上19.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游记散文中往往会插入一些神话、传说等,说说第①段插入歌谣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阅读游记散文,要感受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思。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分)①乘船至峰子口,再转至当伶处②“末子坊”出来,行至蓝桥19.(4分)比喻(1分),把小雨比作温婉的姑娘,把大雨比作咆哮的狮子(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出小变大的过程(1分),引出了下文对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的思考(1分)。20.(4分)文中第11段插入了民谣,叙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1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蓝桥的文化底蕴和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歌谣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表现了郏县蓝桥一带淳朴的民风。(1分)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凸显了主题。(1分)21.(4分)描绘了郏县蓝桥美丽的白然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作者追溯了蓝桥的历史,感悟到了郏县蓝桥最深处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积淀。(1分)文中描写了妇女和儿童裸足、嬉戏的场景,插入了美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淳朴民风的喜爱。(1分)文末表达了作者回望前人、品味历史的深刻感悟。(1分)\n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文学文本阅读】(16分)又见炊烟起(来源∶《天池小小说》2018年第10期作者∶徐国平)①徐翔是个诗人。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②不知为啥,他苦思冥想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以往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自己写作十几年了,这种才思枯涸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③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那时老家很穷,经常吃不饱饭。他在课堂上读书,或在野外割猪草,肚子会饿得咕噜咕噜叫。而每次回到家看到屋顶炊烟升起,咕咕噜噜叫的肚子就像被人安抚了,变乖顺了,随之也不叫了。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有多少回,当他一步迈进家门,喊一声"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忙碌。④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⑤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⑥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回去的路早已模糊。幸好,有车载导航仪,将徐翔带回了老家。只是,老家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已经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让自己尽快看到朝思暮想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为我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简里冒出的炊烟。堂婶无奈地叹气,唉,这就难办了,庄稼都被秸秆还田了,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折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快快地离开老家。⑦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直呛得妻子一个劲儿地骂他犯了哪门子神经。他却不顾这些,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简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一样袅袅的炊烟呢?⑧一次偶然的机会,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农家乐一日游。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边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拉起风箱。很快,炊烟透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操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问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如今,早已触手不及……⑨游人们给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了热闹。突然,几个保安匆勿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⑩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13.选文题目是"又见炊烟起",选文中一直在写炊烟,但其中哪一处炊烟才是诗人徐翔"又见"\n的"炊烟起"呢?这种炊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4分)答∶_14.请赏析选文第②段划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答∶15.我们读过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觉得选文哪一段落的描述与之比较接近?请简要分析。(4分)答∶_16.选文结尾写道∶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皇帝的新装》结尾部分也写道∶"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起来。那么,选文中的"小男孩"、《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各有什么用意?请用简洁的文字(60字左右)与我们分享你的阅读体悟。(6分)答∶___13.共4分,参考答案示例及赋分“点”如下。示例:徐翔在农家乐旅游区老石屋的炉灶里燃起的炊烟是“又见”的“炊烟起”(2分);这种炊烟的特点是袅袅飘起,越升越高(2分)。(注意:如果答炊烟的特点“缕缕”,不能算对。)14.共2分,参考答案示例及赋分“点”如下。示例:“吞没”一词动态感十足,而且很有气势,很霸道(1分);形象地写出了雾霾、沙尘等现代都市“生态病”对古老的原生态的生活记忆的无情淹没、掩盖(1分)。15.共4分,参考答案示例及赋分“点”如下。示例:选文第④段的描述与之比较接近(2分)。两者都写出了村落自然环境的恬静、美好,社会生活的和平、安宁,人们虽然贫穷、落后但是怡然自乐(2分)。16.共6分,开放题,参考答案示例及赋分“点”如下。但不唯此示例,评分时请注意区别思维等级。示例:选文中的小男孩是新生一代的代表(1分),他对于“炊烟是啥”的疑问,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炊烟时代”逝去的追问与思考,乡村因为走上富裕之路而终结了飘升千百年的袅袅炊烟,是高兴,还是惋惜(2分)?《皇帝的新装》中的小孩子是天真单纯、无私无欲的化身(1分),他说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成人世界自私、虚伪、欺骗等等的揭露和讽刺,谣言让小孩子来戳穿,既是一种对比衬托,更表现了成人社会整体人性的悲哀(2分)。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四)文学文本阅读(16分)风雪渡口张粉英①一只船,一双桨,一件黄马甲,点缀在白底上成就了一幅冬季美景图。河的两岸寂静,寒冷,白茫茫一片。\n②2018年的一场暴雪,还在下。风,迎着船头横冲直撞过来,逮住一片雪花就砸在人的脸上,手上,身上,坐船人瑟瑟发抖。摆渡人的黄马甲领口向外冒着热气——他双手正奋力划着桨,此岸到彼岸,他要将我,一个冒着风雪急着办事的人,送过河去。  ③摆渡人老张,黑瘦黑瘦的。他的双手,各自操纵一把木桨,双臂用力划着;他的身子,一会儿前倾一会儿后仰,两脚跟着一前一后调整平衡。如今在水乡,这种完全依靠人力的渡船已不多见。“为什么不给渡船装上发动机,马达一拉,船不就突突突跑开了?”我问。老张指着不远处一座又一座的桥:“没必要了,再过几年,这渡口也要造桥了。”  ④他是这条河上最后的摆渡人。  ⑤河流的源头来自盐城,蜿蜒100多公里入长江,曾经是里下河地区水上交通运输主动脉之一,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水乡子民。它流过一个叫五尖的地方,生生将村庄冷酷地一分为二,让人慨叹“隔河千里远”。摆渡,多少年来是连接村庄的唯一工具,此岸到彼岸,一年又一年。  ⑥老张的工作时间,冬天是早上五点到晚上五点,夏天是早上四点到晚上七点。老张说,“农村人都起早贪黑,天亮就爬起来,我和他们一样。”他的渡船没有准确的时间表,有人来了,看见老张在船上,登上船就走;要是没人,就站在渡口喊一声:“过河了!”老张瞬间出现,不管此岸彼岸,不管刮风下雨。也有深更半夜来渡河的,那都是赶急的,比如人生病了,比如孕妇肚子突然疼了,你能不送人家过河去?  ⑦老张自出生起,家门口就有这条河,他是看着渡口来来往往的船只长大的。他的父亲,更老的老张,曾经的摆渡人,如今70多岁,在家烧烧饭养养鸡鸭,倒也乐趣无穷。每天中午,估摸着渡船不忙的间隙,老父亲会踱步100多米到渡口,替换儿子回家吃饭。老父亲早已摇不动船桨了,常常静静地坐在船头看流水,看飞鸟,看两岸的树和远处的桥。遇到有人来过河,他会叫人家不忙的话先等着,顺便和人家扯点闲篇。老父亲摆渡几十年了,附近十里八乡没几个人不认识。  ⑧问老张一年能赚多少钱?老张说,大概两万多吧,比出去打工少多了。“村里给了补贴,本村村民就不好再收钱。”老张指指自己的黄马甲,“政府发给我的,也算交通部门的一员呢!外村的村民,一人一次一元,三轮车电动车两元。一天有个四五十元收入就算不错了。我要是出门打工,谁来摆渡呢?”1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老张从事摆渡工作的辛苦与困难。(4分)19.文中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说说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2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的丰富意蕴。(3分)21.请你发挥想象,参与创作,为第③段结尾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不少于两种),来表现老张此时的内心感受。(5分)\n80字18.①他冒着风雪,奋力划桨,可见其工作强度大;②他冬天工作早五晚五,夏天早四晚七,可见其工作时间长;③他一天收入四五十元就算不错,一年大概才赚两万多,可见其工作待遇低;④渡口即将被桥梁所替代,可见其工作无前途。19.插叙;交代父亲曾经摆渡人的身份以及如今晚年随和恬静的生活,表现父亲对摆渡工作的坚守及与乡里人关系的融洽,丰富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了摆渡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在两代人之间得到传承,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20.①指文章开头老张冒着风雪送有急事的“我”渡河这件事;②指老张日日夜夜、顶着风雨严寒送村民渡河;③是对老张一生的写照,是对老张的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是对像老张一样默默为他人服务的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赞美。21.示例:话音刚落,老张不由得深情望了望眼前这片工作了半辈子的渡头,随即在一声叹息中又拿起了手边的木浆,手掌的茧摩挲着光滑的木浆,奋力向河的对面划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45 页数:13
价格:¥5 大小:72.5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